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 赏析(8篇)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 赏析 第1篇

《等你,在雨中》是余光中爱情诗歌的**作。诗作名曰“等你”,但全诗只字未提“等你”的焦急和无奈,而是别出心裁地描写了“等你”的幻觉和美感。诗的语言清新亮丽,色彩鲜艳,画面唯美,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

此诗共分8个自然段。除第八自然段外,每段三行,长短不一,中间一行缩进一个字符。诗人这样安排,是为了使诗歌在表现形式上更加活泼,更加符合年青人跳跃的心态;同时,也使整首诗更加富有节奏的美感。

在第一自然段里,诗人用了短短34字符,就将时间、地点、人物和环境,清晰地向读者做了交代。黄昏将至,细雨濛濛,彩虹飞架,红莲如火,“蝉声沉落,蛙声升起”。一个青年在雨中静静等待着自己的恋人,他也许正望着绚丽的天际,望着一池火红的荷花,在痴痴的想,痴痴的盼。这将暮未暮的美丽时分,这诗一般、梦一样的等待。

就在等待中,青年发现池中的一朵朵莲红得仿佛灼灼地燃了起来,红焰的芯子在细碎晶莹的雨丝中舞蹈。这个关于红莲的奇异比喻让我想起了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里写白流苏与范柳原看到的“野火花”:“黑夜里,她看不出那红色,然而她直觉地知道它是红得不能再红了,红得不可收拾,一蓬蓬一蓬蓬的小花,窝在参天大树上,壁栗剥落燃烧着,一路烧过去,把那紫蓝的天也烧红了。”两种不同的植物都在情人的眼中燃烧了起来,我想那是象征着他们心中的曳曳跳动乃至熊熊燃烧的爱情之火。这个比喻非常形象地赋予了莲动态的空间感,在火焰与雨的冷暖对比中表达诗人缱绻的情思,使读者在奇异的感受中体味出了诗意。塞尚的苹果是冷的,梵高的向日葵是热的,而余光中的莲既冷且热,在冷冷的水之**,擎一枝炽烈的红焰。

诗歌的第三自然段仍然是在写青年梦幻般的错觉,只是更加进了一步。“永恒,刹那,刹那,永恒”。也许诗人想说,在永恒的生命时间长河里,等“你”的这段时间只是一刹那。但同时,“我们”相守在一起的一刹那也就是永恒。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抽象的描写手法阐述着时间的错综复杂,勾勒出一种朦胧的境地,一种亘古不变的情怀,富有幽深婉约的诗美。三个“刹那”,三个“永恒”,相对的概念,哲理的**,让人觉得字字是心迹,字字是誓言,但又决不落俗。在这一段里,有全段也是全诗里最难懂的句子:“等你,在时间之外,在时间之内”。在时间之外,是因为有像“你”一样的莲相伴,“我”感觉仿佛站在时间的旁边,冷眼看着它的流逝,心里并不着急,有莲相伴的时光里,刹那即是永恒,永恒即是刹那,*素的时间概念在这里失去了度量的意义;在时间之内,是“我”有时也从幻境中回到现实,看着手表,发现时间的确在一分一秒地过去,心里在担心你的无法赴约。

写到这里,现代人的美梦,逸到了典丽的古代。痴等的青年人想到了伊人的清芬,“摇一柄桂桨,在木兰舟中”;想到了伊人的小手,而那手又是“应该采莲的手”。《汉乐府》里有“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这里诗人融现代诗于古典情调之中,诗意纤细绵密如梅雨,有晚唐和南宋的韵味。这是诗人主动地吸取古典词作的养料,藉以增润自己作品的声容色泽,然而并未投身古人的境遇,为之**。在这些典丽的语言中虽隐匿着古代的传统意象———木兰舟、桂桨、吴宫,但诗人用它们具有的含蓄凝练表现出现代的**与飘逸。虽有晚唐和南宋的旖旎、妩媚和郁艳,却仍保留了现代风格的明朗和奇谲。

第六自然段写青年从幻想回到了现实中。“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一方面讲随着时间的流逝,天快黑了或者已经黑了,并且指明天已放晴;另一方面是诗人将小伙子身处的环境作进一步的说明。这个句子,诗人用了十足现代的语汇,和前面一段用典描写情人的诗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耳坠子般的悬着”,诗人将悬在科学馆飞檐下的一颗星比喻成少女的耳坠,不仅浪漫,而且符合恋爱中年青人的心态。

“瑞士表说都七点了。”这里诗人用了一个句号,表示小伙子已经不抱希望了。这时,苦苦等待的那个女孩突然“步红莲而来”。像电影中的特技镜头一样,恍惚中青年等待的美人仿佛从一池红莲中幻化而出,妩媚动人,清丽典雅。但我们始终不能一睹她的芳容——“丹青不是无完笔,写到纤腰已断魂”,诗人只说“像一首**/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我们知道,**的风格典雅含蓄,**中的女子,是“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般的妩媚,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般的袅娜,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般的怅惘。“我”望着姗姗而来的“你”,仿佛看到了一朵红莲,爱情典故中的经典篇章象断断续续的回声响彻“我”的心底,姜白石词中清新的韵律象叮咚作响的清泉缓缓地流进“我”的心中。整篇诗作就此戛然而止,但余意绵绵,使读者产生了无限的遐想,以至回味无穷。

飘着细雨的黄昏,如火焰般的红莲,等待中的情人,诸多意象交融在一起,编织得这般如诗如画,宛如一幅唯美、饱满的油墨画在读者眼前流动,拨动着读者的每根心弦,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运用独白和通感等现代手法,又融汇了古典诗词的意境,把现代人的感情与古典美揉合到一起,语言清新隽永,意境空旷灵动,深情唯美,使得诗歌达到了一种清纯精致的境界。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 赏析 第2篇

《等你,在雨中》可称余光中爱情诗歌的**作。诗作名曰“等你”,但全诗只字未提“等你”的焦急和无奈,而是别出心裁地状写“等你”的幻觉和美感。黄昏将至,细雨蒙蒙,彩虹飞架,红莲如火,“蝉声沉落,蛙声升起”。正因为“你”在“我”心中深埋,所以让人伤感的黄昏才显得如诗如画。“我”情不自禁地喃喃自语:“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每朵莲都象你”。在余光中的诗作中,莲的意象曾多次出现。诗人崇尚莲的美丽与圣洁,因此,莲既是具象的实物,又是美与理想的`综合。理解了这一点,我们也便知晓了诗作中为何把约会的地点安排在黄昏的莲池边。象电影中的特技镜头一样,等待中的美人从红莲中幻化而出,“摇一柄桂桨,在木兰舟中”,妩媚动人,艳若天仙。莲花与情人的清芬之气,使“我”如痴如醉,物我两忘。如果不是瑞士有悄悄地告诉“我”七点已到,真不知会沉迷至何时。写到此处,诗人笔锋陡转,美人在时钟指向七点时翩翩而来。按常规,诗人应把幻觉在“我”与情人的拥抱和热吻中化为现实。然而诗人匠心独运,出其不意,写“我”望着姗姗而来的美人,仿佛看到了一朵红莲,姜白石词中婉约的韵律象叮咚作响的清泉缓缓流进“我”的心中。诗作至此嘎然而止,但余绪未了,让读者顿时傻呆,久久找不到走出诗境的途径。

余光中的诗作情通古今,意贯中西。最初,他沉迷于*古典诗词,源远流长的*诗歌传统,滋润了他年轻的诗心。50年代,**现代诗风靡**,余光中诗作也从古典走向现代。60年代初,在**诗坛继续西行的同时,余光中却折身而返,重归“故里”。在传统与现代中进进出出,使余光中后来的诗歌有着更博杂的兼容性。《等你,在雨中》语言清丽,声韵柔婉,具有东方古典美的空灵境界,同时,从诗句的排列上,也充分体现出诗人对现代格律诗建筑美的刻意追求。但余光中在回归传统时并不抛弃“现代”。他寻求的是一种有深厚传统背景的“现代”,或者是受过“现代”洗礼的“古典”。此诗运用独白和通感等现代手法,把现代人的感情与古典美揉合到一起,把现代诗和古代词熔为一炉,使诗达到了相当清纯精致的境界。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 赏析 第3篇

诗言志,歌咏情,诗歌是情志抒发的艺术,可是这种感情心志的抒发最忌讳抽象说教,空洞无物,为此,诗人们往往选取一些_情感对等物_(意象)来抒情言志,从而使诗歌具有含蓄蕴藉,韵味悠长的表达效果。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依次选用了四个极具*特色和个性风格的意象来抒发诗人久积于心、耿耿难忘的乡愁情结。首节_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_以呼告开篇,反复咏唱,_长江水_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它是自然滋润万物的汩汩清泉,它是母亲哺育儿女的甜美*汁,它是祖国抚慰游子的绵长柔情。诗人漂泊天涯的深情呼唤有如穿越沙漠、久旱干渴的旅人对于绿州和清泉的渴盼,焦灼而痛楚,执着而痴迷!第二节的_海棠红_和第四节的_腊梅香_极富古典韵味,很容易引发人们对于*古典诗词的相似联想,也含蓄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留恋和热爱。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人在旅途,魂归故里。哪怕天涯海角,哪怕沧海桑田,文化的血脉永远亘古如斯,一脉相连。第三节的_雪花白_则摹色绘心,以雪花的晶莹剔透、洁白无瑕隐喻游子对祖*亲的赤子之心和挚爱之情。四个意象以相同的方式呈现,多侧面、多角度地抒写了诗人对祖*亲手足相连、血肉相依的深挚情怀。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 赏析 第4篇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如火焰,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

每朵莲都象你

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

永恒,刹那,刹那,永恒

等你,在时间之外

在时间之内,等你,在刹那,在永恒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我会说,小情人

诺,这只手应该采莲,在吴宫

这只手应该

摇一柄桂桨,在木兰舟中

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

耳附子一般地悬着

瑞士表说都七点了。忽然你走来

步雨后的红莲,翩翩,你走来

象一首**

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

从姜白石的词里,有韵地,你走来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 赏析 第5篇

(一)、意以象言,情以象抒。

诗言志,歌咏情,诗歌是情志抒发的艺术,可是这种感情心志的抒发最忌讳抽象说教,空洞无物,为此,诗人们往往选取一些“情感对等物”(意象)来抒情言志,从而使诗歌具有含蓄蕴藉,韵味悠长的表达效果。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依次选用了四个极具*特色和个性风格的意象来抒发诗人久积于心、耿耿难忘的乡愁情结。首节“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以呼告开篇,反复咏唱,“长江水”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它是自然滋润万物的汩汩清泉,它是母亲哺育儿女的乳汁,它是祖国抚慰游子的绵长柔情。诗人漂泊天涯的深情呼唤有如穿越沙漠、久旱干渴的旅人对于绿州和清泉的渴盼,焦灼而痛楚,执着而痴迷!第二节的“海棠红”和第四节的“腊梅香”极富古典韵味,很容易引发人们对于*古典诗词的相似联想,也含蓄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留恋和热爱。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人在旅途,魂归故里。哪怕天涯海角,啊怕苍海桑田,文化的血脉永远亘古如斯,一脉相连。第三节的“雪花白”则摹色绘心,以雪花的晶莹剔透、洁白无暇隐喻游子对祖*亲的赤子之心和挚爱之情。四个意象以相同的方式呈现,多侧面、多角度地抒写了诗人对祖*亲手足相连、血肉相依的深挚情怀。

(二)、联想自然,环环相扣。

(三)、音韵**,一唱三叹。

《乡愁四韵》可以看作是一首用文字写成的乐曲,首行诗犹如乐曲的主题旋律,而且它在每一诗节的首尾呼应,使得每一个诗节都像是一个**的“乐段”,四个乐段之间结构非常相似,这些相似的“乐段”反复演奏,形成了回环复踏、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使主题思想得以不断深化,从而产生了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这种重章叠 句的构思,显然是借鉴了*民歌的'回旋曲式的特点。

(四)、无理而妙,富于别趣。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 赏析 第6篇

作为一个“写过一千首诗

散文至少也有一两百篇”的文学家,

余光中

最为人熟知的应该是那首《乡愁》。

但,在今天

我们想和你一起读更多先生的诗句。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在那头

等你,在雨中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如火焰,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

每朵莲都像你

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

永恒,刹那,刹那,永恒

等你,在时间之外

在时间之内,等你,在刹那,在永恒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我会说,小情人

诺,这只手应该采莲,在吴宫

这只手应该

摇一柄桂桨,在木兰舟中

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

耳附子一般地悬着

瑞士表说都七点了。忽然你走来

步雨后的红莲,翩翩,你走来

像一首**

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

从姜白石的词里,有韵地,你走来

圆通寺

大哉此镜! 看我立其湄

竟无水仙之倒影

想花已不黏身,光已畅行

比丘尼,如果青钟铜叩起

听一些年代滑落苍苔

自*的圆颅

塔顶是印度的云, 塔底是母亲

启骨灰匣, 可窥我的脐带

联系的一切,曾经

母亲在此,母亲不在此

释迦在此,释迦不在此

释迦恒躲在碑的反面

佛在唐,佛在敦煌

诺,佛就坐在那婆罗树下

在摇篮之前棺盖之後

而狮不吼,而钟不鸣,而佛不语

数百级下,女儿的哭声

唤我回去,回后半生

今生今世

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

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

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

第一次,我不会记得

是听你说的

第二次,你不会晓得 

我说也没用

但这两次哭声的中间

有无穷无尽的笑声

一遍一遍又一遍

回荡了整整30年

你都晓得,我都记得

美丽而善变的巫娘,那月亮 

翻译是她的特长 

却把世界译走了样 

把太阳的镕金译成了流银 

把烈火译成了冰 

而且带点薄荷的风味 

凡尝过的人都说 

译文是全不可靠 

但比起原文来呢 

却更加神秘,更加美 

雪是另一位唯美的译者 

存心把世界译错 

或者译对,诗人说 

只因原文本来就多误 

所以每当雪姑 

乘着六瓣的降落伞 

在风里飞旋地降临 

这世界一夜之间 

比**更彻底 

竟变得如此白净 

若逢新雪初霁,满月当空 

下面*铺着皓影 

上面流转着亮银 

而你带笑地向我步来 

月色与雪色之间 

你是第三种绝色 

不知月色加反光的雪色 

该如何将你的本色 

——已经够出色的了 

全译成更绝的艳色? 

春天,遂想起

春天,遂想起

江南,唐诗里的江南,九岁时 

采桑叶于其中,捉蜻蜓于其中 

(可以从基隆港回去的) 

小杜的江南

苏小小的江南

遂想起多莲的湖,多菱的湖 

多螃蟹的湖,多湖的江南 

吴王和越王的小战场 

(那场战争是够美的) 

逃了西施

失踪了范蠡

失踪在酒旗招展的

(从松山飞三小时就到的) 

  乾隆**的江南 

春天,遂想起遍地垂柳 

的江南,想起 

太湖滨一渔港,想起 

那么多的表妹,走过柳堤 

(我只能娶其中的一朵!) 

走过柳堤,那许多表妹 

就那么任伊老了 

任伊老了,在江南 

(喷射云三小时的江南) 

即使见面,她们也不会陪我 

陪我去采莲,陪我去采菱 

即使见面,见面在江南 

在杏花春雨的江南 

在江南的杏花村 

(借问酒家何处有) 

何处有我的母亲 

复活节,不复活的是我的母亲 

一个江南小女孩变成我的母亲 

清明节,母亲在喊我,在圆通寺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及赏析(扩展6)

——余光中《蒲公英的岁月》原文赏读

余光中《蒲公英的岁月》原文赏读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泉州永春。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下面一起欣赏余光中《蒲公英的岁月》原文!

“是啊,今年秋天还要再出去一次。”对朋友们他这么说。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 赏析 第7篇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在那头。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 赏析 第8篇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及赏析(扩展10)

——鲁彦《听潮》原文(作品赏析)

鲁彦《听潮》原文(作品赏析)

一年夏天,我和妻坐着海轮,到了一个有名的岛上。

这里是佛国,全岛周围30里内,除了七八家店铺以外,全是寺院。岛上没有旅店,每一个寺院都特设了许多房间给香客住宿。而到这里来的所谓香客,有很多是游览观光的,不全是真正烧香拜佛的香客。

我们就在一个比较幽静的寺院里选了一间房住下来--这是一间靠海湾的楼房,位置已经相当的好,还有一个露台突出在海上,朝晚可以领略海景,尽够欣幸了。

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浪冲击岩石的音响,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粘在我们的身上,润湿着房中的一切。

“现在这海就完全属于我们的了!”当天晚上,我们靠着露台的栏杆,赏鉴海景的时候,妻欢心地呼喊着说。

大海上一片静寂。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蒙眬欲睡似的。在*静的深黯的海面上,月光辟开了一款狭长的明亮的云汀,闪闪地颤动着,银鳞一般。远处灯塔上的红光镶在黑暗的空间,像是一颗红玉。它和那海面的银光在我们面前揭开了海的神秘--那不是狂暴的不测的可怕的神秘,而是幽静的和*的愉悦的神秘。我们的脚下仿佛轻松起来,*静地、宽廓地,带着欣幸与希望,走**那银光的路,朝向红玉的琼台走去。

这时候,妻心中的喜悦正和我一样,我俩一句话都没有说。

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花间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甜美;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漂在水上。

海睡熟了。

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也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

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睑,也像要睡了。

许久许久,我俩也像入睡了似的,停止了一切的思念和情绪。

不晓得过了多少时候,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它恼怒似的激起波浪的兴奋,渐渐向我们脚下的岩石掀过来,发出汩汩的声音,像是谁在海底吐着气,海面的银光跟着晃动起来,银龙样的。接着我们脚下的岩石上就像铃子、铙钹、钟鼓在奏鸣,而且声音愈响愈大。

没有风。海自己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岩石也仿佛渐渐战栗,发出抵抗的嗥叫,击碎了海的鳞甲,片片飞散。

海终于愤怒了。它咆哮着**过来,猛烈地冲向岸边,冲进了岩石的.罅隙里,又拨剌着岩石的壁垒。

音响就越大了。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

银光消失了。海水疯狂地汹涌着,吞没了远近大小的岛屿。它朝我们的脚下扑了过来,响雷般地怒吼着,一阵阵地将满含着**的浪花泼溅在我们的身上。

“彦,这里会塌了!”妻战栗起来叫着说,“我怕!”

“怕什么。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我说。

退潮的时候,我扶着她走近窗边,指着海说:“一来一去,来的时候凶猛;去的时候又多么*静呵!一样的美。”

然而她怀疑我的话。她总觉得那是使她恐惧的。但为了我,她仍愿意陪着我住在这个危楼。

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因此即使是伴妻一道默坐在房里,从闭着的窗户内听着外面隐约的海潮音,也觉得满意,算是尽够欣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