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的体裁 第1篇
本课是学生入学后学习古代诗歌的开始,最重要的教学任务是,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具体地说,一是有读一首背一首的习惯;二是有一边诵读一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的习惯。如果在今后一年乃至两年的时间里切实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就可以说是极大的成功──这将给以后的诗歌鉴赏训练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但要做到这一点也并非易事,学生在当前的年龄段上记忆力强,又习惯于快读,读上四五遍即可成诵;一旦成诵,诵读的兴趣往往消退,对诗中某些词语的意思乃至全诗的内容大意也欠缺认真的思索,这就不利于上述习惯的养成。
教师应针对这种状况采用灵活的教法,耐心加以引导。教初一学生学古诗,居第一位的是诵读,但讲解也不可废,主要是讲词义和诗句大意,内容稍深一点的也要讲讲背景,但所有这些只宜点到为止,切忌展开。学诗,重在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学生能大致说出一点即可,用不着去归纳什么“中心意思”;诗的内容可以多解,因此不必强求“统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挑选某些诗句让学生作具体描述,可以用散文改写诗(全诗或局部),也可以运用启发提问。
古代诗歌的体裁 第2篇
唐·尚颜
九冬三十夜,寒与暖分开。
坐到四更后,身添一岁来。
鱼灯延腊火,兽炭化春灰。
古代诗歌的体裁(扩展9)
—— 描写战争的残酷的古代诗歌
描写战争的残酷的古代诗歌
凉州词
xxx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xxx,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xxx,不肯和亲归去来。
词句注释
⑴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xxx《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xxx进。”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⑵远上:远远向西望去。xxx上:远望黄河的源头。“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⑶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cm厘米)。
⑷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何须:何必。xxx:《折xxx》曲。古诗文中常以xxx喻送别情事。《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xxx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xxx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xxx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⑸度:吹到过。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⑹单于:古代对匈奴君长的称呼,此指突厥首领。拂云堆:祠庙名,在今***五原。
⑺来:语助词,无义。
(8)春风:某种温暖关怀或某种人间春意春象
译文:
【其一】
纵目望去,xxx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xxx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其二】
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自己的**,看到了边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此次中原之行只好无功而返。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古代诗歌的体裁 第3篇
1.按内容分类:
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xxx、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喻诗。
2.按题材分类:
(1)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2)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3)山水xxx。
xxx开山水诗先河,东晋xxx开xxx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xxx派,**人物是xxx、xxx。山水xxx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4)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xxx战争仍频,**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人物是高适、岑参、xxx。
(5)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6)送别诗。
古代xxx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概括一下,主要分为9种:1讽刺 2爱情 3哲理4送别 5风景 6抱负 7想像 8故事 9思想
3.按体裁分类:
古诗:古体诗
近体诗:绝句:4句 1、2、4句最后一字押韵 音律,一句五个字称五言,七字称七言
律诗:8句,4联 2、4、6、8句最后一字押韵 音律,一句五个字称五律,七字称七律
(颔联、颈联对仗)
词:别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
组成:词牌名、题目
分类:**(58字以下)、中词(59~90字)、长词(91字以上)
风格:婉约派、豪放派
曲:组成:宫调(曲调)、曲牌、题目
4.按国家分类:
本国诗歌和外国诗歌
5.按形式分类:
格律诗、**诗、散文诗、民歌等(这个不太确定)
古代诗歌的体裁 第4篇
①“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问女何所思。
②“策”名词作动词,登记。策勋十二转。
③“骑”动词作名词,战马。但闻燕山xxx啾啾。
成语:扑朔迷离
原指难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认不清是男是女。现指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省略句:愿为市鞍马。(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古代诗歌的体裁 第5篇
1、注音:
碣石(jié) 澹澹(dàn) 竦峙(sǒng zhì)
萧瑟(sè) 哉(zāi) 悬(xuán)
白沙堤(dī) 枯藤(téng) 天涯(yá)
2、形似字区别:
碣石(jié) 沧海(cāng)
竭力(jié) 苍茫(cāng)
蝉鸣(chán) 茅店(máo)
禅师(chán) 矛盾(máo)
3、多音字辨析:
行:行动(xíng) 没:没有(méi) 转:转告(zhuǎn)
银行(háng) 埋没(mò) 转动(zhuàn)
4、解词: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好像)
xxx两岸阔 (宽阔)
风正一帆悬 (悬挂)
海日生残夜 (升起)
乱花渐欲迷人眼 (将)
最爱湖东行不足 (够)
听取蛙声一片 (听到)
枯藤老树昏鸦 (黄昏时的乌鸦)
5、通假字:
路转溪头忽见 “见”通“现”。
古代诗歌的体裁 第6篇
1.*古典诗歌最早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间的诗歌作品305篇,也被称为“诗三百”。《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其中“风”为民歌,是其中的精华部分。《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有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归纳为《诗经》六义。《诗经》是我国现实**文学的光辉起点。
2.在战国时期,出现了*文学史上第一位文人诗人和他在楚歌的基础上创制的诗体,这就是屈原和楚辞。因楚辞的**作是《离骚》,故楚辞也被称为骚体诗。楚辞的特点: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用“兮”字。“骚” 还常与《诗经》中的“风”并称为“风骚”,常用来代称文学作品,或**现实**和浪漫**的创作传统。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的先河。《离骚》是其**作。《离骚》是现存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也是一首浪漫**的杰作。其作品还有《九歌》(九为虚数,共十一篇)《**》《九章》(九为实指)等。
3.**两汉诗歌的最高成就为乐府诗。乐府,最先是指汉朝的音乐机关,主要任务是搜集歌辞,训练乐工。xxx朝将乐府所唱的诗叫“乐府”,于是乐府由官府名称演变成一种带音乐性诗体的名称。汉乐府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叙事性。**作《xxx南飞》。
4.魏晋时期,文人五言诗开始兴盛。其**是以三xxx**的建安诗人及晋朝的xxx。xxx,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被诗论家称为“xxx人”或“隐逸诗人”。《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的**,标志着五言诗由产生发展到最终的成熟,它以怨而不怒的态度、形象的语言、比兴手法形成独特的含蓄的风格,对后世的抒情诗有直接的影响。
5.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最高峰。xxx、xxx分别**了我国古典诗歌中浪漫**和现实**的最高成就,被誉为唐诗的“双子星座”。xxx有“诗仙”美称,其诗清新飘逸。xxx有“诗圣”之称,其诗沉郁顿挫,有“诗史” 之称,如“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白居易是唐朝的又一著名诗人,号香山居士,其文学主张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唐代的著名诗派有山水xxx派和边塞诗派。山水xxx派以标举隐逸,寄情山水,歌咏田园生活为其特征。**作家有王(维)xxx浩然)。边塞诗派其作品多描写塞外奇异风光,抒写将士乐观豪迈精神及在征戎生活中的复杂矛盾情感。诗风奔放昂扬。**作家高(适)岑(参)。
6.词产生于晚唐,兴盛于宋。宋代的词从风格上看,豪放派最杰出的**是辛(弃疾)苏(轼);婉约派的**是姜(夔)柳(永)、xxx。
7.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金、元两代兴起、由“词” 蜕化出来的一种歌曲,体式与词相近,较为**,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地使用口语。散曲有**和套数两种形式。**只用一曲,套数则合一个曲调中许多曲子为一套。套数也叫套曲,是戏曲或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它少则两曲,多则二十曲,没有定数限制。每一套数都以第一曲的曲牌作**的曲牌名。
古代诗歌的体裁 第7篇
《观沧海》
师:同学们,有谁能讲一点关于xxx的故事?
生:我知道,他是一很坏的人,他逃跑的时候杀了他的救命恩人。
生:xxx是xxx雄,他想篡位当皇帝。
生:他多疑,而且很凶残,杀死华佗,自己脑颅里长毒瘤死了。
师:看来,xxx在同学们的眼里没有好的印象。其实,xxx是一位大英雄,而且是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并且也是一位出色的大诗人。我们现在开始一起学习xxx的一首诗《观沧海》。先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八月,xxx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的乌桓及xxx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看谁知道的信息最多。
(学生读书三遍。)
生:我从诗句知道这首诗写了如下内容:碣石、沧海、山岛、树木、花草
生:不是花草,而是百草。还有秋风、xxx、太阳和月亮、银河。
生:老师,我认为还有歌,好像xxx在唱歌。
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不过我有一个疑问,xxx是什么时候看沧海,是白天还是夜晚?
生:肯定是白天,哪有漆黑晚上去看大海的事?
生:不对,是白天和晚上都看过,因为诗中说日月之行,就表明两个时候都去过。
师:看来xxx真是一个诗人,很有雅兴的。对于同学们的回答,我们暂且不评价。我还有疑问:太阳和月亮是从哪里出来的呢?银河又从哪里出来的呢?
(学生沉默。)
生不太清楚
师:假如诗中有答案,你能找出来吗?
生:(读课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和银河都是从沧海中来。
师:同学们,你们对宇宙有了解吗?日月和银河都是从地球的沧海中出来的吗?
生:不是的,诗中说沧海能装下日月和银河,是错误的。老师,您说xxx是一位诗人,怎么连这个常识都不知道?
师:是的,诗人连常识也不知道,是有些名不副实吧!不过,我们知道有一句熟语:宰相肚里能撑船。是什么意思?你们思考一下。
生:是宽宏大量的意思,就是不怕别人说闲话。
师:这句熟语中,把宰相肚比作了什么?
生:我想宰相肚可能比作江河湖海,因为只有江河海洋里才能行船。
师:既然能用江河湖海来比喻人博大胸怀,那么,涛中是用什么来比喻诗人的博大胸怀的?
生:日月和银河。
生:不对,应该是沧海,因为诗中不是说日月银河出自于沧海吗?既然沧海能吞吐日月银河,沧海就比日月银河大,所以,诗中用沧海比喻诗人的博大胸怀。
师:看来,我们前面讨论的问题就有办法解决了,争辩白天与夜晚,都没有多大的意义。这四句诗根本不是诗人眼前的景物,那又是什么呢?
生:是诗人的感觉。
生:是诗人的想像。
师:分析不错,哪些又是诗人所见到的实在景物呢?请渎课文。
生:(xxx)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林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xxx涌起。
师:这首诗既有实景也有虚境,虚实结合。全首诗条理清晰,一日了然。读到这个时候,我们也解决了最后两句诗的问题。
生:因为课文上有说明,最后两句每章都有,与本诗正文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师:请同学们读背这首诗。
(点评:这首诗不太难,就要求教师用最经济的手段传达最丰富的内容;,就这首诗来看,教学目的明确,探究问题深刻,学生活动充分。教师在这一堂课中,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教师从学生的问题中理出总问题,这既疏通了诗的疑难点,也抓住了主线,产生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次北固山下》
师:离愁别恨,自古有之,古代交通不发达,人事淹蹇,音书滞阻,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由此乡愁成了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现在学的这首诗,就是写乡愁。我们要学习诗歌的朗读方法,在读中去理解诗的意蕴。请同学们先读诗,扫清一下字词。
(学生读书,老师板书题目。)
生:我对第一句的意思不太懂。
师:我们先弄清客路、青山的含义。
生:客路是旅途的意思,青山指北固山,就是外这个字不大理解。
师:不懂不要紧,读后一句就可以有些眉目了。诗人这时在旅途中是步行,还是乘什么交通工具?
生:诗人是乘船在江中,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师:很精当,读懂了诗的意思,而且也理清了诗的特殊的结构形式。而且把外和前的意思也说清楚了。我有一问题不懂,想请问一下同学们,诗人的家乡在何方?
生:是洛阳人,课文下面的注释已经说明了。
生:(补充)老师,其实诗中就有答案。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师:看来对一个问题可以从多个途径去解决。看注释,是学会查资料的方法;读诗句,是学会深读课文的方法。孤身一人在南方,远离家乡,你们能体会到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生:游子漂泊在外的思乡之情,因为与乡书、归雁遥相响应。
师:感悟颇深,说出了诗中的妙处。我想问一下,诗人行船江上,又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读一下诗吧!
(学生读诗,并且讨论。)
生:xxx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春潮涌涨,xxx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风平浪静,xxx正正地挂在桅杆上。
师:说得多么有诗意,同学们能指出这两句诗中哪几个字用得好?
生:我想有这四个字:平、阔、正、悬。因为老师经常提醒我们写文章注意动词的使用。
师:我们知道了船行江上的情景,诗人行舟又是什么时间呢?
(学生读诗讨论。)
生:有些糊涂,里面点了几个表时间的字:日、夜、春、旧年。好像有些矛盾,不好回答。
师:我们先疏通一下几个词。海日和残夜是什么意思?
生:海日是海上的太阳;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际。
师:那么,这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生:夜将尽未尽之时而东力・海日已经冉冉升起,当旧的一年还没有逝去而江上已呈露出春意了。
师:对于刚才不懂的表时间的词,我们应该明白了它们的意思了。同学们能从这两句诗感受出代表美好的事物吗?
生:过年。因为诗人是在年夜里行舟到天明。
师:有道理,不过谁还有自己的看法?
生:准确地说,应该是这两个字:日和春,它们才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人两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意志和情思。其实,诗人并不是太苦闷,而是乐观的积极的。
师: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行驶。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还是xxx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人。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下面我们学习一点读诗的知识。五言律诗按音节划分,形成二二一或二一二的节奏。
(老师板书,听录音范读,教师指导划分音节,找韵脚。)
(点评:教学这首诗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从诗的内容。远在异乡为异客的游子,在岁残腊尽之际怎没有思乡之愁呢?老师在导入语里已经给这首诗定了感情基调。教学中的读、品都是围绕这条线进行的。第二,从诗的形式。这其中抓了两xxx:读与品,读中有品,品中有读。品字眼,也是为了理解诗所要表达的情感。最后一个环节,划音节找韵脚,弄清楚格律诗的特点,进行了有效的朗读训练。)
《钱塘湖春行》
师: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诗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让人醉心于西湖美丽的景色,心xxx,去领略一番她的神韵。现在,请同学们读《钱塘湖春行》这首诗。并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诗写春天什么时候的景色?
(学生大声朗读诗。)
生:春天,而且是初春。
师:我们能否从诗中找出表现初春的词语?
生:水面初平,初春的雨水还不大。
生:争暖树,春寒未退,所以莺争着栖集在朝阳的树枝上。
生:啄春泥,燕子才回来筑巢。
生:没马蹄,草还没有长深。
师:下面,我们听录音读,闭着眼,用心灵去聆听西湖迷人春景的花香鸟语。
(学生听录音,并且模仿朗读。)
师:我们听出春天的什么景色?
生:我听出了春天鸟叫声,马蹄轻快的脚步声,叭嗒,叭嗒由远及近,而又渐渐远去。
生:我听出小孩子欢快的叫跑声,估计他们欢呼天上的风筝,或者是在地上打着滚儿。
生:我听到了湖面上划船戏水的喧闹声。那时候的船应该是木制的,船上应是一对对情人在谈恋爱。
(笑。)
师:想像丰富,不过那时的人们还不能如现在这样自由。还能够听出什么来?
生:我听出风声,是带着一丝丝凉意的清风,与三两个好朋友,迎着风在湖堤上欣赏湖光山色,好不惬意。
生:我听出几个小燕子在树上争食,老师,您听,燕妈妈还在轻声地说:孩子们,小声点,别急嘛。
生:我能听出小草从泥土中钻出来的嘶嘶的声音。
生:春天的花的香气进了教室。
(笑。)
师:同学们各抒己见,展开想像,又切实际,同学们的文学感悟能力很强啊!不知谁能用耳朵听出色彩来?(学生笑。)我们从诗中找出表示色彩的词。
生:有绿和白。
生:还有:花是五彩缤纷的,所以也是色彩。
生:冰应是碧绿色或青绿色。
师:愿你们用美丽的画笔去描绘多姿多彩的春天吧!我们接下来,看多媒体画面,请先用口头表达,然后用笔去写。
(略。)
师:七言律诗从音节上划,形成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的节奏。请同学们划一下这首诗的音节。(学生听录音,再由一学生范读,学生竞背。)
(点评:这节课从听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其实,这个听字,不仅仅是听觉方面的活动,而且是心灵感官的互动。这个听是回忆的过程,是叙述的过程,是想像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是一个想诗的过程。这节课从看的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笔头写作能力。最后出现的多媒体画面,让学生先看画面说,说出画面的诗情来;然后写,写出画面的诗味来。 )
《西江月》
古代诗歌的体裁 第8篇
古代诗歌的体裁
一、古代诗歌的分类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 “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 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xxx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xxx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二、古代诗歌的发展历史
1.中国古典诗歌最早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也被称为“诗三百”。《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其中“风”为民歌,是其中的精华部分。《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有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归纳为《诗经》六义。《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2.在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文人诗人和他在楚歌的基础上创制的诗体,这就是屈原和楚辞。因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故楚辞也被称为骚体诗。楚辞的特点: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用“兮”字。“骚” 还常与《诗经》中的“风”并称为“风骚”,常用来代称文学作品,或代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离骚》是其代表作。《离骚》是现存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也是一首浪漫主义的杰作。其作品还有《九歌》(九为虚数,共十一篇)《天问》《九章》(九为实指)等。
3.代表两汉诗歌的最高成就为乐府诗。乐府,最先是指汉朝的音乐机关,主要任务是搜集歌辞,训练乐工。xxx朝将乐府所唱的诗叫“乐府”,于是乐府由官府名称演变成一种带音乐性诗体的名称。汉乐府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叙事性。代表作《xxx南飞》。
古代诗歌的体裁 第9篇
近体诗以律诗为**,律诗的意思就是依照一定的格律来写成的`诗。律诗的韵、*仄、对仗等,虽有许多讲究,但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⑴ 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⑵ 都押*声韵;
⑶ 每句的*仄都有规定;
⑷ 每首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长律一般是五言的,往往在题目上标 明韵数,如xxx《河南严尹弟见宿弊庐访别人赋十韵》,就是一百字;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千字。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
绝句的字数比律诗少一半,在形式上就等于半首律诗,所以格律要求和律诗一样。
另外五律,七绝的侧重点是
首先这几个概念不是**的,他们有时是相互交叉的。
古代诗歌分两类,一是古体诗,一是近体诗。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古代诗歌的体裁 第10篇
翩翩黄鸟,雌雄相依。
念我之独,谁其与归。
古代诗歌的体裁(扩展4)
——古代中秋诗歌集锦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xxx。我欲乘风归去,又xxxxxx,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xxx在人间?
十五夜望月
唐·xxx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xxx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念奴娇·过洞庭
宋·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xxx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阳关曲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xxx年何处看。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清·xxx
几回花下坐_,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满江红·中秋寄远
宋·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xxx、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八月十五夜月两首
唐·xxx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xxx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
气xxx暗,轮仄半xxx。
刁斗皆催晓,**且自倾。
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宋·苏辙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 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 xxx无赖,**曾不为人留。 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 但恐同xxx,相对永登楼 。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xxx。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古代诗歌的体裁(扩展5)
——古代爱情诗歌大全
爱情是收不住脚的。就像四季,一开头,没完没了,直到尽头。爱情是洪水,是野兽,刹那,就天崩地裂;转迅,就地坼天开。爱情就是一只猫,潜在你心里,*时极为温顺、可爱,一苏醒,就无可救药了,就痴狂一生了。
相思怨 (xxx)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
弹着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春秋(国风中的一首)
xxx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萍,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萍,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萍,左右□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唐 无题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xxx。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xxx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古代诗歌的体裁(扩展6)
——古代诗歌中的风花雪月
古代诗歌的体裁 第11篇
1.按内容分:
叙事诗和抒情诗
2.按形式分类:
格律诗、**诗、散文诗和韵脚诗
3..按国家分类:
本国诗歌和外国诗歌
古代诗歌的体裁(扩展3)
——*古代诗歌体裁:四言诗
*古代诗歌体裁:四言诗
四言诗是:我国汉代以前最通行的诗歌形式,通章或通篇每句四字。
“四言”指四字组成的诗句。四言诗指通首都是或基本是四字句写成的诗歌。在上古歌谣及《周易》韵语中,已有所见,到*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虽杂有三、五、七、八、九言之句,而基本上是四言体。
古代诗歌的体裁 第12篇
诗歌的分类及体裁
一、古代诗歌的分类:
1.按内容分类:
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xxx、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喻诗。
2.按题材分类:
(1)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2)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3)山水xxx。
xxx开山水诗先河,东晋xxx开xxx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xxx派,代表人物是xxx、xxx。山水xxx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4)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xxx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xxx。
(5)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6)送别诗。
古代xxx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概括一下,主要分为9种:1讽刺 2爱情 3哲理4送别 5风景 6抱负 7想像 8故事 9思想
3.按体裁分类:
古诗:古体诗
近体诗:绝句:4句 1、2、4句最后一字押韵 音律,一句五个字称五言,七字称七言
律诗:8句,4联 2、4、6、8句最后一字押韵 音律,一句五个字称五律,七字称七律
(颔联、颈联对仗)
词:别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
组成:词牌名、题目
分类:小令(58字以下)、中词(59~90字)、长词(91字以上)
风格:婉约派、豪放派
曲:组成:宫调(曲调)、曲牌、题目
4.按国家分类:
本国诗歌和外国诗歌
5.按形式分类:
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民歌等(这个不太确定)
二、现代诗歌的分类:
1.按内容分:
叙事诗和抒情诗
2.按形式分类:
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和韵脚诗
3..按国家分类:
本国诗歌和外国诗歌
古代诗歌的体裁 第13篇
《观沧海》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提示:观。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提示:
写了三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xxx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第二层是写现实的,第三层是想像。
提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次北固山下》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提示:开头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xxx,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xxx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xxx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何况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食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提示: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风正一帆悬一句中的风正是否可以改用风顺?为什么?
提示:不能。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xxx就鼓成弧形。只有既是风顺,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并且通过风正一帆悬,能够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xxx静的景象都生动地表现出来。
《钱塘湖春行》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提示: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xxx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中间两联是分写。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xxx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xxx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xxx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给,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xxx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引导学生注意诗中的细节描写。如水面初平(见注释);争暖树,暖树者,向阳之树也,春寒未退,故莺争集其上;啄春泥,燕初来也;没马蹄,草初生也──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
2、哪句诗说明诗人已xxx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提示:最爱湖东行不足,绿xxx白沙堤。
3、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提示:几处、谁家用得极有分寸,准确地反映了初春季节景物的特点,说明诗人观察细致,描写入微。用处处家家描写显然不合适。
《西江月》
1、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提示:
上片写的大约是前半夜的景象: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词人在夜行中见到、听到这一切,他内心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这些描写在艺术上也是很动人的。从一方面看,词人正是用农村xxx特有的声音──蝉鸣、鹊啼、蛙叫、人声来渲染欢乐的气氛;从另一方面看,这些声音又全都是从夜行人的听觉中反映出来的,他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这正是寓静于动的写法,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
下片写的是后半夜的景象: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边。不用说,词人这时的心情是何等欣慰呀!
2、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提示:表达了闲适的心情和对农村生活的眷恋。
3、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把诗人由焦急到喜悦的心情贴切地传达出来了。
古代诗歌的体裁 第14篇
古代诗歌大全
1、《静夜思》
唐・xxx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春晓》
唐・xxx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青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4、《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5、《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6、《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7、《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xxx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8、《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9、《赠汪伦》
唐・xxx
xxx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0、《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xxx,萋萋满别情。
11、《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xxx,飞入菜花无处寻。
12、《望庐山瀑布》
唐・xxx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3、《绝句》
唐・xxx
两个xxx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4、《夜书所见》
宋・xxx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xxx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6、《望天门山》
唐・xxx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7、《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8、《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9、《春日》
宋・xxx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xxx红总xxx。
20、《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古代诗歌的体裁 第15篇
叹息声接着叹息声,木兰对着门在织布。听不见机杼作响,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xxx在叹息什么?xxx在思念什么?(木兰回答道)我也没有想什么,也没有思念什么。昨天晚上我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我没有兄长,我愿意为此去买xxx马匹,替代父亲去应征。
在集市各个地方买出征用的东西。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的哗哗声。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木兰)凯旋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千百金还有余。天子xxx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雌兔哪个是雄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