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鹧鸪天·博山寺作》赏析 第1篇
辛弃疾隐居时得了一场大病,病好之后,带着些许对岁月的惆怅写下了这一首词。
词的上阕以描写环境为主。开头一句定下观察者的角度,在“溪堂”,也就是水边一道清清凉凉的竹席上。
病人身体虚弱,再加上竹性清凉,让辛弃疾觉得简直是到了秋天。但从下面对“红莲”“白鸟”的描写来看,写作此词时还是夏季。
后面三句,分写“云水”“红莲”“白鸟”,并且点明了时间是夏季的傍晚,在晚霞的掩映下,红艳艳的莲花互相倚靠,简直像姑娘喝醉了酒;而羽毛雪白的水鸟安闲静默,定然是独个儿在发愁。
“咄咄”“休休”其实是两个典故,但现在也有“咄咄不休”这个成语,这两句就让人丝毫感觉不出用典的意味。
咄咄,是说殷浩内心毛躁,朝天空书写“咄咄怪事”发泄怨气;休休,则是说司空图寻觅美好的山林安闲自在地去隐居。
一个“且”字,让辛弃疾对这两者的选择更多明确。与其发泄愤怒,倒不如找个山清水秀的地方隐居起来。
一座山丘,一条沟壑,也显得那么多风流多趣。
词到这里,整体是非常闲散雅致的。但考虑到辛弃疾写作时的背景是大病初愈,又是年老体衰壮志难酬。心情肯定不会是百分百的开心,闲适背后,还笼罩着一层悲伤。
辛弃疾在最后两句用委婉的方式点明了自己心中的悲哀。
唉,年纪大了,又生了病。这身体是越来越不如从前了。我也不知道,这筋力比壮年时候衰落了有多少。
只知道我现在啊,来上个楼都懒得上,不想去爬那楼梯了。
辛弃疾是一生从军的人,那时驰骋沙场,一日千里。现在却连家里的楼梯都懒得爬。岁月在人身上的痕迹竟是如此明显。
这首词,令人想起刘玄德对自己“髀肉复生”的哀叹。“自古美人如名将,不使人间见白头。”
看着英雄与美人最后被无情的时光打败,是这世间最残酷,又最让人无奈的悲剧。
辛弃疾《鹧鸪天·博山寺作》赏析 第2篇
博山寺,是辛弃疾隐居住处附近山中的一座寺庙。待辛弃疾彻底隐居,放下功名之后,就开始频繁的往来于寺庙之中。
词的第一句,听起来很有些“傲娇”的感觉。因为辛弃疾的前半生,是曾无数次走过那条去往长安、通向政治的道路的。
但现在,他可以神气地宣布:“这条路,爷以后不走了。”
不走了,那干嘛呢?
当然是去逛山寺了。
这里说“山寺厌逢迎”,将寺庙拟人化,说自己来得太多,与寺庙成了很好的朋友,都懒得迎接我了。这就更印证了前文的傲娇语气。
上阕的最后两句,是我觉得最有水平的地方。
“味无味处”、“材不材间”两句的用法一样,第一个字是动词,无味和不材则是形容词。
8个字,概括了辛弃疾的一生。
青年和中年,作为栋梁之材,却生长在一群不成器的君臣之中,因此一生碌碌,得不到重用。在不材间长成大材。
老来隐居,在平时不太关心的大自然和家庭生活中找到了人生真正的味道。在无味处寻到味道。
也因为这两句已经将高度拔到了极致,下阕开始,辛弃疾又从抽象回归到具体。
我宁愿永远做我自己,也不愿为了功名利禄而扭曲。走遍了人间天涯,最终还是以农耕作为生活的终点。
松树和竹子才是我真正的朋友。山里的鸟儿野花才是我的好弟兄。
用这几个简单的例子和意象,将自己的有味人生展现出来。
纵观这首词,整体还是辛弃疾接地气的写作风格,以白话为主,且“万物有灵”,喜欢将身边的一切拟人化。
所不同,就在于两句谜语一般对自己人生的概括。
人生毕竟是天地间的大命题。在触及到他的时候,辛弃疾有意无意带出了一丝哲学的气息。
辛弃疾《鹧鸪天·博山寺作》赏析 第3篇
博山寺,在江西广丰县西南,本名能仁寺,五代时天台韶国师开山,在绣佛罗汉留传寺中。宋绍兴间悟本禅师奉诏开堂,辛弃疾为之作记。“味无味处”:《老子》:“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这是说在味与无味之处体验到真正的味。“材不材间”:《庄子·山木篇》:“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这是说在成材与不成材之间作人。“宁作我”:宁可作我(自己),即我就是我(不是别人)。《世说新语·品藻篇》:“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竟心。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_久,宁作我。”“岂其卿”:怎能作那些公卿。杨雄《法言·问神》卷第五:“或曰:‘君子病没世而无名,盍势、诸名卿,可几也。’曰:‘君子德名为几,梁齐赵梦之君,非不富且贵也,恶乎成名?谷口郑子真不屈其志而耕乎岩石之下,名震于京师。岂其卿,岂其卿。’”“宁……岂”句式表示宁作这个,不作那个。“山鸟山花好弟兄”: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共友于。”
全词的意思是:不向长安去追名逐利,(多次去博山寺)宁叫博山寺到了讨厌迎接我(的程度)。在味与无味的地方寻找我的乐趣,在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度过我的一生。我宁要作我自己,怎能作那些公卿名士。走遍人间天下之后还是归隐耕田好。松竹是我真正的朋友,山鸟是我的好兄弟。
这首小令是淳熙十四年(1187),辛弃疾家居上饶带湖时所作。
在这场尖锐斗争中辛弃疾败下阵来,接受了老庄虚无思想的消极影响,这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