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傅永列传》的原文及译文赏析(推荐11篇)

《北史·傅永列传》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第1篇

《老子》一书中说:“最清*的**达到顶峰,(应该是)邻近国家的居民可以互相望见,鸡犬的声音也能互相听到,百姓们各自品尝着甘甜的食品,穿戴着美丽的服装,习惯于安宁的风俗,从事于快乐的职业,直至老死之时也不相互往来。”如果一定要按照这种方式去生活,那么,对于近世来说,无疑等于堵塞了人民的耳目,(实际上)则是行不通的。

太史公认为:说到神农氏以前的情况,我不知道。至于像《诗经》与《书经》上所描述的虞舜以及夏朝以来的情况,则是人们总是要使自己的耳目尽情地得到音乐和女色的享受,使口中尽多地品尝牲畜肉类的美味,身躯尽量安处于舒适而快乐的环境,而精神上还要炫耀自己的权势与才能的荣耀,使这种风俗浸染百姓的思想已经很悠久了,即使用老子那样微妙的言辞逐家逐户地去劝说他们,终究也不能使他们的精神淳化。所以,(掌权者对于人民),最高明的办法是听其自然,其次是诱导他们,再其次是教育他们,又其次是(用典章**来)束缚他们,最愚蠢的办法是与百姓争利。

崤山以西饶有木材、竹子、楮木、野麻、旄牛尾和玉石,太行山以东多出鱼、盐、漆、丝和音乐、美女,江南盛产楠木、梓木、生姜、木犀、金、锡、铅矿石、丹砂、犀角、玳瑁、珠玑、兽角、皮革,龙门山、碣石山以北广产马、牛、羊、毛毡、毛皮和兽筋、兽角,铜、铁则往往在千里山峦中布满,如同摆满棋子的棋盘一般。这还仅仅是物产分布的大概情况。这些物品都是中原人民所喜爱的,是百姓们衣着饮食与养生送死所必备的东西。所以,人们依赖农民耕种来供给他们食物,虞人开出木材来(供给他们使用),工匠做成器皿来(供他们的所需),商人输通这些财物(供他们选购)。这哪里是因为国家颁布了**来要求才做到的呢?人们各自以自己的才能来行事,竭尽自己的力量,以此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因此,物品价格低廉,商人就会把商品销售到可以贵卖的地方;物品价格昂贵,商人就会从价格低廉的地方运来销售。各自勤勉而致力于他们的本业,乐于从事自己的工作,如同水向低处流,日日夜夜而永无休止,他们不待召唤自己就赶来,物产不须征求而百姓们自己就生产出来。这难道不是合乎规律的而自然就是如此的证明吗?

《周书》上说:“农民不生产出来粮食,食物就要匮乏,工匠不生产出器物,劳动与生活就要陷于困厄,商人不进行流通,那么粮食、器物、财富就要断绝,虞人不开发山泽,资源就会缺少。”反过来,资源缺少,山泽也就不能重新得到开发。这四种行业,是人民衣着食物的源泉。源泉广阔,就会富饶起来;源泉窄小,就会贫穷下去。它们对上可以使国家富强,对下可以使家族富有。贫富的形成,没有人能给予他们,也没有人能剥夺他们,只是聪明的人能使财富有余,愚蠢的人只能使财物不足。所以姜太公吕望被封在营丘,那里的土地本来是盐碱地,人口稀少,于是姜太公就鼓励女子纺织,极力提倡工艺技巧,把鱼、盐运到别处去销售。这样,其他地方的人民归附于他,货物也源源不断地运来了,像钱串一般,络绎不绝,又如车辐一般,向这里集中。所以,齐国生产的帽子、带子,衣服、鞋子畅销天下,从海滨到泰山之间的诸侯都整好衣袖来齐国朝拜。此后,齐国中经衰落,管仲又修治姜太公的事业,设立调整物价的九个官府,而齐桓公因此能够称霸天下,多次以霸主的雄姿盟会诸侯,匡正了整个天下的**,而管仲自己也修筑了三归台,他的地位在陪臣之列,财富却胜于列国的君王。从此,齐国又富强起来,一直持续到齐威王、齐宣王时期。

所以说:“仓库充实了,百姓才能懂得礼节,衣食丰富了,百姓才知道荣耀与耻辱。”礼仪产生于富有而废弃于贫穷。所以,君子富有了,喜欢行仁德之事,小人富有了,就把力量用在适当的地方。潭渊深了,里面就会有鱼,山林深了,野兽就会到那里去,人民富了,仁义也就归附于他们了。富有者得势,越加显赫;**了,客人也就没有去处,因此也就心情不快。没有礼貌,没有礼节,没有规矩的现象特别的突出。谚语说:“千金之家的子弟就不会因犯法而死于市井。”这并不是空话。所以说:“天下之人,熙熙壤壤;为利而来,为利而往。”即使有千乘兵车的天子,有万家封地的诸侯,有百室封邑的大夫,尚且担心贫穷,何况编在户口册子上的普通百姓呢!

从前,越王勾践被围困在会稽山上,于是任用范蠡、计然。计然说:“知道要打仗,就要做好战备;了解货物何时为人需求购用,才算懂得商品货物。善于将时与用二者相对照,那么各种货物的供需行情就能看得很清楚。所以,岁在金时,就丰收;岁在水时,就歉收;岁在木时,就饥馑;岁在火时,就干旱。旱时,就要备船以待涝;涝时,就要备车以待旱,这样做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一般说来,六年一丰收,六年一干旱,十二年有一次大饥荒。出售粮食,每斗价格二十钱,农民会受损害;每斗价格九十钱,商人要受损失。商人受损失,钱财就不能流通到社会;农民受损害,田地就要荒芜。粮价每斗价格最高不超过八十钱,最低不少于三十钱,那么农民和商人都能得利。粮食*价出售,并*抑调整其他物价,关卡税收和市场供应都不缺乏,这是****。至于积贮货物,应当务求货物的完好牢靠,不要使用需要支付利息的钱。买卖货物,凡属容易**和腐蚀的物品不要久藏,切忌冒险囤居以求高价。研究商品过剩或短缺的情况,就会懂得物价涨跌的道理。物价贵到极点,就会返归于贱;物价贱到极点,就要返归于贵。当货物贵到极点时,要及时卖出,视同粪土;当货物贱到极点时,要及时购进,视同珠宝。货物钱币的流通周转要如同流水那样。”勾践照计然策略**十年,越国富有了,能用重金去收买兵士,使兵士们冲锋陷阵,不顾箭射石击,就像口渴时求得饮水那样,终于报仇雪耻,灭掉吴国,继而耀武扬威于中原,号称“五霸”之一。

范蠡既已协助越王洗雪了会稽被困之耻,便长叹道:“计然的策略有七条,越国只用了其中五条,就实现了雪耻的愿望。既然施用于**很有效,我要把它用于**。”于是,他便乘坐小船漂泊江湖,改名换姓,到齐国改名叫鸱夷子皮,到了陶邑改名叫朱公。朱公认为陶邑居于天下中心,与各地诸侯国四通八达,交流货物十分便利。于是就治理产业,囤积居奇,随机应变,与时逐利,而不责求他人。所以,善于经营致富的人,要能择用贤人并把握时机。十九年期间,他三次赚得千金之财,两次分散给贫穷的朋友和远房同姓的兄弟。这就是所谓君子富有便喜好去做仁德之事了。范蠡后来年老力衰而听凭子孙,子孙继承了他的事业并有所发展,终致有了巨万家财。所以,后世谈论富翁时,都称颂陶朱公。

子贡曾在孔子那里学习,离开后到卫国做官,又利用卖贵买贱的方法在曹国和鲁国之间经商,孔门七十多个高徒之中,端木赐(即子贡)最为富有。孔子的另一位高徒原宪穷得连糟糠都吃不饱,隐居在简陋的小巷子里。而子贡却乘坐四马并辔齐头牵引的车子,携带束帛厚礼去访问、馈赠诸侯,所到之处,国君与他只行宾主之礼,不行君臣之礼。使孔子得以名扬天下的原因,是由于有子贡在人前人后辅助他。这就是所谓得到形势之助而使名声更加显著吧?

白圭是西周人。当魏文侯在位时,李克正致力于开发土地资源,而白圭却喜欢观察市场行情和年景丰歉的变化,所以当货物过剩低价抛售时,他就收购;当货物不足高价索求时,他就出售。谷物成熟时,他买进粮食,出售丝、漆;蚕茧结成时,他买进绢帛绵絮,出售粮食。他了解,太岁在卯位时,五谷丰收;转年年景会不好。太岁在午宫时,会发生旱灾;转年年景会很好。太岁在酉位时,五谷丰收;转年年景会变坏。太岁在子位时,天下会大旱;转年年景会很好,有雨水。太岁复至卯位时,他囤积的货物大致比常年要增加一倍。要增长钱财收入,他便收购质次的谷物;要增长谷子石斗的容量,他便去买上等的谷物。他能不讲究吃喝,**嗜好,节省穿戴,与雇用的奴仆同甘共苦,捕捉赚钱的时机就像猛兽猛禽捕捉食物那样迅捷。因此他说:“**经商致富之事,就像伊尹、吕尚筹划谋略,孙子、吴起用兵打仗,商鞅推行变法那样。所以,如果一个人的智慧够不上随机应变,勇气够不上果敢决断,仁德不能够正确取舍,强健不能够有所坚守,虽然他想学习我的经商致富之术,我终究不会教给他的。”因而,天下人谈论经商致富之道都效法白圭。白圭大概是有所尝试,尝试而能有所成就,这不是马虎随便行事就能成的。

乌氏倮经营畜牧业,等到牲畜繁殖众多之时,便全部卖掉,再购求各种奇异之物和丝织品,暗中献给戎王。戎王以十倍于所献物品的东西偿还给他,送他牲畜,牲畜多到以山谷为单位来计算牛马的数量。秦始皇诏令乌氏倮位与封君同列,按规定时间同诸大臣进宫朝拜。而巴郡寡妇清的先祖自得到朱砂矿,竟独揽其利达好几代人,家产也多得不计其数。清是个寡妇,能守住先人的家业,用钱财来保护自己,不被别人侵犯。秦始皇认为她是个贞妇而以客礼对待她,还为她修筑了女怀清台。乌氏倮不过是个边鄙之人、畜牧主,巴郡寡妇清是个穷乡僻壤的寡妇,却能与**分庭抗礼,名扬天下,这难道不是因为他们富有吗?

汉朝兴起,天下**,便开放关卡要道,**开采山泽的禁令,因此富商大贾得以通行天下,交易的货物无不畅通,他们的欲望都能满足,汉朝*又迁徙豪杰、诸侯和大户人家到京城。

关中地区从汧、雍二县以东至黄河、华山,膏壤沃野方圆千里。从有虞氏、夏后氏实行贡赋时起就把这里作为上等田地,后来公刘迁居到邠,周太王、王季迁居*,文王兴建丰邑,武王治理镐京,因而这些地方的人民仍有**的遗风,喜好农事,种植五谷,重视土地的价值,把做坏事看得很严重。直到秦文公、德公、穆公定都雍邑,这里地处陇、蜀货物交流的要道,商人很多。秦献公迁居栎邑,栎邑北御戎狄,东通三晋,也有许多大商人。秦孝公和秦昭襄王治理咸阳,汉朝藉此做为都城;长安附近的诸陵,四方人、物辐凑集中于此,地方很小,人口又多,所以当地百姓越来越玩弄奇巧,从事商业。关中地区以南则有巴郡、蜀郡。巴蜀地区也是一片沃野,盛产栀子、生姜、朱砂、石材、铜、铁和竹木之类的器具。南边抵御滇、僰,僰地多出僮仆。西边邻近邛、笮,笮地出产马和旄牛。然而巴蜀地区四周闭塞,有千里栈道,与关中无处不通,唯有褒斜通道控扼其口,勾联四方道路,用多余之物来交换短缺之物。天水、陇西、北地和上郡与关中风俗相同,而西面有羌中的地利,北面有戎狄的牲畜,畜牧业居天下首位。可是这里地势险要,只有京城长安要约其通道。所以,整个关中之地占天下三分之一,人口也不过占天下十分之三;然而计算这里的财富,却占天下十分之六。

古时,唐尧定都河东晋阳,殷人定都河内殷墟,东周定都河南洛阳。河东、河内与河南这三地居于天下的中心,好像鼎的三个足,是帝王们更迭建都的地方,建国各有数百年乃至上千年,这里土地狭小,人口众多,是各国诸侯集中聚会之处,所以当地民俗为小气俭省,熟悉世故。杨与*阳两邑人民,向西可到秦和戎狄地区经商,向北可到种、代地区经商。种、代在石邑以北,地靠匈奴,屡次遭受掠夺。人民崇尚强直、好胜,以扶弱抑强为己任,不愿从事农商诸业。但因邻近北方夷狄,**经常往来,中原运输来的物资,时有剩余。当地人民强悍而不务耕耘,从三家尚未分晋之时就已经对其慓悍感到忧虑,而到赵武灵王时就更加助长了这种风气,当地习俗仍带有赵国的遗风。所以杨和*阳两地的人民经营驰逐于其间,能得到他们所想要的东西。温、轵地区的人民向西可到上*地区经商,向北可到赵、中山一带经商。中山地薄人多,在沙丘一带还有纣王留下的殷人后代,百姓性情急躁,仰仗投机取巧度日谋生。男子们常相聚游戏玩耍,慷慨悲声歌唱,白天纠合一起**抢劫,晚上挖坟盗墓、制作赝品、私铸钱币;多有美色男子,去当歌舞艺人。女子们常弹奏琴瑟,拖着鞋子,到处游走,向**富豪献媚讨好,有的被纳入后宫,遍及诸侯之家。

燕国故都蓟也是渤海、碣石山之间的一个都市。南面通齐、赵,东北面与胡人交界。从上谷到辽东一带,地方遥远,人口稀少,屡次遭侵扰,民俗大致与赵、代地区相似,而百姓迅速捷凶悍,不爱思考问题,当地盛产鱼、盐、枣、栗。北面邻近乌桓、夫余,东面处于控扼秽貊、朝鲜、真番的有利地位。洛阳东去可到齐、鲁经商,南去可到梁、楚经商。所以泰山南部是鲁国故地,北部是齐国故地。齐地被山海环抱,方圆千里一片沃土,适宜种植桑麻,人民多有彩色丝稠、布帛和鱼盐。临淄也是东海与泰山之间的一个都市。当地民俗从容宽厚,通情达理,而又足智多谋,爱发议论,乡土观念很重,不易浮动外流,怯于聚众斗殴,而敢于暗中伤人,所以常有劫夺别人财物者,这是大国的风尚。这里士、农、工、商、贾五民俱备。而邹、鲁两地滨临洙水、泗水,还保存着周公传留的风尚,民俗喜好儒术,讲究礼仪,所以当地百姓小心拘谨。颇多经营桑麻产业,而没有山林水泽的资源。土地少,人口多,人们节俭吝啬,害怕**,远避**。等到衰败之时,人们爱好经商追逐财利,比周地百姓还厉害。从鸿沟以东,芒山、砀山以北,直到巨野,这是过去梁、宋的地方。陶邑、睢阳也是都会。以前,唐尧兴起于成阳,虞舜在雷泽打过鱼,商汤曾定都于毫。这里的民俗还存有**遗风,宽厚庄重,君子很多,喜好农事,虽然没有富饶的山河物产,人们却能省吃俭用,以求得财富的积蓄。越、楚地带有西楚、东楚和南楚三个地区的不同风俗。从淮北沛郡到陈郡、汝南、南郡,这是西楚地区。这里民俗慓悍轻捷,容易发怒,土地贫瘠,少有蓄积。江陵原为楚国国都,西通巫县、巴郡,东有云梦,物产富饶。陈在楚、夏交接之处,流通鱼盐货物,居民多经商。徐、僮、取虑一带的居民**苛严,信守诺言。彭城以东,包括东海、吴、广陵一带,这是东楚地区。这里风俗与徐、僮一带相似。朐、缯以北,风俗与齐地相同。浙江以南风俗与越地相同。吴地从吴王阖闾、楚春申君和汉初吴王刘濞招致天下喜好游说的子弟以来,东有丰富的海盐,以及章山的铜矿,三江五湖的资源,也是江东的一个都市。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一带是南楚地区。这里风俗与西楚地区大体相似。楚失郢都后,迁都寿春,寿春也是一个都市。而合肥县南有长江,北有淮河,是皮革、鲍鱼、木材汇聚之地。因与闽中、于越习俗混杂,所以南楚居民善于辞令,说话乖巧,少有信用。江南地方地势低下,气候潮湿,男子寿命不长。竹木很多。豫章出产黄金,长沙出产铅、锡。但矿产蕴藏量极为有限,开采所得不足以抵偿支出费用。九疑山、苍梧以南至儋耳,与江南风俗大体相同,其中混杂着许多杨越风俗。番禺也是当地的一个都市,是珠玑、犀角、玳瑁、水果、葛布之类的集中地。颍川、南阳是原夏朝人居住之地。夏人为政崇尚忠厚朴实,还有**传留下来的风尚。颍川人敦厚老实。秦朝末年,曾经迁徙不法之民到南阳。南阳西通武关、郧关,东南面临汉水、长江、淮水。宛也是一个都市。当地民俗混杂,好事。多以经商为业。居民以抑强扶弱为己任,与颍川地区相交往,所以直到现在还被称做“夏人”。天下物产各地不均,有少有多,民间习俗各有不同,山东地区吃海盐,山西地区吃池盐,岭南和大漠以北本来也有许多地方出产盐,这方面情况大体如此。

总而言之,楚越地区,地广人稀,以稻米为饭,以鱼类为菜,刀耕火种,水耨除草,瓜果螺蛤,不须从外地购买,便能自给自足。地形有利,食物丰足,没有饥馑之患,因此人们苟且偷生,没有积蓄,多为贫穷人家。所以,江淮以南既无挨饿受冻之人,也无千金富户。沂水、泗水以北地区,适合种植五谷桑麻,饲养六畜,地少人多,屡次遭受水旱灾害,百姓喜好积蓄财物,所以秦、夏、梁、鲁地区勤于农业而重视劳力。三河地区以及宛、陈等地也是这样,再加上经商贸易。齐、赵地区的居民聪明灵巧,靠投机求财利。燕、代地区的居民能种田、畜牧,并且养蚕。

由此看来,贤能之人在朝廷上出谋划策,论辩争议,忠于信仰坚守原则隐居在岩穴之中的士人中具有很高名望者,他们究竟都是为着什么呢?还是为了增厚自己的财富。因此,为官**就能长久做官,时间长了,便会更加富有;商人买卖公道,营业发达,就能多赚钱而致富。求富,是人们的本性,用不着学习,就都会去追求。所以,壮士在**中,打仗时攻城先登,遇敌时冲锋陷阵,斩将夺旗,冒着箭射石击,不避赴汤蹈火,艰难险阻,是因为重赏的驱使。那些住在乡里的青少年,**埋尸,拦路抢劫,盗掘坟墓,私铸钱币,伪托侠义,侵吞霸占,借助同伙,图报私仇,暗中追逐掠夺,不避法律禁令,往死路上跑如同快马奔驰,其实都是为了钱财罢了。如今赵国、郑国的女子,打扮得漂漂亮亮,弹着琴瑟,舞动长袖,踩着轻便舞鞋,用眼挑逗,用心勾引,出外不远千里,不择年老年少,招来男人,也是为财利而奔忙。游手好闲的贵族公子,帽子宝剑装饰讲究,外出时车辆马匹成排结队,也是为大摆富贵的架子。猎人渔夫,起早贪黑,冒着霜雪,奔跑在深山大谷,不避猛兽伤害,为的是获得各种野味。进出赌场,斗鸡走狗,个个争得面红耳赤,自我夸耀,必定要争取胜利,是因为重视输赢。医生方士及各种靠技艺谋生的人,劳神过度,极尽其能,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报酬。官府吏士,舞文弄墨,私刻公章,伪造文书,不避斫脚杀头,这是由于陷没在他人的贿赂之中。至于农、工、商、贾储蓄增殖,原本就是为了谋求增添个人的.财富。如此绞尽脑汁,用尽力量地索取,终究是为了不遗余力地争夺财物。

谚语说:“贩柴的不出一百里,贩粮的不出一千里。”在某地住上一年,就要种植谷物;住上十年,就要栽种树木;住上百年,就应招来德行。所谓德,就是人的才德名望和财物。现在有些人,没有官职俸禄或爵位封地收入,而生活欢乐富有,可与有官爵者相比,被称做“素封”。有封地的人享受租税,每户每年缴入二百钱。享有千户的封君,每年租税收入可达二十万钱,朝拜天子、访问诸侯和祭祀馈赠,都要从这里开支。普通百姓如农、工、商、贾,家有一万钱,每年利息可得二千钱,拥有一百万钱的人家,每年可得利息二十万钱,而更徭租赋的费用要从这里支出。这种人家,就能随心所欲地吃喝玩乐了。所以说陆地牧马五十匹,养牛一百六、七十头,养羊二百五十只,草泽里养猪二百五十口,水中占有年产鱼一千石的鱼塘,山里拥有成材大树一千株。安邑有千株枣树;燕、秦有千株栗子树;蜀郡、汉水、江陵地区有千株橘树;淮北、常山以南和黄河、济水之间有千株楸树;陈、夏有千亩漆树;齐、鲁有千亩桑麻;渭川有千亩竹子;还有名扬**、万户人家的都城,郊外有亩产一钟的千亩良田,或者千亩栀子、茜草,千畦生姜、韭菜:诸如此类的人,其财富都可与千户侯的财富相等。然而这些成为富足的资本,人们不用到市上去察看,不用到外地奔波,坐在家中即可不劳而获,身有处士之名,而取用丰足。至于那些贫穷人家,父母年老,妻子儿女瘦弱不堪,逢年过节无钱祭祀祖宗鬼神、赠人路费、聚集饮食,吃喝穿戴都难以自足,如此贫困,还不感到羞愧,那就没有什么可比拟的了。所以,没有钱财只能出卖劳力,稍有钱财便玩弄智巧,已经富足便争时逐利,这是常理。如今谋求生计,谁能不冒生命危险,即可取得所需物品,那就应受到贤人的鼓励。所以,靠从事农业生产而致富为上,靠从事商工而致富次之,靠玩弄智巧、甚至违法而致富是最低下的。没有隐居岩穴却有着奇士的行为,而长期处于贫贱地位,妄谈仁义,也足以值得羞愧了。

凡是编户的百姓,对于财富比自己多出十倍的人就会低声下气,多出百倍的就会惧怕人家,多出千倍的就会被人役使,多出万倍的就会为人奴仆,这是事物的常理。要从贫穷达到富有,务农不如做工,做工不如经商,刺绣织绵不如倚门卖笑,这里所说的经商末业,是穷人致富凭借的**。在交通发达的大都市,每年酿一千瓮酒,一千缸醋,一千甔饮浆,屠宰一千张牛羊猪皮,贩卖一千钟谷物,一千车柴草,总长千丈的船只,一千株木材,一万棵竹竿,一百辆马车,一千辆牛车,一千件涂漆木器,一千钧铜器,一千担原色木器、铁器及染料,二百匹马,二百五十头牛,一千只猪羊,一百个**,一千斤筋角、丹砂,一千钧绵絮、细布,一千匹彩色丝绸,一千担粗布、皮革,一千斗漆,一千瓶酒曲、盐豆豉,一千斤鲐鱼、鮆鱼,一千石小杂鱼,一千钧腌咸鱼,三千石枣子、粟子,一千件狐貂皮衣,一千石羔羊皮衣,一千条毛毡毯,以及一千种水果蔬菜,还有一千贯放高利贷的资金,促成牲畜交易的掮客头子,贪心的取交易额的三分之一作为佣钱,廉正的取五分之一作为佣钱,这一类人也可与千乘之家相比,这是大概的情况。至于其他杂业,如果利润不足十分之二,那就不是我说的好的致富行业。

《北史·傅永列传》的原文及译文赏析(扩展6)

——屈原列传原文及赏析

屈原列传原文及赏析

《北史·傅永列传》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第2篇

1、A。A项是道歉、谢罪。

2、A。A项两句都是动词_前往_和_到……去_的意思。B项第①句中_因_是副词于是、就。第②句中__因_是副词趁机,趁势。C项第①句中, _以_是连词因为。第②句中_以_是动词认为。D项第①句中,_为_是介词替。第②句中_为_是介词对、向。

3、B。第①句中袁盎认为绛侯_朝罢趋出,意得甚__上礼之恭,常自送之_,臣下与主上都违背了礼节,是不应该的,劝说**注意君臣之礼。第②句中袁盎以诸侯太骄横必然会发生祸乱这个道理,劝说**适当削弱诸侯的力量。第③句中袁盎说,万一淮南王死于放逐途中,**就会被认为天下之大却容不得弟弟,以此劝说**不要因放逐淮南王而背上不义的罪名。第①②③句都能表明袁盎的_引义慷慨_。第④句仅是袁盎对孝文帝宽解、安慰之语。第⑤句从文中叙述的_盎素不好鼂错_、鼂错说_欲请治盎宜知计谋_的情况中可以看出袁盎与鼂错素有矛盾。_袁盎具言吴所以反状,以错故_这句话和鼂错的**一样,是利用吴楚反叛这件事情来互相攻讦,并非_引义慷慨_。第⑥句是说梁王想成为汉景帝的继承人,袁盎进言劝说,从此以后,这种议论便被中止。但是袁盎进言劝说时是否_引义慷慨_,并没有记载。因此第④⑤⑥句不能表明袁盎_引义慷慨_。

4、B、B项原文并未说明晁错的话有没有事实根据。

《北史·傅永列传》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第3篇

司马迁认为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是正确的。屈原是楚国的贵族。当时,秦国兵力最强。但是楚国和齐国从亲,是可以抵抗强秦的,因为楚国疆土最大,齐国财力最富,而且楚、齐从亲,其他山东之国也会跟楚齐一道合纵来共同对付秦国。如果楚王能始终用屈原的外交主张,并且修明内政,那当时的天下还不知鹿死谁手。本传用了很大的篇幅叙述楚国和齐、秦的关系,从历史的教训来证明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的正确。当楚怀王重用屈原任为左徒的时候,齐、楚从亲,秦国不敢侵犯。等到楚怀王听信了上官大夫的毁谤而疏远了屈原之后,秦国就令张仪来离间齐楚的关系,破坏两国的联盟,以便各个击破。张仪骗楚王说,楚国如能和齐国绝交,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图便宜,便当真和齐国绝交。张仪又说是献地六里,不是六百里。楚怀王大怒,就兴兵伐秦。楚国没有了齐国的援助,弄得损兵折将,丧权失地。这才又命屈原出使于齐,和齐国恢复邦交。秦国又说把汉中地还给楚国来讲和。楚怀王因为恨透了张仪,说不愿得地,愿得张仪才甘心。张仪居然来到楚国,收买了楚王的宠臣靳尚和宠姬郑袖,竟又安然返国。

《北史·傅永列传》的原文及译文赏析(扩展5)

——《史记·货殖列传》原文及翻译

《史记·货殖列传》原文及翻译

《北史·傅永列传》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第4篇

到了邺城,公子拿**符假传魏王命令代替晋鄙担任将领。晋鄙合了兵符,验证无误,但还是怀疑这件事,就举着手盯着公子说:“如今我统帅着十万之众的大军,驻扎在边境上,这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任,今天你只身一人来代替我,这是怎么回事呢?”正要拒绝接受命令。这时朱亥取出藏在衣袖里的四十斤铁椎,一椎击死了晋鄙,公子于是统率了晋鄙的**。然后整顿部队,向军中下令说:“父子都在**里的,父亲回家;兄弟同在**里的,长兄回家;没有兄弟的独生子,回家去奉养双亲。”经过整顿选拔,得到精兵八万人。开跋**攻击秦军。秦军解围撤离而去,于是邯郸得救,保住了赵国。赵王和*原君到郊界来迎接公子。*原君替公子背着盛满箭支的囊袋走在前面引路。赵王连着两次拜谢说:“自古以来的贤人没有一个赶上公子的。”在这个时候,*原君不敢再拿自己跟别人相比了。公子与侯先生诀别之后,在到达邺城军营的那一天,侯先生果然面向北刎颈而死。

魏王恼怒公子盗出了他的兵符,假传君令击杀晋鄙,这一点公子也是明知的。所以在打退秦军拯救赵国之后,就让部将带着部队返回魏国去,而公子自己和他的门客就留在了赵国。赵孝成王感激公子假托君命夺取晋鄙军权从而保住了赵国这一义举,就与*原君商量,把五座城邑封赏给公子。公子听到这个消息后,产生了骄傲自大的情绪,露出了居功自满的神色。门客中有个人劝说公子道:“事物有不可以忘记的,也有不可以不忘记的。别人对公子有恩德,公子不可以忘记;公子对别人有恩德,希望公子忘掉它。况且假托魏王命令,夺取晋鄙兵权去救赵国,这对赵国来说算是有功劳了,但对魏国来说那就不算忠臣了。公子却因此自以为有功,觉得了不起,我私下认为公子实在不应该。”公子听后,立刻责备自己,好像无地自容一样。赵国召开盛大欢迎宴会,赵王打扫了殿堂台阶,亲自到门口迎接贵客,并执行主人的礼节,领着公子走进殿堂的西边台阶。公子则侧着身子走一再推辞谦让,并主动从东边的台阶升堂。宴会上,公子称说自己有罪,对不起魏国,于赵国也无功劳可言。赵王陪着公子饮酒直到傍晚,始终不好意思开口谈封献五座城邑的事,因为公子总是在谦让自责。公子终于留在了赵国。赵王把鄗(hao,耗)邑封赏给公子,这时魏王也把信陵邑又奉还给公子。公子仍留在赵国。

汉高祖当初地位低贱时,就多次听别人说魏公子贤德有才。等到他即位做了**后,每次经过大梁,常常去祭祀公子。汉高祖十二年(前195),他从击败叛将黥布的**归来,经过大梁时为公子安置了五户人家,专门看守他的坟墓,让他们世世代代每年按四季祭祀公子。

太史公说:我经过大梁废墟时,曾寻访那个所谓的夷门。原来夷门就是大梁城的东门。天下诸多公子中也确有好客喜士的,但只有信陵君能够交结那些隐没在社会各个角落的人物,他不以交结下层贱民为耻辱,是很有道理的。他的名声远远超过诸侯,的确不是虚传。因此,高祖每次经过大梁便命令百姓祭祀他不能断绝。

《北史·傅永列传》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第5篇

1.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赵国君主,名何。

2.阳晋:齐国城邑,在今山东菏泽西北。

3.上卿:战国时期诸侯国大臣中最高的官位。

4.宦者令:宦官的首领。

5.舍人:有职务的门客。

6.和氏璧:战国时著名的玉璧,是楚人卞和发现的,故名。事见《韩非子·何氏》。

7.秦昭王:即秦昭襄王,名则。

8.遗(wèi):送。

9.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10.亡走燕:逃到燕国去。

11.何以知燕王:根据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你)。

12.境上:指燕赵两国的边境。

13.幸于赵王:被赵王宠爱。幸,宠幸。

14.乃:却,竟然。

15.束君归赵:把您捆绑起来送还赵国。

16.肉袒伏斧质:解衣露体,伏在斧质上。袒,脱衣露体。质,同“锧”,承斧的砧板。

17.宜可使:可供差遣。宜,适宜。

18.不:同“否”。

19.曲:理屈,理亏。

20.均之二策:衡量这两个计策。均,衡量。之,这。

21.宁许以负秦曲:宁可答应,而让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

22.奉:捧着。

23.完璧归赵:让璧完整无损地归还赵国。

24.章台:秦离宫中的台观名。

25.奏:进献。

26.美人:指秦王的姬妾。

27.偿赵城:把十五城补偿给赵国。

28.瑕:玉上的斑点或裂痕。

29.却立:倒退几步立定。

30.怒发上冲冠:愤怒得头发直竖,顶起了冠。形容极其愤怒。

31.负:倚仗。

32.布衣之交:*民间的交往。古代*民只穿麻衣、葛布,故称布衣。

33.逆:拂逆,触犯。

34.斋戒:古人祭祀之前,一定要沐浴更衣,节制饮食,表示虔诚,叫做斋戒。

35.书:指赵王的复信。

36.庭:同“廷”,朝堂。

37.严:尊重,敬畏。

38.修敬:致敬。

39.列观(guàn):一般的台观,指章台。不在朝堂接见,说明秦对赵使的不尊重。

40.急:逼迫。

41.睨(nì):斜视。

42.辞谢:婉言道歉。

43.固请:坚决请求(相如不要把璧撞破)。

44.有司:职有专司的官吏。

45.案图:查明地图。案,同“按”。

46.都:城邑。

47.特:只,只是。

48.详为:假装做。详,同“佯”,假装。

49.共传:等于说公认。

50.设九宾:一种外交上最隆重的仪式。有傧相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宾,同“傧”。

51.舍:安置。

52.广成传(zhuàn):广成,宾馆名。传,传舍,宾馆。

53.衣(yì)褐:穿着粗麻布短衣,指化装成*民百姓。

54.径道:小路。

55.缪公:即秦穆公。缪,同“穆”。

56.坚明约束:坚决明确地遵守信约。约束,信约。

57.间(jiàn):抄小路,与上文“从径道亡”相应。

58.立:立刻。

59.就汤镬(huò):指接收烹刑。汤,沸水。镬,大锅。

60.孰:同“熟”,仔细。

61.嘻:苦笑声。

62.因而厚遇之:趁此优厚地款待他。

63.卒廷见相如:终于在朝堂上接见蔺相如。

64.毕礼而归之:举行完廷见的外交大礼然后送他回国。

65.拔石城:攻取石城。石城,故址在今河南林州西南。

66.为好:修好。

67.西河外渑(miǎn)池:西河,黄河西边。渑池,今河南渑池。

68.欲毋行:想不去。

69.诀:告别。

70.度道里会遇之礼毕:估算前往渑池的路程和会谈完毕的时间。道里,路程。

71.绝秦望:断绝秦国要挟胁迫的念头。

72.好音:喜欢音乐。

73.瑟:古代乐器,形似琴而较长大。通常配有二十五根弦。

74.御史:官名。战国时御史专管图籍,记载****。

75.秦声:秦国的音乐。

76.盆缻(fǒu):均为瓦器。缻,同“缶”。秦人敲打盆缶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77.刃:刀锋。这里是杀的意思。

78.叱:喝骂。

79.靡:倒下,这里指后退。

80.怿(yì):愉快。

81.为秦王寿:祝秦王长寿,指向秦王献礼。

82.竟酒:直到酒宴完毕。

83.盛设兵:多布置**。

84.右:上。古人以右为尊。

85.相如素贱人:指蔺相如这个人做过**的家臣,向来微贱。素,素来,向来。

86.争列:争位次的高下。

87.引车避匿:将车子调转躲避。

88.舍人:指蔺相如的门客。

89.相与:一起,共同。

90.孰与秦王:与秦王相比怎么样?孰与,与……相比。孰,谁,哪一个。

91.驽:愚笨,拙劣。

92.负荆:背着荆条,表示愿受鞭打。

93.因:通过。

94.将军:当时的上卿兼职将相,所以廉颇这样称呼蔺相如。

95.刎(wěn)颈之交:指能够共患难、同生死的朋友。刎颈,杀头。刎,割。

96.齐几:齐国的几邑。按:廉颇伐齐几,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不载,而卷四十三《赵世家》记为“攻魏之几邑”。《集解》认为几邑“或属齐或属魏”。清梁玉绳《史记志疑》则认为“几是魏邑。……此作‘齐几’误。”

97.这一段所记年代不尽准确,参阅《赵世家》。

98.用事者:当权管事的人。

99.纵:纵容,放纵。

100.奉公:遵奉公家的法令。

101.上下*:指上面的王公贵族和下面的普通百姓都公*相待。

102.此句中的“国”指国家实力,“赵”指赵氏*。

103.轻于天下:被天下人轻视。

104.鼓噪:擂鼓呐喊。

105.勒兵:检阅**或操练**。

106.候:即军候,负责侦察敌情的军士。

107.坚壁:坚守营垒。

108.间:间谍。

109.国:国都。

110.卷甲:卸去铁甲。

111.趋:快速前进。

112.悉甲:全副装备。

113.内:同“纳”。

114.厚集其阵:交战的队列阵形要重点集中。

115.受令:接受指教。

116.鈇质:义同“斧质”,见前注。鈇,铡刀或斧头。

117.胥后令邯郸:等以后回到邯郸听赵王的命令。胥,同“须”,等待。按:《索隐》断“胥后令”为一句,认为“邯郸”是“欲战”的误字,并应连下句读为“欲战,许历复请战。”《资治通鉴》则断“邯郸”与“胥后令”连为一句。清梁玉绳《史记志疑》引钱大昕的意见说:“‘胥后令邯郸’是五字句。赵都邯郸,谓当待赵王之令也。”

118.距:同“拒”,抵御。

119.病笃:病重,病危。笃,重。

120.恶:憎恨,畏忌。

121.胶柱鼓瑟:比喻但守死法,不知变通。柱是琴瑟类乐器上卷弦的木柱。“胶柱”就是把卷弦的木柱粘死,不能转动,也就无法调节弦的高低。

122.书传:书本。

123.合变:应变。

124.当:抵敌。

125.难(nàn):驳难,反驳。“不能难”的意思是不能驳倒。

126.将括:让赵括为将。

127.即:同“则”。

128.这句指的是被赵奢当作老师尊敬的人。身,亲身。奉,同“捧”。进,进献。

129.东向:坐西面东。古时帝王以南向为尊,公侯将相以东向为尊。

130.称:称职。

131.随坐:连坐。

132.约束:指军中的各种规定。

133.易置:撤换。

134.锐卒:精兵。

135.坑:坑杀,**。以上关于**之战的情况,卷五《秦本纪》、卷四十三《赵世家》有简略记载,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有更为详尽的记载,可参看。

136.楚军来救指的是*原君赵胜带领门客到楚国求救,楚春申君答应派兵。见卷七十六《*原君虞卿列传》。魏军来救即指信陵君窃符救赵事,见卷七十七《魏公子列传》。

137.孤:指死于**之战的赵军士卒的遗孤。

138.栗腹伐赵兵败事,可参见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卷四十三《赵世家》及《战国策·燕策三》。

139.假:**。

140.见:见解。

141.晚:迟钝,落后。

142.市道:商人做生意的**。

143.毁:**,说坏话。

144.被:同“披”。

145.矢:同“屎”。

146.代雁门:代地的雁门郡。

147.便宜:按照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148.莫府:即幕府。莫,同“幕”。古代将帅出征时,办公机构设在帐幕中,称为幕府。后世地方最高的文武**的官署也称为幕府。

149.飨:用酒食招待。

150.入盗:入寇,入侵。

151.收保:收拢人马物资退入营垒。保,同“堡”。

152.辄(zhé):立即。

153.让:责备。

154.田畜:种田和畜牧。

155.乃复:一再。

156.强:勉强。

157.起:起用。

158.具:准备。

159.选车:精选的战车。

160.百金之士:《集解》引《管子》:“能破敌擒将者赏百金。”这里即指能冲锋陷阵的勇士。

161.彀者:善于射箭的人。彀,把弓拉满。

162.悉:全部。

163.勒:**起来。

164.北:败走。

165.委:抛弃。

166.单于:匈奴的君主称为单于。

167.陈:同“阵”。

168.襜褴:部族名,在代地的北面。

169.东胡:部族名,在匈奴之东,故称东胡。是后世乌桓、鲜卑的祖先。

170.林胡:部族名,活动地区在今山西朔县以北至***境内。

171.走:赶跑。

《北史·傅永列传》的原文及译文赏析(扩展8)

——游侠列传序原文及翻译

游侠列传序原文及翻译

《北史·傅永列传》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第6篇

①聪:听觉灵敏,此处指明辨是非。②幽思:苦闷深思。③离忧:遭受忧愁。离,通“罹”(lí,离),遭受。④反本:追念根本。反,同“返”。⑤惨怛:忧伤,悲痛。⑥间:****。⑦《国风》:《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由各地的民间歌谣所组成,有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⑧《小雅》:亦《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大部分是西周后期和东周初期贵族宴会的乐歌,小部分是批评当时朝政过失或抒发怨愤的民间歌谣。⑨靡:没有。见:同“现”。⑩约:简约。阄ⅲ壕深,幽微。涑莆男。褐浮独肷А分卸嘁述花草树木等细小事物。指:通“旨”,意义。(13)举类迩:指《离骚》所称引的都是眼前习见的事例。迩:近。(14)自疏:自己主动疏远,这里指不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15)濯(zhuó,浊)淖(nào,闹):洗涤污垢。此处以喻超脱世俗。(16)蝉蜕:蝉蜕之壳,此处以喻解脱。(17)滋(xuán,玄):混浊,污黑。(18)皭(jiào,叫)然:洁白的样子。

《北史·傅永列传》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第7篇

①绥:登车时拉手用的绳子。

②鹿布:粗布

③绪余:此处指轻微之物。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 制:制约

B.恐听谬而遗使者罪,不若审之 审:慎重

C.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 弹:射击

D.所谓亏生者,六欲分得其宜也 亏:使…亏损

11.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使人以币先焉 不能不以之兴怀

C.复来求之,则不得已 故木受绳则直

D.奚以知其然也凌万顷之茫然

1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贵生”的一组是(3分)

①耳目鼻口不得擅行

②惟不以天下害其生者也

③使者还反审之,复来求之

④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

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

⑥六欲皆得其宜也

A.①②⑤B.①③⑥C.③④⑤D.②④⑥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集中论述了维护生命价值和个人尊严的重要性,强调应完整地认识人生的意义,全面实现和提升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B.文章突出运用例证的手法,连续列举子州支父、王子搜和颜阖三人的实例来说明,与**和有尊严的人生相比,世俗的富贵和权势不屑一顾。

C.文章从哲学的高度提出人的一切活动以“持身”为本,体现出鲜明的人本**倾向,同时强调**安邦、建功立业同样重要。

《北史·傅永列传》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第8篇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或前135年—?),夏阳(在今陕西韩城西南)人。出身史学世家,父亲司马谈官至太史令。司马迁十岁时随父到长安,先后求学于董仲舒和孔安国门下。二十岁开始游历名山大川,所到之处均考察风俗,采集史迹传说。继承父亲太史令的职位后,司马迁得以饱览朝廷藏书,又随汉武帝到各地巡游,增长了见识;他同时开始着手整理史料,以完成父亲写一部“名主贤君、忠臣死义之事”的通史的遗愿。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征匈奴时因友军接应不力身陷重围,在矢尽粮绝的情况下投降匈奴,司马迁因上疏为李陵辩护触怒武帝,被处以宫刑。受此大辱,司马迁愤不欲生,但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决心“隐忍**”。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完成了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

《北史·傅永列传》的原文及译文赏析(扩展3)

——《史记魏公子列传》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史记魏公子列传》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北史·傅永列传》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第9篇

4、B(狱:案件、案情.)

5、C(②“及母卒,哀思过礼,毁病不自支”表明孝顺;④ “鲦并欲奏罢之,疾病未及得上”表明尽职)

6、C(文中是樊鲔为子求亲)

7、(1)等到沛王刘辅的事情败露后,许多贵族子弟都被拘捕,樊鲦因为没有参与得以幸免。( “及”“见”“以”“豫”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先前(或在这之前)河南县丢失官钱,抵押典当及欠负官钱的人犯了死罪或者因罪被迁徙的人都很多。(“先是”“亡”“负”“坐”各1分,句意通顺1分)

《北史·傅永列传》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第10篇

本文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部分,其中又删去了屈原《怀沙》赋全文。这是现存关于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的重要依据。屈原是*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生活在战国中后期的楚国,当时七国争雄,其中最强盛的是秦、楚二国。屈原曾在楚**政、外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后,虽然遭谗去职,流放江湖,但仍然关心朝政,热爱祖国。最后,毅然自沉汨罗,以殉自己的理想。本文以强烈的感情歌颂了屈原卓越超群的才华和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虽然事迹简略,但文笔沉郁顿挫,咏叹反复,夹叙夹议,是一篇有特色的评传式散文。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史记》是*第一部记传体的通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裁。列传用以记帝王以外的人的事迹。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的《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北史·傅永列传》的原文及译文赏析(扩展7)

——《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原文及译文

《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原文及译文

《北史·傅永列传》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第11篇

圣人深思熟虑天下的事,认为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耳目鼻口是受生命支配的。耳朵虽然想听乐音,眼睛虽然想看彩色,鼻子虽然想嗅芳香,嘴巴虽然想尝美昧,但只要对生命有害就会被禁止。对于这四种器官来说,即使是本身不想做的,但只要有利于生命就去做。由此看来,耳目鼻口不能任意独行,必须有所制约。这就像各种职官,不得独断专行,必须要有所制约一样。这就是珍惜生命的方法。

尧把天下让给子州支父,子州支父回答说;“让我作天子还是可以的,虽是这样,我现在正害着忧劳深重的病,正要治疗,没有余暇顾及天下。”天下是最珍贵的,可是圣人不因它而危害自己的生命,又何况其它的东西呢?只有不因天下而危害自己生命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越国人连续三代杀了他们的国君,王子搜对此很忧惧,于是逃到一个山嗣里。越国没有国君,找不到王子搜,一直追寻到山洞。王子搜不肯出来,越国人就用燃着的艾草熏他出来,让他乘坐国君的车。王子搜拉着登车的绳子上车,仰望上天呼喊道:“国君啊,国君啊!这个职位怎么偏偏让我来干啊!”王子搜并不是厌恶作国君,而是厌恶作国君招致的祸患。像王子搜这样的人,可说是不肯因国家伤害自己生命的了。这也正是越国人想要找他作国君的原因。

鲁国国君听说颜阖是个有道之人,想要请他出来做官,就派人带着礼物先去致意。颜阖住在陋巷,穿着粗布衣裳,自己在喂牛。鲁君的使者来了,颜阖亲自接待他。使者问:“这是颜阖的家吗?”颜阖回答说:“这是我的家,”使者进上礼物,颜阖说;“怕您把名字听错了而会给您带来处罚,不如搞清楚再说。”使者回去查问清楚了,再来找颜阖,却找不到了。像颜阖这样的人,并不是本来就厌恶富贵,而是由于看重生命才厌恶它。世上的君主,大多凭借富贵傲视有道之人,他们如此地不了解有道之人,难道不太可悲了吗?

所以说:道的实体用来保垒身体,它的剩余用来治理国家,它的渣滓用来治理天下。由此看来,帝王的功业是圣人闲暇之余的事,并不是用以全身养生的方法。如今世俗所谓的君子损害身体舍弃生命来追求外物,他们这样做将达到什么目的昵?他们又将采用什么**达到目的呢?

大凡圣人有所举动的时候,必定明确知道所要达到的目的耜达到目的所应采用的**。假如有这样一个人,用随侯之珠去弹射千仞高的飞鸟,世上的人肯定会嘲笑他。这是为什么昵?这是因为他所耗费的太贵重,所追求的太轻微了啊。至于生命,其价值岂止像随侯珠那样贵重呢?

子华子说:“全生是最上等,亏生次一等,死又次一等,迫生是最低下的。”所以,所谓尊生,说的就是全生。所谓全生,是指六欲都能得适宜。所谓亏生,是指六欲只有部分得到适宜。生命受到亏损,生命的天性就会削弱,生命亏损得越厉害,生命的天性削弱得也就越厉害。所谓死,是指没有办法知道六欲,等于又回到它来生时的状态。所谓迫生,是指六欲没有一样得到适宜,六欲所得到的都是它们十分厌恶的东西。屈服属于这一类,耻辱属于这一类。在耻辱当中没有比不义更大的了。所以,行不义之事就是迫生。但是构成追生的不仅仅是不义,所以说,迫生不如死。根据什么知道是这样呢?比如,耳朵听到讨厌的声音,就不如什么也没听判,眼睛看到讨厌的东西,就不如什么也没见到。所以打雷的时候人们就会捂住耳朵,打闪的时候人们就会遮住眼睛。迫生不如死就像这类现象一样。六欲都知道自己十分厌恶的东西是什么,如果这些东西一定不可避免,那以就不如根本没有办法如道六欲。没有办法如道六欲就是死。因此迫生不如死。嗜好吃肉,不是说连腐臭的老鼠也吃,嗜好喝酒,不是说连变质的酒也喝。珍惜生命,不是说连迫生也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