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论的原文及翻译 第1篇
晁错论
天下之患2,最不可为3者,名为xxx4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5变,而不为之所6,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7于xxx之安而不吾信8。惟9仁人xxx杰之士,为能出身10为天下犯11大难,以12求成大功;此固13xxx期月14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天下xxx,无故而发大难之端15;吾发16之,吾能收17之,然后有辞于天下18。事至而循循焉19欲去20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21,谋弱山东22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23,以诛错为名24;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25。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26。
古xxx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xxx27。xxx28治水,凿龙门29,决大河30而放之海。方31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32;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xxx之图,是以33得至于成功。
夫34以xxx之强,而骤35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36?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xxx之命,乃37为xxx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38。且夫发xxx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39。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40。当此之时,虽41无xxx,错亦未免于祸。何者42?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43,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44。是以xxx之说,得行于其间。使45xxx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46,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xxx,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47?
xxx48!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xxx之计49。使错自将而讨xxx,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50,错之所以xxx者,乃其所以自祸欤51!
注释
晁错:前200年—前154年,xxx今河南禹州人,是西汉xxx时的智囊人物。主张重农贵粟,力倡削弱诸候,更定法令,招致xxx*忌恨。xxx四年(前154年),xxx、楚等xxx以“讨晁错以***”为名,发动**,晁错因此被杀。
患:祸患。
为:治理,消除。
xxx:**清明,社会安定
其:代词,指祸患。
所:处所。这里指解决问题的措施。
狃(niǔ):习惯。
不吾信:不相信我。
惟:只有。
出身:挺身而出。
犯:冒着。
以:而,表顺接。
固:原本。
期(jī)月:一个月。这里泛指短时期
端:开头,开始。
发:触发。
收:制止。
然后有辞于天下:然后才能有力地说服天下人。
循循焉:缓慢的样子。循循,xxx焉,……的样子。
去:逃避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从前晁错殚精竭虑效忠汉朝。昔者,从前。
山东:指崤山以东。
并起:一同起兵**。
以诛错为名:以诛杀晁错作为名义。以······为,把······作为。
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但xxx没有洞察到起兵的诸侯的用心,把晁错杀了来说服他们退兵。
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天下人都为晁错因尽忠而遭受杀身之祸而悲痛,却不明白其中一部分是晁错自己造成的。以,因为。取,招致。
古xxx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xxx:自古以来能够成就伟大功绩的人,不仅仅要有超凡出众的才能,也一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之:用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性,无实义。
龙门:今陕西韩城东北,是黄河奔流最湍急处。
大河:指黄河。
方:当。
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可能也有决堤、漫堤等可怕的祸患。
是以:所以,因此。
夫:句首发语词。
骤:突然。
其为变,岂足怪哉:他们起来**,难道值得奇怪吗?足,值得。
乃:竟然。
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想让**御xxx平定**,而自己留守京城。
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自己想求得这个美名,怎么能逃避这场患难呢?安,怎么。
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这是忠臣义士们之所以愤怒不平的原因啊。
虽:即使。
何者:为什么呢?
以情而言:按照情理来说。以,按照。
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本来已经觉得这是勉为其难的事情,但又不好反对他的建议。
使:假若。
淬砺:锻炼磨砺。引申为冲锋陷阵,发愤图强。
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即使有一百个xxx,能有机可乘离间他们君臣吗?
xxx:感叹词,唉。
则无务为xxx之计:就不要考虑保全性命的计策。务,从事。
隙:空隙,空子。
乃其所以自祸欤:正是他招致杀身之祸的原因啊!欤,语气助词,表感叹。
译文
天下的祸患,最不能挽回的,莫过于表面上社会安定没有祸乱,而实际上却存在着不安定因素。消极地看着祸乱发生却不去想方设法对付,那么恐怕祸乱就会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起来坚决地制止它,又担心天下人已经习惯于这种安定的表象却不相信我。只有那些仁人君子、豪杰人物,才能够挺身而出为国家安定而冒天下之大不韪,以求得成就伟大的功业。这本来就不是能够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企图追求**的人所能做到的。国家安定平静,无缘无故地触发巨大的祸患的导火线。我触发了它,我又能制止它,然后才能有力地说服天下人。祸乱发生却想躲躲闪闪地避开它,让别人去承担平定它的责任,那么天下人的责难,必定要集中到我的身上。
从前晁错殚精竭虑效忠汉室,建议xxx削弱山东xxx国的实力。于是山东xxx国共同起兵,借着杀晁错的名义。可是xxx没有洞察到他们的用心,就把晁错杀了来说服他们退兵。天下人都为晁错因尽忠而遭杀身之祸而痛心,却不明白其中部分原因却是晁错自己造成的。
自古以来凡是做大事业的人,不仅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也一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从前大禹治水,凿开龙门,疏通黄河,使xxx流入海。当他的整个工程尚未最后完成时,可能也时有决堤、漫堤等可怕的祸患发生,只是他事先就预料到会这样,祸患发生时就不惊慌失措而能从容地治理它,所以能够最终取得成功。
xxx那样强大,却突然想削弱它,他们起来**难道值得奇怪吗?晁错不在这个时候豁出自己的性命,为天下人承受抵挡大难从而**xxx、楚等国的命运,却居然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想让xxx御xxx平定**而自己留守京城。再说那挑起xxx之乱的是谁呢?自己想赢得那个美名,又怎么能躲避这场患难呢?拿亲自带兵平定**的极其危险,与留守京城的极其安全相比,自己是个引发祸乱的主谋,选择最安全的事情去做,却把最危险的事情留给**去做,这就是让忠臣义士们愤怒不平的原因啊。在这个时候,即使没有xxx,晁错也不可能免于杀身之祸。为什么呢?自己想要留守京城,却叫**御xxx,按情理来说,**本来已经觉得这是勉为其难的事情,但又不好反对他的建议,这样正好给xxx以进谗言的机会,使他的目的能够得逞。假若xxx、楚等xxx**时,晁错豁出性命承担这一危险的平叛重担,夜以继日像淬火磨刀似的训练**,向东边严阵以待,让自己的君主不至于受到烦忧,那么**就会充分依靠他而不觉得xxx**有什么可怕。纵使有一百个xxx,能有机可乘离间他们君臣吗?
唉!世上的君子如果想要建立伟大的功业,那就不要考虑保全性命的计策。假如晁错自己亲自带兵去讨伐xxx、楚等xxx,不一定就不会成功。只因他一心想保全自身,而惹得**不高兴,奸臣正好趁此钻了空子。晁错企图保全自己的性命,正是他招致杀身之祸的原因啊。
赏析
xxx在其人物史论中写了大量的翻案文章,立意新颖深刻,高远幽邃。**之策,行事之则;爱民之心,嫉恶之恨;他人之思,自我之省,都别出新见,发人之所未见,启人之所未思。晁错曾提出“削藩”建议,后被xxx所杀。“晁错之死,人多叹息”,xxx却翻空出奇,以独特的视角,一家之言,阐述了晁错受祸原因,提出了仁人君子、豪杰之士应“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功”的主张。
晁错论的原文及翻译 第2篇
晁错论
天下之患2,最不可为3者,名为治*4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5变,而不为之所6,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7于治*之安而不吾信8。惟9仁人xxx杰之士,为能出身10为天下犯11大难,以12求成大功;此固13xxx期月14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天下治*,无故而发大难之端15;吾发16之,吾能收17之,然后有辞于天下18。事至而循循焉19欲去20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21,谋弱山东22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23,以诛错为名24;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25。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26。
古xxx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xxx27。xxx28治水,凿龙门29,决大河30而放之海。方31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32;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xxx之图,是以33得至于成功。
夫34以xxx之强,而骤35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36?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xxx之命,乃37为xxx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38。且夫发xxx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39。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者也40。当此之时,虽41无xxx,错亦未免于祸。何者42?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43,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44。是以xxx之说,得行于其间。使45xxx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46,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xxx,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47?
xxx48!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xxx之计49。使错自将而讨xxx,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50,错之所以xxx者,乃其所以自祸欤51!
注释
晁错:前200年—前154年,xxx今河南禹州人,是西汉xxx时的智囊人物。主张重农贵粟,力倡削弱诸候,更定法令,招致xxx*忌恨。xxx四年(前154年),xxx、楚等xxx以“讨晁错以***”为名,发动**,晁错因此被杀。
患:祸患。
为:治理,消除。
治*:**清明,社会安定
其:代词,指祸患。
所:处所。这里指解决问题的措施。
狃(niǔ):习惯。
不吾信:不相信我。
惟:只有。
出身:挺身而出。
犯:冒着。
以:而,表顺接。
固:原本。
期(jī)月:一个月。这里泛指短时期
端:开头,开始。
发:触发。
收:制止。
然后有辞于天下:然后才能有力地说服天下人。
循循焉:缓慢的样子。循循,xxx焉,……的样子。
去:逃避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从前晁错殚精竭虑效忠汉朝。昔者,从前。
山东:指崤山以东。
并起:一同起兵**。
以诛错为名:以诛杀晁错作为名义。以······为,把······作为。
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但xxx没有洞察到起兵的诸侯的用心,把晁错杀了来说服他们退兵。
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天下人都为晁错因尽忠而遭受杀身之祸而悲痛,却不明白其中一部分是晁错自己造成的。以,因为。取,招致。
古xxx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xxx:自古以来能够成就伟大功绩的人,不仅仅要有超凡出众的才能,也一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之:用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性,无实义。
龙门:今陕西韩城东北,是黄河奔流最湍急处。
大河:指黄河。
方:当。
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可能也有决堤、漫堤等可怕的祸患。
是以:所以,因此。
夫:句首发语词。
骤:突然。
其为变,岂足怪哉:他们起来**,难道值得奇怪吗?足,值得。
乃:竟然。
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想让**御xxx*定**,而自己留守京城。
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自己想求得这个美名,怎么能逃避这场患难呢?安,怎么。
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者也:这是忠臣义士们之所以愤怒不*的原因啊。
虽:即使。
何者:为什么呢?
以情而言:按照情理来说。以,按照。
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本来已经觉得这是勉为其难的事情,但又不好反对他的建议。
使:假若。
淬砺:锻炼磨砺。引申为冲锋陷阵,发愤图强。
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即使有一百个xxx,能有机可乘离间他们君臣吗?
xxx:感叹词,唉。
则无务为xxx之计:就不要考虑保全性命的计策。务,从事。
隙:空隙,空子。
乃其所以自祸欤:正是他招致杀身之祸的原因啊!欤,语气助词,表感叹。
译文
天下的祸患,最不能挽回的,莫过于表面上社会安定没有祸乱,而实际上却存在着不安定因素。消极地看着祸乱发生却不去想方设法对付,那么恐怕祸乱就会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起来坚决地制止它,又担心天下人已经习惯于这种安定的表象却不相信我。只有那些仁人君子、豪杰人物,才能够挺身而出为国家安定而冒天下之大不韪,以求得成就伟大的功业。这本来就不是能够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企图追求**的人所能做到的。国家安定*静,无缘无故地触发巨大的祸患的导火线。我触发了它,我又能制止它,然后才能有力地说服天下人。祸乱发生却想躲躲闪闪地避开它,让别人去承担*定它的责任,那么天下人的责难,必定要集中到我的身上。
从前晁错殚精竭虑效忠汉室,建议xxx削弱山东xxx国的实力。于是山东xxx国共同起兵,借着杀晁错的名义。可是xxx没有洞察到他们的用心,就把晁错杀了来说服他们退兵。天下人都为晁错因尽忠而遭杀身之祸而痛心,却不明白其中部分原因却是晁错自己造成的。
自古以来凡是做大事业的人,不仅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也一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从前大禹治水,凿开龙门,疏通黄河,使xxx流入海。当他的整个工程尚未最后完成时,可能也时有决堤、漫堤等可怕的祸患发生,只是他事先就预料到会这样,祸患发生时就不惊慌失措而能从容地治理它,所以能够最终取得成功。
xxx那样强大,却突然想削弱它,他们起来**难道值得奇怪吗?晁错不在这个时候豁出自己的性命,为天下人承受抵挡大难从而**xxx、楚等国的命运,却居然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想让xxx御xxx*定**而自己留守京城。再说那挑起xxx之乱的是谁呢?自己想赢得那个美名,又怎么能躲避这场患难呢?拿亲自带兵*定**的极其危险,与留守京城的极其安全相比,自己是个引发祸乱的主谋,选择最安全的事情去做,却把最危险的事情留给**去做,这就是让忠臣义士们愤怒不*的原因啊。在这个时候,即使没有xxx,晁错也不可能免于杀身之祸。为什么呢?自己想要留守京城,却叫**御xxx,按情理来说,**本来已经觉得这是勉为其难的事情,但又不好反对他的建议,这样正好给xxx以进谗言的机会,使他的目的能够得逞。假若xxx、楚等xxx**时,晁错豁出性命承担这一危险的*叛重担,夜以继日像淬火磨刀似的训练**,向东边严阵以待,让自己的君主不至于受到烦忧,那么**就会充分依靠他而不觉得xxx**有什么可怕。纵使有一百个xxx,能有机可乘离间他们君臣吗?
唉!世上的君子如果想要建立伟大的功业,那就不要考虑保全性命的计策。假如晁错自己亲自带兵去讨伐xxx、楚等xxx,不一定就不会成功。只因他一心想保全自身,而惹得**不高兴,奸臣正好趁此钻了空子。晁错企图保全自己的性命,正是他招致杀身之祸的原因啊。
赏析
xxx在其人物史论中写了大量的翻案文章,立意新颖深刻,高远幽邃。**之策,行事之则;爱民之心,嫉恶之恨;他人之思,自我之省,都别出新见,发人之所未见,启人之所未思。晁错曾提出“削藩”建议,后被xxx所杀。“晁错之死,人多叹息”,xxx却翻空出奇,以独特的视角,一家之言,阐述了晁错受祸原因,提出了仁人君子、豪杰之士应“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功”的主张。
晁错论的原文及翻译 第3篇
【原文】
xxx下四时春,xxx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译文】
xxx下四季都是春天,芦桔和xxx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作岭南的人。
【赏析一】
从“荔枝诗”看xxx先生的岭南心境,苏xxx于xxx绍圣**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于是,xxx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
【赏析二】
苏xxx因仕途坎坷曾经想避世遁俗,又因恋恋不忘国运民生终于没能做到归隐山林。在岭南时,xxx先生的内心正处于这种出世与入世两难的心境之中。“日啖荔枝300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正是这种两难心境的形象描述。
【赏析三】
绍圣二年四月十一日,xxx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自此以后,xxx还多次在诗文中表现了他对荔枝的喜爱之情。例如,《新年五首》:“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赠昙秀》:“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枝何时丹。”《〈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引》:“有父老年八十五,指(荔枝)以告余曰:‘及是可食,公能携酒来游乎?’意欣然许之。”《和陶归园田居》其五:“愿同荔枝社,长作鸡黍局。”《食荔枝二首》其二:“日啖荔枝300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其中“日啖荔枝300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二句最为脍炙人口,解诗者多以为xxx先生在此赞美岭南风物,从而抒发对岭南的留恋之情,其实这是xxx先生满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赞歌。
不错,从一些现象上看起来,xxx在岭南时的心情与初贬黄州时相比,确实显得更加平静,不见了“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失意与苦闷。《宋史》本传说xxx在惠州“居三年,泊然无所蒂介,人xxx愚,皆得其欢心”。贬为琼州别驾后,居在“非人所居”的地方,“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xxx《xxx先生和xxx引》介绍: “xxx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苏xxx在岭南时,除了关心自然风光和民情风俗以外,还与出家人交往频繁,诗文中就留有很多与僧人xxx的作品。这一定程度上确实表现了避世意识。
我们实在无法相信苏xxx这样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仁人志士会避世遁俗。有一件事实很能说明这个有趣的问题。
晚年的苏xxx似乎很喜欢xxx,不厌其烦地和xxx的诗,并把和陶的诗专门编为一集。苏xxx和xxx诗以居岭南时为最多。从绍圣二年正月在惠州贬所到元符三年八月迁舒州团练副使,徙永州安置,在短短的五年零八个月里,和xxx四十四次一百余首。xxx先生还**其和陶用意:“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愧xxx,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见xxx《xxx先生和xxx引》)这仿佛在告世人:苏xxx从此绝意仕途,欲效xxx归隐园田,长作岭南人了。
有意思的是,xxx先生那位心迹相通的老弟却对xxx**的和xxx用意提出了疑问,他在《xxx先生和xxx引》一文中说:“嗟乎,xxx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xxx,其谁肯信之!”清人xxx也以为xxx“敛才就陶,亦时时自露本色”。
xxx不信其兄会真心归隐,几百年后xxx的看法也一样。他们的看法可以在苏xxx和xxx中可以得到印证。《和陶饮酒二十首》其十一曰:“诏书宽积欠,父老颜色好。再拜xxx,获此不贪宝。”其十八曰:“芜城阅兴废,雷塘几开塞。明年起华堂,置酒吊**。”其二十曰:“当时刘项罢,四海疮痍新。三杯洗战国,一斗消强秦。”《和xxx三良》有:“杀身固有道,大节要不亏。君为社稷死,我则同其归。”这都可以看出xxx恬淡的外表掩饰不了牵挂国运民生的忧患情怀。
【赏析四】
这种忧患情怀在《荔枝叹》一诗中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他首先借汉唐故实抨击**阶级只顾自己享乐而不关民生疾苦的丑恶本质:“十里一置飞尘灰,xxx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千年以后,我们尤可想见苏学士老泪纵横,祈求上苍:“我愿天公怜赤子,xxx尤物为疮痏。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赏析五】
绍圣三年(1096)作于惠州,此题下有两首,这里选第二首。岭南两广一带在xxx为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迁客逐臣到这里,往往颇多哀怨嗟叹之辞,而xxx则不然,他在这首七绝中表现出他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xxx的精神风貌。
【拓展内容】
注释
xxx:在广东博罗、**、龙门三县交界处,长达百余公里,峰峦四百多,风景秀丽,为岭南名山。
xxx:橘的一种,因其色黑,故名(卢:黑色)。但在xxx诗中指枇杷。《冷斋夜话》 卷一载:“xxx诗:‘客来茶罢无所有,xxx杨梅尚带酸。’xxx曰:‘xxx何种果类? ’答曰:‘枇杷是也。’”
晁错论的原文及翻译 第4篇
论贵粟疏
两汉 晁错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xxx、xxx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xxx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xxx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 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xxx,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xxx,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xxx,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署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xxx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xxx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者也。今法律贱商人,商人xxx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xxx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xxx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xxx也。窃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xxx农。时有军役,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大富乐矣。
译文
在xxx的君王**下,百姓不挨饿受冻,这并非是因为君王能亲自种粮食给他们吃,织布匹给他们穿,而是由于他能给人民开辟财源。所以尽管xxx、xxx时有过九年的水灾,商汤之时有过七年的旱灾,但**没有被遗弃和瘦得不成样子的人,这是因为贮藏积蓄的东西多,事先早已作好了准备。现在全国**,土地之大,人口之多,不亚于汤、xxx时,又没有连年的水旱灾害,但积蓄却不如汤、xxx时,这是什么道理呢?原因在于土地还有潜力,百姓还有余力,能长谷物的土地还没全部开垦,山林湖沼的资源尚未完全开发,游手好闲之徒还没全都回乡务农。
百姓生活贫困了,就会去做**的事。贫困是由于不富足,不富足是由于不务农,不从事农业就不能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不能定居就会离开乡土,轻视家园,像鸟兽一样四处奔散。这样的话,国家即使有高大的城墙,深险的护城河,严厉的法令,残酷的刑罚,还是不能禁止他们。受冻的人对衣服,不要求轻暖;挨饿的人对于食物,不要求香甜可口;饥寒到了身上,就顾不上廉耻了。人之常情是:一天不吃两顿饭就要挨饿,整年不做衣服穿就会受冻。那么,肚子饿了没饭吃,身上冷了无衣穿,即使是慈母也不能留住她的儿子,国君又怎能保有他的百姓呢xxx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让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减轻他们的赋税,大量贮备粮食,以便充实仓库,防备水旱灾荒,因此也就能够拥有人民。
百姓呢,在于君主用什么办法来管理他们,他们追逐利益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不管东南西北。珠玉金银这些东西,饿了不能当饭吃,冷了不能当衣穿;然而人们还是看重它,这是因为君主需要它的缘故。珠玉金银这些物品,轻便小巧,容易收藏,拿在手里,可以周游全国而无饥寒的威胁。这就会使臣子轻易地背弃他的君主,而百姓也随便地离开家乡,盗贼受到了鼓励,犯法逃亡的人有了便于携带的财物。粟米和布帛的原料生在地里,在一定的季节里成长,收获也需要人力,并非短时间内可以成事。几石重的粮食,一般人拿不动它,也不为奸邪的人所贪图;可是这些东西一天得不到就要挨饿受冻。因此,xxx的君主重视五谷而轻视金玉。
现在农夫中的五口之家,家里可以参加劳作的不少于二人,能够耕种的土地不超过百亩,百亩的收成,不超过百石。他们春天耕地,xxx田,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还得砍木柴,修理官府的房舍,服劳役;春天不能避风尘,夏天不能避署热,秋天不能避阴雨,冬天不能避寒冻,一年四季,没有一天休息;在私人方面,又要交际往来,吊唁死者,看望病人,抚养孤老,养育幼儿,一切费用都要从农业收入中开支。农民如此辛苦,还要遭受水旱灾害,官府又要急征暴敛,随时摊派,早晨发命令,晚上就要交纳。交赋税的时候,有粮食的人,半价贱卖后完税;没有粮食的人,只好以加倍的利息借债纳税;于是就出现了卖田地房屋、卖妻子儿女来还债的事情。而那些商人们,大的囤积货物,获取加倍的利息;小的开设店铺,贩卖货物,用特殊**获取利益。他们每日都去集市游逛,趁*急需货物的机会,所卖物品的价格就成倍抬高。所以商人家中男的不必耕地耘田,女的不用养蚕织布,穿的必定是华美的衣服,吃的必定是上等米和肉;没有农夫的劳苦,却占有非常丰厚的利润。依仗自己富厚的钱财,与xxx交,**超过官吏,凭借资产相互倾轧;他们遨游各地,车乘络绎不绝,乘着坚固的车,赶着壮实的马,脚穿丝鞋,身披绸衣。这就是商人兼并农民土地,农民**在外的原因。当今虽然法律轻视商人,而商人实际上xxx贵了;法律尊重农民,而农民事实上却已贫贱了。所以一般俗人所看重的,正是君主所轻贱的;一般官吏所鄙视的,正是法律所尊重的。上下相反,好恶颠倒,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使国家富裕,法令实施,那是不可能的。
当今的迫切任务,没有比使人民务农更为重要的了。而要想使百姓从事农业,关键在于抬高粮价;抬高粮价的办法,在于让百姓拿粮食来求赏或免罚。现在应该号召天下百姓交粮给*,纳粮的可以封爵,或赎罪;这样,富人就可以得到爵位,农民就可以得到钱财,粮食就不会囤积而得到流通。那些能交纳粮食得到爵位的,都是富有产业的人。从富有的人那里得到货物来供*用,那么贫苦百姓所担负的赋税就可以减轻,这就叫做拿富有的去补不足的,法令一颁布百姓就能够得益。依顺百姓心愿,有三个好处:一是君主需要的东西充足,二是百姓的赋税减少,三是鼓励从事农业生产。按现行法令,民间能输送一匹战马的,就可以免去三个人的兵役。战马是国家战备所用,所以可以使人**兵役。神农氏曾教导说:“有七八丈高的石砌城墙,有百步之宽贮满沸水的护城河,上百万全副武装的兵士,然而没有粮食,那是守不住的。”这样看来,粮食是君王最需要的资财,是国家最根本的政务。现在让百姓交粮买爵,封到五大夫以上,才**一个人的兵役,这与一匹战马的功用相比差得太远了。赐封爵位,是**专有的**,只要一开口,就可以无穷无尽地封给别人;粮食,是百姓种出来的,生长在土地中而不会缺乏。能够封爵与赎罪,是人们十分向往的。假如叫天下百姓都献纳粮食,用于边塞,以此换取爵位或赎罪,那么不用三年,边地粮食必定会多起来。
陛下降恩,让天下人输送粮食去边塞,以授给爵位,这是对百姓的很大恩德。我私下担忧边塞驻军的粮食不够吃,所以让天下的屯粮崐大批流入边塞。如果边塞积粮足够使用五年,就可以让百姓向内地各郡县输送粮食了;如果郡县积粮足够使用一年以上,可以随时下诏书,不收农民的`土地税。这样,陛下的恩德雨露普降于天下万民,百姓就会更积极地投身农业生 产,天下就会十分富庶安乐了。
注释
食(sì)之:给他们吃。 “食”作动词用。
衣(yì)之:给他们穿。 “衣”作动词用。
道:途径。
捐瘠(jí):被遗弃和瘦弱的人。 捐,抛弃; 瘠,瘦。
不避:不让,不次于。
地著(zhù):定居一地。《汉书·食货志》:“理民之道,地著为本。”颜师古注:“地著,谓安土也。”
廪(lǐn):米仓。
牧:养,引申为**、管理。
石:重量单位。汉制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xxx:不能胜任,指拿不动。
长(zhǎng):养育。
政:同“征”。虐:清代xxxxxx当作“赋”。
改:xxxxxx原本作“得”。
倍称(chèn)之息:加倍的利息。 称,相等,相当。
贾(gǔ):商人。
奇赢:以特殊的**获得更大的利润。
阡陌(qiān mò)之得:指田地的收获。 阡陌,田间小路,此代田地。
乘坚策肥:乘坚车,策肥马。 策,用鞭子赶马。
履丝曳(yè)缟(gǎo):脚穿丝鞋,身披绸衣。 曳,拖着。缟,一种精致洁白的丝织品。
乖迕(wǔ):相违背。
县官:汉代对官府的通称。
拜爵:封爵位。
渫(xiè):散出。
损:减。
车骑马:指战马。
大用:最需要的东西。
五大夫:汉代的一种爵位,在侯以下二十级中属第九级。凡纳粟四千石,即可封赐。
擅:专有。
赏析
晁错论的原文及翻译 第5篇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於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於治*之安而不吾信。惟为人xxx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xxx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
天下治*,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於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於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xxx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xxx。xxx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xxx之图,是以得至於成功。
夫以xxx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於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xxx之命,乃为xxx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发xxx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者也。
当此之时,虽无xxx,错亦未免於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xxx之说,得行於其间。使xxx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於累xxx,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xxx!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xxx之计。使错自将而讨xxx,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xxx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译文:
天下的祸患,最不能挽回的,莫过于表面上社会安定没有祸乱,而实际上却存在着不安定因素。消极地看着祸乱发生却不去想方设法对付,那么恐怕祸乱就会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起来坚决地制止它,又担心天下人已经习惯于这种安定的表象却不相信我。只有那些为人君子、豪杰人物,才能够挺身而出为国家安定而冒天下之大不韪,以求得成就伟大的功业。这本来就不是能够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企图追求**的人所能做到的。国家安定*静,无缘无故地触发巨大的祸患的导火线。我触发了它,我又能制止它,然后才能有力地说服天下人。祸乱发生却想躲躲闪闪地避开它,让别人去承担*定它的责任,那么天下人的责难,必定要集中到我的身上。
从前晁错殚精竭虑效忠汉室,建议xxx削弱山东xxx国的实力。于是山东xxx国共同起兵,借着杀晁错的名义。可是xxx没有洞察到他们的用心,就把晁错杀了来说服他们退兵。天下人都为晁错因尽忠而遭杀身之祸而痛心,却不明白其中部分原因却是晁错自己造成的。
自古以来凡是做大事业的人,不仅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也一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从前大禹治水,凿开龙门,疏通黄河,使xxx流入海。当他的整个工程尚未最后完成时,可能也时有决堤、漫堤等可怕的祸患发生,只是他事先就预料到会这样,祸患发生时就不惊慌失措而能从容地治理它,所以能够最终取得成功。
xxx那样强大,却突然想削弱它,他们起来**难道值得奇怪吗?晁错不在这个时候豁出自己的性命,为天下人承受抵挡大难从而**xxx、楚等国的命运,却居然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想让xxx御xxx*定**而自己留守京城。再说那挑起xxx之乱的是谁呢?自己想赢得那个美名,又怎么能躲避这场患难呢?拿亲自带兵*定**的极其危险,与留守京城的极其安全相比,自己是个引发祸乱的主谋,选择最安全的事情去做,却把最危险的事情留给**去做,这就是让忠臣义士们愤怒不*的原因啊。在这个时候,即使没有xxx,晁错也不可能免于杀身之祸。为什么呢?自己想要留守京城,却叫**御xxx,按情理来说,**本来已经觉得这是勉为其难的事情,但又不好反对他的建议,这样正好给xxx以进谗言的机会,使他的目的能够得逞。假若xxx、楚等xxx**时,晁错豁出性命承担这一危险的*叛重担,夜以继日像淬火磨刀似的训练**,向东边严阵以待,让自己的君主不至于受到烦忧,那么**就会充分依靠他而不觉得xxx**有什么可怕。纵使有一百个xxx,能有机可乘离间他们君臣吗?
唉!世上的君子如果想要建立伟大的功业,那就不要考虑保全性命的计策。假如晁错自己亲自带兵去讨伐xxx、楚等xxx,不一定就不会成功。只因他一心想保全自身,而惹得**不高兴,奸臣正好趁此钻了空子。晁错企图保全自己的性命,正是他招致杀身之祸的原因啊!
注释:
晁错:前200年—前154年,xxx今河南禹州人,是西汉xxx时的智囊人物。主张重农贵粟,力倡削弱诸候,更定法令,招致xxx*忌恨。xxx四年(前154年),xxx、楚等xxx以“讨晁错以***”为名,发动**,晁错因此被杀。
患:祸患。
为:治理,消除。
治*:**清明,社会安定
其:代词,指祸患。
所:处所。这里指解决问题的措施。
狃(niǔ):习惯。
不吾信:不相信我。
惟:只有。
出身:挺身而出。
犯:冒着。
以:而,表顺接。
固:原本。
期(jī)月:一个月。这里泛指短时期
端:开头,开始。
发:触发。
收:制止。
然后有辞于天下:然后才能有力地说服天下人。
循循焉:缓慢的样子。循循,xxx焉,……的样子。
去:逃避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从前晁错殚精竭虑效忠汉朝。昔者,从前。
山东:指崤山以东。
并起:一同起兵**。
以诛错为名:以诛杀晁错作为名义。以······为,把······作为。
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但xxx没有洞察到起兵的诸侯的用心,把晁错杀了来说服他们退兵。
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天下人都为晁错因尽忠而遭受杀身之祸而悲痛,却不明白其中一部分是晁错自己造成的。以,因为。取,招致。
古xxx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xxx:自古以来能够成就伟大功绩的`人,不仅仅要有超凡出众的才能,也一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之:用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性,无实义。
龙门:今陕西韩城东北,是黄河奔流最湍急处。
大河:指黄河。
方:当。
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可能也有决堤、漫堤等可怕的祸患。
是以:所以,因此。
夫:句首发语词。
骤:突然。
其为变,岂足怪哉:他们起来**,难道值得奇怪吗?足,值得。
乃:竟然。
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想让**御xxx*定**,而自己留守京城。
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自己想求得这个美名,怎么能逃避这场患难呢?安,怎么。
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者也:这是忠臣义士们之所以愤怒不*的原因啊。
虽:即使。
何者:为什么呢?
以情而言:按照情理来说。以,按照。
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本来已经觉得这是勉为其难的事情,但又不好反对他的建议。
使:假若。
淬砺:锻炼磨砺。引申为冲锋陷阵,发愤图强。
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即使有一百个xxx,能有机可乘离间他们君臣吗?
xxx:感叹词,唉。
则无务为xxx之计:就不要考虑保全性命的计策。务,从事。
隙:空隙,空子。
乃其所以自祸欤:正是他招致杀身之祸的原因啊!欤,语气助词,表感叹。
赏析:
xxx在其人物史论中写了大量的翻案文章,立意新颖深刻,高远幽邃。**之策,行事之则;爱民之心,嫉恶之恨;他人之思,自我之省,都别出新见,发人之所未见,启人之所未思。晁错曾提出“削藩”建议,后被xxx所杀。“晁错之死,人多叹息”,xxx却翻空出奇,以独特的视角,一家之言,阐述了晁错受祸原因,提出了为人君子、豪杰之士应“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功”的主张。
晁错论的原文及翻译 第6篇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於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於治*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xxx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xxx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
天下治*,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於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责天下之祸,必集於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有以取之也。
古xxx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xxx。xxx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xxx之图,是以得至於成功。
夫以xxx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於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xxx之命,乃为xxx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发xxx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者也。
当此之时,虽无xxx,错亦未免於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xxx之说,得行於其间。使xxx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於累xxx,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xxx!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xxx之计。使错自将而讨xxx,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xxx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论贵粟疏原文赏析及翻译
晁错论的原文及翻译 第7篇
晁错论
宋代 xxx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xxx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於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於xxx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xxx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xxx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
天下xxx,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於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於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xxx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xxx。xxx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xxx之图,是以得至於成功。
夫以xxx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於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xxx之命,乃为xxx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发xxx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当此之时,虽无xxx,错亦未免於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xxx之说,得行於其间。使xxx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於累xxx,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xxx!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xxx之计。使错自将而讨xxx,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xxx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译文
天下的祸患,最不能挽回的,莫过于表面上社会安定没有祸乱,而实际上却存在着不安定因素。消极地看着祸乱发生却不去想方设法对付,那么恐怕祸乱就会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起来坚决地制止它,又担心天下人已经习惯于这种安定的表象却不相信我。只有那些仁人君子、豪杰人物,才能够挺身而出为国家安定而冒天下之大不韪,以求得成就伟大的功业。这本来就不是能够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企图追求**的人所能做到的。国家安定平静,无缘无故地触发巨大的祸患的导火线。我触发了它,我又能制止它,然后才能有力地说服天下人。祸乱发生却想躲躲闪闪地避开它,让别人去承担平定它的责任,那么天下人的责难,必定要集中到我的身上。
从前晁错殚精竭虑效忠汉室,建议xxx削弱山东xxx国的实力。于是山东xxx国共同起兵,借着杀晁错的名义。可是xxx没有洞察到他们的用心,就把晁错杀了来说服他们退兵。天下人都为晁错因尽忠而遭杀身之祸而痛心,却不明白其中部分原因却是晁错自己造成的。
自古以来凡是做大事业的人,不仅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也一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从前大禹治水,凿开龙门,疏通黄河,使xxx流入海。当他的整个工程尚未最后完成时,可能也时有决堤、漫堤等可怕的祸患发生,只是他事先就预料到会这样,祸患发生时就不惊慌失措而能从容地治理它,所以能够最终取得成功。
xxx那样强大,却突然想削弱它,他们起来**难道值得奇怪吗?晁错不在这个时候豁出自己的性命,为天下人承受抵挡大难从而**xxx、楚等国的命运,却居然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想让xxx御xxx平定**而自己留守京城。再说那挑起xxx之乱的是谁呢?自己想赢得那个美名,又怎么能躲避这场患难呢?拿亲自带兵平定**的极其危险,与留守京城的极其安全相比,自己是个引发祸乱的主谋,选择最安全的事情去做,却把最危险的事情留给**去做,这就是让忠臣义士们愤怒不平的原因啊。在这个时候,即使没有xxx,晁错也不可能免于杀身之祸。为什么呢?自己想要留守京城,却叫**御xxx,按情理来说,**本来已经觉得这是勉为其难的'事情,但又不好反对他的建议,这样正好给xxx以进谗言的机会,使他的目的能够得逞。假若xxx、楚等xxx**时,晁错豁出性命承担这一危险的平叛重担,夜以继日像淬火磨刀似的训练**,向东边严阵以待,让自己的君主不至于受到烦忧,那么**就会充分依靠他而不觉得xxx**有什么可怕。纵使有一百个xxx,能有机可乘离间他们君臣吗?
唉!世上的君子如果想要建立伟大的功业,那就不要考虑保全性命的计策。假如晁错自己亲自带兵去讨伐xxx、楚等xxx,不一定就不会成功。只因他一心想保全自身,而惹得**不高兴,奸臣正好趁此钻了空子。晁错企图保全自己的性命,正是他招致杀身之祸的原因啊!
注释
晁错:前200年—前154年,xxx今河南禹州人,是西汉xxx时的智囊人物。主张重农贵粟,力倡削弱诸候,更定法令,招致xxx*忌恨。xxx四年(前154年),xxx、楚等xxx以“讨晁错以***”为名,发动**,晁错因此被杀。
患:祸患。
为:治理,消除。
xxx:**清明,社会安定
其:代词,指祸患。
所:处所。这里指解决问题的措施。
狃(niǔ):习惯。
不吾信:不相信我。
惟:只有。
出身:挺身而出。
犯:冒着。
以:而,表顺接。
固:原本。
期(jī)月:一个月。这里泛指短时期
端:开头,开始。
发:触发。
收:制止。
然后有辞于天下:然后才能有力地说服天下人。
循循焉:缓慢的样子。循循,xxx焉,……的样子。
去:逃避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从前晁错殚精竭虑效忠汉朝。昔者,从前。
山东:指崤山以东。
并起:一同起兵**。
以诛错为名:以诛杀晁错作为名义。以······为,把······作为。
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但xxx没有洞察到起兵的诸侯的用心,把晁错杀了来说服他们退兵。
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天下人都为晁错因尽忠而遭受杀身之祸而悲痛,却不明白其中一部分是晁错自己造成的。以,因为。取,招致。
古xxx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xxx:自古以来能够成就伟大功绩的人,不仅仅要有超凡出众的才能,也一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之:用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性,无实义。
龙门:今陕西韩城东北,是黄河奔流最湍急处。
大河:指黄河。
方:当。
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可能也有决堤、漫堤等可怕的祸患。
是以:所以,因此。
夫:句首发语词。
骤:突然。
其为变,岂足怪哉:他们起来**,难道值得奇怪吗?足,值得。
乃:竟然。
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想让**御xxx平定**,而自己留守京城。
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自己想求得这个美名,怎么能逃避这场患难呢?安,怎么。
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这是忠臣义士们之所以愤怒不平的原因啊。
虽:即使。
何者:为什么呢?
以情而言:按照情理来说。以,按照。
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本来已经觉得这是勉为其难的事情,但又不好反对他的建议。
使:假若。
淬砺:锻炼磨砺。引申为冲锋陷阵,发愤图强。
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即使有一百个xxx,能有机可乘离间他们君臣吗?
xxx:感叹词,唉。
则无务为xxx之计:就不要考虑保全性命的计策。务,从事。
隙:空隙,空子。
乃其所以自祸欤:正是他招致杀身之祸的原因啊!欤,语气助词,表感叹。
赏析
xxx在其人物史论中写了大量的翻案文章,立意新颖深刻,高远幽邃。**之策,行事之则;爱民之心,嫉恶之恨;他人之思,自我之省,都别出新见,发人之所未见,启人之所未思。晁错曾提出“削藩”建议,后被xxx所杀。“晁错之死,人多叹息”,xxx却翻空出奇,以独特的视角,一家之言,阐述了晁错受祸原因,提出了仁人君子、豪杰之士应“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功”的主张。
晁错论的原文及翻译 第8篇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xxx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于xxx之安[1],而不吾信。惟仁人xxx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xxx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天下xxx,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于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2],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之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xxx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xxx。xxx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xxx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夫以xxx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xxx、楚之命,乃为xxx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发xxx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遗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当此之时,虽无xxx[3],亦未免于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xxx之说得行于其间。使xxx、楚反,错以身任其危,日夜淬砺[4],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xxx,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xxx!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xxx之计。使错自将而讨xxx、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xxx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晁错论的原文及翻译 第9篇
哭晁卿衡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原文:
哭晁卿衡
唐代:xxx
**晁卿辞**,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xxx,白云愁色满苍梧。
译文:
**晁卿辞**,征帆一片绕蓬壶。
**友人xxx卿,辞别长安回家乡,乘坐帆船远去东方回蓬莱群岛。
明月不归xxx,白云愁色满苍梧。
晁卿如同明月沉大海一去不返,思念你的心情如同苍白的云彩笼罩着云台山。
注释:
**晁(cháo)卿辞**,征帆一片绕蓬壶。
晁卿衡:即xxx,***,原名阿倍仲麻吕(又作安陪仲麻xxx。公元717年(**灵龟二年,xxx五年),来**求学。改姓名为朝衡。朝通“晁”。卿:尊称。**:指唐朝京城长安。蓬壶:指蓬莱、方壶,都是神话传说中东方大海上的仙山。此指xxx在东海中航行。
明月不归xxx,白云愁色满苍梧。
明月:xxx高洁才华出众之士,一说是月明珠,此喻xxx。xxx:指溺死海中。白云:据说有白云出自苍梧入大梁。苍梧:本指九嶷山,此指传说中东北海中的郁州山(xxx)。相传郁州山自苍梧飞来,故亦称苍梧(见《一统志》)。
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八十四。下面是**屈原学会常务理事、**作家协会会员xxx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诗的标题“哭”字,表现了诗人失去好友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籍的真挚感情,使诗歌笼罩着一层哀惋的气氛。
“**晁卿辞**”,**即xxx都长安,诗用赋的手法,一开头就直接点明人和事。诗人回忆起不久前欢送xxx返国时的盛况:xxx亲自题诗相送,好友们也纷纷赠诗,表达美好的祝愿和殷切的希望。xxx也写诗答赠,抒发了惜别之情。
晁错论的原文及翻译 第10篇
《晁错论》原文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xxx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于xxx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xxx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xxx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天下xxx,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于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xxx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xxx。xxx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xxx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夫以xxx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xxx之命,乃为xxx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发xxx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当此之时,虽无xxx,错亦未免于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xxx之说,得行于其间。使xxx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xxx,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xxx!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xxx之计。使错自将而讨xxx,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xxx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晁错论》翻译/译文
天下的祸患,最不能挽回的,莫过于表面上社会安定没有祸乱,而实际上却存在着不安定因素。消极地看着祸乱发生却不去想方设法对付,那么恐怕祸乱就会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起来坚决地制止它,又担心天下人已经习惯于这种安定的表象却不相信我。只有那些仁人君子、豪杰人物,才能够挺身而出为国家安定而冒天下之大不韪,以求得成就伟大的功业。这本来就不是能够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企图追求**的人所能做到的。国家安定平静,无缘无故地触发巨大的祸患的导火线。我触发了它,我又能制止它,然后才能有力地说服天下人。祸乱发生却想躲躲闪闪地避开它,让别人去承担平定它的责任,那么天下人的责难,必定要集中到我的身上。
从前晁错殚精竭虑效忠汉室,建议xxx削弱山东xxx国的实力。于是山东xxx国共同起兵,借着杀晁错的名义。可是xxx没有洞察到他们的用心,就把晁错杀了来说服他们退兵。天下人都为晁错因尽忠而遭杀身之祸而痛心,却不明白其中部分原因却是晁错自己造成的。
自古以来凡是做大事业的人,不仅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也一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从前大禹治水,凿开龙门,疏通黄河,使xxx流入海。当他的整个工程尚未最后完成时,可能也时有决堤、漫堤等可怕的祸患发生,只是他事先就预料到会这样,祸患发生时就不惊慌失措而能从容地治理它,所以能够最终取得成功。
xxx那样强大,却突然想削弱它,他们起来**难道值得奇怪吗?晁错不在这个时候豁出自己的性命,为天下人承受抵挡大难从而**xxx、楚等国的命运,却居然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想让xxx御xxx平定**而自己留守京城。再说那挑起xxx之乱的是谁呢?自己想赢得那个美名,又怎么能躲避这场患难呢?拿亲自带兵平定**的极其危险,与留守京城的极其安全相比,自己是个引发祸乱的主谋,选择最安全的事情去做,却把最危险的事情留给**去做,这就是让忠臣义士们愤怒不平的原因啊。在这个时候,即使没有xxx,晁错也不可能免于杀身之祸。为什么呢?自己想要留守京城,却叫**御xxx,按情理来说,**本来已经觉得这是勉为其难的'事情,但又不好反对他的建议,这样正好给xxx以进谗言的机会,使他的目的能够得逞。假若xxx、楚等xxx**时,晁错豁出性命承担这一危险的平叛重担,夜以继日像淬火磨刀似的训练**,向东边严阵以待,让自己的君主不至于受到烦忧,那么**就会充分依靠他而不觉得xxx**有什么可怕。纵使有一百个xxx,能有机可乘离间他们君臣吗?
唉!世上的君子如果想要建立伟大的功业,那就不要考虑保全性命的计策。假如晁错自己亲自带兵去讨伐xxx、楚等xxx,不一定就不会成功。只因他一心想保全自身,而惹得**不高兴,奸臣正好趁此钻了空子。晁错企图保全自己的性命,正是他招致杀身之祸的原因啊!
注释
晁错:前200年—前154年,xxx今河南禹州人,是西汉xxx时的智囊人物。主张重农贵粟,力倡削弱诸候,更定法令,招致xxx*忌恨。xxx四年(前154年),xxx、楚等xxx以“讨晁错以***”为名,发动**,晁错因此被杀。
患:祸患。
为:治理,消除。
xxx:**清明,社会安定
其:代词,指祸患。
所:处所。这里指解决问题的措施。
狃(niǔ):习惯。
不吾信:不相信我。
惟:只有。
出身:挺身而出。
犯:冒着。
以:而,表顺接。
固:原本。
期(jī)月:一个月。这里泛指短时期
端:开头,开始。
发:触发。
收:制止。
然后有辞于天下:然后才能有力地说服天下人。
循循焉:缓慢的样子。循循,xxx焉,……的样子。
去:逃避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从前晁错殚精竭虑效忠汉朝。昔者,从前。
山东:指崤山以东。
并起:一同起兵**。
以诛错为名:以诛杀晁错作为名义。以······为,把······作为。
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但xxx没有洞察到起兵的诸侯的用心,把晁错杀了来说服他们退兵。
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天下人都为晁错因尽忠而遭受杀身之祸而悲痛,却不明白其中一部分是晁错自己造成的。以,因为。取,招致。
古xxx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xxx:自古以来能够成就伟大功绩的人,不仅仅要有超凡出众的才能,也一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之:用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性,无实义。
龙门:今陕西韩城东北,是黄河奔流最湍急处。
大河:指黄河。
方:当。
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可能也有决堤、漫堤等可怕的祸患。
是以:所以,因此。
夫:句首发语词。
骤:突然。
其为变,岂足怪哉:他们起来**,难道值得奇怪吗?足,值得。
乃:竟然。
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想让**御xxx平定**,而自己留守京城。
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自己想求得这个美名,怎么能逃避这场患难呢?安,怎么。
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这是忠臣义士们之所以愤怒不平的原因啊。
虽:即使。
何者:为什么呢?
以情而言:按照情理来说。以,按照。
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本来已经觉得这是勉为其难的事情,但又不好反对他的建议。
使:假若。
淬砺:锻炼磨砺。引申为冲锋陷阵,发愤图强。
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即使有一百个xxx,能有机可乘离间他们君臣吗?
xxx:感叹词,唉。
则无务为xxx之计:就不要考虑保全性命的计策。务,从事。
隙:空隙,空子。
乃其所以自祸欤:正是他招致杀身之祸的原因啊!欤,语气助词,表感叹。
xxx晁错论原文翻译及赏析(扩展8)
——晁错论原文、注释及赏析(1)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