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春望》原文、注释、赏析(推荐11篇)

xxx《春望》原文、注释、赏析 第1篇

秦州杂诗①·其五

西使宜天马,由来万xxx。

浮云②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闻说真龙种,仍残③老驌驦。

哀鸣思战斗,xxx向苍苍。

一、白话释译:

①陇右之地,自然环境适宜广养良马。这里养马风盛,养得烈骏万匹,已是由来已久的事。/南使,xxx于陇右养马之官名,这里以官名代辖地陇右;天马,良马,意谓神马,汉代对得之于西域良马的称名。

②如今逢战乱,xxx如浮云般连阵战殁,只留得秋草遍山闲长。/连阵,阵战连着阵战,言战事频多;没,即殁,战死;因马多战死,故山草徒长。

③战死的尽管不少,但听说这种真正的良种龙马,仍然留有病残老弱的良骏。骕骦(sū shuang)古代良马名。

④虽是残老之马,却不失骕骦神勇之气,依旧哀鸣着想投入征战,立于遥远的天际里面朝苍天。/迥,音jiong,远,遥远。诗里为马的立姿壮气氛。

二、赏读简语:

这是一首关于陇右良马的悲壮之歌。诗人借马赋感抒怀,取材角度小,立意掘进深,具有新耳目、憾心魄的艺术功效。

首联交待此地由来已久的养马历史背景和地理优势,丰茂的水草,养得万匹的强骏,为劲健之马的赴战,铺就壮色。次联写战马的壮烈赴难的神勇和万死不辞的献身精神,投射出的是诗人含而不露的杀敌献身的壮怀,抒发出对xxx空草徒长的悲切之痛。第三联深进一层,以“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十个字,从马身上艺术地再现了属于**民族的可贵品质和英雄气概。它让我们想到了《百岁挂帅》里的xxx,她虽为国献出了七个儿子,但要使杨门帅旗不倒,即使率孀媳幼眷,也要为国再建功劳的英雄气慨;也想到了《石壕吏》里的普通农家老妪,她不计**的一句“请从吏夜归”,道出的是虽妇流也知为国生死以赴的深明大义。这就是诗人笔下“真龙种”和“老骕骦”丰富的精神内涵。末联的哀鸣而思战斗,xxx而向苍苍,是对这种马所体现的人类精神的阐发,并为全诗画**意味悠长,昭示壮烈以图强的主题。

所以,写出一种浓郁厚积的悲剧气氛,也是这首诗独具魅力的一大特色。

三、读xxx:

①《xxx详注》释首字“西”曰:xxx作西,旧作南(《读杜心解》、《xxx镜铨》均作“南使”)。而评五章曰:“借天马以喻意。良马阵没,秋草徒长,伤邺城军溃。今者龙种在军,而骕骦空老,其哀鸣向天者,何不用之以收后效耶。”。

②《读杜心解》释“南使”曰:犹言汉使,xxx通西南夷,可言西,亦可言南。

③《xxx镜铨》释“南使”曰:南使犹汉使。《汉书》:xxx使西域还。得乌孙天马。

这首诗借咏马以抒怀。诗中前四句写自从汉朝使节xxx从西域引入“天马”以来,就不断有良马被带到中原,至今已是数以万计了。但这些神马并没有发挥它们的作用。宜:得到。浮云:良马名,这里代指一切良马。据史*载,公元759年3月,九节度使惨败邺城,战马万匹,仅剩三千。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很可能就是为此而发的。“浮云连阵没”,用正面描写法,“秋草遍山长”,用侧面烘托法,前句是因,后句是果。

——[唐]xxx《佳人》原文、注释、赏析

[唐]xxx《佳人》原文、注释、赏析

xxx《春望》原文、注释、赏析 第2篇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八

xxx〔唐代〕

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

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

一望幽燕隔,xxx国开。

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组诗中的第八首。《秦州杂诗二十首》是xxx到秦州(xxx天水)后所作的大型组诗。xxx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天,xxx抛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开始了“因人作远游”的艰苦历程。他从长安出发,首先到了秦州。在秦州期间,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写了二十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据末首末二语,可知这组诗是以诗歌来代替书札的,大概是寄给朝廷旧日同僚。

此时是“安史之乱”的第五年,xxx*虽已收复,但河之南北仍在安史叛军的铁蹄下**,中原战火正炽,西北边境烽烟迭起,关辅又饥,确实是国不堪国民不聊生。在此时,仅以左拾遗身份任过京官的xxx,离职携眷西行,流寓秦州,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秦州杂诗二十首》就是其中的优秀篇章。

xxx

xxx(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诗人,xxx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xxx与xxx合称“xxx,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xxx与杜牧即“小xxx区别**,xxx与xxx又合称“大xxx。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xxx草堂纪念。

xxx《春望》原文、注释、赏析 第3篇

原文

国破山河在,xxx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翻译

长安**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赏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xxx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xxx、xxx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

流传千古之名言。

xxx《春望》原文、注释、赏析 第4篇

原文:

[唐]xxx

丞相祠堂xxx处寻?xxx外柏xxx3。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xxx空好音4。

三顾频烦天下计5,两朝开济老臣心6。

出师未捷7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1、蜀相,指xxx。公元221年,xxx在蜀**,任命xxx为丞相。

2、丞相祠堂,即*。xxx于建兴**(223)被后主xxx为武乡侯,故其庙又称*,在今成都南郊。

3、xxx,在成都西南部,汉代主管织锦业的**居此,故称。后作为成都的别称。xxx,高大茂密貌。传说*前有一柏为xxx手植。

4、映,遮掩。自春色,自为春色。空好音,空作好音。碧草自绿,xxx自鸣,春色与己无关,好音与己无闻,“自”、“空”互文,是用反衬手法加倍写出诗人对xxx的倾慕之情与凄恻之感。

5、三顾,指xxx三顾茅庐请xxx出山。频烦,意为多次烦劳,反复谘询。天下计,安天下之大计。指xxx在《隆中对》中提出的东连xxx,北抗曹操,西取xxx,三分天下的谋国方略。此句即xxx《出师表》所云:“**(指xxx)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xxx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

6、开济,经邦济世。两朝开济,指xxx辅佐**xxx和后主xxx就帝业。老臣心,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心。

7、出师未捷,指“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的理想未得实现。《三国志xxx·xxx传》载,建兴十二年(234)春,xxx出师伐魏,据武功五丈原(在今陕西*县南),与xxx**于渭南,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病死军中,时年五十四。

赏析:

此诗为上元**(760)春xxx到成都后初游xxx庙时作。诗借咏丞相祠堂,而深寄缅怀之思,歌颂xxx的丰功伟绩。前四句写丞相祠堂,一、二句点题,交代祠堂所在,而已饱含诗人对xxx的无限追慕之情。三、四句写祠景,而景中寓情。后四句写丞相本人。五、六两句,从大处着笔,言简意赅,括尽xxx一生的功业和才德。末二句,对xxx的大业未竟,xxx而殁,深表痛惜。出师未捷,身已先死,所以流千古英雄之泪。而千古英雄有才无命者,皆括于此,言有尽而意无穷。

xxx《春望》原文、注释、赏析 第5篇

秦州杂诗①其五

西使宜天马,由来万xxx。

浮云②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闻说真龙种,仍残③老骕骦。

哀鸣思战斗,xxx向苍苍。

白马东北来,空鞍贯双箭。

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

近时主将戮,中夜商於战。

丧乱死多门,xxx如霰。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弃官西行,滞留于秦州期间。秦州: xxx天水。②浮云:指良马。诗句中的龙种骕骦也指良马。③残:剩余。④此诗作于潭州发生军事**期间。此时,xxx漂泊于鄂、湘一带。⑤死多门:死于多种灾难。

① xxx是唐代伟大的现实**诗人,被后人称为 。千古绝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诗作 。(2分)

② 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是诗人表情达意的主要意象,两首诗都借助咏马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B.《秦州杂诗》的首联,写出了马的出产地,为后文描写马及抒**感作铺垫。

C.《白马》诗的首联,写了一匹从东北方向奔来的白马,鞍上无人,身受箭伤。

D.秋草遍山长侧面描写战马战死;意气今谁见用反问句写出骑者战亡。

xxx《春望》原文、注释、赏析 第6篇

[唐]xxx《佳人》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xxx。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注释:

1、上句言其色之美,下句喻其品之高。绝代:犹绝世、举世无双,唐人避xxxxxx讳,改“世”为“代”。幽居:隐居。空谷:幽深的山谷。

2、良家子:清白人家的女子,据后“官高”句,则佳人出于官宦人家。

3、依草木:应上“幽居空谷”。

4、关中:今陕西中部一带,此实指长安。天宝十五载六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丧乱:指安史之乱。

5、“官高”二句:谓连兄弟的**都不能收殓,官高又有何用?

6、世情:世态人情。恶(wù):厌恶,嫌弃。衰歇:衰败**。

7、转烛:比喻世事变幻,富贵无常;亦喻时间变化迅速,转瞬即逝。

8、轻薄儿:夫婿喜新厌旧,故曰“轻薄儿”。

9、新人:指丈夫新娶的妻子。

10、合昏:即夜合花,又名合欢花,朝开夜合,故曰“知时”。

11、鸳鸯:水鸟,雌雄上句言其色之美,下句喻其品之高。**《闺怨篇》:“池上鸳鸯不独宿。”

12、旧人:指弃妇,佳人自谓。

13、“在山”二句:xxx曰:“此二句,见谁则知我?泉水,佳人自喻;山,xxx之家。妇人在夫家,xxx所爱,即是在山之泉水,世便谓是清的;妇人xxx所弃,不在夫家,即是出山之泉水,世便谓是浊的。”(《说唐诗》卷一)仇兆鳌则曰:“此谓守贞清而改节浊也。”(《xxx详注》卷七)亦通。

14、“侍婢”二句:极写佳人生活之艰苦凄凉。侍婢卖珠,见其生活拮据。牵萝补屋,见其所居破败。萝:即女萝,一种有藤植物。

15、“摘花”句:花以插发,而佳人却摘而不插,说明无心修饰,亦“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诗·卫风·伯兮》)意。

16、“采柏”句:柏实味苦,自不能食,却常常采满一把,有清苦自甘、其苦自知意。动:常常。掬(jū):两手捧取。

17、翠袖:泛指佳人衣着。

18、修竹:长竹。竹有节而挺立,以喻佳人的坚贞操守。

赏析:

诗中佳人的形象典型而又独特,可怜而又可敬。**当头,家庭破败,个人被弃,遭遇是悲惨的。诗人用赋的手法叙述佳人的悲惨遭遇和孤苦生活,又用xxx的手法赞美她的高洁情操,将客观描写与主观寄托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着意塑造的绝代佳人身上寄寓了诗人自己的感慨和理想。

xxx《春望》原文、注释、赏析 第7篇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xxx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

赏析:

xxx宗乾元二年(759)秋天,xxx抛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开始了“因人作远游”的艰苦历程。他从长安出发,首先到了秦州(xxx天水)。在秦州期间,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写了二十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本篇是第七首。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首*处落墨,概写xxx要的地理形势。秦州城座落在陇东山地的渭河上游河谷中,北面和东面,是高峻绵延的六盘山和它的支脉陇山,南面和西面,有嶓冢山和鸟鼠山,四周山岭重迭,群峰环绕,是当时边防上的重镇。“莽莽”二字,写出了山岭的绵延长大和雄奇莽苍的气势,“万重”则描绘出它的复沓和深广。在“莽莽万重山”的狭窄山谷间矗立着的一座“孤城”,由于四周环境的衬托,越发显出了它那独扼咽喉要道的险要地位。同是写高山孤城,xxx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雄浑阔大中带有闲远的意态,而“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则隐约透露出一种严峻紧张的气氛。xxx潜说:“起手壁立万仞”(《唐诗别裁》),这个评语不仅道出了这首诗发端雄峻的特点,也表达了这两句诗所给予人的感受。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首联托出雄浑莽苍的全景,次联缩小范围,专从“孤城”着笔。云动必因风,这是常识;但有时地面无风,高空则风动云移,从地面上的人看来,就有云无风而动的感觉。不夜,就是未入夜。上弦月升起得很早,天还没有黑就高悬天上,所以有不夜而月已照临的直接感受。云无风而动,月不夜而临,一属于错觉,一属于特定时间的景象,孤立地写它们,几乎没有任何意义。但一旦将它们和“关”、“塞”联结在一起,便立即构成奇警的艺术境界,表达出特有的时代感和诗人的独特感受。在唐代全盛时期,秦州虽处交通要道,却不属边防**。安史乱起,吐蕃乘机夺取陇右、河西之地,地处陇东的秦州才成为边防军事重镇。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战争烽火气息的边城中,即使是本来*常的景物,也往往**到其中仿佛蕴含着不*常的气息。在系心边防形势的诗人感觉中,孤城的云,似乎离边塞特别近,即使无风,也转瞬间就飘出了边境;孤城的月,也好象特别关注防关戍守,还未入夜就早早照临着险要的雄关。两句赋中有兴,景中含情,不但警切地表现了边城特有的紧张警戒气氛,而且表达了诗人对边防形势的深切关注,正如浦起龙《读杜心解》所评的那样:“三、四警绝。一片忧边心事,随风飘去,随月照着矣。”

三、四两句在景物描写中已经寓含边愁,因而五六两句便自然引出对边事的直接描写:“xxx归何晚?楼兰斩水还。”xxx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归国后,任典xxx。第五句的“xxx”即“典xxx”之省,指唐朝使节。大约这时唐朝有出使吐蕃的使臣迟留未归,故说“xxx归何晚”。第六句反用xxx介子斩楼兰xxx还阙事,说吐蕃侵扰的威胁未能**。两句用典,用赋一事,而用语错综,故不觉复沓,反增感怆。xxx国、xxx介子斩楼兰,都发生在汉**强盛的时代,他们后面有强大的国家实力作后盾,故能取得外交与军事上的胜利。而现在的xxx,已经从繁荣昌盛的顶峰上跌落下来,急剧趋于衰落,象xxx、xxx介子那样的故事已经不可能重演了。同样是用这两个典故,在盛唐时代,是“单车欲问边,xxx过居延”(xxx《使至塞上》)的高唱,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xxx《从军行》)的豪语,而现在,却只能是“xxx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的深沉慨叹了。对比之下,不难体味出这一联中所寓含的今昔盛衰之感和诗人对于国家衰弱局势的深切忧虑。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遥望关塞以外,仿佛到处战尘弥漫,烽烟滚滚,整个西北边地的局势,正十分令人忧虑。目接衰飒的边地景象,联想起xxx的衰飒趋势,不禁使自己疾首蹙额,怅恨不已。“烟尘”、“衰飒”均从五、六生出。“一”、“正”两字,开合相应,显示出这种衰飒的局势正在继续发展,而自己为国事忧伤的心情也正未有尽期。全诗地雄奇阔大的境界中寓含着时代的悲凉,表现为一种悲壮的艺术美。

xxx《春望》原文、注释、赏析 第8篇

原文

丞相祠堂xxx,xxx外柏xxx。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xxx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解

1、蜀相:三国时蜀国丞相,指xxx。

2、xxx:现四川省城都市。

3、自:空。

4、三顾:指xxx三顾茅庐。

5、两朝:xxx、xxx父子两朝。

6、开济:指帮助xxx开国和辅佐xxx继位。

韵译

何处去寻找武侯xxx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xxx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定夺天下**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xxx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评析

xxx《春望》原文、注释、赏析 第9篇

《佳人》原文

绝代有佳人(1),幽居在空谷(2)。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3)。

关中昔丧乱(4),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5),不得收骨肉(6)。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7)。

夫婿轻薄儿(8),新人美xxx(9)。

合昏尚知时(10),鸳鸯不独宿(11)。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12)。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13),牵萝补茅屋(14)。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15)。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16)。

《佳人》注释

(1)绝代:冠绝当代,举世无双。佳人:貌美的女子。

(2)幽居:静处闺室,恬淡自守。

(3)零落:飘零沦落。依草木:住在山林中。

(4)丧乱:**和祸乱,指遭逢安史之乱。

(5)官高:指娘家官阶高。

(6)骨肉:指遭难的兄弟。

(7)转烛:烛火随风转动,比喻世事变化无常。

(8)夫婿:丈夫。

(9)新人:指丈夫新娶的妻子。

(10)合昏:夜合花,叶子朝开夜合。

(11)鸳鸯:水鸟,雌雄成对,日夜形影不离。

(12)旧人:佳人自称。

(13)卖珠:因生活穷困而卖珠宝。

(14)牵萝:拾取树藤类枝条。也是写佳人的清贫。

(15)采柏:采摘柏树叶。动:往往。

(16)修竹:高高的竹子。比喻佳人高尚的节操

《佳人》翻译

有位举世无双的美人,隐居在空旷的山谷中。

她说自己是高门府第的女子,飘零沦落到与草木相依。

过去关中一带遭遇战乱,家里的兄弟全被乱军杀戮。

官居高位又有什么用?自己兄弟的**都无法收埋。

世俗人情都厌恶衰败的人家,万事就像随风而转的烛火。

丈夫是个轻薄子弟,抛弃了我又娶了个美丽xxx的新人。

合欢花尚且知道朝开夜合,鸳鸯鸟成双成对从不独宿。

丈夫只看见新人欢笑,哪里听得到旧人哭泣?

泉水在山里是清澈的,出了山就浑浊了。

让侍女典卖珠宝维持生计,牵把青萝修补茅屋。

摘下来的花不愿插在头上,喜欢采折满把的柏枝。

天气寒冷,衣衫显得分外单薄,黄昏时分,独自倚在修长的竹子上。

《佳人》赏析

这首诗作于759年(乾元二年)秋季,安史之乱发生后的第五年。在此之前,xxx被迫辞掉华州司功参军职务,为生计所迫,携带妻子,翻山来到边远的秦州。xxx对大xxx,xxx尽力,丹心耿耿,最后却落得弃官漂泊的窘境。即便是在关山难越、饥寒交迫的情况下,仍始终不忘国家民族的命运。这样的不*际遇,这样的高风亮节,和诗中女主人公是很相像的。因此,这首诗既反映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又体现了诗人的主观寄托。诗中人物悲惨的命运与高尚的情操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既让人同情,又令人敬佩。诗人用“赋”的手法描写佳人悲苦的生活,同时用“xxx”的手法赞美了她高洁的品格。全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感人肺腑,能强烈地引起读者的共鸣,是xxx诗中的佳作。

全诗分三段,每段八句。第一段写佳人家庭的不幸遭遇。第二段,佳人倾诉被丈夫抛弃的大不幸。第三段,赞美佳人虽遭不幸,尚能洁身自持的高尚情操。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开头两句点题,上句写其貌之美,下句写其品之高。又以幽居的环境,衬出佳人的孤寂,点出佳人命运之悲,处境之苦,隐含着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以上四句是是第三人称的描状,笔调含蓄蕴藉。

“关中昔丧败,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从此处以下转为第一人称的倾诉,语气率直酣畅。当年安史之乱,长安**,兄弟们惨遭杀戮。官位高也没有什么用,他们死后连**都得不到收殓。“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这里指长安。756年(天宝十五年)六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官高”呼应上文的“良家子”,强调绝代佳人出自贵人之家。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xxx。”这四句托物兴感,刻画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宋代的xxx翁评论说:“闲言余语,无不可感。”“转烛”,以风中的烛光,飘摇不定,比喻世事转变、光景流逝的迅速。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写负心人的无义绝情,被抛弃的人伤心痛苦。在佳人倾诉个人不幸、慨叹世情冷漠的言辞中,充溢着悲愤不*的情绪。一“新”一“旧”、一“笑”一“哭”,强烈对照,被遗弃女子声泪俱下的痛苦之状,如在目前。夜合花朝开夜合,所以说“知时”。鸳鸯则多雌雄成对,生活在水边。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这几句似悲似诉,佳人自言自誓,有矜持慷慨、修洁端丽之意。同时,可见佳人居家环境的简陋清幽,生活的清贫困窘。浦起龙评论说:“这二句,可谓贞士之心,化人之舌,建安而下无此语也。”它出自《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四月》:“相彼泉水,载清载浊。”但在这首诗中,有多种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或以新人旧人为清浊,或以前华后憔为清浊,或以在家弃外为清浊,或以守贞为清、改节为浊。还有人认为:佳人以泉水自喻,以山xxx之家,意思是妇人xxx所爱,世人便认为她是清的;xxx所弃,世人便认为她是浊的。另一种解释是佳人怨其夫之辞。人处空谷幽寂之地,就像泉水在山,没有什么能影响其清澈。佳人的'丈夫出山,随物流荡,于是就成了山下的浊泉。而她则宁肯受饥寒,也不愿再嫁,成为那浊泉。这就像晋代孙绰《三日兰亭诗序》所说的那样:“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斯谈!非以停之则清,混之则浊邪?情因所习而迁移,物触所遇而兴感。”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末尾几句以写景作结,刻画出佳人的孤高和绝世而立,画外有意,象外有情。在体态美中,透露着意态美。这种美,不只是一种女性美,也是古代士大夫追求的一种理想美。诗句暗示读者,这位时乖命蹇的女子,就像那经寒不凋的翠柏、挺拔劲节的绿竹,有着高洁的情操。诗的最后两句,为后人激赏,妙在对美人容貌不着一字形容,**“翠袖”、“修竹”这一对色泽清新而寓有兴寄的意象,与天寒日暮的山**境相融合,便传神地刻画出佳人不胜清寒、孤寂无依的幽姿高致。

xxx《春望》原文、注释、赏析 第10篇

原文: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xxx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独长望,衰飒正摧颜。

注释:

1、 《秦州杂诗》:xxx宗乾元二年(759)秋天,xxx从长安出发,到了秦州(xxx天水)。在秦州期间,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写了20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本篇是第七首。

2、莽莽: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万重山:即层层叠叠的山。因为陇南是山区,峰峦密布。

3 、孤城:指秦州城。山谷间:秦州坐落于两山之间的河谷地带。

4 、“xxx”两句:诗人连用了两个典故,表明了希望扫除障碍,使唐朝同周围各****友好交往。诗人在这里所要表现的,是希望和**宁的生活。xxx:汉代官职名称,在汉武帝时,xxx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后才得以返回,汉昭帝任命他为典xxx。诗人借此表明自己希望各族人民重新和好,使节顺利往来。

5 、独:一作“一”。长:一作“怅”。长望:向西眺望。

6、衰飒:即衰落xxx的景象。摧:一作“催”。摧颜:催人衰老。

赏析: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首联概写xxx要的地理形势。“莽莽”二字,写出了山岭绵延和雄奇的气势,“万重”则描绘出山岭的深广。在“莽莽万重山”的狭窄山谷间矗立着一座“孤城”,由于四周环境的衬托,越发显出了它咽喉要道的险要地位。“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写的是陇南山区特有的自然现象。山区多风,因为有山峰阻隔,所以感觉山谷无风。又由于秦州地处万山丛中,因此这里黄昏和黎明的时间都要比*原地区长一些。黄昏时天并没有全黑,昏暗之中明月却往往xxx可见,因此才有“不夜月临关”的现象。五、六两句用典设问:“xxx归何晚?楼兰斩未还。”典属长官这么晚怎么还不归来,斩杀楼兰xxx级的人也未回还。诗人联想起xxx的衰飒趋势,不禁疾首蹙额,怅恨不已。最后两句,诗人望着无穷无尽的高山和深秋的衰败景象,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安定的渴求一下涌上心头,自然难免“摧颜”了。全诗于雄奇阔大的境界中,寓含着**衰落的悲凉。

xxx《春望》原文、注释、赏析 第11篇

原文:

《春望》

[唐]xxx

国破山河在,xxx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

1、国破:谓长安陷落。山河在:山河依旧。

2、草木深:草木丛生,意谓人烟稀少。

3、时:指时事、时局。

4、烽火:战火。三月:指季春三月。连三月:连逢两个三月,谓从去年到现在一直在打仗。一说连三月,是接连三个月不断,谓整个春天都在打仗,亦通。

5、家书:家信。抵万金:极言家书之难得。

6、白头:指白发。短:短少。浑欲:简直,几乎。不胜:犹不能。簪:用来束发xxx的饰具。

赏析: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皇逃蜀,长安沦于叛军之手,时xxx挈家逃难。七月,**xxx帝位于灵武,改元至德。八月,xxx自羌村离家单身投奔灵武,中途为叛军所得,送至长安。第二年春天,诗人忧乱伤春而作此诗。上四句,写春望之景,睹物伤怀,妙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下四句,写春望之情,遭乱思家。五、六两句,言战乱之久,思家之切,“家书抵万金”,极写对家人之刻骨思念。末二句,自言发白更短,乃忧乱思家所致,拳拳爱国之心,跃然纸上。全诗语语沉痛,字字血泪凝成,国破家亡之深忧巨痛,至今读来犹撼人心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