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逵勤学原文及翻译(精选40篇)

贾逵勤学原文及翻译 第1篇

1.师旷:字子野,春秋晋国人,著名乐师,目盲。

2.于:向。

3.欲:想。

4.暮:晚,迟。

5.炳烛:点燃火把、火炬。先秦时期有无蜡烛,尚有争论,但本文中应理解为照明工具,当时称烛,即是火炬。

6.安:怎么。7.戏:戏弄。

8.盲臣:我,师旷双目失明所以故称盲臣。

9.何不:为什么不。何,为什么。

10.炳烛之明:像点燃火烛的光亮。

⒒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黑暗。

12.哉:象声词。

13.好:善于。

14.善:好。

15晋*公:春秋时期晋国之君。

16闻:听说。

贾逵勤学原文及翻译 第2篇

一个**卖完了肉回家,天色已经晚了。在这时,突然出现了一匹狼。狼不断地窥视着屠户带着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就这样尾随着**跑了好几里路。**感到很害怕,于是就拿着屠刀来比划着给狼看,狼稍稍退了几步,可是等到**转过身来继续朝前走的时候,狼又跟了上来。**没办法了,于是他想,狼想要的是肉,不如把肉挂在树上(这样狼够不着),等明天早上(狼走了)再来取肉。于是**就把肉挂在钩子上,踮起脚(把带肉的钩子)挂在树上,然后把空担子拿给狼看了看。就这样狼就停下来不再跟着**了。**就(安全地)回家了。第二天拂晓,**前去(昨天挂肉的地方)取肉,远远的就看见树上挂着一个巨大的东西,就好像一个吊死在树上的人,感到非常害怕。(**因为害怕)小心地(在树的四周)徘徊着向树靠近,等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树上悬挂着的)是一条死狼。(**)抬起头来仔细观察发现,狼的嘴里含着肉,挂肉的钩子已经刺穿了狼的上颚,那个情形就好像鱼儿咬住了鱼饵。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这张狼皮)能值十几两金子,**的生活略微宽裕了。

就像爬上树去捉鱼一样,狼本来想吃肉,结果遭遇了祸患,真是可笑啊!

贾逵勤学原文及翻译 第3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蹞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贾逵勤学原文及翻译 第4篇

⑴罴(pí):哺乳动物,体大,肩部隆起,能爬树、游水。掌和肉可食,皮可做褥子,胆入药。亦称“棕熊”、“马熊”、“人熊”。

⑵貙(chū):一种像狐狸而形体较大的野兽。

⑶被(pī)发:披散毛发。被,同“披”。

⑷绝:极。害:伤害。

⑸楚:指今湖南、湖北一带,春秋战国时期其地属楚国。

⑹为:模仿。

⑺寂寂:清静无声。罂火:装在瓦罐中的灯火。罂(yīng):一种小口大肚的罐子。火:燃烧。

⑻为:模仿。感:召唤,引诱。

⑼伺:等候 。

⑽趋:快步行走。

⑾因:于是。为:模仿。

⑿亡:逃跑。

⒀而:表承接。

⒁捽(zuó):揪住。搏:搏击, 抓、扑。挽:拿来。

⒂善内:改善内部。

贾逵勤学原文及翻译 第5篇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贾逵勤学原文及翻译 第6篇

贾逵年五岁,明惠过人。其姊韩瑶之妇,嫁瑶无嗣,而归居焉,亦以贞明见称。闻邻中读书,旦夕抱逵隔篱而听之。逵静听不言,姊以为喜。至年十岁,乃暗诵《六经》。姊谓逵曰:“吾家贫困,未尝有教者入门,汝安知天下有《三坟》、《五典》而诵无遗句耶?”逵曰:“忆昔姊抱逵于篱间,听邻家读书,今万不遗一。”乃剥庭中桑皮以为牒,或题于扉屏,且诵且记,期年,经文通遍。于闾里每有观者,称云振古无伦。门徒来学,不远万里,或襁负子孙,舍于门侧,皆口授经文。赠献者积粟盈仓。或云:“贾逵非力耕所得,诵经吞倦,世所谓舌耕也。”

贾逵勤学原文及翻译 第7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地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牛来责骂他们家的牛践踏田地,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事情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大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以后对此感到很惊讶,收他做弟子,后来他成了大学问家。韩性死后,他的门人像侍奉韩性一样的侍奉王冕。

那时王冕的父亲已死,王冕便将母亲带入越城供养。时间久了,母亲想念故乡,王冕就买了头白牛驾着母亲,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乡里的小孩都聚集在道两旁笑,王冕也笑。

贾逵勤学原文及翻译 第8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贾逵勤学原文及翻译 第9篇

贾逵五岁的时候,就聪明过人。他的姐姐是韩瑶的妻子,出嫁以后没有孩子,便被休回到娘家来住,她也因为贞节和聪明被人称道。听到邻家读书,她每天一早一晚都抱着贾逵隔着篱笆墙来听。贾逵安静地听着不说话,姐姐也因此感到高兴。

到贾逵十岁时,就能背诵《六经》了。姐姐问贾逵说:“咱们家贫穷,从没有教书先生进咱们家门,你怎么知道天下有《三坟》、《五典》这些古书而又能背诵得一句不漏呢?”贾逵说:“回忆过去姐姐抱我在篱笆间,听邻居家里读书,现在还一句不漏的全记得。”

于是他就剥下院中桑树的皮,用它当纸来写字,或者把字写在门扇上,屏风上,这样一边念一边记,一年的工夫,经书的文字便全部通晓了。在他住家的街巷里,每当人们看到他刻苦好学,都称赞他是亘古以来也无与伦比的`。后来许多学生来向他求教,有的不以万里为远,有的背着孩子住到他的家门附近,贾逵就一一亲口教授他们经书。学生给他一些粮食作为学费,积累起来都装满粮仓。有人说:“贾逵的粮食不是靠自己种地得到的,而是靠讲经书讲得唇焦口燥得到的。

就是世人说的以舌代耕啊。”

贾逵勤学原文及翻译(扩展4)

——《顾欢勤学》的文言文及翻译

《顾欢勤学》的文言文及翻译

贾逵勤学原文及翻译 第10篇

明惠:聪明智慧。惠,同“慧”。

无嗣(sì):无子。嗣,子孙后代。

牒:供写字用的竹片或木片。

扉屏:门扇屏风。

且:“且……且……”相当于“一边……一边……”文中是说一边读一边记。

期(jī)年:满一年。

闾里:里巷。闾,是古代里巷(类似现在街巷)的门。

襁负:用布带子把孩子捆在后背上背着。

舌耕:以舌代耕,旧时指靠教书为生。

《六经》:指儒家的六种经典著作,即:《诗》、《书》、《易》、《礼》、《春秋》、《乐》。

《三坟》: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籍,指的是伏羲、神农、黄帝之书。文中是泛指古书。

《五典》:传说中的古书名,指少昊(hào),颛(zhuān)顼(xū)、高辛、尧、舜之书。文中是泛指古书。

文本说明:

汉代著名学者贾逵从小聪明过人,这当然是很好的条件,但他所以能成为很有学问的人,还在于他好学刻苦。关于这一精神,文中也写得很生动具体,如:“乃剥庭中桑皮……”几句所写的。

贾逵勤学原文及翻译 第11篇

贾逵五岁的时候,就聪明过人。他的姐姐是韩瑶的妻子,出嫁以后没有孩子,便被休回到娘家来住,她也因为贞节和聪明被人称道。听到邻家读书,她每天一早一晚都抱着贾逵隔着篱笆墙来听。贾逵安静地听着不说话,姐姐也因此感到高兴。到贾逵十岁时,就能背诵《六经》了。姐姐问贾逵说:“咱们家贫穷,从没有教书先生进咱们家门,你怎么知道天下有《三坟》、《五典》这些古书而又能背诵得一句不漏呢?”贾逵说:“回忆过去姐姐抱我在篱笆间,听邻居家里读书,现在还一句不漏的全记得。”于是他就剥下院中桑树的`皮,用它当纸来写字,或者把字写在门扇上,屏风上,这样一边念一边记,一年的工夫,经书的文字便全部通晓了。在他住家的街巷里,每当人们看到他刻苦好学,都称赞他是亘古以来也无与伦比的。后来许多学生来向他求教,有的不以万里为远,有的背着孩子住到他的家门附近,贾逵就一一亲口教授他们经书。学生给他一些粮食作为学费,积累起来都装满粮仓。有人说:“贾逵的粮食不是靠自己种地得到的,而是靠讲经书讲得唇焦口燥得到的。就是世人说的以舌代耕啊。”

贾逵勤学文言文及翻译(扩展2)

——贾逵勤学原文及翻译

贾逵勤学原文及翻译

贾逵勤学原文及翻译 第12篇

贾岛初次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不停做着推和敲的动作,围观的人对此感到惊讶。当时韩愈临时**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于是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拥到韩愈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精神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好几天不舍得离开。(韩愈)因此跟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贾逵勤学原文及翻译 第13篇

1、为学:做学问。

2、之:代词,它,指天下事。

3、亦:也。

4、矣:了。

5、则:就。

6、者:…的事情;…的人。

7、资:天资

8、庸:*庸。

9、去:到

10、逮:及。

11、旦旦:天天。

12、怠:懈怠。

13、之:助词,取消句子**性。

14、之:它,指代学问。

15、蜀:四川。

16、之:的。

17、鄙:读(bǐ)音,边远的地方。

18、语:读(yù)音,告诉,对…说。

19、于:对。

20、欲:想要,要。

21、之:到…去,往,到。

22、何如:如何,怎样,怎么样?

23、恃:凭借,倚仗。

24、何:怎么样?这是商量语气

25、钵:佛_盛饭的用具。

26、足:足够。

27、数年:几年。

28、下:顺流而下。

29、还:回来。

30、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31、越:到了。

32、明:第二。

34、自:从。

35、惭色:惭愧的神色。

36、顾:难道。

37、焉:加强语气的助词。

38、哉: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39、恃:凭借,依靠,倚仗。

40、买舟:雇船。

贾逵勤学原文及翻译 第14篇

一个屠户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途中有两匹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投给狼。一匹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屠户再次扔骨头,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了下来而先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过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齐追赶屠户。

屠户十分窘迫,担心前后遭受狼的夹击。他看见田野里有一个大麦场,麦场的主人在麦场里堆积柴草,覆盖成小山一样。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刀。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狼的)眼睛好像闭**,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跃起,用刀劈砍狼的脑袋,又砍了几刀杀死了这匹狼。他正想离开,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匹狼正在柴堆打洞,打算将要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面。身体已经进入了大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杀死了这匹狼。他才知道前面的狼是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法来诱骗敌人。

狼也真狡猾啊,而一会儿两匹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能有多少?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贾逵勤学原文及翻译 第15篇

六经:指儒家的六种经典著作——《诗》、《书》、《易》、《礼》、《春秋》、《乐》。

三坟五典: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籍。文中代指古书。

牒:古代书写用的木片或竹片。

闾里:里巷。

振古:远古,往昔。

无伦:无与匹比。

襁负:用襁褓背负。

这是一个环境影响人的故事。贾逵的姐姐喜欢听邻家传来的读书声,但她又得带弟弟,于是便抱着五岁的贾逵一起听。没想到贾逵竟然不哭不闹,所以贾逵的姐姐很高兴。十岁的时候,贾逵已经能够背诵“六经”了,他的姐姐很奇怪,不知道他是怎么学的。于是贾逵就讲了以前姐姐抱着他听人读书的事,那时候他就已经在学了。他的勤奋好学,就是受了姐姐好学和邻家人好学潜移默化的影响。后来他开始开门授徒,讲授经文,学生们用粮食代替学资,向他捐赠的粮食装满了粮仓。所以有人说,他不是在用体力耕种,是世人所说的“舌耕”。“舌耕”通常指靠口舌来谋生,比如教书和说书人。典故运用例句——宋·苏轼《送程建用》诗:“先生本舌耕,文字浩千顷。”元·张之翰《为郭迁庵寿》:“舌耕三十载,不救室悬磐。”《镜花缘》第二七回:“况令郎身入黉门,目前虽以舌耕为业……焉知令郎不联捷直上?”有时也比喻读书勤奋。

——《贾岛推敲》文言文翻译

《贾岛推敲》文言文翻译

贾逵勤学原文及翻译 第16篇

古义: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

今义:独自,孤独

古义:从事(文中)

今义:就

司马光是猪

词句注释

1.此文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文题为后人所加。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黄龙**(222)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如今在江苏南京),229年**。

2.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3.谓……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

4.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东汉末孙权手下的将领。

5.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6.当涂:当道,当权。当:掌管,主持。“涂”通“途”,道路,仕途。

7.掌事:掌管政事。

8.辞:推托、推辞。

9.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10.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经,指《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等书籍。

11.博士:古代专门掌管经学传授的学官。

12.邪(yé):后写作“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

13.但:只,仅。

14.涉猎:粗略地阅读。

15.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贾逵勤学原文及翻译 第17篇

贾逵五岁的时候,就聪明过人。他的姐姐是韩瑶的妻子,嫁韩瑶以后没有孩子,便(被休)回来居住在娘家,她也以贞节和聪明被人称道。听到邻家读书,一早一晚就抱着贾逵隔着篱笆来听。贾逵安静地听着不说话,姐姐也因此感到高兴。到贾逵十岁时,就能背诵“六经”了。姐姐问贾逵说:“我们家贫困,不曾有教书先生之类的人进门,你怎么知道天下有三坟五典这类古书而又能背诵得一句不漏呢?”贾逵说:“回想以前姐姐抱我在篱笆间听邻家读书,如今差不多一句不漏地全记得。”(后来)他就剥下院中桑树的皮当作牒来写字,有时又把字写在门扇、屏风上,边念边记,一年的工夫,经书的文字便全部通晓了。在他家住的街巷里,经常有看到他刻苦勤学的人,都称赞说从古以来没有能和他相比的。学生来向他求学的,不以万里为远,有的用襁褓背着孩子,就在他家门旁住下,贾逵都亲口教授他们经书。学生捐赠贡献粮食(以作学费)积累起来装满了粮仓。有人说:“贾逵的粮食不是靠体力耕种得到的,(而是靠)讲经书讲得口舌疲倦,就是世人所说的.用舌头来‘耕种’(得到的)啊。”

贾逵勤学原文及翻译 第18篇

司马光是宋哲宗时期的**,曾经主编《资治通鉴》,是当时的名臣。他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他却独自苦读,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他自己说:“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时间长了,就读遍了古籍,见多识广,记忆牢固,他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贾逵勤学原文及翻译 第19篇

有一个商人过河的时候船翻了,他抓住水中漂浮的水草、大声喊救命、附近打渔的渔夫听见后划船过来救他,还没划到商人面前,商人说:_我是有钱的人,如果救了我,我给你一百两银子、可以救我吗?_渔夫听了后把他救上来并送到岸上、商人却给渔夫十两银子、渔夫说:_你答应给我一百两现在却给我十两、这行么?_ 商人听后脸上都是怒容、说:_像你打渔,捕鱼捕一天才能赚几个钱、现在你一下子得到十两银子还不满足吗?_渔夫一声不吭的走了、 又一天,商人渡河船又翻。渔夫就在落水的商人旁边、有的人问:为什么不救他?”渔夫说:'这是那个说给钱而给不够的人、_于是将船停在那里观看, 没一会,商人沉下去了。

贾逵勤学原文及翻译 第20篇

1、暮:傍晚。

2、夜耕:夜晚替人耕田,打短工的

3、为[wèi]:被。

4、遗[yí]:留下。

5、伏[fú]:躲藏(也有人说是埋伏,躲藏更符合当时情景。)

6、去:离开。

7、盈:超过。

8、不盈:不满,不足。

9、负:背。

10、行室(xíngshì):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

11、苫(shàn):用草编的席子。

12、去:离开。

13、豕(shǐ):猪。

14、方:才。

15、则:就。

16、股:大腿。

17、乌:哪里,怎么。

18、顾:但是

19、死之:杀死它

蒲松龄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0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贾逵勤学原文及翻译 第21篇

1.①到,此指照射过来②报酬③把④就

2.①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让邻居家的光亮照过来,拿着书映着灯光来读书。②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3.凿壁借光,凿开墙壁,借邻居的灯光来读书,现在这个成语形容勤学苦练。

4.①学习要主动——匡衡凿壁借光,主动创造条件来学习,其好学的精神值得学习。

②学习要刻苦——虽然家庭贫穷,可是,他不畏艰苦的环境,并且能以“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方式“得主人书遍读之”,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 逮:及,达

②衡乃与其佣作 佣:做佣人

③资给以书 资:供给,资助

以:把

④遂成大学 遂:于是,就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 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居家的光,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 匡衡于是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3.与句中“资给以书”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

A.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何以战 D.必以分人

4.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凿壁借光

从字面上来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在邻居相隔的墙上凿开一个洞,偷偷地借邻舍的烛光读书。

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很刻苦的样子。

5.用这个成语造句:学习是很艰苦的事,没有凿壁偷光,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不行的.

6.写出三个由勤学故事得来的成语:韦编三绝秉烛夜读悬梁刺股(废寝忘食囊萤映雪)

7.与句中“以书映光而读之”中“而”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匡衡勤学而无烛 B.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C.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D.出淤泥而不染

注释:

1.逮:到,及。

2.穿壁:在墙上打洞。

3.以:用。

4.邑人:同县的人。

5.大姓:大户人家。致:给。

6.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

7.佣作:做工辛勤劳作。

8.偿:报酬。

9.怪:以……为怪;对……感到奇怪。

10.愿:希望。

11.得:得到。

12.资给:资助给。

13.偿:报酬。

14.书:读书。

15.遂:于是就。

16.大学:大学问家。

贾逵勤学原文及翻译 第22篇

1.解释:①帅_________②捐__________③厌__________

④卒_________⑤逐_________

2.理解:

①“将以献于王”中省略了介词宾语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荣夷公果使求焉”中省略了宾语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当以文学名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

①子无以应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贾祸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遂谮诸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贾逵勤学原文及翻译 第23篇

世上传说虹能够进入山涧吸水,的确是这样。熙宁年间,我出使契丹,到它极北的黑水地区永安山下竖起帐篷宿营。那一天雨过天晴,看见虹下伸到帐篷前面的.小涧里。我和同事走近山涧观察它,虹的两端都垂在涧里。派人越过山涧,和我们隔虹面对站立,距离几丈远,中间好像隔着彩色的绫罗。从西向东望就能看见,那是傍晚出现的虹。站在涧东向西望,就**光闪眼,什么也看不见了。隔了好久,虹渐渐向东移动,最后越过山头消失了。第二天赶了一段路程,又见到虹出现。孙彦先说过:虹是雨里太阳的影子,阳光照在雨上,就出现了虹。

贾逵勤学原文及翻译 第24篇

一、1.距 2.语气助词,调整音节,不译 3.靠近 代虹 4.看见 5.越过 6.同烁,闪烁

二、1.世上传说虹能够进人山涧吸水,的确是这样。 2.站在涧东向西望,就**光闪眼,什么也看不见了。

三、是时、久之、次日

四、天文 沈括

五、形成原理 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

——盗牛文言文翻译

盗牛文言文翻译

贾逵勤学原文及翻译 第25篇

1、明惠:聪明智慧。惠,同“慧”。

2、无嗣(sì):无子。嗣,子孙后代

3、牒:供写字用的竹片或木片。

4、扉屏:门扇屏风。

5、且:“且……且……”,相当于“一边……一边……”。文中是说一边读一边记。

6、期(jī)年:满一年。

7、闾里:里巷。闾,是古代里巷(类似现在街巷)的门。

8、襁负:用布带子把孩子捆在后背上背着。

9、舌耕:以舌代耕,旧时指靠教书为生。

10、《六经》:指儒家的六种经典著作,即:《诗》、《书》、《易》、《礼》、《春秋》、《乐》。

11、《三坟》: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籍,指的是伏羲、神农、黄帝之书。文中是泛指古书。

12、《五典》:传说中的古书名,指少昊(hào),颛(zhuān)顼(xū)、高辛、尧、舜之书。文中是泛指古书。

贾逵勤学原文及翻译 第26篇

战国时期,****进一步崩溃,封建**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的局面。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人物。他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为了揭示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他创作了《劝学》一文,鼓励人们通过学习改变不良的思想和行为,振兴礼义,制作法度,专心致志地去实践君子之道。

贾逵勤学原文及翻译 第27篇

六经:指儒家的六种经典著作――《诗》、《书》、《易》、《礼》、《春秋》、《乐》。三坟五典: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籍。文中代指古书。牒:古代书写用的木片或竹片。闾里:里巷。振古:远古,往昔。无伦:无与匹比。襁负:用襁褓背负。

这是一个环境影响人的故事。贾逵的姐姐喜欢听邻家传来的读书声,但她又得带弟弟,于是便抱着五岁的贾逵一起听。没想到贾逵竟然不哭不闹,所以贾逵的姐姐很高兴。十岁的时候,贾逵已经能够背诵“六经”了,他的姐姐很奇怪,不知道他是怎么学的。于是贾逵就讲了以前姐姐抱着他听人读书的事,那时候他就已经在学了。他的勤奋好学,就是受了姐姐好学和邻家人好学潜移默化的影响。后来他开始开门授徒,讲授经文,学生们用粮食代替学资,向他捐赠的粮食装满了粮仓。所以有人说,他不是在用体力耕种,是世人所说的“舌耕”。“舌耕”通常指靠口舌来谋生,比如教书和说书人。典故运用例句――宋・苏轼《送程建用》诗:“先生本舌耕,文字浩千顷。”元・张之翰《为郭迁庵寿》:“舌耕三十载,不救室悬磐。”《镜花缘》第二七回:“况令郎身入黉门,目前虽以舌耕为业……焉知令郎不联捷直上?”有时也比喻读书勤奋。

贾逵简介

贾逵(174年-228年),字梁道,本名衢,河东襄陵人(今山西临汾东南)。汉末三国时期名臣。西晋开国功臣贾充的父亲,他历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世,是曹魏_中具有政治、军事才干的人物,终其一生为曹魏的统一事业作出贡献。担任豫州刺史期间,曾建起了一条二百余里的运河,称为“贾侯渠”,便利民生。石亭之战中,率军救出曹休。去世后谥曰肃侯。《唐会要》将其尊为魏晋八君子之一。

贾逵勤学原文及翻译 第28篇

东郭之儿,生而未尝逢马,意其四足而甚大者皆牛也。他日,适市而逢马焉,惊而呼曰:“是牛,何以是班班也?”其闻者笑之。语诸市人,而市人笑之。东郭之儿自失焉,归而语诸**,则马也。以是不语者三日。

东郭之先生,闻而过之曰:“孺子亦有所失乎?”曰:“非也。吾常以马为牛,既知其为马矣,吾惭而未言,将无以见市人也!”先生曰:“噫!马信为马矣,孺子以为牛,孺子之过也。市人乃能笑孺子者,是以马云也。苟不以马而以他使是非,几不能不以牛为马,其于孺子有间乎?孺子殆未之学耳,市人固不足惭也。”

贾逵勤学原文及翻译 第29篇

顾欢,公元四二0年至四八三年,字景怡,一字元*,吴郡盐官人。生于宋武帝永初**,卒于齐武帝永明**,年六十四岁。顾欢为南朝齐著名道教学者。生卒年不详。字景怡,一字玄*。吴郡盐官(今浙江海宁县西南)人。父、祖皆业农。年二十余,就豫章雷次宗咨玄、儒诸义。母亡,据称水浆不入口者六七日,庐于墓次,遂隐遁不仕;于天台山聚徒开馆,受业者常近百人。齐高帝萧道成辅政时,征为扬州主簿,并遣中使迎欢。及践阼,乃至,称山谷臣顾欢上表。“谨删撰《老氏》(即《老子道德经义疏》),献《治纲》一卷”。旋辞谢荣禄,曰:“臣志尽幽深,无与荣势,自足云霞,不须禄养。”其“辨章治体”’很受齐高帝之景仰。东归之日,乃赐尘尾、素琴。永明**(483),又诏征欢为太学博士,仍不就。史称顾欢“晚节服食,不与人通。每旦出户,山鸟集其掌取食。

贾逵勤学原文及翻译(扩展5)

——《芮伯献马贾祸》 的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芮伯献马贾祸》 的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贾逵勤学原文及翻译 第30篇

顾欢字景怡,吴郡盐官人。顾欢六七岁的时候,父亲让他驱赶田里的麻雀,顾欢作了一篇《黄雀赋》就回去了,麻雀把田里的粮食吃了一大半,父亲很愤怒,要用棍子打他,看见《黄雀赋》就没有打他。乡里有学堂,顾欢家中贫困不能上学,在学堂墙壁后面倚着听,没有遗漏掉的。八岁时,可以背诵《孝经》、《诗经》、《论语》。等到长大了,专心致志,勤奋好学。母亲年纪大了,顾欢一边亲自种地,一边背书,晚上就把糠点燃,照着看书。同郡顾恺之来到县里,见到他(如此勤学)感到惊异,让自己的几个儿子与他交朋友 ,到了孙宪之处,和他们一起接受教育。

贾逵勤学原文及翻译 第31篇

匡衡字稚圭,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贾逵勤学原文及翻译 第32篇

学者:求学的人。学:求学。

以:用来。

但:只是。

说之:向他人炫耀夸说(shuō)自己的才学。

行道:实行主张。

利世:造福社会。利:有利于。世:世间,此指社会。

修身:陶冶身心,涵养德性。

进:进仕,做官。

者······也:表判断(夫学者犹种树也)。犹:好比,好像。

玩:赏玩。

华:同“花” 花朵。

登:同“得” 摘取。

其实:它的果实。其,它的,代树的。实:果实。

行:实行主张。

专利:专一而敏锐。

已:同“以”,以后。

思虑:思想。

散逸:分散。

固:通“故”,所以。

早:尽早。

机:时机。

诵:背诵。

《灵光殿赋》:东汉文学家王逸的儿子王延寿所作。灵光殿,西汉宗室鲁恭王所建。

至于:到。

理:梳理,整理,此指温习。

犹:仍然,还。

废置:搁置。

荒芜:荒废。

然:然而。

坎壈(lǎn):困顿,坎坷。

晚:在晚年。

不可:不能。

自弃:自暴自弃。

贾逵勤学文言文及翻译(扩展8)

——古人勤学的文言文及翻译

古人勤学的文言文及翻译

贾逵勤学原文及翻译 第33篇

4、(1)①满足;②这,这样;③最终,终于;④。(2)C (例句中的“而”是顺接连词,A、D中“而”是转接连词,B中为修饰连词。)

5.周 厉 王使 芮 伯 帅 师 伐 戎

6.(1)你既然知道大王贪得无厌,却又诱导他的贪欲,这就是芮伯的过错啊。(2)况且大丈夫(好汉)不死就罢了,要死就要成就大的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贾逵勤学原文及翻译(扩展6)

——《师旷劝学》原文及翻译

《师旷劝学》原文及翻译

贾逵勤学原文及翻译 第34篇

有个偷了牛**的人,他的朋友探望他并且问他:_你因为什么事**?_他回答说:_晦气碰出来的。_熟人问:_你的晦气怎么能自己来呢?_他说:_我正好在街上散步,看到地上有一条草绳,认为它有用处,于是把它捡起来了。_熟人问道:_既然这样,那么你有什么罪呢?_他又答道:_绳头上还拴着一只小牛!_于是问的人露出一脸惊讶的神情。

当时,国都中有一个偷牛的人,牛的主人抓到他。偷牛的人说:_我遇到牛一时被利欲迷惑,从今后将改正,您既然宽恕了我,希望不要让国君烈王知道这件事。_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烈王,烈王把一匹布赠给了盗牛者。有人说:_这个人已经做了盗贼,害怕你知道,你反而给他布,为什么?_烈王说:_以前的`秦穆公,有人偷了他的骏马把马吃了,秦穆公却赐给他们酒。偷马的人不吝惜生命,来解救秦穆公的灾难,现在这个偷牛的人能够悔过,害怕我知道,这是有羞耻之心,是善心将要产生了,所以给他布劝他做善事。_

贾逵勤学原文及翻译 第35篇

贾逵年五岁,明惠过人。其姊韩瑶之妇,嫁瑶无嗣而归居焉,亦以贞明见称。闻邻中读书,旦夕抱逵隔篱而听之。逵静听不言,姊以为喜。至年十岁,乃暗诵六经。姊谓逵曰:“吾家贫困,未尝有教者入门,汝安知天下有三坟五典而诵无遗句耶?”逵曰:“忆昔姊抱逵于篱间听邻家读书,今万不遗一。”乃剥庭中桑皮以为牒,或题于扉屏,且诵且记。期年,经文通遍。于闾里每有观者,称云振古无伦。门徒来学,不远万里,或襁负子孙,舍于门侧,皆口授经文,赠献者积粟盈仓。或云:“贾逵非力耕所得,诵经口倦,世所谓舌耕也。”

——王嘉《拾遗记·卷六·后汉》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