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掩耳盗铃》原文及翻译(共19篇)

小学文言文《掩耳盗铃》原文及翻译 第1篇

鹦鹉灭火

原文: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鹦鹉自念虽乐,此山虽乐,然非吾久居之地,遂去,禽兽依依不舍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心急如焚,遂入水沾羽,飞而洒之。

天神言:“汝虽有好意,然何足道也?”对曰:“虽知区区水滴不能救,然吾尝侨居是山,禽兽善待,皆为兄弟,吾不忍见其毁于火也!”

天神嘉其义,即为之灭火。

翻译:

有鹦鹉飞到其它山栖息,山中的飞禽走兽都喜欢它。鹦鹉想:在这山虽然快乐,但不是我长时间居住的地方,就离开了。

好几个月后,山中起大火,鹦鹉远远地看见,心里急得像在焚烧,于是用水沾湿羽毛,飞过去洒向山。

天神说:_你虽然有好的心意,但又有什么用呢?_

鹦鹉回答:_我虽然知道一点点的水不能救它们。但是我曾经寄居在这座山,飞禽走兽友好地对待我如同兄弟,我只是不忍心看见它们被大火烧死罢了!_

天上的神赞扬它的行为,立即为它熄灭了大火。

小学文言文《掩耳盗铃》原文及翻译 第2篇

1.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后被晋国的智氏、韩氏、魏氏等贵族联合攻灭,逃往齐国。

2.亡:逃亡。

3.得:得到。

4.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5.负:背、驮。

6.走:跑。

7.则:但是。

8.以:用。

9.锤:槌子或棒子。

10.“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11.遽(jù):急速地、立刻。

12.悖:荒谬。

13.恶:害怕。

小学文言文《掩耳盗铃》原文及翻译 第3篇

秦始皇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结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韩国和魏国,然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老实的人,所以不加注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难道不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保卫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吗?

秦王气势汹汹的发怒了,对唐雎说:您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使百万尸体倒下,使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普通*民发怒吗?秦王说:普通*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见识浅薄的人发怒,不是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光芒冲击了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般白色的云气穿过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突然扑击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怒气还没发作,祸福的征兆就从天上降下来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同我一起将要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志气的人一定发怒,就要使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使血只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是要穿孝服,今天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站立起来。

秦王的脸色马上变软和了,长跪着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为什么要这样呢!我明白了:为什么韩国、魏国**,然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却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文言文《为学》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为学》原文及翻译

小学文言文《掩耳盗铃》原文及翻译 第4篇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文言文掩耳盗铃原文及译文 (菁选2篇)(扩展3)

——《掩耳盗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精选一篇)

小学文言文《掩耳盗铃》原文及翻译 第5篇

现在你把下棋作为技艺,是小技艺;不专心致志,就学不到手。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有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但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起学习,但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有人说:“不是这样的。”

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小学文言文《掩耳盗铃》原文及翻译 第6篇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也可翻译为:每天不停地学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能力也超过别人,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如此看来聪明愚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小学文言文《掩耳盗铃》原文及翻译 第7篇

(1)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2)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3)则:但是

(4)负:用背驮东西。

(5)锤(chuí):槌子或棒子。

(6)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7)遽(jù):立刻。

(8)悖(bèi):荒谬。 (8)恶(e):害怕。

小学文言文《掩耳盗铃》原文及翻译 第8篇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

扶植秦国质子异人进入秦国政治核心,异人继位,为秦庄襄王,前249年以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

庄襄王去世后,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吕不韦为相邦,号称“仲父”,权倾天下。

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

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饮鸩自尽。

小学文言文《掩耳盗铃》原文及翻译 第9篇

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从)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绝沿溯阻绝(断绝)绝巘多生怪柏(极)哀转久绝(消失)

通假字

①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

②哀转久绝,“转”通“啭”鸣叫。

词类活用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②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③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结霜。

④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特殊句式

1、省略句(三峡)*连山省略定语“三峡”。

2、省略句(*)重岩叠嶂省略主语“*”。

小学文言文《掩耳盗铃》原文及翻译 第10篇

世无良猫

清代:乐钧

某恶鼠,破家求良猫。厌以腥膏,眠以毡罽。猫既饱且安,率不食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益暴。某恐,遂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是无猫邪,是不会蓄猫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有个人憎恨老鼠,倾尽所有的家财讨得一只好猫。用鱼肉喂养,用棉垫、毯子给猫睡。猫已经吃得饱饱的'并且过得安安稳稳,大都不捕鼠了,有时猫甚至与老鼠一块嬉戏,老鼠因此更加凶暴。这人十分生气,把它赶走,于是再也不在家里养猫了,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好猫。

注释

(1)某:某个人;有一个人。

(2)恶:讨厌;厌恶。

(3)破家:拿出所有的家财。破:倾尽

(4)厌:满足。

(5)以:用。

(6)腥膏:鱼和肥肉。腥:代指鲜鱼。膏:肥肉。

(7)罽:(jì)(罽蒘)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似芹,可食,子大如麦粒。俗称“鬼麦”。毡罽:毡子和毯子。

(8)且:并且。

(9)率:大都。

(10)故:缘故。

(11)益:更加。

(12)暴:凶暴。横行不法。

(13)遂:于是;就。

(14)逐:驱逐,赶走。

(15)蓄:养。

(16)以为:认为。

道理

溺爱是不可取的,温室里是培养不出栋梁来的。环境过于安分,就会懒散,不思进取。主人公最后的结果全是他一手造成,他没有想过安逸会削弱猫的斗志,他是个只会说猫不好,却不会反思自己错在哪里的人。给人以深思启示。对人太过迁就会适得其反,对动物也是如此!

小学文言文《掩耳盗铃》原文及翻译 第11篇

作品原文

鹦鹉灭火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贵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濡羽,飞而洒之。

天神言:“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

对曰:“虽知不能救,然尝侨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

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作品译文

有鹦鹉飞到其它山栖息,山中的飞禽走兽总是都很尊重地对待鹦鹉。鹦鹉自己想:待在这山里虽然快乐,但不可长时间居住在这里,就离开了。

几个月后,山中起大火,鹦鹉远远地看见,便进入水中沾湿羽毛,飞过去并洒向山那里。

天神说:_你虽然有志气,但又有什么用呢?_

鹦鹉回答:_我虽然知道一点点的水不能救它们。但是我曾经寄居在这座山,飞禽走兽友好地对待我如同兄弟,我不忍心看见它们被大火烧死!_

天上的神赞扬它的行为,立即为它熄灭了大火。

小学文言文《掩耳盗铃》原文及翻译 第12篇

【原文】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

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濡羽,飞而洒之。

天神言:“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

对曰:“虽知不能救,然尝侨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

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译文】

有一只鹦鹉飞到别的山上,栖息在那里,山中的飞禽走兽都很喜欢它。鹦鹉自觉得这座山虽然让它快乐,但不是它长久停留的地方,就飞走离开了。飞禽走兽都依依不舍。

过了几个月后,山中失火了。鹦鹉远远看到,心中急得像被火烧。就飞进水中沾湿了自己的羽毛,飞到火上面洒水。

天神说道:“你虽然一片好心,但这几滴水又哪里值得说出?”

鹦鹉答道:“尽管我知道区区几滴水不能救火,但是我曾经暂时在这座山住过,山上的飞禽走兽对我很好,我们都亲如兄弟,我不忍心看着他们被火烧毁啊!”

天神赞扬鹦鹉的好心肠,立即为它把火扑灭了。

小学文言文《掩耳盗铃》原文及翻译 第13篇

掩耳盗铃:原为掩耳盗钟。掩:遮盖;盗:偷。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会听不见,比喻自欺欺人。以下是《掩耳盗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掩耳盗铃:原为盗钟掩耳,为一**成语,偷钟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出自《吕氏春秋·自知》里的一则寓言故事,原文为盗钟,后来钟演变成为铃,掩耳盗钟反而不常用了。近义词:自欺欺人、弄巧成拙。

范氏之亡也

①,百姓有得(10)钟、

②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③以锤。

④毁之,钟况然。

⑤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

⑥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7)矣!

——选自《吕氏春秋·自知》

注释

(1)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2)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3)则:但是

(4)负:用背驮东西。

(5)锤(chuí):槌子或棒子。

(6)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7)遽(jù):立刻。

(8)悖(bèi):荒谬。

(9)恶(e):害怕。

译文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寓意

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唯我论的表现。

拓展:

吕不韦(?—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卫国商人、***、思想家,后为秦国丞相,姜子牙的***世孙。

早年经商于阳翟,将秦国质子异人带回秦国,扶植其成为秦庄襄王后,被拜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庄襄王去世后,迎立**嬴政即位,拜为相邦,尊称“仲父”,权倾天下。受到嫪毐集团**牵连,罢相归国,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饮鸩自尽。

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包含八览、六论、十二纪,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史称“杂家”。

文言文掩耳盗铃原文及译文 (菁选2篇)(扩展4)

——《鹦鹉灭火》文言文的原文及译文范文7份

小学文言文《掩耳盗铃》原文及翻译 第14篇

1、掩耳盗铃最后的`结果就是你自食其果。

2、掩耳盗铃是一种看上去很聪明其实很愚昧的方法。

3、难道你不觉得你这样掩耳盗铃的听课是完全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吗?

4、不要再自欺欺人了,那样的话只会是掩耳盗铃。

5、做事情一定要诚恳,不要万事都是掩耳盗铃的。

6、掩耳盗铃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

7、他光明正大,从不做掩耳盗铃的怪事。

8、就是因为你上次在这个知识点上的掩耳盗铃导致了你这次考试没有及格。

9、个人**严重的人;常常会干出掩耳盗铃的蠢事;这又有什么奇怪呢!

10、他这个人从来都不会做掩耳盗铃的事情。

11、我们在对待学习的态度一定要诚恳,要踏实,不要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12、如果你在这件事情上对我掩耳盗铃的我一定不会放过你的。

13、我们在做学问上一定不能掩耳盗铃,要的是实事求是。

14、你这样做,跟掩耳盗铃没什么分别。

15、你太愚蠢了,不要再做掩耳盗铃的事情了。

16、这件事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的,实质上在掩耳盗铃。

17、你这种愚蠢的做法无疑是掩耳盗铃。

小学文言文《掩耳盗铃》原文及翻译 第15篇

原文

《楚人学舟》

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鼓径进,亟犯在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然则已今日之危者,岂非前日之幸乎?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其始折旋疾徐( )

(2)乃四顾胆落(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椎鼓径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1.(1)慢;(2)看。

2.(1)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2)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

3.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

附加注释

1.楚:楚国(古代国家名)

2.习:学习

3.操:**,这里指驾船

4.折:指船调头

5.旋:指船转弯

6.疾:快

7.徐:慢慢地

8.惟舟师之是听:只听从师傅的(教导)。这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倒置句式,应按“惟听舟师之”理解

9.惟:只,仅仅

10.舟师:传授驾船技术的人

11.渚:水中小洲

12.莫:没有

13.遂:于是就

14.尽:全部

15.遽: [jù ]急忙

16.谢:辞别

17.椎:用椎敲,前进时以击鼓为号

18.径:径直

19.亟:立即,突然

20.犯:遇到

21.乃:于是,就

22.四顾:四周张望

23.柁:通假字同“舵”,驾驶

句子翻译

乃四顾胆落:于是四处张望吓破了胆

遂以为尽操舟之术:他于是就认为自己已完全学会了驾船的技术。

椎鼓径进:敲鼓快进。

翻译:

楚国有一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学习的时候,船掉头还是船转弯,只听从师傅的(教导)。因此他到江中岛屿之间的小河里小试身手,没有不如人意的,他于是就认为自己已完全学会了驾船的技术。(就)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径直快进,突然遇到危险,(他)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掉入江中,舵失去操控。然而现在造成的危险,不就是之前得意所造成的吗?

楚人学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学习要脚踏实地,学会谦虚。不能略有新知就骄傲自满,略有进步就妄自尊大,否则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2.不论做什么事,凡浅尝辄止者未能有成功者;凡在学习或工作中不断进取者,一定会达到胜利的彼岸。

文言知识

释“惟舟师之是听”这是文言中的一种倒置句式,应按“惟听舟师之”理解,“是”无义,句意为“只听从船师的教导”。又,《学弈》:“惟弈秋之为听”,应按“惟听弈秋之”理解,意为“只听弈秋的讲解”。又,成语“唯利是图”,意为“只贪图利益”,其中“是”「无义」。

小学文言文《掩耳盗铃》原文及翻译 第16篇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文言文掩耳盗铃原文及译文 (菁选2篇)扩展阅读

文言文掩耳盗铃原文及译文 (菁选2篇)(扩展1)

——文言文:《君不自诈》原文及译文

小学文言文《掩耳盗铃》原文及翻译 第17篇

有**请去佞臣者,上问:“佞臣为谁?”对曰:“臣居草泽①,不能的②知其人,愿陛下与群臣言,或佯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上曰:“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朕方以至诚治天下,见前世帝王好以权谲③小数接④其臣下者,常窃耻之。卿策虽善,朕不取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

①草泽:边野荒地,泛指社会下层。②的:准确。③权谲:狡诈。④接:接触。

【文化常识】

**的自称自从秦始皇混一六国后,结束了封分制,实行了郡县制,*就有了第一位**。**二字的意义是:“功过三皇,德配五帝”。**一般自称“朕”、“为王”、“寡人”。本文中唐太宗自称“君”。臣子、百姓称**为“陛下”、“天子”、“**”、“**”或“*”等。

【译文】

有**给唐太宗请求去除奸佞的臣子的大臣,太宗问**者:“奸佞小人是谁?”**者回答说:“臣下居住在边荒野地,不能准确地知道谁是奸佞小人,希望陛下和大臣们说,请陛下佯装大怒来测试大臣们,那些坚持真理不肯屈服的人,是正直的大臣,那些害怕权势顺从旨意的大臣,是奸佞的大臣。”太宗说:“**是朝政的源头;臣子就像水流。源泉浑浊而要求水流清澈,是不可能得到的。**自己都做欺诈的事,怎么能要求大臣们的行为正直呢?我正用诚信来治理天下,看到以前的帝王喜欢用狡诈的伎俩来和大臣们接触,我私下常常认为这是可耻的。你所说的方法虽然很好,但我不能采纳啊。”

文言文掩耳盗铃原文及译文 (菁选2篇)(扩展2)

——文言文掩耳盗铃原文及译文(精选三篇)

小学文言文《掩耳盗铃》原文及翻译 第18篇

《鹦鹉灭火》原文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沾羽,飞而洒之。天神曰:“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救,然尝侨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鹦鹉灭火》译文

有一群鹦鹉飞到一座山上,山中的禽兽都(很喜欢),互敬互爱。鹦鹉想,这里虽然感到很快乐,但是不能长久居留下去,于是便飞走了。过了好几个月以后,山中突然失火。鹦鹉远远地看到,便用自己的羽毛沾湿水,飞到山上,洒水去救火。天神见此,说道:“你虽然很有意气和气志,但又有什么用(效果)呢!”鹦鹉答道:“我虽然知道不能够把火救灭,但是我曾经住过这座山,与山上的禽兽友好相处,亲如兄弟,(山中这样着火),我不忍心看下去啊!”天神听了很感动,以示嘉奖,便把山火灭了。

小学文言文《掩耳盗铃》原文及翻译 第19篇

原文: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鹦鹉自念虽乐,此山虽乐,然非吾久居之地,遂去,禽兽依依不舍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心急如焚,遂入水沾羽,飞而洒之。

天神言:“汝虽有好意,然何足道也?”对曰:“虽知区区水滴不能救,然吾尝侨居是山,禽兽善待,皆为兄弟,吾不忍见其毁于火也!”

天神嘉其义,即为之灭火。

译文

有鹦鹉飞到其它山栖息,山中的飞禽走兽都喜欢它。鹦鹉想:在这山虽然快乐,但不是我长时间居住的地方,就离开了。

好几个月后,山中起大火,鹦鹉远远地看见,心里急得像在焚烧,于是用水沾湿羽毛,飞过去洒向山。

天神说:_你虽然有好的'心意,但又有什么用呢?_

鹦鹉回答:_我虽然知道一点点的水不能救它们。但是我曾经寄居在这座山,飞禽走兽友好地对待我如同兄弟,我只是不忍心看见它们被大火烧死罢了!_

天上的神赞扬它的行为,立即为它熄灭了大火。

文言文掩耳盗铃原文及译文 (菁选2篇)(扩展5)

——《楚人学舟》原文及译文文言文赏析汇总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