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诗词鉴赏(必备7篇)

李世民诗词鉴赏 第1篇

还陕述怀 李世民

慨然抚长剑,

济世岂邀名!

星旌纷电举,

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

临原驻五营。

登山麾武节,

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

今来宇宙平。

这首五言短排是唐王朝创建初期,李世民率师平定关东割据势力,回师关中时创作的。

首联: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诗人刚刚经历了南征北战,结束了群雄割据、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如今凯旋班师,面对着刚刚得到统一的大好河山,想起此前战争的艰辛,将士们的浴血奋战,不禁手抚腰间的长剑慨然长叹。由于前线将士的流血牺牲,赢得统一局面,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这一切都是为了济世救民,而不是为了争名夺利。

中间三联分别描述行军、驻营、出击三个场面,是全诗核心部分。星旌纷电举,日羽肃天行一联写行军场面,星旌、日羽,渲染队伍浩荡、旌旗簇拥,军情火急、战报不绝;纷电举、肃天行,表现行动迅猛,纪律严明。短短两句十字,把一支军风严明、行动迅速、声势威严的正义之师的雄姿展现在读者眼前。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一联写驻扎场面,千军万马,漫山遍野。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一联则写战斗场面,登山、背水写地形复杂;麾武节、纵神兵谓指挥灵活。短短三联六句,再现一次规模巨大的军事行动,从列队行军到扎营驻兵、再到临阵战斗,都写得凝炼而又具体形象。

末联以抒发豪情壮志作结: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与首联遥相呼应,语义刚毅果绝。战争是残酷无情的,必然会有流血牺牲,但从前的牺牲是为了换来今天的统一。诗人心中不无感慨。

这首诗是李世民诗歌中最优秀的章之一,全诗充满浩然正气。本诗在艺术表现上,议论、叙事、写景、抒情熔为一炉;全诗五联十句,一气呵成,构思精缜、语言凝炼;中间三联六句,对仗工整,音韵铿锵,是一首优秀的五言短排。其遒健的风格与浮靡的六朝遗风大异其趣。

李世民诗词鉴赏 第2篇

1️⃣萧瑀(yǔ)原后梁皇室,降唐后受封宋国公,任光禄大夫,李世民即位后担任唐朝宰相。

2️⃣《板》《荡》都是《诗经·大雅》中讥讽周厉王无道而导致国家败坏的诗篇。后指政局混乱或社会动荡。

3️⃣宁(níng):必定

这是唐太宗赐予宰相萧瑀的一首诗,称赞他的高尚品格。前两句采用比兴手法,只有在疾风下才知道什么草坚韧不拔,只有在朝堂动荡下才知道谁是忠臣。后两句直抒赞美之词,勇敢的人必定懂得道义,智慧的人必定心怀仁爱。

即是对萧瑀人格的认可,也是对他行为准则的要求。有点潜台词的意思 —— 做到了我赞美你,没有做到就要继续努力。

他身上的标签可都来头不小,西梁皇室,九岁受封王爷;隋朝外戚,姐姐是隋炀帝的萧皇后;大唐开国功臣,活跃在高祖与太祖时期。标签来头不小,意味着他的人生注定波荡起伏。‍‍‍‍‍‍‍

受封王爷的同年,他陪同姐姐前往长安完婚,谁知,这一去就再没返回江陵故都。杨广登基后,他自然而然入仕为官。作为外戚,他并没有选择明哲保身,而是多次劝戒炀帝仁义治国,万不可引发民愤。时间久了,隋炀帝失去了耐心,将他贬为_河池郡守_。‍‍‍‍‍

三年,河池在他的守卫下固若金汤,直到李世民的到来。李渊和萧瑀的妻子都是孤独氏的后代,鉴于这层表兄妹关系,他邀请盛情款待了李世民。席间,世民拿出父皇的书信,交予萧瑀。信中,李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规劝其归顺唐王朝。他明白隋朝大势已去,在众多的起义军中,李渊的确最有可能成为一代圣主。

再次返回长安的萧瑀,任命中书令,位居宰相。唐朝时,为消弱宰相的权力,进一步实现中央集权,宰相一职被划分为三,分别是:尚书(负责执行)、中书(负责决策)、门下(负责审议)。因为李渊的信任,萧瑀的仕途之路可谓扶摇直上,武德九年,晋升为左仆射(就是尚书令,因李世民担任过此职,后修改为仆射)。

贞观年间,李世民广开言路、招揽人才,朝堂之上遍地开花。萧瑀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未能完善自我、修心养德,常将个人恩怨上升为朝堂之辩,结果招致四次罢相、两次逐京。看来,无论是谁,修身养性都是一辈子的修行,没有终止。

正式介绍昭陵之前,我们先来讲讲唐十八陵的大致情况,它们主要分布在陕西渭河以北,呈102度的扇形围绕唐长安,整体依山面水,非常符合风水要求。‍‍‍‍‍‍‍‍‍‍‍‍‍‍‍‍‍‍‍

帝陵的形制与长安城类似,分内外城,城墙四面各开一门,左右各置石狮镇守。宫外,整体建筑群还包括鹊台、下宫、神道、石刻、阙楼、献殿等,其中神道和石刻尤为重要。

神道:顾名思义,墓主人通往神界的通道,清晰、宽广、雄壮‍‍‍

石刻:陈列在神道上各种石刻的统称,有石碑、石柱、仗马、石人等,石刻组合从高宗乾陵开始为定制,分别是:

石柱一对:又名_神道柱_,始于战国时期,作交通标志用,代表陵墓的位置。汉代石柱受波斯文化的影响,柱身为圆形,垂直瓜棱纹,柱顶圆雕狮头;唐代石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柱身为八棱形,柱头多为珠宝,周身浮雕仰、覆莲‍‍

翼马一对:相传此马产于马成山,头上有角,两肋有翼,始于乾陵

鸵鸟一对:异邦神鸟,又名_鸾鸟_,有_见者天下安宁,至者国家安乐_,是大唐与外邦友好往来的证明。‍

石人十对:特指用石头雕刻的文武百官,始于北魏孝宣帝。文官头戴高山冠,广绣大袍,手持笏板;武官头戴鹖冠,身着裲裆(liǎng dāng),双手住剑。

仗马及牵马人各五对:马在古代,是神速和力量的象征,商周时期就有用活马殉葬的习俗,西汉霍去病墓最先使用石马替代。

四门石狮各一对,共四对:原型是_龙生九子_中的狻猊(suān ní),皇权的代表,一般都是左牡(mǔ,雄性)右牝(pìn,雌性)。

这些石刻对于考古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但相比于这些,更大的财富还是地宫里的陪葬品。唐朝兴厚葬,须得_千味食物,万般器用_,这样一笔财富对谁来说都是致命的诱惑,除了小打小闹的民间偷盗外,还有训练有素的的官盗团伙,五代军阀温韬就是有名的盗墓贼。‍‍‍‍‍‍‍‍‍

接下来详细介绍地处陕西省礼泉县九嵕山主峰上的昭陵,它是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墓,由阎立德阎立本两兄弟奉命建造。整个工程共使用3000多块石头,每块重达两吨,且石与石相互铆扣在一起。地宫中,以紫宸殿为正寝居中,左右厢房依次排列,正寝后还有一汪太液池,整体仿制长安内城建设。‍‍‍‍‍‍‍‍‍‍‍‍‍‍

除主建筑外,昭陵还有一大片陪葬墓陵,分布于山之东南西三面,成扇形辐射状围绕昭陵。这里请注意_陪葬_和_殉葬_的差别,陪葬是人死后再葬入帝陵,是一种荣耀的恩典;而殉葬是活人入帝陵,是旧社会的黑暗。昭陵的陪葬墓中包含诸王7位、嫔妃8位、公主22位、丞郎三品53位和功臣大将军64位,相当庞大。‍‍‍‍‍

在昭陵众多的石刻中,备受瞩目的当属_昭陵六骏_。它们的原型分别是陪伴李世民征战四方的战马,其中二骏(飒露紫、拳毛騧)在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骏(特勒骠、青雅、什伐赤、白蹄乌)在西安碑林博物馆。‍‍‍‍‍

飒露紫:为李世民平定东都,击败王世充时所乘。色如紫燕,前胸中一箭

拳毛騧(guā):为李世民平定刘黑闼(tà)时所乘。黄色黑嘴,体有旋毛,矫健,为唐州都督洛仁所献‍‍‍

特勒骠:为李世民与宋金刚作战时所乘,白喙微黑,毛色黄里透白。_特勒_是突厥的官职名称,所以此马可能是突厥某特勒所赠

青雅:为李世民平定窦建德时所乘,苍白杂色,前中一箭。

什伐赤:为李世民攻打王世充时所乘。_什伐_是波斯语_马_的音译,纯赤色,前中一箭,后中一箭。‍‍

白蹄乌:为李世民平定薛仁杲(gǎo)时所乘。毛色纯黑,四蹄具白,昂首怒目,鬃鬣(zōng liè)迎风,呈疾驰之状。‍‍

从这个角度看,唐太宗也是个挺_可爱_的皇帝,面对畜牲,他有欣赏、爱护、认可、赞美,用独特的方式纪念着它们,很难和那位杀兄弑父的统治者联系起来。人都是多面的吧,很难一言以盖之。‍‍‍‍‍‍‍‍‍‍‍‍‍

好了,结束了,让我们再返回古诗本身,多多朗读,尽力背诵。

参考书籍:《陵寝文化》

《一门九相萧瑀世家》

李世民诗词鉴赏 第3篇

生平简介

李世民(598—649 ),世称唐太宗,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他在文治武功上卓有建树,在诗歌创作上也颇有成就。

过旧宅

李世民

新丰停翠辇,

谯邑驻鸣笳。

园荒一径新,

苔古半阶斜。

前池消旧水,

昔树发今花。

一朝辞此地,

四海遂为家。

李世民诗鉴赏

《过旧宅》作于李世民即位后,贞观六年(632)

巡幸其出生地“武功之别馆”时,共二首,这里所选为第一首。李世民于隋开皇十八年(698)冬出生于“武功别馆”,十八岁随父李渊起兵太原,南征北战,结束了群雄割据,统一全国,建立唐王朝。李世民即位后,于贞观六年(632)三十五岁时重临武功旧宅,回顾往事,历历在目,抚今追昔,感慨颇深,创作了这组诗。

首联“新丰停翠辇,谯邑驻鸣笳”。不仅扣住题目—— “过旧宅”,同时暗示帝王身份。“翠辇”和“鸣笳”,都是皇帝外出巡幸时的车马仪仗。新丰是汉时县名,刘邦称帝后,太公思归故里,刘邦仿老家丰地街巷另筑一城于关中,并迁故旧居之,以娱太公,后更名为新丰,在今陕西临潼东北。谯邑,秦置县,为魏皇室本贯所在地;李渊早年仕隋时曾任谯州刺史,其地在今安徽亳县。这里既以“新丰”、“谯邑”借指武功旧宅,而且蕴含君王荣归故里之意。

中间两联描写旧宅眼前景。三、四句“园荒一径新,苔古半阶斜”,上句的“园荒”,表明旧宅被闲置无人居住;“径新”透露出帝王旧宅平时有人守护整葺。下句则由“园荒”带出“苔古”,由“径新”带出“阶斜”。路边阶下铺满绿茸茸的苍苔,遮住了半截斜阶。“前池消旧水,昔树发今花”;园池里的流水不断流淌更新着,老树也不断发出新芽开出新花,宅园里始终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末联“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尾联气魄宏大,刚健有力,充满豪迈的情怀,既总结了全诗,又点出了题旨,历来被认为与汉高祖刘邦“风起云扬之歌同其雄盼,自是帝王气象方侔”(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五评汇一》)气势相当。

《过旧宅》是李世民代表作之一,基调昂扬奋发,风格雄浑豪迈。全诗四联八句,通对仗,中间两联,偶对工致;尾联一气流走,引出无限豪情。虽还不是一首严格的五律,但却已呈现出初唐律诗的某些特征。

李世民诗词鉴赏 第4篇

《过旧宅》作于李世民即位后,贞观六年(632)巡幸其出生地“武功之别馆”时,共二首,这里所选为第一首。李世民于隋开皇十八年(698)冬出生于“武功别馆”,十八岁随父李渊起兵太原,南征北战,结束了群雄割据,统一全国,建立唐王朝。李世民即位后,于贞观六年(632)三十五岁时重临武功旧宅,回顾往事,历历在目,抚今追昔,感慨颇深,创作了这组诗。

首联“新丰停翠辇,谯邑驻鸣笳”。不仅扣住题目——“过旧宅”,同时暗示帝王身份。“翠辇”和“鸣笳”,都是皇帝外出巡幸时的车马仪仗。新丰是汉时县名,刘邦称帝后,太公思归故里,刘邦仿老家丰地街巷另筑一城于关中,并迁故旧居之,以娱太公,后更名为新丰,在今陕西临潼东北。谯邑,秦置县,为魏皇室本贯所在地;李渊早年仕隋时曾任谯州刺史,其地在今安徽亳县。这里既以“新丰”、“谯邑”借指武功旧宅,而且蕴含君王荣归故里之意。

中间两联描写旧宅眼前景。三、四句“园荒一径新,苔古半阶斜”,上句的“园荒”,表明旧宅被闲置无人居住;“径新”透露出帝王旧宅平时有人守护整葺。下句则由“园荒”带出“苔古”,由“径新”带出“阶斜”。路边阶下铺满绿茸茸的苍苔,遮住了半截斜阶。“前池消旧水,昔树发今花”;园池里的流水不断流淌更新着,老树也不断发出新芽开出新花,宅园里始终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末联“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尾联气魄宏大,刚健有力,充满豪迈的情怀,既总结了全诗,又点出了题旨,历来被认为与汉高祖刘邦“风起云扬之歌同其雄盼,自是帝王气象方侔”(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五评汇一》)气势相当。

《过旧宅》是李世民代表作之一,基调昂扬奋发,风格雄浑豪迈。全诗四联八句,通篇对仗,中间两联,偶对工致;尾联一气流走,引出无限豪情。虽还不是一首严格的五律,但却已呈现出初唐律诗的某些特征。

李世民诗词鉴赏 第5篇

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唐太宗,唐朝第二位皇帝。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唐朝建立初期封秦王,立下赫赫战功。即帝位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他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实现“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李世民是一个允文允武的皇帝,在《全唐诗》第一卷收录了他的《帝京篇十首》、《饮马长城窟行》、《执契静三边》、《正日临朝》、《幸武功庆善宫》、《重幸武功》、《经破薛举战地》、《过旧宅二首》 等89首诗。

李世民诗词鉴赏 第6篇

还陕述怀

李世民

慨然抚长剑,

济世岂邀名!

星旌纷电举,

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

临原驻五营。

登山麾武节,

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

今来宇宙平。

鉴赏

这首五言短排是唐王朝创建初期,李世民率师平定关东割据势力,回师关中时创作的。

首联:“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诗人刚刚经历了南征北战,结束了群雄割据、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如今凯旋班师,面对着刚刚得到统一的大好河山,想起此前战争的艰辛,将士们的浴血奋战,不禁手抚腰间的长剑慨然长叹。由于前线将士的流血牺牲,赢得统一局面,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这一切都是为了“济世救民”,而不是为了争名夺利。

中间三联分别描述行军、驻营、出击三个场面,是全诗核心部分。“星旌纷电举,日羽肃天行”一联写行军场面,“星旌”、“日羽”,渲染队伍浩荡、旌旗簇拥,军情火急、战报不绝;“纷电举”、“肃天行”,表现行动迅猛,纪律严明。短短两句十字,把一支军风严明、行动迅速、声势威严的正义之师的雄姿展现在读者眼前。“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一联写驻扎场面,千军万马,漫山遍野。“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一联则写战斗场面,“登山”、“背水”写地形复杂;“麾武节”、“纵神兵”谓指挥灵活。短短三联六句,再现一次规模巨大的军事行动,从列队行军到扎营驻兵、再到临阵战斗,都写得凝炼而又具体形象。

末联以抒发豪情壮志作结:“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与首联遥相呼应,语义刚毅果绝。战争是残酷无情的,必然会有流血牺牲,但从前的牺牲是为了换来今天的统一。诗人心中不无感慨。

这首诗是李世民诗歌中最优秀的章之一,全诗充满浩然正气。本诗在艺术表现上,议论、叙事、写景、抒情熔为一炉;全诗五联十句,一气呵成,构思精缜、语言凝炼;中间三联六句,对仗工整,音韵铿锵,是一首优秀的五言短排。其遒健的风格与浮靡的六朝遗风大异其趣。

李世民诗词鉴赏 第7篇

经破薛举战地

李世民

昔年怀壮气,

提戈初仗节。

心随朗日高,

志与秋霜洁。

移锋惊电起,

转战长河决。

营碎落星沉,

阵卷横云裂。

一挥氛沴静,

再举鲸鲵灭。

于兹俯旧原,

属目驻华轩。

沉沙无故迹,

减灶有残痕。

浪霞穿水净,

峰雾抱莲昏。

世途亟流易,

人事殊今昔。

长想眺前踪,

抚躬聊自适。

鉴赏

这首诗题下原有小注:“义宁元年(617),击举于扶风,败之。”可知此诗当作于陕西扶风。

隋朝末年,群雄并起。公元六一七年夏天,李渊与十八岁的儿子李世民从太原起兵,迅速控制了渭水流域。不久与敌对割据势力薛举大战于长安西路要塞扶风。扶风一役为日后扫平各方割据势力,统一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首诗就是在统一中原之后,诗人重经殊死决战之地,抚今追昔发出的感慨。

前十句是描写诗人当年的英姿豪气和与薛军激战的情形。前四句:“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诗人回忆起自己少年时期,英气逼人,提戈持节,英勇杀敌,心胸高如空中的朗朗晴日,志节如同秋霜一样纯洁。后六句:“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一挥氛沴静,再举鲸鲵灭。”诗人以一系列新颖的意象来作比喻:唐军在征战之时,其锋芒所向,有如惊电骤起,其势如长河的奔涌,一泻而出。薛军的营垒如同天外星陨,顷刻粉碎沉落,而兵阵亦如风卷横云,顿时四分五裂,这样,一次大战,使得敌军气焰大为收敛,再次战斗,就将凶暴的敌人(鲸鲵,古人认为是凶猛的大鱼,雄者为鲸,雌者为鲵)彻底消灭。在这六句中,诗人略去了战争中的细节,而是用高度概括的形象,一气直下,势如破竹,力如千钧。

第二大段写重过战地的所见所感。前两句:“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诗人来到扶风战场,停下有华盖的帝王之车,俯视着旧日激战的川原。“沉沙无故迹,减灶有残痕。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

这四句正是他所看到的场景。当年双方激战的痕迹,似乎被沉沙掩埋,看不出什么迹象了,只有军灶还依稀地残留着一点痕迹。“减灶”,语出《史记·孙子传》,齐将孙膑用增兵减灶的计谋,以示兵力虚弱,诱魏将庞涓进入包围圈,将其歼灭。这里的“减灶”,实指军灶,同时也补足了上一段对战争的描写:不仅有战场上的力的明争,而且有帷幄中的智的暗斗。然而这一切,似乎都成为历史的陈迹了。那中原上的水波在晚霞的照射下,多么明净;远处的峰峦有如莲花,在薄雾的笼罩中,显得朦朦胧胧。“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斗转星移,世界转眼之间千变万化,人间万物,今昔非比。想想多年来的沙场浴血奋战,看着眼前的太平天下,才深感安慰。

这首诗全采用今昔对比,既有英姿勃发的少年豪杰的形象,又有气概浩瀚的英年帝王的形象,既有激烈的沙场征战描写,又有和平时期的图景,既有世事沧桑,万物无常的感慨,更有气吞长河刚健奔放的帝王气概,既丰富了人物性格,又增加了诗歌的张力。

这首诗除开始二句和结尾二句为散句外,中间全是一对一对的'联句,排叠而下,它在语言的工整和词性的对偶上,继承了齐梁诗的特点,为唐诗逐步向排律发展,首开风气,是一种创造中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