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考知识点总结 第1篇
1、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金属导体里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规定正电荷的定向移动方向为电流方向。
2、电流表不能直接与电源相连。
3、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安全电压应不高于36V,家庭电路电压220V。
4、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玻璃温度越高电阻越小)。
5、能导电的物体是导体,不能导电的物体是绝缘体(错,“容易”,“不容易”)。
6、在一定条件下导体和绝缘体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7、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温度有时不考虑)。
8、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都是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9、利用欧姆定律公式要注意I、U、R三个量是对同一段导体而言的。
10、伏安法测电阻原理:R=U/I伏安法测电功率原理:P=UI。
11、串联电路中:电压、电功、电功率、电热与电阻成正比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功、电功率、电热与电阻成反比。
12、在生活中要做到: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13、开关应连接在用电器和火线之间。两孔插座(左零右火),三孔插座(左零右火上地)。
14、“220V100W”的灯泡比“220V40W”的灯泡电阻小,灯丝粗。
15、家庭电路中,用电器都是并联的,多并一个用电器,总电阻减小,总电流增大,总功率增大。
16、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保险丝熔断,产生的原因有两个:
①短路
②总功率过大。
17、磁体自由静止时指南的一端是南极(S极),指北的一段是北极(N极)。磁体外部磁感线由N极出发,回到S极。
18、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19、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20、磁场的方向:
①自由的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
②该点磁感线的切线方向。
21、奥斯特试验证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电生磁、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磁生电、发电机)。
22、电流越大,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有铁心比无铁心磁性要强的多)。
23、电磁继电器的特点: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无磁性(自动控制)。
24、发电机是根据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法拉第)。
25、电动机是根据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这一现象制成的,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26、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①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
②切割磁感线。
27、磁场是真实存在的,磁感线是假想的。
28、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它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有力的作用。
2023中考知识点总结 第2篇
一、隋唐
1、581年,xxx(xxx)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xxx实行了改革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
2、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分为三点四段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到余杭,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熟记P2,xxx图)。隋、元两朝大运河的南北起点都相同,南起今杭州,北到今北京,都以洛阳为中心,元朝南粮北运比隋朝更有优势的理由:新开了两段运河,运河从杭州直达北京(大都),还开辟了畅通的海道。
3、618年,xxx(xxx)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隋朝时xxx主持修赵州桥,它是我国最古老的石拱桥。
4、xxx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5、xxx期唐太宗(xxx)统治时出现“贞观之治”(23年);唐朝中期xxx(xxx)统治时,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29年)。
6、曲辕犁和筒车的出现,表明唐朝农业生产工具有了很大改进。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唐朝。
7、唐朝疆域,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以北和库页岛,南及南海。
8、唐太宗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民族的拥护被北方各族称为“天可汗”。
9、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六诏人是彝、白族的祖先,吐蕃是藏族的祖先。
10、唐太宗派大臣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成亲。他们为促进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拉萨大昭寺有她的塑像。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进一步密切了xxx的友好关系。
11、中日交往历史悠久,早在汉朝时就有往来。唐朝时,中日往来频繁,日本先后13次派遣唐使。日本到唐朝的留学生中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吕;唐朝时期东渡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和尚(他6次东渡日本,最后一次才成功)。
12、xxx年著名僧人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3、755年,唐朝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后来,其部将史思明继续进行叛乱,直到763年,唐朝才平定叛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危害:使北方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14、隋唐时期,最杰出的医药学家是xxx,其名著《千金方》对我国的医药学发展影响巨大。后人尊称xxx为“药王”。
15、唐朝最著名的诗人有xxx、xxx、白居易。xxx被称为“诗仙”,他的不朽名作有《蜀道难》和《望庐山瀑布》等;xxx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名作有《三吏》、《三别》等作品;白居易的著名作品有《长恨歌》和《琵琶行》。
16、隋唐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有柳公权、颜真卿;著名的画家有隋朝的展子虔和唐朝的阎立本、xxx,其中的xxx被后人尊为“画圣”,代表作为《天王送子图》
17、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在隋唐时期开凿的敦煌莫高窟,是石窟艺术的典型代表。
二、五代、辽、宋、夏、金等_
1、唐朝灭亡后的50多年里,中原地区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总称五代。
2、960年,后周大将xxx(xxx)发动xxx变建立北宋,定都开封。
3、916年,xxx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在上京称帝,建立xxx后,契丹改国号为辽;1038年,xxx建立西夏(我国西北地区由党项族建立并定都兴庆的_);
4、1115,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xxx,定都会宁。1127年,金灭亡北宋;1127年,xxx立南宋,定都临安。
5、订立“澶渊之盟”的双方是辽与宋
6、南宋的抗金名将有xxx和xxx等,xxx于1140年在郾城之战中大败xxx。
7、北宋时发明了插秧农具“秧马”;还出现了牛转翻车;政府把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由福建推广到北方一些地方。南宋时,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太湖流域一带的水稻产量很高,当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8、北宋的开封和南宋的临安都有夜市、晓市,还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瓦子)”;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三、元朝
1、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xxx汗,统一蒙古_。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为政治中心、闻名世界的商业中心);
2、我国古代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全国统一的封建王朝是元朝,第二个是清朝。
3、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管辖吐蕃(西藏地区),使西藏正式成为我国_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
4、元朝还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最早将台湾纳入其行政管辖范围,表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元朝时意大利人xxx波罗在中国生活了十多年,并经常巡视各省或出使外国,元朝对外贸易的最大港口是泉州。
2023中考知识点总结 第3篇
一、“主体”、“主要”、“主角”、“主导力量”类
1、我国“_”中的国家主体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主体是公有制。我国分配制度的主体是按劳分配。
3、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是科学技术。
5、我们参与经济生活的主要表现于日常生活的消费和理财。
6、我国经济大舞台上的主角是公有制经济。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是国有经济。
二、“基本”类
1、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我国的基本国策有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
3、最终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4、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
5、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
6、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7、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8、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是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10、我国环境的基本状况: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11、我国资源的基本国情: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
12、“两个基本点”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13、我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和必然要求是:中国_要始终代表…P36
14、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立法)、有法必依(守法)、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执法)。
三、“基础”类
1、发展_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我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政治基础:四项基本原则。
3、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
4、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发展教育和科学。
5、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是教育。
6、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自然资源。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大自然。
7、人民民主专政国家_的基础是工农联盟。
8、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物质文明的发展。
9、国家立法活动的基础是宪法。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宪法
四、“根本”类
1、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在各方面形成与……充满生机和活力。(P38)
3、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四项基本原则;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4、中国发展的根本基点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5、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是教育。
6、实现经济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是发展科技、教育。
7、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_制度。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8、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9、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是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宪法。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是宪法。
10、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有国家性质、根本制度、国家根本任务、基本经济制度等。
11、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共同富裕。
12、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首要的和根本的要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3、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保证是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4、提升广大人民的综合素质和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根本是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
1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16、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
17、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18、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五、“本质”、“实质”、“性质”类
1、我国改革的实质(性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的本质:发展问题。
3、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是:共同富裕。
4、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义社会。
2023中考知识点总结 第4篇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xxx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2、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
①使物体发生形变
②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3、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是否改变的两种方法:
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其中一个改变,或都改变,运动状态改变
②如果物体不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运动状态改变。
4、弹簧测力计是根据拉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就越大这一原理制成的。
5、弹簧测力计不能倒着使用。
6、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7、两个力的合力可能大于其中一个力,可能小于其中一个力,可能等于其中一个力。
8、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9、相互作用力是A给B的力、B给A的力。
10、惯性现象:(车突然启动人向后仰、跳远时助跑、拍打衣服上的灰、足球离开脚后向前运动、运动员冲过终点不能立刻停下来,甩掉手上的水)。
11、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作用时可能静止也可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12、液体的密度越大,深度越深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13、连通器两侧液面相平的条件:
①同一液体
②液体静止。
14、利用连通器原理:(船闸、茶壶、回水管、水位计、自动饮水器、过水涵洞等)。
15、大气压现象:(用吸管吸汽水、覆杯试验、钢笔吸水、抽水机等)。
16、马德保半球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xxx拆利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值。
17、大气压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气压高沸点高;气压低沸点低。
18、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压力的合力。
19、xxx德原理F浮=G排也适用于气体(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ρ气gV排也适用于气体)。
20、潜水艇自身的重力是可以改变的,它就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下潜、上浮和悬浮的。
21、密度计放在任何液体中其浮力都不变,都等于它的重力,示数上小下大。
22、流体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飞机起飞就是利用这一原理)。
23、功是表示做功多少的物理量,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机械效率是有用功和总功的比值,他们之间没有必然的大小关系。但“功率大的机械做功一定快”这句话是正确的。
24、使用机械能省力或省距离(不能同时省),但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机械效率小于1)。
25、有用功多,机械效率高(错),额外功少,机械效率高(错),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大,机械效率高(对)。
26、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越重,机械效率越高(重物不变,减轻动滑轮的重也能提高机械效率)。
27、测滑轮组机械效率时,弹簧测力计要竖直向上匀速拉动时读数。
28、降落伞匀速下落时机械能不变(错),考察机械能变化时,划出速度、高度的变化。
29、用力推车但没推动,是因为推力小于阻力(错,推力等于阻力)。
30、司机系安全带,是为了防止惯性(错,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
2023中考知识点总结 第5篇
一、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
类别概念举例
非生物没有生命现象的物体,叫做非生物。机器狗、电脑病毒等。
生物具有生命现象的物体,叫做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人等。
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要看它有没有“生命”现象,其依据是“生物的基本特征”。
二、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特征概念举例
应激性指生物体遇到外界刺激时,能够作出规律性的反应。【植物和低等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称为应激性,而高等动物和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称为反射。】【应激性】向日葵花盘朝着太阳转;草履虫避开食盐;含羞草叶子一旦被碰到就合拢起来等。【反射】望梅止渴、画饼充饥
生长指生物体由小变大的过程。其特点是:使体重增加,体形增大。小树长成大树;小狗长成大狗等。
繁殖指生物体发育成熟并产生新个体的过程。植物产生孢子或种子;蜻蜒点水、大猫生小猫等。
新陈代谢指生物体在生长过程中,必须从外界不断地获取物质和能量,并把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它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新陈代谢也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本质的区别】
除以上特征以外,还有呼吸、排泄、遗传和变异,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并具有严紧的结构等都是属于生物的基本特征。
三、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过程:
1、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文献法和分类法等,其中“实验法”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但一般要与“观察法”的有机结合。
2、实验法的基本过程: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
3、以“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为例,说明实验法的基本过程:
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作出假设“光”会(或不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制定计划以“光”为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如:“光照与阴暗”。
实施计划做实验、仔细观察、认真记录。
得出结论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表达与交流写出探究报告,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
2023中考知识点总结 第6篇
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步走”战略是什么?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2、“两个100年”的目标是什么?
第一个“100年”,即到建党100周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第二个“100年”,即到建国100周年,基本实现现代化。
3、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4、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地位: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作用: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作用。
5、集体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地位: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用:集体经济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财富和国家税收,对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意义重大。
6、非公有有制经济的地位、作用和国家的政策是什么?
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用:非公有制经济对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政策:保护其合法权利和利益,鼓励、支持、引导其发展,并对其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它确立的原因是什么?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确立的原因:①它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②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同时,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8、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的内容和确立的原因是什么?
内容: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确立的原因:它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
9、怎样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①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同时富裕,而是一个有先有后、逐步实现的过程。
②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③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只有鼓励一部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形成示范效应,并通过先富者带动和帮助后富者,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10、如何让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①要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风气。
11、怎样培养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在消费前先作出预算,把钱花在关键的地方。
②勤俭节约,理性消费。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购买物有所值、经济实用的商品;不与周围的人进行盲目攀比、不浪费金钱。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在消费的过程中,应该用环保的眼光去选购商品。
④注重精神消费。在满足基本的物质消费后,更应该注重精神上的追求,在消费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1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根本目的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13、我国如何对待公有制、非公有制经济?
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14、为什么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1)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2)它对于增加税收、活跃市场、拓宽就业门路、方便人民生活、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
15、判断和衡量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什么?
①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②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③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6、我国分配原则和分配制度是什么?
分配原则:确立劳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7、实行这样分配制度有什么意义?
意义:
(1)改变了以往的“大锅饭”做法,有利于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极大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3)使一切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和知识的活力竞相迸发,使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2023中考知识点总结 第7篇
一、细胞增殖
1、细胞增殖的意义:细胞增殖是重要的细胞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3、细胞周期的概念: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细胞周期分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分裂间期所占时间长(大约占细胞周期的90%95%)。分裂期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以及无丝分裂
1.分裂间期特点是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结果是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复制合成数不变)
2.前期特点:(膜仁消失现两体)
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
②核膜、核仁消失。前期染色体特点:
①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心附近。
②每个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3.中期特点:(形数清晰赤道齐)
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②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
染色体特点: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故中期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最佳时机。
4.后期特点:(点裂数增均两极)
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
②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平均分配到了细胞两极。
染色体特点: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
5.末期特点:(两消两现细胞板)
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
②核膜、核仁重现。
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与xxx基体的活动有关。
6、有丝分裂意义: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从而保持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的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7、无丝分裂特点: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
8、无丝分裂的典例:蛙的红细胞
三、细胞分化:
1、定义: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的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2、结果:产生形态、结构、功能不同的细胞。
四、细胞衰老
细胞衰老的特征
(1).细胞内水分减少,结果使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的速率减慢。
(2).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
(3).细胞内的色素会随细胞衰老而逐渐积累,他们会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
(4).细胞内呼吸速率减慢,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5).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五、癌变
1、癌细胞: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2、癌细胞的特征:
(1)在适宜的条件下,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
(2)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3)癌细胞的表面也发生了变化。由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得癌细胞彼此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扩散和转移。
3、致癌因子
(1)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指辐射,如紫外线、X射线等。
(2)化学致癌因子:无机物如石棉、砷化物、铬化物、镉化物等;有机物如黄曲霉毒素、亚硝胺等。
(3)病毒致癌因子:如致癌病毒
2023中考知识点总结 第8篇
1.因式分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注意:因式分解与乘法是相反的两个转化.
2.因式分解的方法:常用“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3.公因式的确定:系数的最大公约数?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幂.
注意公式:a+b=b+a;a-b=-(b-a);(a-b)2=(b-a)2;(a-b)3=-(b-a)3.
4.因式分解的公式:
(1)平方差公式:a2-b2=(a+b)(a-b);
(2)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a2-2ab+b2=(a-b)2.
5.因式分解的注意事项:
(1)选择因式分解方法的一般次序是:一提取、二公式、三分组、四十字;
(2)使用因式分解公式时要特别注意公式中的字母都具有整体性;
(3)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分解为止;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每一个因式的首项符号为正;
(5)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加以整理;
(6)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相同因式写成乘方的形式.
6.因式分解的解题技巧:
(1)换位整理,加括号或去括号整理;
(2)提负号;
(3)全变号;
(4)换元;
(5)配方;
(6)把相同的式子看作整体;
(7)灵活分组;
(8)提取分数系数;
(9)展开部分括号或全部括号;
(10)拆项或补项
7.完全平方式:能化为(m+n)2的多项式叫完全平方式;对于二次三项式x2+px+q,有“x2+px+xxx完全平方式?”
2023中考知识点总结 第9篇
一、我国的地理位置
1.我国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2.海陆位置:背靠亚欧大陆,面向太平洋。
3.经纬度位置与纬度位置:我国所跨的经度范围(73oE—135oE)和纬度范围(4oN—53oN)。
二、我国的疆域和面积
1.疆域(四至点):
最北端:北纬53度33分,黑龙江省的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
最南端:北纬3度52分,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八仙暗沙和立地暗沙在曾母暗沙西南,是南海未曾正式公布的地名。虽然它们比曾母暗沙更靠南,但一般认为曾母暗沙是中国最南端)。
最西端:东经73度40分,一般认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乌兹别里山口的乌恰县(真正的西至点在帕米尔高原上,在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交界处略南的一座雪山上)。
最东端:东经135度2分30秒,黑龙江和xxx江交汇处的黑瞎子岛(原中国最东端位于黑龙江和xxx江主航道中心线交汇处,黑瞎子岛回归后,变为中国新的最东端。黑瞎子岛满语名字叫摩乌珠岛,意思是“马头”。于2008年10月14日,西端的一半回归中国。最东端位于黑龙江省抚远县境内黑龙江与xxx江主航道汇合处的抚远三角洲)。
2.面积:我国的国土面积是约960万平方公里。
三、我国濒临的海洋
1.我国濒临的海洋与漫长的海岸线:从北到南,我国所濒临的海洋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
2.我国的领海:我国的领海指的是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12海里的海域。按照这个规定,其中渤海是内海,另外黄海、东海、南海这三个海是边缘海。
3.我国众多的岛屿:我国沿海有三大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雷州半岛)以及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南海诸岛、舟山群岛、澎湖列岛等重要的半岛、岛屿和群岛。
四、我国的陆界和邻国
1.漫长的陆界:我国陆地边界长达万公里,自中国与朝鲜边境的鸭绿江口,至中国与越南边境的北仑河口。
2.陆上xxx国:邻国东面的邻国有朝鲜;北面的邻国有俄罗斯和蒙古;西北面的邻国有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西面的邻国有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尔的巴基斯坦实际控制区);西南的邻国有印度(中印边境西段)、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中印边境东段);南面的邻国有缅甸、老挝和越南。
3.我国隔海相望的6个国家:隔黄海与韩国相望,隔东海与日本相望,xxx与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