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两首》的教学设计(实用5篇)

《诗经两首》的教学设计 第1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把握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初步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

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内涵,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体会赋比兴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朗读成诵,体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2、难点:

诗歌的鉴赏和对诗歌内容的正确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现在的流行音乐当中,有很多是以爱情为主题的。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古时候人们表达爱情所吟咏的歌谣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诗经》两首中的《xxx》。首先请同学们把自己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诗经》的常识作以简单介绍。

教师提示:《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表现了民歌的特色。《xxx》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xxx说:《xxx》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二、听范读,正字音

1、播放配乐朗读录音,学生听读,和自己课前预习相对照,用笔标注生字字音。

2、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重点字字音,提示学生引起注意。

睢鸠(jū jiū) 窈窕(yǎo tiǎo) 逑(qiú) 寤寐(wù mèi)

3、教师播放音乐,学生跟着音乐练习朗读,要求能根据意思和音节,有节奏的朗读。

三、读课文,悟大意

1、跟着音乐男生xxx、女声xxx、全班合读,教师不断进行朗诵指导,学生便读边思,便读边悟。

2、读后,让学生们讨论,用xxx复述一下文章大意,在复述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创设一个和原文一样美妙的境地。

(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四、品手法,诵文章

1、由于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学生们第一次接触,教师首先明确何谓赋比兴:《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xxx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xxx之词也。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譬喻;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2、学生以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文章是如何运用兴这一表现手法的。

教师提示:如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

3、除了兴的手法的运用,学生讨论文章还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示:文章大量的运用了重章叠句的方式,表达了细腻的思想感情。

4、在理解内容和多次朗诵的基础上,争取当堂成诵。

五、作业

1、将《xxx》改写成xxx,注意排比、反复句式的运用。

2、预习《蒹葭》。

第二课时

一、检测背诵

全班一起背诵《xxx》。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诗经》两首中的另一首,《蒹葭》。

三、听范读,正字音

1、播放配乐朗读录音,学生听读,和自己课前预习相对照,用笔标注生字字音。

2、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重点字字音,提示学生引起注意。

蒹葭(jiān jiā) 溯洄(sù huí) 唏(xī) 湄(méi) 跻(jī) 坻(chí) 浚(sì)

3、教师播放音乐,学生跟着音乐练习朗读,在上一首诗歌的基础上要求能进一步根据意思和音节,有节奏的朗读。

三、读课文,悟大意

1、跟着音乐男生xxx、女声xxx、全班合读,教师不断进行朗诵指导,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学生便读边思,便读边悟。

2、读后,让学生们讨论,用xxx复述一下文章大意,在复述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创设一个和原文一样的境地。

(过程中,老师给同学们播放歌曲《在水一方》,为同学们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们深入体会诗歌内涵。)

四、品手法,诵文章

教师为同学们出示自学指导题:

1、和《xxx》相比较,《蒹葭》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异同?学生们先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交流。

教师提示:《xxx》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与《xxx》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xxx》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做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主人公跟伊人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望,便心满意足。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2、在理解内容和多次朗诵的基础上,争取当堂成诵。

五、作业

为《蒹家》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资料宝藏】

〖《xxx》赏析(xxx)

这是我国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首篇。古代说《诗》本有四始之说,列《xxx》为风之始,故倍受重视,为大家所熟习《诗经》的十五国风大多数是民歌,民歌作品本多男女爱情之作,《xxx》正是一篇产生于两千多年以前的古老的民间恋歌。诗中写一个男子思慕着一位美丽贤淑的少女,由于爱恋的深切,这位少女的形象反复在他脑中出现,使他不安,使他难以忘却。他幻想着终有天,能与这位少女结为永好,成为夫妇,过上和谐美满的幸福生活。诗中所表达的感情直朴、真率,千年后读起来,还是那么清新动人。

这首诗有人把它分为四句一章,计五章;有人则把它分为四、八、八句,共三章。从全诗结构和内在脉络上看,分做三章则较适宜。首章见物起兴,直写自己的爱情和愿望。次章写自己的寤寐不忘。三章则写愿望实现时的欢乐之情,实际上是向往之辞。

《诗经两首》的教学设计 第2篇

1、“兴”手法的运用

师: 一开始我们分析场景,大家也许注意到了,这些场景是分散描绘的,基本是一句场景一句叙事夹杂进行。这也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叫作“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xxx之词”。例如开篇先言他物:“关xxx鸠,在河之洲”,用一唱一和的雎鸠鸣叫,引起xxx之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物”与“xxx之词”不是毫无关联,而恰恰是有共通点的。正如上例雎鸠的相互鸣叫与君子对淑女的爱慕是一致的。试从文中再找几例并分析其共通点。

学生四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师:哪一小组的同学能大胆地说一说你们的合作成果。

生1 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时左时右采荇菜的动作和千方百计接近淑女是共通的。

2、重章叠句

师:诵读时能发现,许多句子是重复出现的,这种手法有利于反复吟唱,以充分地表达出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例如“窈窕淑女”“参差荇菜”等。我们同学在平时的写作或阅读中也要注意这一点。

《诗经两首》的教学设计 第3篇

1、xxx:

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因而引起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因此,诗的第一章说:“关xxx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他听着鸠鸟xxx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求之不得”以下四句,总括地写出这种强烈激动的感情。但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第二章的八句,写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心情。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他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

2、蒹葭:

《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金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重,芦苇沾懑了晶莹洁白霜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这时主人公来到河边,翘首伫立,凝视着河的对岸──那是“伊人”,而“伊人”也只在“水中央”“水中坻”,恍惚迷离,可望不可及。主人公没有因此罢休,决心冲破天堑,追求伊人。一忽儿逆水而上,一忽儿顺水而下,但都无法到达“蓬莱仙境”。咫尺天涯,令人无限惆怅!

《诗经两首》的教学设计 第4篇

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诵,注意其中的情感。老师读完之后,请同学们注意其中的一些朗读技巧,然后再由同学们来朗读。

师:好了,老师读完了,哪一位同学来说一说你发现的朗读这两首诗需要注意的地方。

生1:要注意一些词语的发音。窈窕、逑、参差、寤寐、辗转反侧、芼。

生2:要注意其中诗人思念情人的感情,要根据意思读对其节奏。

师:说得对,下面就请全班同学一起来朗读。

师:请同学们分小组理解这篇诗歌的意思。

生分小组讨论

师:(在幻灯片上映出下列词语:关关、洲、窈窕、好逑、参差、流、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友、芼)下面老师请小组选代表来解释下列词语。

生解释

师:大家都解释得很好。既然理解了字面意思,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此诗的内涵吧!

《诗经两首》的教学设计 第5篇

[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之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1《诗经》的表现手法。

3.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和义:臣鸠、窈窕、逑、荇莱、寤寐、蒹葭、无、恬、涣、埘、址、桀。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勺技巧。

2.《诗经》的内容理解。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鉴赏、背诵、讨论、比较。

媒体设计

图片、音乐、录音。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郎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朱,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今天我们学习的三首诗均出自于《诗经》。

二、解题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郎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占人认为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xxx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范读课文,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可采用投影。

雎鸠(jiū):一种水鸟。

窈窕(yáotiá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xìng)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ǔmèi〕这里指时时。寤,醒着。寐,睡着。

蒹葭(jiānjiā):芦苇。

唏(xī):干。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佸(sì〕:水边。

埘(shí):在墙壁上做成的鸡窝。

涘(hu6):相聚、相会。

桀:通“橛”,为栖鸡做的木架。

(2)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乙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3)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xxx》写的是诗人对河边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爱恋。

《蒹葭》是一篇美丽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饱含无限情意。

《君子于役》写妻子怀念行役无期不能归家的丈夫。

四、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口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具体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