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赏析(共5篇)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赏析 第1篇

望庐山瀑布、赠汪伦、静夜思、古朗月行、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夜宿山寺、峨眉山月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独坐敬亭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月下独酌四首·其一、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渌水曲、沙丘城下寄杜甫、丁督护歌、鹦鹉洲、侠客行、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夏日山中、客中行 / 客中作、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北风行、玉阶怨、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清平调·其一、夜泊牛渚怀古等。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赏析 第2篇

戴天山,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李白早年曾在山中大明寺读书,这首诗大约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

诗的开头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连忘返,且让人联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进,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鹿*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既然“时见鹿”,可见其幽静。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环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衔接。这两句景语又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

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又细腻:“野竹”句用一个“分”字,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句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显然,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所以,这两句写景,既可以看出道院这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

结尾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诗人通过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寄写“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

前人评论这首诗时说:“全不添入情事,只拈死‘不遇’二字作,愈死愈活。”(王夫之《唐诗评选》)“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吴大受《诗筏》)道出了此诗妙处。

(陈志明)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赏析 第3篇

[赏析]

作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这首早期诗作写得比较现实的,与《蜀道难》《梦游天姆吟留别》《望庐山瀑布》等后期作品豪放、洒脱、雄浑的写作风格还是有所区别的。

首联写诗人入山之时所见所闻的桃源景色。流水近而声响,狗吠远故音隐“犬吠水声中”是为耳闻;露遇晴而生,花逢晴则艳,“桃花带露浓”则为眼见。而“露浓”又说明诗人“访道士”之心非常急切,太阳还没有出来就上山来了。

颔联是诗人从时空两个维度来描述山林深处之幽静景色。“树深”说的是空间之阔,已走进了树木深处;“溪午”讲的是时间之长,已来到了中午时分。因山深,才“时见鹿”,极陈环境之幽静;又因人静,才“不闻钟”,暗喻道士之外出。

颈联是诗人对道观附近宏大宽广场景由近到远的仔细品味。近看棵棵“野竹”绿翠细长直入云端“分青霭”,远观道道“飞泉”白练如虹直流而下“挂碧峰”。涉远道入深山到了道观,却不写见道人而细写山景,则又为来访“不遇”再次打下了伏笔。

尾联写诗人访道士“不遇”的极度失望心情。诗人来访路上,虽景色怡人,可到了道观后,得知要访之道士“无人知所去”后,便“愁倚两三松”。仅一个“愁”字让还留在心中的那一路美景荡然无存,更无一点快乐;而一个“倚”字又将内心无限希望全部粉碎,瞬间转变为极大的失望,以至于连站立的勇气和力量都全部丧失了。正所谓“望之弥殷,失之弥切”。

此诗前六句全是写景,入山之处、深山之中、道观之前,一幅幅或艳丽或静幽或壮美的画卷依次展现在人们眼前,只看这六句,完全就是一首纯山水诗。只是尾联一出,则意境迥然不同,才发现前面那么多对美好山景的着力描写,完全是为了突出“访”道士“不遇”这个主题——对于诗人而言,景色最美算得了什么,又不是来旅游的;涉那么远的山路,没有见到“道士”又有什么意义?从诗人对“道士”的高度向往,更反映出诗人不懈追求、努力奋斗的宝贵精神。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赏析 第4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8.诗的首联与《荷塘月色》中写“月下荷塘”的宁静写法相同,请简要分析。(5分)

试题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5分)本诗的首联与“月下荷塘”一节都采用了动静相衬的手法。(1分)本诗的首联以潺潺的水声,时有时无狗叫声,写出了山乡黎明特有的宁静和寂僻。(2分)“月下荷塘”用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来表现月下荷塘的静谧。(2分)

(从视觉、听觉等角度分析,言之成理也可。如果写出“反衬”手法,而内容分析不合理只给1分)

9.(6分)①颔联既写景又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不闻钟”又与题中“不遇”遥相呼应。

②颈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显然,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纵目四顾,细细观赏起眼前的景色。

③尾联诗人以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表现“不遇”的惆怅。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赏析 第5篇

这首诗是李白早年的作品。李白早年在戴天山大明寺读书。后来,李白因坐永王李璘事入狱,流放夜郎,遇赦,漂泊浔阳、金陵、宣城、历阳等地。杜甫在成都于肃宗上元二年(761),因“近无李白消息”,写了一首《不见》诗怀念李白,担心他在外会闯祸,盼他早日归还“匡山”故乡。诗曰:“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1184篇诗文► 5535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