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张奂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通用6篇)

《后汉书·张奂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第1篇

文言文《后汉书·徐稚传》原文及翻译

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屡辟公府,不起。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蕃在郡不接宾客,惟稚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后举有道,家拜太原太守,皆不就。

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仆射胡广等上疏荐稚等曰:“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铺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伏见处士豫章徐稚、彭城姜肱、汝南袁闳、京兆韦著、颍川李昙,德行纯备,著于人听。若使擢登三事①,协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桓帝乃以安车玄粮②,备礼征之,并不至。帝因问蕃曰:“徐稚、袁闳、韦著谁为先后?”蕃对曰:“闳生出公族,闻道渐训。著长于三辅礼义之俗,所谓不扶自直,不镂自雕。至于稚者,爰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杰出,宜当为先。”

稚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及琼卒归葬,稚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设鸡酒薄祭,哭毕而去,不告姓名。时会者四方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闻之,疑其稚也,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及于涂,容为设饭,共言稼穑之事。临诀去,谓容曰:“为我谢郭林宗,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及林宗有母忧,稚往吊之,置生刍③一束于庐前而去。众怪,不知其故。林宗曰:“此必南州高士徐孺子也。《诗》不云乎,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吾无德以堪之。”

灵帝初,欲蒲轮聘稚,会卒,时年七十二。

子胤字季登,笃行孝悌,亦隐居不仕。太守华歆礼请相见,固病不诣。汉末寇贼从横,皆敬胤礼行,转相约敕,不犯其闾。建安中卒。

【译文】

徐稚,字孺子,豫章郡南昌县人。家里很穷,常常亲自耕种,不是自己的劳动所得就不吃。做人谦恭节俭仁义谦让,周围的人都佩服他的品德。屡次被公府征召,他都不肯就任。当时陈蕃任豫章郡太守,按照礼节请求徐稚暂时代理功曹一职,徐稚无法推辞,拜见陈蕃之后就退回去了,陈蕃在郡府不接待宾客,只有徐稚来,才特意摆设一副坐榻,徐稚离开后就把它悬挂起来。后来徐稚因有德而被举荐,在家里被授予太原太守的职务,但他都没有就任。

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尚书仆射胡广等上疏推荐徐稚等人:“我听说贤善之人是天地的纲纪,是治政的依据。《诗经》说:希望众多的贤人,诞生在这个王国里。上天造就的有杰出才能的人,都是为陛下而出现的,他们都是能够担当辅佐盛世重任、帮助陛下成就大业的.人。我见豫章郡的处士徐稚、彭城郡的姜肱、汝南郡的袁闳、京兆尹的韦著、颍川郡的李昙,道德品行纯正完备,世人都知道。如果使他们位登三公,辅佐陛下,他们就一定能够捍卫并发扬光大盛美的国政,为日月增光。”桓帝于是用安车玄纁,带上礼物去征召这五位高士,结果他们都不肯来。桓帝于是问陈蕃说:“徐稚、袁闳、韦著三人,谁最优秀?”陈蕃回答说:“袁闳长于公卿大族,能够在平时逐渐吸取道理;韦著生长在三辅礼义之国,正像人们所说的不扶自直,不镂自雕。至于徐稚,他出自江南卑薄的地方,却又特立杰出,他应当是最优秀的。”

徐稚曾经被太尉黄琼征召,但没有就职,等到黄琼去世,归葬家乡,徐稚却背着干粮徒步赶到江夏,在黄琼的墓旁摆设了鸡酒祭奠,痛哭完了,就离开了,也不告诉自己的姓名。当时参加葬礼的四方知名之士有郭林宗等几十人,听说这件事,怀疑这个人就是徐稚,就选派了一位善于辞令名叫茅容的生员骑上快马去追他。在路上赶上了徐稚,茅容为他摆上了饭菜,二人谈些农业劳动之事。临别,徐稚对茅容说:“请替我向郭林宗致谢,大树要倒了,不是一根绳子所能维系,为什么要忙碌不停、四处奔波呢?”到后来,郭林宗的母亲去世了,徐稚又前往吊唁,将一把野草放到墓前就走了。众人奇怪,不知这是什么意思。林宗说:“这一定是南州高士徐孺子了。《诗经》不是说‘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吗?只是我没有这样的品德来胜任啊!”

灵帝初年,朝廷想要用蒲轮车礼聘徐稚,适值徐稚去世,时年七十二。

徐稚的儿子徐胤,字季登,行为敦厚,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也隐居不出来做官。豫章太守华歆以礼请求他相见,他一再称病不去。东汉末年盗贼纵横,但他们都敬佩徐胤的礼让品行,互相约束,不去侵犯他的住所。徐胤在建安年间去世。

《后汉书·张奂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第2篇

王涣字稚子,是广汉郪县人。父亲王顺,任安定太守。王涣年少时喜好行侠仗义打抱不平,崇尚力气和武艺,与强悍轻捷的少年交往频繁。后来才改变了自己的志向,钻研儒学,学习《尚书》,研读律令,大体明晓了这些书典的主要旨义。他担任郡太守陈宠的功曹后,对自己的职责认真负责,敢于决断,即使对豪强大户也决不留情。陈宠因而名声大震,被提升到朝中任大司农。汉和帝问他:“你在郡中是用什么办法治理政务的?”陈宠叩头回答说:“臣任用功曹王涣,让他选拔有才能的人处理各种事物;又让主簿镡显弥补纠正有漏洞的地方,我不过是奉命宣读皇上您的诏书罢了。”和帝十分高兴。王涣从此后开始知名。州里举荐王涣为茂才,并让他做温县县令。温县境内有很多奸猾之徒胡作非为,长期以来成了当地人的大患。王涣采取策略加以讨伐打击,把他们全都杀了。县境内安定太平,有的商人就在道路停宿。其中有放牛的人,都说自己是王涣的属下,始终没有人敢侵犯。王涣担任了三年温县县令后,升为兖州刺史,他用法律严格地纠察所属郡县,声名大震。后来由于考核妖言不实而被定罪免官。一年多后,又被征召任命为侍御史。永元十五年。王涣随从皇帝南巡,返回后被任命为洛阳县令。他严格要求自己,办事清平公正,处理案件也宽严得当。其中那些含有冤情,长期告状,而历届官府所不能判决、按法律情理难以彰明、人们难以信服的案件,王涣无不弄清真伪,清除大家的`疑点。同时他还用巧妙的办法,多次揭发和暴露隐密的坏人坏事。京城的人都称颂叹服他,认为王涣有神仙一样的智慧和妙算。元兴元年,王涣病死。百姓在市中和路上没有不叹息的。男女老少都共同集资,前去祭奠酿酒,多达数千人。王涣的灵枢向西运回家乡,路过弘农县,老百姓都在路旁摆设盘、碗加以祭奠。官吏问这样做的缘故,老百姓全都说平常带米到洛阳,被士卒衙门所盘剥,经常要损失一半,自从王涣任洛阳县令,不再有官吏掠夺侵扰的事情了,所以来祭奠以报答他的恩情。王涣的政治教化令人怀念感激达到这样的地步。人民思念王涣的恩德,在安阳亭西边为他建立一座祠堂,每餐都要伴着礼乐献上祭品。延熹年间,桓帝事奉黄老学说,将所有的祠堂全部毁去,惟独专门下诏书要密县保留原太傅卓茂的庙,洛阳保留王涣的祠堂。自从王涣去世以后,皇帝连续下诏书给三公,要他们专门挑选洛阳令,但挑出来的都不称职。永和年间(顺帝年号,136年—141年),朝廷任命剧县令勃海人任峻任洛阳令。任峻选拔文武官员,充分发挥这些人的才能。这些人举发剪除奸恶盗贼,决不畏避退缩,所以一年中要判的案件,不过几十个。任峻在威猛方面超过王涣,但在文德治理方面比不上王涣。任峻字叔高,最后在太山太守任上逝世。

《后汉书·张奂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第3篇

乐恢字伯奇,京城长陵人。他的父亲是县里的小吏,得罪了县令,(县令)拘禁了他并要把他杀死。乐恢当时十一岁,常常伏在官署门前昼夜不停地放声大哭。县令听到之后,非常同情他,就放出了他的父亲。长大后,乐恢喜好经学,跟随博士焦永学习。焦永做了河东太守,乐恢跟随他到了官府,(他)闭门精心诵读,不与(外界)人物交往。后来,焦永因事被劾查,其他弟子因为替焦永疏通关系被拘禁。乐恢保持自己的清白而不玷污法律,立志成为有名的儒生。后来在本郡做官,太守因犯法被杀,朋友中没有谁敢前往奔丧,只有乐恢为他服丧。回来后,又做了功曹,推选、举荐从不偏袒,别人的请求、托付也从来没有接受。同郡的杨政多次当众诋毁乐恢,后来(乐恢)举荐了杨政的儿子做了孝廉。从此乡里的人都归附他。被征辟到司空牟融的府中。正赶上蜀郡太守第五伦代替牟融做司空,乐恢因为与第五伦是同乡,(乐恢)不肯留下来,在举荐了颍川杜安之后辞去官职。许多人都称赞他的行为,接连几次征辟他,他都没有答应。

后来征召他做了议郎。正赶上车骑将军窦宪要出征匈奴,乐恢多次上书谏争,朝廷称道他的忠心。入朝为尚书仆射。这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和窦宪关系密切,放纵家人胡作非为。乐恢_王调、李阜以及司史校尉。众多指责、荐举(的事实),令(他们)无法回答,无从逃避,显贵的外戚们非常厌恶他。窦宪的弟弟夏阳候窦瑰想要问候乐恢,乐恢谢绝了他,不与他交往。窦宪兄弟两个行为放纵,又愤恨乐恢不依附自己。妻子常常劝谏乐恢说:“古人有用保全自身来躲避灾祸(的说法),你何必用自己的言论来招致别人的怨恨呢?”乐恢慨叹地说:“我怎么能够容忍朝廷中那些尸位素餐之人呢?”于是上书劝谏说:“我听说众多帝王的过失,都是由于权利下移造成的。国舅们不应该干预王室的事情,以此显示天下是个人的天下。政治有了过失,如果不加补救,其结果不可预测。当今应该做的,帝王应以大义为重,断绝这种联系,国舅应以谦逊为主自我反思。”上书没有取得效果。此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没有亲政,乐恢因为主张没有能够施行,于是称病回乡。窦宪因为这一缘故,迅速而又严厉地告知各州郡对乐恢进行逼迫、威胁。乐恢最后饮药而死。死后,穿丧服哀丧的弟子有几百人,广大百姓非常悲痛。后来,窦氏被诛杀,和帝即位,乐恢的门生何融等上书陈述乐恢的忠心、气节,(和帝)赐与乐恢的儿子乐己为郎中。

赏析:

1. 时代背景:《后汉书·乐恢传》发生在东汉末年,这个时期时局动荡,社会动乱,乐恢作为一位忠诚于朝廷的官员,面对困难和挑战,展现了他的才智和忠诚。

2. 人物形象:乐恢是一个具有智慧和忠诚的人物形象。他深知时局的危险,但仍然坚守自己的职责,忠于朝廷,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畏艰险,勇敢地面对困难,用智慧和谋略解决问题,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赞誉。

3. 主题思想:《后汉书·乐恢传》主要表达了忠诚、智慧和勇气的主题思想。乐恢以自己的行动和智慧展示了一个忠诚于朝廷、保护国家利益的官员形象。他的故事告诉人们,忠诚和智慧是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重要品质。

4. 文学价值:《后汉书·乐恢传》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乐恢的形象和事迹。通过对他的描述和对话,读者可以感受到他的聪明才智和坚定的信念。这篇传记还展示了东汉末年的政治和社会背景,为读者提供了对当时历史情境的了解。

总的来说,《后汉书·乐恢传》是一篇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传记,通过对乐恢的描写和事迹的叙述,展示了他的忠诚、智慧和勇气,给人们带来了启示和思考。

《后汉书·张奂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第4篇

《汉书·陈汤传》

原文:

陈汤字子公,山阳瑕丘[注]人也。少好书,博达善属文。家贫丐贷无节,不为州里所称。西至长安求官,得太官献食丞。数岁,富平侯张勃与汤交,高其能。初元二年,元帝诏列侯举茂才,勃举汤。汤待迁,父死不奔丧,司隶奏汤无循行,勃选举故不以实,坐削户二百。会薨,因赐谥曰缪侯。汤下狱论。久之,迁西域副校尉,与甘延寿俱出西域。

汤为人沉勇有大虑,多策谋,喜奇功。每过城邑山川,常登望。既领外国,与延寿谋曰:“夷狄畏服大种,其天*也。西域本属匈奴,今郅支单于威名远闻,侵陵乌孙、大宛,常为康居画计,欲降服之。数年之间,城郭诸国危矣。且其人剽悍,好战伐,数取胜,久畜之,必为西域患。郅支单于虽所在绝远,蛮夷无金城强*之守,如发屯田吏士,驱从乌孙众兵,直指其城下,彼亡则无所之,守则不足自保,千载之功可一朝而成也。”延寿亦以为然,欲奏请之。汤曰:“国家与公卿议,大策非凡所见,事必不从。”延寿犹与不听。会其久病,汤独矫制发城郭诸国兵、车师戊己校尉屯田吏士。延寿闻之惊起欲止焉汤怒按剑叱延寿曰大众已*竖子欲沮众邪延寿遂从之,部勒行陈,益置扬威、白虎、合骑之校,汉兵、胡兵合四万余人,延寿、汤上疏自劾奏矫制,陈言兵状。

即日引*分行,从北道入赤谷,过乌孙,入康居东界,令*不得为寇。间呼其贵人屠墨见之,谕以威信,与饮盟遣去。由是具知郅支情。

前至郅支城都赖水上,离城三里,止营傅陈。郅支百余骑驰赴营,营皆张*持满指之,骑引却。颇遣吏士*城门骑步兵,骑步兵皆入。延寿、汤令*闻鼓音皆薄城下,四周围城,各有所守,穿堑,塞门户,卤?j为前,戟*为后,昂*城中楼上人,楼上人下走。土城外有木城,从木城中*,颇杀伤外人。外人发薪烧木城。夜,数百骑欲出外,迎*杀之。平明,四面火起,吏士喜,大呼乘之,钲鼓声动地。汉兵纵火,吏士争入,郅支单于被创死。呼韩邪单于见郅支已诛,且喜且惧,稽首来宾,愿守北藩,累世称臣。

初,中书令石显尝欲以姊妻延寿,延寿不取。及丞相、御史亦恶其矫制,皆不与汤。汤素贪,所虏获财物入塞多不法。司隶校尉移书道上,系吏士按验之。汤上疏言:“臣与吏士共诛郅支单于,幸得禽灭,万里振旅,宜有使者迎劳道路。今司隶反逆收系按验,是为郅支报仇也!”上立出吏士,令县道具酒食以过*。既至,论功,拜延寿为长水校尉,汤为*声校尉。(节选自《汉书陈汤传》,有改动)

译文:

陈汤字子公,是山阳瑕丘人。年少时好读书,博学多识,写得一手好文章。因家贫时常四处向人借贷,没有节制,乡里人都因此鄙视他。西行到首都长安求官,任太官献食丞。几年中,富平侯张勃与他交往,十分赏识他的才能。元帝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元帝下诏诸侯举荐茂才,张勃举荐了陈汤。在等待安排职位期间,陈汤的父亲突然去世。做官心切的他没有按惯例奔丧回家,被人检举不守孝道,为司隶所究。张勃也因为举荐失察受到株连,削夺二百户。恰巧张勃死去,于是被赐谥号缪侯。陈汤论罪下狱。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他被任命为西域都护府副校尉,与西域都护甘延寿一起赴西域。

陈汤为人沉着勇敢,足智多谋,好立奇功。每次经过城镇山川,总要登高远望勘探地形。担任西域都护府副校尉后和甘延寿商议说:“夷狄之人畏惧臣服强大者,这是他们的本*。西域原本属于匈奴人,现在郅支单于威名远播,侵略欺凌乌孙、大宛国,并常常打康居的主意,想要降服他。几年后,西域诸国就都危险了。况且匈奴人剽悍,好勇善战,多次获得胜利,如果长期纵容他,一定会成为西域的祸患。郅支单于虽然远在绝域,但蛮夷之人没有坚固的城池和强劲的弓*守卫,如果我们征发屯田官吏戍卒,驱使乌孙士兵,直捣他们的城下,他如果逃跑却没有合适的去处,死守也不能够保全自己,千年功业可以在今日建立了。”甘延寿也认为他说得对,想向朝廷奏报请示这件事。陈汤说:“朝廷和公卿商议,这么大的决策不是普通人能够见识到的,事情一定不被允许。”甘延寿仍然不听他的建议。正巧赶上甘延寿长时间生病,陈汤独自假传圣旨征调城郭各*队和车师戊己校尉屯田的士卒。甘延寿听说了这件事十分吃惊,想要阻止他。陈汤大怒,拔剑叱责甘延寿说:“大家(士卒们)已经*了,你小子想阻挠(扰乱)*心吗?”甘延寿于是听从了他的建议,部署安排行*布阵的事宜,更增添了扬威、白虎、合骑的人马,汉*、胡兵共四万多人。甘延寿、陈汤上奏章自我*劾假传圣旨之罪,并陈述发兵的情形。

两人立即带领*队分道进发,从北路进入赤谷,经过乌孙,进入康居的东部,下令*队不许抢掠。并召见康居的贵族屠墨,以威信晓谕他,和他歃血为盟后让他离去。因此完全了解了郅支单于的情况。

进*到郅支城都赖水上,离城三里安营布阵。郅支一百多名骑兵冲击营寨。各营寨都张弓搭箭指向他们,郅支骑兵退却。继而又派士兵*击城门的骑兵、步兵,骑兵、步兵都退入城内。甘延寿、陈汤命令*队听到鼓声都逼近城下,从四面包围城池。各自把守自己的阵地,挖堑壕,堵塞门窗,盾牌在前、弓箭长戟在后,仰*城中及城楼上的人。城楼上的人都向下逃跑。土城的外面有木城,在木城中*箭,杀伤不少城外的人。城外面的人用木材烧毁木城。夜晚,几百骑兵想要突围,被正面*死。天刚放亮,四面燃起大火,士卒们十分高兴,大声叫喊,铜钲战鼓声惊天动地。汉兵趁机放起火来,士兵们争着攻进城池,郅支单于负伤死去。呼韩邪单于看到郅支已经被杀,又喜又惊,磕头投降,愿意守卫北部边疆,世代臣服。

最初,中书令石显曾想把姐姐嫁给甘延寿,甘延寿没答应。连丞相、御史也都厌恶他们假传圣旨的行为,都不赞同陈汤。陈汤一向贪婪,所俘虏缴获的财物进入边塞大多被他据为己有。司隶校尉发文,沿途让官吏查验。陈汤上奏章说:“我与官兵们共同*郅支单于。侥幸消灭了他,在万里之外宣示了*威,应该有使者在道路上欢迎慰劳。现在司隶反而在路上查验搜查,这是替郅支报仇啊!”皇上立刻斥退查验的官兵,命令沿途各县在道路上准备酒饭来招待班师的*队。回到长安后,论功行赏,任命甘延寿为长水校尉,陈汤为*声校尉。

《后汉书·张奂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第5篇

冯鲂字孝孙,南阳湖阳人。王莽末,四方溃畔,鲂乃聚宾客,招豪杰,作营堑,以待所归。是时湖阳大姓虞都尉反城称兵,先与同县申屠季有仇,而杀其兄,谋灭季族。季亡归鲂,鲂将季欲还其营,道逢都尉从弟长卿来,欲执季。鲂叱长卿曰:“我与季虽无素故,士穷相归,要当以死任之,卿为何言?”遂与俱归。季谢曰:“蒙恩得全,死无以为报,有牛马财物,愿悉献之。”鲂作色曰:“吾老亲弱弟皆在贼城中,今日相与,尚无所顾,何云财物乎?”季惭不敢复言。鲂自是为县邑所敬信,故能据营自固。

时天下未定,而四方之士拥兵矫称者甚众,唯鲂自守,兼有方略。光武闻而嘉之,建武三年,征诣行在所,见于云台,拜虞令。为政敢杀伐,以威信称。迁郏令。后车驾西征隗嚣,颍川资贼群起,郏贼延褒等众三千余人,攻围县舍,鲂率吏士七十许人,力战连日,弩矢尽,城陷,鲂乃遁去。帝闻郡国反,即驰赴颍川,鲂诣行在所。帝案行斗处,知鲂力战,乃嘉之曰:“此健令也。所当讨击,勿拘州郡。”褒等闻帝至,皆自髡剔,负鈇锧,将其众请罪。帝且赦之,使鲂转降诸聚落,县中平定,诏乃悉以褒等还鲂诛之。鲂责让以行军法,皆叩头曰:“今日受诛,死无所恨。”鲂曰:“汝知悔过伏罪,今一切相赦,听各反农桑,为令作耳目。”皆称万岁。是时每有盗贼,并为褒等所发,无有敢动者,县界清静。

鲂性矜严公正,在位数进忠言,多见纳用。建初三年,以老病乞身,肃宗许之。元和二年,卒,时年八十六。(节选自《后汉书》,有删节)

译文:

冯鲂字孝孙,南阳湖阳人。王莽末年,天下分崩离析,冯鲂便召聚宾客,招养豪杰,建造营垒壕堑,来应对形势所趋。这时湖阳大姓虞都尉据城拥兵而反,(他)以前就跟同县申屠季家有仇,就杀了申屠季之兄,想要灭了申屠家族。申屠季逃亡归附于冯鲂,冯鲂带着申屠季打算回自己营垒,路上遇到了虞都尉的堂弟虞长卿,(长卿)想抓走申屠季。冯鲂怒斥长卿说:“我与申屠季虽不是老相识,但他走投无路来归附我,我自当用生命来担保,你还有什么说的?”就和申屠季一起回去了。申屠季感谢地说:“蒙您大恩得以保全,没有用来报答的方法,家中的牛马财物,我愿全部都献给您。”冯鲂气愤地说:“我年迈的父母和幼弱的弟弟都在贼人占据的城里,今日一起(回来),尚且无所顾及,说什么牛马财产?”申屠季惭愧,不敢再再说什么。冯鲂从此受地方上所崇敬、信任,所以能据守营垒(保全并)巩固自己。

当时天下还没有平定,但四方之士聚集军队诈称王的'特别多,只有冯鲂仅求自卫,而且很有心计谋略。光武帝听说后赞赏他,建武三年,征聘他来到自己的临时住地,在云台见面,任命他为虞县县令。(冯鲂)治理敢于杀伐决断,凭借威严信誉著称。改任郏县令。不久光武帝向西征讨隗嚣,颍川一带盗贼群起,郏县强盗延褒等拥众三千多人,围攻县府,冯鲂带领官吏随从七十多人,力战好几天,弓箭射光了,城池沦陷了,冯鲂才逃跑离开。光武一听郡国反叛,立刻奔赴颍川,冯鲂到光武帝临时住地拜见。光武帝巡查冯鲂战斗的地方,知道冯鲂是尽力作战的,就表扬他说:“这可是一位强有力的县令。所该讨伐的(反贼),不要拘于州郡界限(一律追讨)。”延褒等人知道光武帝来了,都自己剃去头发,背着斧头铡刀,带着部下来请罪。光武帝暂且先宽恕了他们,派冯鲂转巡各地收降各聚落,县中平定下来,光武便下诏把延褒等统统交给冯鲂惩罚。冯鲂严厉斥责他们,要执行军法,(他们)都叩头说:“今日受到严惩,死了也没有什么不满。”冯鲂说:“你们知道认罪悔过,现在可以全部赦免你们,听任你们各自回家去种田务农,替县令做耳目。”他们齐呼万岁。从这时起,这一带只要一有盗贼,都被延褒等人告发,没有人敢任意作乱,县内很清静。

冯鲂性格矜持严整,威严而公正,在职屡次进献忠言,大多数被采用。(章帝)建初三年,用年老多病(的理由)请求辞职,肃宗同意请辞一事。元和二年,(冯鲂)去世,当时的年纪是八十六岁。

《后汉书·张奂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第6篇

《后汉书王涣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原文: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簿谭显拾遗补阔,臣奉宣诏书而己。”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猾,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酸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

译文:

王涣字稚子,是广汉郪县人。父亲王顺,任安定太守。王涣年少时喜好行侠仗义打抱不平,崇尚力气和武艺,与强悍轻捷的少年交往频繁。后来才改变了自己的志向,钻研儒学,学习《尚书》,研读律令,大体明晓了这些书典的主要旨义。他担任郡太守陈宠的功曹后,对自己的职责认真负责,敢于决断,即使对豪强大户也决不留情。陈宠因而名声大震,被提升到朝中任大司农。汉和帝问他:“你在郡中是用什么办法治理政务的?”陈宠叩头回答说:“臣任用功曹王涣,让他选拔有才能的人处理各种事物;又让主簿镡显弥补纠正有漏洞的地方,我不过是奉命宣读皇上您的诏书罢了。”和帝十分高兴。王涣从此后开始知名。州里举荐王涣为茂才,并让他做温县县令。温县境内有很多奸猾之徒胡作非为,长期以来成了当地人的大患。王涣采取策略加以讨伐打击,把他们全都杀了。县境内安定太平,有的商人就在道路停宿。其中有放牛的人,都说自己是王涣的.属下,始终没有人敢侵犯。王涣担任了三年温县县令后,升为兖州刺史,他用法律严格地纠察所属郡县,声名大震。后来由于考核妖言不实而被定罪免官。一年多后,又被征召任命为侍御史。永元十五年。王涣随从皇帝南巡,返回后被任命为洛阳县令。他严格要求自己,办事清平公正,处理案件也宽严得当。其中那些含有冤情,长期告状,而历届官府所不能判决、按法律情理难以彰明、人们难以信服的案件,王涣无不弄清真伪,清除大家的疑点。同时他还用巧妙的办法,多次揭发和暴露隐密的坏人坏事。京城的人都称颂叹服他,认为王涣有神仙一样的智慧和妙算。元兴元年,王涣病死。百姓在市中和路上没有不叹息的。男女老少都共同集资,前去祭奠酿酒,多达数千人。王涣的灵枢向西运回家乡,路过弘农县,老百姓都在路旁摆设盘、碗加以祭奠。官吏问这样做的缘故,老百姓全都说平常带米到洛阳,被士卒衙门所盘剥,经常要损失一半,自从王涣任洛阳县令,不再有官吏掠夺侵扰的事情了,所以来祭奠以报答他的恩情。王涣的政治教化令人怀念感激达到这样的地步。人民思念王涣的恩德,在安阳亭西边为他建立一座祠堂,每餐都要伴着礼乐献上祭品。延熹年间,桓帝事奉黄老学说,将所有的祠堂全部毁去,惟独专门下诏书要密县保留原太傅卓茂的庙,洛阳保留王涣的祠堂。自从王涣去世以后,皇帝连续下诏书给三公,要他们专门挑选洛阳令,但挑出来的都不称职。永和年间(顺帝年号,136年—141年),朝廷任命剧县令勃海人任峻任洛阳令。任峻选拔文武官员,充分发挥这些人的才能。这些人举发剪除奸恶盗贼,决不畏避退缩,所以一年中要判的案件,不过几十个。任峻在威猛方面超过王涣,但在文德治理方面比不上王涣。任峻字叔高,最后在太山太守任上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