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颜回文言文翻译 第1篇
子路拜见孔子,孔子问道:“你爱好什么?”子路回答说:“喜好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谁能比得上呢?”子路说:“学习难道有好处吗?”孔子说:“君王没有遇到敢于进谏的大臣就会犯过错,迷失方向,有才能的人没有能够教会自己的朋友就会听不到正确的意见和建议。驱赶狂马的人不能放下鞭子,操拿弓弩的人,不能丢下正弓的.器具;木材经过绳墨作用加工就能取直,人们接受直言规劝就会通达;从师学习,重视发问,哪有不顺利成功的!”子路说:“南山出产竹子,不经加工,自然就很直,砍下来用它(做箭),能射穿犀牛的皮,为什么要学习呢?”孔子说:“把箭的末端装上羽毛,把箭头磨得更加锋利,箭刺入得不更深吗?”子路施礼道:“感谢你的指教。”
见:拜见
好:喜好
岂:同“其”,代词,相当于“谁”。
岂:表示反诘语气,相当于“难道”。
益:好处
释:放;策:马鞭子。
反:反对,引申为“丢弃”。
檠:(qíng)矫正弓弩的器具。
受:承受
谏:直言规劝,批评、
圣:通达,明智。
受学:从师学习;重:重视,注重。
揉同“煣”,用熨木,通过人力加工,把曲的变直,直的变曲。
犀革:犀牛的皮制品。
括:扎,束
镞:(zú):箭头;
砺:磨刀石,作动词用,即磨砺。
敬:感谢。
孔子颜回文言文翻译 第2篇
不迁怒,不贰过
在三千弟子中,孔子最喜欢的学生是颜回,不仅因为他好学不倦,始终努力实践孔子的理想,还因为他有“不迁怒,不贰过”的修养。“不迁怒”意为不把自己的怒气发到别人头上;“不贰过”是指不重复犯错误。人难免要犯错误,但决不能重复犯错误。比如说谎骗了父母或老师,但经指出后就要坚决改正,决不能再犯。如果再犯,就是“贰过”,就是明知故犯。再如玩电脑游戏玩过了头,结果耽误了功课,学习成绩下降。这种情况发生后一定要吸取教训,以后绝不再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要做到“不贰过”,首先要总结教训,其次要有改正错误的决心。记住了这两点,错误就不会再犯。
颜回简介
颜回,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21年),卒于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享年39岁(据熊赐履:《学统》)。他十四岁即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历代文人学士对他也无不推尊有加,宋明儒者更好“寻孔、颜乐处”。自汉高帝以颜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三国魏正始年间将此举定为制度以来,历代统冶者封赠有加,无不尊奉颜子。
孔子家语·颜回原文和翻译魯定公問於顏回曰:「子亦聞東野畢之善御乎?」對曰:「善則善矣,雖然,其馬將必佚.」定公色不悅,謂左右曰:「君子固有誣人也.」顏回退後三日,牧來訴之曰:「東......
孔子二则文言文翻译导语: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颜回文言文翻译 第3篇
孔子二则文言文翻译
孔子二则文言文翻译
第一则
【原文】
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注释 】
(1)子:在古代,“子”是对男子的尊称。此处,《论语》里的子是孔子
(2)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3)北辰:北极星。
(4)所:处所,位置。
(5)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第二则
【原文.】
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孔子颜回文言文翻译 第4篇
(1)回:指孔子的弟子,颜回。
(2)尽:全部。
(3)蚤:早。
(4)恸:极度的哀伤。
(5)自:自从。
(6)门人益亲:学生更加亲近。益:(副词)更,更加。
(7)鲁哀公:鲁国国君。
(8)孰:谁。
(9)为:最。
(10)好:喜好, 爱好。
(11)对:回答。
(12)不迁怒:不转移愤怒。迁,转移。
(13)不贰过:不重复犯一个错误。贰,重复。 过,错误。
(14)短命死矣:命太短而死。
(15)今:现在。
(16)亡:通“无”,没有。
孔子颜回文言文翻译 第5篇
《王冕好学》的翻译: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地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牛来责骂他们家的牛践踏田地,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事情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大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以后对此感到很惊讶,收他做弟子,后来他成了大学问家。韩性死后,他的门人像侍奉韩性一样的侍奉王冕。
那时王冕的父亲已死,王冕便将母亲带入越城供养。时间久了,母亲想念故乡,王冕就买了头白牛驾着母亲,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乡里的小孩都聚集在道两旁笑,王冕也笑。
《王冕好学》的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此文出自明朝·宋濂所写的《元史·王冕传》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明太祖朱**十分重视修史工作,他即位的当年,即元朝北返蒙古高原的当年,1368年,便下诏编修《元史》。
洪武二年(1369)二月丙寅(初一),在南京的天界寺(今南京朝天宫东)正式开局编写,以左丞相李善长为监修,宋濂、王袆为总裁,征来山林隐逸之士汪克宽、胡翰、赵埙等十六人参加纂修。
明朝初年的著名文学家宋濂是主要负责人。这次编写至秋八月癸酉(十一日)结束,仅用了188天的时间,便修成了除元顺帝一朝以外的本纪37卷,志53卷,表6卷,传63卷,共159卷。这次修史,以大将徐达从元大都缴获的元十三朝实录和元代修的典章**史《经世大典》为基础。
孔子颜回文言文翻译 第6篇
颜回是聪慧的,孔子的大弟子子贡这样说“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正是由于颜回的聪慧,所以对于孔子的思想能够非常迅速的领略,并且能够将孔子的思想记在心中,实践在自己的行为中。孔子讲学,颜回总是沉默寡言,别的学生都有很多的.问题问孔子,而颜回总是顺承老师,不曾提出一点疑问,开始的时候孔子也认为颜回有点愚笨,但是后来观察,看到颜回可以将儒家的思想贯穿在行为中,不禁感叹“贤哉回也!”
颜回是忠诚的,颜回的忠诚源自对孔子所创的儒家学说的推崇,颜回这样评价自己的老师“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由此可见,颜回是孔子忠诚的拥护者,在孔子四处宣扬自己的思想不能够得到应用,陷于荒野,食粮不继的时候,包括子路、子贡在内的很多学生都对孔子的学说产生了怀疑,只有颜回坚定的相信孔子的思想。'
颜回也是生不逢时的,如果颜回生活在一个盛世,那么其思想就可以实现。但是不幸的是颜回生长在春秋的末期,那个时期是一个崇尚武力,权臣当道,想要实现大同社会完全不可能的社会,所以颜回在那个时代是落魄的,即使是名声在外,即使是成为一个名噪一时的大儒,对于其生活质量并不能有任何的改善,所以颜回“身在陋巷,一箪食一瓢饮”。
虽然颜回生前是落魄的,但是其身后却得到了极大的荣宠,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世代祭孔的时候颜回配享,以后的历代统治者更是不断的给颜回追加谥号,死后的荣耀可以说非常的隆重。
孔子颜回文言文翻译 第7篇
【原文】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注释】
(1)回:指孔子的弟子,颜回。
(2)尽:全部。
(3)蚤:早。
(4)恸:极度的哀伤。
(5)自:自从。
(6)门人益亲:学生更加亲近。益:(副词)更,更加。
(7)鲁哀公:鲁国国君。
(8)孰:谁。
(9)为:最。
(10)好:喜好,爱好。
(11)对:回答。
(12)不迁怒:不转移愤怒。迁,转移。
(13)不贰过:不重复犯一个错误。贰,重复。过,错误。
(14)短命死矣:命太短而死。
(15)今:现在。
(16)亡:通无,没有。
【翻译】
颜回二十九岁的时候,头发全都发白,死的很早。孔子哭得很悲伤,说道:自从我有了颜回这样好学的弟子,学生更加亲近我了。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欢学习,他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头上,不犯第二次同样的错误。但他命太短而死,现在就再也没有听说有好学的人了。
孔子颜回文言文翻译 第8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地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牛来责骂他们家的牛践踏田地,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事情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大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以后对此感到很惊讶,收他做弟子,后来他成了大学问家。韩性死后,他的门人像侍奉韩性一样的侍奉王冕。那时王冕的父亲已死,王冕便将母亲带入越城供养。
时间久了,母亲想念故乡,王冕就买了头白牛驾着母亲,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乡里的小孩都聚集在道两旁笑,王冕也笑。
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亡其牛。或牵牛蹊田,父怒,挞之。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第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父母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竟遮道讪笑,冕亦笑。
扩展资料:
《王冕好学》选自宋濂《宋学士全集-王冕传》。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浦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
主要人物简介:
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我们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启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王冕(1287-1359)元代著名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放牛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等。浙江诸暨人。出身农家,幼放牛,家贫,但好学如痴,读书不倦。常晚至寺院长明灯下读书,学识渐深。他的好学精神感动了当时会稽一个读书人韩性,韩收他为学生,教他读书、画画。
王冕青年时期曾一度热衷于功名,但考进士屡试不中,于是他满怀愤郁,烧毁了文章,流浪江湖,永绝士途。他曾到过杭州、金陵,又渡长江,过淮河,经徐州、济南到大都(今**市),达居庸关。
数千里的远游,使他扩大了视野,开宽了胸怀,同时对社会现实和**阶级也有了较清楚的认识。在**,泰不华荐以学馆教职,他预感到元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没有接受,乃只身南归,以卖画为生。
——宋濂好学文言文翻译
宋濂好学文言文翻译
孔子颜回文言文翻译 第9篇
据说有一次,孔子要考考弟子谁最有才,于是说:我给你们出个对子,看你们谁能应对。孔子看了眼院中的大黄狗,大黄狗正扒在狗牙菜上呼呼大睡。孔子眼睛一亮,一个上联脱口而出:狗牙菜上狗压菜。这个象绕口令似的上联,可把弟子们难住了,他们一个一个抓耳挠腮,大眼瞪小眼。
这时,颜回也往院子里看了一眼,他见鸡冠花下,一只大红公鸡正在仰脖高吟,于是灵机一动,对道:鸡冠花下鸡观花,其实,孔子说出上联后,也没想到可对的下联,没料到颜回对的如此工整,贴切,巧妙,不由打心眼里佩服。
孔子冲颜回点点头,不露声色的说:刚才你是对的好,就是太慢了。我再出一联,你试试?于是说道:荷叶莲花藕
孔子话音刚落,颜回的嘴张了张也没答出答案,这时候,一只讨厌的蚊子飞到颜回的鼻梁上,颜回急忙举手来打,这一句举手颜回立即想出了下联:拳头巴掌手
孔子心中暗暗惊喜,但表面上仍是不动声色的问道:你的“拳头巴掌手”,怎么能对我的:荷叶莲花藕“呢?
颜回急忙站起来答道:因为荷叶与莲花是同一种植物,藕是它们的果实,它们三个是一家;拳头与巴掌,手也是同一样物件呐。
孔子点头笑道:还是颜回最有才华呀!
众弟子们也跟随着点头称是,自叹不如颜回有才气。
孔子颜回文言文翻译 第10篇
孔子劝学文言文翻译
版本一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 曰:“学岂益哉也?”孔子曰:“夫君无谏臣则失政,士而无教友则失德.御狂马不释策, 弓不反于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 士,且近于刑。 君子不可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弗揉自直,斩而射之,通于犀革,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砥砺之,其入不亦深乎?”子 路拜曰:“敬受教哉!”[1]
版本二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唔非此之问也。徒请以子 之所能,而加之一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呵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砥 砺之,其入不亦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
注释:
①岂:同“其”,代词,相当于“谁”。
②岂:表示反诘语气,相当于“难道”。
③释:放。
④檠:(qíng)矫正弓弩的器具。
⑤谏:直言规劝,批评.
⑥受学:从师学习。
⑦揉:加工。
⑧犀革:犀牛的皮制品。
⑨括:箭的末端。羽:作动词用,指装上箭羽。
⑩镞:(zú):箭头,用作动词,指“装上箭头”。
(11)敬:感谢。
(12)失德:在品德方面有失检点。
(13)绳:绳墨。
(14)毁:毁谤.
(15)重:重视,注重.
(16)圣:通达,明智。
(17)反:反对,引申为“丢弃”。
(18)策:马鞭。
(19)砥砺:磨刀石,作动词用,即“磨砺”
(20) 徒:是,只是
译文:
孔 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谁能比得上呢?”子路说:“学习能够增 长我们的'能力吗?”孔子说:“好比君王如果没有敢进谏的大臣,政事就会有错失;读书人如果没有能够指正自己缺点的朋友,品德就容易有缺失。对性情狂放的马 不能放下鞭子,操弓射箭则不能随便更换辅正的檠。树木如果以墨绳来牵引就能长得笔直,人能接受善言规劝就能品格高尚。接受教导认真多问,没有什么学不成 的。违背仁德专行恶事的人,随时要接受国法的制裁。所以说君子不能不学习。”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 的厚皮,所以有些东西天赋异秉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拜谢说:“真 是受益良多。”
孔子颜回文言文翻译 第11篇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
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创作背景
颜真卿3岁丧父,家道中落,母亲殷氏对他寄予厚望,实行严格的家庭教育,亲自督学。颜真卿也格外勤奋好学,每日苦读。这首诗正是颜真卿为了勉励后人所作。
孔子颜回文言文翻译 第12篇
孔子相卫文言文翻译
孔子相卫
孔子相卫,弟子予皋为狱吏,跀①人足,所跀者守门。人有恶②孔子于卫君者,曰:尼欲作乱。卫君欲执孔子。孔子走,弟子皆逃。子皋从出门,跀危引之而逃之门下室中,吏追不得。夜半,子皋问跀危日:吾不能亏主之法令而亲跀子之足,是子报仇之时,而子何故乃肯逃我?我何以得此于子?跀危日:吾断足也,固吾罪当之,不可奈何。然方公之狱治臣也,公倾侧③法令,先后臣以言。欲臣之免也甚,而臣知之。及狱决罪定,公憱④然不悦,形于颜色,臣见又知之。非私臣而然也,夫天性仁心固然也。此臣之所以悦而德公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译文:
孔子要在卫国当相国,他的弟子子皋做了管理_的官员,他砍掉了犯人的脚,让这人去守门。有个在卫君面前中伤孔子的人,说:“孔子想作乱。”卫君想捉拿孔子。孔子逃走了,弟子们都跟着逃跑。子皋跟随着跑出大门,那个被他砍脚的守门人引着他逃到大门边的地下室中,差役们没有追捉到子皋。
半夜时分,子皋问断腿人说:“我不能损害君主的法令从而亲自砍掉你的脚,这时正是你报仇的时候,而你为什么缘故肯帮助我逃跑?我凭什么从你这里得到这样的报答?”断腿人说:“我被砍断脚,本是我的罪行应受到这样的处罚,这是没有办法的事。然而当您在公堂上审理我的时候,尽量在法令规定的范围内争取从轻处理,并指导我按照从轻处理的法令来申诉,您这番心意我是知道的。等到案子已经定罪,您皱着眉头很不高兴,悲伤的心情表现在脸色上,我看见也知道了您的心意。您并不是偏袒我才这样做的。而是您天生的本性中的仁爱之心使您这样做的。这就是我之所以喜爱您而报答您的原因。”
【注释】①跀(yuè):古代一种酷刑,把人的脚或脚趾砍去。 ②恶(wù):痛恨,引申为说坏话,诬陷。 ③倾侧:这里是反复推敲之意。 ④僦(cù):脸色改变,表现不安的`神色。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2分)
(1)及狱决罪定( ) (2)非私臣而然也( )
2.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1)人有恶孔子于卫君者。
译文:
(2)此臣之所以悦而德公也。
译文:
3.跀危为何会放掉处罚过他的法官子皋?(3分)
4.读了本则小故事,你认为怎样的法律惩处才有最好的效果?(2分)
参考答案:
1、(2分) (1)狱:案件 (2)私:偏袒,偏爱
2、(3分) (1)有一个向卫君讲孔子坏话的人。(1分,语序不当者不得分)
(2)这就是我欣慰并感激您的原因。(所以:的原因,德:感激。每字1分)
3、(3分) (1)自己确实有罪,应该受到处罚。
(2)子皋在断案时,反复对照法令,想找出轻判的理由。
(3)依法处罚了犯人之后,子皋又显出不安和同情的神色。
4、(2分) (1)不偏袒,不严苛,依法惩处。
(2)对被惩处者予以应有的人文关怀。
孔子颜回文言文翻译 第13篇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9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回:是指孔子的弟子,颜回。
尽:指全部;全都。
蚤:通“早”。
恸(tòng):极度的哀伤。
自:自从。
门人益亲:学生更加亲近。益:(副词)更,更加。
鲁哀公:是鲁国国君。
孰:谁。
为:是。
好:喜好,爱好。
对:回答。
不迁怒:不转移愤怒。迁,转移。
不贰过:不重复犯一个错误。贰,重复。过,错误。
短命死矣:命太短而死。
今:是指现在。
亡:通“无”,指没有。
颜回在二十九岁的时候,头发全都花白了,死的很早。孔子哭得很悲伤,说道:“自从我有了颜回这样好学的弟子,学生更加亲近我了。”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最好学的是谁呢?”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欢学习,他不把怒气转移到别人头上,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命短而死,现在就再也没有听说有好学的人了。”
启发与借鉴
不迁怒,不贰过
在三千弟子中,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就是颜回,不仅因为他好学不倦,始终努力实践孔子的理想,还因为他有“不迁怒,不贰过”的修养。“不迁怒”意为不把自己的怒气发到别人头上;“不贰过”是指不重复犯错误。人难免要犯错误,但决不能重复犯错误。比如说谎骗了父母或老师,但经指出后就要坚决改正,决不能再犯。如果再犯,就是“贰过”,就是明知故犯。再如玩电脑游戏玩过了头,结果耽误了功课,学习成绩下降。这种情况发生后一定要吸取教训,以后绝不再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要做到“不贰过”,首先要总结教训,其次要有改正错误的决心。记住了这两点,错误就不会再犯。
孔子颜回文言文翻译 第14篇
《吕氏春秋》里有一段,讲孔子周游列国,曾因兵荒马乱,旅途困顿,三餐以野菜果腹,大家已七日没吃下一粒米饭。
一天,颜回好不容易要到了一些白米煮饭,饭快煮熟时,孔子看到颜回掀起锅盖,抓些白饭往嘴里塞,孔子当时装作没看见,也不去责问。
饭煮好后,颜回请孔子进食,孔子假装若有所思地说:「我刚才梦到祖先来找我,我想把干净还没人吃过的米饭,先拿来祭祖先吧!」
颜回顿时慌张起来说:「不可以的,这锅饭我已先吃一口了,不可以祭祖先了。」
孔子问:为什么?
颜回涨红脸,嗫嗫地说:「刚才在煮饭时,不小心掉了些染灰在锅里,染灰的白饭丢了太可惜,只好抓起来先吃了,我不是故意把饭吃了。」
孔子听了,恍然大悟,对自己的观察错误,反而愧疚,抱歉地说:「我平常对颜回已最信任,但仍然还会怀疑他,可见我们内心是最难确定稳定的。弟子们大家记下这件事,要了解一个人,还真是不容易啊!」
孔子颜回文言文翻译 第15篇
孔子颜回文言文翻译
【原文】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注释】
(1)回:指孔子的弟子,颜回。
(2)尽:全部。
(3)蚤:早。
(4)恸:极度的哀伤。
(5)自:自从。
(6)门人益亲:学生更加亲近。益:(副词)更,更加。
(7)鲁哀公:鲁国国君。
(8)孰:谁。
(9)为:最。
(10)好:喜好, 爱好。
(11)对:回答。
(12)不迁怒:不转移愤怒。迁,转移。
(13)不贰过:不重复犯一个错误。贰,重复。 过,错误。
(14)短命死矣:命太短而死。
(15)今:现在。
(16)亡:通“无”,没有。
【翻译】
颜回二十九岁的时候,头发全都发白,死的很早。孔子哭得很悲伤,说道:“自从我有了颜回这样好学的弟子,学生更加亲近我了。”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欢学习,他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头上,不犯第二次同样的错误。但他命太短而死,现在就再也没有听说有好学的人了。”
孔子颜回文言文翻译 第16篇
孔子家语·颜回原文和翻译
魯定公問於顏回曰:「子亦聞東野畢之善御乎?」對曰:「善則善矣,雖然,其馬將必佚.」定公色不悅,謂左右曰:「君子固有誣人也.」顏回退後三日,牧來訴之曰:「東野畢之馬佚,兩驂曳兩服入于廄.」公聞之,越席而起,促駕召顏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問吾子以東野畢之御,而子曰善則善矣,其馬將佚,不識吾子奚以知之?」顏回對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於使民,造父巧於使馬,舜不窮其民力,造父不窮其馬力,是以舜無佚民,造父無佚馬.今東野畢之御也,升馬執轡,御體正矣,步驟馳騁,朝禮畢矣,歷險致遠,馬力盡矣,然而猶乃求馬不已,臣以此知之.」公曰:「善!誠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義大矣,願少進乎.」顏回曰:「臣聞之鳥窮則啄,獸窮則攫,人窮則詐,馬窮則佚,自古及今,未有窮其下而能無危者也.」公悅,遂以告孔子.孔子對曰:「夫其所以為顏回者,此之類也,豈足多哉.」
孔子在衛,昧旦晨興,顏回侍側,聞哭者之聲甚哀.子曰:「回,汝知此何所哭乎?」對曰:「回以此哭聲非但為死者而已,又有生離別者也.」子曰:「何以知之?」對曰:「回聞桓山之鳥,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將分于四海,其母悲鳴而送之,哀聲有似於此,謂其徃而不返也,回竊以音類知之.」孔子使人問哭者,果曰:「父死家貧,賣子以葬,與之長決.」子曰:「回也,善於識音矣.」
顏回問於孔子曰:「成人之行,若何?」子曰:「達于情性之理,通於物類之變,知幽明之故,睹游氣之原,若此可謂成人矣.既能成人,而又加之以仁義禮樂,成人之行也,若乃窮神知禮,德之盛也.」
顏回問於孔子曰:「臧文仲武仲孰賢?」孔子曰:「武仲賢哉.」顏回曰:「武仲世稱聖人而身不免於罪,是智不足稱也;好言兵討,而挫銳於邾,是智不足名也.夫文仲其身雖歿,而言不杇,惡有未賢?」孔子曰:「身歿言立,所以為文仲也.然猶有不仁者三,不智者三,是則不及武仲也.」回曰:「可得聞乎?」孔子曰:「下展禽,置六關,妾織蒲,三不仁;設虛器,縱逆祀,祠海鳥,三不智.武仲在齊,齊將有禍,不受其田,以避其難,是智之難也.夫臧文仲之智而不容於魯,抑有由焉,作而不順,施而不恕也夫.夏書曰:『念茲在茲,順事恕施.』
顏回問於君子.孔子曰:「愛近仁,度近智,為己不重,為人不輕,君子也夫.」回曰:「敢問其次.」子曰:「弗學而行,弗思而得,小子勉之.」
仲孫何忌問於顏回曰:「仁者一言而必有益於仁智,可得聞乎?」回曰:「一言而有益於智,莫如預;一言而有益於仁,莫如恕.夫知其所不可由,斯知所由矣.」
顏回問小人.孔子曰:「毀人之善以為辯,狡訐懷詐以為智,幸人之有過,恥學而羞不能,小人也.」
顏回問子路曰:「力猛於德而得其死者,鮮矣,盍慎諸焉.」孔子謂顏回曰:「人莫不知此道之美,而莫之御也,莫之為也,何居為聞者,盍日思也夫.」
顏回問於孔子曰:「小人之言有同乎?君子者不可不察也.」孔子曰:「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故君子為義之上相疾也,退而相愛;小人於為亂之上相愛也,退而相惡.」
顏回問朋友之際,如何.孔子曰:「君子之於朋友也,心必有非焉而弗能謂,吾不知其仁人也,不忘久德,不思久怨,仁矣夫.」
叔孫武叔見未仕於顏回,回曰:「賓之,武叔多稱人之過,而己評論之.」顏回曰:「固子之來辱也,宜有得於回焉,吾聞知諸孔子曰:『言人之惡,非所以美己;言人之枉,非所以正己.』故君子攻其惡,無攻人惡.」
顏回謂子貢曰:「吾聞諸夫子身不用禮,而望禮於人,身不用德,而望德於人,亂也.夫子之言,不可不思也.」
文言文翻译:
鲁定公问颜回:“你也听说过东野毕善于驾车的事吗?”颜回回答说:“他确实善于驾车,尽管如此,他的马必定会散失。”鲁定公听了很不高兴,对身边的'人说:“君子中竟然也有骗人的人。”
颜回退下。过了三天,养马的人来告诉说:“东野毕的马散失了,两匹骖马拖着两匹服马进了马棚。”鲁定公听了,越过席站起来,立刻让人驾车去接颜回。颜回来了,鲁定公说:“前天我问你东野毕驾车的事,而你说:‘他确实善于驾车,但他的马一定会走失。’我不明白您是怎样知道的?”
颜回说:“我是根据政治情况知道的。从前舜帝善于役使百姓,造父善于驾御马。舜帝不用尽民力,造父不用尽马力,因此舜帝时代没有流民,造父没有走失的马。现在东野毕驾车,让马驾上车拉紧缰绳,上好马嚼子;时而慢跑时而快跑,步法已经调理完成;经历险峻之地和长途奔跑,马的力气已经耗尽,然而还让马不停地奔跑。我因此知道马会走失。”
鲁定公说:“说得好!的确如你说的那样。你的这些话,意义很大啊!希望能进一步地讲一讲。”颜回说:“我听说,鸟急了会啄人,兽急了会抓人,人走投无路则会诈骗,马筋疲力尽则会逃走。从古至今,没有使手下人陷入困穷而他自己没有危险的。”
鲁哀公听了很高兴,于是把此事告诉了孔子。孔子对他说:“他所以是颜回,就因为常有这一类的表现,不足以过分地称赞啊!”
文言文翻译汉书原文及翻译
孔子颜回文言文翻译 第17篇
仲弓??於孔子曰:「雍?至刑?o所用政,至政?o所用刑.至刑?o所用政,桀?之世是也;至政?o所用刑,成康之世是也.信乎?」孔子曰:「?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⒀桑??弦缘陆堂瘢??远y?之.其次以政焉??瘢?孕探???滩恍桃?化之弗?,?е??模??x以?∷祝?妒呛跤眯桃??五刑必即天??.行刑??t??o赦,刑?橐玻?槌梢玻?汲啥?豢筛??示?颖m心焉.」仲弓曰:「古之??尤??於事,不以其心,可得?乎?」孔子曰:「凡?五刑之?,必原父子之情,立君臣之?以?嘀??庹??重之序,慎?y?\深之量以?e之,悉其?明,正其忠?垡员m之.大司寇正刑明辟以察?,?必三?焉,有指?o?,?t不?也,附?妮p,赦?闹兀?瑟z?t泛??共之,疑?t赦之,皆以小大之比成也.是故爵人必於朝,??共之也,刑人必於市,????之也.古者公家不畜刑人,大夫弗?也,士遇之?t,以弗?之言,屏?四方,唯其所之,不及?政,弗欲生之也.」仲弓曰:「??,?之成成何官?」孔子曰:「成?成於吏,吏以?成告於正,正既?之,乃告大司寇?之,乃奉於王,王命三公卿士?⒙?棘木之下,然後乃以?之成疑于王,王三宥之以?命,而制刑焉,所以重之也.」仲弓曰:「其禁何禁?」孔子曰:「巧言破律,遁名改作,?套蟮琅c?y政者??作淫?,造?服,?伎奇器,以?上心者??行?味?裕?栽p而?,?w非而博,?非而?桑?曰蟊?者??假於鬼神,?r日卜筮,以疑?者??此四?者不以?.」仲弓曰:「其禁?於此而已?」孔子曰:「此其急者,其?禁者十有四焉.命服命?,不粥於市;?璋璧琮,不粥於市;宗?r之器,不粥於市;兵??炱欤?恢囔妒??奚??鬯,不粥於市;戎器兵*,不粥於市;用器不中度,不粥於市;布帛精?,不中?担?v?不中量,不粥於市;?ι?y正*,不粥於市;文?珠玉之器,雕?靡?,不粥於市;衣服?食,不粥於市;??不?r,不粥於市;五木不中伐,不粥於市;????不中?ⅲ?恢囔妒?凡?檀私?札r?者,不赦?也.」
仲弓问孔子a说:“我听说有严酷的刑罚就不需要用政令了,有完善的政令就不需要用刑罚了。有严酷的刑罚不用政令,夏桀、商汤的时代就是这样;有完善的政令不用刑罚,周朝成王、康王的时代就是这样。这是真的吗?”
孔子说:“圣人治理教化民众,必须是刑罚和政令相互配合使用。最好的办法是用道德来教化民众,并用礼来统一思想,其次是用政令。用刑罚来教导民众,用刑罚来禁止他们,目的是为了不用刑罚。对经过教化还不改变,经过教导又不听从,损害义理又败坏风俗的人,只好用刑罚来惩处。专用五刑来治理民众也必须符合天道,执行刑罚对罪行轻的也不能赦免。?椋?褪遣?侧,就是已成事实不可改变。一旦定刑就不可改变,所以官员要尽心地审理案件。”
仲弓说:“古代审理案件,对过错的处罚根据事实,不依据内心动机,对这点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孔子说:“凡是审理五种罪行的案子,必须要推究其父子之情,按照君臣之义来衡量,目的是论*犯罪情节的轻重,谨慎地衡量罪过的深浅,以便分别对待。尽量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极力发挥自己的忠爱之心来探明案情。大司寇的职责是正定刑法辨明法令来审理案件,审案时必须听取群臣、群吏和万民的意见。有指*而核实不了犯罪事实的,就不治罪。量刑可重可轻的就从轻,赦免时,原判重了的则先赦。疑案则要广泛地向大众征求意见共同解决,如果还有疑问无法裁决,就赦免他。一切案件一定要根据罪行大小比照法律条文来定案。所以赐予爵位一定要在朝廷上,让众人共同见*;行刑一定要在闹市上,让众人共同唾弃他。古时诸侯不收容犯罪的人,大夫也不供养犯罪的人。读书人在路上遇到犯罪的人,不和他交谈。把罪犯放逐到四境,任凭他到什么地方,也不让他参与政事。表示不想让他活在世上。”
仲弓问:“审理案件时,定案的事,是由什么官来完成的?”
孔子说:“案件首先由狱官来审定,然后狱官把审理情况报告给狱官之长。狱官之长审理之后,再报告大司寇。大司寇审理之后,再报告君王。君王又命三公和卿士在种有*枣树的审理处会审,然后把审理结果和可疑之处回呈给君王。君王根据三种可以宽宥的情况决定是否减免刑罚,最后根据审判结果来定刑。审定的程序是很慎重的。”
仲弓又问:“在法律禁令的规定中都有哪些条款呢?”
孔子说:“凡是用巧言曲解法律,变乱名义擅改法度,利用邪道扰乱国政者,杀。凡是制作淫声浪调,制作奇装异服,设计奇巧怪异器物来扰乱君心的,杀。凡行为诡诈又顽固,言辞虚伪又能诡辩,学非正学又广博多知,顺从坏事又曲加粉饰,用以蛊惑民众者,杀。凡利用鬼神、时日、卜筮,用以惑乱民众者,杀。犯此四类该杀罪行的都不需详加审理。”
仲弓又问:“法令禁止的就到此为止了吗?”
孔子说:“这是其中最紧要的。其余应禁的还有十四项:天子赐予的命服、命车不准在集市上出卖,圭璋璧琮等礼玉不准在集市上出卖,宗庙祭祀用的礼器不准在集市上出卖,兵车?炱觳蛔荚诩?猩铣雎簦?漓胗玫纳?蠛途撇蛔荚诩?猩铣雎簦?髡接玫谋?黝?撞蛔荚诩?猩铣雎簦?矣闷骶卟缓瞎婢夭蛔荚诩?猩铣雎簦?椴妓砍窬?植缓虾豕娑ā⒖碚?缓瞎娑ǖ牟蛔荚诩?猩铣雎簦?旧?徽?牟蛔荚诩?猩铣雎簦?醵兄橛竦绕魑锏窨糖墒翁乇鸹?龅牟蛔荚诩?猩铣雎簦?路??巢蛔荚诩?猩铣雎簦??祷刮闯墒觳蛔荚诩?猩铣雎簦?髂静怀刹牟蛔荚诩?猩铣雎簦?仔〉哪袷抻惚畈蛔荚诩?猩铣雎簟7仓葱姓庑┙?疃际俏?酥卫砻裰冢?附?卟簧狻!?/p>
文言文翻译汉书原文及翻译
孔子颜回文言文翻译 第18篇
颜回家贫,平时又不善言谈,更使一些富家弟子看不起他,有时还借故侮辱他。颜回从不和这些同学计较,只是一门子用功读书。
一天,有个同学的铜方圈丢了,就怀疑是颜回偷了。虽然大家都在颜回面前旁敲侧击,颜回依然镇静自若,不理不睬。这样,同学们更加怀疑是他偷的了。
这天放学,同学们都到孔子面前说颜回偷了铜方圈,开始孔子不信,可告状多了,孔子就生气了,没想到自己门下竟会出现偷儿,就要把颜回赶出学堂。可转念一想,颜回偷方圈又没人抓住手脖子,假如不是他,不是白白冤枉了一个好孩子吗?孔子想了想,就拿出一锭金子写了几个,说:”那就试试他吧!“
饭后,又见颜回第一个来到学堂。他脚一进门就被一个硬东西碰了一下,颜回穿的草鞋,这下碰得可不轻,疼得他弯腰按摩脚指头,忽见脚下有个白纸包。颜回心想,这是啥玩意儿这么硬,打开一看是一锭金闪闪的金砖,纸包什么写到:”天赐颜回一锭金。_
颜回笑了笑,取出笔也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又把金子包好放再原处,然后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取出经书放声阅读起来。过了一会儿,有人趁颜回不注意,把那纸包交给了孔子。孔子打开一看,纸包上又多了几个字:天赐颜回一锭金,外财不发命穷人。孔子看了莫不做声,那些诬赖颜回的弟子们都低下了头。后来,丢失的方圈找到了,那同学找颜回道歉,颜回只是一笑而过。
从此,孔子更加器重颜回。颜回呢,也不负师望,不仅学问大进,而且品德修养也居孔门弟子之首,成为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中的首位。
孔子颜回文言文翻译 第19篇
孔子原本不是王侯将相,但司马迁却把他列入“世家”。他不是完全按照官本位来处理历史人物,他把孔子当做古代的圣人来看待,下面是《孔子世家赞》原文及翻译,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孔子世家赞
太史公曰:《诗》有之①:“高山仰止②,景行行止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④,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⑤。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⑥,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仡侯,*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⑦,可谓至圣矣!
【注释】
①以下两句诗,见《诗经·小雅·车辖(xiá,匣)》。②高山:比喻道德崇高。仰止:敬仰。③景行:大道,比喻行为正大光明。止:语助词。④礼器:祭祀用的器具。诸生:许多儒生。以时:按时。⑤祗回:恭敬地徘徊。⑥布衣:老百姓。⑦折中:这里是判断的意思。六艺:《诗》、《书》、《易》、《礼》、《乐》、《春秋》
【翻译】
太史公说:《诗经》有:“高山(让人)仰望,美德(让人)效仿。”虽然不能达到那最高点,但是心中(始终)向往它。我读孔家的书,就想象到他的为人。
来到鲁国(孔子的家乡),瞻仰孔仲尼(孔子)的庙堂、坐车和服装、祭祀的器具,众学生按时在他的家里学习礼仪,我徘徊留连,不忍离去。天下的君王,直到贤人众多啊!(他们大多是)当时荣耀,过去了就完结了!
孔子是一百姓,传了十几代,读书人都以他为宗师。从天子到到王侯,*谈到六艺,都是以孔夫子(的言判)为标准,(他)可以说是最高的圣贤啊!
【赏析】
司马迁读孔子著作之际,在内心深处极为敬佩这位古代的圣人。在司马迁看来。孔子是一座巍峨的高山,使人仰慕。来到孔子故居之后,他对孔子有了更深的理解,向往之情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他见到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见到这些与孔子密切相关的器物以后,好像孔子的形象就在自己的眼前。司马迁在孔子故居还见到许多儒生按时在他家中演习礼仪,儒生的习礼是那样的虔诚,可见孔子的思想有着巨大的精神魅力。此情此景,司马迁被强烈地吸引了,以至不愿离开圣人的故居。
孔子颜回文言文翻译 第20篇
王冕好学
明代:宋濂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选自《元史·王冕传》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地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牛来责骂他们家的牛践踏田地,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事情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大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以后对此感到很惊讶,收他做弟子,后来他成了大学问家。韩性死后,他的门人像侍奉韩性一样的侍奉王冕。那时王冕的父亲已死,王冕便将母亲带入越城供养。时间久了,母亲想念故乡,王冕就买了头白牛驾着母亲,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乡里的小孩都聚集在道两旁笑,王冕也笑。
注释
(1)牧:放牧。
(2)陇:田埂。
(3)窃:偷偷地,暗中。
(4)辄:总是(常常)、就。
(5)或:有人;有的人
(6)蹊田:践踏田地,指踩坏了庄稼
(7)挞:鞭打。
(8)曷:通“何”,为什么。
(9)去:古义—离开,离去。今义:到……去。
(10)潜:暗暗地、悄悄地。
(11)执策:拿着书卷。
(12)旦:早晨,天亮。
(13)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14)恬:心神安适。
(15)异:(意动)
(16)一词多义(之)
①父怒,垯之:他。
②执策应长明灯读之:无实义。
(17)“被”通“披”:穿戴
(18)亦:也
孔子颜回文言文翻译 第21篇
不迁怒,不贰过。
在三千弟子中,孔子最喜欢的学生是颜回,不仅因为他好学不倦,始终努力实践孔子的理想,还因为他有“不迁怒,不贰过”的修养。“不迁怒”意为不把自己的怒气发到别人头上;“不贰过”是指不重复犯错误。人难免要犯错误,但决不能重复犯错误。比如说谎骗了父母或老师,但经指出后就要坚决改正,决不能再犯。如果再犯,就是“贰过”,就是明知故犯。再如玩电脑游戏玩过了头,结果耽误了功课,学习成绩下降。这种情况发生后一定要吸取教训,以后绝不再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要做到“不贰过”,首先要总结教训,其次要有改正错误的决心。记住了这两点,错误就不会再犯。
颜回,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21年),卒于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享年39岁(据熊赐履:《学统》)。他十四岁即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历代文人学士对他也无不推尊有加,宋明儒者更好“寻孔、颜乐处”。自汉高帝以颜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三国魏正始年间将此举定为制度以来,历代统冶者封赠有加,无不尊奉颜子。
孔子颜回文言文翻译 第22篇
孔子言论文言文翻译
孔子言论文言文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愉快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要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做事符合礼仪;四十岁时(掌握了各种知识,)不受迷惑;五十岁时了解自然的规律;六十岁时一听别人言语,不用多想,便能明白;到了七十岁时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才可以做导师埃”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却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却不读书,就会心生迷惑。”
11、子曰:“由,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道理都知道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聪明的啊!”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r,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大的车没有车的边际,小的车没有车内的凳子,那怎样行驶呢?”
1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 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 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译文 孔子说:“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
20、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孔子说:“聪明又好学,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他为‘文’。”
2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 季文子做事要思考三次再行动。孔子听说了,说:“两次,就可以了。”
22、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国家太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装做愚笨。他的聪明可以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2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2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25、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2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到了哪些呢?”
2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苦思冥想时,不去启发;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开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教他了。”
28、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韶乐》,好长时间吃肉不觉滋味。他说:“没想到音乐的创造竟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
2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啊,发愤时就忘记吃饭,高兴起来就忘记了忧愁,竟然连自己衰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已。”
3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走路,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并告诉他人。”
31、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 孔子教学有四项内容:文献、品行、忠诚、信实。
3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悲伤。”
33、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译文 曾子说:“鸟将死时,叫声都很悲哀;人快死时,说话都很善良。”
3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 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能罢休,不是也很遥远吗? 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35、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要想那个位置上的事。”
36、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3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孔子说:“三军可以剥夺主帅,匹夫不可剥夺志向。”
38、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不会迷惑,仁爱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3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 孔子说:“碰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我)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40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 孔子说:“君子帮助人取得成绩,不促使人陷入失败。小人相反。”
4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奉行终生?”
孔子说:“大概就是‘睡了,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要强施加在别人身上。”
44、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译文 子夏说:“做官有余力时就去学习,学习能够游刃有余时就去做官。”
4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46~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译文 孔子说:“如果在家中尊敬父母团结兄长,却在外边经常以下犯上,这种人很少;如果不犯上,却作乱的,从来没有。君子应该守本分,做好自己应做的事才是天地正道。尊敬父母团结兄长,这是做人的根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