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吴书十》阅读答案及翻译(热门7篇)

《三国志·吴书十》阅读答案及翻译 第1篇

《三国志》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三国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文后各小题。

毋丘俭字仲恭,河东闻喜人也。

正始中,俭以句骊数侵叛。督诸军步骑万人出玄菟,从诸道讨之。句骊王宫将步骑二万人,进军沸流水上,大战梁口。宫连破走。俭遂束马县车,以登丸都,屠句骊所都,斩获首虏以千数。句骊沛者名得来,数谏宫,宫不从其言。得来叹曰:“立见此地将生蓬篙。”遂不食□死,举国贤之。俭令诸军不坏其墓,不伐其树,得其妻子,皆放遣之。宫单将妻子逃窜。俭引军还。

六年,复征之,宫遂奔买沟。俭遣玄菟太守王颀追之,过沃沮千有余里,至肃慎氏南界,刻石纪功,刊丸都之山,铭不耐之城。诸所诛纳八千余口,论功受赏,侯者百余人。穿山溉灌,民赖其利。迁左将军,假节监豫州诸军事,领豫州刺史,转为镇南将军。诸葛诞战于东关,不利,乃令诞、俭对换。诞为镇南,都督豫州。俭为镇东,都督扬州。吴太傅诸葛恪围合肥新城,俭与文钦御之,太尉司马孚督中军东解围,恪退还。

初,俭与夏侯玄、李丰等厚善。杨州刺史前将军文钦,曹爽之邑人也。骁果粗猛,数有战功,好增虏获,□徼宠赏,多不见许,怨恨日甚。俭以计厚待钦,情限好洽。钦亦感戴,投心无二。正元二年正月,有彗星数十丈,西北竟天,起于吴、楚之分。俭、钦喜,以为己样。遂矫太后诏,罪状大将军司马景王,移诸郡园,举兵反。迫胁淮南将守诸别屯者,及吏民大小,皆入寿春城,为坛于城西,歃血称兵为盟,分老弱守城,俭、钦自将五六万众渡淮,西至项。俭坚守,钦在外为游兵。

大将军统中外军讨之。别使诸葛诞督豫州诸军从安风津拟寿春,征东将军胡遵督青、徐诸军出于谯、宋之间,绝其归路。大将军屯汝阳,使监军王基督前锋诸军据南顿以待之。令诸军皆坚壁勿与战。俭、钦进不得关,退恐寿春见袭,不得归,计穷不知所为。

淮南将士,家皆在北,众心沮散,降者相属,惟淮南新附农民为之用。大将军遣兖州刺史邓艾督泰山诸军万余人至乐嘉,示弱以诱之,大将军寻自洙至。钦不知,果夜来欲袭艾等,会明,见大军兵马盛,乃引还。大将军纵骁骑追击,大破之,钦遁走。是日,俭闻钦战败,恐惧夜走,众溃。比至慎县,左右人兵稍弃俭去,俭独与小弟秀及孙重藏水边草中。安风津都尉部民张属就射杀俭,传首京都。属封侯。秀、重走入吴。将士诸为俭、钦所迫胁□,悉归降。俭子甸为治书侍御史先时知俭谋将发私出将家属逃走新安灵山上别攻下之夷俭三族钦亡入吴吴以钦为都护,假节、镇北大将军、幽州牧、谯侯。

(选自《三国志》,有删减)

注:束马县车,束马,把马蹄包起,防止马滑倒;县车,悬车,把车子钩牢,以防脱落。把马脚裹起来,把车吊上山去。形容走山路的艰险情况。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过沃沮千有余里 过:超过、越过

B.穿山溉灌,民赖其利 赖:依赖、依靠

C.有彗星数十丈,西北竟天 竟:从头到尾跨过

D.众溃。比至慎县 比:靠近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D项,比:等到。 “鳞次栉比”中的“比”才是靠近、挨着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6.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①遂不食□死

②□徼宠赏,多不见许

③将士诸为俭、钦所迫胁□

A.①而 ②则 ③之 B.①而 ②以 ③者

C.①乃 ②以 ③之 D.①乃 ②则 ③者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使用。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第①句写句骊沛者得来劝谏句骊王不被采纳,因而绝食而亡,绝食是死的一种方式方法,因此是死的状语,“而”字可以放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作表修饰的连词。第②句根据上下文意思可知,扬州刺史文钦喜欢虚报俘虏人数,企图获得崇尚,两句之间是一种目的关系,表目的的连词,应选择“以”,而不是表顺承的“则”字。第③句理解难度稍大,考生可将这两个字带入原句,加以分析,或许可以发现,放入“者”字,这是个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可译为“那些被毋丘俭和文钦所胁迫的将士”,“者”字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之”也可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但它一般是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比如“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俭子甸为治书侍御史/先时知俭谋将发私出/将家属逃走新安灵/山上别攻下之/夷俭三族钦/亡入吴/吴以钦为都护

B.俭子甸为治书侍/御史先时知俭谋将发/私出将家属逃走新安灵山上/别攻下之/夷俭三族/钦亡入吴/吴以钦为都护

C.俭子甸为治书侍御史/先时 知俭谋将发/私出将家属逃走新安灵山上/别攻下之/夷俭三族/钦亡入吴/吴以钦为都护

D.俭子甸为治书侍/御史先时知俭谋将发/私出将家属逃走/新安灵山上别攻下之/夷俭三族钦/亡入吴/吴以钦为都护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比如顶针句和句首发语词。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此句意思为“毋丘俭的儿子毋丘甸任治书侍御史,起初他得知毋丘俭要谋反,于是私下带领家属逃跑到新安灵山上。失败后,毋丘俭的三族被诛灭。文钦逃到东吴,东吴任命文钦为都护”。该句中,“治书侍御史”是一个官职名很容易判别,中间不可断开。排除两项,同时,作“先时知俭谋将发”主语的是毋丘俭的儿子毋丘甸,而不是“御史”。后一句中“将发”是毋丘俭的动作,而“私出将家属”则是毋丘甸的动作,“将发”和“私出”中间要断开。答案为C项。后面的“钦”是“亡”的.主语,其前断开。该点可以用来检查自己断句是否正确。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句丽官吏得来反复劝谏句骊王宫不要侵犯魏国,宫不听劝告,得来不忍见国破家亡,于是绝食而死,全国都很感念他。毋丘俭也对他十分钦佩,下令保护他的妻子儿女。

B.因为诸葛诞作战失利,朝廷下令让诸葛诞和毋丘俭职位对换。东吴太傅诸葛恪包围合肥新城,毋丘俭与文钦联合抵抗,加上太尉司马孚统领中军从东部解围,诸葛恪只得撤退。

C.毋丘俭、文钦认为天上出现几十丈长的彗星这是吉祥的征候,借皇太后的口吻,下诏历数大将军司马师的罪,发布天下,举兵反叛。

D.文钦战败后,毋丘俭身边的士兵也逐渐逃离。毋丘俭和小弟秀及孙重三人藏在水边的草中,安风津都尉的部属张属射杀了毋丘俭,将他的脑袋传报京都。张属因此被封为侯。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A项,歪曲文意,毋丘俭并没有下令保护他的妻子儿女,而是下令释放了他们。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迫胁淮南将守诸别屯者,及吏民大小,皆入寿春城,为坛于城西,歃血称兵为盟。(4分)

②俭、钦进不得关,退恐寿春见袭,不得归,计穷不知所为。(3分)

(2)陈寿认为毌丘俭“才识拔干”,结合文本,谈 谈他“才识拔干”的表现。(3分)

【答案】(1)①(毋丘俭和文钦)逼迫威胁坚守别的地方的淮南将领,和大小官吏百姓,全都进入寿春城,在城西建造祭坛,宣誓缔约,举兵反叛结成联盟。(定语后置,淮南将守诸别屯者,1分;为,建造、搭建,1分;歃血为盟,1分;大意,1分)②毋丘俭、文钦等向前不能进入关内,向后撤退又害怕在寿春被人袭击,不能够退回原路,计谋已经穷尽不知道所应该做的事情。(见,被动,1分;计穷,1分;大意,1分)

(2)①俭遂束马县车,以登丸都,屠句骊所都,斩获首虏以千数;②俭遣玄菟太守王颀追之,过沃沮千有余里,至肃慎氏南界,刻石纪功,刊丸都之山,铭不耐之城;③穿山溉灌,民赖其利;④吴太傅诸葛恪围合肥新城,俭与文钦御之,太尉司马孚督中军东解围,恪退还;⑤俭以计厚待钦,情限好洽。钦亦感戴,投心无二。(1点1分,答对3点即可,亦可用自己的话回答)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毋丘俭传,毋丘俭,字仲恭,河东闻喜县人。

正始年间(240~249),毋丘俭认为高句丽不断进犯边境,于是率领大军从玄菟出击。句丽王宫率兵二万,进军沸流水上游。两军在梁口交战,宫被打败。毋丘俭把马脚裹起来,把车吊上山去,收整阵容,登上丸都,在那里血腥屠杀居民,杀死了数以千计的人。句丽官吏得来反复劝谏宫,宫不听劝告,得来感叹说:“此地马上就要遍地蓬蒿了。”于是绝食而死。全国都很感念他。毋丘俭下令部下不许损坏得来的坟墓,不砍伐周围的树木。得来的妻子儿子,都予以释放。宫自己带着妻子儿子逃窜,毋丘俭班师而还。

正始六年(245),又讨伐宫,宫逃到买沟。毋丘俭派玄菟太守王颀追讨,超过沃沮有一千多里,直至肃慎氏南界,在山石上刻记战功,丸都之山,不耐之城,都留下石刻。凡所捕获、杀戮的有八千多人。论功受赏,封侯的就有百余人。穿山修渠,引水灌溉,百姓受益不浅。毋丘俭升为左将军,持朝廷符节,都督豫州诸军事,任豫州刺史,转任镇南将军。诸葛诞在东关作战失利,朝廷下令让诸葛诞和毋丘俭职位对换,诸葛诞为镇南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毋丘俭为镇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东吴太傅诸葛恪包围合肥新城,毋丘俭与文钦联合抵抗。太尉司马孚统领中军从东部解围,诸葛恪只得撤退。当初毋丘俭和夏侯玄、李丰关系很好。扬州刺史前将军文钦,是曹爽同邑之人,勇敢果断,多次立下战功,喜欢虚报俘虏人数,企图获得宠赏,但朝廷往往不给。因为文钦怨恨一天比一天重。

毋丘俭出于计谋,对文钦很好,两人关系融洽。文钦也感恩戴德,忠心不二。

正元二年(255)正月,天上出现几十丈长的彗星,跨过西北天空,从吴、楚分界处开始。毋丘俭、文钦十分高兴,认为这是吉祥的征候,于是借皇太后的口吻,下诏历数大将军司马师的罪,发布天下,举兵反叛,胁迫淮南将守诸别屯者及百姓都进入寿春城,在城西设坛,对天发誓,滴血为盟,把老弱者留下来守城。毋丘俭、文钦统率五六万大军渡过淮河,向西到达项地。毋丘俭守城,文钦在城外保护。大将军司马师统率大军出兵讨伐毋丘俭,另外派诸葛诞率豫州各路军队从安风津逼近寿春。征东将军胡遵率青州、徐州的军队从谯、宋之间出击,以断绝毋丘俭的退路。大将军司马师率兵驻扎汝阳,派监军王基率前锋诸军据守南顿来等待毋丘俭的部队。司马师下令各路军队都坚守阵地,不要正面交战。毋丘俭、文钦等向前不能战斗,退后到寿春又怕遭到袭击,前后无路,无计可施。淮南将士,家乡都在北边,军心涣散,相继投降。只有淮南新近归属的当地农民愿意为他们打仗。大将军司马师派兖州刺史邓艾统率泰山的各路军队有几万人到乐嘉。装出不堪一击,用以诱使毋丘俭、文钦出击。大将军司马师很快率军从洙地来到。文钦不知是计,果然在夜里想要袭击邓艾。等天亮,见兵马强盛,才撤回军队。司马懿派骁骑将军率领追击,大破文钦,文钦逃走了。这天,毋丘俭听说文钦战败,担心夜里撤兵,人心涣散。等到了慎县,毋丘俭身边的士兵逐渐逃离。毋丘俭和小弟秀及孙重三人藏在水边的草中。安风津都尉的部属张属射杀了毋丘俭,将他的脑袋传报京都。张属被封为侯。

毋丘秀、毋丘重二人逃到吴国。凡是被毋丘俭、文钦所胁迫的许多将士,都投降了。毋丘俭的儿子毋丘甸任治书侍御史。起初,他得知毋丘俭要谋反,于是私下让家属逃到新安灵山上。失败后,毋丘俭的三族被诛灭。文钦逃到东吴,吴任命文钦为都护、假节镇北大将军、幽州牧、谯侯。

《三国志·吴书十》阅读答案及翻译 第2篇

《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断代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当时魏、吴两国已有史书,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

陈寿前半生是在蜀汉度过,入仕后,受宦官黄皓排挤而不得志。蜀汉灭亡后,陈寿历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

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为了避免曹魏的《魏书》与南北朝时期北魏的《魏书》相互混淆,北宋王朝在咸平六年(1003年)将三书合为一书,最终成书。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三国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为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陈寿(233-297年),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人。西晋史学家。他少好学,有志于史学事业,对于《尚书》《春秋》《史记》《汉书》等史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师事同郡学者谯周(蜀国天文学家),在蜀汉时任观阁令史。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等职。280年,西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三国志·吴书十》阅读答案及翻译 第3篇

节选《三国志》阅读理解答案及译文

赵达,河南人也。少从汉侍中单甫受学,用思精密。谓东南有王者气,可以避难,故脱身渡江。治九宫一算之术,究其微旨,是以能应机立成,对问若神。至计飞蝗,射隐伏,无不中效。或难达曰:飞者固不可校,谁知其然,此殆妄耳。达使其人取小豆数斗,播之席上,立处其数,验覆果信。尝过知故,知故为之具食。食毕,谓曰:仓卒乏酒,又无佳肴,无以叙意,如何?达因取盘中只箸,再三从横之,乃言:卿东壁下有美酒一斛,又有鹿肉三斤,何以辞无?时坐有他宾,内得主人情。主有惭曰:以卿善射有无,欲相试耳,竟效如此。遂出酒酣饮。又有书简上作千万数,著空仓中封之,令达算之。达处如数,云:但有名无实。其精微若是。

达宝惜其术,自阚泽、殷礼皆名儒善士,亲屈节就学,达秘而不告,太史丞公孙滕少师事达,勤苦累年,达许教之者有年数矣,临当喻语而辄复止。滕他日赍酒具,侯颜色,拜跪而请。达曰:吾先人得此术,欲图为帝王师,至仕来三世,不过太史郎,诚不欲复传之。且此术微妙,头乘尾除,一算之法,父子不相语。然以子笃好不倦,今真以相授矣。饮酒数行,达起取素书两卷,大如手指,达曰:当写读此,则自解也。吾久废,不复省之,今欲思论一过,数日当以相与。滕如期往,至乃阳求索书,惊言失之,云: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遂从此绝。

初,孙权行师征伐,每令达有所推步,皆如其言。权问其法,达终不语,由此见薄,禄位不至。

达常笑谓诸星气风术者曰:当回算帷幕,不出户牖以知天道,而反昼夜暴露以望气祥,不亦难乎!闲居无为,引算自校,乃叹曰:吾算讫尽某年月日,其终矣。达妻数见达效,闻而哭泣。达欲弭妻意,乃更步算,言:向者谬误耳,尚未也。后如期死。权闻达有书,求之不得,乃录问其女,及发棺无所得,法术绝焉。(节选自《三国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又有书简上作千万数,著空仓中封之 著:放置。

B. 自阚泽、殷礼皆名儒善士,亲屈节就学 屈:使屈。

C. 滕他日赍酒具,侯颜色 颜色:脸色

D. 尝过知故,知故为之具食 过:经过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谁知其然,此殆妄耳 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B.①而反昼夜暴露以望气祥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C.①达因取盘中只箸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①今真以相授矣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赵达对问若神的一组是

①至计飞蝗,射隐伏,无不中效

②达使其人取小豆数斗,播之席上,立处其数,验覆果信

③卿东壁下有美酒一斛,又有鹿肉三斤

④孙权行师征伐,每令达有所推步,皆如其言

⑤达妻数见达效,闻而哭泣

⑥向者谬误耳,尚未也

A.①④⑥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①②③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治九宫一算之术,究其微旨,是以能应机立成,对问若神。(4分)

译文:

(2)以卿善射有无,欲相试耳,竟效如此。(4分)

译文:

(3)吾久废,不复省之,今欲思论一过,数日当以相与。(4分)

答案:

1.D (拜访)

2.D (以:均为介词,把,拿。A.其:①代词,它,指核实飞动的东西。②连词,表假设,如果,假如。 B.而:①连词,表转折,但是②连词,表修饰。 C.因:①副词,于是,就。②介词,通过,经由)

3.D(⑤间接表明赵达对问若神。⑥表明赵达在安慰他的妻子)

4.(1)他研究九宫一算的法术,探求其中的精妙道理,因此能当机立断地算出,应答如神。(4分。治微立成各1分,句意1分)

(2)因为您善于猜测有无,想要试试您罢了,居然这样地灵验。(4分。以效 各1分,句意2分)

(3)我很久都弃置着,没有再察看它,现在想要思考研究一番,几天后将会传授给你。

(4分。废省论各1分,句意1分)

附译文:

赵达,是河南郡人。他幼年跟随汉侍中单甫学习,用心专一细密,认为东南方有帝王微兆,可以躲避祸难,所以离家渡过长江。他研究九宫一算的法术,探求其中的精妙道理,因此能当机立断地算出,应答如神,至于计数飞蝗,猜测秘藏,没有不应验的。有人诘难趟达说:飞动的东西本来就是无法核实的,谁知道它是不是对的,这恐怕足很虚妄的.吧。趟达让那人取来几斗小豆,把它们洒在席子上,他马上就推断出豆子的数目,查验后果然确实。他曾经去拜访旧友,旧友为他备办饭食。吃完饭,对他说:非常匆忙缺了酒,又没有好菜,无法表述情谊,怎么办?赵达就拿来盘子裹的一只筷子,反复纵横测算,然后说:您东墙下有一斛美酒,还有三斤鹿肉,为什么要说没有呢?当时在座的有另外的宾客,早已知道主人的底细,主人羞愧地说:因为您善于猜测有无,想要试试您罢了,居然这样地灵验。于是就拿出酒畅饮。又有人在书简上写上千万的数目,存放在空仓库中密封起来,让赵达计算。趟达推算的和那数目一样,还说:只是有名无实的。他的准确精妙就像这样。

赵达看重吝惜自己的法术,像阐泽、殷礼都是有名的儒者士人,亲自屈尊前往求学,赵达秘而不告诉他们。太史丞公孙滕从小拜赵达为师服侍他,辛勤劳苦多年,赵达答应教他也有好几年了,每到将要讲述时总是又止住。公孙滕另有一天送上酒食,察颜观色,跪下叩拜请求,赵达说:我的祖先得到这法术,想要谋求做帝王的老师,做官以来已有三代,职位不过是太史郎,确实不想再传授下去了。而且这法术深奥精妙,开头乘结尾除,一次算清的方法,父子问也相互不告诉。但是因为你真诚好学,孜孜不倦,现在就真的把它传授给你吧。饮酒数巡,赵达起身拿出两卷帛书,就像手指那样粗,赵达说:要是抄写阅读这书,就会自己明白了。我很久都弃置着,没有再察看它,现在想要思考归纳一番,遇几天将会传授给你。公孙滕按时前去,到达后赵达假装找书,惊呼书丢了,说:女婿昨天来过,一定是他偷走了。于是他们从此就断绝了来往。

起初,孙权出师征伐,每次让赵达进行推算,结果都像他说的那样。孙权询问他的法术,赵达始终不说,因此受到冷遇,没有得到官位利禄。

赵达常笑着对一些占候星象数术的人说:应回到帐幕裹推算,不出门户就知道上天运数,但是你们反倒日夜在户外露天观测气象征兆,不也是太难了吗!他闲居无事,用他的算法推算自己,就叹息说:我算出我在某年月曰完结,大概就是要死了。趟达的妻子多次看到赵达测算很灵验,听到这话就哭泣起来。赵达想要平息妻子的伤心,就另外进行推算,说:先前算错了,还不会死呢。后来他如期死。孙权听说赵达有书,索求没有得到,就查问他的女儿,直到打开他的棺材也没有找到,他的法术就失传了。

评曰:三位先生对各自的法术是很精通的,他们的用心是很妙的,但是秸于同样地运用心思,应当着眼于大处远处,因此有识之士,会舍弃那些法术而求取这远大的学业。

《三国志·吴书十》阅读答案及翻译 第4篇

《三国志·魏书》节选阅读答案及译文

卫臻字公振,陈留襄邑人也。父兹,有大节,不应三公之辟。太祖之初至陈留,兹曰:“平天下者,必此人也。”太祖亦异之,数诣兹议大事。从讨董卓,战于荥阳而卒。太祖每涉郡境,辄遣使祠焉。

会奉诏命,聘贵人于魏,因表留臻参丞相军事。追录臻父旧勋,赐爵关内侯,转为户曹掾。文帝即王位,为散骑常侍。及践阼,封安国亭侯。帝幸广陵,行中领军,从。征东大将军曹休表得降贼辞,“孙权已在濡须口”。臻曰:“权恃长江,未敢抗衡,此必畏怖伪辞耳。”考核降者,果守将诈所作也。

明帝即位,进封康乡侯,加侍中。诸葛亮寇天水,臻奏:“宜遣奇兵入散关,绝其粮道。”乃以臻为征蜀将军,假节督诸军事,到长安,亮退。还,复职,加光禄大夫。是时,帝方隆意于殿舍,臻数切深。及殿中监擅收兰台令史,臻奏案之。诏曰:“殿舍不成,吾所留心,卿推之何?”臻上疏曰:“古制侵官之法,非恶其勤事也,诚以所益者小,所堕者大也。臣每察校事,类皆如此,惧群司将遂越职,以至陵迟矣。”

幽州刺史毌丘俭上疏曰:“陛下即位已来,未有可书。吴、蜀恃险,未可卒平,聊可以此方无用之士克定辽东。”臻曰:“俭所陈皆战国细术,非王者之事也。吴频岁称兵,寇乱边境,而犹案甲养士,未果寻致讨者,诚以百姓疲劳故也。且渊生长海表,相承三世,外抚戎夷,内修战射,而俭欲以偏军长驱,朝至夕卷,知其妄矣。”俭行军遂不利。

臻迁为司空,徙司徒。正始中,进爵长垣侯,邑千户,封一子列侯。

(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数诣兹议大事 诣:拜访。

B.及践阼 践阼:即位,登基。

C.臻数切深 数:数落,责备。

D.而犹案甲养士 案:通“按”,压住。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卫臻,字公振,陈留襄邑人,因其父卫兹随曹操战死而受到曹操器重。曹丕继任魏王后任命卫臻为散骑常侍,称帝后又封卫臻为安国亭侯。

B.征东大将军曹休给曹丕送来表章,说得到了吴军降将的口供,称孙权已经来到濡须口,卫臻认为一定是敌军因害怕而散布的谣言。

C.卫臻将殿中监擅自拘留了兰台令史这件事上奏明帝,明帝认为当初卫臻反对建造宫殿,自己已经收心,卫臻不应再管殿中监这件事。

D.毌丘俭上疏明帝说不如姑且用国中闲置的兵力,前去克定辽东,卫臻认为东吴连年举兵,进犯边境,应该寻找机会平定东吴而不是克定辽东。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太祖每涉郡境,辄遣使祠焉。(4分)

(2)古制侵官之法,非恶其勤事也,诚以所益者小,所堕者大也。(4分)

4.文中哪几件事能体现卫臻的深谋远虑?请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

参考答案:

1.答案 C解析 数:多次。

2.答案 D解析 卫臻没有平定东吴的意思。

3.解析 (1)涉:经过。祠:祭拜。焉:代词,他。(2)恶:厌恶。诚:确实。

(1)太祖(曹操)每次从郡境内经过,总是派遣使者前去祭拜(卫兹)。

(2)古代制定处置越权官员的法规,不是因为厌恶他们办事太勤勉,确实是因为收益小而损失大啊。

4.答案 ①识破吴国降将的谎言。②建议派兵断绝诸葛亮粮道。③反对出兵攻克辽东。

【参考译文】

卫臻,字公振,是陈留郡襄邑县人。父亲卫兹,节操高尚,曾拒绝三公的征召。太祖(曹操)初次到陈留郡,卫兹就说:“平定天下的人,必定是这个人啊。”曹操也觉得卫兹很奇特,好几次去他那里商议大事。(后来卫兹)跟随曹操讨伐董卓,战死在荥阳。太祖(曹操)每次从郡境内经过,总是派遣使者前去祭拜(卫兹)。

正值(曹操)奉诏为汉献帝到魏地挑选贵人,他借此上表让卫臻留下来担任参丞相军事。为追念其父卫兹旧日的功勋,又赐封卫臻为关内侯,转任户曹掾。曹丕即王位后,任命卫臻为散骑常侍。等到当了皇帝,曹丕又封卫臻为安国亭侯。曹丕亲临广陵,让卫臻做中领军,陪同前往。征东大将军曹休上表,说得到了吴军降将的口供,称“孙权已经来到濡须口”。卫臻说:“孙权虽然有长江作依靠,却也不敢和我军抗衡,这一定是敌军因害怕而散布的谣言。”待详细审问降将后,才知道果然是吴军守将制造的谣言。

明帝曹叡即位,卫臻被晋封为康乡侯,加封为侍中。诸葛亮进犯天水,卫臻向明帝建议说:“应该派一支奇兵急赴散关,断绝蜀军粮道。”明帝就任命卫臻为征蜀将军,授予他符节,让他监督指挥这次军事行动,刚到长安,诸葛亮就退兵了。卫臻回到洛阳后,继续担任原来的职务,又加封为光禄大夫。当时,明帝正热衷于修建宫殿,卫臻多次恳切地规劝。等到殿中监擅自拘留了兰台令史,卫臻又把这事报告了明帝。明帝下诏说:“宫殿盖不成,我已经收心了,你怎么又管起这事来了呢?”卫臻上疏说:“古代制定处置越权官员的法规,不是因为厌恶他们办事太勤勉,确实是因为收益小而损失大啊。臣每天观察这类事情,大多如此,我担心将来各职司会逐渐越职,以至犯了大罪。”

幽州刺史毌丘俭上疏明帝说:“陛下即位以来,没有做出得以书写记载的业绩。眼下吴、蜀倚仗地势险要,也不是短时间就能平定的`,不如姑且用国中闲置的兵力,前去克定辽东。”卫臻对明帝说:“毌丘俭所说的都是战国时代使用的琐屑的计谋,并非成就王业者应该做的大事。东吴连年举兵,进犯边境,而我国仍旧按兵不动,休养将士,没有最终寻找机会讨伐它,实在是因为老百姓疲惫劳累的缘故。况且辽东的头领公孙渊从小生长在海上,对辽东的统治已经延续了三代,他们对外安抚少数民族,对内整修武备习练战阵,而毌丘俭却想用一部分军队长驱直入,早上到达,晚上就回来,他的想法太狂妄了。”毌丘俭出兵果然失利。

(后来)卫臻升任司空,转任司徒。正始年间,卫臻晋爵为长垣侯,食邑一千户,他的一个儿子被赐封为列侯。

《三国志·吴书十》阅读答案及翻译 第5篇

1. C(A走:打败,使……退却;B顺从; D归顺依附)

2. D(①学习期间,成就不明显;②主要是孙坚的功绩;④不是黄盖之举,而是掾吏之想)

3. B(A“早年就失去了祖父”不当;C“主动请缨”不当;D“被韩当救起”不当)

4.(1)郡县长官这个人道德不好(没有高尚的品德),只会凭借武功的高强来作官(作为当官的要旨),而不会凭借文职官吏而著称。(5分。“不德”、“徒”、“以”各1分,句意通顺2分)

(2)黄盖也嫌弃外边懈怠,时而会有所察看,各在两掾中检察到不遵从法令的一些事情。(5分。“亦”、“省”、“数”各1分,句意通顺2分)

《三国志·吴书十》阅读答案及翻译 第6篇

建安十三年(208),黄盖跟随周瑜抵拒曹操。曹操初战失利,军中疾病流行。为巩固水寨,曹操下令将战船用铁索连了起来,准备冬天过去,来春再战。周瑜数次挑战,曹操均闭门不出。黄盖向周瑜献计说:“敌众我寡,双方长久相持,于我不利。曹操战船首尾相连,正好用火攻,速战速决。”周瑜依计,于是黄盖派人献诈降书,火烧战船,在赤壁大败曹兵,写下了我国战争史上辉煌的一页。战后,黄盖被任命为武锋巾郎将。

赤壁之战中,黄盖身先士卒,混战中被飞箭所伤,堕入江水。当时江水寒冷,砭人肌骨。吴_人救起他时,他已不能说话。那些军人不知他是黄盖,便将他放在床上。正好韩当来此,黄盖凝集精力,奋力喊了一声:“韩当!”韩当一听大惊,说道:“这是黄将军的声音。”急忙寻找,发现黄盖已奄奄一息。韩当眼含痛泪,替他解换衣服,请人疗救,这才抢回了黄盖一条性命。

武陵地区有人叛乱,攻城掠地,骚扰百姓。孙权任命黄盖兼任该郡太守。当时,郡中士兵只有五六百人。黄盖审度时势,认为这点力量根本无法与敌人抗衡。于是命令打开城门,城门一开,敌兵蜂拥而入。黄盖乘敌半入之际,纵兵攻击,斩首几百人,其余的都逃之夭夭,一举收复了所有被占领的地方。黄盖还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严惩叛乱的首要分子,赦免胁从依附之人。因而,从春到夏,寇乱全部平定,那些边远地区的首领们也纷纷改操易节,奉礼请见。武陵郡义归于安定清平。后来,山越人滋扰长沙益阳,黄盖又去讨伐镇抚,因功加官偏将军。后病死任上。

《三国志·吴书十》阅读答案及翻译 第7篇

《三国志》的阅读答案及译文

全琮字子璜,吴郡钱唐人也。父柔,汉灵帝时举孝廉,补尚书郎右丞,董卓之乱,弃官归,州辟别驾从事,诏书就拜会稽都尉。孙策到吴,柔举兵先附,策表柔为丹阳都尉。

孙权为车骑将军,以柔为长史,徙桂阳太守。柔尝使琮赍米数千斛到吴,有所市易。琮至,皆散用,空船而还。柔大怒,琮顿首曰:“愚以所市非急,而士大夫方有倒悬之患,故便振赡,不及启报。”柔更以奇之。是时中州士人避乱而南,依琮居者以百数,琮倾家给济,与共有无,遂显名远近。后权以为奋威校尉,授兵数千人,使讨山越。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将关羽围樊、襄阳,琮上疏陈羽可讨之计,权时已与吕蒙阴议袭之,恐事泄,故寝琮表不答。及禽羽,权置酒公安,顾谓琮曰:“君前陈此,孤虽不相答,今日之捷,抑亦君之功也。”於是封阳华亭侯。

黄武元年,魏以舟军大出洞口,权使吕范督诸将拒之,军营相望。敌数以轻船钞击,琮常带甲仗兵,伺候不休。顷之,敌数千人出江中,琮破之,枭其将军尹卢。

七年,权到皖,使琮与辅国将军陆逊击曹休,破之於石亭。是时丹阳、吴、会山民复为寇贼,攻没属县,权分三郡险地为东安郡,琮领太守。至,明赏罚,招诱降附,数年中,得万馀人。

嘉禾二年,督步骑五万征六安,六安民皆散走,诸将欲分兵捕之。琮曰:“夫乘危徼幸,举不百全者,非国家大体也。今分兵捕民,得失相半,岂可谓全哉?纵有所获,犹不足以弱敌而副国望也。如或邂逅,亏损非小,与其获罪,琮宁以身受之,不敢徼功以负国也。”

为人恭顺,善於承颜纳规,言辞未尝切迕。初,权将围珠崖及夷州,皆先问琮,琮曰:“以圣朝之威,何向而不克?然殊方异域,隔绝障海,水土气毒,自古有之,兵入民出,必生疾病,转相污染,往者惧不能反,所获何可多致?猥亏江岸之兵,以冀万一之利,愚臣犹所不安。”权不听。军行经岁,士众疾疫死者十有八九,权深悔之。后言次及之,琮对曰:“当是时,群臣有不谏者,臣以为不忠。”

琮既亲重,宗族子弟并蒙宠贵,赐累千金,然犹谦虚接士,貌无骄色。

《吴书》:“初,琮为将甚勇决,当敌临难,奋不顾身。及作督帅,养威持重,每御军,常任计策,不营小利。”

(节选自《三国志》)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便振赡 振:救济

B.故寝琮表不答寝:休息

C.伺候不休 伺候:照料

D.转相污染 污染:传染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空船而还 剑阁峥嵘而崔嵬

B.魏以舟军大出洞口 愿以五十城请易璧

C.所获可多致 大王来何操

D.众疾疫死者十有八九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策初到吴地,全琮的父亲率先归附,孙策表封其为丹阳都尉。孙权做车骑将军时,任命全柔为长史,后调任桂阳太守。

B.刘备率领关羽的人马包围襄阳樊城,全琮首倡偷袭之策,当时虽未被孙权赞赏,但事成之后在宴会上加以表彰。

C.全琮统率军队征讨六安时,不主张冒险,反对别人提出的分兵抓捕百姓的策略,认为不是维护国家大局的行为。

D.孙权将要攻打珠崖与夷洲,全琮认为该处地僻,士卒易染疾病,反对出征,孙权却未听从,但不久就后悔不已。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柔尝使琮赍米数千斛到吴,有所市易。

(2)敌数以轻船钞击,琮常带甲仗兵,伺候不休。

(3)纵有所获,犹不足以弱敌而副国望也。

参考答案:

4.C(“伺候”侦查)

5.D(A.连词,表修饰/连词 ,表并列;B.动词,率领/介词,用;C.副词,怎么 /代词,什么;

D.定语后置的标志)

6.D(一年之后孙权后悔)

7.(1)全柔曾使全琮携带数千斛米到吴地,进行交易。

(得分点:“赍”、“有所市易”、定语后置句式各1分。共3分)

(2)纵然能够获利,也不足以削弱敌人而与国家的'威望相称。

(得分点:“获”、“弱”、“副”各1分,共3分)

(3)损失江岸的士兵,希望获取万分之一的利益,我还是有所担心的。

(得分点:“猥亏”“冀”“万一”“犹”,共4 分)

参考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