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21篇)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篇

原文:

满江红·汉水东流

宋代:辛弃疾

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人尽说,君家飞将,旧时英烈。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生颊。想王郎,结发赋从戎,传遗业。

腰间剑,聊弹铗。尊中酒,堪为别。况故人新拥,汉坛旌节。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但从今,记取楚楼风,裴台月。

译文:

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人尽说,君家飞将,旧时英烈。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生颊。想王郎,结发赋从戎,传遗业。

汉水滔滔,向东流去;它冲净了那些满脸长着胡须的敌人嘴上沾着人民的膏血。人们都说:当年你家的飞将军,英勇威列地打击敌人。攻破敌人坚固的城池的时候,迅速勇猛,像迅雷过耳那么快;在玉帐里谈论兵法或者是研究战术的时候,态度激昂兴奋,语言慷慨激烈,两颊都结了冰。回想王郎,你才到结发的年令,就从事戎马生活。继承着先人的事业。

腰间剑,聊弹铗。尊中酒,堪为别。况故人新拥,汉坛旌节。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但从今,记取楚楼风,裴台月。

我腰里悬挂的宝剑没有用了,只有在无聊的时候,把它当作乐器,弹着剑柄唱唱歌。今天拿着酒杯,喝着酒为你送别。况且这是我的好朋友你,又是重新被任用,你簇拥旌节的仪仗,登**拜将坛,封你为编率大军的将军。你是大丈夫男儿汉,应当把马革裹尸当作自己的誓言,为了消灭敌人,为国捐躯是最光荣的。有些人,贪图安乐,迷恋女色,是自伐生命,应以为戒,再也不要说它了。从今后,要牢牢记住:咱们在楚楼、裴台吟风赏月的.这段友谊。

注释:

汉水东流,都洗尽,髭(zī)胡膏血。人尽说,君家飞将,旧时英烈。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生颊(jiá)。想王郎,结发赋从戎,传遗业。

汉水:长江支流,源出陕西,流经湖北,穿武汉市而入长江。髭胡:代指入侵的金兵。膏血:指尸污**。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他善于用兵,作战英勇,屡败匈奴,被匈奴誉为“飞将军”。金城:言城之坚,如金铸成。雷过耳:即如雷贯耳,极言声名大震。玉帐:主帅军帐的美称。冰生颊:言其谈兵论战明快爽利,辞锋逼人,如齿颊间喷射冰霜。结发:即束发。古代男子二十岁束发,表示成年。从戎:从军。

腰间剑,聊弹铗(jiá)。尊中酒,堪为别。况故人新拥,汉坛旌(jīng)节。马革裹(guǒ)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但从今,记取楚楼风,裴台月。

弹铗:敲击剑柄。汉坛旌节:暗用刘邦筑坛拜韩信为大将事。马革裹尸:用马皮裹卷尸体。蛾眉:女子修长而美丽的眉毛,代指美女。楚楼:即兰台。故址在今湖北江陵。裴台:一称南楼,在今湖北武昌市。东晋庾亮为荆州刺史时,曾偕部属登斯楼赏月。

赏析:

这首词是一首送别之作,因为友人军职升迁是一件大喜事,所以此词全无哀婉伤感之情,通篇都是对友人的赞扬与鼓励,只是最后提醒友人不要忘记知音好友,一点即止。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2篇

原文:

十二年前,曾上到、绣春台顶。

双脚健、不烦筇杖,透岩穿岭。

老去渐消狂气习,重来依旧佳风景。

想牧之、千载尚神游,空山冷。

山之下,江流水。

江之外,淮山暝。

望中原何处,虎狼犹梗。

句蠡规模非浅近,石苻事业真俄顷。

问古今、宇宙竟如何,无人省。

译文

十二年前曾经登上齐山绣春台顶,当时双脚稳健不用拐杖穿山越岭兴致撮浓,年老俸衰后狂荡豪放之气渐渐消失,虽然依旧面对着过去一样的美好风景,遥想当年杜牧之登齐山所作诗篇,千年之后还令人神驰心往,而今故人不见空山寂寂格外凄冷。

齐山之下,江水永远滚滚不停,江本岸边,淮山上残阳返照暮霭沉沉,遥望中原在哪里呢,虎狼般的敌人还盘踞其中,勾践范蠡破吴获胜长期准备决非浅近之力,谢安谢玄大破苻坚抓住时机顷刻成功,问宇宙中古往今来兴亡盛衰这是为什么呢,其中道理啊没有人能懂。

注释

齐山:在今安徽贵池县东。绣春台:在齐山顶上。

筇杖:竹杖。

透岩穿岭:穿山越岭。

想牧之、千载尚神游,空山冷。:这两句是说,如果唐代杜牧在千载之下还来神游故地,将只见寂寞空山。

永:水流悠长。这两句是说齐山之下江水长流。

淮山:指淮水**的山。宋、金以淮水为界。暝:日暮。这两句是说江北淮山笼罩在暮色之中。

虎狼:喻敌人。梗:阻塞。这两句是说中原一带敌人还盘踞在那里。

勾蠡:指越王勾践和他的大臣范蠡。勾践曾大败于吴,屈服请和。此后他卧薪尝胆,并用范蠡、文种等整顿朝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攻灭吴国。这句是说勾践和范蠡的灭吴规划是长远之计。

石苻:指后赵石勒和前秦苻坚,他们在位时间都很短。俄顷:一会儿。这里暗以石苻喻金国。

宇宙:天地万物的总称。

赏析:

词的上片写登临齐山的今昔之感。词起笔“十二年前,曾上到、绣春台顶。”从昔日登此山写起,说明这次是旧地重游。昔日登山的情景怎样呢?“双脚健、不烦筇(qióng)杖,透岩穿岭。”“筇杖”即竹杖。“透岩穿岭”,即翻山越岭。即十二年前诗人凭着一股少年锐气,迈开轻健的双脚,不需借助竹杖,翻山越岭,直奔台顶,是何等的潇洒、豪放。这是诗人对昔日登临的深情回忆。看得出诗人当时是英雄年少,踌躇满志,颇为得意的。而今呢?“老去渐消狂气习,重来依旧佳风景。”十二年后,旧地重游,风景依旧美好,而自己当年的狂放之气却逐渐消失了。当然“渐消”,还没有完全消失。但不难看出,诗人这时的心境是较为悲凉的。这样,又由眼前景而联想到曾登临此山赋诗抒怀的前辈:“想牧之、千载尚神游,空山冷。”唐·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士后,曾作过几任刺史,官终中书舍人。他早年曾以经邦济世自负,在**上有比较进步的主张。但仕途不很得意,始终未能抒展抱负。到晚年便纵情声色,为封建士大夫中轻狂放荡的典型。杜牧在池州刺史(今安徽贵池县)任上(844-846),曾有《九日齐山登高》诗:“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杜牧在这首诗中,由自己登山,联想到了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而伤心落泪、感叹年华不能永驻之事。但杜牧要超脱得多,他认为“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即人生无常,古往今来尽皆如此,我们何必要像齐景公那样独自感伤落泪呢?但诗人吴潜看到眼前破碎的山河,严峻的现实,心境是悲凉的,再没有年轻时的“狂气”了;而且也没有杜牧那么超脱,所以当他想到如果杜牧在千载之下,还来神游故地,将只见寂寞空山。“空山冷”,是对国事日非的曲折反映,是诗人主观心境的感受,表现了一种深沉的失落感。

换头处紧承上片“空山冷”而来,写其居山而望。山下江水长流,山北淮山暝暝,中原一带仍然被敌人盘踞。“淮山”,指淮水**的山,宋、金以淮水为界。以江北淮山笼罩在暮色之中,暗喻中原***暗无天日,看出诗人对中原父老的深切同情。“望中原何处”,即何处望中原?作一提顿,引人注目。诗人站在绣春台上向北方金兵占领区一望,河山已有异样之感,究竟中原在哪里呢?弦外之音,中原土地,已非我有。“虎狼犹梗”,即中原一带敌人还盘踞着,以“虎狼”喻敌人,可见诗人对异族**者为害中原的切齿痛恨。一个“犹”字,表明对长期丧失国土的无比痛惜。面对眼前“虎狼犹梗”的现实情景,诗人借古喻今,提出自己的主张:“勾蠡规模非浅近,石苻事业真俄顷。”“勾蠡”,指越王勾践和他的大臣范蠡。勾践曾大败于吴,屈服请和。此后他卧薪尝胆,并用范蠡、文种等整顿朝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攻灭吴国。勾践复国灭吴,皆因有长期计划,故曰“非浅近”。“石苻”,指五胡十六国时的后赵石勒和前秦苻坚。他们在位时间都很短,故曰“真俄顷”。这里暗以石苻喻金国,认为金的**不会长久。诗人在这里一方面指出恢复中原须作长期努力;另一方面也说明只要发愤图强,收复失地是完全能做到的`。这反映出诗人对国事的关心和他卓越的**见解。但可惜的是诗人晚年受谗被贬,只能发出济时忧国的慨叹:“问古今,宇宙竟如何,无人省。”古往今来,天地万物兴亡盛衰的道理,又有谁能理解呢?全词以“无人省”作结,颇耐人寻味。

吴潜这位南宋爱国词人,和辛弃疾、文天祥等一样,一向主张抗金,收复中原。但其命运都是遭谗受逐,空老一生。这样,当他登高望远,眼前景物所引起的感触也就必然和他*时的胸中垒块有关了。这首词就表现了他对国事的关心,对收复中原的识见。全词**道来,无“粉泽之工”,给人以豪壮苍凉的艺术美感。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3篇

满江红·金陵怀古

萨都剌〔元代〕

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螀泣。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

译文

六代的春天一去不复返了。金陵的两景胜迹,已经不是从前的样子了,当年王、谢两族,家里的一双燕子,我曾在乌衣巷口见过它们。如今它们怎么样了?夜深了,春潮拍打着金陵城,激荡着寂寞的声音。往事不堪回秦,金陵只剩下一点陈迹了。现在无非是荒烟笼罩衷草,儿夕阳里鸟鸦乱飞,秋露冷冷,陈后主的《玉树**花》已经没有什么人唱了,躲藏过陈后主的胭脂井忆经圮坏。寒蝉凄凉地鸣着。瑞还有什么呢?只有钟山还青着,秦淮河还淌碧水罢了。

注释

①萨都剌在1332年(元文宗至顺三年)调任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掾史,移居金陵(今南京市)。该词大约作于此时。

②畴昔:从前。

③“王谢”二句: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井南的秦淮河畔,是井晋时王导、谢安家族的居处地。此二句用刘禹锡《乌衣巷》诗意。

④孤城:一座空城。

⑤玉树歌:即《玉树**花》,陈后主为嫔妃所制之歌,人称**之音。唐人许浑《金陵怀古》中有“玉树歌残王气终”之句。

⑥胭脂井:又名景阳井、辱井,在今南京市鸡鸣山边的台城内。隋兵攻打金陵,陈后主与妃子避入此井,终被隋兵所擒。寒螀(jiāng):寒蝉。

鉴赏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4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悠悠:飘荡的样子。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原。历历:清楚可数。萋萋:形容草木茂盛。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乡关:故乡家园。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悠悠:飘荡的样子。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原。历历:清楚可数。萋萋:形容草木茂盛。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乡关:故乡家园。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悠悠:飘荡的样子。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原。历历:清楚可数。萋萋:形容草木茂盛。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乡关:故乡家园。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译注参考:

1、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 :华文出版社 ,2009 :144 .

2、 于非 .**古代文学作品选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 .

译文及注释

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注释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初... 显示全部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注释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 显示全部

分联详析

首联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颔联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江天相接的自... 显示全部

赏析一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 显示全部

赏析二

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于此(见... 显示全部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5篇

原文: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è)。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译文

登楼远望中原,只见在一片荒烟笼罩下,仿佛有许多城郭。想当年啊!花多得遮住视线,柳多掩护着城墙,楼阁都是雕龙砌凤。**山前、蓬壶殿里,宫女成群,歌舞不断,一派富庶升*气象。如今,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战乱频仍,风尘漫漫,形势如此险恶。

士兵在哪里?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百姓在哪里?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悲叹大好河山依如往昔,却田园荒芜,万户萧疏。何时能有杀敌报国的机会,率领精锐部队**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收复中原。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日之游兴。

注释

黄鹤楼:旧址在黄鹤山(武昌之西)西北的黄鹤矶上。

**山:即**山艮岳,宋**政和年间所造,消耗了大量民力民财。

蓬壶殿:疑即北宋故宫内的蓬莱殿。这四句形容北宋汴京宫室壮丽,富庶繁华。

铁骑:指金***。郊畿:指汴京所在处的千里地面。

风尘:指战乱。风尘恶,是说敌人占领中原,战乱频仍,形势十分险恶。

膏:滋润,这里做被动词。锋:兵器的尖端。锷:剑刃。

沟壑:溪谷。

缨:绳子。请缨,请求杀敌立功的机会。

河洛:黄河、洛水交汇的洛阳地区。这里泛指中原。

汉阳:今湖北武汉市(在武昌西北)。

赏析: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6篇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朝代:清朝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译文

登楼远望中原,只见在一片荒烟笼罩下,仿佛有许多城郭。想当年啊!花多得遮住视线,柳多掩护着城墙,楼阁都是雕龙砌凤。**山前、蓬壶殿里,宫女成群,歌舞不断,一派富庶升*气象。而现在,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战乱频仍,风尘漫漫,形势如此险恶。士兵在哪里?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百姓在哪里?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悲叹大好河山依如往昔,却田园荒芜,万户萧疏。何时能有杀敌报国的机会,率领精锐部队**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收复中原。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日之游兴。

注释

⑴黄鹤楼:旧址在黄鹤山(武昌之西)西北的黄鹤矶上。陆游《入蜀记》:“黄鹤楼旧传费玮飞升于此,后忽乘黄鹤来归,故以名楼。“⑵**山:即**山艮岳,宋**政和年间所造,消耗了大量民力民财。据洪迈《容斋三笔》说:“(**)山周十余里,最高一峰九十尺,亭堂楼阁不可殆记。“蓬壶殿:疑即北宋故宫内的蓬莱殿。这四句形容北宋汴京宫室壮丽,富庶繁华。⑶铁骑:指金***。郊畿:指汴京所在处的千里地面,又指金国铁浮屠重甲骑兵。⑷风尘:指战乱。杜甫《赠别贺兰铦》:“国步初返正,乾坤尚风尘。“风尘恶,是说敌人占领中原,战乱频仍,形势十分险恶。⑸膏:滋润,这里做被动词。锋:兵器的尖端。锷:剑刃。《庄子·说剑》:“天子之剑,以燕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这两句是说兵士们在哪儿呢?他们(的血)滋润了兵器的尖端(意为被刀剑击中而**)。⑹沟壑:溪谷。杜甫《醉时歌》:“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填沟壑。“这两句是说老百姓在哪儿呢?他们已因饥寒交迫而死,被丢在溪谷中了。⑺缨:绳子。请缨,请求杀敌立功的机会。《汉书·终军传》记终军向汉武帝“自*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河洛:黄河、洛水。这里泛指中原。这句是说哪一天能向**请求,并得到他的命令率领精锐部队,挥鞭渡过长江,收复中原。⑻汉阳:今湖北武汉市(在武昌西北)。⑼此墨迹见近人徐用仪所编《五千年来**民族爱国魂》卷端。原系照片;在本词下面,并有谢升孙、宋克、文征明等人的跋。

赏析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7篇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翻译

黄鹤楼上远望中原,荒草烟波的地方,有着许多的城池。遥想当年,城中花团锦簇遮住了视线,柳树成荫掩护着城墙,楼阁都是雕龙砌凤。**山前、蓬壶殿里尽是一派宫女成群、****的热闹景象。如今,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尘沙弥漫,战势凶险。

士兵在哪里?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百姓在哪里?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悲叹大好河山一如往昔,但千家万户流离失所,田园荒芜。自己何时才能请缨杀敌,率领精锐部队**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收复中原。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日登临之兴。

注释

**山:即**山艮岳,宋**政和年间所造,消耗了大量民力民财。

蓬壶殿:疑即北宋故宫内的蓬莱殿。

铁骑:指金***。

郊畿:指汴京所在处的千里地面。

风尘:指战乱。

风尘恶:是说敌人占领中原,战乱频仍,形势十分险恶。

膏:滋润,这里做被动词。

锋:兵器的尖端。

锷:剑刃。

沟壑:溪谷。

缨:绳子。请缨,请求杀敌立功的机会。

河洛:黄河、洛水交汇的洛阳地区。这里泛指中原。

汉阳:今湖北武汉市(在武昌西北)。

赏析

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词。全词由词人登上黄鹤楼所见之景发端,追忆了昔日汴京城的繁华,再回到眼前讲述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情景,最后怀想来日得胜后的欢乐之情,抒发了词人对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和**中原的强烈愿望。

这首壮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可分四段,层次分明。

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目。“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洁地写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山亦名艮岳。据《宋史·地理志·京城》记载,**政和七年始筑,积土为假山,山周十余里,堂馆池亭极多,建制精巧(蓬壶是其中一堂名),四方花竹奇石,悉聚于此,专供皇室游玩。“珠翠绕”、“笙歌作”,极写****的壮观景象。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8篇

1、怒发冲冠:气得头发竖起,以至于将帽子顶起。形容愤怒至极,冠是指帽子而不是头发竖起。

2、潇潇:形容雨势急骤。

3、长啸:感情激动时撮口发出清而长的声音,为古人的一种抒情举动。

4、三十功名尘与土:年已三十,建立了一些功名,不过很微不足道。

5、八千里路云和月:形容南征北战、路途遥远、披星戴月。

6、等闲:轻易,随便。

7、靖康耻: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钦二帝。

8、贺兰山:贺兰山脉位于宁夏***区与*****区交界处。

9、朝天阙:朝见**。天阙:原指宫殿前的楼观,此指**生活的地方。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9篇

满江红·题南京夷山驿

宋朝 王清惠

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 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名播兰馨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繁华歇。

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客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碾关山月。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

《满江红·题南京夷山驿》译文

御园里太液池的荷花,再不像从前那么娇艳。还曾记得,花承雨露春风,人蒙浩荡皇恩,玉楼金阁,富丽宫殿。声名在后妃中像兰花一样芬芳,脸庞如莲花般红润光鲜,常常陪伴在君王身边。忽然一声惊天动地的鼙鼓,宫廷的繁华烟消云歇。

朝廷土崩瓦解,君臣风飘云散。这**的千古遗恨,叫我向谁诉说?面对破碎山河,我只能仰天哭泣,血泪斑斑洒满衣前。被掳北行,驿馆中夜晚常被战乱恶梦惊醒,天刚破晓,又复北行,车轮碾碎月影,颠簸在荒寒的关山。仰望一轮冷月,殷切询问嫦娥,能否容许我追随你,超脱尘世与月亮同圆同缺。

《满江红·题南京夷山驿》注释

太液芙蓉:唐代长安城东大明宫内有太液池,此借指南宋宫廷。芙蓉,即荷花,比喻女子姣好的面容。

浑不似:全不像。

春风雨露:比喻帝王的宠爱。

玉楼金阙:指 富丽的皇宫。

兰馨:本是女子首饰,这里借喻宫中的后妃。馨,一作“簪”。

晕潮:指女性脸上泛起红润的美丽光彩。

鼙鼓:指战鼓。

龙虎: 比喻南宋的君臣。

风云:形容国家的威势。

山河百二:险要之地。

客馆:指驿馆,旅途中居住的地方。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0篇

原文:

满江红·拂拭残碑

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

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

岂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

最无辜,堪恨更堪悲,风波狱。

岂不念,疆圻蹙;

岂不念,徽钦辱,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

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

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译文:

拂拭去残碑上的尘土,当年石刻的宋高宗信托岳飞时的诏书还可依稀辨读,令人感慨万分地是,**当初对岳飞是何等的器重,后来又为什么那样的残酷,难道是功高震主就身当该死,可惜事过境迁高宗依托岳飞的诏书难赎惨杀岳飞的**,最令人感到可恨可悲而又极为无理的是,秦桧等人一手制造的杀害岳飞的风波亭冤狱。

宋朝的.**啊!难道你就不想疆土在逐日散失,难道你就不思念徽钦被俘而去的奇耻大辱,然而**钦宗真正返回之后,赵构的帝位又怎能相属,千年万代的人们啊再不要说不该南渡偏安一隅,当时的赵构啊自己就怕把中原收复,可笑地是区区一个秦桧又有多少能耐,只是他迎合了赵构的心意而已。

注释:

①敕飞字:敕,帝王下给臣子的诏命;飞,指南宋民族英雄、抗金名将岳飞。

②难赎,指难以挽回损亡。

③疆圻蹙:疆域缩少,指金人南侵,南宋的版图已远小于北宋。

④徽钦辱:1125年(宣和七年),金兵南侵,直逼宋都汴京,宋**赵佶见事不可为,急忙传位给宋钦宗赵桓。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攻破汴京,掳**、钦宗二帝北还,北宋由此**。

⑤南渡:徽、钦宗二帝被掳后,赵构以康王入继大统,是为高宗。他不知耻,不念父兄,自汴梁(开封)迁都临安(杭州)以图偏安,史称南渡。

⑥桧:指秦桧。秦桧(1090-1155),字会之,江宁(南京市)人。1115年(政和五年)进士。1127年,随徽、钦二帝至金,四年后,金将他放还。高宗任以礼部尚书。绍兴年间为相,深受宠信,力主议和,杀害岳飞,**大批主战派。为人阴险狡诈,在位十九年,**累累,恶贯满盈。

⑦逢:迎合。欲:愿望,需要。

赏析:

起首「拂拭残碑」三句说石碑上宋高宗赵构手书的「精忠岳飞」四字仍隐约可见。「慨当初」三句说宋高宗**后,北有金兵压境,南有群盗骚扰,岳飞抱着尽忠报国的决心,破李成、*刘豫、斩刘么,扫*了闽粤赣等地的内患,深为高宗和朝廷倚重,所以高宗手书「精忠报国」四字以褒奖。「岂是功成」二句意说难道大功告成就该死了吗?只是事过境迁,即使说尽好话也枉然了。「最无端」三句说岳飞入狱后,大理寺**都说岳飞无罪,韩世忠质问秦桧,秦桧回答说岳飞之罪「其事体莫须有」。当时**为岳飞辩白的人很多,高宗、秦桧等却一意孤行。「岂不念」四句直指宋高宗而言。难道是忘记了金人的南侵,**、钦宗所受的屈辱?非也。只是因为想到**、钦宗若回来,「此身何属」高宗又将归属哪里呢?他就做不成**了!「千载休谈」二句进一步申述高宗必杀岳飞的原因。当时的南渡也是因为怕中原恢复之后,不能再当**啊!「笑区区」三句说秦桧会有何能耐,他之所以翻云覆雨,杀害岳飞,力主屈辱苟安,只不过是刚好迎合了赵构的心意罢了。 咏史词贵在一针见血地戳破本质。关于岳飞被害事,人们一般认为罪在秦桧。这首词却独说:「笑区区,一桧有何能,逢其欲。」将矛头直指**,颇有见地。整首词感情沉着而慷慨,议论痛快而淋漓。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1篇

摘要:

宫怨诗是唐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一样,也是唐人喜欢吟咏的题材。唐代宫怨诗歌的数量很多,其中也有不少是洛阳宫怨诗,揭露了宫廷妇女的不幸和痛苦,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本文从具体唐代洛阳诗歌着手,阐述了唐代洛阳宫怨诗的表达宫女的哀怨之情、寄托文人自身的'思想感情、抒发盛衰之感等思想内容,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唐代宫怨诗提供条件。

关键词:

岳飞 满江红 爱国热情

一、悲壮词人

**民族是诗的**,是诗的故乡,在历史的长河中杰出的诗人辈出,但又能文又能武的就不多了,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英雄――岳飞,就在那个时候出现了。岳飞,字鹏举,河北相州汤阴(今河南安阳)人,*历史上著名的抗金将领,在军事方面有着过人的军事才能。又是两宋以来最年轻的建节封侯者。由于坚持抗敌,不同意议和而死于奸臣秦桧“莫须有”的罪名之下,年仅39岁。

岳飞能文,在戎马倥偬中写作了许多洋溢着爱国热情的诗篇,收于《岳忠武王文集》(或《*穆集》)。最为著名有两首,一首是表现壮志难酬的《小重山》,另一首则是千古传唱的《满江红·怒发冲冠》。

二、《满江红》的独到艺术魅力

悠悠岁月,**儿女传承和吟诵,继承和光大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责无旁贷。

三、悲壮词人岳飞独自承受那份悲伤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2篇

原文:

满江红·和王昭仪韵

宋代:汪元量

天上人家,醉王母、蟠桃春色。被午夜、漏声催箭,晓光侵阙。花覆千官鸾阁外,香浮九鼎龙楼侧。恨黑风吹雨湿霓裳,歌声歇。

人去后,书应绝。肠断处,心难说。更那堪杜宇,满山啼血。事去空流东汴水,愁来不见西湖月。有谁知、海上泣婵娟,菱花缺。

译文:

天上人家,醉王母、蟠桃春色。被午夜、漏声催箭,晓光侵阙。花覆千官鸾阁外,香浮九鼎龙楼侧。恨黑风吹雨湿霓裳,歌声歇。

宋理宗与谢后整日欢娱,宴会通宵达旦,尽情享乐,人们沉漫在欢乐之中,不觉晨曦已照宫楼。鸾阁外、花丛中文武百官肃立庆贺,龙楼旁、宝鼎中香烟缭绕。元兵南下,一切豪华顿时烟消云散。

人去后,书应绝。肠断处,心难说。更那堪杜宇,满山啼血。事去空流东汴水,愁来不见西湖月。有谁知、海上泣婵娟,菱花缺。

人走之后,家书已绝。断肠之时,无人诉说。哪能承受杜鹃啼血,遍地哀鸣。北宋亡于金,南宋亡于元。有谁知,北方的边鄙之处,有伊人在哭泣,菱花形的铜镜一碎为二。

注释:

天上人家,醉王母、蟠桃春色。被午夜、漏声催箭,晓光侵阙(què)。花覆千官鸾(luán)阁外,香浮九鼎龙楼侧。恨黑风吹雨湿霓(ní)裳,歌声歇。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3篇

遁庵主人植菊阶下,秋雨既盛,草莱芜没,殆不可见。江空岁晚,霜余草腐,而吾菊始发数花,生意凄然,似诉余以不遇,感而赋之。凶李生湛然归,寄菊轩弟。

雨后荒园,群卉尽、律残无射。疏篱下,此花能保,英英鲜质。盈把足娱陶令意,夕餐谁似三闾洁?到而今、狼藉委苍苔,无人惜。

堂上客,须空白。都无语,怀畴昔。恨因循过了,重阳佳节。飒飒凉风吹汝急,汝身孤特应难立。谩临风、三嗅绕芳丛,歌还泣。

译文

雨后的花园,花朵都掉完了。疏散的篱下只有菊花还没有掉落,还是那么的鲜艳。掇取一把菊花足够娱乐,谁还可以像屈原那样用菊花做晚餐呢。到现在狼藉不堪鲜花掉落没有人去怜惜。

堂上的客人都以及须发皆白。都没有说话怀念着过去。重阳佳节过去只剩下了恨,飒飒的凉风吹的你慌乱不堪,你应该很难生活了吧。在风下多次闻吸花丛,放佛可以听到菊花在独自哭泣。

注释

律:原为定音的仪器,后指古乐的十二调。无射:亦作亡射,十二律中的阳律之一;古以十二律与十二个月相对应,秋九月律应无射。

英英:鲜艳貌。

盈(yíng)把:掇取一把。

夕餐:屈原《离骚》有“夕餐秋菊之落英”诗句,故云。三闾(lǘ):指屈原。他曾为三闾大夫。

狼藉:亦为狼籍,乱散不堪状。狼藉草而卧,起则践草使乱以灭迹。

畴昔(chóu xī):往昔。

飒飒(sà):风声。

汝:你。

三嗅:多次闻吸。“三”言其多。芳丛:花丛。

赏析

金朝**之后,词人誓不投降元朝,坚守归隐之志,于是寄情于晚菊秋水,这首词就是这一时期的**作。

创作背景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4篇

岳飞的'这首词,激励着**民族的爱国心。_期间这首词曲以其低沉但却雄壮的歌音,感染了**儿女。

前面四字,即司马迁写蔺相如“怒发上冲冠”的妙,表明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此仇此恨,因何愈思愈不可忍?正缘独上高楼,自倚阑干,纵目乾坤,俯仰*,不禁热血满怀沸腾激昂。——而此时秋霖乍止,风澄烟净,光景自佳,翻助郁闷之怀,于是仰天长啸,以抒此万斛英雄壮志。着“潇潇雨歇”四字,笔锋微顿,方见气度渊静。

开头凌云壮志,气盖山河,写来气势磅礴。再接下去,岳飞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十四个字,出乎意料,令人叫绝,此十四字,如见将军抚膺自理半生壮志,九曲刚肠,英雄正是多情人物。功名是其所期,岂与尘土同埋;驰驱何足言苦,堪随云月共赏。(此功名即勋业义,因音律而用,宋词屡见)试看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识见!

在两片的前后,一片壮怀,喷薄倾吐:靖康之耻,指徽钦两帝被掳,犹不得还;故下言臣子抱恨无穷,此是古代君臣观念。此恨何时得解?功名已委于尘土,三十已去,至此,将军自将上片歇拍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之勉语,说与人体会。雄壮之笔,字字掷地有声!

以下出奇语,现壮怀,英雄忠愤气概,凛凛犹若神明。金兵入据中原,止畏岳家军,不啻闻风丧胆,所以对于岳飞而言,“匈奴”实不足灭,踏破“贺兰”直捣黄龙并非夸大其辞。“饥餐”、“渴饮”一联合掌;然只有如此才足以畅其情、尽其势。未至有复沓之感者,以***真气在。

有论者设:贺兰山在西北,与东北之黄龙府,遥距千里,有何交涉?那克敌制胜的抗金名臣老赵鼎,他作《花心动》词,就说:“西北欃枪未灭,千万乡关,梦遥吴越”;那忠义慷慨寄敬胡铨的张元干,他作《虞美人》词,也说:“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这都是南宋初期的爱国词作,他们说到金兵时,均用“西北”、“楼兰”(汉之西域鄯善国,傅介子计斩楼兰王,典出《汉书·西域传》),可见岳飞用“贺兰山”和“匈奴”,是无可非议的。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腔忠愤,丹心碧血,倾出肺腑。用文学家眼光视之结束全篇,神气十足,无复豪发遗憾,令人神旺,叫人起舞。然而岳飞头未及白,金兵自陷困境,由于奸计,宋皇朝自弃战败。“莫须有”千古奇冤,闻者发指,岂可指望他率军协同中原父老齐来朝拜天阙哉?悲夫。

词不以文字论长短,若以文字论,亦当击赏其笔力之沉厚,脉络之条鬯,情趣之深婉,皆不同凡响,倚声而歌,乃振兴**之必修音乐艺术课也。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5篇

满江红·丁未九月南渡泊舟仪真江口作

惨结秋阴,西风送、霏霏雨湿。凄望眼、征鸿几字,暮投沙碛。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但一抹、寒青有无中,遥山色。

天涯路,江上客。肠欲断,头应白。空搔首兴叹,暮年离拆。须信道消忧除是酒,奈酒行有尽情无极。便挽取、长江入尊罍,浇胸臆。

翻译

空阴沉愁云盘结多悲惨,西风凄凉吹送满天细雨湿江舟。抬眼望风雨凄迷归雁结**字队,暮色里振翅兼程投宿沙漠和荒丘。铁蹄下请问我家乡在何处,江上云水相连浩浩荡荡不辨南北迷双眸。我只见一抹寒冷的青色时隐现,想必是江对岸遥远的山峦峰头。

国家破我南渡天涯飘泊江上成难客,时危艰我寸肠欲断满头白发生忧愁。空悲叹我心烦意乱搔首踟蹰郁苦恨,谁料到晚年竞与家人分散避寇仇。该相信唯有酒能消忧闷,却无奈饮酒有尽情不休。便只有引取江水入酒杯,以浇我胸中块垒**愁。

注释

结:凝聚。

霏霏:形容雨细密。

征鸿:飞,仨的鸿雁。

几字:指雁飞结**字形或一字行。

沙碛:沙石浅滩。

山色:山的景色。

离拆:分散开。此指离开中原故土。

挽取:牵引。取为语助词。

尊疉:古时盛酒器具,形状似壶。

胸臆:胸襟和气度。

赏析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6篇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朝代:宋代

原文: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译文及注释: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7篇

满江红·小住京华

朝代:清代

原文: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徒思浙 一作:独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蛾眉 一作:娥眉)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俗子 一作:俗夫)

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磨折 一作:折磨)

译文及注释: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8篇

原文: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宋代]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黄鹤楼上远望中原,荒草烟波的地方,有着许多的城池。遥想当年,城中花团锦簇遮住了视线,柳树成荫掩护着城墙,楼阁都是雕龙砌凤。**山前、蓬壶殿里尽是一派宫女成群、****的热闹景象。如今,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尘沙弥漫,战势凶险。

士兵在哪里?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百姓在哪里?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悲叹大好河山一如往昔,但千家万户流离失所,田园荒芜。自己何时才能请缨杀敌,率领精锐部队**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收复中原。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日登临之兴。

注释

黄鹤楼:旧址在黄鹤山(武昌之西)西北的黄鹤矶上。

**山:即**山艮岳,宋**政和年间所造,消耗了大量民力民财。

蓬壶殿:疑即北宋故宫内的蓬莱殿。这四句形容北宋汴京宫室壮丽,富庶繁华。

铁骑:指金***。郊畿:指汴京所在处的千里地面。

风尘:指战乱。风尘恶,是说敌人占领中原,战乱频仍,形势十分险恶。

膏:滋润,这里做被动词。

锋:兵器的尖端。

锷:剑刃。

沟壑:溪谷。

缨:绳子。请缨,请求杀敌立功的机会。

河洛:黄河、洛水交汇的洛阳地区。这里泛指中原。

汉阳:今湖北武汉市(在武昌西北)。

赏析:

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词。全词由词人登上黄鹤楼所见之景发端,追忆了昔日汴京城的繁华,再回到眼前讲述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情景,最后怀想来日得胜后的欢乐之情,抒发了词人对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和**中原的强烈愿望。

这首壮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可分四段,层次分明。

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目。“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洁地写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山亦名艮岳。据《宋史·地理志·京城》记载,**政和七年始筑,积土为假山,山周十余里,堂馆池亭极多,建制精巧(蓬壶是其中一堂名),四方花竹奇石,悉聚于此,专供皇室游玩。“珠翠绕”、“笙歌作”,极写****的壮观景象。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9篇

[1]却赋:再赋。却,再。

[2]三楹:房屋一间为一楹。此言未必整三间茅屋,或为泛指几间茅屋之意。

[3]意谓可以闲居于此,就像**自在的海鸥那样,无优无虑,自得其乐。古人每用与海鸥为伴表示闲适或隐居,故有“盟鸥”“鸥侣”等典事。宋方岳《送史子贯归觐且迎妇也》诗:“久住西湖梦亦佳,鹭朋鸥侣自烟沙。”

[4]迟日:《诗·豳风·七月》:“春日迟迟。”后以“迟日”指春日。杜甫《绝句二首》之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红牙曲:拍击着红牙板歌唱。辛弃疾《满江红》:“佳丽地,文章伯。金缕唱,红牙拍。看樽前飞下日边消息。”

[5]尘土梦,蕉中鹿:《列子·周穆王》:“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邃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途而咏其事,傍人有闻者,用其言而取之。既归,告其室人曰:‘向薪者梦得鹿而不知其处,吾今得之,彼直真梦矣。’室人曰:‘若将是梦见薪者之得鹿邪?有薪者邪?今真得鹿,是若之梦真邪?夫曰:‘吾据得鹿,何用知彼梦我梦邪?薪者之归,不厌失鹿。其夜真梦藏之之处,又梦得之之主。爽旦,案所梦而寻得之。遂讼而争之,归之士师。士师曰:‘若初真得鹿,妄谓之梦,真梦得鹿,妄谓之实。彼真取若鹿,而与若争鹿。室人又谓梦仞人鹿,无人得鹿。今据有此鹿,请二分之。”以闻郑君。郑君曰:‘嘻!士师将复梦分人鹿乎?’访之国相,国相曰:‘梦与不梦,臣所不能辨也。欲辨觉梦,唯黄帝孔丘。今亡黄帝孔丘,孰辨之哉?且询士师之言可也。”,后以此典成“蕉中鹿”“蕉鹿梦”等詞语,形容世间事物真伪难辨,得失无常等。刘克庄《念奴娇》:“似瓮中蛇,似蕉中鹿,又似槐中蚁。”

[6]翻覆手,看棋局: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陆生因进说他曰:‘……汉诚闻之,掘烧王先人冢,夷灭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则越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杜甫诗《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后以此典而成“翻云覆雨”“翻覆手”等,意谓反复无常、播弄权术手腕等。此二句意思是说如今世事反复无常,当作一局棋去看待。

[7]殢(cì)酒:纵酒。辛弃疾《最高楼》:“藕花雨湿前湖夜,桂枝风淡小山时,怎消除?须殢酒,更吟诗。”

[8]消:享受,受用。

[9]有些些:有少量、有一点点。些些,湖北麻城、四川云阳等地方言,詞中常用语。西窗烛:李商隐《夜雨寄北》中有:“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指朋友夜谈。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20篇

我愤怒至极,独自登高倚靠着扶手,急骤的雨势刚刚停歇。我抬头远望天空一片高远壮阔。我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三十多年的功名如同尘土,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靖康年间的奇耻大辱,至今也不能忘却。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上战车,踏破贺兰山阙。我满怀壮志,发誓吃敌人的肉,喝敌人的鲜血。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满江红·茅屋新成,却赋》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21篇

原文:

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宋代:苏轼

江汉**,高楼下、蒲萄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译文:

江汉**,高楼下、蒲萄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长江、汉江从**奔流直下,在黄鹤楼望去,浩淼的江水碧绿澄澈。江水相通,好像都带着岷山和峨嵋山融化的雪水浪花,这便是锦江的春色。你是在陕州留有爱民美誉的通判,我却是思乡未归的浪子。面对这里的景色怎能没有感情,我将会殷切的述说。

**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你千万不要读《**传》,祢衡真是令人同情,深感痛惜。只能空对鹦鹉洲,苇花依旧萧瑟。书生何苦与这种人纠缠,权势人物如曹操与黄祖也都已一闪过去。希望使君能像李白一样潜心作诗,赶追崔颢的名作《黄鹤楼》诗。

注释:

江汉**,高楼下、蒲萄深碧。犹自带、岷(mín)峨(é)雪浪,锦江春色。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yīn)勤说。

江汉:长江和汉水。高楼:指武昌黄鹤楼。蒲萄:喻水色,或代指江河。岷峨句:岷山和峨嵋山融化的雪水浪花。锦江:在四川成都南,一称濯锦江,相传其水濯锦,特别鲜丽,故称。南山:终南山,在陕西,朱寿昌曾任陕州通判,故称。遗爱:指有惠爱之政引起人们怀念。剑外:四川剑门山以南。苏轼家乡四川眉山,故自称剑外来客。

**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空洲对鹦(yīng)鹉(wǔ),苇花萧瑟(sè)。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愿使君、还赋谪(zhé)仙诗,追黄鹤。

《**传》:晋虞溥著,其中记述三国时江左吴国时事及人物言行,已佚,《三国志》裴松之注中多引之。狂处士:指三国名士祢衡。他有才学而行为狂放,曾触犯曹操,曹操多顾忌他才名而未杀。后为江夏太守黄祖所杀。不出仕之士称处士。空洲:指鹦鹉洲,在长江中,后与陆地相连,在今湖北汉阳。曹公黄祖:指曹操与刘表属将黄祖。谪仙:指李白。

赏析:

这首词由景及情,思乡怀古,由豪入旷,超旷中不失赋诗追黄鹤的豪情壮采,不失对于人生的执着追求。词的上片由景引出思归之情和怀友之思;下片由思乡转入怀古,直抒胸臆。

开篇由写景引入。开篇大笔勾勒,突兀而起,描绘出大江千回万转、浩浩荡荡、直指东海的雄伟气势。“江汉**”二句,描绘了江水奔腾的胜景。著名的黄鹤楼在武昌黄鹄山巍然屹立,俯仰浩瀚的大江。长江、汉水滚滚**,汇合于武汉,那波涛的颜色,如同葡萄美酒一般,一片浓绿。发端两句,以高远的气势,抓住了当地最有特色的胜景伟观,写出了鄂州的地理特点。“蒲萄深碧”,重笔施彩,以酒色形容水色,用李白《襄阳歌》“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诗句,形容流经黄鹤楼前的长江呈现出一派葡萄美酒般的深碧之色。以下“犹自带”三字振起,化用李白“江带峨嵋雪”之句,杜甫《登楼》诗“锦江春色来天地”,不著痕迹,自然入妙,用“葡萄”、“雪浪”、“锦江”、“春色”等富有色彩感的词语,来形容“深碧”的江流,笔饱墨浓,引人入胜。词人将灵和楼前深碧与锦江春色联系起来,不但极富文采飞扬之美,而且透露了他对花团锦族、充满春意的锦城的无限追恋向往之情,从而为下文“思归”伏脉。这两句由实景“蒲萄深碧”引出虚景“岷峨雪浪,锦江春色”,拓展了词境。江河自岷江锦水而来,将黄鹤楼与赤壁矶一线相连,既是友人驻地的胜景,又从四川流来,既引动词人思归之情,又触发怀友之思。这就为下文感怀作了有力的铺垫。接下来这一句由景到人,一句写对方,一句写自已。朱寿昌在陕西任通守期间留有爱民之美誉,政绩突出。《宋史》本传载朱在阆断一疑狱,除暴安良,“郡称为神,蜀人至今传之”即“南山遗爱守”所指。词中“南山”当是“山南”之误。以对“剑外”,“山南”字面亦胜于“南山”。而苏轼蜀人,称朱寿昌亦以其宦蜀之事,自称“剑外思归客”,映带有情。如今思乡而归不得,两厢对比,既赞美了朱寿昌为人颂扬的政绩,又表达了自己眼前寂寞的处境以及浓郁的思归情绪。面对此间风物,自会触景兴感,无限惆怅。“对此间”以下,将君、我归拢为一,有情就要倾吐、抒发,故由“情”字,导出“说”字,逼出“殷勤说”三字,双流汇注,水到渠成。

上片“殷勤说”三字带出整个下片,开始向友人开怀倾诉,慷慨评论。“《**传》”二句,引出自己对历史的审视和反思。《**传》是记述三国时东吴人物事迹的史书,他劝告朱寿昌不要再读这部书了。以愤激语调唤起,恰说明感触很深,话题正要转向三国人物。 “狂处士”四句,紧承上文,对恃才傲物、招致杀身之祸的祢衡,表示悼惜。祢衡因忠于汉室,曾不受折辱,当众嘲骂曹操,曹操不愿承担**之名,假借刘表属将黄祖之手将其杀害,葬于武昌长江段的鹦鹉洲。词人用感触颇深的三国人物——祢衡的事迹引以为戒,接着笔锋一转,把讥刺的锋芒指向了**文士的曹操、黄祖。如今贤士不在,只能空对那武昌长江段的鹦鹉洲,苇花萧瑟,一片凋零凄凉。书生何苦与这种人纠缠,以致招来祸灾。苏轼站在更高的视角审视历史,“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争底事”,即争何事,意即书生何苦与这种人纠缠,以致招来祸灾。称霸一时的风云人物,如残害人才的'曹操、黄祖之流,最终也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过眼烟云。此句流露出苏轼豁达、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这话是有弦外之音的,矛头隐隐指向对他诬陷的李定之流。苏轼此时看来,祢衡的孤傲、曹操的专横、黄祖的鲁莽,都显得非常可笑。言语间,反映出苏轼超越历史,摆脱现实限制的观念。收尾三句,就眼前指点,转出正意。词人引用李白的故事,激励友人像李白一样潜心作诗,赶追崔颢的名作《黄鹤楼》。这既是对友人的劝勉,愿他能够置身于**漩涡之外,寄意于历久不朽的文章事业,撰写出色的作品来追蹑前贤;也体现了苏轼居黄州期间的心愿,对于永恒价值的追求。

全词形散而神不散,大开大合,境界豪放,议论纵横,显示出豪迈雄放的风格和严密的章法结构的**。一则,它即景怀古,借当地的历史遗迹来评人述事,能使眼中景、意中事、胸中情相互契合;再则,它选用内涵丰富、饶有意趣的历史掌故来写怀,藏情于事,耐人寻味;三则,笔端饱含感情,有一种苍凉悲慨、郁愤不*的情感,在字里行间激荡着。即景抒怀,指点江山,论古说今,涉及五个历史人物,坦露了对朋友的坦荡胸怀,将写景、怀古、抒情结合,不粘不滞,思想深沉,笔力横放,虽为酬答之作,却也体现了东坡词豪放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