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金锁记》赏析(必备7篇)

张爱玲《金锁记》赏析 第1篇

张爱玲作品金锁记赏析

《金锁记》是以民国晚期为背景,以一个小户人家出生的曹七巧为人物主线,向读者展示了那个年代,在金钱、欲望的驱使下,一个很普通的小人物,心理被极度扭曲,她一生的所作所为,都在被身边的家人亲人所憎恶。很少有人能像张爱玲一样,把人物形象刻画的如此生动丰满,仿佛女主人公就站在你身边,你看得见,也摸得着。

文章的开篇,就以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开始着笔,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只是那月亮在不同年龄段人的眼里,有着不同的感受。年轻人觉得是模糊而陈旧的。没有经历过的岁月,就如同孩子看着老辈们陈旧的黑白照片,或许脸颊上也有红粉的颜色,只是人工涂抹的痕迹很明显,显得有些滑稽。岁月在纸片上留下了淡黄色的模糊印记,如同朵云轩信笺上落下的一滴泪。老年人回忆着三十年前的月亮就觉得又大又圆。那是他们经历过的岁月,皎洁的月光下,有他们的青春和欢笑。那种记忆是欢愉的。“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三十年悄然流去的岁月,一路劳顿的沧桑,任凭是谁,终究也逃不过一声悄然的叹息。

也是在那月色下,三奶奶的陪嫁丫头凤箫和二奶奶的丫头小双,半夜起来小解,在貌似无意的闲聊中,曹七巧隐约出场。这样的出场方式,有些接近《红楼梦》中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情节。在丫鬟的眼里,七巧的出身,既不如_奶是公侯人家的小姐,也不如三奶奶是做官人家的女儿,她是属于低三下四的一类人,家里竟是开麻油店的!这个开麻油店人家出身的女子,既不配有陪嫁丫头,也不配有正房的名分,原只配做个偏房。由于二爷是个瘫子,老太太估计正经人家的女儿也不肯嫁过来,二房里没个当家的也不行,为了能让七巧死心塌地的服侍二爷,索性聘来做了正头奶奶。七巧的名分因为二爷的残疾而意外得到提升,这于七巧,不知是幸运还是悲催?

幸运的是,从此,她成了大户人家的少奶奶,生活上有丫头伺候着,虽然暂时“连黄金的边都啃不到”,只要把日子如煎药般的熬着,不怕没有啃到黄金的那一天!她曹七巧,不再是每天站在麻油店里那油腻的柜台前,拿着铁匙子与客户评斤论两卖油的曹大姑娘了。与那个肉铺里卖肉的朝禄,完全是两个阶层的人了。肉铺上的悬挂着的无数铁钩子,仿佛已经将他们分隔成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如今的七巧,已经是朝禄高攀不起了的,他就连叫一声巧姐儿的资格都没有!

悲催的是,从此,她每天都要面对着她丈夫那如同没有生命的肉体,“坐起来,脊梁骨直溜下去”还没有三岁的孩子高。那沉重的肉体,就像朝禄卖的那一片片生猪肉,软的,重的,麻木的,“带点腻滞的死去的肉体的气味”。她渴望能触摸到像三爷姜季泽那样“没病的身子”,她深情的向三爷告白:“你不知道没病的身子是多好的......多好的......”但是,她也知道,因为自己没有好的出身,想要啃到黄金的边子,只有嫁给瘫子,这是她必须付出的代价!

大户人家有大户人家的规矩,每天早上少奶奶们都要去老太太房里请安。老太太是个古板的人,家中的一切,奶奶小姐们都做不了主,把丫头们“一个个打扮的庄稼人似的”,就连给娶三少奶奶的排场也省俭的没谱了!老太太只要还活着,儿子、儿媳们都不敢怠慢。请安的礼数总是要尽的。大房玳珍和三房兰仙来的要早些。二房的七巧总是要晚到些,因为要抽一口解闷儿,所以要耽搁些时辰。

七巧的出场,有些像《红楼梦》中凤姐的第一次出场,随着丫鬟榴喜的一声“二奶奶来了”,众人都起身让座,七巧并不坐下,“一只手撑着门,一只手撑了腰,窄窄的袖口里垂下一条雪青洋绉手帕,身上穿着银红衫子,葱白线香滚,雪青蓝闪如意小脚裤,瘦骨脸儿,朱口细牙,三角眼,小山眉,四下里一看,笑道.......”这样的出场有些惊艳,一个俗艳小妇人形象,具有先声夺人的气场,完全不像是心里是有闷儿的人。她笑言,之所以每天晚到,完全是因为老太太派了一间黑咕隆咚的房子给她,要摸着黑梳头的,因为她那位是个短命的,早晚要落得个孤儿寡母的下场,便由着人欺负了。这番话她是笑着说的,说出的话却决然不像是笑话。兰仙讥讽她是住惯了北京的屋子。玳珍指责她说话没有分寸,小姑子直接避开她去。请安前的一番小聚,成了三妯娌之间的口舌战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众人把矛头直接对准了七巧。一开口就知道她不是清门静户的小姐!动不动就说出些村话!她就如同一副已经快要完工了的画作里出现的一个败笔,扎眼,多余,令人扫兴。

三少爷姜季泽,年轻又结实,眼神中总是透着三分不耐烦。是一个让七巧一看见就要身不由主想要靠近的人。和三爷发了一会子牢骚。忽然来一句:“总算你这一个来月没出去胡闹过,真亏新娘子留住了你,旁人跪下地来求你也留你不住!”不知道她这句话是真心的夸奖还是恶意的挑拨。终归是当着兰仙的面讲出来了。季泽的一句“嫂子并没有留过我,怎见得留不住”的辩驳,就让“七巧笑得直不起要来”。嘴里说笑着,心里却烦着,手也不闲着,把兰仙“揣着捏着,捶着打着。恨不得把她挤走了样才好”。面对着新婚燕尔的三房夫妇,她心里充满了羡慕嫉妒和怨恨!在那一刻,她不在乎三爷出去花了公账上的钱,她仅仅觉得,一个人,身子是第一紧要的。她是为着他身子着想。她渴望有一个健康的肉体可以靠着挨着。她试着在季泽身边坐下,将手贴在在他腿上。她是个女人,她需要感受一下没有疾病的躯体到底有多好。她为自己的所体验到而感动着。她佝偻着背在哭,背影一挫一挫,她的哭像是在翻肠搅胃地呕吐。一个终日陪伴残废的人,似乎也跟着染上了遭人厌恶的气息,即便是哀哀的哭,也哭不出梨花带雨的美感。

面对二嫂七巧的表白,季泽似乎并不领情。申明自己并不是一味胡来的人。七巧瞬间充满了绝望。低声道:“我就不懂,我有什么地方不如人?我有什么地方不好?.难不成我跟了个残废的人,就过上了残废的气,沾都沾不得?”神情鲜艳而凄怆。这时候的她,神志是不清楚的,她沉醉在自己的爱情里。直勾勾的眼睛里看到的前方,有个男人身影飘忽,忽远忽近,像是远山中飘着的云雾,遥遥的看得见,近了边却摸不着。

直到玳珍进来,“她方才醒了过来”,拿了一块锋利的核桃残片,“在红毡条上狠命刮着,左一刮,右一刮,看看那毡子起了毛,就要破了。”好好的一块毡子,她要将它刮破,她不能忍受完美,她的世界就如同这块毡子,是没有生命气息的,是沾都沾不得的,是破败的。这时候的她,忽然又意识到了钱的重要。三爷花了公账上的钱,都是老太太在她们身上一味的省下来的,她不服这口气!至于三爷的身子是不是第一紧要的,此刻已经于她不相干了。这时候的七巧神志已经完全清楚了。既然没了爱情,总不能再没了钱!图的什么呢?

七巧的娘家来人了,再一次勾起了对哥哥曹大年的怨恨!若不是他卖她到这里来,她也不会过着没有人气的日子。每来一趟,七巧都要把前因后果重新在心里过一过,她受够了!看到哥嫂弯腰检视送来的菜,心里又是一阵心酸,眼里纷纷落下泪来,“那只空了的手去解箱套子上的纽扣,解了又扣上,只是开不得口”。利用解扣子的动作,把七巧纠结矛盾的心态表现的淋漓尽致!箱套上的扣子她能解能扣,她心里的扣子却是她无能为力的。嘴里嚷着要撵了他们出去,眼里又止不住泪水涟涟,呜咽难禁。尽管说了一大堆不得人心的话,临了,终究还是翻箱倒柜的送了哥嫂四两重的金手镯子,金表,金耳挖和一些尺头被胎等等,正如丫环小双说的那样:“装得满满的进来,一样装得满满的出去。”这是她娘家仅剩的亲人,他们的'身上有着自己青春的回忆。尽管卑微,却不会像姜家人那样瞧不起她,她给他们一些好处,他们就会感激不尽。如今,她是有了身份的人,自然有了打赏的资本。

张爱玲《金锁记》赏析 第2篇

来自: 江山携手 > 《读书》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浅析张爱铃的《金锁记》中曹七巧形象

她变本加厉地占有金钱,用金钱的枷锁扼杀了她人性中残存的情欲。然而她忍受着这一切,她看到了金钱在这个家庭里广而言之,在这个社会中的作用,有了钱就有了地位,有了尊严,有了一切,她的灵魂被金钱...

我为什么喜欢张爱玲——《金锁记》篇

我为什么喜欢张爱玲——《金锁记》篇。曹七巧的女儿姜长安和童世舫谈及婚嫁的那一幕。然而就这么一个丫头,在听说七巧在嫁进姜家之前是个开麻油店的后,就哟了一声道:“开麻油店!打哪儿想起的?像你...

《金锁记》赏析

《金锁记》赏析。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巳沉下去了,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有完——完不了。《金锁记》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例如:“三十年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年青的人...

金锁记读后感5篇

小说的题目叫《金锁记》,为什么要叫“金锁”呢?篇2:金锁记读后感。张爱玲善于刻画女生,尤喜描述各色“坏女生”,《金锁记》也不例外,小说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但是她...

黄金的枷锁——简析张爱玲《金锁记》

黄金的枷锁——简析张爱玲《金锁记》七巧的一生因为在丈夫和季泽那里得不到她想要的爱情,因此心怀报复嫉妒变态的心理,让他人也得不到幸福,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锁用沉重的伽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

从《金锁记》到《怨女》,张爱玲到底经历了些什么?

从《金锁记》到《怨女》,张爱玲到底经历了些什么?话剧《金锁记》海报试图挣脱“金锁”的“怨女”对于这两个人物形象,张爱玲也有自己...

张爱玲《金锁记》:错误的婚姻,是一生痛苦的开始

张爱玲《金锁记》赏析 第3篇

金锁记赏析

最近一直在看张爱玲的小说。尤其喜欢《金锁记》。

感觉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简直要活了,一个出身卑微、饱受歧视冷眼、婚姻不幸的女子,被赤裸裸的情欲与财欲迷住了心窍,终至心理严重扭曲,疯狂地折磨自己的亲人,亲手断送了一对子女的幸福。

张爱玲的小说受到传统小说影响很大,这篇《金锁记》尤其明显。单从技巧上来说,许多地方能够看得出《红楼梦》的影子来。比如人物描述方面。写七巧,小说一开端并不直接就写,而是透过两个下人的床头闲话点出,把这个家族的人物关联和大致的状况都交代清楚,这和《红楼梦》借冷子兴贾雨村之口道出荣宁二府的兴衰故事一样异曲同工。

还有描写七巧出场的一段话,也让人忍不住联想到《红楼梦》中王熙凤出场时的先声夺人。

记得里面这样描述的,“四下里一看,笑道:‘人都齐了,今儿想必我又晚了!怎怪我不迟到一一摸着黑梳的头!谁教我的窗户冲着后院子呢?单单就派了那么间房给我,横竖我们那位眼看活不长的,我们净等着做孤儿寡母了一一不欺负我们,欺负谁?’”

一个口齿伶俐,尖酸刻薄的曹七巧跃然纸上。虽与红楼中的凤姐身份悬殊较大,但性格颇为相似。

小说的亮点是一直以月亮作为喻体,开篇就提到“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把月亮比喻为铜钱,暗指为金钱疯狂了三十年的女主角,更是引申出一段陈年的让人心碎的故事。再深刻一点,暗喻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纸醉金迷的历史背景。

文中不止一次将月亮与金钱联系到一起。“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像赤金的脸盆,沉了下去。”

张爱玲把月亮也写活了,而且紧紧扣题。让人不禁有阅读下去的强烈欲望。赤金的脸盆,如黄金的枷锁,困住了故事中女人的一生。

小说里写到七巧为了破坏儿子儿媳的婚姻幸福,而夜夜召唤儿子为他烧_烟,还不停地打听小两口的夫妻密事。这时候也描述到月亮,“影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个戏剧化狰狞的脸谱。”这里“狰狞的月亮”隐喻七巧已经严重扭曲变态的心理,如同面目狰狞的恶魔、疯子。

而对于可怜的儿媳芝寿而言,夜夜独守空闺,她看到的月亮却是“窗外还是那使人汗毛凛凛的反常的明月——漆黑的天上一个小而白的灼灼的太阳。”

婆婆不是婆婆,丈夫不是丈夫,这样扭曲疯狂的一切,岂不是反常的?让人汗毛凛凛的?不得不佩服张爱玲,可以把月亮与当时之情景紧密联系到一起,把小说凄凄惨惨戚戚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

故事中更悲催的是女儿三十了,终于有一位海归喜欢她了,却被七巧活生生地拆散了。张爱玲是这样描述准女婿眼中的丈母娘:门口背着光立着一个小身材的老太太,直觉地感到那是个疯子,无缘无故的,他只是毛骨悚然。整篇小说单独描绘七巧的地方很少,从这里可以分明感觉到一个心理扭曲,可怜可悲,可恨可怕的妇人赫然在目。

小说的收篇之处,也提到了月亮。“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一一完不了。”首尾呼应,更让人意犹未尽。

篇末说到,“七巧似睡非睡横在烟铺上。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张爱玲在此虽只是寥寥数语,却起到画龙点晴之效,一个封建社会婚姻的牺牲品,被财欲毒杀了灵魂的刽子手让人既怜又恨。

张爱玲《金锁记》赏析 第4篇

出身于没落贵族的张爱玲,以它独特的社会阅历和心理感受,描写着那个没落阶级的遗老遗少。她清醒的意识到那个阶级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并对它进行了无情的剖析。《金锁记》是她前期的成功之作,也是40年代影响较大的一部中篇小说。

《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张爱玲《金锁记》赏析 第5篇

来自: 政二街 > 《教育》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张爱玲之《金锁记》赏析

张爱玲之《金锁记》赏析。《金锁记》是以民国晚期为背景,以一个小户人家出生的曹七巧为人物主线,向读者展示了那个年代,在金钱、欲望...

《金锁记》的名言名句摘抄(4条)

《金锁记》的名言名句摘抄(4条)1、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但是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因为会说话的人很少,真正有话说的人还要少。4、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

浅析《金锁记》中曹七巧形象

浅析《金锁记》中曹七巧形象《金锁记》的主人公曹七巧是天才奇女张爱玲笔下的一个过着庸俗而琐碎的生活的小人物。二、黄金枷锁下病态的心理。长白是曹七巧身旁的最后一个男人,她不能容忍他和别的任何...

简析曹七巧

曹七巧是小说《金锁记》贯穿始终、极其复杂的人物,在张爱玲的小说人物形象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曹七巧被亲情抛弃,被爱情抛弃,被金钱抛弃……周围的人都恨她、怨她。她是一个冷酷无情、嫉妒心极强的人...

黄金的枷锁——简析张爱玲《金锁记》

黄金的枷锁——简析张爱玲《金锁记》七巧的一生因为在丈夫和季泽那里得不到她想要的爱情,因此心怀报复嫉妒变态的心理,让他人也得不到幸福,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锁用沉重的伽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

从《金锁记》到《怨女》,张爱玲到底经历了些什么?

从《金锁记》到《怨女》,张爱玲到底经历了些什么?话剧《金锁记》海报试图挣脱“金锁”的“怨女”对于这两个人物形象,张爱玲也有自己...

金锁记读后感5篇

小说的题目叫《金锁记》,为什么要叫“金锁”呢?篇2:金锁记读后感。张爱玲善于刻画女生,尤喜描述各色“坏女生”,《金锁记》也不例外,小说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但是她...

《金锁记》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浅析

《金锁记》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浅析。诚如鲁迅先生要求读者不以宝黛自称一般,他希望的是读者能审美地掌握曹雪芹先生创造的以大观园为中心的那个“红楼”世界的意义所在,因此,张爱玲在下笔《金锁记》...

微信扫码,在手机上查看选中内容

微信扫码,在手机上查看选中内容

张爱玲《金锁记》赏析 第6篇

张爱玲是一个传奇,她写尽了大上海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每个故事都令我感慨万千,记忆最深的便是那《金锁记》。

七巧带着沉重的黄金枷锁,一点一点地慢慢将自己杀死,而在她害死自己的同时,又用这枷锁杀死了自己的女儿、儿子。这个美丽而又悲哀的女子,就像一只美丽炫目的蝴蝶忽然被制成了标本,定在了门上,鲜艳而凄凉!她有爱,那个眼眸如水仙盆里清水养着的黑石子般明亮的黑眼男子,曾使她心里荡起了多少的涟漪,只有她自己知道吧!她也有恨,恨哥哥嫂嫂的爱财如命,不论死活便硬将她塞给一个半死不活的骨痨病人,让她还在梦幻之际就被推下了悬崖,甚至来不及呼救一声。她更有愧,是她亲手杀死了自己的一双儿女,她亲手扼杀了他们如花的生命!或许这一切都是注定的,当初那个错误的婚姻一开始就造就了两代人的灾难。对于七巧,也只有在弥留之际才能卸下压迫她一生的黄金枷锁。

生命的过程是开花的过程,七巧的花过早地谢了吧,未待烈艳却已凋零。她也许并不欣赏她的花,所以她没有好好照料,而当她终于意识到这花也曾经美丽过时,一切都晚了,过了花期,只能凋零了,她的一切觉悟,都像下半夜的昙花,太迟了。

每个人都是一朵花。请自我欣赏,自我珍爱,让生命之花用开不败。

张爱玲《金锁记》赏析 第7篇

她,曹七巧,原本是一个小小麻油店的女儿。却因为家人利益熏心。被迫嫁给了身有残疾的有钱少爷。被所有人认为的高攀。她一个女人又有什么办法左右自己的命运呢。就这样一个身份低微的女子,置身于封建大家族中,便注定了她悲剧的命运。

是钱,将她推入深渊的。

在那个没落的封建家庭中,她处处受人白眼与排挤。甚至连家中的下人也瞧不起她。但她任然为自己的权益不断反抗斗争着,这使她在别人眼中更加臭名昭著。

后,丈夫与婆婆都死了。苦难熬出头了。她挣到了属于她的家产。搬出姜家自立门户。然而,在腐朽封建家族的大染缸中浸泡了这么久的七巧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十七八岁活泼开朗的姑娘,不会再高高挽起大滚打滚的蓝夏布衫绣,露出一双雪白的手腕。上街买菜。。。她曾经渴望正常的爱,然而如今戴上了这黄金枷锁的她,早已经迷失本我。

首先,她是因为钱才被迫嫁入姜家的。极具金钱情节。所以她认为人都是靠不住的,眼里只剩下钱。为了钱,她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枷锁奴隶。深入骨髓的黄金枷锁将她压的透不过气来。只有不断地发泄,报复。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她变得越发自私,残忍,恶毒。。

她曾经爱着的姜家三少爷。在分家后找她,也在她疑心他是为了钱而将过去十年的爱恋推开。对于自己的一双儿女,她的手段更是令人不寒而栗。她让长安变成了她的复制品,这辈子也得不到想要到的幸福。在长安30岁好不容易得到幸福之际。却将女儿吸x片有烟瘾暗示于想要娶她的他。使女儿最卑微的愿望落了空。对于儿子的占有欲也惊人。害怕儿子去了媳妇忘了自己。竟然让新进门的儿媳独守空房,还要千方百计探听闺中密事,并以此为乐羞辱折磨儿媳将她逼死。金钱,扼杀了人的情欲,甚至可以斩断血缘亲情。悲剧呵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