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遇“三余”读书》文言文翻译 第1篇
《董遇谈“三余”勤读》原文和翻译
2.董遇谈“三余”勤读
原文:
有人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选自《三国志•董遇传》
译文:
有个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百遍。”意思是:“读书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余。”
《董遇“三余”读书》文言文翻译 第2篇
《任末好学勤记》原文和翻译
任末好学勤记
原文: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克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王嘉《拾遗记》
译文:
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小草屋,削荆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更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不是圣人的话不看。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象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
《董遇谈“三余”勤读》原文和翻译译文这篇文章共37939字。
《《陈涉起义》原文和翻译译文》:1、《陈涉起义》原文和翻译译文《陈涉起义》原文和翻译原文: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上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
《《松风阁记》原文和翻译译文》:1、《松风阁记》原文和翻译译文《松风阁记》原文和翻译原文:松风阁在金鸡峰下,活水源上。予今春始至,留再宿,皆值雨,但闻波涛声彻昼夜,未尽阅其妙也。至是,往来止阁上凡十余日,因得备悉其变态。盖阁后之峰,独
《董遇“三余”读书》文言文翻译 第3篇
有个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百遍。”意思是:“读书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余。”
注释:
1、从:跟从。
2、学:学习。
3、遇:董遇,三国时人。
4、言:此指董遇说。
5、义:意思。
6、见:通“现”,显现。
7、苦:极为,极力。渴:苦。苦渴:苦于
8、无日:没有时间。
9、或:有人。
10、言:说。
11、时:时辰。
12、以:是、用。
13、岁:年(这里指一年)。
14、之:的。
15、善:善于、喜欢(这里指对……有研究)。治:学习。
董遇“三余”读书,出自鱼豢的《魏略·儒宗传·董遇》,指读好书要抓紧一切闲余时间。下面是《董遇谈“三余”勤读》文言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原文:有人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