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纶《塞下曲其三》全诗翻译注释赏析 第1篇
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
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生: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风大作,草丛被惊得刷啦啦起伏抖动;阴影起落处恍恍惚惚有一头白虎扑来。这时,将军正从林边驰马而过,他眼疾手快,拉满弓一箭射出… …
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是:第二天清晨,将军记起昨晚林间的事,顺原路来到现场,他不禁大吃一惊: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见被他射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将军默然蹲在那里,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请注意箭射入的部位,是窄细的尖突的石棱!这需要多大的臂力,多高的武艺啊!
有人要问,将军射老虎,干吗不当时就看结果,还要等第二天早晨?原来的故事并没说第二天才知道射中的是石头呀!这,就是诗人的艺术处理了。第一,这样可以表现将军的自信,从来是百发百中,这一次还怕它死不了跑掉吗?第二,可以增加形象的直观性,让人看得更清楚些,如果是当夜就看,固然也能发现是一场误会,但很难取得现在这样的画面一般的鲜明效果。
诗,最注重含蓄,最讲究意在言外。看到诗中箭入石的描写,我们会油然联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将会射成什么样子?如果在战场上射击敌军兵马呢?于是,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便盘马弯弓、巍然屹立在我们眼前了。
卢纶《塞下曲其三》全诗翻译注释赏析(扩展3)
——卢纶《塞下曲其三》全诗翻译注释赏析
卢纶《塞下曲其三》全诗翻译注释赏析
卢纶《塞下曲其三》全诗翻译注释赏析 第2篇
塞下曲其三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
【词语解释】
1.塞下曲:古时的一种*歌。
2.月黑:没有月光。
3.单于(chányú):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4.遁:逃走。
5.将:率领。
6.轻骑(jì):轻装快速的骑兵。
7.逐:追赶。
8.弓*:像弓一样弯曲的**。
卢纶《塞下曲其三》全诗翻译注释赏析 第3篇
塞下曲
鹫翎金仆姑,
燕尾绣蝥弧。
*扬新令,
千营共一呼。
卢纶诗鉴赏
此诗一题《和张仆*塞下曲》。诗共六首,这一首写*营整队发令,颂扬了将*的威风和*容的严整,场面壮观,声势浩大。
前两句用严整的对仗,精心刻划出将*威猛而又矫健的形象。“鹫翎金仆姑”,是写将*的佩箭。“金仆姑”,箭名,《左传》:“乘丘之役,公以金仆姑*南宫长万。”箭用金做成,可见其坚锐。并且用一种大型猛禽“鹫”的羽毛(“翎”)来做箭羽,既美观好看,发*起来又迅疾有力,威力无穷。“燕尾绣蝥弧”(蝥音wù),是写将*手执的旗帜。“绣蝥弧”,一种*中用作指挥的旗帜,《左传》:“颖考叔取郑之旗蝥弧以先登。”这种象燕子尾巴形状的指挥旗,是绣制而成的,在将*手中显得十分精美。这两句没有直接写将*的形貌,只是从他身上惹人注目的佩箭、旗帜落笔,而将*的矫健身影已经屹立在读者面前。
特意指出勇猛的“鹫”和轻捷的“燕”这两种飞禽,借以象征人物的精神状态。通过这两句的描写、衬托,一位威武而又精明干练的*事将领的形象,跃然纸上。
后两句写发布新令。将*岿然*,只将指挥令旗轻轻一扬,那肃立在他面前的千营*士,就齐声发出呼喊,雄壮的呐喊之声响彻云天、震动四野,显示出了豪壮的*威。“*”二字,使前两句中已经出现的将*形象更加挺拔、高大,并且与后面的“千营”形成极为悬殊的数字对比,以表明将*带兵之多,*事地位之显要,进一步刻划了威武形象。那令旗轻轻一扬,就“千营共一呼”,在整齐而雄壮的呐喊声中,“千营”而“一”,充分体现出*队纪律的严明,以及将*平时对*队的严格训练,显示出了无坚不摧、无攻不克的战斗力。这一句看似平平叙述,但却笔力千钧,使这位将*的形象更为丰满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五言绝句中,象这首诗这样描写场面如此壮阔,声势如此浩大的作品,并不多见。前两句对仗工整,在严整中收敛力量;后两句改为散句,将内敛的力量忽然一放,气势不禁奔涌而出。这一敛一放,在极少的文字中,包孕了极为丰富的内容,显示出强大的力量。
卢纶《塞下曲其三》全诗翻译注释赏析 第4篇
塞下曲其二
林暗草惊风,将*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译文】
林中昏暗风吹草动令人惊,
将*夜中搭箭拉弓显神勇,
天明寻找昨晚*的白羽箭,
箭头深深*入巨大石块中。
【注释】
①塞下曲??古代歌曲名。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②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③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箭。
④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⑤白羽??箭杆后部的白*羽毛,这里指箭。
⑥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⑦石棱??石头的棱角。也指多棱的山石。
【赏析】
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列传》。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之中,中(zhò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
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生: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风大作,草丛被惊得刷啦啦起伏抖动;*影起落处恍恍惚惚有一头白虎扑来。这时,将*正从林边驰马而过,他眼疾手快,拉满弓一箭*出……
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是:第二天清晨,将*记起昨晚林间的事,顺原路来到现场,他不禁大吃一惊: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见被他*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将*默然蹲在那里,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请注意箭*入的部位,是窄细的尖突的石棱!这需要多大的臂力,多高的武艺啊!
有人要问,将**老虎,干吗不当时就看结果,还要等第二天早晨?原来的故事并没说第二天才知道*中的是石头呀!这,就是诗人的艺术处理了。第一,这样可以表现将*的自信,从来是百发百中,这一次还怕它死不了跑掉吗?第二,可以增加形象的直观*,让人看得更清楚些,如果是当夜就看,固然也能发现是一场误会,但很难取得现在这样的画面一般的鲜明效果。
诗,最注重含蓄,最讲究意在言外。看到诗中箭入石的描写,我们会油然联想:如果*中的真是老虎将会*成什么样子?如果在战场上*击敌*兵马呢?于是,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形象,便盘马弯弓、巍然屹立在我们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