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伯牙绝弦》原文及翻译 第1篇
善 :擅长,善于。
鼓:弹奏。
听:倾听。
绝 :断绝。
志在高山 :心中想到高山。
曰:说。
善哉 :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即“好啊” 、“妙啊”或“太棒了”。善,好;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 :高
兮 :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 :像……一样。
洋洋:广大。
念 :心里所想的。
必 :一定,必定。
之:他。
谓 :认为,以为。
知音 :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 :就。
复:再,又。
弦:在这里读作xián的音。
志在流水:心里想到河流。
阴:山北或水南为阴。反之,山南水北为阳。
文言文《伯牙绝弦》原文及翻译 第2篇
伯牙绝弦
未知:佚名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琴声。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动!”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思念。
「注释」
善:擅长,善于。
鼓:弹奏。
听:倾听。
绝:断绝。
志在高山:心中想到高山。
曰:说。
善哉: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即_好啊_、“妙啊”或“太棒了”。善,好;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高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像……一样。
洋洋:广大。
念:心里所想的。
必:一定,必定。
之:他。
谓:认为,以为。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就。
复:再,又。
弦:在这里读作xián的音。
志在流水:心里想到河流。
阴:山北或水南为阴。反之,山南水北为阳。
相关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提高你的艺术水*。”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
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没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此后,伯牙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终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简析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了。“伯牙绝弦”是交结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伯牙绝弦》原文及翻译3篇扩展阅读
《伯牙绝弦》原文及翻译3篇(扩展1)
——《伯牙绝弦》原文及翻译实用二篇
文言文《伯牙绝弦》原文及翻译 第3篇
《伯牙绝弦》是一篇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六年级的课文。文言文初次被编入小学教材,对于小学生来说,“文言文”是一个新的名词,这张陌生的“脸”会让孩子欣赏和热爱吗?我有点疑惑。
高山流水,知音难觅。伯牙和钟子期,一个善鼓,一个善听,而且善听者深得奥妙,能从琴声中知其表达的志趣与内涵,由解琴、解音而推衍为解人、解心,这就十分难得了。怎样引领学生在这篇千古绝唱中去徜徉,去读知音,品知音,悟知音,从而领悟到“高山流水不息,千古知音难觅”呢?
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知音
语文课首先要有语文味,古文更是如此。《伯牙绝弦》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教学时我扎扎实实地进行朗读指导。不论是从词语生发还是句段入手感受知音难觅,也不论是**读、指名读、接读、范读还是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一次朗读都步步落实,毫不含糊。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语言、品尝语言、运用语言,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领悟语言规律。
二、“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品知音
语文离不开字词句组成的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文章。叶圣陶在《语文教学十二韵》中指出“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唯文通彼此,譬如粱与津。”整堂课,我引领着学生如同畅饮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
让学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这一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爱,以及他们之间的情谊。
让学生用文中语言的规律来赞美伯牙的琴声,学生自然而然运用课前积累的语言来说话,看似不经意的课前伏笔却在这里熠熠发光,令人折服。通过这样的师生对话,学生入情入境,领会了“知音”心有灵犀的难能可贵。
让学生想象:伯牙在断绝弦的时候,还断了什么?通过想象说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
让写一写安慰伯牙的话,这一品味,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难觅”,珍惜拥有,珍惜友情。
三、高山流水总见情—悟知音
文言文《伯牙绝弦》原文及翻译 第4篇
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认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绝弦”,终生不再弹琴了。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语文书版本: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释:
绝 :断绝
善 :擅长,善于。鼓 :弹。
志在高山 :心里想到高山。
哉 :语气词,表示感叹也表示_啊_的意思。
峨峨 :山高峻的样子
兮 :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 :像……一样。
洋洋 :广大。
念 :心里所想的。
必 :一定,必定。
之:他。 谓 :认为。
知音 :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 :就。
复:再,又。
弦:在这里读作“闲”的音。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 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绝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善哉”,太好了。“若”,好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眼前!
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节称妙):“好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伯牙琴技出神入化,钟子期欣赏水*同样高超。教学时,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钟子期发自内心的赞叹以及伯牙遇到知音时欣喜若狂的心情。读了这个句子,我们对“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有了更真切、更形象的了解。
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伯牙精妙的乐曲,只有通晓音律的钟子期能真正听懂,伯牙的心意,只有钟子期能真正理解。情投意合,这才是知音啊!
③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破琴”,把琴摔碎。“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这里指伯牙把钟子期当做他的知音。“复”,再,重新。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黯然神伤,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令人动容。千百年来,“知音”典故不但在华夏大地传为美谈,而且名扬**。
(2)对词语的理解。
伯牙绝弦:绝,断绝。伯牙因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弹琴。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比喻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相关名曲
《高山流水》,为**十大古曲之一。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 描绘“巍巍兮志在高山”和“洋洋兮志在流水”。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高山流水》曾被带上太空,放在一张镀金唱片里。
思想感情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了。“伯牙绝弦”是交结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相关内容
古时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明年中秋再见面,可是到了第二年的八月十五,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本文通过讲述了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可以体会到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告诉我们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啊!
写作精华
《伯牙绝弦》写出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知己放点歌情谊非常深厚、重情重义、知音难觅的情感。
文言文《伯牙绝弦》原文及翻译 第5篇
伯牙绝弦
未知:佚名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琴声。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动!”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思念。
「注释」
善:擅长,善于。
鼓:弹奏。
听:倾听。
绝:断绝。
志在高山:心中想到高山。
曰:说。
善哉: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即_好啊_、“妙啊”或“太棒了”。善,好;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高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像……一样。
洋洋:广大。
念:心里所想的。
必:一定,必定。
之:他。
谓:认为,以为。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就。
复:再,又。
弦:在这里读作xián的音。
志在流水:心里想到河流。
阴:山北或水南为阴。反之,山南水北为阳。
相关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提高你的艺术水*。”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
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没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此后,伯牙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终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简析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了。“伯牙绝弦”是交结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文言文《伯牙绝弦》原文及翻译 第6篇
作品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人教版六年级上半学期语文书版本: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人教版七年级上半学期语文书版本: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作品注释
1.善:擅长,善于。
2.鼓:弹奏。
3.听:倾听。
4.绝:断绝。
5.志在高山:心中想到高山。
6.曰:说。
7.善哉: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即_好啊_、“妙啊”或“太棒了”。善,好;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8.峨峨:高。
9.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10.若:像……一样。
11.洋洋:广大。
12.念:心里所想的。
13.必:一定,必定。
14.之:他。
15.谓:认为,以为。
16.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17.乃:就。
18.复:再,又。
19.弦:在这里读作xián的音。
20.志在流水:心里想到河流。
21.阴:山北或水南为阴。反之,山南水北为阳。
作品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琴声。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动!” 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思念。
历史事件
学习了三年,伯牙琴艺大长,成了当地有名气的琴师。但是伯牙常常感到苦恼, 因为在艺术上还达不到更高的境界。 伯牙的老师成连知道了他的心思后,便对他说,我已经把自己的全部技艺都教给了你,而且你学习得很好。至于音乐的感受、悟性方面,我自己也没学好。我的老师万子春是一代宗师,他琴艺高超,对音乐有独特的感受力。他现住在东海的一个岛上,我带你去拜见他,跟他继续深造,你看好吗?俞伯牙闻听大喜,连声说好!
他们准备了充足的酒肴,乘船往东海进发。船行至东海的蓬莱山时,成连对伯牙说:“你先在蓬莱山稍候,我去接老师,马上就回来。”说完,成连划船离开了。过了许多天,成连没回来,伯牙很伤心。他抬头望大海,大**涛汹涌,回首望岛内,山林一片寂静,只有鸟儿在啼鸣,像在唱忧伤的歌。伯牙不禁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仰天长叹,即兴弹了一首曲子。曲中充满了忧伤之情。从这时起,俞伯牙的琴艺大长。其实,成连老师是让俞伯牙独自在大自然中寻求一种感受。
伯牙身处孤岛,整日与海为伴,与树林飞鸟为伍,感情很自然地发生了变化,陶冶了心灵,真正体会到了艺术的本质,才能创作出真正的传世之作。 后来,俞伯牙成了一代杰出的琴师,但真心能听懂他的曲子的人却非常少。
有一次,伯牙乘船沿江旅游。船行到一座高山旁时,突然下起了大雨,船停在山边避雨。伯牙耳听淅沥的雨声,眼望雨打江面的生动景象,琴兴大发。伯牙正弹到兴头上,突然感到琴弦上有异样的颤抖,这是琴师的心灵感应,说明附近有人在听琴。伯牙走出船外,果然看见岸上树林边坐着一个叫锺子期的打柴人。
伯牙把子期请到船上,两人互通了姓名,伯牙说:“我为你弹一首曲子听好吗?”子期立即表示洗耳恭听。伯牙即兴弹了一曲《高山》。子期赞叹道:“多么巍峨的高山啊!”伯牙又弹了一曲《流水》子期称赞道:“多么浩荡的江水啊!”伯牙又佩服又激动,对子期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声,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两个人结拜为生死之交。
伯牙与子期约定,待周游完毕要前往他家去拜访他。 一日,伯牙如约前来子期家拜访他,但是子期已经不幸因病去世了。伯牙闻听悲痛欲绝,奔到子期墓前为他弹奏了一首充满怀念和悲伤的'曲子,然后站立起来,将自己珍贵的琴砸碎于子期的墓前。从此,伯牙与琴绝缘,再也没有弹过琴。
在《吕氏春秋》中,记载有伯牙与锺子期的故事,一直为后世所传诵。
据《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写了这个动人的故事:
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寸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琴操》、《乐府解题》记载有伯牙学琴的故事:著名琴家成连先生是伯牙的老师,伯牙跟成连学了三年琴却没有太大的长进。成连说自己只能教弹琴技艺,而其师万子春善移情,便带伯牙去东海找万子春请教移情之法。可伯牙到了东海,并未见到万子春,只看见汹涌的波涛,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鸟,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说:“先生移我情矣!”于是创作了《水仙操》。
课文资料袋
伯牙、锺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我国古诗常有提及,如,“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相关名曲
《高山流水》,为**十大古曲之一。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锺子期竟能领会这是 描绘“巍巍兮志在高山”和“洋洋兮志在流水”。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锺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高山流水》曾被带上太空,放在一张镀金唱片里。
思想感情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俞伯牙与锺子期的故事了。“伯牙绝弦”是交结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相关内容
古时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锺子期。俞伯牙的知音是锺子期,他们约好第二年中秋再见面,可是到了第二年的八月十五,锺子期却没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锺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少数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本文通过讲述了楚国俞伯牙与锺子期的故事,可以体会到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告诉我们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啊!
文言文《伯牙绝弦》原文及翻译 第7篇
作品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人教版六年级上半学期语文书版本: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人教版七年级上半学期语文书版本: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作品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琴声。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动!” 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思念。
词的意思
1.善:擅长,善于。
2.鼓:弹奏。
3.听:倾听。
4.绝:断绝。
5.志在高山:心中想到高山。
6.曰:说。
7.善哉: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即_好啊_、“妙啊”或“太棒了”。善,好;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8.峨峨:高。
9.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10.若:像……一样。
11.洋洋:广大。
12.念:心里所想的。
13.必:一定,必定。
14.之:他。
15.谓:认为,以为。
16.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17.乃:就。
18.复:再,又。
19.弦:在这里读作xián的音。
20.志在流水:心里想到河流。
21.阴:山北或水南为阴。反之,山南水北为阳。
文言文《伯牙绝弦》原文及翻译 第8篇
《伯牙绝弦》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初捧教材,不顾其他,我被这千古绝唱之凄美知音情所憾动,感慨万千;清静心灵,再捧教材,我被这知音经典之精美语言所打动,惊叹连连;三捧教材,沉入文本,我被这绝世名篇之优美音韵所触动,欣喜若狂!教学时我和学生共同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一节课下来,得到了听课老师的赞赏。自我感觉有几点做的还算满意。
整堂课我和学生如同畅饮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反复朗读,感受了文言文之美。第一次的初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读的兴致满满;第二次读有板有眼,在教师范读得基础上让学生注意停顿,了解古文该怎么读;三读课文,有滋有味,意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读的质量,理解课文内容;第四次的分角色代入式朗读理解知音;第五次齐读结束,真情流露。这样的朗读设计,让学生慢慢地读正确了,读通了,读明白了,使读有了层次。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气地品味语言的情思,在不经意间,学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
适时的资料补充,升华了主题。体会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让学生体会到那种知音情谊,特别是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学生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所以我对文本进行了挖掘与扩充,引导学生想象别人是如何称赞伯牙的,让学生体会伯牙作为一名著名的乐师,却无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无人理解他的心意,从中感受到他的孤独寂寞,了解知音难求,感受“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补充介绍钟子期死后,俞伯牙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时所写下的一首短歌,帮助学生感受伯牙对于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心情,让学生真正体会伯牙绝弦的那种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我觉得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应进行正确的价值导向。因此,我在学生体会伯牙失去知音后那种痛苦与绝望的心情,及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想对伯牙说什么,在学生安慰、鼓励伯牙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然后告诉学生如果遇到了知音,应该好好珍惜,如果还没有找到,则应该真诚对待周围的朋友。
文言文《伯牙绝弦》原文及翻译 第9篇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语文书版本: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释:
绝 :断绝
善 :擅长,善于。鼓 :弹。
志在高山 :心里想到高山。
哉 :语气词,表示感叹也表示_啊_的意思。
峨峨 :山高峻的样子
兮 :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 :像……一样。
洋洋 :广大。
念 :心里所想的。
必 :一定,必定。
之:他。 谓 :认为。
知音 :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 :就。
复:再,又。
弦:在这里读作“闲”的音。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 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绝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善哉”,太好了。“若”,好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眼前!
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节称妙):“好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伯牙琴技出神入化,钟子期欣赏水*同样高超。教学时,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钟子期发自内心的赞叹以及伯牙遇到知音时欣喜若狂的心情。读了这个句子,我们对“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有了更真切、更形象的了解。
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伯牙精妙的乐曲,只有通晓音律的钟子期能真正听懂,伯牙的心意,只有钟子期能真正理解。情投意合,这才是知音啊!
③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破琴”,把琴摔碎。“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这里指伯牙把钟子期当做他的知音。“复”,再,重新。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黯然神伤,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令人动容。千百年来,“知音”典故不但在华夏大地传为美谈,而且名扬**。
(2)对词语的理解。
伯牙绝弦:绝,断绝。伯牙因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弹琴。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比喻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相关名曲
《高山流水》,为**十大古曲之一。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 描绘“巍巍兮志在高山”和“洋洋兮志在流水”。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高山流水》曾被带上太空,放在一张镀金唱片里。
思想感情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了。“伯牙绝弦”是交结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相关内容
古时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明年中秋再见面,可是到了第二年的八月十五,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本文通过讲述了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可以体会到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告诉我们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啊!
写作精华
《伯牙绝弦》写出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知己放点歌情谊非常深厚、重情重义、知音难觅的情感。
《伯牙绝弦》原文及翻译3篇(扩展4)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文言文《伯牙绝弦》原文及翻译 第10篇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为孩子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设计意图:导入部分将词语积累的环节快速过渡到学文中来,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读文,要求读准字音。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铺垫]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
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
确认:“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7.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8.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9.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10.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进行拓展练习,自然而然理解了伯牙与钟子期是人生知己。]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乐曲,学生欣赏)
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
六、作业: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
25.伯牙绝弦
伯牙 善鼓琴 所念绝弦
(知音)
钟子期 善听 必得之死
[教学反思:本课设计时主要抓住重点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体会知己含义,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设计了拓展练习,再围绕“绝弦”,让我们感受到不仅仅是伯牙、子期心灵相通的情义,最后设计了《高山流水》的音乐欣赏,让从教者与学生一起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教学时要多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的读、思、悟,要读得充分,读得入理,读出韵味,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文言文《伯牙绝弦》原文及翻译 第11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琴声。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动!” 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思念。
文言文《伯牙绝弦》原文及翻译 第12篇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绝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注译
绝:断绝
善:擅长,善于。
鼓:弹。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也表示_啊_的意思。
峨峨:高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像~~一样。
洋洋:广大。
念:心里所想的。
必:一定,必定。
之:他。谓:认为。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就。
复:再,又。
弦:在这里读作“闲”的音。
文言文《伯牙绝弦》原文及翻译 第13篇
作品原文
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锺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人教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书版本: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人教版七年级上半学期语文书版本: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鼓琴,其友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说苑·尊贤》
作品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锺子期善于倾听琴声。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锺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长江,黄河,锺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长江黄河在我面前流动!” 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锺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锺子期去世后,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锺子期的思念。
伯牙擅长弹琴,锺子期善于倾听琴声。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锺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长江,黄河,锺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长江黄河在我面前流动!” 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锺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锺子期去世后,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锺子期的思念。
——伯牙绝弦文言文翻译
伯牙绝弦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伯牙绝弦》原文及翻译 第14篇
作品原文
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锺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人教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书版本: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人教版七年级上半学期语文书版本: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鼓琴,其友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说苑·尊贤》
作品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锺子期善于倾听琴声。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锺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长江,黄河,锺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长江黄河在我面前流动!” 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锺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锺子期去世后,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锺子期的思念。
伯牙擅长弹琴,锺子期善于倾听琴声。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锺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长江,黄河,锺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长江黄河在我面前流动!” 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锺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锺子期去世后,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锺子期的思念。
《伯牙绝弦》原文及翻译3篇(扩展2)
——伯牙绝弦原文及翻译范文2份
文言文《伯牙绝弦》原文及翻译 第15篇
《伯牙绝弦》一课是我今年刚刚接触到的一篇新课文,也是一篇文言文。本篇课文说它不难吧,的确不难,只有77个字。说它难吧,它又很难。因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77个字里边讲述了这样一个千古流传,这样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这77个字的背后究竟有多少深厚的人文内涵呀!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再一次深刻的认识到: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充分对话的一个过程。
一、老师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前提。
老师与文本的对话,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备课,这是教学之前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越是充分,课堂教学就越是精彩。拿本课来说,教学片断1中的课前谈话这一部分,正是因为老师进行了充分了准备,所以在后面教学中,对伯牙琴声的理解时,学生才能异口同声,深入理解。教学片断2中,老师从学生的传说中引入课文,讲到课文是这个传说的历史记载,只有五句话,77个字,既“镇”住了学生,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片断4中对“知音”内涵的揭示上,也正是因为老师在上课之前对文本有了独到的理解,才能让学生也理解得如此到位。所以,一堂精彩的课,老师的精心准备,老师与文本的充分对话,老师对文本的独到理解是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
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最主要的是就是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了解文本,形成他们对文本的独到理解和认识。在这一堂课中,老师几次设计了学生“读”课文的环节。先是初读,大致熟悉一下文言文,让他们说一说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时的感受。学生的回答不尽相同,但老师却抓住对他们有利的一面进行指导,告诉他们文言文其实很有意思,学起来会很容易,很有趣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是让学生边读边理解,接下来老师告诉他们读文言文的方法,应该如何断句,应该怎么读出轻重缓急来,师进行范读,甚至领读。最后让学生模仿读,学着读。一堂课下来,学生从不会读,读不好,到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正是他们与文本有了充分对话的有力证明。
三、老师与学生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促进**。
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力求和学生进行最简洁,最有效的课堂对话。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老师的每一个问题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准备,老师的每一个问题都有着很强的针对性。此外,老师与学生的对话过程还体现在老师对课堂“生成资源”的把握上,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他应该是对“课堂生成资源”具有极强的敏锐度,充分利用课堂上现有的“生成资源”来进行教学,语文课堂更容易出彩。本堂课中,有一个学生忘记了钟子期的名字,在回答问题时说了一句“那个姓钟的人”,引得学生哄堂大笑。老师就紧紧抓住了这一“生成资源”,相机**:“是啊,钟子期确实是姓钟,那么,大家是否知道,伯牙姓什么呢?”结果,充分预习了课文,收集了相关资料的同学都知道了正确答案“伯牙叫俞伯牙,姓俞。”,而另一部分同学则回答“姓伯”。通过老师学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对这一课外知识也加强了记忆。
阅读教学中,只要紧紧抓住老师、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充分对话,大家的课堂教学就会生气勃勃,活力无限!
文言文《伯牙绝弦》原文及翻译 第16篇
善 :擅长,善于。
鼓:弹奏。
听:倾听。
绝 :断绝。
志在高山 :心中想到高山。
曰:说。
善哉 :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即_好啊_ 、“妙啊”或“太棒了”。善,好;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 :高
巍巍:高
兮 :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 :像……一样。
洋洋:广大。
念 :心里所想的。
必 :一定,必定。
之:他。
谓 :认为,以为。
知音 :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 :就。
复:再,又。
弦:在这里读作xián的音。
志在流水:心里想到河流。
阴:山北或水南为阴。反之,山南水北为阳。
文言文《伯牙绝弦》原文及翻译 第17篇
《伯牙绝弦》是一篇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六年级的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77个字里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我在设计学案的时候,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理解这个故事,见证千古知音,向往这份美好。
我在设计课前预习这一环节,根据文言文读的节奏难以把握的特点,先让学生回顾学习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当学生指出文言文比较难读要反复地读后,教师就让学生反复读文。在接下来的反馈交流时,教师肯定读得好的地方,读不好的句子通过教师范读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停顿和节奏,达到了读通读正确的目的。在课中,学生通过找伯牙和子期心灵相通的句子,反复诵读,真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到他们之间的美好情谊,自然地把文章的意蕴、情感、韵味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调传递出来。结课时,学生和着《高山流水》的乐曲诵读课文,学生把自己对文本的独特体验自然地流露出来。
在课中,展示学习的时候,引导学生在品中咀味。有主要是引领学生要品词品句,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激发学生从课文结构特色处或情感磅礴处切入。
记得有一小组带领大家学习时,要学生找出伯牙和子期心灵相通的句子,当明确课文的前三句话之后,投影“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先通过让学生自己说体会,然后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善”字所表达不同的意思,体会古人“善哉”表达的感情?并通过朗读表达赞美的语气。然后老师点拨,伯牙的琴声中还有那些美好的意境?充分让学生用一组ABCC,如白雪皑皑、芳草萋萋、清风徐徐、春雨蒙蒙灯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细细品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从而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伯牙和子期之间那心灵相通的知音情谊。
另外,在学习结束时,学生也沉浸在伯牙的悲痛欲绝和万念俱灰中,此时让学生抒写感受: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学生纷纷动笔写感受。学生的笔下更多的是对伯牙的劝慰和自己人生的感悟,他们在劝伯牙的同时也在劝自己,通过写话,使学生从文本中走出,对现在拥有的生活更为珍惜。这样的写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品味了文章的情感,训练了写作的语感,语言文字的芳香之味自然流淌。
但是,一堂课下来,首先一点,觉得在对古文的朗读指导中,还欠缺教学方法,学生可能是把古文给读正确了,读顺了,但古文的韵味还没读到位,应该在教学中慢慢渗透;其二,在理解课文时,对课堂中生成的关注度还不到位,有时,忙于赶时间,就匆匆过场,这可能跟自身的素养有很大的关系。总之,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今后,需要在自己的课堂中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文言文《伯牙绝弦》原文及翻译 第18篇
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他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在这一感悟的基础上,再深化人物的情感世界。在教学过程中,我计设这样的一个问题“在现实的生活中,你有最懂你心的人吗?有这样的知音在你身边,你觉得快乐吗?”有些孩子很自豪地谈到了自己的好伙伴,有些却显得很沉默。可见,不同的学生,他们的交往能力不同,他们的圈子显然不同,何谓“知己”?其实在生活中,很多孩子还没有用心去感受朋友。用你心度他心的方法,让学生明白要珍惜现实生活中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知音”之美是《伯牙绝弦》的文本意义,领悟“知音”境界之美,就是破译《伯牙绝弦》的情感密码。这种美,就看你从哪一个角度。“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这个故事是一场悲剧,所以这种美也许是一种凄美。以现代人的眼光,对伯牙又作如何的评价?我想了解一下学生的看法,也是为学生造就一个小论坛,发展学生的个性。于是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这个问题“善鼓的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有的学生说:“伯牙,你别难过了!”,有的学生又说:“伯牙,我认为你这样做不好,琴很贵的,别把它摔破。”,有的学生说:“伯牙,你别伤心,你没有了子期这个知音不要紧,可以再找一个呀。我也可以当你的知音,我非常喜欢听音乐的。”从孩子们的回答中,可看到他们发射出了智慧的光芒,都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文言文《伯牙绝弦》原文及翻译 第19篇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琴声。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动!” 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思念。
善 :擅长,善于。
鼓:弹奏。
听:倾听。
绝 :断绝。
志在高山 :心中想到高山。
曰:说。
善哉 :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即_好啊_ 、“妙啊”或“太棒了”。善,好;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 :高
兮 :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 :像……一样。
洋洋:广大。
念 :心里所想的。
必 :一定,必定。
之:他。
谓 :认为,以为。
知音 :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 :就。
复:再,又。
弦:在这里读作xián的音。
志在流水:心里想到河流。
阴:山北或水南为阴。反之,山南水北为阳。
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提高你的艺术水*。”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
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没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此后,伯牙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终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伯牙绝弦》原文及翻译3篇(扩展3)
——伯牙绝弦翻译及原文优选【一】篇
文言文《伯牙绝弦》原文及翻译 第20篇
“朋友”的意思学生不难理解,但“知音”的意思学生体会的就不够深刻了。这部分片断通过学生想、说以及仿写,了解知音文化,在受到思想熏陶的同时,熟悉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受“轻扣诗歌的大门”一单元的影响,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言,因此在仿写上显得比较容易。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比较拘谨,明显不如没有录相的课堂活跃,感觉有许多学生没有走进文本,进入情境。我分析了三方面原因:教师方面,语言不够充满激情,学生的学习欲望没能充分挖掘出来;学生方面,主要是以前没有接触过这种上课形式,在镜头面前放不开;教学环境方面,多**资源没有利用,整个情境创设得不够真实,一节课下来,感觉师生的状态都有待改善。
我心目中,像《伯牙绝弦》这样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了诗情画意的课堂,是学生能用自己的语文素养学到更多的语文的课堂,学生们能在文本的感染下,心潮澎湃地听、说、读、写。本节课的教学,离我期待的语文课堂还相去甚远,在今后的教学中再不断地实践探索吧。
文言文《伯牙绝弦》原文及翻译 第21篇
【片断一】(学生把文言文读通读顺,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后)
师:文中有一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他弹琴只是“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吗?他还会用音乐表现什么?
师:(清风、明月……)当伯牙弹琴志在清风时,钟子期会怎么称赞?
(前面进行过“徐徐清风、皎皎明月 ” 等AABC式的词语练习。)
师: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而是知音啊!
作为音乐家的伯牙,他会缺少赞美他的人吗?他为什么独视子期为知音?
(赞美声是虚伪、苍白)
师:是啊,当伯牙弹琴志在高山时,他们不会称赞-----当伯牙弹琴志在流水时,他们不会称赞----
师:现在终于遇到了知音。让我们一起读读相关语句,体会伯牙找到知音的幸福。
【片断二】
师:子期死后,伯牙用一种极端的方式—破琴绝弦来哀悼自己的知音,你能体会伯牙当时的心情吗?
生:伯牙当时肯定想:我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知音,可他又离我而去,以后,谁能像他一样懂我的音乐呢?
师:当我弹琴,志在高山时,谁会为我称赞----当我弹琴志在流水时,谁为我称赞---- (反复进行语言的内化训练。)
师:在伯牙眼里:子期,你是我唯一的知音啊,你走了我又要回到无人理解的生活里去,这样的日子是多么痛苦啊!所以伯牙破琴绝弦。这破碎的仅仅是琴吗?(破碎的心;断绝的是对音乐的热爱)
师:子期死后伯牙来到他的坟前,为他留下了一首碑文。(师配乐悲情念碑文)让我们在音乐声中,齐读碑文。
师:面对伯牙的痛苦和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请写几句话。
【反思】在这一环节,我先引导学生深入伯牙内心,体会他痛失知音的伤感,再补充碑文,在如泣如诉的音乐中,学生体会到了伯牙的伤心欲绝,感情达到了**,再让学生有情抒发,读写结合。
文言文《伯牙绝弦》原文及翻译 第22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人教版六年级上半学期语文书版本: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人教版七年级上半学期语文书版本: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文言文《伯牙绝弦》原文及翻译 第23篇
一直对上《伯牙绝弦》这课充满了期待。听过两位教师执教这课,特别是去年听的这堂课仍让人回味无穷,记忆犹深。两位教师共同的特点就是指导了学生把文言文读好,读出韵味;同时注重了对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指导;还有个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以情去感动学生,让学生沉下心去感受伯牙在知道钟子期死后断琴绝弦的哀痛中,从而领悟到了知音所包含的深远含义。
借鉴成功者的教学方法,我也决定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先指导学生把文言文朗读正确,生字读准,断句正确,然后引导学生去理解文言文,在理解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学,分组学习,让他们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最后解读知音的深刻内涵。
教学流程还算流畅,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特别是朗读文言文的兴趣很高,读得摇头晃脑,有滋有味的。
但是我觉得遗憾的是有的学生从入课到最后都没有读出那种味道,读的时候感觉断句的地方是一个字一个字数过去的;其次是有个句子的断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学生掌握的情况不太好,他们也知道该在什么地方断句,但是读的时候不知不觉就把“谓世”两个字连在一起了,让我不理解的是一个成绩很好的女孩子,你给她纠正多少遍都没用。课后我想,造成这样朗读的原因大概有两个,学生的朗读习惯和学生的语感的欠缺所导致的吧。
另外在教学中显得不足的是学生在领悟知音内涵的时候没有深刻的内心感受。“知音难得”,“知音难求”,由于学生没有生活经验做基础,他们难以理解这种“难”的程度,更难以理解求得知音后内心的满足,欣喜,特别是在得到知音又失去知音后的那种绝望与凄凉更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课件辅助教学,将学生带入到那种情境中,使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
我记得我看过一位教师的执教的这节课后我曾产生了这样的恍惚“整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老师非老师,而是伯牙子期的又一个知音。他在给人们再现高山流水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他是导演是主角,但是他不是独角戏,而是在引导一班孩子一起为大家深情演绎。”这样的教学意境的确是让人叹为观止!
教学之路漫漫,探索之途更是漫漫!
文言文《伯牙绝弦》原文及翻译 第24篇
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俞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好啊,我仿佛看见一座巍峨峻拔的泰山屹立在我眼前!”俞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我仿佛看见了奔腾不息的江河!”总之俞伯牙心里想的,钟子期就一定能知道他的'心意。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觉得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了,觉得很伤心。于是摔破了琴,挑断了琴弦,决定一生不再弹琴。
《伯牙绝弦》原文及翻译3篇(扩展7)
——《伯牙绝弦》原文及译文翻译(精选2篇)
文言文《伯牙绝弦》原文及翻译 第25篇
有人说:“信息技术教育是一把双刃剑。”的确,使用“这把剑”时如能做到适度、适时、得法,就能为语文阅读教学带来生机,带来活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反之,则会画蛇添足,适得其反。在本案例中,教师多次补充相关的课外资料,每一次的使用均恰到好处。如“合作探究感悟知音”这个环节,师补充介绍俞伯牙和钟子期的衣着、国籍和身份,有助于学生发现其中的反差,产生困惑,从而产生探究课文的欲望。又如,引导学生理解“俞伯牙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时,又适时出示相关故事,加上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再如,结尾处引出小诗“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对帮助学生理解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深厚情谊,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至于最后的课外拓展,相信“知音”文化一定会在学生的内心生根发芽。
总之,本文语言精练,朗朗上口,易于诵读。但正因为语言精练,却阻隔了学生对“知音情”的体会和感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链接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创设一定的情境,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是的中心思想很有帮助的。
文言文《伯牙绝弦》原文及翻译 第26篇
《伯牙绝弦》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尽管这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这篇文章而言,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文章比较浅显,而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自我感觉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一、课前铺垫,未成曲调先有情。
学习这一课的前一天下午,我就布置学生提前预习,查找一下关于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通过交流,大家知道了俞伯牙传说是晋国的外交官,而钟子期只是一个砍柴的樵夫,俩人地位悬殊,身份不同;知道了俞伯牙拜师求学、东渡蓬莱的的执着和艰辛;知道了俞伯牙十年没人能真正听懂他的琴声时心中的那份孤单和苦闷;同时也知道了汉阳江口,中秋佳节月圆夜,俩人因琴声相遇,相知,相约时心中的那份惊喜和感动,知道了一年后的中秋,同样的地点,同样的明月,俞伯牙得知钟子期染病去世后的那份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心情。这些都为后面的诵读理解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也激发了同学们阅读的兴趣,还未读文,但心弦已被拨动。
二、反复朗读,心有灵犀一点通
崔峦老师在学术会上提到: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旨在体现小学与初中的衔接,主要是让学生见一见,感受一下,以至于到了初中不感到陌生。结合到文言文简洁、典雅,朗诵时具有音韵美的特点,本课首先注重学生的诵读:读通课文,读顺节奏为理解课文大意做好铺垫。
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多种形式朗读。从刚开始时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每次的朗读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相机指导。如刚开始男女生比赛读时,女生把:“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读成了“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我问男生听出女生读的有什么问题吗?他们都摇摇头。我不动声色趁机在黑板上板书了两个字:兮和哉。并让他们猜猜“若”的意思。因为“峨峨”“洋洋”书中有注释,学生很容易猜到若的意思就是“好像”,那“兮”有什么实际意思吗?当他们明白这个字只是个语气词,相当于汉字的感叹词“啊”时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兮”应连在前面的词语后,再读时不仅断句正确,而且自然的把“兮”拖长,读得有滋有味。
在朗读的指导过程中,我注意把朗读与想象及理解进行有机地结合。比如,指导学生抓住一个“善”字读出高兴、激动、称赞的语气,抓住两个语气词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抓住一个“绝”字,读出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由于朗读的多层次、多元化,词语的理解一点就通,通过朗读不断加深对伯牙与钟子期知音情怀的体会,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三、拓展练习,高山流水悟真情。
教学中,我围绕“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一句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蛾泰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习,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又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既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又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钟子期从俞伯牙的琴声里不仅能听出高山流水,还能听出他的胸怀,他的志向,他的喜怒哀乐,所谓的知音,就是世上那个最懂你知你的人。
我觉得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应进行正确的价值导向。因此,我在学生体会伯牙失去知音后那种痛苦与绝望的心情,及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想对伯牙说什么,在学生安慰、鼓励伯牙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然后告诉学生如果遇到了知音,应该好好珍惜,如果还没有找到,则应该真诚对待周围的朋友。
俞伯牙用炉火纯青的琴技,还有高山流水的智慧、情操,拨动了钟子期的心弦;而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尝试着用生动传情的语言,还有符合学生心智的方法,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但愿,学生能得意,得言,得法,他们的情感受到熏陶,心灵得到洗礼,语言逐渐丰富,思维更加清晰……
文言文《伯牙绝弦》原文及翻译 第27篇
今天,讲《伯牙绝弦》,当拓展时说到“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我的心猛地紧揪一下,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当抬头时,才发现底下的孩子已是泪流满面……相信此时,孩子们对于知音一词理解的想必更为透彻吧!是啊,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令人动容!伯牙绝弦,真知己!讲到这里,我已无需再多说一句话了,在孩子们又一次诵读声中我们结束了这堂语文课。从教以来,今天,我心胸被一种莫名的感动和欣喜充盈着,对于语文教学我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师生双方能达到心灵相通,则教学顺利、效果明显、目标达成。
一种积极的情绪,能使学生处于亢奋的学习状态,求知欲增强,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就明显提高。我们教师接受了这些良好的反馈之后,就会自觉强化这种情感,教师也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教学之中,并给予学生更多的爱和指导。如此双向交流、双向反馈,必然极大地提高学习效果,这就是**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所谓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师生间情感交流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程度。大师王国维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
相信我孩子们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会越走越远!谢谢你们,让我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遇到质朴,纯真的你们!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云烟万里,佳话千载。伯牙绝弦,荡气回肠,东方文化,艺术瑰宝!愿在美好的明天,我孩子们和天下的有情有致之人都能觅得高山流水之知音!愿我的漫漫语文教学路上能时常向今天一样开出一朵朵绮丽的小花,等岁聿云暮之时,在我的教育历程上也能留下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