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曲诗歌(共9篇)

思乡曲诗歌 第1篇

岸,你沉沉的睡着

在海边,一个深夜,

我悄悄的下水,

向最透明最清醒的海外游去。

我游泳的技术熟练,姿势优美,

星星睁开了惊羡的眼睛,

月亮也露出了圆脸观赏,

我,是夜空中泅泳的灵魂。

不会有人类发现我,

我不必有身世,

也不必有姓名。

我不必有衣物,

更不必有包袱。

只因此刻,我离了岸,

母亲,我离了岸。

象我这样的青年,是多么的多啊!

我的四周

浮游了一具具的尸体,

有我的同学,

也有我的朋友,

我与他们在一起,

泪一直流成水,

水一直流成无限的思念。

岸,我离你已远了,

你要沉沉的睡着,

我恳求潮水不要拍击你,

贝壳不要传递我的讯息,

灯火不要摇醒你,

你一定要沉沉的睡着,

因为你拥抱着城市和田园,

然而,这些我都离远了,

包括你,中国的岸。

我漂得多远啊,

在地球的旋转中,

天空永远沉默,

我也不能说什么。

做为一根浮木,

或一个空瓶,

这并不是悲哀,

我要远去,

向一片处女地登陆。

海水愈来愈冷,

然后停在我的鼻尖结冻,

我含笑的沉下去,

中国的岸,你又失去了一个人。

你不必惊醒,只要沉沉的睡着,

因为你的上面,

还有我的亲人。

思乡曲诗歌 第2篇

夏风,吹过我的故乡

暖暖的夏风

吹过故乡的原野

我如一尾游弋了许久的鱼

迫不及待的想亲近

这片绿色的浅海

在思念的浪涛中

洗去一路颠簸的疲惫

远处的炊烟和风难舍难离

牵引着我浓浓的愁绪

母亲,那娴熟的手法

做出的饭菜

总是色香具备

就这样想着

心里就溢满了暖意

踏着儿时的记忆

在田埂上寻找零碎的情愫

心底激起了阵阵清澈的涟漪

满地的野花

每一朵都是时光散落的碎语

闭上眼睛深呼吸

泥土里夹杂着青草的气息

风沿着树梢向前

为我打开一道道思念的门楣

思乡曲诗歌 第3篇

《思乡的汉子》

一到中秋

那汉子便将满坛子的心事

拿来下酒

就着月色

一仰脖

竟饮尽岁月里所有的哀愁

每次都是叹息居多

从来酒量未曾见少

而他却说

借着月明风轻

怎么也够得上叙旧的理由

偶尔也把话题扯向别的

提及那个她

古尔邦节上美丽的雪莲花

他的眼神加表情

似乎掺杂着奶香的人情味更浓

倘若嘹亮的牧歌

相伴古老而又欢快的舞蹈

燃起激情漫泛的篝火

若这般忘情的魂魄

也未曾打动她

再迷人的塞外美景

若没有她

也难绣进那一轮思乡的梦

思乡曲诗歌 第4篇

思乡

当黎明的钟声敲响时

惊醒了沉睡的梦

梦?也许是思乡之梦

春风秋拂

送走的是昨日的离别

旋律的韵美

心般割舍不了的是故土

风雨化作渺小的滴水

追随风的足迹

扎根于情缠绵之中

拂着杨柳枝叶孔叫

故乡,你还好吗?

在繁星与月亮之间穿梭着

心里头,永思乡眷恋之情。

思乡曲诗歌 第5篇

经典诗歌三首

一、纸船寄哥哥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把它抛在水面。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陆地,

有的被水浪打湿,沾在水岸边。

我仍是不灰心地每天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漂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四川广元)。

哥哥,倘若你无意间在水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从哪里来。

这是你亲爱的妹妹叠的,

千山万水,求它载着他的爱归来。

二、母亲

没有离开母亲的时候,

母亲,是一个让人依赖的物品。

我一直依赖着她,

怎么也找不到一丝阳光。

离开母亲的时候,

母亲,是一个没有人的.依赖品。

我终于能放手去做我独立做的事情,

终于能看到一缕阳光。

三、妈妈的包包

妈妈有一个神奇的包包,

不信你来听我说说:

一天我们去爬山,

我忘带了水去喝。

妈妈立即从包包里??

拿出水来给我喝。

一天妈妈送我去上学,

到门口我忘带了红领巾。

妈妈立即从包包里??

拿出红领巾给我。

一天我们去动物园,

我忘带了明信片。

妈妈立即从包包里??

拿出明信片给我。

你说妈妈的包包神不神奇?

思乡曲诗歌 第6篇

忧愁类意象:所谓“忧愁类意象”是指诗人用来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的客观物象,或睹物愁生,或寄愁与物,或借物抒情。常见的这类意象有细雨、烟雾、梧桐、杜鹃、鹧鸪、寒蝉等,或细雨烟雾愁断肠,或杜鹃鹧鸪啼凄凄,或梧桐叶落透悲意,或寒蝉凄切悲凉情,均是具体诠释。

细雨蒙蒙,烟雾无边,寄托诗人无边的愁绪和郁闷的心情。秦观的“无边丝雨细如愁”和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就带了这种情感。

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以梧桐写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2004年福建卷的诗词鉴赏题为朱淑真的《秋夜》,其中就写到了“梧桐”这一意象:“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此诗中,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也道出了晚年的凄凉。

思念类意象:指诗人用来抒发思乡怀人的感情或离愁别绪的意象。这些意象已经成为思乡或惜别的代名词,或借月托雁寄乡思,或别时长亭柳依依,或借浮云漂泊喻游子。

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如,李白的《静夜思》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如,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在古典诗词里,柔弱的杨柳摇摆不定的形体,最能传递亲友离别时依依难舍之情,所以杨柳常常与离情相关联。这一意象,源于《诗经》中的《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声》中,也通过“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传达了思乡之情。

长亭、南浦为古人送别之场所,因此也是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江淹的“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和李叔同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亦是借此传达别情的经典。浮云因为漂泊不定,往往让人联想到在外的游子,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表达出了游子之情。

节操类意象:所谓节操类意象是诗人用来表现自己高尚品质的物象,或赞美,或自况,通常借松梅竹菊寓高洁。

思乡曲诗歌 第7篇

[关键词]唐诗意象月亮符号学审美价值

当文学作品中一旦出现明月意象,人们的思乡念亲的情感便油然而生。从而形成我国民族文学中一种比较稳定又鲜明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心理。人们以月园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月亮”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乡。唐代大诗人李白客居他乡,会中秋之夜,圆月高悬,四野沉寂,想念亲人故里,不禁惆怅,随口轻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头望明月”自然就联想到“花好月圆”正是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美好时节。于是“低头思故乡”的天然之笔,实乃胸中溢出,不可阻滞。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句,写诗人伫立月下,沉思默想,久久不归。

与李白齐名于中国文学史的杜甫。写起“月”来则别有深意。“安史之乱”使杜甫滞留长安,不能还家团圆,时值秋寒月冷之夜,他思念久别的妻子儿女,写下《月夜》诗一首:“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环湿,清辉玉臂寒,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这里诗人略显狡黠,他本是思情切切,却不如实说出,而反说妻子在家望月思念他。孩子们虽然不知母亲望月何种意义,却也是万般思念父亲。这样写反衬出诗人思念故乡、想念亲人的情怀。月光如手臂一样清冷,更可知望月之久。思夫之切。情境优美,格调有些压抑低沉。杜甫《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直接抒发思乡之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亮。

张继《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写月落夜深,繁霜暗凝,诗人夜泊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写出了羁旅者的孤独清寥的感受。张九龄《望月怀远》诗,也是一首典型的思乡怀人之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份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月夜怀念远人的旨意凸现纸上。

除了人们熟知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诗句外,唐诗中还有孟浩然的“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的凄恻孤寂: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蕴藉深沉: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潸潸泪下:钱起“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的郁怀难耐……在唐代诗人中,月作为愁绪的意象,构思巧妙,想象丰富,笔法空灵,抒情婉转。

思乡曲诗歌 第8篇

关键词:思乡;勃朗宁;布鲁克;《异国思乡》;《士兵》

罗伯特・勃朗宁是19世纪一位重要的英语诗人,也是维多利亚时期两位代表性诗人之一(另一位是丁尼生)。他出生在英国伦敦的坎伯韦尔,家境殷实。父亲热爱文学艺术,会多种外语。母亲是虔诚的福音派新_,信仰中包含人道主义成分,热爱自然和音乐,家里浓厚的文化氛围对勃朗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勃朗宁自幼便阅读大量书籍并对写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大部分的时间都花费在读书和写诗上。与女诗人伊丽莎白・巴雷特的相识给他的生活及诗歌创作注入了新的灵感,二人谱写了英国文学史上一段恋爱佳话。1846年9月,勃朗宁和伊丽莎白秘密结婚,婚后二人私奔到意大利,定居在文艺复兴发祥地佛罗伦萨,虽然他和妻子在那里过着幸福甜蜜的生活,但是对祖国的眷恋和思念却时常萦绕在他心头,挥之不去。1845年,勃朗宁写下了著名的抒情短诗《异国思乡》。

二、《异国思乡》和《士兵》的相似点

布鲁克的《士兵》同样开篇第一句“若我战死沙场,请这样记住我”以恳请式的口吻立刻带领读者走入一位漂泊在外游子的世界。士兵背井离乡,为国而战,要随时迎接死亡的命运。可他却告诉读者“在异国他乡的某个角落,那儿永属英格兰”,无论他身在何方,只要心系国家,哪里对他来说都是英格兰。接着士兵又将自己比喻为一粒尘土,“一粒在英格兰出生,长大,获得心智的尘土”,“一粒曾经欣赏过英格兰的鲜花、徜徉在英格兰小路的尘土”,“一具呼吸过英格兰的空气”,“接受了家乡河流的洗涤,沐浴过家乡太阳的,属于英格兰的身体”。英格兰就像士兵的母亲一般哺育照顾着他,所以士兵最终选择将自己的躯体献给国家来回报故土的恩情。随之他又继续告诉读者他是如何获得永生:他的心会因死亡而远离一切邪恶,士兵的魂也会将英格兰曾给予他的一切归还给未知的永恒国度。最后士兵更是将英格兰比作天堂,那里有着故国的风光和声音,朋友们的笑声也充满了整个天堂,只有在那里士兵的心才会得到彻底的安息。诗人借士兵之语抒发自己内心之感,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对故国的眷恋之情。

三、《异国思乡》和《士兵》的迥异之处

首先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迥然不同。《异国思乡》重在对自然风光的描写,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方式是本诗主要的表现手法。此外诗人还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充分地调动起来。比如人们开篇首先看到的是榆树和灌木,接着就听到燕雀唱歌,在五月又看到了梨树花瓣的飘落,听到鸫鸟美妙的歌声,整首诗呈现出了一幅充满动感而又生气盎然的画面。而《士兵》,既不像《异国思乡》拥有如此多艳丽的色彩,也不同于勃朗宁的借景抒情,布鲁克则是通过一位士兵的军旅命运来表达主题。诗中虽然有对故土风景的描写,但并未像勃朗宁那样做生动详细的景物刻画。《士兵》中所涉及到的风景仅仅是一些普通的景与物,例如诗的第一节中提到的鲜花、道路、河流和阳光,尽管普通,但这些都是英格兰给予的,没有它们士兵不会茁壮成长,也就是在这些普通的景物中士兵才深切感受到祖国母亲对自己的爱。诗中还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战士躯体在河水中的洗涤,太阳下的沐浴象征着身心的洗礼和净化,战士为国捐躯的壮举象征着最终的救赎,灵魂在此刻得到永生,从肉体上升到灵魂,主题也随之再次升华。

思乡曲诗歌 第9篇

关键词: 诗歌教学 《乡愁》 有效途径

一、背景与主题

中国是诗歌古国,诗歌是中华文明的精粹。中国又是诗教古国,诗教是中华教育之瑰宝。自古以来,诗歌教学就耸立在中华教育殿堂中的首要地位,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批判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继承这些精神养料,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重铸民族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为了应试,中学语文诗歌教学往往流于这样的形式:读一读,背一背,对于诗歌的意境,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很少甚至不涉及。这种浮光掠影、急功近利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四月二十三日,我有幸观摩了舟山市初中语文优质课展评,顾盛红老师教学的《乡愁》脱颖而出,窃以为可从这一课例中寻找适合初中诗歌教学的有效途径。

二、过程和实录

课前顾老师让学生边听罗大佑演唱的《乡愁四韵》边鼓掌,带领同学们轻松进入课堂。上课伊始,顾老师以亲切的语气来引入课题,接着播放朗读录音,全场沉浸其中。

听完朗读录音,顾老师要求学生大声、有感情地四人小组朗读全诗,然后请同学说说读完这首诗的感受。并推荐一名同学把这种深情和眷恋上台读出来。师生作点评后配乐齐读。

接下来进入剖析诗歌内容阶段。顾老师问:乡愁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非常抽象的一种思乡之情,诗人借助哪些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来表达乡愁的吗?学生找出这些形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顾老师进而问:诗人借助的这四个意象所表现的乡愁一样吗?分别是怎样的乡愁?学生答:不一样。四个诗节分别表现的是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老师整理后说:如果说前三节诗写的是家愁,那么最后一节诗则上升为了国愁。同时板书:家愁、国愁。接着自然而然指导朗读每一节诗所表达的不同的感情来,尤其是最后一节,诗人的情感喷涌至高潮,我们的朗读也应该随之达到最高潮。这是第一部分的朗读指导,学生分组朗读,每组一小节,最后一节齐读。

然后老师带领同学们进一步去细细品味、赏读诗歌中的精妙之处。顾老师问:你发现诗人在描写乡愁过程中哪一个词或者说是那一组词用得特别好?好在哪里?学生找出:“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通过删去后比较,这组词准确形容事物的形状,以小而轻的形象承载了浓浓的乡情。师生深情齐读全诗一、二两句体会。“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再次通过删去后比较,这组词准确地表示了人的成长历程和情感的变化。感情随时间推移而越来越浓,逐渐升华。乡愁逐渐成为民族之恋。接着顾老师引导学生关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去掉“啊”和“而”读一读?学生品味这些变幻了形式出现的时间词语,因为语言形式的变化,诗人的情感就呈现出了跌宕之势。师生再次朗诵第三节和第四节,读出情绪的跌宕和高潮。

品味诗歌语言后开始深入探讨诗人的背景,通过了解余光中的经历,指出诗人的漂泊经历和文化体验,使诗歌增加了人生沧桑的厚重感。这种乡愁不仅是个人之家愁,更是对故乡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进而迁移了解台湾前元老于右任先生。教师饱含深情的朗诵他在去世之前写下的哀诗《望大陆》。他们的乡愁都不是个人的,而是中华民族所有漂泊海外的游子对中国民族之根、文化之根的追寻与眷念。

最后师生怀揣这份沉甸甸的乡愁,再一次深情地吟诵全诗,宣布下课。

三、评述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