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概论总结 第1篇
附录 一:志疑(xxx)
太炎先生似乎有两种积习未能全除:一好奇;xxx。
附录 二:讨论白话诗(xxx)
章太炎认为诗和文的界限只在形式上,有韵为诗,无韵为文,所以《百家姓》也算诗。但是xxx认为诗与文之不同,不在形式,精神上自有不可混淆者。“言志”即诗之精神所在。
附录 三:政治制度与政治精神(裘可桴)
封建时代,家是政治制度的一部分(每一姓是一部分)。郡县时代,家是政治精神的试验品,制度不能随着时势变迁,精神是永不改变的。
附录 四:新诗管见(一)(xxx)
反对章太炎认为“白话诗是向下堕落”的观点。
附录 五:新诗管见(二)(xxx)
太炎先生“有韵为诗”的界说,只承认过去的事实,否认今后的事实,和认“国家必须有君主_一说犯同样的谬误。
概括说一句:“诗文是同源的。_这源是什么?就是“需求_。
诗文虽同出于“需求”,但需求是含智、情、意三种作用的。诗、文所以分歧,便是因此。情意作用发达的是诗,理智作用发达的是文。因为文是多含理智作用,所以文大概是含解释申述种种情形;诗是多含情意作用,所以诗大概是感慨幽扬而含蕴不全露的。
《国学概论》,章太炎,2000,上海古籍出版社。
这本书也有公版电子书,与纸质版有所差异,提供两个链接:
国学概论总结 第2篇
“以《易》而论,看起来像是讨论哲学的书,其实是古代社会学;只《系辞》中谈些哲理罢了。”
“纵横家”是政客的技术,“阴阳家”是荒谬的迷信,“农家”是种植的技艺,“杂家”是杂乱的主张,都和哲学无关。至和哲学最有关系的,要算“儒”“道”二家;其他要算“法家”“墨家”“名家”了。儒家、道家和法家的不同,就在出发点上;儒、xxx家是以哲理为基本而推衍到政治和道德的,法家是旁及哲理罢了。周秦诸子,道、儒两家所见独到;这两家本是同源,后来才分离的。
《庄子》载xxx和颜回的谈论却很多。《庄子》有极赞xxx处,也有极诽谤xxx处;对于颜回,只有赞无议,可见庄子对于颜回是极佩服的。
xxx说子思是出于曾子之门,这是臆测之词,古无此说。《中庸》中虽曾引曾子的话,也不能断定子思是出于曾子的。至谓《大学》是曾子所作,也是xxx杜撰,不可信的。子思在《中庸》所主张,确含神道设教的意味,颇近宗教;《xxx》却一些也没有。
荀子的学问,究源出何人,古无定论。他尝称xxx、子弓,今人考出子弓就是仲弓,这也有理。荀子和xxx虽是都称儒家,而两人学问的来源大不同。荀子是精于制度典章之学,xxx通古今,长于《诗》《书》,而于《礼》甚疏。
荀子主礼仪,礼仪多由人为的,因此说人性本恶,经了人为,乃走上善的路。在xxx是主《诗》《书》;《诗》是陶淑性情的,《书》是养成才气的,感情和才气都自天然,所以认定人性本善的。
告子,庄子说他是兼学儒、墨,xxx和他有辩驳,墨、xxx近百年,告子如何能并见?或者当时学问是世代相传的。
道家的庄子以时代论,比荀子早些,和xxx同时,终没曾见过一面。庄子的根本主张,就是“自由”“平等”。但庄子的自由平等,和近人所称的,又有些不同。近人所谓“自由”,是在人和人的当中发生的,我不应侵犯人的自由,人亦不应侵犯我的自由。《逍遥游》所谓“自由”,是归根结底到“无待”两字。如何而能达到平等自由,他的话很多,差不多和佛法相近。庄子“无我”的主张,也和佛法相同。庄子的“无我”和xxx的“毋我”、xxx的“克己复礼”也相同,所以庄子面目上是道家,也可说是儒家。
西汉一代,对于哲理有精深研究的,只有xxx一人,但不及荀、xxx
东汉学者迷信渐除,而哲理方面的发现仍是很少。儒家在此时渐出,xxx《潜夫论》、xxx《论衡》,可称为卓异的著述。xxx专讲政治,和哲理无关。xxx破迷信高出xxx之上,xxx新见解也出xxx之上,这两人在两汉是前后辉映的。
汉人通经致用,最为曹操所不欢喜;他用移风易俗的方法,把学者都赶到吟咏一途;因此三国的诗歌,很有声色。这是曹操手段高出秦始皇处。
魏晋两朝,变乱很多,大家都感着痛苦,厌世主义因此产生。七贤中嵇康、xxx的主张和哲学没有关系,只何晏、xxx的主张含些哲学。何晏说“圣人无情”,xxx说“圣人茂于人者神明,同于人者五情”,这是两个重要的见解。
自xxx六朝,其间佛法入中国,当时治经者极少,远公(xxx远)是治经的大师。他非但有功佛法,并且讲《毛诗》、讲《仪礼》极精;后来治经者差不多都是他的弟子。佛法入中国,所以为一般人所信仰,是有极大原因:学者对于儒家觉得太浅薄,因此弃儒习老、庄,而老、庄之学,又太无礼法规则,彼此都感受不安;佛法合乎老、庄,又不猖狂,适合脾胃,大家认为非此无可求了。
历观中国古代,在太平安宁之时,治哲学的极少,等到乱世,才有人研究。隋唐统一天下,讲哲理的只有和尚,并且门户之见很深,和儒家更不相容。唐代读书人极不愿意研究,才高的都出家做和尚去。我们在这一代中,只能在文人中指出三人:一、xxx,二、xxx,三、xxx。xxx较韩稍高,他以为天是无知的。xxx(xxx的xxx)是最有学识的文人。韩对于死生利禄之念,刻刻不忘。
xxx、六朝之乱,是上流社会的争夺;五代之乱,是下流社会崛起,所以五代学术衰微极了。
宋代xxx出,才辟出哲理的新境域。在周以前有僧契嵩,著有《镡津文集》,是xxx的渊源。
二程都是周的弟子,对于“寻孔、颜乐处”一话,恐怕只有程明道(xxx)能做到。伊川(程颐)xxx虽高,但他自尊自大,很多自以为是之处。
邵康节本为阴阳家,不能说是儒家,他的学问自xxx来,有几分近墨子。xxx(xxx)外守礼仪颇近儒,学问却同于回教。
北宋诸学者,xxx浑然元气,xxx于五行,xxx偏于执拗,二程以明道为精深,伊川殊欠涵养,这是我的判断。
南宋永嘉派承二程之学,专讲政治;金华派xxx辈,专讲掌故,和哲理无关。xxx和xxx相反对,xxx揭“道学问”xxx,陆是揭“尊德性”xxx。xxx(xxx)为xxx所最嫉恶,唯陆以与xxx为江西人,所以极力称颂,也可见他的意气了。明xxx之学,本高出xxx之上,因为不敢自我作古,要攻讦xxx,不得不攀附于xxx了。xxx的学生xxx(简),见解也比陆高。
宋代的哲学,总括说起来:北宋不露锋芒,南宋锋芒太露了。这或者和南北地方的性格有关。南宋,xxx、陆两派,可称是旗鼓相当。陆后传至xxx,学说是更高一步;在江西,陆的学说很流行,浙西也有信仰他的。xxx的学说,在福建很流行,后来金华学派归附于他,浙东士子对xxx很有信仰。
元朝,陆派的名儒,要推吴澄(草庐),但其见解不甚高。xxx派仅有金华派传他的学说,金履祥(仁山)、xxx(会之)、xxx(白云),是这一派的巨擘。金华派传至明初,xxx其学,也只能说他是博览,于“经”于“理”,都没有什么表见。宋之弟子xxx(正学)对于理学很少说,灭族以后,金华派也就式微。
明自永乐后,学者自有研究,和xxx、陆都不相同,学说也各有建树。且列表以明之:
明代学者和xxx厘然独立,自成系统,自xxx(xxx)始。
阳明自悟得“致良知”以后,和xxx不能不处于反对地位;并非专和xxx反对,才有这些主张的。阳明讲“良知”,曾攀附到xxx;实在xxx的“良知”,和他的殊不相同。阳明的弟子,xxx早死,xxx的学问,人很少佩服他。继承阳明的学问,要推王艮和xxx。阳明的江西弟子,以xxx、xxx、xxx、xxx先为最有造就。
这守礼教和不守礼教,便是宋、明学者的大别。
清代,理学可以不论,治xxx之学远不如xxx。xxx(习斋)、xxx(东原),是清代大儒。颜力主“不骛虚声”,劝学子事礼、乐、射、御、书、数,和小学很相宜。戴别开学派,打倒xxx;他是主张“功利主义”,反对xxx的遏情欲。
以哲学论,我们可分宋以来之哲学、古代的九流、印度的佛法和欧西的哲学四种。
我们研究哲学,从xxx入手,却也很好,因为晋人空谈之病,xxx所无,不过不要拘守xxx,才有高深的希望。至于直接研究佛法,容易流入猖狂。古来专讲佛而不讲儒学的,多不足取。可见研究佛法,非有儒学为之助不可。
国学概论总结 第3篇
中国学术,除文学不能有绝对的完成外,其余的到了清代,已渐渐告成,告一结束。
我对于国学求进步之点有三:
1.经学,以比类知原求进步;
2.哲学,以直观自得求进步;
3.文学,以发情止义求进步。——毕竟讲来,文学要求进步,恐怕难能呢?
从根本上讲,经史是绝不可以分的。经是古代的历史,也可以说是断代史。待我说来!经典中的《尚书》《春秋》,是后代“编年”“纪传”两体之先源。
不能直观自得,并非真正的哲理;治哲学不能直观自得便不能进步。
文学如何能求进步?我以为要发情止义。“情”是“心所欲言,不得不言”的意思,“义”就是“作文的法度”。诗文二项中:文有有法无情的,也有无法有情的;诗却有情无法少,有法无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