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翻译及赏析(汇总24篇)

菩萨蛮翻译及赏析 第1篇

《菩萨蛮》

春风吹绿湖边草,春光依旧湖边道。

玉勒锦障泥,少年游冶时。

烟明花似绣,且醉旗亭酒。

斜日照花西,归鸦花外啼。

【鉴赏】:

“春风吹绿湖边草”,也吹醒了他的旧情,唤起了他的记忆。人的美好感情特别是恋情显得格外有生命力,有时似乎“忘记”了,但不经意间受外界触发又会突然萌发。当春风吹绿湖边草,自然界的勃勃生机、草色的青绿可爱,最易于激发人的美好情感,而将草色喻离情、喻相思、芳草喻情人又是积淀在人们意识中的特定联想,这样旧情就自然会复活了。“春光依旧湖边道”,湖边道上,春意盎然。“依旧”二字,将眼前之春光转换为昔日之春光,引出下二句的回忆中情景。回忆是那么清晰,美好,他一往情深了。“玉勒锦障泥,少年游冶时。”“玉勒”,白玉装饰的马笼头。“锦障泥”,用织锦做成的马鞍垫子。“游冶”,此指男女交游。这是他回忆起的少年时来到“湖边道”情景。玉勒锦鞍烘托出马的xxx、人的精神。少年的他跨上这样的宝马漫游在春风骀荡的湖边,那是多么的风流,多么的令人向往。自然,那次游冶定有难忘的情遇。

下片继续写对那次游冶的追忆与回味。“烟明花似绣,且醉旗亭酒。”早春湖畔阳光明媚,岸上的红花象是绣在轻绡上似的,xxx丽。“烟明花似绣”,写景真切。这个“花似绣”也许还联想到那绣罗裳的意中人。“且醉旗亭酒”,“旗亭”,酒店。聊且到这酒店中以求一醉。此时他当有茫然若失之感,有意借酒驱遣那撩人的思绪。“斜日照花西,归鸦花外啼。”他在旗亭里沉入了久长的回忆,直到归鸦啼鸣才将他从沉思中唤醒,此时已是夕阳西下了。“烟明”句明为晨景,到“斜日”时间跨度相当大。他“醉”前看到的是“花似绣”,醒来又是“花西”、“花外”,满眼是花,人在花丛之中。这么多“花”,显然是他潜意识的升华,朵朵花都会联想起“她”。这里边,也许还重温了相遇后的情事。玩味“归鸦花外啼”,则日暮乌鸦归来在前人诗中不少有象征男女欢会的意思,xxxxxx《乌栖曲》:“倡家高树乌欲栖,xxx被任君低。”xxx《杨叛儿》:“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这种联想虚无缥渺,写得很含蓄,全篇景色又写得那么美,还是给人以美感的。

近人xxx说:“大抵南宋以来,如放翁、如于湖则学东坡,如龙川、xxx则学稼轩。至xxx、宾王(按即高观国)辈,以江湖叫嚣之习,非倚声家所宜,遂瓣香周、xxx按指xxx、xxx),而词境亦闲适矣。”(《词学通论》)高观国《竹屋痴语》一些小令以写景抒情见长,文字简洁,耐人寻味,正是周、秦的风格。

最新范文

菩萨蛮翻译及赏析 第2篇

原文: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xxx,双双金鹧鸪。

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xxx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蕊黄无限当山额,宿妆隐笑纱窗隔。相见牡丹时,xxx还别离。

翠钗金作股,钗上蝶双舞。心事竟谁知,xxx花满枝。

翠翘xxx双鸂鶒,水文细起春池碧。池上海棠梨,雨晴红满枝。

绣衫遮笑靥,烟草黏飞蝶。青琐对芳菲,玉关音信稀。

杏花含露团香雪,绿杨陌上多离别。灯在月胧明,觉来xxx。

玉钩褰翠幕,妆浅旧眉薄。春梦正关情,镜中蝉鬓轻。

玉楼明月长相忆,xxx娜春无力。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

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

凤凰相对盘xxx,牡丹一夜经微雨。明镜照新妆,鬓轻双脸长。

画楼相望久,阑外垂丝柳。音信不归来,社前双燕回。

牡丹花xxx歇,绿杨满院中庭月。相忆梦难成,背窗灯xxx。

翠钿金压脸,寂寞香闺掩。人远泪阑干,xxx又残。

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xxx关山隔。xxx一双飞,泪痕沾绣衣。

小园芳草绿,家住越溪曲。杨柳色依依,xxx不归。

宝函钿雀金鸂鶒,沈香阁上吴山碧。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

画楼音信断,xxx南岸。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

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时节欲黄昏,无憀独倚门。

夜来皓月才当午,重帘悄悄无人语。深处麝烟长,卧时留薄妆。

当年还自惜,往事那堪忆。花露xxx残,锦衾知晓寒。

雨晴夜合玲珑日,万枝香袅红丝拂。闲梦忆金堂,xxx草长。

绣帘垂箓簌,xxx山绿。春水渡溪桥,凭阑魂欲消。

竹风轻动庭除冷,珠帘月上玲珑影。山枕隐浓妆,绿檀金凤凰。

两蛾愁黛浅,故国吴宫远。春恨正关情,画楼残点声。

玉纤弹处真珠落,流多暗湿xxx薄。春露浥朝花,xxx浸晚霞。

风流心上物,本为风流出。看取薄情人,xxx无此痕。

译文

眉妆漫染,额上的额黄xxx半暗的闪耀着,鬓边发丝散漫将掩未掩那雪白的面颊。懒懒地无心去描弯弯的眉,迟了好久才起身梳理晨妆。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刚穿上的崭新绫罗短衣,上边绣贴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注释

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另外一种理解为:小山是指屏风上的图案,由于屏风是折叠的,所以说小山重叠。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形容发髻xxx如云。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弄妆:梳妆打扮,修饰仪容。

xxx:丝绸短袄。

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xxx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赏析:

此词约作于大中(xxx年号,847—860年)后期,具体时间不详。据《xxx传》和《北梦琐言》记载,xxx喜欢曲词《菩萨蛮》,相国令狐绹暗自请xxx代己新填《菩萨蛮》词以进。据此可知《菩萨蛮》诸词乃xxx所撰而由令狐绹进献xxx之作。其时当在公元850年(大中四年)十月至公元859年(十三年)十月之间,《唐五代文学编年史》编为大中六年(852)前后,正值xxx屡试不第之时。

菩萨蛮翻译及赏析 第3篇

为春憔悴留春住,那禁半霎催归雨。深巷卖樱桃,雨余红更娇。

黄昏清泪阁,忍便花飘泊。消得一声莺,东风三月情。

翻译

为了留住将逝的春天憔悴不已,黄昏,雨来催归黄昏的时候,深巷中卖着的樱桃,在雨后显得xxx艳。

含着眼泪,独自看着那落花飘飘。忽闻一声清脆莺啼自东风中传来,思绪又触摸到三月所留在心底的那一枚温暖的印记。

注释

半霎:极短的'时间。

雨余:雨后。

阁:含着。

消得:禁受得。

三月情:此处或谓暮春之伤情,或别有隐情,所指未详。

赏析

这是一首伤春伤怀之作。

该词上阕,词人描写眼前所见之景,意境凄凉。通过对面前的景物如雨后的樱桃、东风中的莺啼等的描写,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的伤感以及对故人的怀念与深情。词首句起势不凡,为全篇定下了留春不住而辗转憔悴的情感基调。起首二句营造了一种与xxx《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相类似的氛围和心境:同样的雨横风狂,催送着残春。

下阕,词人由怜惜转为伤怀。 “黄昏清泪阁,忍便花飘泊”是倒装句。词人实在不忍香到春天的花瓣都飘零凋落了,夕阳黄昏之中,他只得泪眼盈盈。而就在这时候,他听见一声xxx的啼叫顺着东风飘忽而至,唤起了词人对二月阳春的深情。末句, “消得一声莺.东风三月情”。“消得”本来是经受得住,这里谓无法经受,因为这一声莺啼。唤出了“东风三月情”:此处“三月情”应指惜春之情,但此词似含有一段隐情,表面上是欲留春住,其实是想留人,想留而不能留,或才是诗人的心痛处。

全词表达了词人伤春感怀之情,该词延续了词人一贯的悲愁之风,这种不事雕琢的凄凉愁苦之情最能触动人心。

菩萨蛮翻译及赏析 第4篇

原文:

菩萨蛮·满宫明月梨花白

唐代:xxx

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xxx关山隔。xxx一双飞,泪痕沾绣衣。

小园芳草绿,家住越溪曲。杨柳色依依,xxx不归。

译文:

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xxx关山隔。xxx一双飞,泪痕沾绣衣。

洒满庭中的月光啊,像院里的梨花一样白,你可照见我那思念的人儿么,相隔xxx多少关塞。绣衣上一双xxx展翅欲飞,泪湿罗衫时更愁欢情难再。

小园芳草绿,家住越溪曲。杨柳色依依,xxx不归。

看小园绿草凄凄,想起故乡弯弯的越溪。杨柳轻舞着依依春情,春燕归来带着无边的春意。燕归人却不归来,不知何时才能与他相聚。

注释:

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xxx关山隔。xxx(yàn)一双飞,泪痕沾绣衣。

满宫:犹“满室”。故人:友人。这里实指远人。xxx:指绣衣上的图案,此指远方亲人来函。古人有鸿雁传书的.说法。

小园芳草绿,家住越溪曲。杨柳色依依,xxx不归。

越溪:水名,即若xxx。在今浙江省境内,相传西施曾在此溪中浣纱。曲:弯曲幽深的地方。依依:轻柔的样子。君:指远离家乡之男子。一说,指宫女。燕:雪本作“雁”。

赏析:

此词写思乡怀人之情。上片以眼前之景,引出春光流逝,故人xxx,音信疏隔,悲思深重。下片先设想家乡情景,复以故人盼归抒己怀乡之情。这首词情致凄恻,音促而语婉。语言贴合温词造语精工、密丽浓艳的风格。

此词上片写宫廷光景,明月相照,梨花盛开,正是初春季节。开首一句,既点明时当春夜,又有“花好月圆”之意。然而词人笔锋一转,下句说远人被“xxx关山”所“隔”和xxx双飞,则月圆而人不圆,自然兴起下两句弹筝寄意而泪沾绣衣,其情与景的对比格外鲜明强烈。一往情深的思念,镕铸在这两句中。

下片女子以越女西施自况,西施虽然色美,又当芳草又绿,xxx依,其奈“燕归人不归”。让人想起《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xxx依”的名句。寂寞和惆怅,又在言外。

这是一首宫词,章法颇为别致。全篇于清绮流丽中弥漫着深长的伤感意味,虽不作激烈情绪迸发语,但自能以真切浓挚的怨思动人。

菩萨蛮翻译及赏析 第5篇

①菩萨蛮:xxx曲名。

②秋水:暗喻眼波。

③玉柱斜xxx:筝柱竹制,上窄下宽中空,似xxx状,十三筝柱排列,恰似一组斜飞的雁阵。

一弄;一曲。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十三弦:xxx教坊用筝均为十三弦,唯清乐用十二弦。

秋水:形容美目明澈如秋水,白居易《咏筝》诗:“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

春山眉黛:《西京杂记》:“文君姣好,眉争如望远山”,后因以山喻美人双眉,古人以黛色(青黑色颜料)画眉,故称眉黛。

译文一】

歌女用哀筝抚弄一曲《湘江曲》,能声声萦耳,尽写湘江上的绿意。纤纤细指、十三筝弦,慢慢地将曲里的幽恨诉说。古筝的音像艺女的xxx一样漫过坐席,离愁别绪在她的手中蕴生;弹到惆怅满怀时,只见她眉头皱的很低很低。

菩萨蛮翻译及赏析 第6篇

秋声乍起梧桐落,蛩吟唧唧添xxx。欹枕背灯眠,月和残梦圆。

起来钩翠箔,何处寒砧作。独倚小阑干,逼人风露寒。

注释

①菩萨蛮:词牌名,本xxx曲名,起于唐末。又名“重叠金”、“子夜歌”、“花间意”、“梅花句”、“晚云烘日”等。此为悲xxx人之作。

②“秋声乍起”以下二句:xxx然吹起,梧桐叶纷纷飘落,唧唧的蟋蟀声更增添了秋的xxx之气。秋声,指秋天的风声、落叶声和虫鸣声等。乍,忽然,突然。蛩,蟋蟀。

③“欹枕”以下二句:斜倚在枕畔背灯而眠,希望重续残梦,使它和今宵的月一样美满无缺。欹:斜,倾斜,此为倚之意。

④“起来”以下二句:起来挂起帘子,又听见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了捣衣的砧声。翠箔,翠绿色的帘子。寒砧,寒风里捣衣的砧杵相击声。它是经常出现在抒写离情思亲的诗句中的重要意象。如xxx《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xxx,良人罢远征?”xxx《秋兴八首》之一:“寒衣处处催刀尺,自帝城高急暮砧。”

⑤“重倚”以下二句:在不眠之夜,主人公又一次斜倚在栏杆上,不顾夜晚的风露和寒气逼人。“寒”字写出了词人心头的沉重感。它既指自然气候,又暗示出主人公无比绝望的心情。意中人再聚无望,怎不使人心境凄凉?

赏析

菩萨蛮翻译及赏析 第7篇

原文:

菩萨蛮·玉京人去秋xxx

五代:耿玉真

玉京人去秋xxx,画檐鹊起梧桐落。欹枕悄无言,月和残梦圆。

背灯唯暗泣,甚处砧声急。xxx山攒,芭蕉生暮寒。

译文:

玉京人去秋xxx,画檐鹊起梧桐落。欹枕悄无言,月和残梦圆。

在这xxx的秋天,心上的人儿远去京城,庭院画檐下喜鹊飞起,院中梧桐纷纷飘落。倚靠着枕儿默然远想,月儿和梦境都是那么的圆美。

背灯唯暗泣,甚处砧声急。xxx山攒,芭蕉生暮寒。

不知什么地方响起阵阵捣衣声让人从梦中惊醒,看着眼前的冷寂,柔肠寸断,背着烛灯哀泣不止。眉头如远山紧蹙,室外月色下的芭蕉也觉瑟瑟寒意。

注释:

玉京人去秋xxx,画檐(yán)鹊起梧桐落。欹(qī)枕悄无言,月和残梦圆。

玉京:指帝都。欹枕:斜倚枕头。欹,歪斜;倾斜。

背灯唯暗泣,甚处砧(zhēn)声急。眉黛(dài)远山攒(cuán),芭蕉生暮寒。

暗泣:暗中哭泣。眉黛:指古代女子用黛画眉,所以称眉为眉黛。攒:聚拢。

赏析:

据阮阅《诗话总龟》等书记载:“南唐卢绛病痁,梦白衣美女歌曰:‘玉京人去秋xxx’云云。”从此这首小词蒙上一层迷离恍惚的神秘色彩,被看作“鬼词”。其实,这只是一首倾诉闺情的篇章,它以笔致工巧,深婉动人,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曾在北宋初年广为流传。从词中可知,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温柔多情、xxx静的女子。

“玉京人去秋xxx,画檐鹊起梧桐落。”在这xxx的秋天,心上的人儿远去京城,庭院画檐下喜鹊飞起,梧桐纷纷飘落。

玉京,本道教所谓天上宫阙,用作京城的代称。在一个秋日的黄昏,她凭栏凝视,沉浸在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之中。起首两句描绘出一幅飒飒秋景,景中有情。前一句点出秋气而“人去”之意,是情与景双双写入之法。“xxx”二字是一篇眼目,后一句就此点染。喜鹊历来是吉祥之鸟,鹊起而不顾,暗示丈夫一去杳无音信,xxx的主人xxx失望也已隐然可见,细微如梧桐落叶之声清晰可闻,庭院之阒寂,女子怀想之深也可以想见了。“人去”,令人记起往昔未去之时;“xxx”,烘衬出抒情者的悲凉意绪,连带说出便觉情景相生,这正是双入法的妙处,由此开篇,全词都笼罩着瑟瑟寒意了。基调也由此确定。

“攲枕悄无言,月和清梦圆。”这两句是说,倚靠着枕儿默然远想,月儿和梦境都是那么的圆美。

接下来时间由xxx入夜。如果说前面两句侧重渲染气氛的话,那么这两句着重刻画人物的动作。中心落在思念二字上。夜不安寐,倚枕无言,用动作表现心理,形象而又委曲。“无言”是静默之状,又含“脉脉此情谁诉”之意。唯其默然远想,才引出下一句的`清梦来。不知过了多久,这位辗转反侧的女子渐渐进入梦乡。梦中见到了她久别的亲人。词人把这梦中团聚和中天月圆巧妙的交织在一句之中,“圆”字双关。梦境沐浴着月的清辉,而一轮圆月又在梦的幻影之中,境界惝恍迷离,清幽怡人。梦境与现实,月色与人事两相对照反衬,使主人公的情怀表现得愈婉愈深了。

“背灯唯暗泣,甚处砧声急。”这两句是倒装句,说,不知什么地方响起阵阵捣衣声,把她从睡梦中惊醒,眼前的冷寂,益发加深了感伤和怅惘,她怎能不柔肠寸断,哀泣不止呢?

“甚处”,说明砧声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是一种并不太响,而且时断时续的声音,也符合乍醒来时恍惚莫辨的情态。这种声响竟把人惊醒,可知夜之静谧了。这样看来,句中极醒目的“急”字恐怕侧重于表现人的内心感受,未必是实写砧声。“背灯暗泣”乃梦断神伤之状。“暗”字兼言情、景,思妇心境之黯然具体可感。从上文的“攲枕悄无言”到此刻的“背灯暗泣”,层层叠进,愈转愈悲了。

“xxx山攒,芭蕉生暮寒。”结末两句是说,室内女子黛色如远山的眉头紧攒,室外圆月清辉之下芭蕉也觉瑟瑟寒意。

给那攒蹙的秀眉一个特写镜头,把满怀的思念和哀怨全部凝聚在黛色如远山的眉间了。末句轻轻宕开,以景收束:“芭蕉生暮寒”。凄冷之意有真切,又朦胧,那寒气直沁入人的心里,却又不曾说破。词婉而情切,令人哀感无端,正是所谓已经结情的妙笔。

这首词在结构上,一句景,一句情,间或情景双写。在情与景的相映、相生、相融之中,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婉曲而深切的袒露出来了。

菩萨蛮翻译及赏析 第8篇

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古诗简介

《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是北宋词人xxx所作的一首词。这是一首集句词,词的上片描摹了一幅溪桥野渔图,表现了渔翁与自然交融的微妙乐趣,下片写江山美景。这首词效法王安石,巧妙地采用了移花接木的写作手法,通过细腻的文笔汇集唐代诗人xxx的几句诗,描写出山川、溪桥等自然美景,表达了词人步先哲后尘、隐匿踪迹的决心。

翻译/译文

烟雨迷蒙的溪边桥畔,有渔翁正醉酒酣睡,四周阒无声息,没有人惊破他的好梦。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闲适、安逸的生活真是情意绵长。

美好的江山好像在那儿等着我似的,这种感觉大概只有陶潜能理解吧。想要问我到底去何方,无可奉告,你随之而来,自然就知道了。

菩萨蛮翻译及赏析 第9篇

原文:

登楼遥望秦宫殿,茫茫只见双飞燕。

渭水一条流,千山与万丘。

远烟笼碧树,陌上行人去。

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中。

译文

登楼西望皇都宫殿,宫阙显盛无边无际,只有燕子双双飞落其间。渭水滔滔,从西向东奔泻,仿佛是一根白线,千山万丘连绵起伏,高低参差,零乱错杂。

原野上的云雾烟气,笼罩着碧绿的树木,田间路上行人点点,匆匆而去。怎么样才能够盼得一个济世戡乱的英雄豪杰,铲平逆贼,平息叛乱,迎接我们重新回到长安的皇宫里边,继续我朝之大业。

注释

菩萨蛮:本xxx曲,后用为词牌,也用作曲牌。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花溪碧”“晚云烘日”等。另有“菩萨蛮引”“菩萨蛮慢”。也是曲牌名,属北曲正宫,字句格律与词牌前半阕同,用在套曲中。

秦宫殿:借喻唐宫殿。

茫茫:宫阙显盛貌。

渭水:河名,即渭河,黄河最大的支流。

野烟:指原野上的`云雾烟气。

陌上:田间的路上。

行人:出行的人,即行子。

去:往,走。

英雄:指昭宗可依靠的实力人物。

大内:指皇帝居住的宫殿。

赏析:

这首词上片写登临极目的所见所感,有景生情,融情于景。下片也写登楼所见,从“望”字生出切盼之心,景为情设,情由景生。这首词上下紧接,一气呵成,写景处豁人耳目,情真语真,浑朴苍凉。这首词不事藻饰,以化虚为实的手法,真切地袒露出他被逐出宫、行止华州时的悲苦之情。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末动荡不安的政局。

全词的思想内容虽无足论,可是艺术上却有可取之处,即写景处豁人耳目,言情处动人心态。

菩萨蛮翻译及赏析 第10篇

菩萨蛮

唐代:xxx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xxx,双双金鹧鸪。

这首《菩萨蛮》,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xxx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

词学专家xxx先生认为:此篇通体一气,精整无只字杂言,所写只是一件事。若为之拟一题目增入,便是“梳妆”二字,领会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而妆者,以眉为始。梳者,以鬓为主,故首句即写眉,次句即写鬓。

小山,眉妆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样盛行,见于《海录碎事》。为“十眉”之一式,大约“眉山”一词。亦因此起,眉曰小山。也时时见于当时词中,如五代蜀秘书监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脸(脸,xxx,专指眼部),不语檀心一点(檀心,眉间额妆,双关语),小山妆。”正指小山眉而言。又如同时xxx《酒泉子》云:“玉纤(手也)淡拂眉山小,镜中嗔共照。xxx,红缥缈,早妆时。”亦正写晨妆对镜画眉之情景。可知小山本谓淡扫蛾眉,实与韦庄《荷叶杯》所谓“一双愁xxx山眉”同义。

旧解多以小山为“屏”,其实未允。此由(1)不知全词脉络,误以首句与下无内在联系;(2)不知“小山”为眉样专词,误以为此乃“小山屏”之简化。又不知“叠”乃眉蹙之义,遂将“重叠”解为重重叠叠。然“小山屏”者,译为今言,谓“小小的山样屏风”也,故“山屏”即为“屏山”,为连词,而“小”为状词;“小”可省减而“山屏”不可割裂而止用“山”字。既以“小山”为屏,又以“金明灭”为日光照映不定之状,不但“屏”“日”全无着落,xxx络亦不可寻矣。

重,在诗词韵语中,往往读平声xxx为去声,或者反是,全以音律上的得宜为定。此处声平xxx去,方为识音。叠,相当于蹙眉之蹙字义,xxx“双蛾叠柳”之语,正此之谓。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故诗又有“八字宫眉捧额黄”之句,其良证也。

已将眉喻为山,再将鬓喻为云,再将腮喻为雪,是谓文心脉络。xxx间xxx待起,其眉蹙锁,而鬓已散乱,其披拂之发缕,掩于面际,故上则微掩眉端额黄,在隐现明灭之间;下则欲度腮香,——度实亦微掩之意。如此,山也,金也,云也,雪也,构为一幅春晓图,十分别致。

上来两句所写,待起未起之情景也。故第三句紧接懒起,起字一逗——虽曰懒起,并非不起,是娇懒迟迟而起也。xxx晓起,必先梳妆,故“画蛾眉”三字一点题——正承“小山”而来。“弄妆”再点题,而“梳洗”二字又正承鬓之腮雪而来。其双管并下,脉络最清。然而中间又着一“迟”字,远与“懒”相为呼应,近与“弄”字互为注解。“弄”字最奇,因而是一篇眼目。一“迟”字,多少层次,多少时光,多少心绪,多少神情,俱被此一字包尽矣。

梳妆虽迟,终究须有完毕之日,故过片重开,即写梳妆已罢,最后以两镜前后对映而审看梳妆是否合乎标准。其前镜,妆台奁内之座镜也;其后镜,手中所持之柄镜也——俗呼“把儿镜”。所以照者,为看两鬓簪花是否妥恰,而两镜之交,“套景”重叠,花光之与人面,亦交互重叠,至于无数层次!以十个字写此难状之妙景,尽得神理,实为奇绝之笔。

词笔至此,写梳妆题目已尽其能事了,后面又忽有两句,又不知为何而设?新贴,新鲜之“花样子”也,剪纸为之,贴于绸帛之上,以为刺绣之“蓝本”者也。盖言梳妆既妥,遂开始一日之女红:刺绣xxx,而此新样花贴,偏偏是一双一双的的鹧鸪图纹。xxx之人,见此图纹,不禁有所感触。此处之所感所触,乃与开头之山眉深蹙,梦起迟妆者相应。由此一例足见飞卿词极工于组织联络,回互呼应之妙。

此词对后世颇有影响。电视连续剧《后宫xxx传》剧终曲曾采用此词原文为歌词,由xxx作曲,xxx演唱。

菩萨蛮翻译及赏析 第11篇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翻译

院无风,柳丝垂,闺人昼寝。闺人安静昼寝之际,起风,庭院柳条摇摆。微风吹,汗味透香气,薄衫生凉意。凉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气。

红润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冰冷了她红润的手。郎笑碗中的藕丝太长了。闺人一边吃长丝藕,一边又嘲笑她的情郎。

注释

柳庭风静人眠昼:院无风,柳丝垂,闺人昼寝。

昼眠人静风庭柳:闺人安静昼寝之际,起风,庭院柳条摇摆。

香汗薄衫凉:微风吹,汗味透香气,薄衫生凉意。

凉衫薄汗香:凉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气。

手红冰碗藕:红润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

藕碗冰红手: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冰冷了她红润的手。

冰:古人常有在冬天凿冰藏于地窖的习惯,待盛夏之时取之消暑。

郎笑藕丝长:郎笑碗中的藕丝太长了。“藕丝长”:象征着人的情意长久。在古典诗词中,常用“藕”谐“偶”,以“丝”谐“思”。

长丝藕笑郎:闺人一边吃长丝藕,一边又嘲笑她的情郎(担心他薄情寡意不如藕丝长)。

译文及注释

院无风,柳丝垂,闺人昼寝。闺人安静昼寝之际,起风,庭院柳条摇摆。微风吹,汗味透香气,薄衫生凉意。凉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气。

红润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冰冷了她红润的手。郎笑碗中的藕丝太长了。闺人一边吃长丝藕,一边又嘲笑她的情郎。

柳庭风静人眠昼:院无风,柳丝垂,闺人昼寝。

昼眠人静风庭柳:闺人安静昼寝之际,起风,庭院柳条摇摆。

香汗薄衫凉:微风吹,汗味透香气,薄衫生凉意。

凉衫薄汗香:凉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气。

手红冰碗藕:红润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

藕碗冰红手: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冰冷了她红润的手。冰:古人常有在冬天凿冰藏于地窖的习惯,待盛夏之时取之消暑。

郎笑藕丝长:郎笑碗中的藕丝太长了。“藕丝长”:象征着人的情意长久。在古典诗词中,常用“藕”谐“偶”,以“丝”谐“思”。

长丝藕笑郎:闺人一边吃长丝藕,一边又嘲笑她的情郎(担心他薄情寡意不如藕丝长)。

鉴赏

菩萨蛮翻译及赏析 第12篇

菩萨蛮·回文

峤南江浅红梅小,小梅红浅江南峤。窥我向疏篱,篱疏向我窥。

老人行即到,到即行人老。离别惜残枝,枝残惜别离。

翻译

山南的江水浅处红梅开出小花,浅红色小朵梅花,开放在江南山岭上。红梅探看我倚靠着稀疏的篱笆,红梅从篱笆的缝里朝我望着。

南极老人星行将到来,老人星到时,就是进入暮年时。离别时我们叮嘱要珍惜余年,红梅枯谢了,我们会依恋别离时的情谊。

注释

江南:代指黄州。

疏篱:稀疏的篱笆。

篱疏:篱笆之间的缝隙。

老人:老人星,又叫寿星,暗指时光流逝很快。行人,代指xxx之。

老:暮年。

残枝:残败的梅花树枝,这里代指余年。

惜:依恋。

创作背景

xxx贬居黄州后写了不少咏梅诗词。xxx元丰五年(1082年)元月,时值梅花盛开,xxx作该词歌颂红梅高洁的品格,赠给在藤州(今广西藤县)任知州的好友xxx之。

赏析

上片,以拟人的手法,写梅与人传情,赞美了梅一样高洁的人格。“峤南江浅红梅小,小梅红浅江南峤。”开头两句用回环句式特写了细弱的“小梅”开在很不显眼的“江南”黄州这块土地上,xxx借以自喻贬谪的孤芳生活。“窥我向疏篱,篱疏向我窥”,突出了细弱的梅花与贬谪的xxx同是苦命根,如坐篱牢,只能通过篱缝传话慰藉,借以显露出梅的孤傲品格,人的。独立性格。上片,既描写了xxx的形象,又体现出xxx的形象中的xxx的情感体验,引起读者的共鸣。

下片,从时空变化的角度,xxx叮嘱xxx之要把握住有限的时光,珍重自己,爱惜余年。“老人行即到,到即行人老。”反复进言,以“老人”点明双方生存的时间,以“行人”点明双方生存的空间。时空交错,造成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苍凉感。“离别惜残枝,枝残惜别离”,xxx仍xxx的品格自喻,点明了该词“红梅赠别”的主旨:虽是暮春的残枝梅,仍傲立于自然间,但应珍惜。说不定来年一到,“春风吹又生”,新枝发新芽了,暗示着xxx傲然不屈,期望重返朝廷的美愿。

与其他咏梅词一样,该词仍然是xxx格喻人品的。xxx的枯凉景象与词中“行人”的孤独身影融合无间。这是以景物渲染出“惜别离”的环境与气氛,寄寓着岭南的xxx和黄州的xxx,终有一天,会焕发出新枝而青春永驻的情意来。

菩萨蛮翻译及赏析 第13篇

原文: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

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xxx三两声。

诗词赏析:

《菩萨蛮》是一首集句词,即全用前人诗句杂缀成词。王安石一生写了不少集句诗,当时人们竟相仿效,成为一种风气。他不仅集句为诗,也集句为词,这也可以说是他的首创,同时的xxx、xxx,后来的辛弃疾等,皆相效法。集句为词,除了要谙熟前人作品外,还要考虑句式长短,对偶声韵,但最主要的是在词意上须安排妥帖,情思连续,使之如出己口,真正为自己表情达意服务。只有如此,集句词才算是一种艺术创作,否则只是一领破衲衣而已。

在安逸澹淡的生活情景中寄寓着政治家的襟怀心志,在闲雅流丽的风调里显示着改革家的才性骨力。素洁平易而又含蓄深沉是这首词的基本特色,虽是集句,也体现了王安石词“一洗五代旧习”(xxx《艺概-词曲慨》)的创作个性。

菩萨蛮翻译及赏析 第14篇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朝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愁予 一作:愁余)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译文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苦难之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还是向东流去。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悲鸣。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注释

菩萨蛮:词牌名。

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南六十里。

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又称望阙台,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此处代指宋都xxx。

可怜:可惜。

愁余:使我发愁。

无数山:很多座山。

鹧鸪:鸟名。传说其叫声如云“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赏析

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词题“书江西造口壁”,起写郁孤台与清江。造口一名皂口 ,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xxx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 ,而心在xxx也。’改郁孤为望阙。”清江即赣江。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 ,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北流,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州(治庐陵,今吉安)、隆兴府(即洪州,今南昌市 ),入鄱阳湖注入长江。

“郁孤台下清江水。”起笔横绝。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xxx有xxx、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 ,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也。进而写出台下之清江水。《万安县志》云:“赣水入万安境,初落平广,奔激响溜 。”写出此一江激流,词境遂从百余里外之郁孤台,顺势收至眼前之造口。造口,词境之核心也。

“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泪三字,直点造口当年事。词人身临隆祐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国脉如缕之危,xxx之猖狂,羞国耻之未雪,乃将满怀之悲愤,化为此悲凉之句。在词人之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为行人流不尽之伤心泪。行人泪意蕴深广,不必专言隆祐。在建炎年间四海南奔之际,自中原至江淮而江南,不知有多少行人流下无数伤心泪啊。由此想来,便觉隆祐被追至造口,又正是那一存亡危急之秋之象征。无疑此一江行人泪中,也有词人之悲泪啊。

在“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中,长安指xxx。本句是诗人因记起朋友被追而向xxx望去,然而却有无数的青山挡住了诗人。境界就变为具有封闭式之意味,顿与挫级有力。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满怀忠愤的情感。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赣江北流,此言东流,词人写胸怀,正不必拘泥。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换头是写眼前景,xxx有寄托,则似难以指实。xxx无寄托,则遮不住与毕竟二语,又明显带有感情色彩。xxx云:“借水怨山。”可谓具眼。此词句句不离山水。试体味“遮不住”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去,“毕竟”二字更见深沉有力。返观上阕,清江水既为行人泪之象喻,则东流去之江水如有所喻,当喻祖国一方。无数青山,词人既叹其遮住长安,更道出其遮不住东流,则其所喻当指敌人。在词人潜意识中,当并指投降派。“东流去”三字xxx体味。《尚书·禹贡》云:“xxx宗于海。”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江河行地与日月经天同为“天行健”之体现,故“君子以自强不息”。xxx《长江二首》云:“朝宗人共挹,xxx谁尊?”“浩浩终不息,乃知东极临。众流归海意,万国奉君心。”故必言寄托,则换头托意,当以江水东流喻正义所向也。然而时局并不乐观,词人心情并不轻松。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词情词景又做一大顿挫。江晚山深,此一暮色苍茫又具封建式意味境界,无疑为词人沉郁苦闷之孤怀写照,而暗应上阕开头之郁孤台景象。。

菩萨蛮翻译及赏析 第15篇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

水面上秤锤浮,直待xxx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

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唐代·佚名《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枕边发尽了千百种誓言,想要断绝爱恋关系除非等到青山溃烂,秤锤在水面上漂浮,黄河干枯得见底。

还要白天看见参星和商星,北斗回到南面。即使这些事都出现了,还是不能中断,除非是半夜三更出现了太阳!

注释

菩萨蛮:xxx曲名,后成为词牌名,为双调小令。

愿:誓。

发愿:即发誓,是xxx语。

休:休弃,断绝。

参(shēn)辰:同“参商”,星宿名。参星和商星此出彼灭,互不相见。

北斗(dǒu):即“北斗七星”,形状如斗,其斗柄永远指向北方。

即:同“则”。

日头:太阳。

本文渝敦煌曲子词中的一首早期民间词作,写的渝男女间的爱情盟誓。为了表达对爱情的坚贞位渝,全词一共使用了六种自然景物和非现实现象表达了主人公的愿望。在主人公眼中,爱情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共存,夸张又位过分地强调了爱情的永固。此词圆熟流丽,挥洒曲折,富于独创性的表现方式,使得这篇抒情之作成为唐朝诗苑中的一颗明珠。

特色之一渝开门见山。

全词从感情的高峰上泻落,滚滚滔滔,一发难收。芙蓉帐里、鸳鸯枕上的这位女主人公,既贪恋云雨新欢的良宵,又位能位担心现实生活中女子常遭遗弃的位幸,两种感情的撞击一下子将她推乐盟山誓海的峰巅。因而一落笔,感情便喷薄而出,并外化为开门见山的结构特点,晴日之下忽然轰雷四的,以高八度唱出“枕前发尽千般愿。从“发愿从即发誓,渝唐代的俗语,也渝至今仍活在江南一带的口头语。发愿本来已渝庄重的表示,“发从而至于“尽从,“愿从有“千般从之多,更可看出女主人公感情的激动与态度的`坚决。首句切入正题,同时又有着提纲契领、笼罩全篇的作用,以下七句所兴六事,便渝从首句“发愿从这一源头上流出而形成的一条绵延位绝的感情的长河。

特色之二渝博喻手法的运用。

为了表现对坚贞位渝的爱情的乐往,词中广泛设喻。女主人公表示,除非六件位可能实现的事都成为事实,否则决位同意婚姻关系的解除。她举出的六件事渝:青山烂,秤锤浮,xxx,白天同时见到参星和辰星,北头的斗柄转乐南面,xxx出现太阳。这和汉乐府民歌《上邪》的构思极为相似:“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xxx,天在合,乃敢与君绝!从都渝采用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事物作比喻,“青山烂从与“山无陵从、“xxx从与“江水竭从,更渝如出一辙,但这并位意味着《菩萨蛮》因袭《上邪》,而正好说明了它们都来自生活。正因为渝来自生活,所以所用比喻尽管相似,却并位全同。“白日参辰现从与“三更见日头从,同“冬雷震震,xxx从虽然都渝从时间的角度立论,但前者着眼于昼夜,而后者着眼于四季。具体的写法也各有千秋:《上邪》以前后两个“绝从字相响应,五个比喻一气直下;《菩萨蛮》则以第一个“休从字引出五个比喻以后,略一顿挫,以“休即未能休从的让步副句以退为进,意思渝即使以上五种假设都成为事实,要遗弃(即所谓“休从)我,也还渝办位到的,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提出了“且待三更见日头从的新的假设。此词由于紧紧围绕着“位能休从这一中心取譬设喻,所以“群言虽多,而无棼丝之乱从(《文心雕龙·附会》)。众辞辐辏,如大弦小弦嘈嘈切切,似大珠小珠跌落玉盘,响的的渝一片繁富而又和谐的乐音。

特色之三渝具有民歌的情调与风格。

文人笔上的“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从的纤细情感,蕴藉含蓄、欲说还休的委婉的表达方式,以及反复推敲、精雕细琢的炼字造句的功夫,与这首词渝无缘的。此词抒发的渝天籁之声,大胆,热烈,奔放,率直。意在夸张,位惜夸大其辞(如“枕前发尽千般愿从句);为了强调,比喻的运用层见叠出;在用字上也位避重复,三用“休从字,二用“面从字、“日从字,“且待从两见而又用了“直待从。这些无位表现民间歌谣拙朴、自然的本色。南朝民歌《大子夜歌》说:“位知歌谣妙,声势由口心。从所谓“声势由口心从,渝说民间歌谣独特的风情格调的形成,渝由于心有所感,以口写心。这大概就渝这首《菩萨蛮》语浅情深、似拙而巧,成为一首好词的奥秘。

菩萨蛮翻译及赏析 第16篇

菩萨蛮·忆郎还上层楼曲

忆郎还上层楼曲,楼前芳草年年绿。绿似去时袍,回头风袖飘。

郎袍应已旧,颜色非长久。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古诗简介

《菩萨蛮·忆郎还上层楼曲》是xxx人xxx的作品。此词以感春怀人为主要内容,表达了年轻女子对自己爱人的思念之情。全词以颜色贯穿全篇,并用以巧妙运思、穿针引线,句句相承、环环相扣,在布局谋篇方面自出机杼,别具一格,有xxx见新之处。

翻译/译文

心中思念情郎,于是登上高楼远望。楼前的芳草,一年一绿,如今又是春天来到。这青翠的绿色仿佛情郎离去时所着衣袍的颜色。分别时,他不忍离去,回首凝望,衣袖随风飘动。

一别数年,他崭新的衣袍恐怕已经变旧了吧。新绿的颜色也已经暗淡无光了吧。其实韶华易逝,就连镜中的容颜也一年一年地逐渐减色,不像芳草那样岁岁依旧。

菩萨蛮翻译及赏析 第17篇

原文: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弦上xxx语。

劝我早还家,绿窗人似花。

诗词赏析:

xxx在xxx由衰弱到灭亡、五代xxx分裂混乱的时代。他一生饱经乱离漂泊之苦。xxx攻破长安,他逃往南方,到处流浪。直到59岁,才结束了这漂泊流离的生活。

词的上片,写离别之夜,爱人和泪送行的动人情景。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这两句写分别时的情景。回忆在xxx红楼那天告别之夜,灯光映照着半卷的挂有流苏的帐子的情景,真叫人难过极了。“流苏”,是用五彩毛羽或丝绸作成的须带或垂饰,称流苏。“半卷流苏帐”,指人还未入睡。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次二句写情深似海,难舍难分,一直到残月将落时,爱人带着泪水,才送我离开家门,分手告别的。

词的下片,写客地思归,由听到琵琶乐声想到所爱之人正倚窗远望,等候自己归去。

菩萨蛮翻译及赏析 第18篇

这是一首咏弹筝歌妓美貌和技艺的`词。词中字里行间突出此弹筝者似乎有无限心酸和苦楚在通过乐曲抒发、倾吐。亦赞扬此乐女的高超技艺:可见听者是弹奏者的“知音”。下阕是弹筝女的特写,突出眼和眉。眼波也像秋水一样动人。微妙地表达出弹筝女的心理变化。全词清新婉丽,情意真挚而又含蓄深沉。

首词写一位弹筝女子以便一曲《湘江曲》,声情并茂,xxx动人。以水喻声,把《湘江曲》化为可见的湘江绿波,同时又借典传情,把乐曲中蕴含的哀怨通过“湘水之神”这一浪漫的悲剧故事传出。开头两句,描写一位歌女秦筝曲时 “弦弦掩抑声声思”,“说尽心中无限事”的情景,十分细腻动人,这是一位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的女子。“纤指”二句,写其指法细腻,传幽恨。“当筵”二句,写弹者之姿态,听众之感受。“ 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写弹者之多情。_背景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因演奏而更动真情,双眉微蹙,含情脉脉,以外在之神态传内在之深情,意态凄婉,精致蕴藉。写弹者之多情,以听琴而联想到湘江传说的悲剧,让人听来伤感不已。这些画龙点睛的侧笔,我们完全可以想见她那与心灵同样美好的容颜。

菩萨蛮翻译及赏析 第19篇

原文

晶帘一片伤心白,云鬟香雾成遥隔。无语问添衣,桐阴月已西。

西风鸣络纬,不许愁人睡。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

译文

白得叫人心惊的月光,映照在水晶帘上;我俩遥遥相隔,看不到你如云的秀发,嗅不到你似雾的浓香。想问候一声要不要多添件衣裳,却毫无办法;月挂西天,梧桐的树阴已经拉得很长。

西风起,蟋蟀声声鸣响;不让忧愁的人儿睡下;秋天还是去年的秋天,可为什么面对秋景,泪水总想流上我的脸庞?

注释

“晶帘”:水晶帘。伤心,极言之辞。伤心白即极白。xxx词:“寒山一带伤心碧”,皆类于此。此句谓在月光的映衬下水晶帘看上去一片白。西风鸣络纬,不许愁人睡。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云鬟香雾”句:语出xxx《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这是xxx写给妻子的诗,容若用此亦代妻子。此句谓头发乌黑如云,香气似雾浓,以此代指所爱所思的女子。“无语”句,承上句,谓所思的人不再身边,即使天气寒冷,也无法问她要不要加衣裳,照应了前句的“成遥隔”。“添衣”两字,平淡深情。“桐阴”:梧桐树阴,此句谓月已西沉,即夜色已深。“络纬”:蟋蟀

“桐阴”:梧桐树阴,此句谓月已西沉,即夜色已深。制衣,如斯似是习以为常,总觉得天长日久,手中好光阴无从消磨。你我似陌上戏春的孩童,看见花开花谢都惘然欢喜心无凄伤。只是今日,你离开我以后,再没有人为我添衣,管我寒暖,而我亦失去照顾疼惜你的机会。看得见吗?是一样的秋色。秋风月夜,我伫立在桐阴之下。仍似去年秋,你知我为何泪欲流?生死相隔,我如此地无能为力。

“络纬”:蟋蟀。一说纺织娘。

“只是”句:谓秋色和去年秋天相同。

去年秋时人尚在,今年秋时,风景不改,人已不在。这阕小令所截取的,不过是生活中“添衣”这么一个细小的事。除却“云鬟香雾”的指代,言语极平实,上下阕折转之间也是从容淡定,然而于小处极见真情,凄婉动人之处,似是眼前梨花飞舞,细碎地散落一地,让人心意黯然。此词当是xxx六年秋之作。亦是容若小令中的经典之作。“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的.“欲”字更是用的恰倒好处,“欲”是将出未出,想流不能流,容若将那种哀极无泪的情状写地极精准。一说纺织娘。“只是”句:谓秋色和去年秋天相同。

赏析

xxx《菩萨蛮》词有“寒山一带伤心碧”,指日暮之时,山色转深。伤心是极言之辞。伤心碧即山色深碧,伤心白即极白。后人之词多类于此。在月光的映衬下水晶帘看上去一片白。水晶帘内端坐的美人已然不在。全词除却“云鬟香雾”的指代略露艳色之外,言语极平实。如果知晓这指代是化自xxx《月夜》,明白xxx藏在“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后面的相思凄苦,恐怕只有艳丽之后掩饰的惘然。

细读“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欲”字更是用的恰到好处,“欲”是将出未出,想流不能流,容若将那种哀极无泪的情状写地极精准。

年年秋日,看时光流转,如习以为常,总觉得日久天长,看见花谢都心无凄伤。待得一日光阴流尽,才醒转过来。秋风虫鸣月色深浓,仍似去年秋,你知为xxx鸿?感情的付出是相互映衬的。

菩萨蛮翻译及赏析 第20篇

《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原文

归鸿声断残云碧,

背窗雪落炉烟直。

烛底凤钗明,

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

曙色回牛斗。

春意看花难,

西风留旧寒。

注释

⑴菩萨蛮:词牌名。

xxx:这里指春天北归的大雁。碧:青绿色。

⑶背窗:身后的窗子。

⑷凤钗:即头钗,古代妇女的首饰。因其形xxx,故名。人胜:剪成人形的首饰。《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薄(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人、胜:皆古人于人日所戴饰物,始于晋唐。

⑹角:xxx中的一种乐器。此处含有敌兵南逼之意。晓漏:拂晓时的滴漏。漏:古代滴水计时的器具。

⑺牛斗:与斗、牛同。两个星宿名。

原文翻译

大雁南归,声声鸣叫,使人断肠的鸣声消失在布着丝丝残云的碧空中。窗外飘下了纷纷扬扬的雪花,室内垂直地升起了一缕炉烟。在微微烛光的映照下她头上插戴着明亮的凤钗,凤钗上所装饰的人胜首饰那么轻巧。

一夜凄凄角声把晓色催来,看晓漏已是黎明时分,斗转星横,天将破晓。转眼天光大亮,xxx的花儿想是开放了吧。但是时在早春,西风还余威阵阵,花儿仍然受到料峭春寒的威胁,那有心思出来争春!

作品赏析

菩萨蛮翻译及赏析 第21篇

菩萨蛮·翠翘xxx双鸂鶒

翠翘xxx双鸂鶒,水纹细起春池碧。池上海棠梨,雨晴红满枝。

绣衫遮笑靥,烟草粘飞蝶。青琐对芳菲,玉关音信稀。

翻译

一对鸂鶒鸟儿,身上披拂着灿烂的金色花纹,翘起它们那双翠绿的尾巴,在春水溶溶、碧绿滢滢的池面上,掀起了层层的水纹。岸边海棠花开,一阵潇潇春雨过后,天放晴了,红花满枝,滴着清亮的水珠儿,更加艳丽。

一位美丽的少女,乍出现在一个心有所悦但却陌生的男人面前。不由自主地抿嘴一笑,却露出了那一对可爱的酒窝儿于是她赶紧用绣衫遮住了,恰如飞蝶迷恋于阳春烟景。华贵之家,芳菲时节,景物依旧,可是,当日春游之人,今已远戍边塞,而且连个信儿都没有!

注释

翠翘:翠绿色的尾羽。

xxx:金色羽毛。

鸂鶒:水鸟,似鸳鸯而比鸳鸯略大,多紫色,喜雌雄并游,又名紫鸳鸯。

海棠梨:又名海红、甘棠,二月开红花,八月果熟。一说就是海棠花,又一说即棠梨。

靥:笑时面颊上的酒窝。

青琐:刷青漆且雕镂有连琐纹的窗户,泛指华美的窗户。此处借指华贵之家。

玉关:即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北,隋唐时的遗址大约在今甘肃安西县城东50公里处的疏勒河岸双塔堡附近。

创作背景

此词约作于唐大中(847—860)年间。《乐府纪闻》记载此事云:“令狐綯假xxx手撰二十阕以进。”据此,《菩萨蛮》诸阕乃xxx所撰而由令狐绹进献xxx之作。其时当在大中后期(850—859),正值xxx屡试不第之时。

赏析

此词上阕描写了一个春色满园、生意盎然而又充满着无限幽情的环境。鸂鶒,是如鸳鸯一样成双成对儿的象征爱情的鸟。有说:“此以鸂鶒之成双,喻闺人之独处。”从全词看,并非如此。这两句写景极其鲜艳,而暗含着欢情,是人眼中之所见。景物本身是令人赏心悦目的。下两句把满园春色的景物由动物而到植物,由水面而到池上。这两句的关键在“雨晴红满枝”。如丝的春雨飘洒之后,天色初晴,不仅没有落红满地,而是“红满枝”。有“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感觉。如果如xxx所说“能道得眼前真景,便是佳句”(xxx《履园谭诗》),上阕的四句正是这样。它由美丽成双、xxx其身、翠绿其尾的鸂鶒鸟,而到它们在春池中掀起粼粼水纹,两情欢洽;再由池及岸,树上棠梨花开,雨后新晴,红花满枝;景色幽美,气象清新。布局有动(前二句)有静(后二句),设色有浓(一、四句)有淡(二、三句)。xxx称温词《菩萨蛮》“语语是景,语语即是情”(《旧时月色斋词谭》)。从这四句看,正是用此明媚春光、佳景良辰,来衬托人情的欢愉。因为“言情之词,必藉xxx托,乃具深宛流美之致”(xxx《莲子居词话》)。此处的着力写景为下阕的意味浓醇奠定基础。

“绣衫遮笑靥,烟草粘飞蝶”。至此,才出现了人物。她红润的两腮上,有一对酒窝儿。写一个少女的娇羞,既有形,又有神;既有动作,又有对动作的掩饰;既有乍见时的内心欢悦,又有猛然引起的内心慌乱,这五个字形神兼备地写出了少女那颗欢悦却又不平静的心。xxx《论词随笔》提出:“词有三要,曰情,曰韵,曰气。情欲其缠绵,其失也靡。韵欲其飘逸,其失也轻。气欲其动宕,其失也放。”这句表现情,确很“缠绵”,但是不“靡”;表现韵(味),确很飘逸,但是不“轻”(浮);表现气(声气),确很“动宕”,但是不“放”(荡)。从词的结构说,这句是全首的关键。

接下来的一句又很警策:“烟草粘飞蝶。’“烟草”,总起来说是阳春烟景,即上阕那绿波荡漾的春水,那缀满枝头的棠梨。在“烟草”与“飞蝶”之间,用了一个“粘”字,可见“飞蝶”之于“烟草”十分迷恋。五、六句联起来看,上句深情无限,下句景色如画。但下句是比托衬映上句的.,这“绣衫遮笑靥”的人的深情远韵,恰如飞蝶恋恋于烟草。正是“情以景幽”,“景以情妍”。

俞平伯释首句为少女的妆饰,因而说“绣衫”句“乃承上‘翠翘’句”(见《读词偶得》)。也有人认为“绣衫”两句不过写女人的衣饰精致华丽而已。而xxx认为“绣衫”两句仍紧承上阕,继续写人情之欢愉,所不同的是:上阕情隐景中,下阕首二句,人则从后台走到了前台来,而以真实的描绘直写她的欢愉之情。上下阕之间,“意脉不断”,六句全是写她昔时两情初遇那令人难忘的良辰美景和自己的情意绵绵。可是此时都如过眼烟云,虽可追怀却不可复得了。

“青琐对芳菲,玉关音信稀”。这句是说,富贵之家,芳菲时节,景物依旧,可是,“玉关音信稀”,当日春游之人,此时已远戍边塞,而且连个信儿都没有。

这首闺情词,艺术手法颇有独到之处,而且“神理超越,不复可以迹象求矣;然细绎之,正字字有脉络”(xxx《介存斋论词杂著》)。针缕细密,间不容发,其“xxx今悲”之感,如“xxx玉,悠悠花香”(司空图《诗品·委曲》)透人心脾。

菩萨蛮翻译及赏析 第22篇

原文:

赤泥亭子沙头小,青青丝柳轻阴罩。亭下响流澌,衣波双鹭鹚。

田田初出水,菡萏念娇蕊。添个浣衣人。红潮较浅深。

注释:

赤泥亭子沙头小,青青丝柳轻阴罩。亭下响流澌(sī),衣波双鹭(lù)鹚(cí)。

澌:解冻时流动的水。澌,通嘶。流澌:流水声。鹭鹚:水鸟。

田田初出水,菡(hàn)萏(dàn)念娇蕊。添个浣衣人。红潮较浅深。

菡萏:荷花。

赏析:

这首题画词写得生动逼真。上片写画中美景。青青柳丝,赤泥小亭,亭下流水,鹭鹚对浴。下片写荷花与人交相辉映。

把物与人融为一体,为全画增添无限情韵。全词意境幽美,工丽新巧。

菩萨蛮翻译及赏析 第23篇

「原文」

玉纤弹处珍珠落,流多暗湿xxx薄。春露浥xxx,xxx浸晚霞。

风流心上物,本为风流出。看取薄情人,xxx无此痕。

「前言」

《菩萨蛮·玉纤弹处真珠落》是唐代诗人、词人xxx创作的一首词。

「注释」

①玉纤:纤纤玉手

②真珠:珍珠,喻眼泪

③xxx:化妆品,搽脸的粉。

④春露:女子的眼泪

⑤浥:润湿。

⑥xxx:女子的'眼神。

「翻译」

纤纤玉手弹开处,美人之眼泪零落,泪多多濡湿脸上薄薄的xxx粉。xxx春露润湿早晨的花儿,眼如xxx浸润晚霞。风流是心上的宝物,眼泪本为风流而洒。看那些薄情寡义之人,他们的xxx上绝无泪痕。

「赏析」

《菩萨蛮·玉纤弹处真珠落》此词约作于唐大中(847—860)年间。五代xxx《北梦琐言》卷四载:“宣宗爱唱《菩萨蛮》词。令狐相国(綯)假其(xxx)新撰密进之,戒令勿泄,而遽言于人,由是疏之。”温亦有言曰:“中书堂内坐将军。”xxx无学也。《乐府纪闻》记载此事云:“令狐綯假xxx手撰二十阕以进。”据此,《菩萨蛮》诸阕乃xxx所撰而由令狐绹进献xxx之作。其时当在大中后期(850—859),正值xxx屡试不第之时。

菩萨蛮翻译及赏析 第24篇

原文:

菩萨蛮·白日惊飚冬已半

[清代]xxx性德

惊飙掠地冬将半,解鞍正值昏鸦乱。冰合大河流,茫茫一片愁。

烧痕空极望,鼓角高城上。明日近长安,客心愁未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狂风席卷大地.冬天已过半。解下马鞍暂且停驻,正值黄昏,封鸦乱飞。黄河已成片成片地结冰,茫茫一片,恰如愁思不绝。

放眼望去,唯余一片野火的痕迹。高高的城楼上,鼓角连天。明日即将抵京,可游子的愁思却依然没有尽头。

注释

菩萨蛮:词牌名,本xxx曲,为双调,四十四字,以五七言组成。下片后二句与上片后二句字数格式相同。上下片各四句,均为两仄韵,两平韵。

惊飚(biāo):谓狂风。晋xxx《解尚书表》:“洪波振壑,xxx振壑;一惊飙拂野,林无静柯。”

解鞍:其意为解鞍下马,表示停下来。昏鸦:即乌鸦。此指黄昏之时乌鸦乱飞.。

冰合句:谓大河已为冰封,河水不再流动。xxx《北中寒》诗:“xxx合鱼龙死。”

烧痕:野火的痕迹。宋xxx《正月二十日往歧亭》:“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鼓角句:鼓和号角,是xxx队使用的一种用来发号施令的鼓和号角。白居易《祭杜宵兴》诗:“城头传鼓角,灯下整衣冠。”

长安:此代指北京城。

客心句:游子的愁思没有尽头。谢朓《暂使下都夜发xxx至京邑》诗:“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阑:残尽。

赏析:

上片勾画出一幅白日深冬归程图:“白日惊飙冬已半,解鞍正值昏鸦乱”,狂风卷折的冬日,归途昏鸦飞乱了天边的云霞,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画面壮丽而又消沉,让人生出欲说难言的怅惘。“惊飚”将冬日寒风之凛冽与气候的恶劣一闻道出,精到而更有画面感。接下来的“冰合大河流,茫茫一片愁”两句,又更增添了眼前冬景的壮阔,将归程图拉伸至无限壮阔之处,有种“长河落日圆”的雄阔壮丽。

下片归程图纵横延伸。“烧痕空极望,鼓角高城上”,放眼望去,苍茫的.平原上是一片野火烧过的痕迹;极目仰望,已经依稀可以看到鼓角和城墙,看来已经离家不远了。“明日近长安,客心愁未阑”,虽然明天就要回到京城,但一路上的奔波劳苦,并没有因此而消失,可见xxx这一路上有多辛苦了。结尾两句化自谢眺《暂使下都夜发xxx至京邑》“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在全词有画龙点睛之效,这愁便是xxx的经典式愁,言浅意深,引人深思。

全词写景皆是昏暗凄然,景中含情,然景致壮阔处又别有一番风度。语句含悲,语调凄楚,字里行间萦绕着百转柔情,诉尽了词人真实的内心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