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新韵古诗(合集18篇)

平仄xxx古诗 第1篇

平仄春联大全

春联,又叫“春贴”、“門对”、“对联”,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得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得文学形式。下面是平仄春联大全,请参考!

是华人们过春节得重要标志。当人们在自己得家門口贴上春联和福得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得红春联贴于門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得节日气氛。

平仄春联大全

上联:货架上下xxx国春色

下联:柜台内外倾注同志深情

上联:发扬联系xxx荣传统

下联:坚持实事求是优良作风

上联:要节约半丝半缕半寸步

下联:不浪费一粥一饭一分钱

上联:注重反映当代社会生活

下联:积极培养大批文学新人

上联:春暖人心世界三千同雀跃

下联:风搏羊角云程九万共鹏飞

上联:国富民殷羊毫挥颂千秋业

下联:xxx人寿燕剪裁成万点春

上联:浩气常存频加马力奔新路

下联:雄风不减再握羊毫绘壮图

上联:骏马奔驰满载乌金辞岁去

下联:吉羊起舞豪吟白雪报春来

上联:骏马辞年不懈奔腾千里志

下联:xxx岁同迎欢乐万家春

上联:xxx归一路梅花频送笑

下联:xxx驾九州绿草快铺春

上联:老马识途破雾导航奔胜境

下联:xxx力承先启后展宏图

上联:马去蹄香北国又添千里马

下联:羊来春暖南疆再现五仙羊

上联:马去羊来华夏腾飞添马力

下联:xxx啸天公抖擞降xxx

上联:xxx是瞻美酒千盅迎曙色

下联:羊毫初试豪情万斛写春光

上联:門对青山羊兔群群嬉碧毯

下联:窗含绿水鸭鹅队队戏xxx

上联:前路辉煌笑看骏马追风去

下联:雄雷霹雳喜见商羊带雨来

上联:瑞雪xxx君正啸天傲地

下联:劳春织绿草我来放xxx

上联:三阳开泰来处处三春美景

下联:五福骈臻至家家五谷丰登

上联:岁届吉羊燕舞莺歌齐祝福

下联:年逢盛世桃红柳绿尽芳菲

上联:天马班师捷报频传惊宇宙

下联:仙羊降世宏图再展耀神州

上联:万马消尘蹄声响彻三千界

下联:五羊衔瑞春意浓于二月花

上联:先富后富你富我富大家富

下联:羊多猪多钱多粮多喜事多

上联:羊笔如椽描山绘水书春意

下联:马蹄腾雪步韵留香报福音

上联:羊酒微醺酡颜人共桃xxx

下联:春风乍拂捷报声随爆竹传

上联:月异日新不少羊肠成大道

下联:春和景泰好多蜗舍变高楼

上联:自改革来千古羊肠成大道

下联:由开放始全新人面满春风

上联:海纳百川求同存异有容大

下联:人合万物吐故纳新无欲刚

上联:红杏丛中朝见牛羊出圈

下联:绿柳郊外夕闻鸟雀归林

上联:喜洋洋绿水青山春永驻

下联:美泰泰丰衣足食福无边

上联:羊笔如花写就辉煌岁月

下联:春风似剪裁成锦绣江山

上联:逢盛世全国奏响和谐曲

下联:借东风百姓铺开锦绣章

上联:建设四化,赖一代俊杰

下联:指点江山 有无数忠良

上联:发扬实事求是科学作风

下联:巩固安定团结大好形势

上联:靠集体发家致富春常在

下联:xxx勤俭节约庆有余

上联:货架上下xxx国春色

下联:柜台内外倾注同志深情

上联:发扬联系xxx荣传统

下联:坚持实事求是优良作风

上联:要节约半丝半缕半寸步

下联:不浪费一粥一饭一分钱

上联:注重反映当代社会生活

下联:积极培养大批文学新人

上联:春暖人心世界三千同雀跃

下联:风搏羊角云程九万共鹏飞

上联:国富民殷羊毫挥颂千秋业

下联:xxx人寿燕剪裁成万点春

上联:浩气常存频加马力奔新路

下联:雄风不减再握羊毫绘壮图

上联:骏马奔驰满载乌金辞岁去

下联:吉羊起舞豪吟白雪报春来

平仄xxx古诗 第2篇

古诗xxx20首

五绝*雪鹑

我自向高山,攀崖若等闲。

世间君莫去,人性太疯癫。

五绝*藏雪鸡

说鸡不是鸡,偏向xxx。

唯我登山将,青峰雾里栖。

五绝*阿尔泰雪鸡

翎羽做灰衣,高山度若飞。

上行常扇尾,最是怕人追。

五绝*雉鹑

敢向高山去,还来草甸栖。

从容山涧过,自在xxx。

五绝*石鸡

终日叫咔咔,花翎满谷崖。

机灵原上去,碧野可安家。

五绝*雪鹀

行进如蛙跳,群飞似浪涛。

枝头生倩影,快乐又逍遥。

五绝*黄苇鳽

无心向碧空,飞落在池中。

长喙衔荷去,芬芳满碧空。

五绝*大红鹳

平波生烈火,踏舞水中央。

展翅高飞去,晴空彩带扬。

五绝*白鹭

翎羽白如霜,纷飞在水乡。

芊芊眠草上,华发向风扬。

五绝*苍鹭

展翅云中去,逍遥碧水乡。

高枝无落意,梦里百花香。

五绝*夜鹭

蓝衣白羽镶,敢向碧空翔。

静夜高歌去,逍遥入梦乡。

五绝*鹭鸶

水滨闲步去,飞纵破夕烟。

小憩梨花落,长河梦里仙。

五绝*鸬鹚

柳岸落鱼鹰,xxx最煽情。

长河随夜月,叼起满天星。

五绝*黑腹蛇鹈

黑腹歪蛇颈,长河浪里行。

天涯无净水,xxx一身腥。

五绝*蓝脸鲣鸟

平生在水汀,白羽带黑翎。

海上随风去,波峰浪谷行。

五绝*红尾鹲

白翎生雪月,赤尾碧空行。

敢向波峰去,还来作舞星。

五绝*角

有角向头栖,云中万里飞。

衔枝求爱去,对视作夫妻。

五绝*猎隼

奋翅冲天去,归来树上栖。

爱君能狩猎,惊煞草中鸡。

五绝*红隼

红衫背上披,花尾作裙衣。

长啸晴空去,关山万里飞。

五绝*游隼

游侠天上立,寻觅草中鸡。

星眼鹰钩嘴,花翎百鸟衣。

平仄xxx古诗 第3篇

11首近代xxx古诗

1、xxx孙策

逐鹿中原君仗剑,豪情壮志向八方。

只惜遇刺英年逝,犹叹江东小霸王。

2、xxxxxx

xxx凡名上将,xxx背舞金枪。

反曹一举闻天下,蜀主得来守四方。

3、xxx周瑜

赤壁烽烟飞水上,运筹帷幄看xxx。

轻舟谈笑随风去,敢叫雄师过大江。

4、xxx夏侯惇

勇猛当先称健将,冲锋陷阵是苍狼。

挺枪跃马沙场去,所向披靡任野狂。

5、五绝.廉颇

纵马向山河,挥戈驭战车。

负荆请罪去,将相永言和。

6、xxx姜维

坐镇关山三万里,挥师北上计出兵。

二桃三士闻天下,只奈穷途恨不平。

7、xxxxxx

勇冠三军为猛将,蛇矛飞舞战当阳。

长坂桥上高声喝,吓退xxx自逞强。

8、xxxxxx

碧眼紫髯称太祖,挥戈猎虎御英贤。

风骚独领江东去,恰似黄龙下九天。

9、xxx节马歌

将军百战殉沙场,节马喑喑落异乡。

只愿忠魂归故土,无心失地好风光。

10、xxx莲花山

莲花已自化云飞,此地青山盼不归。

望海观音空伫立,人生落意莫贪杯。

11、xxx题寿翁

麻姑献寿在堂前,松鹤相携可永年。

百岁南山能虎步,白髯飘逸赛神仙。

平仄xxx古诗 第4篇

9首平仄xxx古诗

1、七绝·夹剑

君王冶铁铸青锋,xxx光照碧空。

孔甲平生贪酒色,凶残暴戾自成风。

2、七绝·启剑

为争王权干戈动,前事英明后事空。

当日谁能评夏启,一生从政半生功。

3、七绝·腾空剑

吾帝高阳守四方,xxx啸剑声扬。

青锋所向谁能敌,利锷腾空镇万邦。

4、七绝·寒星剑

冷冷寒光生杀气,青龙舞爪自东西。

平沙雁落无声去,壮士腔中碧血飞。

85、七绝·雌雄剑

双栖双宿似鸳鸯,陷阵冲锋在战场。

壮士手中频起舞,千秋万代美名扬。

6、五绝·金雕

赤羽扇长空,金翎映日红。

翱翔原上去,最爱戏青松。

7、五绝·鹰雕

久有凌云志,晴空可赋诗。

青林如猛虎,原上胜雄狮。

8、五绝·大鵟

林中一计鸣,蛇兔胆心惊。

盘旋长空去,银翎扇月星。

9、五绝·雀鹰

长林啼啸去,翎羽一身轻。

壮志关山月,平疆不落情。

平仄xxx古诗 第5篇

古诗xxx阅读

之一、江南不思归

舟侧亭前野草花,

烟外桥边柳枝斜。

遥看彩虹惊落雁,

一梦江南卧酒家。

之二、有感于“长短任天涯”句

长做短来短亦长,

长长短短皆文章。

天子不想解人事,

太监做大逞豪强。

从来李广未封侯,

何处冯唐被昭彰。

东风不识蓬蒿面,

没有红杏怎出墙。

之三、芒种

荷锄耪地植桑麻,

戴月披星望远家。

十载盼得登丰日,

一朝风雨荡梨花。

之四、观巢

东风不见绿柳西,

堂上何曾新燕泥?

昨年秋日排空去,

约却今朝枝上啼。

平仄xxx古诗 第6篇

A 上联:平xxx仄。 下联:仄仄xxx平。

例如 残灯明市井==xxx辨楼台

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B 上联:仄仄xxx, 下联:xxxxxx。

例如: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六言联格律。

上联:仄仄xxx仄, 下联:xxxxxx平。

例如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秋水长天一色===落霞孤鹜齐飞(下联平仄为“仄xxx平平”,是一种变格,但仍遵循246平仄交替的原则)

七言联格律。

A 上联:xxx仄xxx, 下联:仄仄xxxxxx。

平仄xxx古诗 第7篇

诗词格律十讲:诗韵和平仄

诗写下来不是为了看的,而是为了“吟”的。古人所谓“吟”,跟今天所谓朗诵差不多。因此,诗和声律就发生极其密切的关系。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声律,而所谓声律只有两件事:第一是韵,第二是平仄。其中尤以平仄的规则最为重要;可以说没有平仄规则就没有诗词格律。现在先请大家读几首唐诗: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相思 xxx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江南曲 xxx

嫁得xxx, 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 嫁与弄潮儿。

这是三首五言绝句。在这些诗里,逢双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一收音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是放在句尾。韵的作用是构成声音的回环,也就是形成一种音乐美。例如《登鹳雀楼》,“流”字读liú,“楼”读lóu,都是收音于ou的;《相思》,“枝”字读zhī,思字读sī,都是收音于i的。这就显得非常和谐了。

有时候,依照现代普通话的语音去读并不和谐,这是因为时代不同,语音有了发展。例如《江南曲》,“期”字读qí,“儿”字读ér,很不和谐,但是如果依照上海话的白话音来读“儿”字,就十分和谐了,因为上海白话“儿”字念ní,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唐代的古音。

至于讲到平仄规则,就必须先说明什么是平仄。古代有四个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平声以外,共余三声都是仄声(仄就是不平的意思)。平声大约是比较长的音,而且是一个平调,不升也不降;其余三声大约是比较短的`音,有升有降,因此形成了平仄的对立。诗人们利用这种对立来造成诗的节奏美。

上面所引的三首五言绝句是依照同一个平仄格式写成的。每首只有二十个字,其平仄格式如下:

(仄)仄xxxxxx仄[平]

(平)xxx仄 (仄)仄xxx[平]

(字外带圈表示可平可仄,字外带框的表示押韵,下同。)

有一件事值得注意:在普通话里,平声已经分化为xxx和xxx;入声已经消失了,分别归入xxx、xxx、上声和去声。平声好办,只要把xxx和xxx同等看就是了。入声归入上声、去声的也都好办,反正上、去两声也都是仄声。唯有归入xxx、xxx的入声字就非查字典不可(可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同音字典》)。大概平仄格式上标明仄声而普通话读平声的字,多半是古入声。这三首诗中的入声字是“白”、“日”、“入”、“欲”、“目”、“一”、“国”、“发”、“撷”、“物”、“得”、“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国”、“发”、“撷”、“得”,它们在普通话里都变了平声,而它们所在的位置是规定要用仄声字的。

这三首诗是严格依照平仄格式写成的。一般地说,每句的第一个字可以不拘平仄。试看第一句第一个字,“白”、“嫁”是仄,而“红”是平,第三句和第四句的第一个字,这里三首诗都是用了仄音,但是在其他唐诗中也有用平声的。唯独像“xxxxxx”这样一个五言平仄句式(在这三首诗中是第二句),第一个字只能用平声,不能用仄声,否则叫做“犯xxx”。

这一讲所讲的是最基本的东西。讲的虽然是五言,但是可以类推到七言。讲的虽然是绝句,但是可以类推到律诗。讲的虽然是诗,但是可以类推到词。

平仄xxx古诗 第8篇

诗词对联平仄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在诗词与对联xxx有用到,也就是起到押韵的作用。

平仄简表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

对联:(联尾)上仄下平[2]

【1】五绝平起首句押韵

xxxxxx(韵)

(仄)仄xxx平(韵)

(仄)仄xxx

xxxxxx(韵)

【2】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xxx仄

(仄)仄xxx平(韵)

(仄)仄xxx

xxxxxx(韵)

【3】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xxx平(韵)

xxxxxx(韵)

(平)xxx仄

(仄)仄xxx平(韵)

【4】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xxx

xxxxxx(韵)

(平)xxx仄

(仄)仄xxx平(韵)

【1】七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xxx◎(韵)

(仄)仄xxx仄◎(韵)

(仄)仄(平)xxx仄

(平)平(仄)仄xxx◎(韵)

【2】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xxx

(仄)仄xxx仄◎(韵)

(仄)仄(平)xxx仄

(平)平(仄)仄xxx◎(韵)

【3】七绝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xxxxxx(韵)

(平)平(仄)仄xxx平(韵)

(平)平(仄)仄xxx

(仄)仄xxxxxx(韵)

【4】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xxx仄

(平)平(仄)仄xxx◎(韵)

(平)平(仄)仄xxx

(仄)仄xxx仄◎(韵)

【1】五律平起首句押韵

xxxxxx(韵)

(仄)仄xxx平(韵)

(仄)仄(平)平仄

xxxxxx(韵)

(平)xxx仄

(仄)仄xxx平(韵)

(仄)仄xxx

xxxxxx(韵)

【2】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xxx仄

(仄)仄xxx平(韵)

(仄)仄xxx

xxxxxx(韵)

(平)xxx仄

(仄)仄xxx平(韵)

(仄)仄xxx

xxxxxx(韵)

【3】五律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xxx平(韵)

xxxxxx(韵)

(平)xxx仄

(仄)仄xxx平(韵)

(仄)仄xxx

xxxxxx(韵)

(平)xxx仄

(仄)仄xxx平(韵)

【4】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xxx

xxxxxx(韵)

(平)xxx仄

(仄)仄xxx平(韵)

(仄)仄xxx

xxxxxx(韵)

(平)xxx仄

(仄)仄xxx平(韵)

【1】七律平起首句押韵

平仄xxx古诗 第9篇

古诗鉴赏的10大规律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xxx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xxx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xxx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xxx的《春望》。

平仄xxx古诗 第10篇

受唐代以来律诗的影响,五言、七言句更多使用括号中的平仄格式。

二、句脚平仄规则(正格,以上联为例)

(最后两句句脚平仄不相同为正格)

每边一句:仄

每边两句:平仄

每边三句:xxx

每边四句:仄xxx

每边五句:仄仄xxx

每边六句:平仄仄xxx

每边七句:xxx仄xxx

每边八句:仄xxx仄xxx

我们在对联时长用到的格式基本框架还有:

四字联:

xxx仄

仄xxx平

五字联:

仄仄xxx

xxxxxx

或者:

平xxx仄

仄仄xxx平

六字联:

仄xxxxxx

xxx仄xxx平

或者:

xxxxxx仄

仄仄xxx平

七字联:

平仄仄xxx仄

仄xxxxxx平

或者:

xxx仄xxx

仄仄xxxxxx

变格:

xxx仄xxx仄

仄xxxxxx平

八字联:

xxx仄xxx仄

仄仄xxxxxx平

或者:

仄xxx仄xxx

平仄仄xxxxxx

九字联:

平仄xxx平xxx仄

仄xxx仄 仄xxx平

平仄xxx古诗 第11篇

上联仄收,下联平收,简称“仄起平收”,是受格律诗影响。平起仄收,依然上口,以此仄韵诗词存在。两句押韵,同收反收一样上口,以此格律诗有首句押韵平收格式。仄韵古绝,若首句仄收,一般需要押韵。《春江花月夜》九首七言古绝,一律一二四句押韵且同收,第三句反收,其中三首仄韵。以此,只要押韵或反收,即可流传因上口。(此联押韵且反收)。古例如下:

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添字联,据传出自解缙。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出自《滕王阁序》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出自《春江花月夜》,由工整两联组成,联一两联仄收,联二,平起仄收。

传承靠大家,不是靠专家。好句,无对仗,不合律,一样传承。

不合规则古有,但是范例不多。句句合格律,处处可遇;字字严平仄,时时有逢。

假作真时真亦假,無为有处有还無。|仄xxxxxx仄,xxx仄xxx平。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平仄仄xxx仄,仄xxxxxx平。

螃蟹浑身甲胄,凤凰遍体文章。|平仄xxx仄,xxx仄xxx平。

工整至极并非难,平仄xxx是巧。(巧,巧合,巧手。)

综合以上,得出以下:

不工不整乱平仄,不可嘲讽。尽善尽美无瑕疵,是必追求。

严格折腰七绝《龙真凤假雨色风空》|xxx

xxx飞龙舞凤,风生雨落雨生风。

假亦真时真亦假。空即色处色即空。

七古《乱雾闲云》(斜黑体不合正格)

xxx:乱雾涧声山瑟瑟。|仄仄仄xxx仄。

xxx:闲云潭影日悠悠。|平xxxxxx平。

xxx:情殤斗转何知北。|xxx仄xxx。

xxx:物换星移几度秋。|仄仄xxxxxx。

xxx:阁中帝子今何在?|xxx仄xxx。

xxx:殿外xxx几留?|仄仄xxxxxx。

xxx:窗前皓月色相照。|xxx仄xxx仄。

xxx:槛外长江空自流。|仄xxxxxx平。

出句皆出自《滕王阁序》。整体可称折腰七律,折腰两次。

首联山对日,弥补了江对月之不足。

帝子对xxx,绝对。皇子次之,臣子、君子再次之。

合并不有违和,说明足够工整可有出句之意境。都说艺术源自生活,我说会对仗不有生活,亦可创作。

严格七律《乱雾闲云》

乱雾鹫鸣山瑟瑟。闲云鹤影日悠悠。情殤斗转何知北。物换星移几度秋。

殿里xxx今几在?阁中帝子古何求?长江槛外随风去,皓月窗前逆水游。

此诗可意指古都失去往日繁华。原诗“空自流”,江中无船,非繁华状。

此例说明大部分情况,工整至极并不困难,平仄xxx更是容易;兼得常是巧,手巧加碰巧。

格律规则繁琐,记住正格即可,严格合律简单,不理救拗一说。

综上,自创对联,五字七字,合律为佳,xxx正格更佳。对句前人,合律对合律,无律对无律。

长联,本文指多句联。

格律诗有隔句对,只能两联平收,如: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诗外对联,同样有不和规则,如安徽休宁齐云山寺联“心即佛,佛即心,须要认清脚跟。色是空,空是色,莫教妄起念头。”,又如“上文章,下文章,文章桥上晒文章。前黄昏,后黄昏,xxx前度黄昏。”

出句:东不管,西不管,酒馆。|买不是,卖不是,熊市。|胖也罢,痩也罢,来吧。

对句:兴也罢,衰也罢,喝吧。|涨也罢,跌也罢,跑吧。|软不吃,硬不吃,花痴。

前面出自清末。中间,被股市套牢时所作。后面现作,上仄下平。

出一:除旧岁不忘旧情。|出二:除旧岁不忘旧爱。|出三:除旧岁不忘旧宠。

对一:迎新春又添新欢。|对二:迎新春又添新欢。|对三:迎新春又添新欢。

批一批二:始终如一。有批无批,含义不同。

此联虽七字,但异于一般诗句,实为多句联。以此,出句平收仄收一样上口。

诗可以两句对两句,即可八句对八句;词亦同理。诗对诗,词对词,有格对有格。

出句:定**《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xxx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对句:定**《只看飞云飘画容》

只看飞云飘画容,谁能啼吼又急冲。鸾驾凤车威过虎,何苦?万枚霏雪乱常情。

韬晦秋霾遮月影,幽静,河中暗影已消停。举目疏离遥荡里,相距,亦如色相亦如空。

定**平仄规则:

xxx平xxx,xxx中仄xxx平。中仄xxx平中仄,中仄,xxx中仄xxx平。

中仄中xxx仄。中仄,xxx中仄xxx平。中仄中xxx仄,中仄,xxx中仄xxx平。

定**,去掉两字之句,即是折腰七律,严格说是两首折腰七绝。古人办法多,不想折腰定**。

诸位任意出古句,

xxx随时对下联。

《xxx随时对》,看诗词歌赋各种对仗。学习,学而习之,非学而背之或学而赞之。对之即是学习之。

平仄xxx古诗 第12篇

古诗xxx

临江仙.旧事寄感

泠月如心悬夜半,一帘春梦何尝。青梅灯下画离殇。难堪陈旧事,逾写逾忧伤。

感叹情深真似假,千盟只若黄粱。人生不过那回芳。离缘非我愿,去岁岂能忘。

踏莎行.公司怀年终聚餐寄遣

岁末丰餐,晚来欢聚。一年辛苦杯中吐。回思前日务三非,应知今夜酒多处。

孤客xxx,盈樽后路。殷殷几句谁为伍。难堪旧志不甘时,且将故事从头诉。

七律.明日之路

前途难计觅行踪,去道频频宽若窄。遏向催增舌xxx,断肠更有轻唇客。

情缘莫结负人心。恩怨多生偏陋宅。可恨花期春已过,且为卜日一孩赤。

xxx相思(xxx)

一颗红豆作情邮,写首相思画点愁。

未必痴心真寄远,只缘春梦在床头。

xxx暗恋(次韵和茶江闲人、茶江钓叟)

一桌温柔在后头,那飘长发惹光留。

纵然xxx心不借,便使痴童梦里偷。

平仄xxx古诗 第13篇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

二、诗歌的平仄格式

(1)绝句的平仄格式,有四种常见格式。

A.仄起仄收。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二、四句押韵。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例如:

登鹳雀楼(xxx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仄仄xxx,xxxxxx。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平xxx仄,仄仄xxx平。

绝句四首(其三)(唐xxx)

两个xxx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仄xxxxxx仄,xxx仄xxx平。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xxx仄xxx,仄仄xxxxxx。

B.仄起平收。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一、二、四句押韵。例如:

和xxx塞下曲(其二)(xxx)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仄仄xxx平,xxxxxx。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平xxx仄,仄仄xxx平。

苏台览古(唐xxx)

旧苑荒台xxx,菱歌清唱不胜春。仄仄xxxxxx,xxx仄xxx平。

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xxx仄xxx,仄仄xxxxxx。

C.平起仄收。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二、四句押韵。例如:

夜宿山寺(唐xxx)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平xxx仄,仄仄xxx平。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仄仄xxx,xxxxxx。

夜读范至能《揽辔录》(xxx)

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xxx。xxx仄xxx,仄仄xxxxxx。

遗老不应知此恨,亦逢汉节解沾衣。仄xxxxxx仄,xxx仄xxx平。

D.平起平收。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一、二、四句押韵。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例如:

听鼓(xxx隐)

城头叠鼓声,城下暮江清。平xxx仄,仄仄xxx平。

欲问渔阳掺,时无祢正平。仄仄xxx,xxxxxx。

早发xxx(唐xxx)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xxx仄xxx平,仄仄xxxxxx。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仄xxxxxx仄,xxx仄xxx平。

(2)律诗的平仄格式,有四种常见格式。

A.仄起仄收。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和五、六句要求对仗。例如:

塞下曲(唐xxx)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仄仄xxx,xxxxxx。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平xxx仄,仄仄xxx平。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仄仄xxx,xxxxxx。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平xxx仄,仄仄xxx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xxx)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仄xxxxxx仄,xxx仄xxx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xxx仄xxx,仄仄xxxxxx。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仄xxxxxx仄,xxx仄xxx平。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xxx仄xxx,仄仄xxxxxx。

B.仄起平收。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和五、六句要求对仗。例如:

观猎(唐xxx)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仄仄xxx平,xxxxxx。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平xxx仄,仄仄xxx平。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仄仄xxx,xxxxxx。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平xxx仄,仄仄xxx平。

蜀相(唐xxx)

丞相祠堂xxx,xxx外柏森森。仄仄xxxxxx,xxx仄xxx平。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xxx仄xxx,仄仄xxxxxx。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仄xxxxxx仄,xxx仄xxx平。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xxx仄xxx,仄仄xxxxxx。

C.平起仄收。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和五、六句要求对仗。例如:

山居秋暝(唐xxx)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平xxx仄,仄仄xxx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仄仄xxx,xxxxxx。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平xxx仄,仄仄xxx平。

随意春芳歇,xxx自可留。仄仄xxx,xxxxxx。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xxx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xxx仄xxx,仄仄xxxxxx。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仄xxxxxx仄,xxx仄xxx平。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xxx仄xxx,仄仄xxxxxx。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仄xxxxxx仄,xxx仄xxx平。

D.平起平收。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和五、六句要求对仗。例如:

晚晴(xxx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xxx。xxxxxx,仄仄xxx平。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仄仄xxx,xxxxxx。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平xxx仄,仄仄xxx平。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仄仄xxx,xxxxxx。

登金陵凤凰台(唐xxx)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xxx仄xxx平,仄仄xxxxxx。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仄xxxxxx仄,xxx仄xxx平。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xxx仄xxx,仄仄xxxxxx。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仄xxxxxx仄,xxx仄xxx平。

( 节内容参考xxx《诗词格律概要》、《诗词格律十讲》等著作有关内容)

五、参考文献链接

●南朝(梁)xxx《文心雕龙》(xxx《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

夫音律所始,本于人声者也。声含宫商,肇自血气,先王因之,以制乐歌。故知器写人声,声非学器者也。故言语者,文章神明枢机,吐纳律吕,唇吻而已。古之教歌,先揆以法,使疾呼中宫,徐呼中徵。夫商徵响高,宫羽声下,抗喉矫舌之差,攒唇激齿之异,廉肉相准,皎然可分。今操琴不调,必知改张,摘文乖张,而不识所调;响在彼弦,乃得克谐,声萌我心,更失和律:其故何哉?良由内听难为聪也。故外听之易,L以手定;内听之难,声与心纷,可以数求,难以辞逐。

凡声有飞沈,响有双叠;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杂句而必睽;xxx响发而断,飞则声r不还:并辘轳交往,逆鳞相比;迂其际会,则往蹇来连,其为疾病,亦文家之吃也。夫吃文为患,生于好诡,逐新趣异,故喉唇j纷,将欲解结,务在刚断。左碍而寻右,末滞而讨前,则声转于吻,玲玲xxx,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矣。是以声画妍蚩,寄在吟咏,吟咏滋味,流于字句。气力穷于和韵。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韵气一定,故余声易遣;和体抑扬,故遗响难契。属笔易巧,选和至难;缀文难精,而作韵甚易。虽纤意曲变,非可缕言,然振其大纲,不出兹论。

若夫宫商大和,譬诸吹a;翻回取均,颇似调瑟。瑟资移柱,故有时而乖贰;a含定管,故无往而不壹。xxxxxx,吹a之调也;陆机左思,瑟柱之和也。概举而推,可以类见。

又诗人综韵,率多清切;楚辞辞楚,故讹韵实繁。及xxx韵,谓士衡多楚,xxx亦称知楚不易,可谓xxx之声余,失黄钟之正响也。凡切韵之动,势若转圜;讹音之作,甚于枘方:免乎枘方,则无大过矣。练才洞鉴,剖字钻响,识疏阔略,随音所遇,若长风之过籁,南郭之吹竽耳。古之佩玉,左宫右徵,以节其步,声不失序,音以律文,其可忘哉?

赞曰:标情务远,比音则近。吹律胸臆,调钟唇吻。声得盐梅,响滑榆槿。割弃支离,宫商难隐。

●xxx潜《诗论》(三联书店,1984年)

我以为诗的要素有三种:就骨子里说,它要表现一种情趣;就表面说,它有意象,有声音。我们可以说,诗以情趣为主,情趣见于声音,寓于意象。”

声音节奏是情趣的直接的表现,读诗如果只懂语文意义而不讲求声音节奏,对于诗就多少是门外汉。就音说,它有一种整齐的格律,声与韵组成一种和谐的音乐,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如果细加玩索,这音乐也很适合于诗所要表现的情调。xxx说,它写出一些具体事物的意象……这里的许多意象都朝着一个总效果生发,它们融成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境界,可以看成一幅画或一幕戏。

新诗的格律主要须从民族诗歌传统的基础上建立,而所建立成的应该是崭新的更适于现代生活和现代语言的形式。江南可采莲,xxx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xxx,--鱼戏莲叶西,--鱼戏xxx,--鱼戏莲叶北。这首诗头两句用韵而后面忽然不用韵,有人以为它是中国惟一的无韵诗,其实与其说它是无韵诗不如说它后半每句一换韵。这种没有定准的音节恰能描写鱼戏时飘忽不定的情趣。

理想的诗歌朗诵,正如理想的诗歌一样,必须求得语言的自然节奏与音律的形式节奏的谐和统一,这就是既能表情,又有音乐美。理想的诗应能调和语言节奏与音乐节奏的冲突,意义的停顿应与声音的停顿一致。

●启功(《汉语现象论丛》,中华书局,。有删节)

xxx的骈,是指字句对偶整齐而言;xxx的韵,是指押韵而言。xxx不一定都有韵,xxx也不一定都是骈体。还有从句中字数角度而言的,像有许多xxx(包括有韵和无韵的),多用四言句和六言句(当然不是一律的、绝对的),所以凡属这类的文章,又被统称为“四六”,这可算广义的;宋人习惯指一些制造、笺启中的骈偶作品为“四六”,则可算是狭义的。

先谈无韵xxx中的平仄声律问题。按xxx章中,除赋类有“律赋”的名称外,其他文体并没有什么律与非律的界限(律赋的条件,除声调的标准外,还有韵字的限制)。但从文中声调来看,也未尝没有较精和较粗的差别。如果把那些较精的借称为律调,那些较粗的便可借称为古调。较精的:句xxx节仄节间隔匀称的各组(所谓组是指一联或一段)句脚平仄排列也合乎抑扬规律(当然一些声调较精的文章,也并非绝无较粗的句或组,这像律诗之有拗句或拗联);较粗的:句xxx节仄节可以间隔不太匀,句脚平仄排列也不一定密切地依照抑扬次序,只是句与句之间或组与组之间大致达到由抑归扬或由扬归抑而已。

xxx无论有韵与否,句中字数的限制都比诗歌为宽。各种字数的句式都会受到采用,但大部分的xxx中大部分的句式,是以四言、六言居多的。

声调精致的“四六”xxx,每句中的平仄规格和句与句之间的排列关系,也各有它的基本法则。大致是:一句中的平节仄节交替,也就是主要用四言、六言的合律句式。句与句之间的排列关系,是以联为基本单位。每半联(半联或称一扇)有一句的,有两句的,也有较多句的。半联一句的,上下句平节仄节相反。举xxx《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的例子,如:

时平维平九仄月仄,(两节,平仄)序属仄仄三秋平平。(两节,xxx)

落霞xxx与(仄)孤鹜平仄齐飞平平,(三节,平xxx)秋水平仄共(仄)长天平平一色仄仄。(三节,xxx仄)

无韵xxx的全篇句脚平仄,也有一种规律,它们多是甲乙乙甲甲乙乙甲……反复进行的'。例如:

豫章故郡仄,洪都新府仄。星分翼轸仄,地接衡庐平。襟三江而带xxx,控蛮荆而引瓯越仄。

物华天宝仄,龙光射牛斗之墟平;人杰地灵平,xxx陈蕃之榻仄。……

无韵xxx的技巧,无论是句中各节的平仄交替,或上下句句脚的反复抑扬,以至字面的排比对偶,明清时代的“八股文”中都曾采用。而八股文xxx有半联(八股文一篇四“比”,即是四联。一比二“股”,一股即是半联)十几句甚至更多句的。

有些长楹联也是这类手法,用各种长短句子拼成,每句的句脚也常是仄顶仄,xxx。

xxx(并包括诗、词、曲)的押韵法则,有两个方面:一是韵句的位置,一是韵部的多少。

韵句的位置,是指篇中押韵的句子各在第几句处。这不外三种情况:一,连续的,即每句押韵;二,间隔的,即隔句押韵、隔组押韵和分组换韵等;三,混合的,即将以上两种形式部分地结合使用。

韵部多少,是指篇_有几个韵部,这不外两种情况:一,单韵的,即全篇用一个韵部;二,多韵的,即全篇用不止一个韵部,在篇中换韵。

以上两个方面、五种形式,相互错综,变化便很复杂。式例繁多,不再一一列举。

●张中行(《诗词读写丛话》,中华书局,)

近体诗押韵,要求严格,花样却不多。总的情况大致是这样:

一、用平水韵,隔句押,几乎都用平声韵。

二、一首诗,韵字限定用同一韵的,邻近的韵,如东、冬,江、阳,等等,也不得通用,否则算出韵(也称落韵);只有第一句可以通融,偶尔用邻韵。

三、双数句尾字必入韵;单数句尾字不入韵,只有第一句可以灵活:五言以不入韵为常,七言以入韵为常。

四、押平声韵,除第一句入韵的以外,单数句尾字必用仄声,与平声韵字对称。

五、一首诗的韵字:五绝通常用两个,少数用三个,七绝通常用三个,少数用两个;五律通常用四个,少数用五个,七律通常用五个,少数用四个。韵字不许重复(连续用同一字名独木桥体,不足为训),除非意义不同。

六、两句称为一韵,如用五个韵字的律诗,仍然称为四韵。

七、单数句和其下的双数句合为一联,单数句称为出句,双数句称为对句(尾字入韵)。

八、绝句两联,称为首联、尾联,或第一联、第二联;律诗四联,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或第一联、第二联、第三联、第四联。

九、上下联都要求平仄相对(容许小的变通)。有的联还要求或可以意义相对(对偶),情况复杂,留到后面专题谈。

作近体诗选韵,先要知道平水韵平声韵的情况。下面是《xxx诗韵》平声韵的排列以及各韵包括的字数:上平声。xxx:东、同、铜、桐等174字;二冬:冬、农、宗、钟等120字;三江:江、杠、M、等51字;四支:支、枝、移、为等464字;五微:微xxx、晖、辉等72字;六鱼:鱼、渔、初、书等123字;七虞:虞、愚、娱、隅等305字;八齐:齐、蛴、脐、黎等133字;xxx:佳、街、鞋、牌等55字;十灰:灰、恢、魁、隈等111字;十一真:真、因、茵、辛等171字;xxx:文、闻、纹、蚊等97字;十三元:元、原、源、鼋等161字;十四寒:寒、韩、翰、丹等123字;十五删:删、潸、关、H等64字。下平声。xxx:先、前、千、阡等235字;二xxx萧、箫、挑、貂等183字;三肴:肴、巢、交、郊等107字;四豪xxx、毫、操、绦等110字;五歌:歌、多、罗、河等115字;六麻:麻、花xxx、家等167字;xxxxxx、xxx、扬、香等270字;八庚:庚、更、羹、p等190字;九青:青、经、泾、形等90字;十蒸:蒸、A、承、丞等114字;十一xxx尤、邮、优、忧等247字;十二侵:侵、寻、浔、林等70字;十三覃:覃、潭、谭、等96字;十四盐:盐、檐、廉、帘等86字;十五咸:咸、、函、缄等41字。各韵包括的字,数量有多少的分别,意义有常用不常用的分别,两种分别相加,就必致对作诗选韵有或大或小的影响。

以包括字数多少、意义常用与否为标准,或说以便于用、不便于用为标准,xxx先生《汉语诗律学》把平声韵三十种分为四类:

一、宽韵--包括四支、xxx、xxx、八庚,十一尤、xxx、十一真、七虞共八韵,作诗用这些韵,有较多的韵字可用。

二、中韵--包括十三元、十四寒、六鱼、二萧、十二侵、二冬、十灰、八齐、五歌、六麻、四豪共十一韵,作诗用这些韵,有次多的韵字可用。

三、窄韵--包括五微、xxx、十五删、九青、十蒸、十三覃、十四盐共七韵,作诗用这些韵,有较少的韵字可用。

四、险韵--包括三江、xxx、三肴、十五咸共四韵,作诗用这些韵,有更少的字可用。

显然,泛泛说,有诗的情意,想用近体诗的形式表达,选韵,用宽韵比较容易,因为有较多的字供周转;其反面的险韵,可用的字不多,周转就难了。

但这是“泛泛说”;作诗选韵,还要考虑其他条件,计有下列这些。

一种,来于声音与情调有关系。如xxx与五微相比,xxx显得豪放开朗,五微显得委婉沉郁,如果情意恰好是委婉沉郁的,那就宜于选用窄韵的五微而不用宽韵的xxx。

另一种,有些字,如六麻的家、花、斜,五微的衣、归、飞,xxx的云、裙、君,十五删的山、关、还,像是与诗的情意有较密切的关系,作诗常常要用,也好用,因而选韵,虽然不是宽韵,也有相当多的被选用的机会。

再一种,是情意限定了用某词语,而某词语又恰好宜于用在双数句的末尾,这就等于选韵之前已经限定了韵字,也就限定了韵,因而就不再有选择的自由。可以凭推想或假设,举两个例。如xxx《夜泊牛渚怀古》五律,第四句“空忆xxx将军”是警句,很可能是先得的;如果是这样,那“军”就限定了必须押xxx韵,所以其馀三个韵字用了云、闻和纷。又如xxx《蜀相》七律,末句“长使英雄泪满襟”是警句,很可能是先得的;如果是这样,那“襟”字就限定了必须押十二侵韵,所以其馀四个韵字用了寻、森、音和心。

还有一种,或说两种,是别人限定了用某韵,自己也就不再有选韵的自由。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试帖诗(五言六韵或五言八韵),如诗题是“赋得青云羡鸟飞,得青字”,这就限定了用九青韵,而且其中一个韵字要是“青”。(几个人聚会,分韵作诗,也属于此类。)另一种是作和诗(次韵或步韵),比如原作是七律,五个韵字依次是门、村、痕、魂和存,这就不只限定了要用十三元韵,而且限定了要同样用那五个韵字,连次序也不许变。此外,联句,写第一个双数句的,尾字用了哪一个字,也就限定了用哪一个韵。

此外,有的人作诗,有时还故意用险韵僻字,如三江的、降、泷、腔之类,以显示自己在高难动作中能够应付裕如。这不是作诗的正路,以避免为是。

平仄xxx古诗 第14篇

古诗鉴赏题10大规律

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越来越不可忽缺。十年来,古诗词测试的基本情况是:全国卷从起,基本是考两道选择题,一道分析理解,一道分析鉴赏。起,全国卷调整了试题比例,加大了主观题,这意味着考生将被赋予更大的发挥空间。

对古诗词的考查,不是孤立的鉴赏评价,它要求与认读、理解、分析能力综合在一起。考查考生对作品形象的感知和对情感的审美把握。

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 情感及社会意义,注意这十个方面,考生会成为诗词苑囿中的好“园丁”。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xxx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xxx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有关诗词知识的测试范围很广。1993年、19、年、的上海卷都从诗歌体裁、押韵、对仗等方面对考生进行了测试。掌握诗词知识,不但要记,还要会用。上海卷的排序题就是一例。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xxx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xxx的《春望》。

平仄xxx古诗 第15篇

关于对联平仄

平仄在对联中的重要性相信朋友们都非常了解,那么平仄的由来又是怎样的呢?

从先秦的对偶句发展到汉、南北朝时期的赋、骈俪,文人们逐渐感觉到音律在赋、xxx中的神奇作用,人们开始对对偶声律注重考究。后来,xxx、xxx声律说的出现和传播则是对联日益走向成熟的催化刑。

xxx对音律说得比较清楚生动,他主xxx沉交错运用,即把平仄调配得像井上的辘轳的绳子一下一下,回环往复,像xxx逆有顺,紧密排比,相反相成。清代钱大昕在其《潜研堂文集》中说xxx等人是“欲令一句之xxx侧(仄)相间耳”。xxx说: “十字之内,颠倒相配”。这些论述.为后来的对联理论奠定了基础。

在对联中,平仄律犹如它的双腿,一平一仄,就像人左右脚走路一样,要保持平衡才好,平仄律是从文学音律的角度对汉字声调的分类。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人四个声调。平,所指的就是古汉语中的平声;仄,所指的是古汉语中的上、去、入声,因为按照四声原理,入声字与平声字的音频相差甚微,而平声的谐乐范围都在入声的谐乐范围之内,所以,到了元代以后,在北方入声逐渐消失,化入现在的二声和四声之中,平声又分出xxx和xxx两大类,后逐渐衍化成近代的xxx、xxx、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人们将它称为_声,凡声调为xxx、xxx(指标准拼音一、二声)的称为平声,凡声调为上、去声(即标准拼音三、四声)的称为仄声。 “击、说、积、极、习”在古汉语中均属入声字,虽然现在已入xxx、xxx之中,但论及平仄时,仍应属仄声。入声字的特点是读起来有短、促、急、收、藏的感觉(现在我国江南的一些地方,如闽南方言,仍保持着这种发音方式,他们对入声字并不难辩认)。利用不同声调的`意态,交错排列成句,就形成平仄律。将这种平仄律应用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之中,就使文学作品有了抑扬顿挫的音乐感。 《康熙字典》上载一首歌诀,即说明四声的读法,其歌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收藏,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根据这一原则,人们将所有的汉字统统分成两大类,xxx一仄,非平即仄。达就形成了汉字的对立和统一。一平一仄,也就是一阴—阳的关系,平扬仄抑,平清仄浊,平长仄降,平悠长仄短促,平和缓仄急剧。平仄相替、节奏方出,节奏出则韵步起,由此形成了汉语的音韵美。联句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句和下句也同样要交替,就是说上句用了平声字。下句相对应的位置必须用仄声字与之相对,反之上联用仄声,下句则必须用平声。这样,就形成了字音的对立统一,有了字义的对仗,又有了字音的对仗,就形成了联句结构的参差美,读起来便琅琅上口,抑扬顿挫,铿锵有度,韵味和谐。

现代诗歌理论家xxx说:“宇声的平仄合乎音乐的配置,使诗词具有了独立性。”“可以吟而不唱,可以唱而不吟,也具有音乐美,即使动眼不动口,在眼中出现文字,也能显示它的铿锵扬抑,因为有通感在起作用。”

联诗同源,它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副对仗工整的联句,酷似律诗中的颈联和颔联,律诗在平仄对仗中讲“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一规则对于对联依然适用。就是说,第一字、三字、五字可平可仄(按规矩对当然更好),第二字、四字、六字必须按平仄格式对出,否则,便犯了xxx的错误。

现将五言、七言对联(同样是律诗的)平仄格式列举说明如下.先看长沙爱晚亭联:

西南云气来衡岳

日夜江声下洞庭

这是一副平起仄收式联,如将此联按平仄写出,即是:

xxx仄xxx

仄仄xxxxxx

(以上加框的平仄,表示可平可仄,以下同)

再看峨眉山万年寺联:

海到天边云是岸

山登绝顶雪为峰

这是—副仄声起头式联,如用平仄调写出,即是:

仄xxxxxx仄

xxx仄xxx平

以上是七言字联格式。下面谈谈五言联的两种起头式:

看一书斋联:

开窗林月白

洗砚石泉香

这是一平起仄收式联,如将此联按平仄写出,即是:

平xxx仄

仄仄xxx平

下联是一副峨眉山雷洞坪联:

老雪凝千古

殷雷迟半空

此为仄起仄收式联,如将此联用平仄调写出,则是:

仄仄xxx

xxxxxx

下面再谈一谈四字联。四字联没有固定格式,它要求上下联平仄相对,平仄交错,一般上联末字为“仄”,下联末字为“平”。如奉节县xxx联:

节以明理

德能立名

平仄调为:

平xxx仄

xxx平

再如黄州赤壁联:

月色如故

江水有声

其平仄调为:

仄xxx仄

平仄xxx古诗 第16篇

高考古诗鉴赏题有哪些规律呢

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 情感及社会意义,注意这十个方面,考生会成为诗词苑囿中的好“园丁”。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xxx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xxx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有关诗词知识的测试范围很广。1993年、、、的上海卷都从诗歌体裁、押韵、对仗等方面对考生进行了测试。掌握诗词知识,不但要记,还要会用。上海卷的排序题就是一例。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xxx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xxx的《春望》。

平仄xxx古诗 第17篇

这个问题,笼统而言不能解决问题。我曾总结对联存在三大体系,应分别对待:

一、律诗对偶格律型——必定要正本清源,三平尾要忌,遇到拗句、xxx要“救”。但只限五、七言句,至于七言句子末向前裁出的三、四、六言的短联(或长联中这种短句),可侧重在音步平仄的对仗。不过,五、七言句并非都是律诗句式,还有“三二二”或“二三二”等,这就要审辨,切忌混谈。律诗对偶格律型,格式是固定的。

二、非律诗对偶的格律型——也有称“联律型”的,它没有不变格式可仿。一般包含两个内涵:①句子中的语意单位(即词组、短语、名词),突破双音节(含双音节),有三个四个至多个字不同为音步(节奏点)的。创作时,从严要求应该做到“句中音步平仄要交替,句间音步平仄要互对”;放宽一点来讲,句中、句间音步可不计平仄,句脚一定要计平仄,如果力争句脚按“马蹄格”乃上乘。这类型对联包括“押韵、拆词”等有关修辞形式之“句脚xxx或连厌”古今所公认的格律形式。如: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魏无忌,长孙无忌,尔无忌,我亦无忌。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欠缺了解“对联技巧”的人,却说:“若按平仄交替的死板要求,这样的对联还不应打入地狱么?”

三、宽对型——在此,只就平仄上来说它。除联尾外,句子音步及句脚皆不讲平仄,xxx或连仄可达好几个字,几乎就跟口头语一样,以表现“句法、句式(节奏)”对仗为主,形成“骈体对”。因骈体自四骈六俪发展至今,早不受“字数”制约(可参阅《增广贤文》与《幼学琼林》等)。例如:

发展就是硬道理;

廉洁堪称好作风。

改革潮/掀起/华夏大地特色;

东方红/唤起/中国人民新生。

像“廉洁堪称好作风”十足的口号也!

三种体系的对联,平仄上的“严宽”各有要求,不可含糊混谈。作为联家的创作,可以自己的爱好选择。在这种情况下,硬要淘汰某一种而提倡一种,现在没有必要,将来估计也没有必要。但是谁占优势?除了“意境”这个前提,创作方式、对法、修辞技法等等当中的特殊点(如集句、磋对、某些假对……),恐怕是重要的鉴别因素。“宽对型”除了口语化占优势,其创作艺术“面”难免有很多被压缩,这就值得深思了。

从“联脚平仄”说开去

既然提出要求对联只讲“联脚平仄”,学对人起码要懂“文字平仄”。懂了文字平仄后而限定用在“联脚”,虽取消音步和句脚的平仄,还不是仍“有约束”。因为某些论说都提到“平仄是桎梏”,只不过是多与少的程度差别罢了,实际上是自相矛盾。当然,应该承认“小约束”与“大约束”无本质区别,但有“松紧”之不同。 “联律型”的对联,早已摆脱诗律型而独立产生、存在,平仄已经宽到“句脚”(或含音步),并没有“孤拗和三连尾”之限制。如: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_)

尘劫/历一千余年,重复/旧观,有幸明贤来作主;

诗人/题二十八字,长留/胜迹,可知佳句不须多。(寒山寺联)

同时从语意节奏上也解决了“五讲四美”、“愚公移山”等一些好的长短“词语”入联不“违律”的问题。如果说这还是“妨碍普及”和“影响创作的发展”,那不如把“联脚的平仄”宣布取消还自由。确实在“也谈不拘平仄的对联属于正格”一文中有这样说的:“非声律联因无声律的限制,……它使原来不熟悉声律而受阻于创作门外的爱好者,比较容易地步入创作的行列。”这种说法我看不太妥当,因为联律型体系已经给“造语”松了绑。至于强调非声联“好捕捉灵感,抒发情思,构建意境,塑造形象”,亦是脱离客观的。这些方面不决定于哪种格式,而在于文学修养与艺术造诣。诗,如“少小离家老大回……”,xxx“雪里红梅报喜讯;窗前绿柳诉芳心”,既口语化又意境高雅。某君举例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用来编联,再高明也是“口号”。可对联是文学不是口号(其他两体系的对联,也有“口号”的,一般没有宽对型容易出现),口号只是有关文体中的插曲。《对联》开展国庆五十周年《祖国颂》大征联,从见刊的副数上看,可能算得是近十多年收稿最多一次,“非声律”应征之作,可没有占鳌头的,但是已获“参赛权”。

有人提出“要争取非声律联的发表权”,报刊上不是“没有”,其决定是在其境界和艺术价值。发表与否,获奖与否,对联与对联之间本身没有鸿沟,无须谈“争取什么‘权’的”。

平仄xxx古诗 第18篇

xxx诗词七首

一.五绝 春雨思

细雨微风后,桃花朵朵妍。

心飞何处去,垂钓碧溪前。

二.五绝 和星星之诗 <一杯爱情>

心杯大如海,情酒醉无边。

处处萦佳丽,时时涌碧泉。

三.五绝 五一颂

亘古勤为本,衣食自此生。

今为劳者颂,敬业万方兴。

四.七绝 五一之念

月隐风轻碧空静,五一长夜望星星。

依稀似见频频笑。举酒衔杯醉影明。

五 七绝 xxx思

日起东方红似火,一江碧水绿如蓝。

清风浩荡频挥手,远客痴迷滞不前。

六.七绝 赏汀沚

春潮涌动汀洲绿,沚笑波澜旭日升。

鸿雁不离江水岸,相随此景守峥嵘。

七.七绝 咏山茶花

竞起芳芬独自娆,晶滢剔透遍南郊。

年年鉴赏年年醉,梦影纷飞似二乔。

八.七绝 人生

心系远方心xxx,几多跌宕几多纷。

人生自有花馨处,莫让花馨入梦尘。

九.七绝 评爱心灵儿(一杯红酒)四然妙语

人有四然情自豪,一杯红酒涌心滔。

灵犀入底时时在,友谊萦怀处处高。

(注 得之坦然 失之淡然 争其必然 顺其自然 )

十.七绝 小径晨思

背后青山送我行,路旁溪水听我声。

几行xxx无惆怅,月有圆缺日有空。

十一.xxx 祝群友灵儿生辰美好

百草青青,群峰蟒蟒,晨羲漫舞长缨。

滔滔碧水,九曲绕边城。

遍地牛羊欢笑,金鞭起,骏马奔腾。

抬头望,晴空万里,任百鸟争鸣。

品千年美酒,繁花丽处,共贺峥嵘。

忆神居初遇,一见钟情。

携手闲词漫步,诗书涌,无限恢宏。

xxx,生辰快乐,福寿甲苍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