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善鼓瑟原文及翻译 第1篇
《伯牙鼓琴》原文:
佚名〔先秦〕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鼓琴》译文: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泰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伯牙鼓琴》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提高你的艺术水平。”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
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没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此后,伯牙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终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伯牙善鼓瑟原文及翻译 第2篇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字译
1、善:擅长,善于。
2、志:志趣,心意。
3、善哉,善:赞美之词,即为“好啊”。
4、峨峨:高耸的样子
5、若:好像
6、洋洋:盛大的样子
7、所念:心中想到的
8、必:一定
9、得:领会,听得出
10、之:代词 或是结构助词_的“
11、阴:山的北面
12、卒(cù):通“猝”,突然。
13、援:拿,拿过来
14、鼓:弹
15、操:琴曲名。
16、穷:穷尽。
16、舍琴:丢开琴。意思是停止弹琴。
17、逃:隐藏。
18、逃声:躲开。隐藏自己的声音,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隐藏自己的心声。逃,逃避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内心想着高山。钟子期赞叹道:“好啊,高耸的样子就像泰山!”伯牙内心想着流水。钟子期又喝彩道:“好啊!浩浩荡荡就像长江大河一样!”凡是伯牙弹琴时心中所想的,钟子期都能够从琴声中听出来。
有一次,伯牙在泰山北面游玩,突然遇上暴雨,被困在岩石下面;心中悲伤,就取琴弹奏起来。起初他弹了表现连绵大雨的曲子,接着又奏出了表现高山崩坍的.壮烈之音。每奏一曲,钟子期总是能悟透其中旨趣。伯牙便放下琴,长叹道:“好啊,好啊!你听懂了啊,弹琴时您心里想的和我想表达的一样。我到哪去隐匿自己的心声呢?”
伯牙善鼓瑟原文及翻译 第3篇
(一)、第一句: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提问:“之”代指什么?伯牙
(二)、第二、三句: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读读想想:括号里省略了什么?为什么省略?省略“鼓琴”,承前省略,避免读了有重复啰嗦之感。
再思考:“方”“少选之间”的意思?
读注释:
[方]方,始也。
[少选]一会儿,不久。
[少选之间]少选(一会儿)之(的)间(时间)
(三)、第二句: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1、听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高山流水》,描述琴音或感受:
“志在太山”,“志”就是“心志、情志”,“太山”就是“大山、高山”,也可指“东岳泰山”,谁来说说“方鼓琴而志在太山”的意思?
刚开始弹琴,伯牙是想通过琴音表达自己内心向往攀登泰山。那么伯牙是通过什么琴音表达自己内心的这种向往?我们来听《高山流水》,请描述一下琴音或自己的感受。
2、锺子期听了怎么描述琴音和自己的感受?
映示文字: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3、理解“巍巍”:高大的样子。锺子期听《高山》感觉“巍巍乎”,那是一种什么境界?
一种很高很大、气势磅礴、雄伟壮美、峻拔的境界,好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眼前!原来伯牙的心志在泰山哪!
4、要读出巍峨、高亢、峻拔、雄伟之感。
(四)、第三句: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1、听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高山流水》,描述琴音或感受:
谁来说说“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的意思?
一会儿的时间,伯牙弹着琴又想通过琴音表达自己向往流水。那么伯牙是通过什么琴音表达自己向往流水,我们来听《高山流水》,请描述一下琴音或自己的感受。
2、锺子期听了怎么描述琴音和自己的感受?
映示文字: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3、理解“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锺子期听《流水》感觉“汤汤乎”,那是一种什么境界?
一种很阔很远、浩大、漫无边际、奔腾不息、大水涌流的境界,好像浩浩荡荡的流水从心中漫过!原来伯牙的心志在流水呀!
4、要读出浩大、浩荡、阔大、奔流远去之感。
(五)、句子比较,体会语气词“乎”的感叹作用:
反复朗读比较体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善哉鼓琴,巍巍若太山。善哉鼓琴,汤汤若流水。
讨论汇报:这四个“乎”更能表现出什么?“乎”加强赞叹的语气。
(六)、读诗想象伯牙得到知音的情感: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伯牙心里向往着登临高山,心里向往着滔滔流水,可见他是一位智者、一位仁者。我们看孟浩然怎么写他的?
示孟郊
唐·孟浩然
蔓草蔽极野,兰芝结孤根。
众音何其繁,伯牙独不喧。
当时高深意,举世无能分。
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
尔其保静节,薄俗徒云云。
朗读思考、想象说话:
把伯牙比作珍贵的“兰芝”而不是“蔓草”,伯牙弹的琴音与众不同,里面蕴含高深意蕴,当时许多人都不能分辨听懂,只有锺子期和他一见如故,一听便知。高山流水成知音成为千古佳话。
俞伯牙乐山乐水,心志高远,情趣高雅,品格高洁,当时许多人都读不懂他,他像珍贵的兰芝被蔓草遮蔽,世人不能分辨,忽遇锺子期,他一见就知,一听就懂,他和俞伯牙情投意合。遇到这样的知音,俞伯牙心里开心极了,他和子期一起开怀畅饮,一起谈天说地,一起称兄道弟,一起弹琴赏音,想象一下:俞伯牙会和子期说什么?
伯牙善鼓瑟原文及翻译 第4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①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②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③兮若江河!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④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⑤,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盖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选自《列子.汤问》)
注:①志:志趣,心意。②峨峨:高耸的样子。③洋洋:宽广的样子。④卒:通猝,突然。⑤操:琴曲。
1.释文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1)伯牙善鼓琴 善:____________
(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____________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1.(1)擅长;(2)好
2.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
3.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伯牙善鼓瑟原文及翻译 第5篇
【原文呈现】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①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②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③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参考译文】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意念(出现)登高山的情景,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山高呀像泰山!”伯牙弹琴时,意念(出现)流动的水,钟子期赞叹道:“好啊,水势盛大呀像江河。”①伯牙心中想到的,钟子期一定能够领会琴意。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历,突然遇见大雨,停留在岩石下面,心里悲伤,就拿过琴来弹奏。开始弹奏大雨的琴曲,又创作了山崩的音乐,②曲子每次弹奏,钟子期就能完全点明他的情趣。伯牙停止弹琴叹息说:“好啊,好啊,③你所听到的心意,想象到的`就如同我心里所想象到的一样。我到哪里隐藏自己的声音呢?”
【中心概括】
本文通过伯牙寄情怀于琴音,而钟子期能领悟琴音传达出的情感意趣,表现了两人高超的音乐造诣,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心意相通、惺惺相惜的深厚情感,阐述了知音难觅的道理。
【人物形象】
钟子期:有极高的音乐鉴赏能力(善听)。
伯牙:炉火纯青的琴技(善鼓琴)。
【写作特色】
(1)运用比喻,化无形为有形。
(2)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形象。
(3)本文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总领全文,再通过具体的情景围绕“善”字一一铺陈,结构自然紧凑,让人读来有一气呵成之感。
——《伯牙善鼓琴》阅读理解及参***(精选1篇)
伯牙善鼓瑟原文及翻译 第6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①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②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③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④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⑤,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①志:志趣、心意。②峨峨:高耸的样子。③洋洋:宽广的样子。④卒:通猝,突然。⑤操:琴曲。
1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伯牙善鼓琴 善:
(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
15.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译文:
16.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参***:
14. (1)擅长(2)好
15.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
16.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初中语文说课稿《伯牙善鼓琴》优选【一】份
伯牙善鼓瑟原文及翻译 第7篇
原文
《高山流水》
伯牙子鼓琴,①其友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泰山②,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③巍巍乎若泰山。⑤”少选之间⑥,而志在流水,④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⑦!”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⑧,终身不复鼓琴⑨,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⑩。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译文
伯牙弹琴,他的朋友钟子期欣赏音乐。伯牙弹琴的时候,想着在登泰山。钟子期高兴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泰山!”过了一会儿,伯牙又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到了**的江海!”钟子期患病死了,伯牙心里非常悲伤,他把琴打破了,把琴弦也扯断了,一辈子都不再弹琴了,认为世上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不仅弹琴是这样,有才能的人也是这样。虽然有有才德的人,但是没有人与之交接,贤者又通过什么(路径)来尽忠呢。良马不是自己变成千里马的,而是等待伯乐然后变成千里马。
字译
鼓:弹奏
志:意念,心情
善:好
而:来,用来
巍巍:山高大的样子
少选:不久,过了一会儿
汤汤:水大的样子
破:摔破
绝:剪断
复:再
以为:认为
若:好像
贤者:有才能的人
补充,高山流水:伯牙鼓琴,钟子期听,方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翻译: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钟子期死了之后,伯牙摔破了琴,拉断了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没有值得他为弹琴的人。
伯牙善鼓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3篇(扩展3)
——伯牙善鼓琴原文及翻译实用一篇
伯牙善鼓瑟原文及翻译 第8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4分)
⑴伯牙善鼓琴()⑵伯牙游于泰山之阴()
⑶更造崩山之音()⑷志想象犹吾心也()
2、下列加粗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伯牙善鼓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B、乃援琴而鼓之。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C、止于岩下。吾于何逃声哉。
D、钟子期必得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伯牙士传说中的善弹琴的人,钟子期是善听音的人。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________,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翻译下列句子(3分)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琴。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耸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宽广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想的,钟子期都能领会。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玩,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边停下;心中伤感,于是取过琴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我从哪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答案」
1、(1)弹(2)指山的北边,河流的南边(3)再,进一步(4)好像
2、B
3、高山流水,解释:比喻知己相赏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4、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
伯牙善鼓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3篇(扩展6)
——《伯牙鼓琴》原文及译文优选【一】篇
伯牙善鼓瑟原文及翻译 第9篇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字译
1、善:擅长,善于。
2、志:志趣,心意。
3、善哉,善:赞美之词,即为“好啊”。
4、峨峨:高耸的样子
5、若:好像
6、洋洋:盛大的样子
7、所念:心中想到的
8、必:一定
9、得:领会,听得出
10、之:代词 或是结构助词_的“
11、阴:山的北面
12、卒(cù):通“猝”,突然。
13、援:拿,拿过来
14、鼓:弹
15、操:琴曲名。
16、穷:穷尽。
16、舍琴:丢开琴。意思是停止弹琴。
17、逃:隐藏。
18、逃声:躲开。隐藏自己的声音,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隐藏自己的心声。逃,逃避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内心想着高山。钟子期赞叹道:“好啊,高耸的样子就像泰山!”伯牙内心想着流水。钟子期又喝彩道:“好啊!浩浩荡荡就像长江大河一样!”凡是伯牙弹琴时心中所想的,钟子期都能够从琴声中听出来。
有一次,伯牙在泰山北面游玩,突然遇上暴雨,被困在岩石下面;心中悲伤,就取琴弹奏起来。起初他弹了表现连绵大雨的曲子,接着又奏出了表现高山崩坍的.壮烈之音。每奏一曲,钟子期总是能悟透其中旨趣。伯牙便放下琴,长叹道:“好啊,好啊!你听懂了啊,弹琴时您心里想的和我想表达的一样。我到哪去隐匿自己的心声呢?”
伯牙善鼓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3篇扩展阅读
伯牙善鼓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3篇(扩展1)
——伯牙善鼓琴原文翻译(2)份
伯牙善鼓瑟原文及翻译 第10篇
18. (20xx?天津市,14-16,7分)阅读文言文,回答14~16题。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①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②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③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④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⑤,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①志:志趣、心意。②峨峨:高耸的样子。③洋洋:宽广的样子。④卒:通“猝”,突然。⑤操:琴曲。
1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伯牙善鼓琴 善:擅长
(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好
15.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译文: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2分。意思对即可)
16.“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3分)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3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意思对即可)
伯牙善鼓瑟原文及翻译 第11篇
原文
《高山流水》
伯牙子鼓琴,①其友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泰山②,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③巍巍乎若泰山。⑤”少选之间⑥,而志在流水,④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⑦!”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⑧,终身不复鼓琴⑨,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⑩。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译文
伯牙弹琴,他的朋友钟子期欣赏音乐。伯牙弹琴的时候,想着在登泰山。钟子期高兴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泰山!”过了一会儿,伯牙又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到了**的江海!”钟子期患病死了,伯牙心里非常悲伤,他把琴打破了,把琴弦也扯断了,一辈子都不再弹琴了,认为世上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不仅弹琴是这样,有才能的人也是这样。虽然有有才德的人,但是没有人与之交接,贤者又通过什么(路径)来尽忠呢。良马不是自己变成千里马的,而是等待伯乐然后变成千里马。
字译
鼓:弹奏
志:意念,心情
方:正当;在......时候,正在
善:好
而:来,用来
巍巍:山高大的样子
少选:不久,过了一会儿
汤汤:水大的样子
破:摔破
绝:剪断
复:再
以为:认为
若:好像
贤者:有才能的人
补充,高山流水:伯牙鼓琴,钟子期听,方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翻译: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钟子期死了之后,伯牙摔破了琴,拉断了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没有值得他为弹琴的人。
伯牙善鼓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3篇(扩展2)
——伯牙善鼓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精选二篇)
伯牙善鼓瑟原文及翻译 第12篇
初中语文说课稿范文《伯牙善鼓琴》
一、说教材
古典诗文,是**文化的精华,
《伯牙善鼓琴》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七单元《古文二则》中的第二篇文言文。本文不足一百五十个字,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课根据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二、说教学目标
联合本单位教学目标和课本自身特点,我们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情感的朗读课文。
2.能使用上下文、课文解释和东西书等疏通文意。
3.相识传说故事的内容及其蕴涵的深刻寄义,感觉朋友之间的诚挚交谊。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四、说教法
1.诵读法:“诵读是解读文言文的拍门砖”。从教**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串到讲堂始终,老师树模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资助学生深入领会课文情绪意蕴,到瓜代运用个读、齐读、**读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真正学会念书,欣赏、意会漫笔的柔美语言和意味,藉此落实教学目标。
2.**法:为了在讲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想本领,进步对漫笔团体的掌握本领,我们设计了多少个题目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明白的底子上增强影象。
3.训练法:对付字文句的要点,我们接纳训练法来查抄学生的预习环境,资助学生牢固新知识。
五、说学法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这篇课文虽篇幅短小,但毕竟是文言文,因此要想让学生在一个课时之内既充分的理解内容,又深刻的体会到朋友间深厚的情谊,就必须在课前对学生提出预习要求,我们将需要预习的内容在讲学稿上呈现出来,让学生在课前落实。要求学生一要将课文读通顺,读出节奏;二要结合已有经验,参照注释,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句意,把握主要内容。在课堂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激发想象,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因此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悟相结合,除此之外,为了突破教学重点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读懂了课文内容。
六、说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教师播放古曲《高山流水》,让学生静静的聆听欣赏。接着提出问题:请大家说说欣赏的是哪首古曲?老师顺势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这样导入新课,在于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思绪引入学习文言文的情境中来。
(二)初读感知。
1.老师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进行字音检测,正音。为朗读扫清字音障碍。
2.学生大声的**诵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3.教师配乐范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4.学生配乐齐读,注意读书过程中的语速、节奏。
【设计意图】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将课文读通,读熟,读出节奏,并能初步读出韵味,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
(三)疏通文意。
1.老师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把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意思。
2.学生四人为一组,相互讨论,翻译课文,可以借助工具书和课下的注解,强调——画出课文中给自己造成翻译困难的句子,可提出来寻求解答
【设计意图】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疏通文意的环节主要是通过老师详尽的解释、串讲完成的,学生被动接受,毫无兴趣。我们认为学生应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氛围,这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由于这一篇课文篇幅短小,学生容易读懂,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们要求学生在完成字词句预习任务的基础上,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自悟,在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疑难字句,老师让学生**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在班内讨论,在交流、讨论、质疑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四)课文探究
1.文中紧扣哪个字来的写?——(善)
【设计意图】在疏通文意之后,老师让全班同学再次朗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同时边朗读边思考:“文章是紧扣哪个字来写的?”,这样,就自然而然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探究这一环节的学习。“善”字是本文的文眼,这样的切入比较省力,扣一个字就可以把握全篇。
2.伯牙和子期各自“善”什么?文中是如何表现他们的“善”的?请从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志。
【设计意图】老师紧扣“善”字,设置了两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把握文本基本内容,问题的答案学生很容易就可以从文中找到。老师让学生读文本中相关的句子,然后点拨:“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能听出琴音的内容,更难得的是能猜出伯牙的心意,这就是知音啊!”这样一点拨,对知音就有了初步的领悟。
3.情境演练场(配背景音乐)
示例: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仿照句式:伯牙鼓琴,志在(),子期会曰:善哉,()兮若()。
志在(明月),钟子期曰:“(皎皎)兮若(银盘)”
志在(白云),钟子期曰:“(软软)兮若(棉团)”
志在(杨柳),钟子期曰:“(依依)兮若(细腰)”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知音”初步领悟之后,老师再次播放古曲《高山流水》,让学生闭眼欣赏,引导:伯牙出名的琴师,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高山流水,他的琴声里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画面呢?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设计了语言训练题,从感性上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成为本节课的一个亮点。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感悟到音乐的魅力,还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通过凝练、优美的文字把音乐的美表现出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但这又不是单纯的语言训练,更是要让学生置身于音乐的氛围中,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而深化了对主题的认识。
4.理解“知音”的深刻含义,把握文章主题。
——本文高度赞扬了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情谊。“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灵相通的人。
【设计意图】为了加深学生对主题的理解,老师还适时地补充了课外资料——《伯牙绝琴》的故事,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使学生体会到:知音就是指心意相通,相互理解,心心相惜的人,而这样的人是可遇不可求的。由此归纳主题。
伯牙善鼓瑟原文及翻译 第13篇
第二年中秋,俞伯牙按照约定兴致勃勃地来到了汉阳江口,要和锺子期再相会,可是等来的却是锺子期因病去世的消息。
(一)、第四句:锺子期死,伯牙破(毁)琴绝(断)弦,终身不复(再)鼓琴,以为(认为)世(世上)无(没有)足(值得)复(再)为鼓琴者(为之弹琴的人)。
1、反复读句子。
2、试着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3、重点讨论:伯牙一生最爱弹琴,可是锺子期一死,他就割断琴弦,摔碎瑶琴,从此不再弹琴了,为什么?交流汇报。
(二)、读伯牙的短歌和诗,体会情感:
在子期墓前,俞伯牙伤心欲绝,弹了一首短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力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俞伯牙弹完这首短歌后就割断琴弦,摔碎瑶琴,别人惊问为什么,他是这样说的: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三)、读李白和王安石的诗,体会情感:
王安石
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闲坐夜明月,幽_素琴。
忽闻悲风调,宛若韩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注:《悲风》、《韩松》、《白雪》、《绿水》是古曲名,表现卢子顺琴艺高超,可惜的是世上再没知音。
(四)、再读第四句,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要表现伯牙失去知音后的悲痛欲绝和对知音的无限怀念,认为以后再也不会遇上能真正读懂自己的人!
伯牙善鼓瑟原文及翻译 第14篇
一般人听伯牙的琴都是心外无物,心之外只有琴声,看似迷恋,实在无人得知这些倾听者的内心波动?也许只是沉醉在了自己勾画的一方蓝图里,唯独子期一人将自己带入了音境,真正融进了伯牙的小世界,心无外物,这才有了那句千古感叹“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古时春秋,人才辈出。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流传出了一段真挚的情谊。大家都说知音难觅,却不知这一词的成就者,如何理解“知音”二字?
伯牙擅长弹琴,如果没有子期的欣赏,即使他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终究会心有遗憾,不为别的,大家只是单纯的欣赏他的琴声,觉得美妙,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伯牙在没有遇到子期之前,是否将所有人都当成了“牛”?对牛弹琴,索然无味,他应该是将自己沉浸在了一个独有的小世界里,默默弹奏,无人“欣赏”,只好孤芳自赏。
子期只是一介樵夫,已砍柴为生,终日操劳,实在是与优雅的琴搭不上边,然,他虽不会弹琴,但他会倾听,一般人听伯牙的琴都是心外无物,心之外只有琴声,看似迷恋,实在无人得知这些倾听者的内心波动?也许只是沉醉在了自己勾画的一方蓝图里,唯独子期一人将自己带入了音境,真正融进了伯牙的小世界,心无外物,这才有了那句千古感叹“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子期逝世后,再也没有人能进入伯牙的小世界,他悲痛欲绝,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绝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从古至今,有多少人为伯牙的这一举而感到可惜,又有多少人因为听不到伯牙的琴声而连恨**子期?可除了子期,还有谁担得上“知音”一称呢?
千里马与伯乐是相互成就,子期和伯牙是惺惺相惜,我的“知音”呢,你又在哪里?
伯牙善鼓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3篇(扩展5)
——《伯牙善鼓琴》的阅读答案优选【2】篇
伯牙善鼓瑟原文及翻译 第15篇
原文
《高山流水》
伯牙子鼓琴,①其友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泰山②,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③巍巍乎若泰山。⑤”少选之间⑥,而志在流水,④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⑦!”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⑧,终身不复鼓琴⑨,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⑩。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译文
伯牙弹琴,他的朋友钟子期欣赏音乐。伯牙弹琴的时候,想着在登泰山。钟子期高兴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泰山!”过了一会儿,伯牙又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到了**的江海!”钟子期患病死了,伯牙心里非常悲伤,他把琴打破了,把琴弦也扯断了,一辈子都不再弹琴了,认为世上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不仅弹琴是这样,有才能的人也是这样。虽然有有才德的人,但是没有人与之交接,贤者又通过什么(路径)来尽忠呢。良马不是自己变成千里马的,而是等待伯乐然后变成千里马。
字译
鼓:弹奏
志:意念,心情
善:好
而:来,用来
巍巍:山高大的样子
少选:不久,过了一会儿
汤汤:水大的样子
破:摔破
绝:剪断
复:再
以为:认为
若:好像
贤者:有才能的人
补充,高山流水:伯牙鼓琴,钟子期听,方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翻译: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钟子期死了之后,伯牙摔破了琴,拉断了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没有值得他为弹琴的人。
——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
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
伯牙善鼓瑟原文及翻译 第16篇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①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②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③,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④声哉?”——选自《列子·汤问》
翻译: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耸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宽广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想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注释:
①得:体会。②卒:通“猝”,突然。③操:琴曲。④逃:隐藏。⑤志:志趣,心意。⑥伯牙善鼓琴,善:擅长。⑦善哉,善:赞美之词,即为“好啊”。⑧峨峨:高耸的样子。 ⑨洋洋:宽广的样子。 ⑩鼓:弹奏。
赏析: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了。“伯牙绝弦”是交结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伯牙善鼓瑟原文及翻译 第17篇
今天,我们一起阅读《伯牙鼓琴》这篇小古文,文中讲到哪两个人?(板书:伯牙 锺子期)注意:“锺”是“钟”的繁体字。
伯牙、锺子期相传为春秋时期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有谁知道?请说说。(自由汇报)
简介伯牙: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俞伯牙,俞伯牙一生最爱弹琴,他的老师成连曾带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俞伯牙的琴艺非常高超,荀子在《劝学篇》中写道“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是说“从前,瓠巴奏瑟使得沉在水底的鱼也浮出水面听,伯牙弹琴使得吃草的马也抬起头来听。”可见伯牙弹琴的魅力!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伯牙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音的人,他一直在寻找那个能听懂自己琴音的人。
那么,锺子期和伯牙怎么会成为知音的?我们来阅读小古文。
伯牙善鼓瑟原文及翻译 第18篇
原文
《高山流水》
伯牙子鼓琴,①其友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泰山②,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③巍巍乎若泰山。⑤”少选之间⑥,而志在流水,④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⑦!”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⑧,终身不复鼓琴⑨,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⑩。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译文
伯牙弹琴,他的朋友钟子期欣赏音乐。伯牙弹琴的时候,想着在登泰山。钟子期高兴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泰山!”过了一会儿,伯牙又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到了**的江海!”钟子期患病死了,伯牙心里非常悲伤,他把琴打破了,把琴弦也扯断了,一辈子都不再弹琴了,认为世上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不仅弹琴是这样,有才能的人也是这样。虽然有有才德的人,但是没有人与之交接,贤者又通过什么(路径)来尽忠呢。良马不是自己变成千里马的,而是等待伯乐然后变成千里马。
字译
鼓:弹奏
志:意念,心情
方:正当;在......时候,正在
善:好
而:来,用来
巍巍:山高大的样子
少选:不久,过了一会儿
汤汤:水大的样子
破:摔破
绝:剪断
复:再
以为:认为
若:好像
贤者:有才能的人
补充,高山流水:伯牙鼓琴,钟子期听,方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翻译: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钟子期死了之后,伯牙摔破了琴,拉断了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没有值得他为弹琴的人。
——伯牙善鼓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精选二篇)
伯牙善鼓瑟原文及翻译 第19篇
(一)、认读田字格三个生字:哉(zāi)、巍(wēi)、弦(xián)。
认读三个词语:善哉、巍巍、破琴绝弦。注意:“哉”在词尾读轻声,读“善哉”。
理解三个词语:善哉(好啊)、巍巍(巍峨高大)、破(毁坏)琴绝(断)弦。
(二)、读注释③[太山]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
补充讲解注释③[太山]:(出示地图)“一说指东岳泰山”,巍峨泰山屹立神州之东,与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遥相对峙,故有东岳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