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吊古战场文》阅读及翻译赏析 第1篇
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缓舒服的感觉。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牧童》一诗,不仅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该诗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诗中尽道牧童生活的闲逸与舒适。此诗委婉劝说钟傅趁早离开那尔虞我诈、角名竞利的官场,回归田园,过牧童那样无欲无求的生活。在此诗中,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现为迷失在宦途中的钟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本诗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李华《吊古战场文》阅读及翻译赏析(扩展6)
——李煜《虞美人》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李煜《虞美人》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李华《吊古战场文》阅读及翻译赏析 第2篇
广大辽阔的无边无际的旷野啊,极目远望看不到人影。河水弯曲得像带子一般,远处无数的山峰交错在一起。一片阴暗凄凉的景象:寒风悲啸,日色昏黄,飞蓬折断,野草枯萎,寒气凛冽犹如降霜的冬晨。鸟儿飞过也不肯落下,离群的野兽奔窜而过。亭长告诉我说:“这儿就是古代的战场,曾经全军覆没。每逢阴天就会听到有鬼哭的声音。真令人伤心啊!这是秦朝、汉朝,还是近代的事情呢?
我听说战国时期,齐魏征集壮丁服役,楚韩募集兵员备战。士兵们奔走万里边疆,年复一年暴露在外,早晨寻找沙漠中的水草放牧,夜晚穿涉结冰的河流。地远天长,不知道哪里是归家的道路。性命寄托于刀枪之间,苦闷的心情向谁倾诉?自从秦汉以来,四方边境上战争频繁,中原地区的损耗破坏,也无时不有。古时称说,外夷中夏,都不和帝王的**为敌;后来不再宣扬礼乐教化,武将们就使用奇兵诡计。奇兵不符合仁义道德,王道被认为迂腐不切实际,谁也不去实行。
唉哟哟!我想像北风摇撼着沙漠,胡兵乘机来袭。主将骄傲轻敌,敌兵已到营门才仓卒接战。原野上竖起各种战旗,河谷地奔驰着全副武装的士兵。严峻的军法使人心惊胆战,当官的威权重大,士兵的性命微贱。锋利的箭镞穿透骨头,飞扬的沙粒直扑人面。敌我两军激烈搏斗,山川也被震得头昏眼花。声势之大,足以使江河**,雷电奔掣。
何况正值极冬,空气凝结,天地闭塞,寒气凛冽的翰海边上,积雪陷没小腿,坚冰冻住胡须。凶勐的鸷鸟躲在巢里休息,惯战的军马也徘徊不前。绵衣毫无暖气,人冻得手指掉落,肌肤开裂。在这苦寒之际,老天假借强大的胡兵之手,凭仗寒冬肃杀之气,来斩伐屠戮我们的士兵,半途中截取军用物资,拦腰冲断士兵队伍。都尉刚刚投降,将军又复战死。尸体僵仆在大港沿岸,鲜血淌满了长城下的窟穴。无论高贵或是卑贱,同样成为枯骨。说不完的凄惨哟!鼓声微弱啊,战士已经精疲力竭;箭已射尽啊,弓弦也断绝。白刃相交肉搏啊,宝刀已折断;两军迫近啊,以生死相决。投降吧?终身将沦于异族;战斗吧?**将暴露于沙砾!鸟儿无声啊群山沉寂,漫漫长夜啊悲风淅淅,阴魂凝结啊天色昏暗,鬼神聚集啊阴云厚积。日光惨淡啊映照着短草,月色凄苦啊笼罩着白霜。人间还有像这样令人伤心惨目的景况吗?
我听说过,李牧统率赵国的士兵,大破林胡的入侵,开辟疆土千里,匈奴望风远逃。而汉朝倾全国之力和匈奴作战,反而民穷财尽,国力削弱。关键是任人得当,哪在于兵多呢!周朝驱逐猃狁,一直追到太原,在北方筑城防御,尔后全军凯旋回京,在宗庙举行祭祀和饮宴,记功授爵,大家和睦愉快而又安适。君臣之间,端庄和蔼,恭敬有礼。而秦朝修筑长城,直到海边都建起关塞,残害了无数的人民,鲜血把万里大地染成了赤黑;汉朝**攻击匈奴,虽然占领了阴山,但阵亡将士骸骨遍野,互相枕藉,实在是得不偿失。苍天所生众多的人民,谁没有父母?从小拉扯带领,抱着背着,唯恐他们夭折。谁没有亲如手足的兄弟?谁没有相敬如宾友的妻子?他们活着受过什么恩惠?又犯了什么罪过而遭杀害?他们的生死存亡,家中无从知道;即使听到有人传讯,也是疑信参半。整日忧愁郁闷,夜间音容入梦。不得已只好陈列祭品,酹酒祭奠,望远痛哭。天地为之忧愁,草木也含悲伤。这样不明不白的吊祭,不能为死者在天之灵所感知,他们的精魂也无所归依。何况战争之后,一定会出现灾荒,人民难免流离失所。唉唉!这是时势造成,还是命运招致呢?从古以来就是如此!怎样才能避免战争呢?惟有宣扬教化,施行仁义,才能使四方民族为天子守卫疆土啊。
李华《吊古战场文》阅读及翻译赏析 第3篇
“芳树无人花自落”,这里强调“无人”二字,便道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说明经过安史之乱,再也无人来此观赏,只能任其自开自落了。“春山一路鸟空啼”,春山一路,不仅使人想象到山花烂漫,鸟语宛转的佳境,但著以“空啼”二字,却成了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寞;这里不仅再也见不到那么多的游人墨客,而且连耕农、樵夫、村姑都不见了。“自落”和“空啼”相照应,写出了诗人面对大好山河的无限寂寞之感。
李渔《窥词管见》有云:“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诗和词在表现手法上是一致的。这首诗虽然还不能说就做到了“全篇不露秋毫情意”,但句句写景,句句含情,却是比较突出的。尤其值得提出的是,诗中虽然写的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却构成一幅暮春景象,渲染一种孤寂、凄凉、愁苦、叹惋的感情,这些景色都是为衬托诗人凄凉的心境服务的,它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
李华《吊古战场文》阅读及翻译赏析 第4篇
《吊古战场文》是李华“极思研搉”的力作。唐玄宗开元后期,骄侈昏庸,好战喜功,边将经常背信弃义,使用阴谋,挑起对边境****的战争,以邀功求赏,造成“夷夏”之间矛盾加深,战祸不断,士兵伤亡惨重。如749年(天宝八年)哥舒翰攻吐蕃石堡城,唐军战死数万;751年(天宝十年)安禄山率兵六万进攻契丹,全军覆没。《吊古战场文》以凭吊古战场起兴,中心是主张实行王道,以仁德礼义悦服远人,达到天下一统。在对待战争的观点上,主张兴仁义之师,有征无战,肯定反侵略战争,反对侵略战争。文中把战争描绘得十分残酷凄惨,旨在唤起各阶层人士的反战情绪,以求做到“守在四夷”,安定边防,具有强烈的针对性。虽用骈文形式,但文字流畅,情景交融,主题鲜明,寄意深切,不愧为古今传诵的名篇。
《吊古战场文》在《李遐叔文集》、《唐文粹》、《文苑英华》等均收入,文字小异,此不一一出校。
李华《吊古战场文》阅读及翻译赏析(扩展4)
——南歌子 贺铸阅读答案 翻译赏析
南歌子 贺铸阅读答案 翻译赏析
李华《吊古战场文》阅读及翻译赏析(扩展5)
——吕岩《牧童》阅读答案与翻译赏析
吕岩《牧童》阅读答案与翻译赏析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眠。
1.简析诗中的“铺”和“弄”二字的妙处。(3分)
李华《吊古战场文》阅读及翻译赏析 第5篇
朱钿宝玦,天上飞琼,比人间春别。*南*北,曾未见、漫拟梨云梅雪。淮山春晚,问谁识,芳心高洁?消几番、花落花开,老了玉关豪杰。
金壶剪送琼枝,看一骑红尘,香度瑶阙。韶华正好,应自喜、初识长安蜂蝶。杜郎老矣,想旧事、花须能说。记少年、一梦扬州,二十四桥明月。
【注释】
①瑶华:吴文英创调。
②朱钿宝玦:钿,以金银、玉贝镶嵌的首饰;玦,带一缺口的环形玉佩。
③漫拟:胡乱地比拟,随意猜想。
④消几番:经过几次。
⑤玉关:玉门关,代指宋金对峙时的*淮边关。
⑥一骑红尘: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⑦瑶阙:指皇宫。
⑧韶华:青春年华。
⑨杜郎:指杜牧。
【翻译】
仿佛朱钿和玉。又宛如天上的仙葩,与人间的凡花迥然有别。从*南到*北,人们从未见过第二棵。只能空自把她想象成云似的梨花,雪一般的寒梅。淮山一带春天即将离去,试问谁能理解她的高洁?用得着几次花开花落,便会空自老去。那些戍守边关的精英和豪杰。
看着剪下的琼枝装入金瓶,随着快马扬起的红尘进入宫阙。那时她正是含苞初放的美好时节,应该暗自欣喜初遇京师里的香蜂艳蝶。杜郎如今已经老去,料想往昔的风流韵事,花儿也能述说几许。仍记得少年时节,扬州风光繁盛奇绝。那美丽多姿的二十四桥,辉映着一轮清清的明月。
【赏析】
这首词吟咏扬州后土祠琼花,似别有寄托。开头写琼花颜*、姿态,以花喻宋亡后守节之士。但又为豪杰之士的衰老而感到悲哀。下阕“金壶”数句,写琼花当年曾得到朝廷特别赏识,花开灿烂,送到京城,使得满城蜂蝶兴奋迷乱。“杜郎老矣”数句,流露出对往日生活的追忆,暗示出遗民不忘本朝的高尚节*。
李华《吊古战场文》阅读及翻译赏析 第6篇
《吊古战场文》是李华“极思研搉”的力作,以凭吊古战场起兴,中心是主张实行王道,以仁德礼义悦服远人,达到天下一统。在对待战争的观点上,主张兴仁义之师,有征无战,肯定反侵略战争,反对侵略战争。文中把战争描绘得十分残酷凄惨,旨在唤起各阶层人士的反战情绪,以求做到“守在四夷”,安定边防,具有强烈的针对性。虽用骈文形式,但文字流畅,情景交融,主题鲜明,寄意深切,不愧为古今传诵的名篇。
《吊古战场文》名为“吊古”,实是讽今。全文以“古战场”为抒情的基点,以“伤心哉”为连缀全篇的感情主线,以远戍的苦况、两军厮杀的惨状、得人与否的对比、士卒家属吊祭的悲怆为结构层次,层层铺叙,愈转愈深,结末点出主旨。结构紧凑,一气呵成。开篇噼空描写古战场阴森悲凉的气象:沙漠空旷无边,杳无人迹,河水回环缠绕,群山交错杂列,天地昏暗,气象憔悴,飞蓬根断,野草枯死.飞鸟不肯落下,野兽离群而奔突,使人触目惊心,魂失魄散。接着文锋一转,借亭长之口点题,叙说古战场“常覆三军”的历史和天阴鬼哭的惨状,增强了文章的可信性与感染力。再以“伤心哉”的慨叹,倾吐深沉的吊古之情,给全篇笼罩**一层愁惨黯淡的感**彩。“秦欤?汉欤?将近代欤?”发问深婉,有力统领起全文。
李华提倡古文,力求克服齐梁靡丽之习,于骈俪之中寓古文之气,以散驭俳,崇雅去浮,使文章显示了清新质朴和刚劲有力的格调,充分表现了盛唐新体文赋的特色。
谢榛说:“熟读所作,有雄浑如大海奔涛,秀拔如孤峰峭壁。”(《四溟诗话》)《吊古战场文》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富有创造性。过去的吊文多以抒情为主,而《吊古战场文》则以议论为主。这些“带情韵以行”的议论,高屋建瓴,一泻直下,气势甚壮。中间用感叹句、反诘句调节节奏,使音调铿锵,参差成趣。运用夸张、对偶、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造成了一唱三叹的韵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段与段之间又以“吾闻夫”、“吾想夫”、“吾闻之”等散文性质的词语连接,使全篇始终保持着像“大海奔涛”一样“沛然莫之能御”的磅礴气势,一扫历来骈文那种绮丽柔弱的文风。这对后世的文赋有着颇大的影响。
李华《吊古战场文》阅读及翻译赏析 第7篇
①平沙:平旷的沙漠。垠,界限。夐(xiòng):远。
②曛:昏黑,太阳落山后的余光。
③铤(tǐng):疾走貌。
④腷(bì)臆:郁结苦闷的心情。
⑤耗斁(dù):耗损破坏。
⑥文教:指古代用以统治天下的礼乐典章制度。失宣:不提倡宣扬。武臣用奇:指武将以奇诡用兵。
⑦王道:指仁义礼乐等统治天下的法则。儒家用以与“霸道”相对。迂阔:迂远不切实情。
⑧期门:军门,营门。
⑨组练:战袍,组甲与练袍。
⑩至若:以至于。穷阴:严冬阴霾。胫:小腿。休巢:躲在巢中不出。踟蹰:不进貌。缯纩(zēng kuàng):丝织品称“缯”,棉絮称“纩”。此泛指丝、棉做成的衣服。
凭陵:凭借,有所依恃而凌人。杀气:肃杀之气,指苦寒的气候。
径截:恣意截击掠取。辎(zī)重: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物资。
蹙:迫近,相接触。
幂幂(mì mì):阴森惨淡貌。
殚(dān):尽。痡(pū):病。
猃狁(xiǎn yǔn):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周朝称“猃狁”,秦汉称“匈奴”。城:筑城以守。朔方:北方。指今山西内蒙一带。
饮至:古时出征凯旋,告之于庙而饮宴,称“饮至”。策勋:记功,将功勋书于简策,授予有功者以官爵。穆穆:和敬貌。棣棣:闲习貌。
起:筑。竟:至。关:山海关。荼毒生灵:残害人民。朱殷:流血。朱,红色。殷,赤黑色。血本红色,久则变为赤黑。
苍苍:指天。蒸民:众民,百姓。
悁悁心目:犹心目忧愁。悁悁(juān juān),忧愁貌。寝寐:睡梦。
凶年:荒年。《老子》:“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流离:流离失所。
守在四夷:守,守土。全句意谓宣文教,行王道,使戎夏为一,使四夷各为天子守土,免于战事。
李华《吊古战场文》阅读及翻译赏析 第8篇
浩浩乎,平沙无垠,?椴患?恕:铀?哟??荷骄婪住w鲑獠毅玻?绫?贞帧E疃喜菘荩?萑羲?俊D穹刹幌拢?揞?鋈骸Mこじ嬗嘣唬骸按斯耪匠∫玻?8踩??M??砜蓿?煲踉蛭拧!鄙诵脑眨∏仂:红#拷???#?p>
吾闻夫齐魏徭戍,荆韩召募。万里奔走,连年暴露。沙草晨牧,河*夜渡。地阔天长,不知归路。寄身锋刃,?臆谁?澹壳睾憾?梗?嗍滤囊模?兄莺?荆?奘牢拗?9懦迫窒模?豢雇跏ΑN慕淌???涑加闷妗F姹?幸煊谌室澹?醯烙乩????N睾羿嫖??/p>
吾想夫北风振漠,胡兵伺便。主将骄敌,期门受战。野竖旌旗,川回组练。法重心骇,威尊命贱。利镞穿骨,惊沙入面,主客相搏,山川震眩。声析*河,势崩雷电。至若穷*凝闭,凛冽海隅,积雪没胫,坚*在须。鸷鸟休巢,征马踟蹰。缯纩无温,堕指裂肤。当此苦寒,天假强胡,凭陵杀气,以相剪屠。径截辎重,横攻士卒。都尉新降,将*复没。尸踣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无贵无贱,同为枯骨。可胜言哉!鼓衰兮力竭,矢尽兮弦绝,白刃交兮宝*折,两*蹙兮生死决。降矣哉,终身夷狄;战矣哉,暴骨沙砾。鸟无声兮山寂寂,夜正长兮风淅淅。魂魄结兮天沉沉,鬼神聚兮云幂幂。日光寒兮草短,月*苦兮霜白。伤心惨目,有如是耶!
吾闻之:牧用赵卒,大破林胡,开地千里,遁逃匈奴。汉倾天下,财殚力?。任人而已,岂在多乎!周逐猃狁,北至太原。既城朔方,全师而还。饮至策勋,和乐且闲。穆穆棣棣,君臣之间。秦起长城,竟海为关。荼毒生民,万里朱殷。汉击匈奴,虽得*山,枕骸?桃埃?Σ徊够肌?/p>
苍苍蒸民,谁无父母?提携捧负,畏其不寿。谁无兄弟?如足如手。谁无夫妇?如宾如友。生也何恩,杀之何咎?其存其没,家莫闻知。人或有言,将信将疑。????心目,寤寐见之。布奠倾觞,哭望天涯。天地为愁,草木凄悲。吊祭不至,精魂无依。必有凶年,人其流离。呜呼噫嘻!时耶命耶?从古如斯!为之奈何?守在四夷。
[1]浩浩:辽阔的样子。垠(yín银):边际。
[2]?椋?iòng):远。
[3]纠纷:重叠交错的样子。
[4]黯:昏黑。
[5]曛:赤黄*,形容日*昏暗。
[6]蓬:草名,即蓬蒿。秋枯根拔,随风飘转。
[7]挺:通“铤”(tǐng),疾走的样子。
[8]亭长:秦汉时每十里为一亭,设亭长一人,掌管治安、诉讼等事。唐代在尚书省各部衙门设置亭长,负责省门开关和通报传达事务,是流外(不入九品职级)吏职。此借指地方小吏。
[9]三*:周制:天子置六*,诸侯大国可置三*,每*一万二千五百人。此处泛指*队。
[10]齐魏、荆韩:战国七雄中的四个国家。荆,即楚国。这里泛指战国时代。召募:以钱物招募兵员。徭役和召募,是封建时代的义务兵和雇佣兵。
[11]?(bì必)臆:心情苦闷。?澹?础八摺薄?/p>
[12]四夷:四方边境的少数民族。夷,古时对异族的贬称。
[13]耗?荆?ù妒):损耗败坏。
[14]戎:西方少数民族。此泛指少数民族。夏:华夏,汉族。
[15]王师:帝王的*队。古称帝王之师是应天顺人、吊民伐罪的仁义之师。
[16]文教:指礼乐法度,文章教化。
[17]用奇:使用*谋诡计。
[18]奇兵:乘敌不备进行突然袭击的部队。
[19]王道:指礼乐仁义等治理天下的准则。迂阔:迂腐空疏。
[20]期门:*营的大门。
[21]旌旗:旗帜的统称。旌,用旄牛尾和**鸟羽作竿饰的旗。
[22]组练:即“组*被练”,战士的衣*服装。此代指战士。
[23]析:分离,劈开。原作“折”,据《唐文粹》及《文集》改。
[24]穷*:犹穷冬,极寒之时。
[25]海隅:西北极远之地。海,瀚海,在蒙古高原东北;一说指今内蒙古自治区之呼伦贝尔湖。
[26]缯纩(zēng增kuàng旷):缯,丝织品的总称。纩,丝绵。古代尚无棉花,絮衣都用丝棉。
[27]凭陵:凭借,倚仗。
[28]辎(zī资)重:*用物资的总称。
[29]都尉:官名,此指职位低于将*的武官。
[30]踣(bó博):僵仆。
[31]胜(shēng生):尽。
[32]蹙(cù促):迫近,接近。
[33]幂(mì密)幂:深浓*暗。
[34]牧:李牧,战国末赵国良将,守雁门(今山西北部),大破匈奴的入侵,击败东胡,降服林胡(均为匈奴所属的部族)。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靠近赵国边境。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5]殚(dān丹):尽。?(pū铺):劳倦,病苦。汉武帝时,多次大举征伐匈奴及大宛、西羌、南越,以至“赋税既竭,犹不足以奉战士”、“天下虚耗”,甚至“人复相食”。见《史记·平准书》、《汉书·食货志》。
[36]猃狁(xiǎn险yǔn允):也作“猃狁”、“荤粥”、“獯鬻”、“薰育”、“荤允”等,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即匈奴的前身。周宣王时,猃狁南侵,宣王命尹吉甫统*抗击,逐至太原(今宁夏固原县北),不再穷追。二句出自《诗经·小雅·六月》:“薄伐猃狁,至于太原”。
[37]城:筑城。朔方:北方。一说即今宁夏灵武县一带。句出《诗经·小雅·出车》:“天子命我,城彼朔方。”
[38]饮至:古代盟会、征伐归来后,告祭于宗庙,举行宴饮,称为“饮至”。策勋,把功勋记载在简策上。句出《左传》桓公二年:“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礼也。”
[39]穆穆:端庄盛美,恭敬谨肃的样子,多用以形容天子的仪表,如《礼记·曲礼下》:“天子穆穆”。棣(dì弟)棣,文雅安和的样子。
[40]荼(tú涂)毒:残害。
[41]殷(yān*):赤黑*。《左传》成公二年杜注:“血*久则殷。”
[42]*山:在今内蒙古中部,西起河套,东接内兴安岭,原为匈奴南部屏障,匈奴常由此以侵汉。汉武帝时,为卫青、霍去病统*夺取,汉*损失亦惨重。
[43]苍苍:指天。蒸,通“?a”,众,多。
[44]??(yuān冤)??:忧愁郁闷的样子。
[45]寤寐:梦寐。
[46]布奠倾觞:把酒倒在地上以祭奠死者。布,陈列。奠,设酒食以祭祀。
[47]不至:不能达于死者。精魂:精气灵魂。古时认为人死后,其精气灵魂能够离开身体而存在。
[48]凶年:荒年。语出《老子道德经》第三十章:“大*之后,必有凶年”。大举兴兵造成大量农业劳动力的征调伤亡,再加上双方*队的蹂躏掠夺以及*费的负担,必然影响农业生产的种植和收成。故此处不仅指自然灾荒。
[49]守在四夷:语出《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古者天子,守在四夷。”
广大辽阔的无边无际的旷野啊,极目远望看不到人影。河水弯曲得像带子一般,远处无数的山峰交错在一起。一片*暗凄凉的景象:寒风悲啸,日*昏黄,飞蓬折断,野草枯萎,寒风凛冽犹如降霜的冬晨。鸟儿飞过也不肯落下,离群的野兽奔窜而过。亭长告诉我说:“这儿就是古代的战场,曾经全*覆没。每逢*天就会听到有鬼哭的声音。真令人伤心啊!这是秦朝、汉朝,还是近代的事情呢?
我听说战国时期,齐魏征集壮丁服役,楚韩募集兵员备战。士兵们奔走万里边疆,年复一年暴露在外,早晨寻找沙漠中的水草放牧,夜晚穿涉结*的河流。地远天长,不知道哪里是归家的道路。*命寄托于**之间,苦闷的心情向谁倾诉?自从秦汉以来,四方边境上战争频繁,中原地区的损耗破坏,也无时不有。古时称说,外夷中夏,都不和帝王的*队为敌;后来不再宣扬礼乐教化,武将们就使用奇兵诡计。奇兵不符合仁义道德,王道被认为迂腐不切实际,谁也不去实行。
唉哟哟!我想像北风摇撼着沙漠,胡兵乘机来袭。主将骄傲轻敌,敌兵已到营门才仓卒接战。原野上竖起各种战旗,河谷地奔驰着全副武装的士兵。严峻的*法使人心惊胆战,当官的威权重大,士兵的*命微贱。锋利的箭镞穿透骨头,飞扬的沙粒直扑人面。敌我两*激烈搏斗,山川也被震得头昏眼花。声势之大,足以使*河*,雷电奔掣。
何况正值极冬,空气凝结,天地闭塞,寒气凛冽的翰海边上,积雪陷没小腿,坚*冻住胡须。凶猛的鸷鸟躲在巢里休息,惯战的*马也徘徊不前。绵衣毫无暖气,人冻得手指掉落,肌肤开裂。在这苦寒之际,老天假借强大的胡兵之手,凭仗寒冬肃杀之气,来斩伐屠戮我们的士兵,半途中截取*用物资,拦腰冲断士兵队伍。都尉刚刚投降,将*又复战死。尸体僵仆在大港沿岸,鲜血淌满了长城下的窟穴。无论高贵或是卑贱,同样成为枯骨。说不完的凄惨哟!鼓声微弱啊,战士已经精疲力竭;箭已*尽啊,弓弦也断绝。白刃相交肉搏啊,宝*已折断;两*迫近啊,以生死相决。投降吧?终身将沦于异族;战斗吧?尸骨将暴露于沙砾!鸟儿无声啊群山沉寂,漫漫长夜啊悲风淅淅,*魂凝结啊天*昏暗,鬼神聚集啊*云厚积。日光惨淡啊映照着短草,月*凄苦啊笼罩着白霜。人间还有像这样令人伤心惨目的景况吗?
我听说过,李牧统率赵国的士兵,大破林胡的入侵,开辟疆土千里,匈奴望风远逃。而汉朝倾全国之力和匈奴作战,反而民穷财尽,国力削弱。关键是任人得当,哪在于兵多呢!周朝驱逐猃狁,一直追到太原,在北方筑城防御,尔后全*凯旋回京,在宗庙举行祭祀和饮宴,记功授爵,大家和睦愉快而又安适。君臣之间,端庄和蔼,恭敬有礼。而秦朝修筑长城,直到海边都建起关塞,残害了无数的*,鲜血把万里大地染成了赤黑;汉朝出兵攻击匈奴,虽然占领了*山,但阵亡将士骸骨遍野,互相枕藉,实在是得不偿失。苍天所生众多的*,谁没有父母?从小拉扯带领,抱着背着,唯恐他们夭折。谁没有亲如手足的兄弟?谁没有相敬如宾友的妻子?他们活着受过什么恩惠?又犯了什么罪过而遭杀害?他们的生死存亡,家中无从知道;即使听到有人传讯,也是疑信参半。整日忧愁郁闷,夜间音容入梦。不得已只好陈列祭品,酹酒祭奠,望远痛哭。天地为之忧愁,草木也含悲伤。这样不明不白的吊祭,不能为死者在天之灵所感知,他们的精魂也无所归依。何况战争之后,一定会出现灾荒,*难免流离失所。唉唉!这是时势造成,还是命运招致呢?从古以来就是如此!怎样才能避免战争呢?惟有宣扬教化,施行仁义,才能使四方民族为天子守卫疆土啊。[1]
创作背景
《吊古战场文》是唐代李华“极思确榷”的名篇。此文有感于玄宗后期,内政不修,滥事征伐而发。据《资治通鉴·唐纪》载,天宝十年(751)夏,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南诏,“*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天宝八载六月,哥舒翰以兵六万三千,攻吐蕃石堡城,拔之,唐*率死者数万。”这些由唐王朝君臣的骄恣、昏暴所发动的“开边”战争,给各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对唐王朝的黩武政策、对“开边意未已”的“武皇”所发动的不义战争,都有过批判,如李白《羽檄如流星》、杜甫《兵车行》等。对古战场也都作过悲凉惨悴的描绘,如:“下马古战场,四顾但茫然。风悲浮云去,黄叶坠我前。朽骨穴蝼蚁,又为蔓草缠……”(杜甫《遣兴三首》之一)“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士卒涂草莽,将*空尔为。”(李白《战城南》)与李、杜同时代的李华,其《吊古战场文》也与李、杜的诗具有同样的写作意图和社会意义。
【解析】
背景:唐玄宗好大喜功,轻启战端,连年征战,以致民不聊生。
对古战场环境的描写:荒凉肃杀的景*(实景)
1.平旷的沙漠无边无际,看不到人影(环境)
2.河水像带子般环绕;群山起伏,纵横交错(环境)
3.一片*暗愁惨,风声凄厉,白日昏暗,寒气凛冽如同降霜的早晨(天气)
4.飞蓬根断,野草叶枯(植物)
5.鸟儿高飞,不肯著地;野兽奔跑,孤单失群(动物)
悲伤;感慨战争从古至今不断发生,以致死伤无数
突出战争之可怕,使人们讨厌战争
铺写士兵生活的苦况:
1.连年征战,居无定所,长期露宿山野;2.生活艰苦,晨早放牧,晚渡*河;3.归家无期;4.时刻身处险地;5.心中郁结无人倾诉。
战祸连年的原因:君主不再宣扬教化(「文教失宣」),当政者崇尚武力。
感受:惊叹文教失宣而致战祸连年。
铺写敌我交战时、战后的惨况:
交战时:敌我双方搏斗激烈,山川为之震动。胡人占了天时地利,在寒冷括大风沙的环境下,截夺*粮,从侧面攻打我*,利箭不断穿进士兵的骨?。最后,人力和兵器也耗尽了,有的投降,有的战死;战死士兵的数目惊人。侥幸生存的则心情矛盾,不知继续苦战,还是投降。
交战后:一片死寂,鸟儿和山野寂静无声,只听到风声。月*昏暗,天气寒凉,遍地霜雪,士兵的亡魂则聚集此地。
认为世间最悲伤的莫过於此。
写出战争带给*的苦难,从以*惕君主要宣扬文教,以避免战争
引用4个史例,提出择贤任能之重要
正面:1.战国时赵国任用李牧,大破林胡,迫使匈奴遁逃,开拓千里的疆土,使外族不敢再侵犯边境;2.周朝时任用尹吉甫,赶走猃狁,在北方筑了长城后,全师而还;返国后设宴庆贺,君臣气氛和睦。
反面:1.秦代大量征召*修筑长城,结果死伤无数;2.汉代倾尽全国财力和人力政击匈奴,结果虽取得*山,却弄至国家财尽人疲,死伤无数。
写作方法:引用史例;对比;借古讽今
作用:借古讽今,讽刺唐玄宗如秦汉的君主一样,结果只会得不偿失;此外,亦希望唐玄宗应向周/朝的君主学习,任用贤能才是避免战争的方法。
铺写战争为*及家人带来的痛苦
1.不知道亲人是生是死;2.即使有亲人的消息,也是半信半疑;3.终日忧愁,连睡觉也梦见亲人;4.接到亲人的坏消息,在家中望著天崖哭祭;5.吊祭亲人时,鬼魂不到,担心他魂魄不知依附何处;6.战后百姓将要面对饥荒或天灾,*到处流离失所。
无可奈何
提出解决方法:用文德使四方异族归顺,各为天子守土,就可消除战祸。(「守在四夷」)
对争的观点:
1.并不是完全反战,赞同保卫国土的战争,只反对不义之战(因好大喜功而引发的战争);
2.认为任人得当是战争致胜的关键;
3.提出避免战争的方法:(a)宣扬文教,使外族为朝廷镇守边疆;(b)善用武将,以驱逐外族,全师而还。
赏析:
《吊古战场文》是李华“极思研?n”的力作,以凭吊古战场起兴,中心是主张实行王道,以仁德礼义悦服远人,达到天下一统。在对待战争的观点上,主张兴仁义之师,有征无战,肯定反侵略战争,反对侵略战争。文中把战争描绘得十分残酷凄惨,旨在唤起各阶层人士的反战情绪,以求做到“守在四夷”,安定边防,具有强烈的针对*。虽用骈文形式,但文字流畅,情景交融,主题鲜明,寄意深切,不愧为古今传诵的名篇。
《吊古战场文》名为“吊古”,实是讽今。全文以“古战场”为抒情的基点,以“伤心哉”为连缀全篇的感情主线,以远戍的苦况、两*厮杀的惨状、得人与否的对比、士卒家属吊祭的悲怆为结构层次,层层铺叙,愈转愈深,结末点出主旨。结构紧凑,一气呵成。开篇劈空描写古战场*森悲凉的气象:沙漠空旷无边,杳无人迹,河水回环缠绕,群山交错杂列,天地昏暗,气象憔悴,飞蓬根断,野草枯死.飞鸟不肯落下,野兽离群而奔突,使人触目惊心,魂失魄散。接着文锋一转,借亭长之口点题,叙说古战场“常覆三*”的历史和天*鬼哭的惨状,增强了文章的可信*与感染力。再以“伤心哉”的慨叹,倾吐深沉的吊古之情,给全篇笼罩上了一层愁惨黯淡的感**。“秦欤?汉欤?将近代欤?”发问深婉,有力统领起全文。
李华《吊古战场文》阅读及翻译赏析 第9篇
韩琦(1008年—1075年),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词人,仁宗天圣年间进士。他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人称“韩范”。当时,边疆传颂一首歌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韩琦一生,历经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亲身经历和参加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抵御西夏、庆历新政等。在仕途上,韩琦曾有为相十载、辅佐三朝的辉煌时期,也有被贬在外前后长达十几年的地方任职生涯。但无论在朝中贵为**,还是任职在外,韩琦始终替朝廷着想,忠心报国。在他的仕途生涯中,无论在朝中为相,或在地方任职,都为北宋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朝中,他运筹帷幄,使_朝迁清明,天下乐业_;在地方,他忠于职守,勤政爱民。是封建社会的官僚楷模。
熙宁八年(1075)六月,韩琦在相州溘然长逝,享年68岁。宋神宗为他“素服哭苑中”御撰墓碑:“两朝顾命定策元勋”。谥忠献,赠尚书令,配享宋英宗庙庭,备极衰荣。
有《安阳集》五十卷。《全宋词》录其词四首。
李华《吊古战场文》阅读及翻译赏析(扩展9)
——杨朴《莎衣》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杨朴《莎衣》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宋 杨朴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③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紫绶金章④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①莎衣:即蓑衣。②杨朴:字契元,为人恬淡闲静,一生布衣。③菡萏:荷花。④紫绶金章:紫色绶带,黄金印章,指高级的官爵。
1.“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这首诗的尾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参***
1.示例:这两句描绘的画面充满了诗情画意,波光潋滟,烟霭迷蒙,苇影参差,莲叶滴翠,荷花吐香,雨洒湖面,如溅珠迸玉,此间一叶扁舟,舟上卧着一位披着蓑衣的渔人。诗人描绘这幅渔人乐趣图,是对渔人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生活的赞颂,也是对桃花源式的理想天地的向往。(意对即可)
2.示例:在表现手法上,尾联运用了对比(或衬托)和象征手法。诗人将“紫绶金章”和“莎衣”对比,莫说紫绶金章多么高贵,也不肯轻易将蓑衣与之交换;以“紫绶金章”象征荣华富贵,以“莎衣”象征*淡**的生活。表现了诗人遗世**、飘然物外,视官爵如敝履的思想。(意对即可)
⑴请对颔联“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作简要赏析。(4分)
⑵在本诗中,“莎衣”有怎样的象征意义?(4分)
参***
⑴颔联既直接描写主人公身披莎衣,驾扁舟畅行江湖,或卧或立,穿蒹葭,闻荷香,又以朦胧烟雨和蒹葭之影、菡萏之香等景象作烘托,充分体现了主人公放旷不羁、**洒脱的'心性。(“人物描写”意占2分、“景物烘托”意占1分,表达效果占1分)
⑵在本诗中,“莎衣”是诗人放旷不羁、**洒脱、清高脱俗的品性和热爱自然、崇尚**、蔑视**的志趣的写照。(具体准确答出主人公的志趣或品性即可,其中“**放旷”意占2分,“脱俗,不慕**”意占2分)
1.结合诗句说明颔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5分)
2.这首诗通过莎衣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
1. ①对仗,如“蒹葭”对“菡萏”,“影里”对“香中”。 ②视觉和嗅觉等角度进行描写,如“蒹葭影里和烟卧”是视觉角度“菡萏香中带雨披”是嗅觉角度。 ③借景抒情,借此景抒发对莎衣的喜爱之情,对渔人生活的向往之情。(答出2组)这两句描绘的画面充满了诗情画意,波光潋滟,烟霭迷蒙,苇影参差,莲叶滴翠,荷花吐香,雨洒湖面,如溅珠迸玉,此间一叶扁舟,舟上卧着一位披着蓑衣的渔人。(术语+解析)
2. 桃花源式的理想天地的向往,也是对官场的厌恶与摒弃。(结合四联分析)
赏析:这首诗除尾联两句抒情言志以外,其余六句都是咏蓑衣的。首联写渔人爱蓑衣。颔联写渔人披蓑衣。颈联写渔人脱蓑衣。
蓑衣虽然是用草和绳子编缀而成的,但是在渔人的眼里,它是色彩鲜明、质地轻柔的,穿着它是胜过衣服的。穿上它,倚在船上钓鱼是非常合适惬意的。吟诗是诗人的事,钓鱼是渔人的事,既钓鱼又吟诗,就不是一般的渔翁,而是闲居江湖的高雅之士的行为了。诗人爱蓑衣,正是他喜爱浪迹江湖,不与污浊庸俗的官场往来的思想情感的流露。这两句为全诗定下了基调,表现了淡泊清高的情韵。
颔联叙渔人披蓑衣。这两句意思是:在那芦苇的婆娑影子里,在那浮动的水气中,披着蓑衣卧在渔船之上;在那如盖的莲叶影里,在那清幽的荷香中间,披着蓑衣御着雨。这一联写得有意境,波光潋滟,烟霭迷蒙,苇影参差,莲叶滴翠,荷花吐香,加上雨洒做面,如溅珠进玉,此间一叶扁舟,舟上卧着披了蓑衣的渔人,这景象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人描绘这么一幅渔人乐趣图,是对渔人无优无虑生活的赞颂,也是对“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的向往。诗人之所以要叙写渔人披蓑衣的情景,就在于借此表现一个桃花源式的理想天地。因此这里的景愈美,也就显得人愈雅,从而对比了现实社会中官场的混浊,披上蓑衣,就能超然尘外,就可归返自然,诗人对蓑衣是非常喜爱的。
颈联写醉后和晴时脱蓑衣,在两种情况下脱下蓑衣:一是在好客的酒家开怀畅饮、醉意朦胧之后,狂放自在,抛开了蓑衣;一是在晚霞满天,收棹拢岸之后,把蓑衣脱下来,随手堆放在渔舍里。这显然是对无拘无束、怡然自乐的渔人生活的讴歌。
以上三联都集中笔墨于写蓑衣。首联系总起,二三两联分写,一写“披”,一写“脱”。“披妙时风景如画,“脱”时神情活现。写“披”,景是动,人是静;写“脱”,景是静,人是动。一“披”一“脱”,两相对照,把诗人对这种渔人生活的由衷深爱披沥无遗。
尾联画龙点睛,揭示主旨:任凭你紫绶金章有多高贵,我是不会轻易把我的蓑衣换你的官场礼服的。“莎衣”也就有了象征意义。“富贵非吾愿”,衣锦而招摇过市那是沐猴而冠。穿上莎衣“遁世以保真”,“渔歌入浦深”;“白云依静渚”,“万事不关心”。诗人面对宋太宗而拒绝受官,正和他不愿将蓑衣换官服的思想行为是相一致的,由此可见其思想情操。这就表明,这首《莎衣》,不是一般的咏物诗,而是一首咏物言志诗。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视官爵如敝屣的思想,由于要和“紫缓金章妙对举,因而诗人改变了自楚辞《渔父》以来一贯咏渔翁的写法,不着力于“人”而专意于“衣”,从而构成“换”的关系,构思新巧。在前三联极写蓑衣的基础上,笔锋一转,泻出正题,是点峭传神之笔,足有千钧万解之力。
注释:
①胜衣:即蓑衣。
②蒹葭:芦苇。
③饶:任凭。紫绶金章:紫色绶带,黄金印章,指高级**的服饰。
④博换:交换。
⑤菡萏:荷花
蓑衣绿蓝相间胜过锦衣,(穿上它)正好靠在船边吟诗、钓鱼。
渔人披着蓑衣,看雨洒湖面,蒹葭苍苍,烟雾迷蒙,闻荷花飘香,想躺就躺,想坐就坐,无拘无束,无忧无虑。
在酒家喝醉后,在晚晴时,脱掉蓑衣,**自在,潇洒超脱。
任凭那紫绶金印多么珍贵,却休想用它来换取我的蓑衣。
李华《吊古战场文》阅读及翻译赏析 第10篇
《吊古战场文》是李华“极思研搉”的力作。唐玄宗开元后期,骄侈昏庸,好战喜功,边将经常背信弃义,使用阴谋,挑起对边境少数民族的战争,以邀功求赏,造成“夷夏”之间矛盾加深,战祸不断,士兵伤亡惨重。如749年(天宝八年)哥舒翰攻吐蕃石堡城,唐军战死数万;751年(天宝十年)安禄山率兵六万进攻契丹
李华(715-766年),字遐叔,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唐代大臣、文学家。开元二十三年,中进士。天宝二年,登博学宏辞科,拜监察御使,转右补阙。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接受凤阁舍人伪职。“安史之乱”平定后,贬为杭州司户参军。后来,隐居大别山南麓,信奉佛法。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病故。作为著名散文家,与萧颖士齐名,世称_萧李_,并与萧颖士、颜真卿积极共倡古义,开启唐代古文运动之先河,著有《李遐叔文集》四卷。► 29篇诗文► 70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