《劝学》的阅读练习答案及翻译(汇总13篇)

《劝学》的阅读练习答案及翻译 第1篇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7——11题。(18分)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浔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赵襄王①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③马而三后。襄王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注释】

①赵襄王: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④调:协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1)但当涉猎(2)即更刮目相待(3)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4)术未尽也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此君之所以后也。

9、甲文中的吕蒙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乙文中的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均用文中原句回答)(4分)

10、从甲、乙两文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谈两点即可)(4分)

答案:

7、粗略地阅读 重新 向 穷尽,完尽。

8、 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这就是大王您落后的原因啊。

9、 蒙乃始就学。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10、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增长才干,有所作为。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才可能取得成功。

11 、(鲜花)在重要性上终究逊了一筹; 是我生命中的真爱。

《劝学》的阅读练习答案及翻译 第2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本文选自_________,这是_________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2.选出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

A. 辞以军中多务 B.以残年余力 C.或以为亡 D.以刀劈狼首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卿今当涂掌事( ) (2)但当涉猎( )

(3)治经为博士( ) (4)见往事耳( )

4.文中有两个通假字,这两个通假字是:() 、()

5.写出文中的两个成语。()()

6. 翻译句子,并写出由此而出的一个成语。

“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译文:

成语:

7.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1)吕蒙拒绝学习的理由是:___ _______

(2)鲁肃对吕蒙变化的强烈反应是:____ ___

8. 本文通过记述孙权劝勉吕蒙努力致学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参***:

1.《资治通鉴》 司马光

3.(1)当道、当权

(2)粗略地阅读

(3)当时掌管经学传授的学官

(4)指历史

4..涂通“途”;邪通“耶”。

5.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6.①读书具分别炻日,就该重新另眼相看,大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算法呢! ②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7.(1)辞以军中多务。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8.说明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一个人不论事务有多繁

《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3篇(扩展3)

——秦观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精选1篇)

《劝学》的阅读练习答案及翻译 第3篇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2-16题。(10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蒙乃始就学

(2)不敢稍逾约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结友而别足肤皲裂而不知B.自以为大有所益益慕圣贤之道

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当余之从师也D.蒙辞以军中多务未尝稍降辞色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15.甲、乙两文同为劝学,孙权先指出,继而现身说法,劝说吕蒙多读书;宋濂则直接从自身学习经历说起,叙述和勤奋学习的经历,以此勉励马生刻苦读书。(2分)

16.说说你从吕蒙和宋濂的读书经历中悟出的学习道理。(2分)

(二)文言文阅读(10分)

12.(1)于是,就。(2)超过约定的期限。(2分)

(2分)

14.(1)我难道想咬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1分)(2)因此,人们都(或多)(愿意)把书借给我(1分)。(共2分)

15.学(学习、读书)的必要(重要)性(1分);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1分)。(共2分)

16.示例1:学习勤奋刻苦,博览群书,求师诚心。

示例2:求学过程中必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终将取得成功。(只要答出一点即可,2分)

《劝学》的阅读练习答案及翻译 第4篇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③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4.写出本文中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①其曲中规(________________)②而绝江河(_____________)

16.翻译下面的句子。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尝终日而思矣/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B.青,取之于蓝/则群聚而笑之

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犹且从师而问焉

D.故木受绳则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8.分析第①段的结构、思路。

答案:

14. 青出于蓝胜于蓝;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5. 符合、契合横渡、渡过

16.蚯蚓(虽然)没有锋利的爪牙和强劲的筋骨(“但是能够”或“却能)在地上吃泥土,在地下饮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

17.B

18.先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然后用两个比喻论证不断学习的好处:可以提高自己甚至超越前人超越老师;可以改变自己重新塑造自己。最后得出结论:只要广泛学习和不断反思就能让自己“知明而行无过”。(或意译为:聪明、智慧/和道德高尚或行为正确、行为无过错等。)

【分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成语含义的能力。

①由句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可得出成语“青出于蓝胜于蓝”,意思是: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常用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②“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意思是: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引申为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畏艰难,不怕曲折,坚忍不拔地干下去,才能最终达到目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意思是:只要坚持不停地用刀刻,就算是金属、玉石也可以雕出花饰。引申为: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即使再难的事情也可以做到。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其曲中规”的意思是: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所以“中”的意思是“符合、契合”。

②“而绝江河”的意思是:却可以横渡江河。所以“绝”的意思是“横渡、渡过”。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爪牙”,古义异义,爪子和牙齿。“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用”,因为。“一”,专一。

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而”,表修饰关系的连词;第二个“而”,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B。两个“之”,都是代词。

C。第一个“之”,兼词,“于之”,在这里;第二个“之”,代词,指老师。

D。第一个“则”,就;第二个“则”,转折关系的连词,却。

故选B。

1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先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然后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和“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这两个比喻论证不断学习的好处。“青,青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有所发展和提高自己,甚至超越前人超越老师;輮木为轮,说明后天的影响能过改变事物的本质,可以改变自己重新塑造自己,比喻学习对于后天的成长起决定作用。最后得出结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只要广泛学习和不断反思就能让自己“知明而行无过”。

翻译: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劝学》的阅读练习答案及翻译 第5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加粗字的意思。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3)及鲁肃过寻阳( )

2、翻译下列句子。

(1)蒙辞以军中多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自身经历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1、(1)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2)浏览/粗略地阅读。

(3)到了————的时候。

2、(1)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2)士别三日,就要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了。

3、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6) 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近的人也要学习,让社会也一起进步。7) 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8)劝人要讲究策略。9)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10)只要发奋学习,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劝学》的阅读练习答案及翻译 第6篇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醒.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注释】① 本段文字选自北宋婉约派词人秦观的《精骑集·序》。秦观,字少游,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苏门四学士”之一。②辄:常常。③诵:记诵,记熟。 ④暗疏:默写。⑤员:依仗。⑥自放:放,放纵。即放纵自流。⑦滑稽:诙谐善辩。⑧旬朔:古时十日为一旬;朔:每月农历初一叫“朔”。此处指一个月。⑨比:近,近来。10惩艾:惩:戒止、警戒;艾读yì。即惩治过错,警戒将来。11殆:大概、恐怕。12十一二:十分之一二。13必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阅数次。14辄:总是,就。15省:懂得、明了,此处指记住。

【译文】: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常常就能熟记。默写文章,也没有什么差错。可后来依仗记忆力强自己放纵自流,喜欢和一些能言善辩好饮酒的人交游。一个月中,也没有几天时间看书。因此,我虽然记性好,却常常因为不勤奋而荒废了学业。

近几年来,我常告诫自己要发愤读书,对以前的所作所为很是后悔,可精力耗损,恐怕不如过去的`十分之一二。每阅读一篇文章,一定要从头至尾看几遍,可合**后心中一片空白,就再也记不起文章内容了。因此,我虽然勤奋下苦功读书,却常常因为善忘而荒废了学业。

唉!毁坏我学业的,就是不勤奋和善忘这两件事呀!最近读《齐史》,看到孙摩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摘录几千条,编为几卷,取名为《精骑集》。

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3篇(扩展4)

——荀子劝学练习题及答案通用4篇

《劝学》的阅读练习答案及翻译 第7篇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小题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①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②父异( )焉

③日扳( )仲永环谒于邑人 ④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小题3】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

方法:

目的:

【小题4】吕蒙跟方仲永求学经历有什么区别,你从这两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

【小题5】台球“神童”丁俊晖,现已成了世界级体育明星,关于他父亲让一个处在求学“黄金”时期的少年“不使学”,而是弃“学”从“体” 。他的这一做法随之成为颇有争议的热门话题。请你谈谈你对此事的看法。

答案:

【小题1】(1)粗略的阅读 (2)对… 感到诧异 (3) 同“攀”,牵,引 (4)当时专管经学传授的官

注意(2)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3)为通假字。

【小题2】略

【小题3】方法:但当涉猎(1分) 目的:见往事耳(1分)

【小题4】方仲永天资聪颖不学习,由天才变成普通人;吕蒙由于学习勤奋,学有所成。学习使人进步等(2分)

【小题5】略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各个加点词的意思有的取其常用意,有的需要从从课文中迁移过来。

【小题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

【小题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孙权”所说的内容来分析读书的方法以及目的即可。

【小题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主题的能力。根据“吕蒙”与“方仲永”最后的结局来谈明白的道理即可。

【小题5】本题是一道开放题。联系文章的内容说出自己的看法即可。

《劝学》的阅读练习答案及翻译 第8篇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蒙乃始就学/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B.见往事耳/胡不见我于王

C.但当涉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D.孰若孤/孰视之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3分)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了哪些启发请结合《伤仲永》一文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

参***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3分)

A.蒙乃始就学/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事/完成)B.见往事耳/胡不见我于王(了解/引见)

C.但当涉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只) D.孰若孤/孰视之(谁/通“熟”仔细)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3分)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3、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了哪些启发请结合《伤仲永》一文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

答:开卷有益,只要学习,就会有收获(1分);只要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就会寻找一切机会去学习,最终有所成就(1分)。再聪明的人,如果放弃学习,终将一事无成(1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1分)。(答对三点3分,语言通顺1分。)

《劝学》的阅读练习答案及翻译 第9篇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编之以发,系之苇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而临百仞之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其渐之滫,君子不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庶人不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加粗的“其”字与其他不同类的一项()

A、其渐之滫,君子不近

B、其质非不美也

C、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下列句中没有省略介词“于”的一项是()

A、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C、其渐之滫,君子不近

D、而临百仞之渊

答案:

1、①拴着;②对着;③浸;④百姓

2、A

3、D

《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3篇(扩展5)

——《劝学》阅读练习题答案及译文汇总1篇

《劝学》的阅读练习答案及翻译 第10篇

●作业导航

1、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启发;

2、了解课文中几个语气词所表示的语气;

3、了解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一、基础部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给文中加粗字注音。

卿( ) 当涂( )辞( ) 孤( )

涉猎( )孰( )

2、对下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B、当涂:当道;涂,道路。

C、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D、见事:认清事情,识别事势。

3、为下列词语找出与之意思相近的成语。

⑴ 大有所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以下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说话人怎样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⑴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⑵ (鲁肃)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⑶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翻译下列各句。

⑴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⑵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⑶ 结友而别。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6~10题。

劝 学

君子曰:学不可已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③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④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⑤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⑥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积跬⑦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⑧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⑨,功在不舍⑩。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注 ①已:停止。②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③中:符合,合乎。④挺:直。⑤砺:磨刀石。⑥参:检验。⑦跬:半步。⑧骐骥:骏马。⑨十驾: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驽马,劣马。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驾”。⑩功不在舍: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锲:刻。

6、用斜线给文中无标点的文字断句。

7、解释加粗字的含义。

⑴ 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翻译下列句子。

⑴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句中可引出一个成语,你知道吗?若知道;请写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用“青于蓝”“寒于水”“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这些比喻说明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一试】

11、课外搜集司马光的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一、基础部分

1、qīn tú cí ɡū shè shú

2、B

3、⑴ 大有裨益 ⑵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4、⑴ 孙权对吕蒙说话,表现出君主对臣子的.关切之情,从自身的体会谈起,既亲切又中肯。⑵ 表现出鲁肃的惊异之色,完全出乎他的意料,显出既敬佩又羡慕的神态。⑶ 表现出吕蒙学有大进步,非常坦率的心理。

5、⑴ 你现在掌权管事,不能不学习。⑵ 只是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⑶ 和吕蒙结成朋友,然后分别。

二、提高部分

6、……直/……利/……己/

7、⑴ 同“柔”,用火熨木使它变曲 ⑵ 圆规,匠人用来取圆的工具 ⑶ 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⑷ 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

8、⑴ 因此不积累半步的路途,就没有用来达到千里的办法。⑵ 日行千里的马跳一下,不能跳跃十步远。

9、锲而不舍。

10、⑴ “青于蓝”“寒于水”两个比喻来说明通过学习,一定可以增长知识,得到提高。⑵ “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三个比喻说明人经过学习可以培养品德、改变本性。

11、略

《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3篇(扩展8)

——孙权劝学阅读题及答案通用1篇

《劝学》的阅读练习答案及翻译 第11篇

7、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从形式上说,同现代汉语的某个词语相同,但含义却大不一样,对于这种词法现象,我们称之为“古今异义”,请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①车柔以为轮

古义: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

③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

④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④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9、本文题目“劝学”的含义是什么?请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10、阅读本文后,你受到了哪些启发?请就其中一点谈谈认识或体会。

答案:

7、①古义:把它做成

今义:认为。

②古义:广泛的学习

今义:学识渊博。

③古义:爪子和牙齿

今义:比喻为坏人效力的.人。

④古义:托身

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或某种事物上)。

8、①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的原由,是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

②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③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看的人(却)能看得很远;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

④雕刻一下就放弃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⑤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

《劝学》的阅读练习答案及翻译 第12篇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长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2)或以钱币乞之

(3)不能称前时之闻 (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或以钱币乞之。B.但当涉猎但闻屏障中抚尺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贤于材人远矣D.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小题4:读了上面两篇短文,对于学习,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其中一篇短文谈谈。

参***:

小题1:(1)对……感到诧异(2)有的人(3)相当、相称 (4)通“攀”,牵,引

小题1: C

小题1:(1)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2)(他)最终成为一个*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或:他最终成为一个普通人,是因为受到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小题1:提示:看法要正确、态度要鲜明,还要结合两篇短文之一来谈。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义,*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就很容易。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解释时结合所在句子进行。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词义要结合具体句子理解。A项两个都是“用”;B项两个都是“只”;C项前一个“到”,后一个“比”;D两个都是“渐渐”。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省略的成分应补充上。

小题1: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即可。

《劝学》的阅读练习答案及翻译 第13篇

炳烛①夜读

晋*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 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下面句子中的于和晋*公问于师旷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C.于厅事之东北角

B.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D.游于是乎始

2.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⑴恐已暮矣__________________ ⑵盲臣安敢戏君乎______________

⑶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 ⑷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经:指儒家经典。博士:指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可不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晋*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每处所填不超过5字)

5.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参***

1.C

2.①迟、晚 ②怎么 ③再次、重新 ④ 等到、到

3.(1)年少而学,(就)如同初升的太阳。

(2)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博士吗?(大意相近即可)

4.年纪大;事务多。(意思正确即可)

5.从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等方面阐述均可。(语意明确、句子通顺、所答内容与文段有关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