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词翻译及赏析 第1篇
关于xxx《扬州慢》赏析
扬州慢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xxx,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xxx青青。自xxx江去后;废池xxx,xxx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xxx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xxx!
词作鉴赏
但经过xxx铁蹄蹂躏之后,如今是满目羔坞了。经过“胡马”破坏后的残痕,到处可见,词人用“以少总多”的手法,只摄取了两个镜头:“过春风十里,xxx青青”和满城的“废池xxx”。“荠麦青青”使人联想到古代诗人反复咏叹的“彼黍离离”的诗句,并从“青青”所特有的一种凄艳色彩,增加青山故国之情。“废池”极见蹂躏之深,“xxx”寄托故园之恋。
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再联系视觉所见的“荠麦青青”与“废池xxx”,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间上来说都统一在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着一“空”字,化景物为情思,把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写出了为xxx破坏后留下这一座空城所引起的愤慨;写出了对宋王朝不思恢复,竟然把这一个名城轻轻断送的痛心;也写出了宋王朝就凭这样一座“空城”防边,如何不引起人们的忧心忡忡,哀深恨彻。
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xxx《赠别》)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xxx青青”。下片以昔日的“xxx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xxx《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下片写xxx情事,主要目的不在于评论和怀念xxx,而是通过“化实为虚”的手法,点明这样一种“情思”:即使xxx的风流俊赏,“豆蔻词工”,可是如果他而今重到扬州的话,也定然会惊讶河山之异了。借“xxx”史实,逗出和反衬“难赋”之苦。“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非常精细的特写镜头。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_”的风月繁华已不复存在了。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xxx。“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
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境入词,用虚拟的手法,使其一波xxx,一波又起,余音缭绕,余味不尽,也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扬州慢》大量化用xxx的诗句与诗境(有四处之多),又点出xxx的风流俊赏,把xxx的诗境,融入自己的词境。
xxx孙(生卒年不详)字圣与,又字咏道,有碧山、中仙、玉笥山人诸号,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其生年在xxx密之后,xxx之前。据其《淡黄柳》词题,沂xxx咸淳十年(1274),与xxx密别于孤山。次年,xxx密游会稽,相会一月。景炎元年(1276)冬,xxx密自剡还会稽,二人又复聚别。景炎三年(1278)在越与xxx、xxx、xxx等赋《天香》诸调,编为《乐府补题》一卷。至元二十三年(1286),沂孙在杭,与xxx、戴表元、xxx密等十四人宴集于xxx堂。二十四年,xxx密得《保母贴》,xxxxxx,在xxx谷丁亥(1287)八月跋之后,xxx枢戊子(1288)再观之前。夏承焘《xxx草窗年谱》云:“沂孙殆少于草窗,长于xxx,xxx于淳v、宝v间,卒年才四十左右耳。”有《花外集》一卷,又名《玉笥山人词集》,又名《碧山乐府》。xxx《琐窗寒》序,谓沂孙“能文工词,琢语峭拔,有白石意度”。xxx济《介存斋论词杂著》云:“中仙最多故国之感,故著力不多,天分高绝,所谓意能尊体也。”又《xxx家词选目录叙论》云:“咏物最争托意,隶事处以意贯串,浑化无痕,碧山胜场也。”xxx《白雨斋词话》卷二云:“词法之密,无过清真。词格之高,无过白石。词味之厚,无过碧山。词坛三绝也。”
xxx(1155―1221?)字尧章,饶州鄱阳(xxx波阳)人。先世出九真xxx(九真唐时属岭南道爱州,在今越南境)。xxx岁孤贫。二十岁后,北游淮楚,南历潇湘。淳熙十三年(1186),结识xxx于长沙。泛湘江,登衡山,作《一萼红》、《霓裳中序第一》、《湘月》诸词。次年,xxxxxx同归湖州,xxx溪之上,与弁山之白石洞天为邻,后永嘉潘柽就为他取字曰白石道人。xxx里称他“于文无所不工,甚似陆天随(龟蒙)”,xxx大称其“翰墨人品皆似晋宋之雅士”。xxx元年(1190),xxx客合肥,此年冬,xxx雪诣石湖,授xxx大以咏梅之《暗香》、《疏影》新声两阕,成大喜以歌妓小红为赠。xxx四年(1193)起,xxx入贵胄xxx(中兴名将xxx之后)之门,依之十年。庆元二年(1196)后迁移杭州。
曾上书论雅乐,进《大乐议》一卷,《琴瑟考古图》一卷,因与太常议不合而罢。庆元五年(1199),复上《圣宋铙歌鼓吹》十四首,诏免解,与试礼部;不第,遂以布衣终身。嘉泰三、四年间(1203―1204),以《汉宫春》、《永遇乐》诸词与辛弃疾蓬莱阁、北固亭之作唱酬。二人虽词风不同,辛弃疾亦“深服其长短句”,堪谓并世知音。xxx十以后,旅食金陵、扬州等地,晚境益牢落困苦。卒年约在嘉定十三四年之际。卒后由xxx助殡,葬于杭州钱塘门外之西马塍。xxx生困踬场屋,然襟期洒落,气貌若不胜衣。
家无立锥,而富于翰墨图书之藏。精赏鉴,工书法,品评法帖有“书家申韩”之称。著有《白石诗集》一卷,《诗说》一卷,《白石道人歌曲》六卷,别集一卷,《续书谱》一卷,《绛帖平》二十卷等十三种。xxx南宋开宗立派的词家巨擘之一,与xxx并称“xxx姜”。且精于乐律,能自制曲。自谓作词“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与拘谱盲填者不同。集中有十七首词,自注工尺旁谱,是流传至今惟一完整的宋代词乐文献。xxx《词源》推尊xxx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后世即以“清空”与“骚雅”标举白石词风。
南宋后期词人大多“远祧清真,近师白石”,就是仰承与追随这种词风。清初的浙西词派则专奉xxx不祧之宗,从而形成“家白石而户玉田”的盛况,一直延续至乾隆中叶。
xxx词翻译及赏析 第2篇
淡xxx空城晓角①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xxx,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xxx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释】
①淡xxxxxx自度曲。
②岑寂:安静。
③小桥宅:合肥恋人之宅。
④“怕梨花”句:xxx有“梨花落尽成秋苑”句。
【译文】
拂晓,空不见人的城里吹起了号角,角声回荡在两xxx垂杨的路上。我身穿单衣骑在马上,感到一阵寒冷凄凉。沿途,我看遍了鹅xxx的柳色,这柳色都是我从前在江南时早就熟悉了的。
在xxx围正xxx静之际,忽想起明天又是寒食节了。我强打精神,带了酒,前往我那位姑娘的住宅。我怕的是梨花落尽以后,xxx的景象会跟秋天一样。燕子飞来时,一定会惊问:春天到哪里去了呢?那时,只有那池塘自己呈现着一片碧绿。
【赏析】
这首词写游子客中的伤春愁绪。首先写早晨起来见到早春柳色,不觉想念江南。下阕续写寒食,携酒寻找所恋,突出“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的人生感喟。“唯有池塘自碧”的'境界,则表出对于人生与自然的无奈,道尽了闲愁中人的迷惘和惶惑。
xxx词翻译及赏析 第3篇
扬州慢,扬州慢xxx,扬州慢的意思,扬州慢赏析 -诗词大全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xxx青青。自xxx江去后,废池xxx,xxx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xxx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xxx? 【注释】 xxx:今江苏扬州。
②荠麦:荠菜和麦子。
③千岩老人:指淮南东路,xxx在淮扬一带。
④春风十里:指昔日扬州繁华景象。
⑤清角:凄清的号角。
⑥xxx:指唐代诗人xxx。
⑦俊赏:卓越的鉴赏水平。
⑧二十四桥:今扬州“二十四桥”。【译文】淳熙丙申至日,我路过扬州。夜雪初停,荞麦长得无边无际。进城之后,我又见到处一片萧条,寒水绿绿的,暮色渐渐笼来,戍楼中传来了黄昏的号角。我的心情受到此时此景的影响,悲怆感伤,生出无限的感慨,自创这首词曲。千岩老人认为有《黍离》之悲。扬州是淮左著名的都会,这里有风景秀丽的竹西亭。我在此停止一下行程。自从xxx南侵退去,就连这废弃的城池和老树,都厌倦了战争。渐渐到了黄昏,凄清的号角吹响,这时这里仿佛是一座无人的空城。曾在这里观赏的xxx,假如今天旧地重游,也会惊讶它的.变化。纵然那豆蔻词写得再美,青楼梦再好,恐怕也难以表达此刻的心情,二十四桥还在,波心中荡漾着冷月的光影,无声无息。可叹桥边的那一年一度的芍药,年年是为谁?开得花儿一片红?【赏析】xxx南侵以来,繁华的扬州屡遭兵燹,成为一座空城,淳熙三年,年轻词人初到扬州触景生情,感伤时事,写下此词。上处前三句叙事,交待写作背景。早听说过扬州是名城,此次初来。“过春风”以下六句写乍城中的印象,满目荒凉,“渐黄氏”三句由视觉向听觉,把空城寒之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状物绘景本领实高。下片设想当年在扬州有过许多风流的音乐事的xxx,假如所面对的是这样的情景,绝对写不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艳情诗业,委婉地表现出对扬州遭到战争破坏的无限惋惜和感伤。人何在?一帘淡月,仿佛照颜色。“人何在”三句由已及人,联想意中人今在何方?遂化用xxx《梦xxx二首》:“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诗意,写出月夜梦境或幻觉,仿佛看到“故人入我梦”,淡淡的月光透帘而人,映照着她那憔悴哀愁的容颜,借意中人魂魄人梦透过一层抒写了词人对情侣的刻骨相思。全词结构严密,意脉清晰,从解鞍入城,黄昏听角到月夜问花,按时间顺序写来。从抒情看,先写所见,次写所闻,再写心中所思,逐层写来,从感情容量来看,如同一篇浓缩了的《芜城赋》。又因为其既表现出xxx入侵造成的灾难,又抒发了时人对战争的恐惧与厌恶的心理,故为当时传诵,有很深广的社会历史意义。此词概括力极强,想象丰富,令人惊心动魄。
xxx词翻译及赏析 第4篇
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
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xxx为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过去是十里春风一派繁荣景色,而我如今看到却长满荠麦叶草一片青青。自从xxx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xxx,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号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
xxx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困难表达出深厚的感情。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却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怀念桥边的红芍药,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么人开花繁生!
扬州慢创作背景:
xxx词翻译及赏析 第5篇
,是南宋文学家、音乐家xxx的一首代表作,这首词既控诉了金朝统治者发动掠夺战争所造成的灾难,又对南宋王朝的偏安政策有所谴责,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原文:
扬州慢・淮左名都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xxx。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xxx青青。自xxx江去后,废池xxx,xxx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xxx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xxx?
扬州慢字词解释:
⑴扬州慢:词牌名,又名《郎州慢》,上下阕,九十八字,平韵。此调为xxx自度曲,后人多用以抒发怀古之思。
⑵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至日:冬至。
⑶xxx:即扬州(今属江苏)。
⑷荠麦:荠菜和野生的麦。弥望:满眼。
⑸戍角:军营中发出的号角声。
⑹千岩老人:南宋诗人xxx,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xxx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黍离:《诗经・王风》篇名。据说xxx平xxx后,xxx大夫经过西xxx故都,看见宗庙毁坏,尽为禾黍,彷徨不忍离去,就做了此诗。后以“黍离”表示故国之思。
⑺淮左名都:指扬州。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左,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名都,著名的都会。
⑼解(xiè)鞍少驻初程:少驻,稍作停留;初程,初段行程。
⑽春风十里:xxx《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里用以借指扬州。
⑾xxx江:指xxx侵略长江流域地区,洗劫扬州。这里应指第二次洗劫扬州。
⑿废池xxx:废毁的池台。xxx:残存的古树。二者都是乱后余物,表明城中荒芜,人烟萧条。
⒀渐:向,到。清角:凄清的号角声。
⒁xxx:即xxx。xxx大和七年到九年,xxx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俊赏:俊逸清赏。钟嵘《诗品序》:“近彭城xxx,俊赏才士。”
⒂豆蔻:形容少女美艳。豆蔻词工:xxx《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⒃青楼:妓院。青楼梦好:xxx《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⒄二十四桥:扬州城内古桥,即吴家砖桥,也叫红药桥。
⒅红药:红芍药花,是扬州繁华时期的名花。
xxx词翻译及赏析 第6篇
《淡xxx空城晓角》
宋代:xxx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xxx,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xxx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淡xxx空城晓角》译文
我居住在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街巷荒凉少人,与江左不同。只有柳树,在大街两旁轻轻飘拂,让人怜惜。因此创作此词,来抒发客居在外的感受。
拂晓,冷清的城中响起凄凉的音乐声。那声音被风一吹,传到垂柳依依的街头巷口。我独自骑在马上,只着一件到单衣裳,感觉有阵阵寒气袭来。看遍路旁垂柳的鹅xxx,都如同在江南时见过那样的熟悉。
正在孤单之间,明天偏偏又是寒食节。我也如往常带上一壶酒,来到小桥近处恋人的住处。深怕梨花落尽而留下一片秋色。燕子飞来,询问春光,只有池塘中水波知道。
《淡xxx空城晓角》注释
赤阑桥:红色栏杆的桥。
江左:xxx南。
纾:消除、抒发。
晓角:早晨的号角声。
恻恻:凄寒。
鹅黄:形容柳芽初绽,叶色嫩黄。
岑寂:寂静。
小桥:后汉xxx女为小桥,此或借之谓合肥情人。
《淡xxx空城晓角》赏析
xxx赵惇xxx二年(1191),xxx寄居合肥,这首词就是这年春天在合肥写的。
xxx词翻译及赏析 第7篇
xxx《扬州慢》赏析2
xxx,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xxx波阳)人。一生飘泊江湖,依人作客,却绝不曳裾侯门,逢迎取合。他与辛弃疾、xxx里、xxx大等为文字交,诗词皆卓然成家。词风清丽典雅,以冷香幽韵和瘦骨逸神独擅胜场,为清代浙派词人所尊奉。他深谙音律,集中十七首自度曲,都旁缀音谱,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宋代词乐资料。有《白石道人歌曲》。这首词的特点,写景抒情,多在虚处,沉郁蕴藉,韵味无穷。
1、综观全词,写扬州的过去的盛况,都是虚笔。--“淮左名都”,不过耳闻;“竹西佳处”,也非目见;“春风十里”,既不指当时,也不是具体景物,但一组合,显出扬州昔日的繁华。为下文对比铺垫。
2、写扬州的今日,虽是实写,但只用大笔勾勒。--善于选择最能表现战后百事萧条的典型事物来淡笔点染,留下开阔空间让读者去想象:说“废池xxx”,说“荠麦青青”,说“清角吹寒”,并用“空”字轻轻一点,一幅城市破败,弦管不闻,人烟稀少的图景便宛然在目。
3、这首词里也没有一个字正面抒情。--“厌言兵”的是“废池xxx(树尤如此,人何以堪?)”,惊叹扬州的是“xxx(面对破败荒凉的扬州城,恐怕再也做不成“扬州梦”,写不出“豆蔻词”了)”,凄冷无声是“月”(所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开无主的是“红药”--用一问,以花的无知称人的有情。
写作特点1.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在这阕词中是比较突出的。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芜景象--“xxx青青”。下片以昔日的“xxx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月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景,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非常精细的特写镜头。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_”的风月繁华已荡然无存了。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xxx。“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以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务。
3.巧于用典,活于用典
xxx词翻译及赏析 第8篇
小舟荡漾在红火、繁茂的荷花丛里,记得来时曾经与水面鸳鸯结成伴侣。放眼望三十六处荷塘连绵一气,罕见游人踪迹,无数映水的荷花衬着荷叶在微风中摇曳,就像系着佩带和裙裳的美女。xxx的荷叶间吹过凉风,花容粉艳仿佛带着残余的酒意,更有水草丛中洒下一阵密雨。荷花嫣然微笑轻摇倩影,幽冷的清香飞上我赞美荷花的诗句。
日暮之际,荷叶如青翠的伞xxx玉立,情人艳姿已隐然不见,我怎忍心乘舟荡波而去?只恐怕寒秋时季,舞衣般的荷瓣容易凋落,西风吹得南浦一片狼藉,使我愁恨悲凄。那高高的柳树垂下绿荫,肥大的老鱼将浪花吹起,仿佛拘留我在荷花间留居。多少圆圆的荷叶啊,曾知我多少回在沙岸边的归路上徘徊,不舍离去。
xxx词翻译及赏析 第9篇
起笔荡舟观荷,小船搅闹了艳红的荷花丛,记得来时曾与水面鸳鸯结成伴侣,意境美不胜收。放眼望三十六处荷塘连绵一气,许多游人不曾到过的荷花淀,有更多艳美的荷花。那种“三十六陂”却“人未到”的清幽绝俗,那种“风为裳,水为佩”的潇洒古朴,这才是真正“令人挹之无尽”的“幽韵冷香”。荷塘深处,xxx的荷叶间吹过凉风,花容粉艳仿佛带着残余的酒意,更有水草丛中洒下一阵密雨。荷花嫣然微笑轻摇倩影,幽冷的清香飞上词人赞美荷花的词句。下片写担心荷花迟暮、西风摧折的无限眷念。日暮之际,荷叶如青翠的伞xxx玉立,情人艳姿已隐然不见,“我怎忍心乘舟荡波而去?只恐怕寒秋时节,为愁情笼罩。“争忍”写荷之情,“只恐”写爱花人之忧虑。“高柳”、“老鱼”,多情挽留,更使词人依恋难舍。全词写出荷花美妙之形和高洁之神,体现出词人惜香爱美的词情,将读者引入一个纯洁的童心世界。
xxx词翻译及赏析 第10篇
《扬州慢》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xxx。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余怀怆然,感慨今昔,
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xxx青青。
自xxx江去后,
废池xxx,xxx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xxx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
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xxx?
注释:
1、此调为xxx自度曲,后人多用以抒发怀古之思。又名《郎州慢》,上下阕,九十八字,平韵。
2、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至日:冬至。
3、xxx:即扬州。
4、荠麦:荠菜和麦子。弥望:满眼。
5、戍角:军中号角。
6、千岩老人:南宋诗人xxx,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xxx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黍离》:《诗经・王风》篇名。xxx平7、xxx后,xxx大夫经过西xxx故都见“宗室宫庙,尽为禾黍”,遂赋《黍离》诗志哀。后世即用“黍离”来xxx国之痛。
8、淮左:xxx。扬州是宋代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
9、竹西佳处:xxx《题扬州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xxx于此筑竹西亭。这里指扬州。
10、春风十里:xxx《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里用以借指扬州。
11、xxx江:指1161年金主完颜亮南侵,攻破扬州,直抵长江边的瓜洲渡,到淳熙三年xxx过扬州已十六年。
12、废池:废毁的池台。xxx:残存的古树。二者都是乱后余物,表明城中荒芜,人烟萧条。
13、渐:向,到。清角:凄清的号角声。
14、xxx:xxx。xxx大和七年到九年,xxx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俊赏:俊逸清赏。钟嵘《诗品序》:“近彭城xxx,俊赏才士。”
15、豆蔻:形容少女美艳。豆蔻词工:xxx《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16、青楼:妓院。青楼梦好:xxx《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17、二十四桥:xxx《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_。”二十四桥,有二说:一说唐时扬州城内有桥二18、十四座,皆为可纪之名胜。见xxx《梦溪笔谈・补笔谈》。一说专指扬州西郊的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_于此,故名。”见《扬州画舫录》
19、红药:芍药。
翻译:
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
扬州是淮河东边着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xxx为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过去是十里春风一派繁荣景色,现在却长满及彩叶草一片青青。自从xxx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xxx,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画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
xxx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意很好,也困难表达出深厚的感情。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却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怀念桥边的红芍药,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么人开花繁生!
赏析:
扬州是古代的江南名城,素以繁华富丽而着称,是士大夫文人风流俊赏之地,唐代许多着名诗人都曾有过游历扬州的经历,曾写下了许多歌咏扬州城市风物人情的佳作。然而到了宋代,自xxx数次南侵之后,扬州城便遭到了极其惨重的破坏。此词凭吊扬州荒凉,寄托黍离哀思。开篇擒题,扬州是淮南的着名都城,竹西亭是扬州的风景名胜,初次到扬州,在此解鞍下马,稍作停留。经过昔日春风骀荡的十里繁华旧境,到处长了青青野麦,自从xxx窥犯长江之后,毁废的城池和高大的树木,厌恶说到战火刀兵。天色渐渐黄昏,凄清的号角吹送着寒冷,传遍了整座空城。下片写对扬州的感受。料想xxx重到扬州也会愕然震惊,纵有赞美“豆蔻”芳华的精工词采,纵有歌咏青楼一梦的绝妙才能,也没有兴致表达当年的情思。以小杜诗境与扬州现境对比,自然高妙,浑化无迹。末言二十四桥依然完好,而只有一弯冷月寂寞无声,那桥边红芍药,年年花叶繁茂,而无人欣赏,充满时移景迁,物是人非之感。
xxx词翻译及赏析 第11篇
扬州慢,扬州慢xxx,扬州慢的意思,扬州慢赏析 -诗词大全
则四壁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
,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xxx青青。
自xxx江去后,废池xxx,xxx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xxx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xxx。
xxx词翻译及赏析 第12篇
xxx也是一位书法家。他的《续书谱》仿效孙过庭《书谱》而撰写,但并非《书谱》之续。全卷分总论、真书、用笔、草书、用笔、用墨、行书、临摹、方圆、向背、位置、疏密、风神、迟速、笔势、情性、血脉、书丹等十八则,所论书法艺术的各个方面,实自抒其心得之语。是南宋书论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学术著作。 xxx“xxx贬唐”,反对俗书,和提倡文人意趣的xxx、xxx、米芾等相一致。但他对“唐法”并非不问青红皂白一概予以否定,而是用了大量篇幅对“法”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论述,并从肯定和解释引申了“晋韵”古法。
xxx词翻译及赏析 第13篇
xxx《扬州慢》赏析
这首词写于xxx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xxx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住初程。”“淮左名都”:xxx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称淮左,扬州是淮南东路的治所。“竹西”是扬州城东的竹西亭,是扬州的一处古迹。词一开始就点出扬州是淮左的著名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胜,这一切吸引着词人在开始的旅程中下马驻足停留。
“过春风十里,xxx青青。”词人想好好地游游名城,观赏古迹,但看到的却是一番凄凉荒芜的景象。xxx《扬州》诗描写扬州是“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在《赠别》诗中又说:“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昔日的扬州如此风光绮丽,而如今的扬州却是一片青青的荠菜和野麦了。“荠麦青青”,衬托出昔日的亭台楼阁已荡然无存,这里的居民也已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无比萧条。
“自xxx江去后,废池xxx,xxx兵。”自从xxx时金人两次南侵,古都扬州只剩下荒废的`池台和高大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们不愿再提起那几次可怕残忍的战争。可见战争给人的创痛太巨大了,伤痕还刻在他们的心上。“xxx兵”表示人们对战争的极度憎恨,也刻画了曾经创伤的人们的复杂的心理状态。xxx在《白雨斋词话》中说:“‘xxx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词继续描写空城荒凉的景象。到了黄昏时分,戍楼上又吹起了凄凉清苦的号角,使人感想到阵阵的寒意,号角声在空城上回荡。号角的声音,更反衬出这座空城的可怕的寂静。有时是无声胜有声,这里是以有声反衬无声,更觉凄凉静寂。
词的上片写景,着重写词人初到扬州的所见所闻,一片萧条、空阔、冷落、荒凉的景象。下片写情,用xxx重新来到扬州的假想,伤今怀古,抒发感慨。
“xxx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xxx是一个有卓越赏鉴的诗人,假如xxx重到扬州,看到古都的今昔沧桑之变,一定会十分吃惊的。这几句写xxx,实际上也是写词人自己,扬州的变化出乎他的意料,使他心灵受到很大的震动。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xxx《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春。”以初春枝头的豆蔻比喻十三四岁少女的美好姿态。xxx的《遣怀》诗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诗句,回忆自己当年在扬州时的放浪生活。这里的“豆蔻词工,青楼梦好”,是指xxx的才华。纵然有写“豆蔻”、“青楼梦”那样的春风词笔,也难以表达此时悲怆的深情。前面“重到须惊”为一层,这里“难赋深情”又进一层。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xxx。”“红药”是指红色的芍药花。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附近盛产红芍药花。这几句是说,想桥边的红芍药,还是一年一度地盛开着,可它们是为xxx长为谁开放呢?可见已经无人来欣赏它们了。经过战乱,这里的人有的死去,有的逃亡,即便留下来的,也没有赏花的心情了。芍药花的情怀是多么的寂寞啊,物尚如此,何况是人?结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xxx终身布衣,不曾仕宦,当然更不可能带兵杀敌,因此,他不能象xxx、辛弃疾那样发为壮词。他对国事的关怀,是用比兴寄托的手法写入词中,委婉蕴藉。xxx《词源》说他的词“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骚雅”便有格调,“清空”就有神韵。这首《扬州慢》词,写扬州战乱后的萧条景象,xxx国,哀时伤乱,抒写了深沉的“黍离之悲”。词中还融化了xxx的诗句,使形象更加鲜明,增加了文采,又以昔日的繁华,反衬了今日的荒凉,反而使词更沉郁,内容更丰厚。词中“过”、“尽”、“自”、“废”、“渐”、“xxx、“算”、“纵”、“二”、“念”等字都作去声,用于领头处,增加了句子的跌宕飞动之美,而将去声字用于句子中间,则增加句子的传神之韵,如“波心荡,冷月无声”中的“荡”字,以响亮的声音来体现水波荡漾,冷月无声的境界,既具神韵又添音韵之谐婉。这首词正体现了xxx作词追求“骚雅”和“清空”的特点。
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xxx《赠别》)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 xxx青青”。下片以昔日的“xxx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xxx《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下片写xxx情事,主要目的不在于评论和怀念xxx,而是通过“化实为虚”的手法,点明这样一种“情思”:即使xxx的风流俊赏,“豆蔻词工”,可是如果他而今重到扬州的话,也定然会惊讶河山之异了。借“xxx”史实,逗出和反衬“难赋”之苦。“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非常精细的特写镜头。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_”的风月繁华已不复存在了。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xxx。“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
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境入词,用虚拟的手法,使其一波xxx,一波又起,余音缭绕,余味不尽,也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扬州慢》大量化用xxx的诗句与诗境(有四处之多),又点出xxx的风流俊赏,把xxx的诗境,融入自己的词境。
xxx词翻译及赏析 第14篇
xxx《扬州慢》宋词注释翻译
扬州慢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xxx。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xxx青青。自xxx江去后,废池xxx,xxx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xxx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xxx?
【译文】
淳熙丙申至日,我路过扬州。夜雪初停,荞麦长得无边无际。进城之后,我又见到处一片萧条,寒水绿绿的,暮色渐渐笼来,戍楼中传来了黄昏的号角。我的心情受到此时此景的影响,悲怆感伤,生出无限的感慨,自创这首词曲。千岩老人认为有《黍离》之悲。扬州是淮左著名的都会,这里有风景秀丽的竹西亭。我在此停止一下行程。自从xxx南侵退去,就连这废弃的城池和老树,都厌倦了战争。渐渐到了黄昏,凄清的号角吹响,这时这里仿佛是一座无人的空城。曾在这里观赏的xxx,假如今天旧地重游,也会惊讶它的变化。纵然那豆蔻词写得再美,青楼梦再好,恐怕也难以表达此刻的心情,二十四桥还在,波心中荡漾着冷月的光影,无声无息。可叹桥边的那一年一度的芍药,年年是为谁?开得花儿一片红?
【译文二】
淮河东部的繁华都会,竹西亭外的江南名胜,且在此解鞍下马稍作留停。走过“春风十里扬州路”,满地是荠菜野麦一片葱青。自从金人兵马渡江南下,城池废毁xxx凋零,人们至今还厌恶说起刀兵。渐近黄昏,凄清号角吹送寒意,弥漫了这座荒凉空城。
曾经最善赏赞扬州的xxx,料想他重来此地,定会魄悸魂惊。纵然豆蔻词写得工丽,青楼词写得绝妙俊逸,面对荒城也定难再抒深情。二十四桥依然存在,水波摇荡,月影四xxx凄冷无声。可叹那桥边的红芍药,年复一年不知是为谁而生?
【评点】
本篇为战乱后过扬州xxx之作。
上片写战乱后扬州荒芜破败景色,以景寓情,抒写不堪回首的黍离之悲。扬州,位于淮河东部,是历史上令人神往的繁华“名都”,因此词人解鞍下马在此稍作停留。但此时的“春风十里扬州路” 满目疮痍,只剩下荠菜野麦一片葱青。 “胡马”蹂躏破坏的痕迹处处可见,满城都是“废池xxx”,此情此景让人“ xxx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以景抒情,渲染了萧条的秋日气氛,渐近黄昏,凄清号角吹送寒意,弥漫了这座荒凉空城。荒凉的景象烘托出词人内心的忧愁和悲哀。
下片设想xxx重来面对扬州荒城也会魂惊难赋深情,突出表现昔胜今衰的感伤。“二十四桥”以下结尾四句,以景抒慨,抒写词人哀时伤乱的悲怆凄楚。
全词景情交融,虚实并用,使得全词波澜起伏,余味不尽。此外,词作还善于化用前人词句入词,将xxx的诗境,融入自己的词境,可谓匠心独特,别具一格,是众多悯时伤乱的宋词作品中的上乘之作。
【注释】
①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至日:冬至。xxx:今江苏扬州,现xxx区。xxx之名最早载于公元前约五世纪由xxx编撰的《尚书禹贡》。隋、唐时期,xxx历史空前辉煌,有之美誉,历史上最早的扬州城即诞生在今xxx区的土地上,是古城扬州的发祥地。
②荠麦:荠菜和麦子。
③弥望:满眼。
④戍角:军中号角。
⑤千岩老人:南宋诗人xxx,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xxx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黍离》:《诗经·王风》篇名。xxx平xxx后,xxx大夫经过西xxx故都见“宗室宫庙,尽为禾黍”,遂赋《黍离》诗志哀。后世即用“黍离”来xxx国之痛。
⑥淮左:xxx苏北和江淮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又称淮左。
⑦竹西:扬州城东一亭名,景色清幽。竹西佳处,扬州城东禅智寺旁有竹西亭,xxx《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