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夜雨古诗(6篇)

巴山夜雨古诗 第1篇

【成语】巴山夜雨

【拼音】bā shān yè yǔ

【简拼】bsyy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解释】指客居异地又逢夜雨缠绵的孤寂情景。

【成语出处】唐・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说巴山夜雨时。”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产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一般

巴山夜雨古诗 第2篇

巴山夜雨是不是褒义词

典故出处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说巴山夜雨时。”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指客居异地又逢夜雨缠绵的孤寂情景。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

(2)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3)巴山夜雨因谁冷?未见西风已断肠。李暮寒

(4)但江湖却传闻说是我‘巴山夜雨楼’精心策划的`一次对‘五只手’高手的狙杀,我们实在是有口难辩。

(5)飞雪连天,香梅知故梦,巴山夜雨,何处话归途,江水汤汤,勿失勿忘。

(6)谁……谁他妈想你,二哥,你在哪呢?我和老三去巴山夜雨,你去……不去?

(7)你巴山夜雨楼当真在这乱世中还能处于中立状态,你们就别无所求。

巴山夜雨古诗 第3篇

人的一生中,一定会有朋友。朋友的价值就视乎认识的长短与深浅。有些朋友只是萍水相逢,一段时间过后便成为过眼云烟,只待在记忆深处追溯,甚至在记忆中已无迹可寻。

有些朋友一见如故,时间久了,或成为知心朋友,或在回忆里烙下重要的印记。人在不同的阶段,就会有不同的朋友。儿时的玩伴纯真无瑕,是童年依稀的美好回忆。学生时代的朋友大概是一生当中最令人难以忘怀。因为这时期的朋友陪伴我们度过生理与心理的重要变化。

尔后,在职场的朋友少不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但也有少许是可以推心置腹的。晚年的朋友大都只是蜻蜓点水之交,因为家庭已占了大部分的时间。朋友只贵精不贵多。有一位知心的红颜,胜过一班吃喝玩乐的猪朋狗友。能交心的朋友不管时间与距离的长短,感情还是会坚固不移。

能分享的朋友,总会在任何时间聆听对方的倾诉。朋友,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就视乎你会不会珍惜及真心对待身边的人。我活了二十几个年头,朋友并不算多,有一些更因为久没联系,已被荒废在记忆的角落或是陈黄的`照片里了。所幸红颜知己还有两三个,已足以慰我求友若渴的心了。这几年以来,经历了许多人事变迁,我们都有了自己的生活与各自的新朋友。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每当空闲的时候,我们都会相约出外,聊聊彼此的近况,话说当年的时光。的确,要维持一段长远的友谊并非易事,但我会尽我所能,期望在多年以后,仍能与旧友聚在一块“却话巴山夜雨时”。

巴山夜雨古诗 第4篇

【赏析】

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姚培谦在《李义山诗集笺》中评《夜雨寄北》说:“'料得闺中夜深坐,多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是魂飞到家里去。此诗则又预飞到归家后也,奇绝!”这看法是不错的,但只说了一半。实际上是:那“魂”“预飞到归家后”,又飞回归家前的羁旅之地,打了个来回。而这个来回,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刻的回环比较。桂馥在《札朴》卷六里说:“眼前景反作后日怀想,此意更深。”这着重空间方面而言,指的是此地(巴山)、彼地(西窗)、此地(巴山)的往复对照。徐德泓在《李义山诗疏》里说:“翻从他日而话今宵,则此时羁情,不写而自深矣。”这着重时刻方面而言,指的是今宵、他日、今宵的回环比较。在前人的诗作中,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但把二者统一齐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却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既善于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发挥独创精神。

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又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刻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个性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刻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到达了资料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宋人王安石《与宝觉宿龙华院》云:“与公京口水云间,问月'何时照我还?'邂逅我还(回还之还)还(还又之还)问月:'何时照我宿钟山?'”杨万里《听雨》云:“归舟昔岁宿严陵,雨打疏篷听到明。昨夜茅檐疏雨作,梦中唤作打篷声。”这两首诗俊爽明快,各有新意,但在构思谋篇方面受《夜雨寄北》的启发,也是显而易见的。(霍松林)。

【相关阅读】

(一)

夜雨是诗意的。对于这一点,余秋雨先生在他的《夜雨诗意》中有了详尽的论述,并给咱们描绘了一幅“夜雨诗意图”:正是在这种情境下,你会感受往常的世俗喧嚣一时浇灭,天上人间只剩下了被雨声统一的宁定,被雨声阻隔的寂寥。人人都悄然归位,死心塌地地在雨帘包围中默默端坐。外界一切全成了想象,夜雨中的想象总是个性专注,个性遥远。他进而从夜雨中的游客,联想到历史风雨中的的行旅,从自然的风雨联想到人生的风雨、历史的风雨。余秋雨先生的这种夜雨诗间的构想,最终演绎成一幅经典的“蜀山行旅图”。这使得余秋雨先生笔下的夜雨在拥有了诗意的同时,更多的给予了人生与历史的关照,赋予了一些哲学的思考。

而正因有了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巴山的夜雨更增添了几分诗情画意。“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巴山夜雨”亦成了李商隐乃至整个唐诗的最经典的意境之一。其曲折深婉的心思,美妙隽永的表达,至今仍在引起强烈的共鸣。何处可听今朝雨?何人共剪西窗烛?千百年来,人们的内心深处从未停止过这样的追问;自唐以来,多少人无不向望前往巴山蜀水切身体验那微妙雅致的韵律。

在这样的状况下,巴山的夜雨是富有诗意的。灯光下母亲喋喋不休的叨念,行旅中友人屈膝长谈的交流,窗台前彻夜未眠的思绪。。。。。。这一切或许都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可又何曾不是巴山夜雨的诗意再现?

(二)

然而,这夜雨的诗意,更多的是属于那些文人骚客的,是一种阳春白雪的东西。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巴山人来说,或许并不都认为这夜雨充满了诗意,而满怀喜爱之情。他们不会象余秋雨先生遇到的那位外国教授那样,对夜雨如此迷恋而特意在城郊的山顶上造了一间考究的木房子,只要有夜雨袭来,他就立即上山,去体验紧张生活的空闲亲抚一下自然,而丝毫不见了狼狈的跋涉,荒寂的恐怖。大师级的余秋雨先生何曾不能体验到这一点。而事实上,他也称自我遇到了一个美学上的.麻烦:某种感人的震撼和深厚的诗意注定要与艰难相伴随。于是先生也步入了“去一趟四川恨不得买到当天的飞机票,但家里却要一幅描尽山道奇险、步履艰难的“蜀山行旅图”的两难尴尬境地。

对于长年生活在巴山的人们,或许并不会在意这夜雨中的诗意。“蜀道喜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在李白的笔下,他是有诗意的。但在巴山人的眼里,却是艰辛。因此,在大巴山上,你会看见大多数人是不会正因比教授条件更为优越,得天独厚地住在山顶,而是散居于山下的小块平地,虽然能够尽可能地避免“蜀道难”的艰险,但在这样一个雨夜,他们还会担心风雨穿透并不十分坚固的茅屋。甚至害怕雨下不停,导致山洪爆发,泥石流袭击。于是,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小儿哭唤着父亲,男生安慰着女生,女生祈求着上天。这样的夜雨,没有诗意,只有恐惧!这个时候,你也不由得喃喃自语:“快停下吧,你这该死的夜雨!”

当然,巴山人也有渴求这夜雨的时候。当久旱未雨,大地干涸,庄稼荒芜,老人们总是看着为水而疲惫不堪地睡去的家人,一夜未眠,祈求上天就在这个夜里,神奇地降下泔霖。这时候,巴山人再也不会想起雨后蜀道行路的艰难,雨后洪水爆涨的恐惧,雨后山体滑坡的危险。他们的心里只装满了雨,这维及生存的雨。此时的雨,没有诗意,竟是一种保护性命的神秘灵符!

夜雨是来了,不是在秋天,而是夏天,而且这一下就没个停息,一个夜之后一个夜,下得人心烦,下得人心乱,下得人心忧,下得人心怕。似乎注定要缺少李商隐笔下的秋雨缠绵悱恻的诗意。这个时候,所有的人都顾不上这夜雨的诗意,忙着抢救灾民,搭建临时帐蓬,运送急救物质。手机不时收到气象台发布的汛情公告,电视不断重复着领导干部在第一线带领群众抗洪抢险的新闻,会议上反复强调咱们有战胜洪涝灾害的信心和决心。只有未谙世事的小孩儿,不时地追问着大人:“河里的水怎样还没涨起来啊,快涨啊,涨大些好看啊!”不知,在这几声童稚的声音中,追求审美的人们会不会找到所谓的诗意?

(三)

似乎是李商隐一首《夜雨寄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写尽了巴山夜雨的诗意。就连史称“元白”之“元”的元稹,到了通州,见到了好友白居易的《释柱心诗》,也只能感叹“惆怅又闻题处所,雨淋江馆破墙头。”听说好友白居易同样被贬谪之后,更是身心倍摧,奋笔写下“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在元稹的笔下,通州是他性命中的蛮荒之地,流放之所。而这样的七绝,读了叫人痛苦不堪,满怀悲愤,无限沧凉,哪顾及品味这夜雨诗意?

而事实上也并非如此。在行旅艰难的巴山蜀道中,在惊天动地的抗洪救灾中,也不乏怀揣诗意的豁达者。与元稹一样,同为来通州(今达州)为官的胥健便是其中之一。有所不一样的是,元稹是唐代,到通州来是被贬谪;胥健是今朝,到达州来是因履新。如果说元稹是被巴山夜雨所困顿,而胥健则是为巴山夜雨所振奋。以至于他公务繁忙之际,仍然坚守着自我的那份独有的诗意。在巴山南麓的达州几次百年不遇的抗洪抢险中,胥健既是组织领导者,也是用心参与者,而有我看来,他更是巴山夜雨诗意的再现者。当洪灾过去、家园重建之际,胥健满怀豪情,遂高歌一曲。虽多年过去,我仍能记得个大概,每每夜雨袭来,常在心中反复吟诵:“天漏史空前,雨撼巴山。汪洋一片浪滔天。地陷岩崩城灭顶,岭断湖悬。众志挽狂澜。后禹新篇。塔沱璀璨舞翩跹。漫步洲河洪虐处,花好月圆。”尤以开篇一句“天漏史空前,雨撼巴山”,最叫人过目不忘,记忆犹新。一个“漏”字,就象老天爷“漏”了一样,一发而不可收,把巴山夜雨之大、之激、之滂沱、之凶猛,刻画得入木三分;一个“漏”字,但是就是天“漏”了,咱们不外乎就是学学女娲,把它修修补补而已,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敢于胜利、不胜不休”的抗洪精神中那种无畏、那种坚韧、那种

乐观、那种气魄,表达得淋漓尽致。

或许,这诗意,与常人想象中的巴山夜雨中的诗意有所不一样;或许这诗意,就是常人想象中的巴山夜雨中的诗意的升华;或许这诗意,正是人们千百年来追求的诗的另一种境界。

谁说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巴山夜雨的千古绝唱?谁说大巴山巅风雨中摇摇欲坠的茅屋才是人们唯一的诗意栖居之所?或许,不,肯定,巴山人在与巴山夜雨的长期既相依又相斥、既斗争又协调的实践中描绘的才是人类最具诗意的诗篇!

巴山夜雨古诗 第5篇

在我国的一些地区,在一年中某一个特定的时期总是出现某种天气特征,成为一种地方性的气候。最熟知的例子就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了,此外华西秋雨和巴山夜雨虽不及梅雨的知名度高,但也是非常典型的地区性气候。

华西秋雨:

华西秋雨是我国西部地区秋季多雨的特殊天气现象。主要指渭水流域、汉水流域、重庆、川东、川南东部等地区的秋雨。秋季频繁南下的冷空气与滞留在该地区的暖湿空气相遇,使锋面活动加剧而产生较长时间的阴雨,平均来讲,降雨量一般多于春季,仅次于夏季,在水文上则表现为显著的秋汛。秋雨的年际变化较大,有的年份不明显,有的年份则阴雨连绵,持续时间长达一月之久。

华西秋雨是四川盆地的一个显著的气候特色。四川盆地,秋季平均每月的雨日数,大约在13~20天左右,即平均每三天有一天半到两天有雨,较同时期我国其他地区明显为多,但盆地里秋季降水的强度在一年四季里是最小的,也就是说,秋季降水以小雨为主,是典型的绵绵秋雨。

巴山夜雨:

夜雨是指晚八时以后,到第二天早晨八时以前下的雨。“巴山”是指大巴山脉,“巴山夜雨”其实是泛指多夜雨的`我国西南山地(包括四川盆地地区)。这些地方的夜雨量一般都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例如,重庆、峨眉山分别占61%和67%,贵州高原上的遵义、贵阳分别占58%和67%。我国其他地方也有多夜雨的,但夜雨次数、夜雨量及影响范围都不如大巴山和四川盆地。

西南山地为什么多夜雨呢?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其一是西南山地潮湿多云。夜间,密云蔽空,云层和地面之间,进行着多次的吸收、辐射、再吸收、再辐射的热量交换过程,因此云层对地面有保暖作用,也使得夜间云层下部的温度不至于降得过低;夜间,在云层的上部,由于云体本身的辐射散热作用,使云层上部温度偏低。这样,在云层的上部和下部之间便形成了温差,大气层结趋向不稳定,偏暖湿的空气上升形成降雨。

其二是西南山地多准静止锋。

云贵高原对南下的冷空气,有明显的阻碍作用,因而我国西南山地在冬半年常常受到准静止锋的影响。在准静止锋滞留期间,锋面降水出现在夜间和清晨的次数,占相当大的比重相应地增加了西南山地的夜雨率。

巴山夜雨古诗 第6篇

一直喜欢诗里的隐隐无奈,无尽缠绵,薄薄秋凉的意境,更为那种身处异地的孤寂和思念深深动心。尽管,以我的水准,永远无法去揣摩诗人的写作心境,也无法解读诗人的表达意象。但我就是喜欢。就像下雨天,没由的想到过去,自然的回到那些旧旧的光-阴-。或许,很多东西,就这样,静静的溶入生命里了,永远不会忘记。

雨,还在下。没有停的意思。其实,很喜欢下雨的氛围:可以什么都想,亦或什么都不想,那种感觉很惬意。就如此刻,我从回忆中转醒,没有太多的感伤,只轻轻念叨一句:“却话巴山夜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