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朗诵木兰辞 第1篇
【关键词】教师初中文言文教学改革
钱梦龙老师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一文中指出:_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_。文言文教学成了目前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也难以探究的领域。公开课、评优课,很少有教师愿意选择文言课文来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阅读要求体现了对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和对背诵文言文的重视。文言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作为传承中国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文言文教学理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索文言文教学的新方法。本文谈谈笔者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尝试,与大家共勉。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产生很大的学习积极性。针对文言文比较枯燥的特点,我在教学中注意变化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以故事传说引出课文激发兴趣。
比如《木兰诗》,有花木兰的故事、人物是家喻户晓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木兰的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花木兰的人物故事后,对《木兰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特别在背诵时会感到亲切许多。《卖油翁》的故事学生大多耳熟能详,可以在学生讲自己知道的故事以后,再来学习原文,古今对译很容易记住一些关键词以及课文的道理。
2. 以成语名句引出课文激发兴趣。
如_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_、_一鼓作气_等,课前可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成语的本意、引申意及出处,增强学习《核舟记记》及《曹刿论战》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文中的成语,如,温故知新、豁然开朗、扑朔迷离、心旷神怡、水落石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三顾茅庐等,而正是这些有生命力的词语能有效地吸引学生求知的热情。教师只有抓住这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_火_,才能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相信教学效果会大大增强。
3. 以精美语段引出课文激发兴趣。
文言名篇都有精彩的语段,或长于描写,或重于叙述,或偏于议论,教师把这些精美_点心_拿出来先让学生尝一口,尝到_甜头_后自然可轻松地组织新的教学活动。如《观沧海》中的_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 _,我在上课时,在学生面前声情并茂地配乐朗诵了这一段,马上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4. 用插图或画面引出课文激发兴趣。
诗朗诵木兰辞 第2篇
木兰诗原文朗诵拼音
mù lán shī
木 兰 诗
jī jī fù jī jī ,
唧 唧 复 唧 唧 ,
mù lán dānɡ hù zhī ,
木 兰 当 户 织 ,
bù wén jī zhù shēnɡ ,
不 闻 机 杼 声 ,
wéi wén nǚ tàn xī 。
唯 闻 女 叹 息 。
wèn nǚ hé suǒ sī ?
问 女 何 所 思 ?
wèn nǚ hé suǒ yì ?
问 女 何 所 忆 ?
nǚ yì wú suǒ sī ,
女 亦 无 所 思 ,
nǚ yì wú suǒ yì 。
女 亦 无 所 忆 。
zuó yè jiàn jūn tiē ,
昨 夜 见 军 帖 ,
kè hàn dà diǎn bīnɡ ,
克 汗 大 点 兵 ,
jūn shū shí èr juàn ,
军 书 十 二 卷 ,
juàn juàn yǒu yé mínɡ 。
卷 卷 有 爷 名 。
ā yé wú dà ér ,
阿 爷 无 大 儿 ,
mù lán wú zhǎnɡ xiōnɡ ,
木 兰 无 长 兄 ,
yuàn wéi shì ān mǎ ,
愿 为 市 鞍 马 ,
cónɡ cǐ tì yé zhēnɡ 。
从 此 替 爷 征 。
dōnɡ shì mǎi jùn mǎ ,
东 市 买 骏 马 ,
xī shì mǎi ān jiān ,
西 市 买 鞍 鞯 ,
nán shì mǎi pèi tóu ,
南 市 买 辔 头 ,
běi shì mǎi chánɡ biān 。
北 市 买 长 鞭 。
dàn cí yé niánɡ qù ,
旦 辞 爷 娘 去 ,
mù sù huánɡ hé biān 。
暮 宿 黄 河 边 。
bù wén yé niánɡ huàn nǚ shēnɡ ,
不 闻 爷 娘 唤 女 声 ,
dàn wén huánɡ hé liú shuǐ mínɡ jiàn 。
但 闻 黄 河 流 水 鸣 溅 。
dàn cí huánɡ hé qù ,
旦 辞 黄 河 去 ,
mù zhì hēi shān tóu ,
暮 至 黑 山 头 ,
bù wén yé niánɡ huàn nǚ shēnɡ ,
不 闻 爷 娘 唤 女 声 ,
dàn wén yàn shān hú qí mínɡ jiū jiū 。
但 闻 燕 山 胡 骑 鸣 啾 啾 。
wàn lǐ fù rónɡ jī ,
万 里 赴 戎 机 ,
ɡuān shān dù ruò fēi 。
关 山 度 若 飞 。
shuò qì chuán jīn chāi ,
朔 气 传 金 拆 ,
hán ɡuānɡ zhào tiě yī 。
寒 光 照 铁 衣 。
jiānɡ jūn bǎi zhàn sǐ ,
将 军 百 战 死 ,
zhuànɡ shì shí nián ɡuī 。
壮 士 十 年 归 。
ɡuī lái jiàn tiān zǐ ,
归 来 见 天 子 ,
tiān zǐ zuò mínɡ tánɡ 。
天 子 坐 明 堂 。
cè xūn shí èr zhuǎn ,
策 勋 十 二 转 ,
shǎnɡ cì bǎi qiān qiánɡ 。
赏 赐 百 千 强 。
kè hán wèn suǒ yù ,
可 汗 问 所 欲 ,
mù lán bú yònɡ shànɡ shū lánɡ ,
木 兰 不 用 尚 书 郎 ,
yuàn chí mínɡ tuó qiān lǐ zú ,
愿 弛 明 驼 千 里 足 ,
sònɡ ér hái ɡù xiānɡ 。
送 儿 还 故 乡 。
yé niánɡ wén nǚ lái ,
爷 娘 闻 女 来 ,
chū ɡuō xiānɡ fú jiānɡ 。
出 郭 相 扶 将 。
ā zǐ wén mèi lái ,
阿 姊 闻 妹 来 ,
dānɡ hù lǐ hónɡ zhuānɡ 。
当 户 理 红 妆 。
xiǎo dì wén zǐ lái ,
小 第 闻 姊 来 ,
mó dāo huò huò xiànɡ zhū yánɡ 。
磨 刀 霍 霍 向 猪 羊 。
kāi wǒ dōnɡ ɡé mén ,
开 我 东 阁 门 ,
zuò wǒ xī ɡé chuánɡ 。
坐 我 西 阁 床 。
tuō wǒ zhàn shí páo ,
拖 我 战 时 袍 ,
zhe wǒ jiù shí chánɡ 。
着 我 旧 时 裳 。
dānɡ chuānɡ lǐ yún bìn ,
当 窗 理 云 鬓 ,
duì jìnɡ tiē huā huánɡ 。
对 镜 帖 花 黄 。
chū mén kàn huǒ bàn ,
出 门 看 伙 伴 ,
huǒ bàn jiē jīnɡ huánɡ 。
伙 伴 皆 惊 惶 。
tónɡ hánɡ shí èr nián ,
同 行 十 二 年 ,
bù zhī mù lán shì nǚ lánɡ 。
不 知 木 兰 是 女 郎 。
xiónɡ tù jiǎo pū shuò ,
雄 兔 脚 扑 朔 ,
cí tù yǎn mí lí 。
雌 兔 眼 迷 离 。
shuānɡ tù bànɡ dì zǒu ,
双 兔 傍 地 走 ,
ān nénɡ biàn wǒ shì xiónɡ cí !
安 能 辨 我 是 雄 雌 !
诗朗诵木兰辞 第3篇
木兰诗原文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诗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uò)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四个情节
第一部分:(1—3)代父从军
第二部分:( 4 )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6)凯旋归来
第四部分:( 7 )借兔赞美
木兰诗叙事鉴赏
文学作品的语言要繁简得当,既不可贪多务得,也不能一味求简。我们细读《木兰诗》,便可以悟出这个道理。
《木兰诗》紧紧围绕着木兰的形象着墨。它有时“惜墨似金”,写得极简;有时又“泼墨如水”,尽力铺排。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只六句三十字,便概括了木兰十几年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战斗生涯,显得何等简练!其中两句写朔风凛冽,刁斗声声;月光映雪,木兰未眠。它通过环境、景物、氛围的描写,渲染出木兰思家的复杂心情和严守岗位的战士气质。尽管边地生活是艰苦的,周围寂静得只听见忽断忽续的刁斗声,木兰和伙伴们却仍然穿着甲胄,随时准备为保卫祖国而战。此情此景,写得有声(北风声、刁斗声)、有色(月色、雪色和铁的反光),多么耐人寻味!正如刘大白在《旧诗新话》中所说:“整整的四排句,看去是很板的,其实其间层次分明。因为有骏马而无鞍鞯,不可以骑坐,所以还得买鞍鞯;有鞍鞯而无辔头,不可以控御,所以还得买辔头;有辔头而无长鞭,不可以驱策,所以还得买长鞭。”这种东、西、南、北循序铺排的手法,在民歌中固属常见,但是《木兰诗》中用得尤多且活。如“旦辞爷娘去”以下八句,“爷娘闻女来”以下六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句,或依时间(旦、暮),或依辈分(父母、姊、弟),或依性别(雄、雌),都采用循序铺排的方式。正是在这种很容易流于程式化的铺叙中,《木兰诗》却写得风趣横生,兴味淋漓,使情事如见,景物若画。从这方面说,它又像是“泼墨如水”了。
全诗着力写木兰出征前、征途中和回家后的心理活动,而很少写她在战斗中的英雄业绩。从表面上看,似乎刻画儿女之情多,而描绘英雄之气少。但从实际效果看,诗中所刻画的种种儿女情状,正多方面地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这一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动人。如“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一幅少女思亲图,真是呼之欲出。木兰以一女儿身,在多年艰苦的征战生活中,能乔扮男装而不被察觉,已显得异常聪明和机警;在万里关山的殊死争夺中,又能屡建战功而奏凯归来,更显出无比英勇和豪健。在这里,儿女情与英雄气不是相得益彰了吗?
诗朗诵木兰辞 第4篇
木兰花慢·太湖纵眺
眼中何所有?三万顷,太湖宽。纵蛟虎纵横,龙鱼出没,也把纶竿。龙威丈人何在?约空中同凭玉阑干。薄醉正愁消渴,洞庭山桔都酸。
更残,黑雾杳漫漫,激电闪流丸。有上界神仙,乘风来往,问我平安。思量要栽黄竹,只平铺海水几时干?归路欲寻铁瓮,望中陡落银盘。
眼中看到了什么呢?是有三万六千顷、江水浩浩荡荡的太湖。太湖宽广水深,幽壑藏蛟虎,但任它洪波浩荡,龙鱼出没,我自把定鱼竿独坐垂钓。龙威丈人在哪里呢?恍惚中只觉得他正约我一起登高纵目同上玉京。登高豪饮,酒醒之时只觉唇焦口燥,恰有洞庭山桔析酲解酒,喉舌生津。
夜深更残,太湖黑雾弥漫,闪电激发,金蛇狂舞。有上界仙人,乘风飘飘而下,向我问候。突然想要栽遍黄竹,自创一片人间仙境。只是什么时候才能将这这一望无际的太湖水吸干呢?夜半归去,只见乌云消尽,一盘银轮似的明月悄悄落到了水底,太湖一片美好静谧。
纶竿:钓竿。
龙威丈人:古代仙人,相传吴王阖闾游禹山,遇龙威丈人,入洞庭湖取《禹书》一卷付之。
黄竹:代指仙家福地,语出《穆天子传》。
铁瓮:镇江子城,相传三国吴大帝孙权建此城时,内外皆甃以甓,坚固如金,故曰铁瓮城。
诗朗诵木兰辞 第5篇
《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千百年来,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
这首叙事诗充满传奇色彩。故事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叙述详略得当,如木兰沙场征战,思念亲人,心理描写细腻传神;而关山飞度,百战建功,却只用寥寥几句诗来概括。这样写,使得木兰的形象真实感人,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首民歌刚健清新,表现了古代北方人民英武豪迈的气概。它还成功的运用了对偶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全诗气势雄浑,又易记易诵。习诵时,要注意体会它的民歌特色。
诗朗诵木兰辞 第6篇
一、创设问题情境
二、调动人生经验顿悟
虽然初中生的人生历有限,但人之常情,喜怒哀乐惧,学生还是深有体验的。因此,解读古典诗词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来参与,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增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达到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教育目标。如教学《登岳阳楼》在了解诗人陈与义的人生经历,突出诗人陷入亡国、离家、有家不能回的困苦中。夕阳斜照的暮色中,面对洞庭美不胜收的佳景,忧国思家之情油然而生。而“白头、老木”之报国无门的悲愤就令人倍感可亲可敬了。
三、运用多媒体顿悟
多媒体是电化教学的高科技手段,当它与古老的经典诗词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的用画面直观呈现诗词意境,它的声、光、电的精彩演绎,更能化抽象为具体,减少讲解的繁琐,让学生直接进入诗人精心构筑的艺术世界。
四、以多维的视角顿悟
苏轼有句哲理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用它来解诗,即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诠释。诗词的主题的理解,可以“仁者见仁”,各不相同了。
如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诗,由于他的诗爱用典故,诗便有了扑朔迷离的玄义。有如他的“无题”诗,有很多首,看似信笔写来,竟隐藏诗人细密绯测的情丝。(相见时难别亦难)有句名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文中似写男女爱情的坚贞,人们却常常认为它可以引申为赞美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人,如教师、护士等。这样从多维的角度去阅读思考,品味其深层次的象征意义。
诗朗诵木兰辞 第7篇
关键词:经典诵读;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8-090-1经典诵读当然就是读“记载人类永恒智慧,天经地义不可改变的、永垂不朽的高点文章”,现在被称为经典的首推四书五经,四书又以《论语》为要,其次是从经、史、子、集中选读,再其次是唐诗宋词作为辅助阅读。
我们的第一个策略:对于简单的诗歌,采取“自吟、自解、自背”的形式。我们把经典诵读的内容做了以下安排:读《论语》是一条主线,可以穿插《千家诗》和《弟子规》,还以唐诗宋词做点缀。因为我们研究的重点是学生的品德修养和语文素养的培养,诗词诵读要有一定的分量。事实上,我们的研究课题就是从我校国学朗诵中的诗词诵读中得到灵感的。
我们在注重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同时,特别注重国学朗诵,希望走进学校就能听到国乐声声,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都能出口成诗,都能彬彬有礼,都具有较高的文学素质。从最简单的唐诗开始背诵,背诵国学一直是我校语文教学的一条主线。而且古诗诵读确实能够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事为例。一次,课堂作业上有一题,要求写一首诗赞美木兰,学生的作业给了我惊喜。
谢紫薇:木兰替父征,缇萦救父命。巾帼女英雄,机智又谨慎。为父当官姆,感人泪长流。扬名终不朽,千古传佳话。
魏来:木兰深明大义替父从军,可敬!桂英英勇善战挂帅,可佩!提萦果敢坚强救父,可赞!刘胡兰保家卫国视死如归,可学!
张正:木兰代父从军,缇萦上书救父。果敢明了从事,机敏终获赞颂。
学生的语言虽然稚嫩,但是已经有了诗的味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确实不错!通过以上事例,我想说明我们探索的第一个策略:对于简单的诗歌,采取“自吟、自解、自背”的形式。这样在短时间内可以积累尽可能多的诗歌,然后自然地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中,积累多了之后,在作文中引用、学用对偶、句式整齐、描绘景物,这样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素养方面不只限于作文,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学习分析文章、品析语言诗画结合;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学生能够通过诗歌想象画面,从而把握感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二个策略就是:难一点的诗歌可以通过讲解来促进背诵。国学朗诵明显速度慢了,因为诗词都比以前长了,比如李白的《月下独酌把酒问月》,辛弃疾的《满江红·中秋寄远》,苏轼和杨万里的《念奴娇·中秋》,一个早自习有时只能背一首,并且这几天,我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学生有很多背错的地方。找来学生抄的诗歌一看,原来是抄错了,比如“碧海青天夜夜心”抄成了“碧海又看夜夜心”,把“中庭地白树栖鸦”抄成“中庭地上树栖鸦”,真是让人啼笑皆非,还有把“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shuδ)”读成“归时说(归e)”,这时让我感到解说的必要,解说之后,学生在理解中背诵,更能够把握其精髓。我在讲解辛弃疾的《满江红·中秋寄远》之后,学生两分钟就会背了。
第三个策略就是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激发兴趣,拓宽视野,学习古人的高尚品德和高洁的人格,以及做人的风格,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诗朗诵木兰辞 第8篇
一、激情邀趣:我想读
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符合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教育心理学实验证明:学生的阅读效率与阅读动机成正比例。所以,在指导学生阅读古典诗词时,我们必须努力发掘学生强烈的阅读需要,唤起学生迫不及待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变被动阅读为“我想读”、“我要读”式的主动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古典诗词兴趣的方法很多,比如名家配乐朗诵激趣法、教师朗诵示范法和与之相关的图片展示法、音乐欣赏法、影视片断播映法、舞蹈艺术欣赏法、故事导引法等,这些方法都可以起到极好的激情邀趣的作用。
二、把握时机:何时读
古典诗词课堂阅读必须把握最佳阅读时机,方可以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那么,什么时候才是学生诵读古典诗词文本的最佳时机呢?根据笔者的经验,以下几个时段可以算是比较好的时机。
1新课伊始时
要探究古典诗词文本的丰富意蕴与“庐山真面目”,学生必须从认知、诵读文本的外在形态――文字符号开始,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另外,学生面对形式短小精悍、语言凝练精美、音韵和谐、节奏鲜明、内涵丰富、意境深远、形象美丽、情感美好、风格独特的古典诗词文本,本身就有一种高声朗读或者浅吟低唱的强烈欲望。教学时,我们常常发现教师在黑板上尚未把课题书写完毕,教室里已经响起了学生主动朗读古典诗词新文本的朗朗读书声。所以,这个时候是诵读古典诗词文本的最佳时机,我们应该好好把握。
2学生理解有障碍时
古典诗词是古代诗人生命阅历的浓缩,是情感精神的凝聚,是道德情操的呈现,是生命价值的再现,是生活理念的表现,其表达方式往往含蓄委婉,有的甚至借用典故婉转表达其情怀与志向。
3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
初中学生尚处于身体发育时期,其精力与耐力等均不如已经成年的教师。所以,课堂教学到了后半段时间,常常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教师在眉飞色舞地讲解课文或者满怀期望地提出问题,然而得到的回应却是迷离的眼神或者死寂一般的沉默。这是因为在长时间与高强度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已经感到疲倦而导致注意力难以集中的缘故。这时,教师应该果断地调整教学程序,迅速中断教学话题,当机立断地引导全班学生齐读古典诗词文本,或者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诵读古典诗词文本。如此,既顾及了学生的身心特点,又有效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还避免了对学生的直接批评,有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三、授之以渔:怎么读
1回归文本,精细阅读
回归古典诗词文本的精细化阅读,就是在忠实于古典诗词文本原意的前提下,将精读和细读有机结合起来。
诗朗诵木兰辞 第9篇
诗朗诵木兰辞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免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作品简介]
一、北朝民歌的分类和产生的时代:
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此外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也有一小部分。今存70首左右。大多是北魏、北齐、北周时期的作品,多是少数民族的创作,传入南朝,被南朝保存了下来。
二、北朝民歌的内容:
北朝民歌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广泛领域:
1.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以及风俗习惯、风光景色。如《敕勒歌》等。
2.反映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和粗犷豪迈的个性。如《折杨柳歌辞》(健儿须快马)、《琅琊王歌辞》(新买五尺刀)等。
3.反映战争、徭役及生活的苦难。如《木兰诗》、《陇上歌》(陇上壮士有陈安)、《企喻歌辞》(男儿可怜虫)、《幽州马客吟歌辞》(快马常苦瘦)等。
4.反映婚姻爱情生活。如《折杨柳歌辞》(腹中愁不乐)、《捉搦歌》(谁家女子能行步)、《地驱乐歌》(驱羊入谷)等。
三、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
1.北朝民歌风格粗犷豪放,质朴刚健。北朝民歌多收入《鼓角横吹曲》中,《乐府诗集》说横吹“其始亦谓之鼓吹,马上奏之,盖军中之乐也”。这种“军中之乐”从音乐上就有别于南朝民歌。北朝民歌多反映北方少数民族大漠、草原上的游牧、征战生活。这种生活造就了民族的粗豪性格,情感体验没有南朝民歌的细腻深婉,而是率直裸露,反映在诗歌的创作风格上就形成了粗犷豪放,质朴刚健的特征。
2.北朝民歌的艺术虽然没有南朝民歌细腻委婉、优美精致的特点,但是在粗疏质朴中也别开另一种艺术境界。首先,简单质朴的语言造就了凌厉的气势。如“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 跋黄尘下,然后别雌雄”(《折杨柳歌辞》)语言虽然粗疏,但是很有气势,也揭示了马背民族强悍尚武的精神气质。其次,语言虽然朴素,但是却能创造出浑朴的意境。最典型的就是《敕勒歌》,只是随口唱来,短短几语,那苍茫的景象和雄浑的境界便应声而出,成就了千古绝唱。另外,朴素的语言却也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如“驱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蹋地唤天”(《地驱乐歌》),短短的十六字既描写了景物,又把老女的形象表现得鲜明而生动。简单疏朗、质朴无华,毫无造作矫饰是其艺术的基本特点。
3.北朝民歌的形式除五言外,还有四言、七言、杂言等,不似南朝民歌形式比较单调。
全诗分为六自然段:第一段写木兰经过焦虑和思考决定代父从军。第二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到奔赴前线。第三段写木兰十年征战的过程。第四段写木兰归来不受封赏。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与家人团聚的情景。第六段以妙趣横生的比喻结尾。 《木兰诗》最早见于南朝陈僧人智匠所编的《古今乐录》,后郭茂倩《乐府诗集》收入。此诗大约产生于北魏后期,在流传中可能有文人的加工润色,但基本上保持着民歌的情调。此诗是根据民间的传说写成,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本诗的艺术成就:
诗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光彩照人的传奇式的女英雄形象。诗中木兰是一个美丽纯真的少女,又是一个挥动金戈、跃马疆场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自愿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驰骋沙场,凭自己高超的武艺和非凡的智慧,立下汗马功劳。在胜利归来后,又不贪图高官厚禄,甘心重返家园过平和的生活。在她身上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普通劳动者的勤劳善良、深明大义、勇敢顽强的人格精神,以及替父解忧、为国尽忠的爱国爱家精神。
诗朗诵木兰辞 第10篇
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细似轻丝渺似波。
扁舟岸侧,枫叶荻花秋索索。细想前欢,须著人间比梦间。
离人的怀抱甚是伤心,老天倘若有感情,也会因离别而衰老;它有时如轻丝般纤细却缠绵悠远,有时又如波涛般一浪高过一浪地涌上心头。
湖边一叶扁舟停靠在岸边,枫叶、芦花在秋风里瑟瑟发抖,将前欢与现实形成对照,相聚时的欢乐是一去不复返了,除非相逢于梦中。
伤怀:伤心。
渺:茫茫然,看不清楚。
扁舟:小船。
枫叶:枫树叶。亦泛指秋令变红的其他植物的叶子。诗文中常用以形容秋色。
荻花:多年生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地下茎蔓延,叶子长形,紫色花穗,生长在水边。茎可以编席箔。
须著人问比梦间:全句是说过去的事纵然真实,由于时过境迁。也形同梦寐,须用梦间的事来比况过去人间发生的事。
是词写离愁。前阕议论抒情。首句“伤怀离抱”,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伤感是离别的情绪。诗人李贺曾吟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抒发对国家兴亡的悲凉痛苦情感,两者比对。这种离愁“细似轻丝渺似波”,细软得像轻丝那样缠绕不清,缥渺得像微波那样延续不断。后阕回忆离别。一叶轻舟靠在岸边,红色的枫叶白色的芦花,金风萧萧,行人告别远去。“细想前欢”,慢慢地回忆起以前相聚的欢乐,却不能失而复得。“须著人间比梦间”,必须要让人世间改变成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