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篇原文翻译(汇总5篇)

论语八佾篇原文翻译 第1篇

《论语》是一本好书,孔子是一个君子。细读细品,定会获益良多,启明心性。

孔子从品德上主张“仁、义、礼、智、信”。这短短的五个字中包罗万象,枝叶庞杂,融入着他的道德、教育、**等的思想精华。其足以囊括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本书需要细读,融会贯通,从心底的思想认同,与严苛的自律、坚守。而孔子做到了,他的一生,以其笃信的精神内核贯穿始终。对人对事,**对外,无不彰显出其坚毅豁达的儒家气度。也使千百年来的****熠熠生辉,华夏民族之道光明正大。可以说,儒教,其实就是*人骨子里的信仰。我正值需要这样的精神洗礼,使自己回归纯明朗达的品性。与我,意重在人们的印象中,儒家一直以仁政、民本等思想著称,强调君主要善治,要时刻考虑重视人民的利益。孔子赞赏“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行为;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强调在一个国家里,人民是最重要的,甚至觉得为了人民安康,社稷也是可以变更的,“**既成,粢盛既洁,祭祖以时,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然而,在回答子贡关于**治理的问题时,孔子却把人民的生命放在了“信”后,这是不是与“民为贵”的思想起了冲突?首先,我们必须明确,通常情况下,不同于“兵”与“食”,“食”与“信”间不存在着直接竞争、相互抢夺资源的关系。一国国库有限,该把钱花在军事上还是该把钱花在改善民生上,这个“兵”与“食”的冲突自古就存在;然而“食”与“信”更多的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改善好了民生,人民自然就会对*有信心,民生搞不好,或者*罔顾人民,*的民望自然也就会下降。

要想真正的建立**的社会,没有仁义礼智信不行的,企业也一样。

论语八佾篇原文翻译 第2篇

【本篇引语】

《八佾》篇包括26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道德主张。本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

【原文】

3-1 孔子谓季氏①,“八佾②舞于庭,是可忍③,孰不可忍也!”

【注释】

①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子。

②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③可忍:可以忍心。一说可以容忍。

【译文】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评析】

春秋末期,***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过程中的必然表现。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原文】

3-2 三家①者以《雍》彻②。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③,奚取于三家之堂④?”

【注释】

①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又称“三桓”。

②《雍》:《诗经-周颂》中的一篇。古代天子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唱这首诗。

③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中的两句。相,助。维,语助词,无意义。辟公,指诸侯。穆穆:庄严肃穆。

④堂:接客祭祖的地方。

【译文】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

【评析】

本章与前章都是谈鲁国当政者违“礼”的事件。对于这些越礼犯上的举动,孔子表现得极为愤慨,天子有天子之礼,诸侯有诸侯之礼,各守各的礼,才可以使天下安定。因此,“礼”,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范畴。

【原文】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评析】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原文】

3-4 林放①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②也,宁戚③。”

【注释】

①林放:鲁国人。

②易:治理。这里指有关丧葬的礼节仪式办理得很周到。一说谦和、*易。

③戚:心中悲哀的意思。

【译文】

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评析】

本章记载了鲁人林放向孔子问礼的对话。他问的是:礼的根本究竟是什么。孔子在这里似乎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但仔细琢磨,孔子还是明确解答了礼之根本的问题。这就是,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求。

【原文】

3-5 子曰:“夷狄①之有君,不如诸夏②之亡③也。”

【注释】

①夷狄:古代中原地区的人对周边地区的贬称,谓之不开化,缺乏教养,不知书达礼。

②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华夏族的自称。

③亡:同无。古书中的“无”字多写作“亡”。

【译文】

孔子说:“夷狄(文化落后)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评析】

在孔子的思想里,有强烈的“夷夏观”,以后又逐渐形成“夷夏之防”的传统观念。在他看来,“诸夏”有礼乐文明的传统,这是好的,即使“诸夏”没有君主,也比虽有君主但没有礼乐的“夷狄”要好。这种观念是大汉族**的源头。

【原文】

3-6 季氏旅①于泰山,子谓冉有②曰:“女③弗能救④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⑤乎?”

【注释】

①旅:祭名。祭祀山川为旅。当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

②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29岁。当时是季氏的家臣,所以孔子责备他。

③女:同汝,你。

④救:挽求、劝阻的意思。这里指谏止。

⑤林放:见本篇第4章之注。

【译文】

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评析】

祭祀泰山是天子和诸侯的专权,季孙氏只是鲁国的大夫,他竟然也去祭祀泰山,所以孔子认为这是“僭礼”行径。此章仍是谈论礼的问题。

【原文】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①乎!揖②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注释】

①射:原意为射箭。此处指古代的射礼。

②揖:拱手行礼,表示尊敬。

【译文】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评析】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君子无所争”,即使要争,也是彬彬有礼的争,这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强调谦逊礼让而鄙视无礼的、不公正的竞争,这是可取的。但过于强调谦逊礼让,以至于把它与正当的竞争对立起来,就会抑制人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成为社会发展的道德阻力。

【原文】

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①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②。”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③,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释】

①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篇。倩,音 qiàn,笑得好看。兮,语助词,相当于“啊”。盼:眼睛黑白分明。绚,有文采。

②绘事后素:绘,画。素,白底。

③起予者商也:起,启发。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

【译文】

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评析】

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指行礼的内心情操。礼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没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

【原文】

3-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①不足徵②也;殷礼吾能言之,宋③不足徵也。文献④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注释】

①杞:春秋时国名,是夏禹的后裔。在今河南杞县一带。

②徵:证明。

③宋:春秋时国名,是商汤的后裔,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④文献:文,指历史典籍;献,指贤人。

【译文】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评析】

这一段话表明两个问题。孔子对夏商周代的礼仪**等非常熟悉,他希望人们都能恪守礼的规范,可惜当时僭礼的人实在太多了。其次,他认为对夏商周之礼的说明,要靠足够的历史典籍贤人来证明,也反映了他对知识的求实态度。

【原文】

3-10 子曰:“禘①自既灌②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③。”

【注释】

①禘:音dì,古代只有天子才可以举行的祭祀祖先的非常隆重的典礼。

②灌:禘礼中第一次献酒。

③吾不欲观之矣:我不愿意看了。

【译文】

孔子说:“对于行禘礼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

【评析】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等级名分,不仅活着的时候不能改变,死后也不能改变。生时是贵者、**,死后其亡灵也是**、贵者。这里,他对行禘礼的议论,反映出当时礼崩乐坏的状况,也表示了他对现状的不满。

【原文】

3-11 或问禘之说①,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②乎!”指其掌。

【注释】

①禘之说:“说”,理论、道理、规定。禘之说,意为关于禘祭的规定。

②示诸斯:“斯”指后面的“掌”字。

【译文】

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禘祭的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种规定的人,对治理天下的事,就会像把这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一面说一面)指着他的手掌。

【评析】

孔子认为,在鲁国的禘祭中,名分颠倒,不值得一看。所以有人问他关于禘祭的规定时,他故意说不知道。但紧接着又说,谁能懂得禘祭的道理,治天下就容易了。这就是说,谁懂得禘祭的规定,谁就可以归复紊乱的“礼”了。

【原文】

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译文】

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评析】

孔子并不过多提及鬼神之事,如他说:“敬鬼神而远之。”所以,这一章他说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在内心有虔诚的情感。这样看来,孔子主张进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

【原文】

3-13 王孙贾①问曰:“与其媚②于奥③,宁媚于灶④,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⑤,无所祷也。”

【注释】

①王孙贾:卫灵公的大臣,时任大夫。

②媚:谄媚、巴结、奉承。

③奥:这里指屋内位居西南角的神。

④灶:这里指灶旁管烹饪做饭的神。

⑤天:以天喻君,一说天即理。

【译文】

王孙贾问道:“(人家都说)与其奉承奥神,不如奉承灶神。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没有地方可以祷告了。”

【评析】

从表面上看,孔子似乎回答了王孙贾的有关拜神的问题,实际上讲出了一个深奥的道理。这就是:地方上的**如灶神,他直接管理百姓的生产与生活,但在内廷的**与君主往来密切,是得罪不得的。

【原文】

3-14 子曰:“周监①于二代②,郁郁③乎文哉,吾从周。”

【注释】

①监:音jiàn,同鉴,借鉴的意思。

②二代:这里指夏代和周代。

③郁郁:文采盛貌。丰富、浓郁之意。

【译文】

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

【评析】

孔了对夏商周的礼仪**等有深入研究,他认为,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后一个**对前一个**必然有承继,有沿袭。遵从周礼,这是孔子的基本态度,但这不是绝对的。在前面的篇章里,孔子就提出对夏、商、周的礼仪**都应有所损益。

【原文】

3-15 子入太庙①,每事问。或曰:“孰谓鄹②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注释】

①太庙:君主的祖庙。鲁国太庙,即周公旦的庙,供鲁国祭祀周公。

②鄹:音zōu,春秋时鲁国地名,又写作“陬”,在今山东曲阜附近。“鄹人之子”指孔子。

【译文】

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此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

【评析】

孔子对周礼十分熟悉。他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里却每件事都要问别人。所以,有人就对他是否真的懂礼表示怀疑。这一段说明孔子并不以“礼”学专家自居,而是虚心向人请教的品格,同时也说明孔子对周礼的恭敬态度。

【原文】

3-16 子曰:“射不主皮①,为力不同科②,古之道也。”

【注释】

①皮:皮,用善皮做成的箭靶子。

②科:等级。

【译文】

孔子说:“比赛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因为各人的力气大小不同。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评析】

“射”是周代贵族经常举行的一种礼节仪式,属于周礼的内容之一。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射箭,只不过是一种比喻,意思是说,只要肯学习有关礼的规定,不管学到什么程度,都是值得肯定的。

【原文】

3-17 子贡欲去告朔①之饩羊②。子曰:“赐也!尔爱③其羊,我爱其礼。”

【注释】

①告朔:朔,农历每月初一为朔日。告朔,古代**,天子每年秋冬之际,把第二年的历书颁发给诸侯,告知每个月的初一日。

②饩羊:饩,音xì。饩羊,祭祀用的活羊。

③爱:爱惜的意思。

【译文】

子贡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活羊。孔子说:“赐,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

【评析】

按照周礼的规定,周天子每年秋冬之际,就把第二年的历书颁给诸侯,诸侯把历书放在祖庙里,并按照历书规定每月初一日来到祖庙,杀一只活羊祭庙,表示每月听政的开始。当时,鲁国君主已不亲自去“告朔”,“告朔”已经成为形式。所以,子贡提出去掉“饩羊”。对此,孔子大为不满,对子贡加以指责,表明了孔子维护礼制的立场。

【原文】

3-18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译文】

孔子说:“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事奉君主,别人却以为这是诌媚呢。”

【评析】

孔子一生要求自己严格按照周礼的规定事奉君主,这是他的****信念。但却受到别人的讥讽,认为他是在向君主谄媚。这表明,当时的君臣关系已经遭到破坏,已经没有多少人再重视君臣之礼了。

【原文】

3-19 ①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注释】

①定公:鲁国国君,姓姬名宋,定是谥号。公元前509~前495年在位。

【译文】

鲁定公问孔子:“君主怎样使唤臣下,臣子怎样事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使唤臣子,臣子应该以忠来事奉君主。”

【评析】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是孔子君臣之礼的主要内容。只要做到这一点,君臣之间就会**相处。从本章的语言环境来看,孔子还是侧重于对君的要求,强调君应依礼待臣,还不似后来那样:即使君主无礼,臣下也应尽忠,以至于发展到不问是非的愚忠。

【原文】

3-20 子曰:“《关睢》①,乐而不*,哀而不伤。”

【注释】

①《关睢》:睢,音jū。这是《诗经》的第一篇。此篇写一君子“追求”淑女,思念时辗转反侧,寤寐思之的忧思,以及结婚时钟鼓乐之琴瑟友之的欢乐。

【译文】

孔子说:“《关睢》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

【评析】

孔子对《关睢》一诗的这个评价,体现了他的“思无邪”的艺术观。《关睢》是写男女爱情、祝贺婚礼的诗,与“思无邪”本不相干,但孔子却从中认识到“乐而不*、哀而不伤”的中庸思想,认为无论哀与乐都不可过分,有其可贵的价值。

【原文】

3-21 哀公问社①于宰我,宰我②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③。”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注释】

①社:土地神,祭祀土神的庙也称社。

②宰我:名予,字子我,孔子的学生。

③战栗:恐惧,发抖。

【译文】

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评析】

古时立国都要建立祭土神的庙,选用宜于当地生长的树木做土地神的牌位。宰我回答鲁哀公说,周朝用栗木做社主是为了“使民战栗”,孔子就不高兴了,因为宰我在这里讥讽了周天子,所以说了这一段话。

【原文】

3-22 子曰:“管仲①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②,官事不摄③,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④,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⑤,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注释】

①管仲:姓管名夷吾,齐国人,春秋时期的法家先驱。齐桓公的**,辅助齐桓公成为诸侯的霸主,公元前645年死。

②三归:相传是三处藏钱币的府库。

③摄:兼任。

④树塞门:树,树立。塞门,在大门口筑的一道短墙,以别内外,相当于屏风、照壁等。

⑤反坫:坫,音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译文】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有人说:“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评析】

在《论语》中,孔子对管子曾有数处评价。这里,孔子指出管仲一不节俭,二不知礼,对他的所作所为进行批评,出发点也是儒家一贯倡导的“节俭”和“礼制”。在另外的篇章里,孔子也有对管仲的肯定性评价。

【原文】

3-23 子语①鲁大师②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③如也;从④之,纯⑤如也,皦⑥如也,绎⑦如也,以成。”

【注释】

①语:音yù,告诉,动词用法。

②大师:大,音tài。大师是乐官名。

③翕:音xī。意为合、聚、协调。

④从:音zòng,意为放纵、展开。

⑤纯:美好、**。

⑥皦:音jiǎo,音节分明。

⑦绎:连续不断。

【译文】

孔子对鲁国乐官谈论演奏音乐的道理说:“奏乐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各种乐器合奏,声音繁美;继续展开下去,悠扬悦耳,音节分明,连续不断,最后完成。”

【评析】

孔子对学生的教育内容极为丰富和全面,乐理就是其中之一。这一章反映了孔子的音乐思想和音乐欣赏水*。

【原文】

3-24 仪封人①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②。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③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④。”

【注释】

①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②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

③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④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

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评析】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原文】

3-25 子谓韶①:“尽美②矣,又尽善③也;”谓武④:“尽美矣,未尽美也。”

【注释】

①韶:相传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乐舞。

②美:指乐曲的音调、舞蹈的形式而言。

③善:指乐舞的思想内容而言的。

④武:相传是歌颂周武王的一种乐舞。

【译文】

孔子讲到“韶”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谈到“武”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却差一些。”

【评析】

孔子在这里谈到对艺术的评价问题。他很重视艺术的形式美,更注意艺术内容的善。这是有明显**标准的,不单是娱乐问题。

【原文】

3-26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译文】

孔子说:“居于**地位的人,不能宽厚待人,行礼的时候不严肃,参加丧礼时也不悲哀,这种情况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评析】

孔子主张实行“德治”、“礼治”,这首先提出了对当政者的道德要求。倘为官**者做不到“礼”所要求的那样,自身的道德修养不够,那这个国家就无法得到治理。当时社会上礼崩乐坏的局面,已经使孔子感到不能容忍了。

论语八佾篇原文翻译 第3篇

【本篇引语】

本篇共计28章,内容以谈论仁德为主。在本篇里,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此外,本篇著名的句子有“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等。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过较大影响。

【原文】

5-1 子谓公冶长①,“可妻也。虽在缧绁②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③妻之。”

【注释】

①公冶长:姓公冶名长,齐国人,孔子的弟子。

②缧绁:音léi xiè,捆绑犯人用的绳索,这里借指牢狱。

③子:古时无论儿、女均称子。

【译文】

孔子评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关在牢狱里,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呀。”于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评析】

在这一章里,孔子对公冶长作了较高评价,但并未说明究竟公冶长做了哪些突出的事情,不过从本篇所谈的中心内容看,作为公冶长的老师,孔子对他有全面了解。孔子能把女儿嫁给他,那么公冶长至少应具备仁德。这是孔子一再向他的学生提出的要求。

【原文】

5-2 子谓南容①,“邦有道②,不废③;邦无道,免于刑戮④。”以其兄之子妻之。

【注释】

①南容:姓南宫名适(音kuò),字子容。孔子的学生,通称他为南容。

②道:孔子这里所讲的道,是说国家的**符合最高的和最好的原则。

③废:废置,不任用。

④刑戮:刑罚。

【译文】

孔子评论南容说:“国家有道时,他有官做;国家无道时,他也可以免去刑戮。”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评析】

论语八佾篇原文翻译 第4篇

〖原文〗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这个子贡,上一节课刚刚说到礼仪**是灵活的,你就跳出来要跃跃欲试啊。

你这个小气鬼,想把告朔仪式上的蒸全羊给撤了,那大伙祭祀结束后分肉,不就少了很多吗?你这个搞商业经济的,帐算得太精细了吧?一只羊值多少钱?你算算,如果当官的都不把礼仪**当回事了,这得多少钱?

孔子立刻把子贡教育了一顿。

子贡,你就是舍不得一只羊,可我舍不得的是礼仪,你自己看着办,哪个重要?

子贡不敢吭气了。老师发威,你以为他是病猫啊。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你现在见识到了吧。

论语的编者很有意思,立刻把子贡拿出来举了个例子。

礼仪**虽然可以灵活处理,但还是要有限度的。不是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底线在哪里?这是个问题。

是要保证礼仪**的完整性,以便可以给大家更好的教育吗?

齐宣王易牛以羊,孟子没有说什么。子贡如果易羊以鸡,和易牛以羊有什么区别?家里不富裕,难道还非得倾家荡产买只羊啊!

同样保证了礼仪的完整性,同样可以提醒大家我们要重视礼仪,保证礼仪的威严。

显然,理由并不充分。

论语的编者在这里说这一句,除了承接上文,表达礼仪的灵活性,并同时表达出灵活的限制外,还想说什么?在惜墨如金的论语里,论语的编者肯定还安排了其他的意义,好和后面的章节衔接起来。

回头再仔细看看,子贡去掉羊是为了节约,而在孔子看来,是利欲之心在作祟,而利欲之心正是礼仪**的大敌,多少好的理想就是坏在这个利欲之心上。

论语的编者巧妙的用了子贡的这个例子来说明,不要以为善小而不为,更不要以为恶小而为之。好像后面会说到的一句话,“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礼仪**可以灵活处理,但其底线是不要有利欲之心,不要因为有利欲之心而去改变礼仪,这样会让礼仪**走向**的,今天是一只羊,将来就是整个礼制,皆可放弃。

不幸的是,孔子言中了。

论语八佾篇原文及翻译扩展阅读

论语八佾篇原文及翻译(扩展1)

——论语八佾篇原文及翻译(论语八佾篇原文及赏析)

【原文】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译文】孔子说:“对于行禘礼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

【评析】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等级名分,不仅活着的时候不能改变,死后也不能改变。生时是贵者、**,死后其亡灵也是**、贵者。

这里,他对行禘礼的议论,反映出当时礼崩乐坏的状况,也表示了他对现状的不满。

祭祀贵在虔诚,心诚则灵。祭祀祖先要像在祖先面前一样恭敬,求神要像在神面前一样虔诚,这就是所谓“如在”的心。

既然如此,当然不能请他人代劳。所以孔子说,如果自己不亲自参加,那就等于没有参加。别人替自己烧香求福是没有用的。

祭祀如此,做人的道理又何尝不是如此。一个人立身处世,成家立业,都应该有这种“如在”的心,做到表里如一。

否则,表面一套,内心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鬼鬼祟祟,躲躲闪闪,活在世上又有什么意义呢?

**文化告诉我们,事事要发自内心的诚恳,而不完全在于形式,一切形式,都必须配合内心的诚恳,才有意义。

论语八佾篇原文及翻译(扩展2)

——论语八佾篇原文及翻译(论语八佾篇原文及赏析)

论 语

1《论语》——学而

2《论语》——为政

3《论语》——八佾

4《论语》——里仁

5《论语》——公冶长

6《论语》——雍也

7《论语》——述而

8《论语》——泰伯

9《论语》——子罕

10《论语》——乡*

11《论语》——先进

12《论语》——颜渊

13《论语》——子路

14《论语》——宪问

15《论语》——卫灵公

16《论语》——季氏

17《论语》——阳货

18《论语》——微子

19《论语》——子张

20《论语》——尧曰

十、《论语》——乡*

本篇引语:

本篇共27章,集中记载了孔子的容色言动、衣食住行,颂扬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正人君子。例如孔子在面见国君时、面见大夫时的态度;他出入于公门和出使别国时的表现,都显示出正直、仁德的品格。本篇中还记载了孔子日常生活的一些侧面,为人们全面了解孔子、研究孔子,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原文】

孔子于乡*,恂恂(1)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2)言,唯谨尔。

【注释】

(1)恂恂:音xù,温和恭顺。

(2)便便:辩,善于辞令。

【译文】

孔子在本乡的地方上显得很温和恭敬,像是不会说话的样子。但他在宗庙里、朝廷上,却很善于言辞,只是说得比较谨慎而已。

、【原文】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1)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2)如也。君在,踧踖(3)如也,与与(4)如也。

【注释】

(1)侃侃:说话理直气壮,不卑不亢,温和快乐的样子。

(2)訚訚:音yín,正直,和颜悦色而又能直言诤辩。

(3)踧踖:音cú jí,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4)与与:小心谨慎、威仪适中的样子。

【译文】

孔子在上朝的时候,(国君还没有到来,)同下大夫说话,温和而快乐的样子;同上大夫说话,正直而公正的样子;国君已经来了,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样子,但又仪态适中。

、【原文】

君召使摈(1),色勃如也(2);足躩(3)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4)如也。趋进,翼如也(5)。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注释】

(1)摈:音bìn,动词,负责招待国君的**。

(2)色勃如也:脸色立即庄重起来。

(3)足躩:躩,音jué,脚步快的样子。

(4)襜:音chān,整齐之貌。

(5)翼如也:如鸟儿展翅一样。

【译文】

国君召孔子去接待宾客,孔子脸色立即庄重起来,脚步也快起来,他向和他站在一起的人作揖,手向左或向右作揖,衣服前后摆动,却整齐不乱。快步走的时候,像鸟儿展开双翅一样。宾客走后,必定向君主回报说:“客人已经不回头张望了。”

、【原文】

入公门,鞠躬如(1)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2)。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3)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4),逞(5)颜色,怡怡如也。没阶(6),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注释】

(1)鞠躬如:谨慎而恭敬的样子。

(2)履阈:阈,音yù,门槛,脚踩门坎。

(3)摄齐:齐,音zī,衣服的下摆。摄,提起。提起衣服的下摆。

(4)降一等:从台阶上走下一级。

(5)逞:舒展开,松口气。

(6)没阶:走完了台阶。

【译文】

孔子走进朝廷的大门,谨慎而恭敬的样子,好像没有他的容身之地。站,他不站在门的中间;走,也不踩门坎。经过国君的座位时,他脸色立刻庄重起来,脚步也加快起来,说话也好像中气不足一样。提起衣服下摆向堂上走的时候,恭敬谨慎的样子,憋住气好像不呼吸一样。退出来,走**阶,脸色便舒展开了,怡然自得的样子。走完了台阶,快快地向前走几步,姿态像鸟儿展翅一样。回到自己的位置,是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原文】

执圭(1),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2),足蹜蹜(3),如有循(4)。享礼(5),有容色。私觌(6),愉愉如也。

【注释】

(1)圭:一种上圆下方的玉器,举行典礼时,不同身份的人拿着不同的圭。出使邻国,大夫拿着圭作为**君主的凭信。

(2)战色:战战兢兢的样子。

(3)蹜蹜:小步走路的样子。

(4)如有循:循,沿着。好像沿着一条直线往前走一样。

(5)享礼:享,献上。指向对方贡献礼物的仪式。使者受到接见后,接着举行献礼仪式。

(6)觌:音dí,会见。

【译文】

(孔子出使别的诸侯国,)拿着圭,恭敬谨慎,像是举不起来的样子。向上举时好像在作揖,放在下面时好像是给人递东西。脸色庄重得像战栗的样子,步子很小,好像沿着一条直线往前走。在举行赠送礼物的仪式时,显得和颜悦色。和国君举行私下会见的时候,更轻松愉快了。

、【原文】

君子不以绀緅饰(1),红紫不以为亵服(2)。当暑,袗絺绤(3),必表而出之(4)。缁衣(5),羔裘(6);素衣,麑(7)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8)。必有寝衣(9),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10)。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11),必杀之(12)。羔裘玄冠(13)不以吊(14)。吉月(15),必朝服而朝。

【注释】

(1)不以绀緅饰:绀,音gàn,深青透红,斋戒时服装的颜色。緅,音zōu,黑中透红,丧服的颜色。这里是说,不以深青透红或黑中透红的颜色布给*常穿的衣服镶上边作饰物。

(2)红紫不以为亵服:亵服,*时在家里穿的衣服。古人认为,红紫不是正色,便服不宜用红紫色。

(3)袗絺绤:袗绤,音zhěn,单衣。絺,音chī,细葛布。绤,音xì,粗葛布。这里是说,穿粗的或细的葛布单衣。

(4)必表而出之:把麻布单衣穿在外面,里面还要衬有内衣。

(5)缁衣:黑色的衣服。

(6)羔裘:羔皮衣。古代的羔裘都是黑羊皮,毛皮向外。

(7)麑:音ní,小鹿,白色。

(8)短右袂:袂,音mè,袖子。右袖短一点,是为了便于做事。

(9)寝衣:睡衣。

(10)狐貉之厚以居:狐貉之厚,厚毛的狐貉皮。居,坐。

(11)帷裳:上朝和祭祀时穿的礼服,用整幅布制作,不加以裁剪。折叠缝上。

(12)必杀之:一定要裁去多余的布。杀,裁。

(13)羔裘玄冠:黑色皮礼貌。

(14)不以吊:不用于丧事。

(15)吉月:每月初一。一说正月初一。

【译文】

君子不用深青透红或黑中透红的布镶边,不用红色或紫色的布做*常在家穿的衣服。夏天穿粗的或细的葛布单衣,但一定要套在内衣外面。黑色的羔羊皮袍,配黑色的罩衣。白色的鹿皮袍,配白色的罩衣。电影的狐皮袍,配*的罩衣。*常在家穿的皮袍做得长一些,右边的袖子短一些。睡觉一定要有睡衣,要有一身半长。用狐貉的厚毛皮做坐垫。丧服期满,脱下丧服后,便佩带上各种各样的装饰品。如果不是礼服,一定要加以剪裁。*着黑色的羔羊皮袍和戴着黑色的帽子去吊丧。每月初一,一定要穿着礼服去朝拜君主。

、【原文】

齐(1),必有明衣(2),布。齐必变食(3),居必迁坐(4)。

【注释】

(1)齐:同斋。

(2)明衣:斋前沐浴后穿的浴衣。

(3)变食:改变*常的饮食。指不饮酒,不吃葱、蒜等有刺激味的东西。

(4)居必迁坐:指从内室迁到外室居住,不和妻妾同房。

【译文】

斋戒沐浴的时候,一定要有浴衣,用布做的。斋戒的时候,一定要改变*常的饮食,居住也一定搬移地方,(不与妻妾同房)。

、【原文】

食不厌精,脍(1)不厌细。食饐(2)而餲(3),鱼馁(4)而肉败(5),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6),不食。不时(7),不食,割不正(8),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9)。唯酒无量,不及乱(10)。沽酒市脯(11),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注释】

(1)脍:音kuài,切细的鱼、肉。

(2)饐:音yì,陈旧。食物放置时间长了。

(3)餲:音ài,变味了。

(4)馁:音něi,鱼腐烂,这里指鱼不新鲜。

(5)败:肉腐烂,这里指肉不新鲜。

(6)饪:烹调制作饭菜。

(7)不时:应时,时鲜。

(8)割不正:肉切得不方正。

(9)气:同“饩”,音xì,即粮食。

(10)不及乱:乱,指酒醉。不到酒醉时。

(11)脯:音fǔ,熟肉干。

【译文】

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粮食陈旧和变味了,鱼和肉腐烂了,都不吃。食物的颜色变了,不吃。气味变了,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时新的东西,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佐料放得不适当,不吃。席上的肉虽多,但吃的量不超过米面的量。只有酒没有限制,但不喝醉。从市上买来的肉干和酒,不吃。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

、【原文】

祭于公,不宿肉(1),祭肉(2)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注释】

(1)不宿肉:不使肉过夜。古代大夫参加国君祭祀以后,可以得到国君赐的祭肉。但祭祀活动一般要持续二三天,所以这些肉就已经不新鲜,不能再过夜了。超过三天,就不能再过夜了。

(2)祭肉:这是祭祀用的肉。

【译文】

孔子参加国君祭祀典礼时分到的肉,不能留到第二天。祭祀用过的肉不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不吃了。

、【原文】

食不语,寝不言。

【译文】

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也不说话。

、【原文】

虽疏食菜羹(1),瓜祭(2),必齐(3)如也。

【注释】

(1)菜羹:用菜做成的汤。

(2)瓜祭:古人在吃饭前,把席上各种食品分出少许,放在食具之间祭祖。

(3)齐:同斋。

【译文】

即使是粗米饭蔬菜汤,吃饭前也要把它们取出一些来祭祖,而且表情要像斋戒时那样严肃恭敬。

、【原文】

席(1)不正,不坐。

【注释】

(1)席:古代没有椅子和桌子,都坐在铺于地面的席子上。

【译文】

席子放得不端正,不坐。

、【原文】

乡人饮酒(1),杖者(2)出,斯出矣。

【注释】

(1)乡人饮酒:指当时的乡饮酒礼。

(2)杖者:拿拐杖的人,指老年人。

【译文】

行乡饮酒的礼仪结束后,(孔子)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后自己才出去。

、【原文】

乡人傩(1),朝服而立于阼阶(2)。

【注释】

(1)傩:音nuó。古代迎神驱鬼的宗教仪式。

(2)阼阶:阼,音zuò,东面的台阶。主人立在大堂东面的台阶,在这里欢迎客人。

【译文】

乡里人举行迎神驱鬼的宗教仪式时,孔子总是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原文】

问(1)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2)。

【注释】

(1)问:问候。古代人在问候时往往要致送礼物。

(2)再拜而送之:在送别客人时,两次拜别。

【译文】

(孔子)托人向在其他诸侯国的朋友问候送礼,便向受托者拜两次送行。

、【原文】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译文】

季康子给孔子赠送药品,孔子拜谢之后接受了,说:“我对药性不了解,不敢尝。”

、【原文】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译文】

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

、【原文】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1),必熟而荐(2)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注释】

(1)腥:牛肉。

(2)荐:供奉。

【译文】

国君赐给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座席先尝一尝。国君赐给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给祖宗上供。国君赐给活物,一定要饲养起来。同国君一道吃饭,在国君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一定要先尝一尝。

、【原文】

疾,君视之,东首(1),加朝服,拖绅(2)。

【注释】

(1)东首:头朝东。

(2)绅:束在腰间的大带子。

【译文】

孔子病了,国君来探视,他便头朝东躺着,身上盖上朝服,拖着大带子。

、【原文】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译文】

国君召见(孔子),他不等车马驾好就先步行走去了。

、【原文】

入太庙,每事问(1)。

【注释】

(1)此章重出。译文参见《八佾》篇第三之第15章。

、【原文】

朋友(1)死,无所归,曰:“于我殡(2)。”

【注释】

(1)朋友:指与孔子志同道合的人。

(2)殡:停放灵柩和埋葬都可以叫殡,这里是泛指丧葬事务。

【译文】

(孔子的)朋友死了,没有亲属负责敛埋,孔子说:“丧事由我来办吧。”

、【原文】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译文】

朋友馈赠物品,即使是车马,不是祭肉,(孔子在接受时)也是不拜的。

、【原文】

寝不尸,居不客。

【译文】

(孔子)睡觉不像死尸一样挺着,*日家居也不像作客或接待客人时那样庄重严肃。

、【原文】

见齐衰(1)者,虽狎(2),必变。见冕者与瞽者(3),虽亵(4),必以貌。凶服(5)者式(6)之。式负版者(7)。有盛馔(8),必变色而作(9)。迅雷风烈必变。

【注释】

(1)齐衰:zī cuī,指丧服。

(2)狎:音xiá,亲近的意思。

(3)瞽者:盲人,指乐师。

(4)亵:音xiè,常见、熟悉。

(5)凶服:丧服。

(6)式:同轼,古代车辆前部的横木。这里作动词用。遇见地位高的人或其他人时,驭手身子向前微俯,伏在横木上,以示尊敬或者同情。这在当时是一种礼节。

(7)负版者:背负国家图籍的人。当时无纸,用木版来书写,故称“版”。

(8)馔:音zhuàn,饮食。盛馔,盛大的宴席。

(9)作:***。

【译文】

(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即使是关系很亲密的,也一定要把态度变得严肃起来。看见当官的和盲人,即使是常在一起的,也一定要有礼貌。在乘车时遇见穿丧服的人,便俯伏在车前横木上(以示同情)。遇见背负国家图籍的人,也这样做(以示敬意)。(作客时,)如果有丰盛的筵席,就神色一变,并***致谢。遇见迅雷大风,一定要改变神色(以示对上天的敬畏)。

、【原文】

升车,必正立,执绥(1)。车中,不内顾(2),不疾言(3),不亲指(4)。

【注释】

(1)绥:上车时扶手用的索带。

(2)内顾:回头看。

(3)疾言:大声说话。

(4)不亲指:不用自己的手指划。

【译文】

上车时,一定先直立站好,然后拉着扶手带上车。在车上,不回头,不高声说话,不用自己的手指指点点。

、【原文】

色斯举矣(1),翔而后集(2)。曰:“山梁雌雉(3),时哉时哉!(4)”子路共(5)之,三嗅而作(6)。

【注释】

(1)色斯举矣:色,脸色。举,鸟飞起来。

(2)翔而后集:飞翔一阵,然后落到树上。鸟群停在树上叫“集”。

(3)山梁雌雉:聚集在山梁上的母野鸡。

(4)时哉时哉:得其时呀!得其时呀!这是说野鸡时运好,能**飞翔,**落下。

(5)共:同“拱”。

(6)三嗅而作:嗅应为狊字之误。狊,音jù,鸟张开两翅。一本作“戛”字,鸟的长叫声。

【译文】

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见一群野鸡在那儿飞,孔子神色动了一下,野鸡飞翔了一阵落在树上。孔子说:“这些山梁上的母野鸡,得其时呀!得其时呀!”子路向他们拱拱手,野鸡便叫了几声飞走了。

论语八佾篇原文及翻译(扩展3)

——论语八佾篇原文及翻译(论语八佾篇原文及解释)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常言曰,县官不如现管。意思是说,在“现管”的地盘上,他具有生杀予夺大权,上司拿他也没办法。这句话绝大多数场景下是对的,只在极特殊情况下才不适用。所以,卫国实权在握的军事统帅王孙贾才问孔子,与其讨好家神,不如讨好灶神,这是什么意思?(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

因为,虽然灶神受家神管辖,但灶神主管一家人吃饭大事,以此暗示孔子,我实力雄厚,你巴结卫王,还不如巴结我。一**事统帅,竟然说出这种话,说明他已不把卫王放在眼里,自我膨胀,狂妄至极。

任何掌握军权的人,一旦走到这一步,几乎不可救药,没有人能够劝阻、改变他,必定铤而走险,犯上作乱,身败名裂,下场悲惨,所以,孔子毫不客气的说,不对!****的人,无论请求谁保佑,都没有用(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论语八佾篇原文及翻译(扩展4)

——论语季氏篇原文及翻译(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季氏将要攻伐颛臾。冉有、子路去见夫子说:“季氏快要攻打颛臾了。”夫子说:“冉求,这不就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从前是周天子让它主持东蒙山的祭祀的,而且已经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社稷之臣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氏想去攻打,我们两个人都不愿意。”夫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为人做辅相的,有能力做就干好,实在做不好就辞职。’在位者危险而不能护持,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用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说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费邑很近。现在不把它夺取过来,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夫子说:“冉求,君子(我)很讨厌那些心里想得到,嘴上说话一定找个理由的人,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忧患贫穷,担忧的是不*均,不忧患人口的寡少而是担忧不安定,如果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如果能做到这样远方人还不能归附,那么我们就倡导仁德礼乐感召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现在,仲由和冉求你们两个人辅助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而不能感召他们;**分崩瓦解而不能坚守,自己还谋动干戈于邦内,我看季氏的忧患不在颛臾,而是在自己的内部呢。”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与?”孔子曰:“可谓具臣矣。”《论语•先进篇》记载,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季子然,姬姓,春秋时期鲁国三桓之一季氏的族人,显然不是季氏的宗主。子路同学和季氏打交道有两次,一次是孔子“堕三都”时期,子路同学在季氏那里当差,当时的季氏宗主是季桓子;第二次就是孔子周游列国回国之后,也就是孔子68岁以后的事情,子路做过一段时间的季氏宰,后来,他到了卫国,当**卫国大夫孔悝的宰。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冉求,字子有,少孔子二十九岁。为季氏宰。公元前484年,冉求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十四年的孔子。季康子是季氏的宗主。

《史记•孔子世家》载:“仲由为季氏宰”在公元前497年;季康子召冉有在公元前492年。这时候,子路同学呢,正随孔子在陈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季康子向孔子询问季路、冉有才能的事,但司马迁也没有说出具体的年代。《论语•雍也篇》记载,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如果从子路、冉有的介绍来看,“季氏将伐颛臾”应该发生在孔子回到鲁国之后,至于是哪一年,也不是很清晰的。但最为美妙的是“季氏将伐颛臾”,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的。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两个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两个学生也是认为老师说的对,进而阻止了季康子的想法。我们想想,圣人一句话,免去了多少的生灵涂炭!就从这一点上来看,我们真的应该为圣人点赞!

这里的季氏,显然是季康子,姬姓,名肥,谥号“康”,因此史*载都以“季康子”作为称呼。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昏庸**,国政被三家公卿(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执掌,史称“三桓”,其中季孙氏**最大,长期主持鲁国国政,而季康子在鲁哀公时期,总共执掌了国政****。为什么季氏要讨伐颛臾呢?这也很有意思的。当时,鲁国公室四分,季氏有其二,对鲁君的威胁最大。季氏发动侵略战争,征伐颛臾,扩充自己的**,一贪其土地,二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了解了背景,我们再来分享这段《论语》。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要攻伐颛臾。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快要攻打颛臾了。”孔子说:“冉求,这不就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从前是周天子让它主持东蒙山的祭祀的,而且已经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社稷之臣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颛臾,传说颛臾的国君是伏羲的后代。西周时期,周朝天子采取的**是“兴灭国,继绝世,举遗民”,周天子给颛臾国的主要任务就是祭祀东蒙山。尽管名誉上属于周天子管辖,但由于在鲁国范围内,其实归鲁国国君管理,而这个时期,季康子和鲁国国君鲁哀公争**势,他想让颛臾听自己的话,增强自己的**。

我们来看原文,“季氏将伐颛臾”的“伐”,本义是用戈割人的脖子。《说文》给出的解释是“击也。从人持戈。”“季氏将伐颛臾。”我们一看,季康子有明目张胆、以大欺小的意思,他仗着自己的**大,拳头硬,要伐颛臾,明白的说,我就是要毁你!

我们知道,孔子主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样的社会是有道德社会;如果“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样的社会就是无道的社会,老百姓就会跟着倒霉,而“季氏将伐颛臾。”季氏既不是天子,也不是诸侯,自己擅自征伐,显然不符合礼制,也就是说这个事情不靠谱!

我们看看,冉求、季路对孔子怎么说的啊?是“有事”这么大的事,冉求和季路俩人要回来跟孔子汇报一下,说“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我们一看,这冉求真的不简单,他给老师说话的时候,是避重就轻,或者有大事化小的嫌疑,本来是打仗这样的大事,他说的却很*常。

我们知道,子之所慎。齐(斋)、战、疾。(《论语•述而篇》)(孔子小心谨慎对待的是斋戒、战争和疾病这三件事。)《左传》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即祭祀活动,在传统社会是为祭礼,仪式庄严而隆重。“戎”则是军事行动,对一国而言,是不得已而采取的战略举措。两者同为“国之大事”应无问题。因此一旦涉及到这两件事,必须慎之又慎。如今,弟子冉求和子路对待“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似乎有**的味道,有些助纣为虐的意思。所以下面孔子对于冉有对待战事不谨慎的态度给予了及时的批评,这才是名师指路,少犯错误!而有些时候,我们做一件事请的时候,缺少名师的指点,就会错上加错。

现在来看,孔门弟子记载这件事——“季氏将伐颛臾。”可以说是直奔主题,六个字,没有多余的语言。这和我们现在很多人说事,说了十多分钟了,还是不知道他究竟要说些什么?

从下面“冉有、季路见于孔子”说的话,我觉得;记载这件事的孔门弟子,用词非常精确是“伐”,而冉求、季路看到老师的时候却说“有事”,显然,这个孔门弟子是不赞同冉求、季路的说辞的。当时,孔子老师听了,立即对孔门政事科的两位高材生给与了严厉的批评。孔子怎么说的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

“无乃”是恐怕的意思,猜测性语气。“过”用作动词,表示责备。“与”同“欤”,句末语气词。“尔是过”,应该理解成“过尔”,责备你们。“无乃尔是过与”这句话的意思是恐怕该责备你们吧?“过”在何处?孔子下面给出了三点,条理清晰。

一是“夫颛臾,昔者**以为东蒙主。”东蒙,指蒙山,在今山东临沂市西北。颛臾是周朝天子让它主持东蒙山的祭祀的,这种无上的荣耀和地位是不容侵犯的。季氏攻打颛臾,就是对周天子的王权的挑战,是对“礼”的践踏,当“季氏八佾舞于庭”的时候,孔子怎么说的啊?是“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礼”就是做任何事都要符合道,都要名正言顺。不合礼法的事情坚决不能做。

二是“且在邦域之中矣。”说颛臾的地理位置在鲁国的境内。附属于鲁国,所以对鲁君来讲,它是属于臣。那这是在一国之中,你怎么能够在**打内仗啊?

三是“是社稷之臣也。”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有国者必立社稷。颛臾是社稷之臣,你季氏现在攻伐颛臾这样的社稷之臣,你这是过河拆桥,你会让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寒心啊,一朝天子一朝臣,谁还会全力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贡献啊?

我们看,孔子是天才演说家,他批评冉求、季路有理有据,从历史上看,颛臾是**所封之国,是自家人,不可以伐;从地域上看,颛臾在鲁国境内,对鲁国一向不构成威胁,没有必要伐;从**关系看,颛臾素来谨守君臣关系,没有攻打的理由颛臾。虽说是孔子在批评弟子的,其实是暗指季康子的,如果孔子直接批评季康子,评价本国的卿大夫,鲁国的当权者贪心不足蛇吞象,为眼前的利益蒙蔽了双眼!这等于是给鲁国抹黑。

再一个,孔子批评冉求,因为冉求是孔门政事科的高材生,冉求曾率鲁军打败齐军,如有战事,季氏很可能还让他率军作战。孔子这样批评他,意思是如果有战事,你不能再替季康子卖命了,孔子的话体现了他“为政以德”的主张。

说了这三个理由之后,孔子问冉有、季路:“何以伐为?”“何以”是以何的意思,为什么?“为”表反问语气,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孔子这个话的意思也很明显,冉有、子路两个人,你是季康子的家臣,你有责任辅助季康子行仁义,不能够祸害人民。现在季康子“将伐颛臾”,你们应该主动劝说,如果你不进行劝谏,证明你们俩是失职的,是不合格的家臣。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说:“季氏想去攻打,我们两个人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求,周朝史官周任有句话说:‘为人做辅相的,有能力做就干好,实在做不好就辞职。’在位者危险而不能护持,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用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说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

孔子说了季康子不应攻打颛臾的三条理由。作为“孔门十哲”的冉有,不仅善于政事,而且还能说会道,听了老师的话,冉求怎么说的?他说啊,“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冉有说:“夫子欲之。”“夫子”有以下含义:一、古时对男子的尊称;二,旧时称呼学者或老师;三,旧时女子称自己的丈夫;四,称呼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讽刺人的意思)。在儒家,“夫子”是孔门学生对孔子的称呼。结合本章句《论语》,“夫子”,这里指季康子,是冉有、季路的上级**。

“吾二臣”是冉有和季路,老师,我们是季康子的家臣,冉有的意思是季康子想伐颛臾,我和季路两个人都不愿意的。但季康子愿意这样做,我们也没有什么办法啊。冉有这时候推脱责任,他不敢承当。听到冉有的话,孔子立即给出了批评。我们一点一点地分享。

孔子曰:“求!”冉有,生于公元前522年,名求,字子有,通称“冉有”,《论语》中有一处尊称他为“冉子”,“冉子退朝”章句,在这里,我们看,孔子直接喊冉有的名字,在古代,只有父母和老师可以喊一个人的名的,即使是君王,如果直接喊一个人的名,也是不符合礼制的。我们看,孔子喊着一个人的名字批评,可以说,温柔的批评,让人更容易接受。具体孔子怎么批评弟子的,我们往下看。

孔子曰:“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周任是古代有名的一位史官。“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陈力”就是一个人要尽自己的力量。“就列”则是进入朝臣的行列,这里指担任职务。孔子是“述而不作。”他引用古代一个史官的话,说话有理有据,不是瞎说的。

从孔子的话中,我们隐隐约约感觉到;孔子在说,你们俩既然没本事劝谏阻止季康子“伐”颛臾这个事,你们俩还在那位置赖着干什么?最好的选择是辞职离开,你们不要参与这样僭越礼制,****的事。如果你们既没有反对季康子,而且还参与了季康子伐颛臾这个事情,说是季康子让你干的,从而说自己没什么责任,这显然是不对的。

孔子接着说:“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而”是连词,表示语义上的转折。成语“危而不持”、“持危扶颠”都是出自本章句《论语》。“危而不持”的原义是一个人即将跌倒了你却不去搀扶一下。“持危扶颠”指扶持危困局面。

“颠”是一个形声字。本义是头顶的意思。《说文》给出的解释是“颠,顶也。”“颠”假借为“蹎”。这里是跌倒的意思。“相”是一个会意字。本义是察看,仔细看。《说文》给出的解释是“相,省视也。”作名词的时候,搀扶盲人的人叫相。《论语•卫灵公》记载“固相师之道也。”以及本章句《论语》中的“焉用彼相。”都是这个意思。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看到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扶持;看到盲人摔倒在地不去搀扶,那么还要你这个引导盲人走路的人做什么?意思是,在危机的时候你不援助,要你这个助手做什么?

仔细想来,这引申到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冉有、季路是季氏的家臣,现在,“季氏将伐颛臾”,等于说,这样违背礼制的行为为天下人所不齿。季氏贸然行事,类似于一个盲人走到了井边一样的,再往前走一步,季氏“噗通”一声,就会掉进井里了。如果这时候有人能够拉季氏一下,季氏就不可能掉进井里了。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季康子行不义之事,结果只能是既害人,又害己。冉有、季路看到自己的上级季康子在做错事,你怎么可能不去劝谏他呢,让他“勿以恶小而为之”。你不这样做,你说,你当季康子的助手还有什么意义呢?更让孔子生气的是,冉有还说“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兕指雌性犀牛。龟玉指龟甲和宝玉,古代认为是国家的重器。

成语“龟玉毁椟”出自本章句《论语》,龟甲和宝玉在匣中被毁坏。比喻辅佐的臣下失职而使国运毁败。

我觉得;孔子老师是一个打比喻的高手。他把季康子比作老虎和犀牛,“季氏将伐颛臾”,就好比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伤人!这是说季康子是十分残暴的,稍稍不注意,就会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再一个,孔子把颛臾比作“龟玉”,是国家的重器。如果“龟玉毁于椟中”,就是颛臾被季康子所灭,这么好的东西被季康子损坏,这说明季康子的做法是不符合礼制的。出现这样的错误,“是谁之过与?”恰恰说,冉有、季路就是孔子比喻中的“柙”和“椟”,他们两个的作用,就是关猛兽的木笼,相当于虎兕的看管人;相当于龟玉的保管人。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出来伤人,龟玉在匣子里被毁坏,是谁的过错呢?难道是老虎、犀牛的过错吗?显然不是,应是看守人员的过错和失职。

西汉末年,刘立继承了梁王之位。他荒*残暴,根本不把国家的法律当回事,竟然无故将手下的中郎曹将等人杀死。汉哀帝得知他如此草菅人命,非常气愤,就派遣**对此案进行**。梁王刘立意识到事态已经发展得很严重,急忙取下王冠,跪在地上请罪。他说自己**是因为从小失去父母,在宫中受到宦官、宫女们的坏影响,走**邪路。梁王的说法就是不是他的错,而是宦官、宫女的错,这是“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又一典型。

孔子继续批评,再说,你的话实在是大错!你说你不同意,好像你不同意,你什么责任都不负一样。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很明显就是看守人失职。

我们看,孔子说一件事情的时候,举出了三组说法,一是“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二是“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三是“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这三种说法,其实就是一个意思,冉有错在哪里?话说起来,不容置辩。

冉有、季路两个人是季氏的家臣,有责任辅助主人行仁义。季氏要干坏事,你二人既不能谏,又不能去,还跟着干,这就算没责任吗?”儒家讲臣的原则就是“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季氏不采纳他们的意见,他们就应辞去职务,“善其身”,也不能助纣为虐。在孔子眼中,他的两位弟子没有辅佐好季氏,就是严重的失职。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费:春秋时为鲁国大夫季友的私邑。在山东费县城西北10公里处的上冶镇南。古时候的邑,相当于现在的县。

冉有刚开始的时候,觉得“季氏将伐颛臾”是一件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可听老师的话后,觉得颛臾不应该伐!但这不是自己的主张啊!这是季氏的想法啊?于是,才有了老师对他的批评:说冉有在这个事情上是有错的。

冉有是一个爱面子的人,老师当着大家的面上说自己有错,他不想认错啊!于是他说“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冉有说出了颛臾可以伐的理由:颛臾的城墙坚固,而且离费邑很近。现在不把它夺取过来,将来会给季氏的子孙留下祸患。

我们再来分析“季氏将伐颛臾”这个事,显然冉有是赞同季氏的决定的,这和他前面说的“吾二臣者皆不欲也”的说法相违背,用一个词来形容,他这是自相矛盾。一个人踏踏实实做人做事该多好啊!是就是是,非就是非,是非曲直不分,这显然和儒家提倡“君子坦荡荡”的做人做事风格不相符。一个人对待事情口是心非,这显然是“巧言令色”,是缺乏仁德的行为。冉有说“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他的意思是,如果现在不攻取颛臾这个地方,将来必定是季氏子孙的忧患。

冉有的观点是,我现在是季氏的家臣,得为季氏好好工作,这样呢,才能对得起自己从季氏那里拿到的薪水。显然冉有的想法是忠于季氏一个人,他是从季氏一个人的利益考虑的,而是不站在天下人的利益上来说的,这和儒家“修身齐家***天下”的情怀相去甚远。最简单的理解,冉有的话,表述的意思是忠,但他忠的是季氏,而不是忠于天下人,这样的忠,不是真正的忠!冉有这样,只能让季氏这样不义的做法继续下去,如果季氏向颛臾开战,受连累的只能是人民。凡是让人民遭罪的事儿,都不符合正义的,都需要摒弃的。按照冉有的说法:“后世必为子孙忧。”

冉有的想法显然有些牵强附会,孔子认为;你给季氏做官,就应该多做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这是眼下最紧要的事,而你却为了以后十年、二十年以后的事儿,不惜损害人民的利益,这种行为,自然会受到孔子的批评。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这时候,我想孔子喊冉有名字的时候,表情一定很严肃。似乎有不留任何情面的意思。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这里的君子也可以翻译成我。“舍曰‘欲之’”,我很讨厌那些心里想得到,“而必为之辞”,可嘴上说话一定找个理由。

孔子说;我很讨厌那些心里想得到,嘴上说话一定找个理由的人。”这就是明显的强词夺理。

仔细想来,这里还有一层意思,冉有不说自己“欲之”,而却说这是季康子“欲之”,这是什么啊?说不好听点,这叫嫁祸于人。三国时期,关羽麦城战败被孙权杀害,张昭建议把关羽的首级送给曹操,好让刘备攻打曹操。孙权命人将关羽的首级送给曹操,司马懿识破孙权嫁祸于人的阴谋,于是用重臣的礼仪厚葬关羽,并封关羽为荆王,使孙权的计谋落空。

再一个,季康子将伐颛臾是错误的,而冉有这时候又替季康子说话了,说不打颛臾,将来“必为子孙忧。”似乎一看,冉有说的是振振有词,有点我们现在人说的,没理还要赖三分,这耍无赖啊?一个堂堂正正的君子,最讨厌这样做事的。

孔子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我们知道,孔子名丘,字仲尼。这里,孔子称呼自己的名字,是一种很谦虚的说法。

孔子听说过什么啊?有国者是指诸侯,有家者是指卿大夫,国是诸侯国**的区域。家是卿大夫**的区域。有国有家者,都很注重一个问题,那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孔子的意思是对于诸侯和大夫来说,他们不忧患贫穷,担忧的是不*均,不忧患人口的寡少,而是担忧不安定。这和当年孔子去卫国,冉有给他驾车时,说的“庶矣”“富之”“教之”的观点是相一致的。

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一个国家不怕财富少,就怕财富分配的不合理,这牵涉到社会分配**问题。孔子也不是绝对的*均**,而是要各得其分。孔子所谓的“患不均”,不是指社会财富的*均,而是根据每个人的社会价值进行分配,用我们常说的一句话,那就是多劳多得,为社会做的奉献越多,得到的受益就应该越多。

“不患贫而患不安”强调的是社会的安定。如果一个国家四分五裂,像一盘散沙,毫无凝聚力。这样的国家,只能一步步走向衰败,并最终退出历史的舞台。如西周时期,分封了八百诸侯,国家不可为不大,但到了春秋末年,每个国家都是考虑自己的利益,而把周朝天子的利益放在了脑后,你说,周朝不**,那才叫怪呢!

只要大家心往一块儿想,劲往一块儿使,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孔子接着说:“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只有做到了“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这三点,国家才能稳定发展,走向强盛。

“均无贫”对于社会财富,大家根据自己对社会的奉献价值,得到自己应该得到的财富,这自然就是没有什么贫富差距了。当然了,好吃懒做,甚至不讲奉献,只讲索取,这说明这个人是一个精神上的贫者。再怎么均,也不能达到他的要求的。我们再来看“和无寡”,儒家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和”就是一团和气,大家一起和和气气的,这说明人气足啊!你还怕人少吗?“安无倾”,大家都能相安,国家就没有倾覆之祸。如果社会上官吏贪婪,盗贼横行,民不聊生,这个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就会增多。如果在**的诸侯、卿大夫都能遵纪守法,所谓上行下效,民众都跟着这样做,这个社会秩序就会越来越稳定,就不会有内忧外患了。

孔子在这里告诫**者要从这三个层面入手,治理一个国家,治理一个企业,治理一个单位,都是“治大国如烹小鲜。”

孔子曰:“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夫”在句首,是语气助词,起强调作用。“如是”就是如果真能够做到这样,哪样啊?就是“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你为政做到了这些,还有“远人不服”的现象,“不服”就是不归附。这时候,你该怎么做呢?要“则修文德以来之。”我就修养文德让他们归附。“文”是文化,“德”是道德,靠文化道德的力量,让他们归附。这里我们看,孔子说靠文德,而不是靠武力,靠霸道。现在社会是一个多边**的社会,协调与合作,是多边**的基本特征。而单边**,就是霸道,是指某些大国,不考虑大多数国家和民众的愿望,单独或带头挑战已制订或商议好了的维护国际性、地区性、集体性和*、发展、进步的规则和**,你想想,这在现行互联互通的社会下,如何能行得通呢?

“既来之,则安之”的“来”是使动用法,“使…来”的意思。“安”也是使动用法,“使…安定”的意思。成语“既来之,则安之”出自本章句《论语》,本指招来远人,并加以安抚。后指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多用于劝慰别人。

“既来之,则安之”,孔子说;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怎么安心下来啊?修“文德”,就是用文化、用道德进行教育,让人民安居乐业,这才是真正的“为政以德。”

孔子接着说:“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今由与求也。”孔子说;冉有季路你们两个人,听着孔子的话,似乎觉得老夫子略略有些失望。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远方的人不归附,而不能感召他们。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邦”指鲁国。“分崩离析”的“分”是一个会意字。本义是一别为二。《说文》给出的解释是:“分,别也。”“崩”是一个形声字。本义是山倒塌。**文字就这么有意思,分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见解不一样,道不同,不相为谋,自然需要分。崩就是山倒塌了,不能待在一起。一个国家的民心都散了,像山一样崩了,这意味着国家就要**了。

古人讲;得民心者得天下。唐代魏征提出“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水能将小船浮起来,也能让小船沉入海底。“民心”就相当于是水,你想让你的“小船”浮起来,得靠水的浮力。你要想得天下,就需要得到民心,民心不可违!如何拯救民心啊?就要“修文德”。从这一章句《论语》,我们看,孔子说话,真是层层递进,彼此间的相互联系,十分紧密。

论语八佾篇原文及翻译(扩展5)

——论语宪问篇原文及翻译(论语全文及译文读解)

第十五章:孔子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齐桓公正派而不诡诈。”

第十六章: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以殉,但管仲却没有**。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的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第十七章:子贡问:“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样恪守小节,**在小山沟里,而谁也不知道呀。”

第十八章:公叔文子的家臣僎和文子一同做了卫国的大夫。孔子知道了这件事以后说:“(他死后)可以给他‘文’的谥号了。”

第十九章:孔子讲到卫灵公的无道,季康子说:“既然如此,为什么他没有败亡呢?”孔子说:“因为他有仲叔圉接待宾客,祝鮀管理宗庙祭祀,王孙贾统率**,像这样,怎么会败亡呢?”

第二十章:孔子说:“说话如果大言不惭,那么实现这些话就是很困难的了。”

第二十一章: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以后,随即上朝去见鲁哀公,报告说:“陈恒把他的君主杀了,请你**讨伐他。”哀公说:“你去报告那三位大夫吧。”孔子退朝后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君主却说‘你去告诉那三位大夫吧’!”孔子去向那三位大夫报告,但三位大夫不愿派兵讨伐,孔子又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呀!”

第二十二章:子路问怎样事奉君主。孔子说:“不能欺骗他,但可以犯颜直谏。”

第***章: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第***章: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第二十五章:蘧伯玉派使者去拜访孔子。孔子让使者坐下,然后问道:“先生最近在做什么?”使者回答说:“先生想要减少自己的错误,但未能做到。”使者走了以后,孔子说:“好一位使者啊,好一位使者啊!

第二十六章: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就不要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情。”曾子说:“君子考虑问题,从来不超出自己的职位范围。”

第二十七章: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第二十八章: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

论语八佾篇原文及翻译(扩展6)

——论语阳货篇原文及翻译(论语阳货篇原文及翻译赏析)

《论语》阳货篇里有一句孔子得罪“*”的话,即“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今天要讨论的是紧接着这句的《阳货篇》最后一句: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传统的解读就是:孔子说:“到了四十岁的时候还被人所厌恶,他这一生也就终结了。”

对于《论语》的句子要如何理解,我在一系列相关的文章里已经证明了上下文的重要性。如何理解这一句要从如下一整段来分析: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子贡说:“君子也有厌恶的事吗?”孔子回答说:“有厌恶的事。厌恶宣扬别人过错的人,厌恶身居下位而讥笑身居**的人,厌恶鲁莽而无礼的人,厌恶果敢却顽固不化的人。”孔子又反过来问:“子贡,你也有厌恶的事吗?”子贡说:“厌恶凭运气获得(徼同侥)却自以为很有智慧的人,厌恶把不谦逊(孙同逊)当做勇敢的人,厌恶揭发别人的隐私而自以为直率的人。”

然后孔子就开始补充说了这句得罪“*”的话,但子贡所厌恶的那些事可不就是小人和长舌妇经常会干的事吗?当然有些男人和长舌妇也没啥区别。所谓“难养”自然是“难以相处”的意思,理由就是“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因为小人不逊就会自以为勇,妇人生怨就会讦(本义是言语攻击)以为直。

那么最后一句“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该如何解读呢?先来看“恶见”的解释:1. 看到坏的事物。《左传·隐公六年》:“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蕰崇之,絶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 2. 被憎嫌。《左传·哀公二十年》:“ 黯也进不见恶,退无谤言。”

上述两种解释的例证同出于《左传》,虽然传统解释采用了第二种释义,但至少说明这两种解释在同一时期是并存的,类似的词汇还有“见笑”。为何不能用第一种解释呢?再来看“也已”一词:语气助词,表肯定或感叹。如果这三段是一个整体,讨论的是“君子厌恶之人”(君子一定厌恶小人),那么最后一定是君子看到讨厌的人而不是被人讨厌。在《为政》篇里有一句: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所以既然四十不惑,那么以四十岁的阅历,你所厌恶的人也就是你一辈子都会厌恶的。这才是“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的正确解释!

论语八佾篇原文及翻译(扩展7)

——论语宪问篇原文及翻译(宪问篇原文翻译及评析)

第二十九章:子贡评论别人的短处。孔子说:“赐啊,你真的就那么贤良吗?我可没有闲工夫去评论别人。”

第三十章: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本事。”

第三十一章: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第三十二章:微生亩对孔子说:“孔丘,你为什么这样四处奔波游说呢?你不就是要显示自己的口才和花言巧语吗?”孔子说:“我不是敢于花言巧语,只是痛恨那些顽固不化的人。”

第三十三章:孔子说:“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气力,而是称赞它的品德。”

第三十四章: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第***章: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第三十六章:公伯寮向季孙告发子路。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给孔子,并且说:“季孙氏已经被公伯寮迷惑了,我的力量能够把公伯寮杀了,把他陈尸于市。”孔子说:“道能够得到推行,是天命决定的;道不能得到推行,也是天命决定的。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

第三十七章:孔子说:“贤人逃避动荡的社会而隐居,次一等的逃避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再次一点的逃避别人难看的脸色,再次一点的回避别人难听的话。”孔子又说:“这样做的已经有七个人了。”

第三十八章: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第三十九章:孔子在卫国,一次正在敲击磬,有一位背扛草筐的人从门前走过说:“这个击磬的人有心思啊!”一会儿又说:“声音硁硁的,真**呀,没有人了解自己,就只为自己就是了。(好像涉水一样)水深就穿着衣服趟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趟过去。”孔子说:“说得真干脆,没有什么可以责问他了。”

第四十章:子张说:“《尚书》上说,‘高宗守丧,三年不谈政事。’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仅是高宗,古人都是这样。国君死了,朝廷百官都各管自己的职事,听命于冢宰三年。”

第四十一章:孔子说:“在**的人喜好礼,那么百姓就容易指使了。”

第四十二章:子路问什么叫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周围的人们安乐。”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尧舜还怕难于做到呢?

第四十三章:原壤*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真是害人虫。”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第四十四章:阙里的一个童子,来向孔子传话。有人问孔子:“这是个求上进的孩子吗?”孔子说:“我看见他坐在成年人的位子上,又见他和长辈并肩而行,他不是要求上进的人,只是个急于求成的人。”

论语八佾篇原文及翻译(扩展8)

——论语尧曰篇的原文及翻译

论语尧曰篇的原文及翻译

论语八佾篇原文翻译 第5篇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

1-1 子曰①:“学②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⑤自远方来,不亦乐⑥乎?人不知⑦,而不愠⑧,不亦君子⑨乎?”

【注释】

①子:*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②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③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④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⑤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⑥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⑦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⑧愠:音yùn,恼怒,怨恨。

⑨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原文】

1-2 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③,鲜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⑤。君子务本⑥,本立而道生⑦。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⑧?”

【注释】

①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②孝弟:孝,**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③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的人。

④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⑤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⑥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⑦道:在*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⑧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者,而喜好**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的重要**,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孝悌说是为封建**和宗法家族**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①,鲜②仁矣。”

【注释】

①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②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评析】

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人,成为**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原文】

1-4 曾子①曰:“吾日三省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③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④乎?传不习乎?”

【注释】

①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②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③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④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⑤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评析】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原文】

1-5 子曰:“道①千乘之国②,敬事③而信,节用而爱人④,使民以时⑤。”

【注解】

①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②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③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④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⑤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评析】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安邦的基本点。

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泛爱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说的“爱人”则非此意。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可见,“爱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集团中的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但这与“爱人”与否则无太大干系。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者治理国家、**百姓出谋划策。

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的孔夫子》)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方略的。因而颇具尖锐性。

【原文】

1-6 子曰:“弟子①入②则孝,出③则弟,谨④而信,泛⑤爱众,而亲仁⑥,行有余力⑦,则以学文⑧。”

【注释】

①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②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③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④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⑤□: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

⑥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⑦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⑧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评析】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原文】

1-7 子夏①曰:“贤贤②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④;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②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③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④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评析】

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上章的进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阅读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原文】

1-8 子曰:“君子①,不重②则不威;学则不固③。主忠信④。无⑤友不如己者⑥;过⑦则勿惮⑧改。”

【注释】

①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②重:庄重、自持。

③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④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⑤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⑥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⑦过:过错、过失。

⑧惮:音dàn,害怕、畏惧。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评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辉,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对于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义。

【原文】

1-9 曾子曰:“慎终①追远②,民德归厚矣。”

【注释】

①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

②追远:远指祖先。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评析】

孔子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说“敬鬼神而远之”,就证明了这一点。尽管他没有提出过人死之后有所谓灵魂的存在这种主张,但他却非常重视丧祭之礼。在孔子的观念中,祭祀已经被异化,不单是祭祀亡灵,而是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因此,本章仍是继续深化“孝”这一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内容。

儒家重视孝的道德,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他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关于忠、孝的道德观念,在《论语》书中时常出现,表明儒家十分重视忠孝等伦理道德观念,希望把人们塑造成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这是与春秋时代宗法**相互适应的。只要做到忠与孝,那么,社会与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原文】

1-10 子禽①问于子贡②曰:夫子③至于是邦④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⑤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⑥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⑦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

①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

②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③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④邦: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

⑤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是”的意思。

⑥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

⑦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评析】

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例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是在功**权上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夸功,争取**;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地位之风,人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

【原文】

1-11 子曰:“父在,观其①志;父没,观其行②;三年③无改于父之道④,可谓孝矣。”

【注释】

①其: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②行:音xìng,指行为举止等。

③三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地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而已,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

④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评析】

这一章仍然谈的是有关“孝”的问题,把“孝”字具体化了。鲁迅曾经说过:“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在本章中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宋儒所作的注说,如不能无改于父之道,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这样,无改于父之道则成了最大的善,否则便是不善。这样的判定原则,正如鲁迅所说的,,是歪曲的。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

【原文】

1-12 有子曰:“礼①之用,和②为贵。**之道③,斯④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⑤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社会的典章**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②和:调和、**、协调。

③**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④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为贵。古代君主的**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而**,不以礼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评析】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和社会原则。《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或者为**而**,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在**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由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又感到,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原文】

1-13 有子曰:“信近①于义②,言可复③也;恭近于礼,远④耻辱也;因⑤不失其亲,亦可宗⑥也。”

【注解】

①近:接近、符合的意思。

②义:义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是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

③复:实践的意思。朱熹《集注》云:复,践言也。”

④远:音yuàn,动词,使动用法,使之远离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译为避免。

⑤因:依靠、凭藉。一说因应写作姻,但从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处。

⑥宗:主、可靠,一般解释为“尊敬”似有不妥之处。

【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评析】

孔子的弟子有子在本章所讲的这段话,表明他们对“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信”和“恭”都要以周礼为标准,不符合于礼的话绝不能讲,讲了就不是“信”的态度;不符合于礼的事绝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态度。这是讲的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

【原文】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①有道②而正③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①就:靠近、看齐。

②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③正:匡正、端正。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评析】

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原文】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①,富而无骄,何如②?”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③,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④’,其斯之谓与?”子曰:“赐⑤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⑥。”

【注释】

①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

②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③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

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⑤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⑥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评析】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原文】

1-16 子曰:“不患①人②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

①患:忧虑、怕。

②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

【译文】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评析】

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有的解释者说,这是孔子安贫乐道、不求名位的思想。这种解释可能不妥。这不符合孔子一贯的主张。在孔子的观念中,“学而优则仕,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这里的潜台词是: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使别人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