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有四失原文及翻译(合集25篇)

学者有四失原文及翻译 第1篇

原文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选自《庄子·齐物论》

翻译

宋国(今商丘)有一个养猕猴的老人,他很喜欢猕猴,养了一大群猕猴,他能懂得猕猴们的心意,猕猴们也能够了解那个人的心思。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猕猴们吃橡粟的数量,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猕猴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猕猴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注释

1.狙公:养猕猴的人。

2.解:了解,理解,懂得。

3.狙(jū):猕猴。

4.意:心意。

5.得:懂得。

6.得公之心:了解他的心思。

7.损:减少。

8.家口:家中口粮。口:口粮。

9.充:满足。

10.欲:欲望,要求。

11.俄而:一会儿,不久。

12.匮:不够。

13.限:减少。

14.恐:恐怕。

15.驯(xùn):驯服,顺从,听从。引申为服服帖帖

16.诳(kuáng):欺骗。

17.与:给。

18.若: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就是“你”、“你们”。

19.芧(xù):橡树的果实,俗称“橡栗”。

20.足:够,足够。

21.众:所有的。

22.皆:都。

23.而:表修饰。

24.起而怒:一齐生气起来。怒:恼怒,生气。

25.皆伏而喜:都很高兴而趴在地上(一般是动物感到满足时的动作)。伏:降伏,驯顺。引申为服服帖帖。

26.朝:早上。

27.之:代词。指代猕猴们。

诗词赏析:

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阐述一个哲学道理,是《庄子·齐物论》中一则重要的寓言故事,无论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其实众猴子所得到的并没有增加或减少,猴子们喜怒为用就显得很可笑。狙公好比是载众生的“大块”而猴子就像是纷乱红尘中的众生。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们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像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告诫人们要放开计较得失的凡心,因为人的一生一死、一得一失都是一时的,到最后我们将会发现我们并没有失去什么,也没有得到什么。因为无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就像在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时而倒向苏联。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读书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5篇

学者有四失原文及翻译 第2篇

学者,所以(1)求益(2)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3)长者,轻慢同列(4);人疾(5)之如仇敌,恶(6)之如鸱枭(7)。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古人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8)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9);今之学者为己修身(10),以求进(11)也。 

(1)所以:用来……

(2)益:充实

(3)凌忽:欺侮忽视

(4)同列:同辈

(5)疾:怨恨

(6)恶:讨厌

(7)鸱枭(chīxiāo):猫头鹰。古人认为是恶鸟

(8)说:夸耀

(9)行道:行仁义孝悌之道

(10)道:道义

(11)修身:此指装饰

(12)求进:追求名誉、入仕做官

学习是为了使自己增加知识。我看见有人才读数十卷书,便自高自大,不尊敬长者,轻蔑怠慢同辈;人们都像对待仇敌一样怨恨他,像对待鸱枭一样讨厌他。像这样读了书却自我贬损,还不如不学。古时的读书人读书,是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现在的读书人读书,只为向别人炫耀。古时的读书人为他人,是为了按仁孝之道行事(以期有利于社会);现在的读书人为自己,只要装饰,以求入仕做官。

学者有四失原文及翻译 第3篇

学者有四失①

学者有四失②,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③,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④。此四者,心之莫同也⑤。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①选自《札记.学记》。②失:过失,缺点。③或失则多:意思是,有的失之于学得过多。④止: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

⑤心之莫同也:心理各有不同。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或失则多,或失则易_______________

②然后能救其失也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的之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是(

A.教者必知之

B.虽与之俱学

C.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D.学而时习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4.请你谈谈对教师作用的看法。

参考答案:

1.①把……看轻

②补救 3.做教师的,就是要发扬他们的长处,补救他们的缺点啊。

4.略

学习的人往往有四个方面的缺点,教育者必须知道(它)。人们学习,有的缺点是学得太多(而不去实践),有的缺点是学得太少,有的缺点是把学习看得太容易,有的缺点是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这四种人,心里各有不同。(教育者)知道了他们的不同心理,然后才能补救其不足。做教师的,就是要发扬(他们)的长处,补救他们的缺点的啊。

学者有四失原文及翻译 第4篇

四知文言文翻译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 密愧而出。 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尝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令为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后汉书》

_到东莱郡上任时,路过昌邑县,原先他所推荐的秀才王密,这时做昌邑县的县令,王密夜里怀中揣着十斤金子拜见,来赠送给_。

_说:“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呀?”

王密说:“夜里不会有人知道这事。”

_说:“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王密惭愧地走了。

他为人奉公廉洁,不收别人的钱,子孙常常吃素菜,出门步行。老朋友中有人想让他为子孙置办产业,_不肯,说:“让后代人说他们是清官的子孙,把这个‘荣誉’留给他们,不也是很丰厚的吗?”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举茂才( )

(2)道经昌邑( )

(3)故人知君( )

(4)后转涿郡太守( )

【小题2】下列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

B.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C.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D.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小题3】根据内容填空。(2分)

(1)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中的其是指

(2)以此遗之中的此是指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2分)

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小题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叙述的两个故事。(4分)

【小题6】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_是个怎样的人?(2分)

【小题1】(1)推举,选拔(2)取道(3)了解(4)调动

【小题1】C

【小题1】(1)_(2)清白吏子孙(清白吏子孙的美名)

【小题1】他(_)过去在荆州曾举荐的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他,到了夜里,(王密)怀里揣着十斤金子来送给_。

【小题1】(1)_拒金(贿)。 (2)_拒绝为开产业。

【小题1】贤明,刚直,清廉。

学者有四失原文及翻译 第5篇

原文:

宋代: 陆游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译文: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归乡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读书的本意原是为了黎明百姓。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灯下读书,眼神已不比从前,却还是阅读完了两万的蝇头小字。

注释:

归志宁无五亩(mǔ)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归志:归家隐居的志向。宁无:难道没有。元元:指人民。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yíng)头二万言。

课:诗中作阅读解。蝇头:比喻字小的和苍蝇头一样。

赏析:

陆游的诗歌继承了屈原以来诗人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以现实**风格为主,立足于时代。《读书》虽以读书为题材,但诗人的眼光早已离开书斋这个狭小的空间,他将目光投向于整个人民,所以他所有的读书诗包括《读书》,仍然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仍然流露着对生命的`感慨,仍然是活色生香,精力充沛,是文学意味十分浓厚的好诗。同时他的读书诗既有现实**的精神,使他的诗内容充实,热情横溢,显得既沉郁悲壮,又恢宏雄放。从*凡细微当中觅得诗情,写成活泼生动的好诗,一切都取决于诗人是否有灵心慧性。

“归老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这两句直抒胸臆,说自己读书是为了*民百姓,前两句不重情节画面,而是把事实压缩在极其精炼的诗句内,着重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强烈的抒情性。一个“宁无”把诗人内心深处对黎民百姓的牵挂表达的淋漓尽致。也显示诗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情操。在封建时代,能提出“读书本意在元元”,把读书看做是为百姓而读,展现了诗人的可贵。

学者有四失原文及翻译 第6篇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英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考,长善而救其失者也(2)。

【注释】

(1)本节选自《学记》。

(2)长(zhang):助长。

【译文】

学生可能有四种过失,当教师的一定要知道。人的学习,可能错在贪多,可能错在求少,可能错在不专注,可能错在不求进取。这四种果实产生的原因,其心理状态是不同的。了解了心理状态,然后才能纠正他们的过失。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扬学生的长处,纠正他们的过失。

【读解】

了解学生的不同心态,然后对症下药,算是说到了点子上。任何磁器活了。方法都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它必须有一定的针对性。没有金钢钻,就揽不了失去了针对性方法就成了无的之矢。

就人而言,针对性的根本是抓住心理状态。就像医生治病,首先要找出病因所在,然后才知道用什么**进行治疗。学生的学习出了毛病,根本原因就在心理状态。所以,真正好的老师,首先是个好的心理学家,而不是只是懂得一些条条框框的空谈家。

儒家对教育的重视和全面研究,在*古代几乎可以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们讨论的问题之全面、深入、细致,完全是前无古人的。

学者有四失原文及翻译 第7篇

①失:过失。

②或:有的。

③失则多:失在贪多。失:错在。

④易:简单。

⑤止: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

⑥心之莫同也:心理各有不同。

⑦救:补救。

⑧长:用作动词,发扬(他们的长处)。

⑨善:长处。

⑩而:连词,表而且。

者:的人。

【翻译】

学生有四种过失,当老师的一定要知道。人们的学习,有的错在贪多,有的错在求少,有的错在认为知识太简单,有的错在学知识半途而废。这四种过失产生的`原因,心理状态是不同的。知道了他们的心理状态,这样以后才能补救他们的过失。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扬他们的长处,并且补救他们的过失。

学者有四失原文及翻译 第8篇

原文: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白话译文: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容易犯,教导的老师一定要知道。人在学习的时候,或有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或有得少为足的毛病(知道一些就满足了),或有认为太容易,生起轻忽,不认真学习的毛病,或有自我设限,不求进步的毛病。这四种心理都不相同,必须先明白这些心理,然后才能挽救这些缺失。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增长优点挽救过失的。

或失则多:贪多会导致不能真正理解,学习无法深入;

或失则寡:学得少,自然就不能系统学习,也就掌握不了系统的知识了;

或失则易:只学容易的,学习就不会有进步;

或失则止:学习了一阵,就停止了,也是不会有进步的。

它启示我们,要按照学习者学习的规律进行教学,要以学为中心。传统的教师中心或儿童中心都是有问题的,教育中的中心是学生的“学”,是学习中的儿童。

学者有四失原文及翻译 第9篇

《学者有四失》原文及译文鉴赏

【原文】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英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考,长善而救其失者也(2)。

【注释]

(1)本节选自《学记》。(2)长(zhang):助长。

【译文】

学生可能有四种过失,当教师的一定要知道。人的学习,可能错在贪多,可能错在求少,可能错在不专注,可能错在不求进取。这四种果实产生的原因,其心理状态是不同的。了解了心理状态,然后才能纠正他们的过失。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扬学生的长处,纠正他们的过失。

【读解】

了解学生的不同心态,然后对症下药,算是说到了点子上。任何磁器活了。方法都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它必须有一定的针对性。没有金钢钻,就揽不了失去了针对性方法就成了无的`之矢。

就人而言,针对性的根本是抓住心理状态。就像医生治病,首先要找出病因所在,然后才知道用什么手段进行治疗。学生的学习出了毛病,根本原因就在心理状态。所以,真正好的老师,首先是个好的心理学家,而不是只是懂得一些条条框框的空谈家。

儒家对教育的重视和全面研究,在中国古代几乎可以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们讨论的问题之全面、深入、细致,完全是前无古人的。

学者有四失原文及翻译 第10篇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易:简单 救:纠正译文:学生有四种过失,当老师的一定要知道.人的学习,有的人过失在于学得过多,有的人过失在于学得过少,有的人过失是太过简单,有的人过失是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这四种过失产生的原因,心理状态是不同的.了解了他们的心理状态,这样以后才能纠正他们的过失.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扬他们的长处,并且纠正他们的过失.

学者有四失原文及翻译 第11篇

学者有四失②,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③,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④。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注释:①选自《礼记·学记》。②失:过失,缺点。③失则多:意思是,失之于学得过多((而不去实践))。④心之莫同也:心理各有不同。

25、解释句中字体加粗的词。2分

(1)、或 失则多                         (2)、长 善而救其失者也

26、下列句中的“之”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是(       )2分

A、教者必知之                      B、虽与之俱学

C、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D、学而时习之

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28、假如你是一名教者,针对学者存在的缺点,会运用什么方法来教育他们?1分

参考答案::

译文:学习的人往往有四个方面的缺点,教育者必须知道(它)。人们学习,有的缺点是学得太多(而不去实践),有的缺点是学得太少,有的缺点是把学习看得太容易,有的缺点是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这四种人,心里各有不同。(教育者)知道了他们的不同心理,然后才能补救其不足。做教师的,就是要发扬(他们)的长处,补救他们的缺点的啊。

25、(1)、有的人       (2)、发扬

26、C     27、(教育者)知道了他们的不同心理,然后才能补救其不足。

28、围绕“因材施教”谈即可。

学者有四失(1)——心理状态是过失的根源

【原文】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英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考,长善而救其失者也(2)。

【注释]

(1)本节选自《学记》。(2)长(zhang):助长。

【译文】

学生可能有四种过失,当教师的一定要知道。人的.学习,可能错在贪多,可能错在求少,可能错在不专注,可能错在不求进取。这四种果实产生的原因,其心理状态是不同的。了解了心理状态,然后才能纠正他们的过失。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扬学生的长处,纠正他们的过失。

【读解】

了解学生的不同心态,然后对症下药,算是说到了点子上。任何磁器活了。方法都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它必须有一定的针对性。没有金钢钻,就揽不了失去了针对性方法就成了无的之矢。

就人而言,针对性的根本是抓住心理状态。就像医生治病,首先要找出病因所在,然后才知道用什么手段进行治疗。学生的学习出了毛病,根本原因就在心理状态。所以,真正好的老师,首先是个好的心理学家,而不是只是懂得一些条条框框的空谈家。

儒家对教育的重视和全面研究,在中国古代几乎可以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们讨论的问题之全面、深入、细致,完全是前无古人的。

学者有四失原文及翻译 第12篇

跟(我)一个地区有个士子叫胡卓明,他的父祖辈都爱好下棋,有此共同爱好的人每天都来与他们下棋。胡卓明的母亲有天夜里睡觉忽然惊醒了,问她怎么了,她说梦见自己吞吃了一枚白棋子。刚开始都以为是因为每天见着棋子,就一如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一般,见得多了就梦到了。后来胡卓明出生了。胡卓明七八岁时,他的祖父与客人下棋输了,胡卓明忽然在旁边指点说:“爷爷你这步棋走错了。”胡卓明的爷爷本就因为输棋而心中不快,就生气的对胡卓明说:“你小子知道什么?”同时把棋盘放到了胡卓明面前与他下棋。胡卓明按照自己的思路连走了几步,结果赢了,他爷爷还是惊讶,因为在与胡卓明下棋时,刚看胡卓明的棋路布置一点也不符合规矩,而到了后来,每步棋都有自己的后者,谋思深远。如此下了数日后,就已成为爷爷的敌手了。到十多岁时,就因为下棋好而闻名了,很多地方下棋很好的人争着来跟胡卓明比试。又过了几年,有客人来拜访朋友说要下棋,朋友就把胡卓明请来与客人对弈,连下几局,胡卓明未尝落败,客人评价道:“胡秀才下棋独具风格,自成一家,而我们这些人下棋太过遵循套路,所以赢不了胡卓明。”

自己翻译的,也不知对错,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学者有四失原文及翻译 第13篇

原文:

浣溪沙·春情

宋代: 苏轼

道字娇讹语未成。未应春阁梦多情。朝来何事绿鬟倾。

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困人天气近清明。

译文:

道字娇讹语未成。未应春阁梦多情。朝来何事绿鬟倾。

睡梦中柔声细语吐字不清, 莫非是情郎来到她的梦中? 假如不是跟他梦中欢会呀, 为何见她早起时发髻斜倾?

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困人天气近清明。

秋千上她象燕子身体轻盈, 红窗内她睡得甜不闻莺声。那使人困意浓浓的天气呀, 已不知不觉地快要到清明。

注释:

道字娇讹(é)语未成。未应春阁梦多情。朝来何事绿鬟(huán)倾。

“道字”二句:意谓少女说话时咬字不准,还不应在闺房中做多情的春梦。 朝来句:谓低头沉思不知何故。

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yīng)。困人天气近清明。

趁燕:追上飞燕。这句写荡秋千。 睡重不闻莺:睡得很浓连莺啼声也听不见。因人天气:指使人困倦的暮春天气。

赏析:

学者有四失原文及翻译 第14篇

牝鸡失雏文言文翻译

牝(1)鸡引(2)雏(3)于庭,啄残粒,拾虫蚁,佝佝(4)自得。隼(5)过其上。见以为搏雏也,亟翼雏匿之。隼去乃(6)出雏,饮啄如故。顷之,有乌下集于傍。鸡顾雏且避且就。乌稍(7)狎(8)之,鸡以为无害也,遂恣(9)雏饮啄不复避。乌伺鸡狎,亟攫(10)一雏飞去。

母鸡带着小鸡在院子里啄食剩下的米粒和虫子蚂蚁,“叽叽”得很自得。鹰飞过其上,母鸡认为它要捕捉小鸡,张开双翅保护小鸡。鹰无奈而去,母鸡放开小鸡,照旧饮食。过了一会,有乌鸦飞下来停在其旁,母鸡看着小鸡一边躲避乌鸦一边靠近小鸡。乌鸦挑逗着小鸡,母鸡认为没有威胁,就让小鸡随意饮啄而不庇护。乌鸦等到母鸡没有防备之心了,就叼着一只小鸡飞走了。

1.牝(pìn):雌性动物。

2.引:引导,带领。

3.雏:小鸡。

4.呴呴(gòu):象声调。

5.隼(sǔn):老鹰。

6.乃:于是,这才。

7.稍:渐渐。

8.狎:亲近而不庄重。

9.恣:任凭。

10.攫:抓。

学者有四失原文及翻译 第15篇

学者有四失②,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③,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④。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注释:①选自《礼记?学记》。②失:过失,缺点。③失则多:意思是,失之于学得过多((而不去实践))。④心之莫同也:心理各有不同。

1、解释句中字体加粗的词。2分

(1)、或 失则多 (2)、长 善而救其失者也

2、下列句中的“之”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是( )2分

A、教者必知之 B、虽与之俱学

C、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D、学而时习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4、假如你是一名教者,针对学者存在的缺点,会运用什么方法来教育他们?1分

译文:

学习的人往往有四个方面的缺点,教育者必须知道(它)。人们学习,有的缺点是学得太多(而不去实践),有的缺点是学得太少,有的缺点是把学习看得太容易,有的缺点是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这四种人,心里各有不同。(教育者)知道了他们的不同心理,然后才能补救其不足。做教师的,就是要发扬(他们)的长处,补救他们的缺点的啊。

1、(1)、有的人 (2)、发扬

2、C

3、(教育者)知道了他们的不同心理,然后才能补救其不足。

4、围绕“因材施教”谈即可。

——大同礼记原文及翻译3篇

学者有四失原文及翻译 第16篇

⑴本节选自《礼记·学记》。

②逸:安闲,这里指费力小。功:效果。

③又从而庸之:但归功于老师;庸,归功于。

④怨:埋怨,抱怨。

⑤攻:治,指加工处理木材。

⑥节目:“节”是指树的枝干交接处,“目”是指纹理不顺处,泛指节疤。

⑦及:等到。

⑧说:同“脱”,脱落。

⑨叩:敲。

⑩从容:同“舂容”,即撞钟。

尽其声:使它的声音响完。

此皆:这些都是,“此”是指这些,“皆”:都是。

进学:增进学问。

学者有四失原文及翻译 第17篇

晋平公问祁黄羊说:“南阳这个地方缺个长官,谁适合担任?”祁黄羊答道:“解狐适合(补这个缺).”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平公(称赞)说:“好!”就任用了解狐.都城的人(都)称赞(任命解狐)好.过了一些时候,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少个掌管军事的官,谁担任合适?”(祁黄羊)答道:“祁午合适.”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平公(又称赞)说:“好!”,就又任用了祁午.都城的人(又一致)称赞(任命祁午)好.

学者有四失原文及翻译 第18篇

学者有四失原文及翻译

学者有四失原文及翻译

学者有四失原文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救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学者有四失翻译

学生的学习往往有四种失误,教师必须了解。有人失误于学得过多;有人失误于学得过少;有人失误于学得过易;有人失误于半途而废。这四种失误是由于心理状态不同所致,只有了解了他们的心理之后,才能挽救其失误。所谓教育,就是发扬其长处挽救其失误。

【读解】

了解学生的不同心态,然后对症下药,算是说到了点子上。任何磁器活了。方法都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它必须有一定的针对性。没有金钢钻,就揽不了失去了针对性方法就成了无的之矢。

就人而言,针对性的根本是抓住心理状态。就像医生治病,首先要找出病因所在,然后才知道用什么手段进行治疗。学生的`学习出了毛病,根本原因就在心理状态。所以,真正好的老师,首先是个好的心理学家,而不是只是懂得一些条条框框的空谈家。

儒家对教育的重视和全面研究,在中国古代几乎可以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们讨论的问题之全面、深入、细致,完全是前无古人的。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或失则多,或失则易_______________

②然后能救其失也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的“之”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是( )

A.教者必知之 B.虽与之俱学 C.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D.学而时习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4.请你谈谈对教师作用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把……看轻 ②补救 3.做教师的,就是要发扬他们的长处,补救他们的缺点啊。 4.略

学者有四失原文及翻译 第19篇

原文:

短歌行

唐代:李白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

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

麻姑垂两鬓,一半已成霜。

天公见玉女,大笑亿千场。

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

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

富贵非所愿,与人驻颜光。

译文: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

白天何其太短暂,百年光阴很快就过去了。

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

苍穹浩渺无际,万劫之世实在是太长了。

麻姑垂两鬓,一半已成霜。

就连以长寿著名的仙女麻姑,头发也白了一半了。

天公见玉女,大笑亿千场。

天公和玉女玩投壶的游戏,每中一次即大笑,也笑了千亿次了。

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

我想驾日车揽六龙,转车东回,挂车于扶桑之上。

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

用北斗酌酒浆,每条龙都各劝其一觞酒,让它们都沉睡不醒,不能再驾日出发。

富贵非所愿,与人驻颜光。

富贵荣华非我所愿,只愿为人们留住光阴,永驻青春。

注释: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

“白日”二句:此用曹操《短歌行》句意:“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百年:一生;终身。

苍穹(qióng)浩茫茫,万劫太极长。

苍穹:苍天。浩茫茫:原作“浩浩茫”,据王本改。万劫:犹万世,形容时间极长。佛经称世界从生成到毁灭的过程为一劫。太极:这里指天地未分以前的元气。

麻姑垂两鬓(bìn),一半已成霜。

麻姑:神话中仙女名。

天公见玉女,大笑亿千场。

“天公”二句:传说天公与玉女在一起玩投壶之戏,投中者则天公大笑。玉女:仙女。

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

“吾欲”二句:此化用《楚辞·远游》“维六龙于扶桑”句意。六龙:指太阳。神话传说日神乘车,驾以六龙。扶桑:神话中的树,在东海中,日出于其上。

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shāng)。

“北斗”句:此化用《楚辞·九歌·东君》“援北斗兮酌酒浆”句意。

富贵非所愿,与人驻颜光。

与:一作“为”。驻:留住。颜光:一作“颓光”。逝去的光阴。

赏析:

《短歌行》是乐府相和歌*调七曲之一。古乐府中有《长歌行》与《短歌行》之分,关于二者的命意,《乐府解题》有两种说法:一是“言人寿命长短,有定分,不可妄求”;一是“歌声之长短耳,非言寿命也”。在李白之前,以此题为诗者,多为慨叹人生短暂,主张及时行乐。李白的这首诗,却以乐观浪漫、昂扬奋发的精神,在喟叹生命短促的同时,表达了对人生的珍惜,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时间本是个抽象的`概念,用“白日”来指代,便成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了。“短短”两个叠字,强调它稍纵即逝。由时光的流逝,自然联想到人生易老,年华难驻。这样,诗意自然而然地转到对光阴的珍惜。起首两句,貌似**,实则恰到好处。既开门见山点明题意,又为诗意的拓展预留地步,而且格调质补,语势流走,转承自然。

时间永恒,无始无终,漫漫无垠;生命短暂,代谢荣衰,转瞬即逝。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强烈的反差,进一步驰骋瑰丽神奇的想象。“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上句从“空间”角度极言天宇浩瀚无垠;下句则从“时间”角度感叹光阴的永恒漫长。“万劫太极”,何其久远!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那曾经见过东海三次变为桑田的麻姑仙女,如今也已两鬓斑白了。这种浪漫的夸张只能出自李白的笔下。据传为汉代东方朔所作的《神异经》里有这么一个故事:东王公常和玉女用箭作投壶游戏,每次要投一千二百支,若未投中,天便开口大笑,这就是下界所见到的电光。如今这种电闪雷鸣已历成千上亿次了。诗人巧妙地把这两个故事融入诗篇,将人们带进奇伟的神仙世界。这里有苍茫的穹宇,人世的兴替,麻姑仙女蝉鬓染霜,天公玉女嬉戏作乐,倏忽又是雷鸣电闪,风雨将至……,多么光怪陆离,神奇而诡谲!这些奇异的境界,极其有力地渲染铺排了“万劫太极长”的内涵。至此,空间的浩渺、时间的无垠,通过诗**胆而奇特的想象,表达得淋漓尽致。继而,诗人笔锋一转,拓出另一番意境。

“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诗人要揽住为太阳驾车的六条神龙,把太阳所乘之车挂在东方“日出之所”的扶桑树上,用北斗作酒勺盛满美酒,请六龙各饮一杯。这样便会使时光停歇下来,人生似乎便能得以长久。结尾二句道出诗人的意愿:“富贵非吾愿,为人驻颓光。”自古帝王们,即使秦皇、汉武一代雄主,也无不遣人访神仙,求长生,无非为了富贵永久。诗人要揽六龙、回朝日,“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绝非为个人富贵。对他人,为的是“老者不死,少者不哭”(李贺《苦昼短》);对诗人自己,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他渴望着有朝一日能“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要拯物济世,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像大鹏一样要“扶摇直上九万里”,即使暂时受挫,也要“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这也许就是诗人的弦外之音,味外之旨吧。唐司空图说:“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与李生论诗书》)。对诗人的意蕴似乎应作如是观。

纵观全诗,诗人在驰骋丰富的想象时,把美丽的神话传说融入瑰丽奇伟的艺术境界,塑造出瑰奇壮观,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洋溢着浓郁而热烈的浪漫**色彩。文辞如行云流水,极富表现力,体现了诗人雄奇奔放,清新飘逸的风格。他以吞吐千古,囊括*的胸襟和气魄,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从思想到艺术都表现出极大的创造性,在继承借鉴前人的同时作了重大的突破,比如,“北斗酌美酒”就是反用《诗·小雅·大东》“唯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的典故。前人的《短歌行》在慨叹人生短促时,往往流露出一种及时行乐,纵情声色的颓废情绪。同样的歌题,在李白的笔下,虽也同样发出“百年苦易满”的叹喟,然而,全诗贯穿的却是乐观浪漫、昂扬奋发的基调。这是诗人的个性及盛唐时代的精神风貌使然。再如,屈原在《离骚》中唱道:“吾令曦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徜徉”。李白显然对此是有所借鉴的。但同样的素材到他手里,便刻意铺排为新颖、诡谲的艺术境界、包蕴着更为深广的内涵。“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力的活动。”(黑格尔语)李白的创作实践证实了这一论断。正如皮日休对他的评价:“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李白是当之无愧的。

学者有四失原文及翻译 第20篇

董遇,字季直。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主。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榷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处。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来卖几个钱(维持生活),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哥哥讥笑他,但他还是照样读他的书。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学者有四失原文及翻译 第21篇

《学者有四失》的原文及注释赏析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注释】

①失:过失。

②或:有的。

③失则多:失在贪多。失:错在。

④易:简单。

⑤止: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

⑥心之莫同也:心理各有不同。

⑦救:补救。

⑧长:用作动词,发扬(他们的长处)。

⑨善:长处。

⑩而:连词,表而且。

者:······的人。

【翻译】

学生有四种过失,当老师的'一定要知道。人们的学习,有的错在贪多,有的错在求少,有的错在认为知识太简单,有的错在学知识半途而废。这四种过失产生的原因,心理状态是不同的。知道了他们的心理状态,这样以后才能补救他们的过失。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扬他们的长处,并且补救他们的过失。

学者有四失原文及翻译 第22篇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译文

以往不如意的处境再也不足一提,今日及第令人神采飞扬,兴致高涨。

迎着浩荡春风得意地纵马奔驰,就好像一天就可以看完长安似锦的繁华。

注释

登科:唐朝实行科举考试**,考中进士称及第,经吏部复试取中后授予官职称登科。

龌龊(wò chuò):原意是肮脏,这里指不如意的处境。

不足夸:不值得提起。

放荡(dàng):**自在,不受约束。思无涯:兴致高涨。

得意:指考取功名,称心如意。疾:飞快。

赏析

孟郊四十六岁那年进士及第,他自以为从此可以别开生面、风云际会、龙腾虎跃一番了。满心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便化成了这首别具一格的小诗。这首诗因为给后人留下了“春风得意”与“走马观花”两个成语而更为人们熟知。

诗人两次落第,这次竟然高中,就仿佛一下子从苦海中超度出来,登**欢乐的顶峰。所以,诗一开头就直接倾泻心中的狂喜,说以往那种生活上的困顿和思想上的不安再也不值得一提了,此时金榜题名,终于扬眉吐气,**自在,真是说不尽的畅快。“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人得意洋洋,心花怒放,便迎着春风策马奔驰于鲜花烂漫的长安道卜.人逢喜事精神爽.此时的诗人神采飞扬,不但感到春风骀荡,天宇高远,大道*阔,就连自己的骏马也四蹄生风了。偌大一座长安城,春花无数,却被他一日看尽,真是“放荡”无比!诗人情与景会,意到笔成,不仅活灵活现地描绘了自己高中之后的得意之态,还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得意之情,明朗畅达而又别有情韵。因而,这两句诗成为人们喜爱的千古名句,并派生出两个成语。

按唐制,进士考试在秋季举行,发榜则在下一年春天。这时候的长安,正春风轻拂,春花盛开。城东南的曲江、杏园一带春意更浓,新进士在这里宴集同年,“公卿家倾城纵观于此”(《唐摭言》卷三)。新进士们“满怀春色向人动,遮路乱花迎马红”(赵嘏《今年新先辈以遏密之际每有宴集必资清谈书此奉贺》)。可知所写春风骀荡、马上看花是实际情形。但诗人并不留连于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突出了自我感觉上的“放荡”:情不自禁吐出“得意”二字,还要“一日看尽长安花”。在车马拥挤、游人争观的长安道上,不可能容得他策马疾驰,偌大一个长安,无数春花,“一日”是不能“看尽”的。然而诗人尽可自认为当日的马蹄格外轻疾,也尽不妨说一日之间已把长安花看尽。虽无理却有情,因为写出了真情实感,也就不觉得其荒唐了。同时诗句还具有象征意味:“春风”,既是自然界的春风,也是皇恩的象征。所谓“得意”,既指心情上称心如意,也指进士及第之事。诗句的思想艺术容量较大,明朗畅达而又别有情韵,因而“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成为后人喜爱的名句。

创作背景

唐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已经46岁的孟郊又奉母命第三次赴京科考,终于登**进士第。放榜之日,孟郊喜不自胜,立即作了此首诗表达难以自抑的激动心情。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短歌行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学者有四失原文及翻译 第23篇

【原文】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注释】

①失:过失。

②或:有的。

③失则多:失在贪多。失:错在。

④易:简单。

⑤止: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

⑥心之莫同也:心理各有不同。

⑦救:补救。

⑧长:用作动词,发扬(他们的长处)。

⑨善:长处。

⑩而:连词,表而且。

者:······的人。

【翻译】

学生有四种过失,当老师的一定要知道。人们的学习,有的错在贪多,有的错在求少,有的错在认为知识太简单,有的错在学知识半途而废。这四种过失产生的原因,心理状态是不同的。知道了他们的心理状态,这样以后才能补救他们的过失。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扬他们的长处,并且补救他们的过失。

学者有四失原文及翻译 第24篇

《学者有四失(节选)》阅读及答案

学者有四失②,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③,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④。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注释:①选自《礼记·学记》。②失:过失,缺点。③失则多:意思是,失之于学得过多((而不去实践))。④心之莫同也:心理各有不同。

25、解释句中字体加粗的词。2分

(1)、或 失则多 (2)、长 善而救其失者也

26、下列句中的“之”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是( )2分

A、教者必知之 B、虽与之俱学

C、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D、学而时习之

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28、假如你是一名教者,针对学者存在的缺点,会运用什么方法来教育他们?1分

参考答案::

译文:学习的人往往有四个方面的缺点,教育者必须知道(它)。人们学习,有的缺点是学得太多(而不去实践),有的缺点是学得太少,有的缺点是把学习看得太容易,有的`缺点是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这四种人,心里各有不同。(教育者)知道了他们的不同心理,然后才能补救其不足。做教师的,就是要发扬(他们)的长处,补救他们的缺点的啊。

25、(1)、有的人 (2)、发扬

26、C 27、(教育者)知道了他们的不同心理,然后才能补救其不足。

28、围绕“因材施教”谈即可。

学者有四失原文及翻译 第25篇

学者有四失②,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③,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④。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注释:①选自《礼记学记》。②失:过失,缺点。③失则多:意思是,失之于学得过多((而不去实践))。④心之莫同也:心理各有不同。

25、解释句中字体加粗的词。2分

(1)、或 失则多 (2)、长 善而救其失者也

26、下列句中的“之”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是( )2分

A、教者必知之 B、虽与之俱学

C、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D、学而时习之

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28、假如你是一名教者,针对学者存在的缺点,会运用什么方法来教育他们?1分

答案:

25、(1)、有的人 (2)、发扬

26、C 27、(教育者)知道了他们的不同心理,然后才能补救其不足。

28、围绕“因材施教”谈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