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采薇的诗意(热门4篇)

诗经采薇的诗意 第1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二、设置悬念,激发多向思维

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高超的提问艺术能优化学生阅读古典诗词的学习过程,使师生之间不断处于和谐的古典诗词信息交流活动中,从而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效率。因为在古典诗词课堂教学活动的启动阶段、深入阶段和结尾阶段进行恰到好处的提问具有设置悬念的作用,师生可以在设疑和解疑的矛盾互动中,在兴奋与和谐的思想交流中,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品鉴古典诗词的兴趣和欲望,有效促进学生提高阅读、品鉴古典诗词的思维能力,继之提高古典诗词课堂教学效率,完成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任务。

比如,教学唐代李白的《蜀道难》前,我曾预设三道预习题供学生思考:

2.关于《蜀道难》的写作背景,从唐代开始就有三种观点,你赞同其中的哪一种观点?理由是什么?

3.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盛赞李白的《蜀道难》为“笔势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请你为沈德潜的这句评语提供事实论据。

这三道预习题采取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分步设置障碍的方法,既顾及到了问题的难度与梯度,又考虑到了处于不同古典诗词修养层面的学生在学习品位和心理满足等方面的需求,有效地激发了学生阅读《蜀道难》、探究《蜀道难》、品鉴《蜀道难》的浓厚兴趣。次日课堂学习《蜀道难》,全班学生动口、动脑的积极性被强烈地激发了出来,个个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问题、阐明自己的见解等,就是极好的明证。

三、读写结合,体验创作快乐

诗经采薇的诗意 第2篇

_好象是吧,不过看起来怎么这么虚弱._

_是啊,脸色那么苍白,那么瘦削,眼睛深陷在眼窝里.怎么看都病得不轻呢._

_别说了,她过来了._

几个窃窃私语的女生赶紧打住了话头,谦逊的对一个女生说:_诗学姐好!_

_你们好._诗韵垂下眼睑,礼貌的说,惨淡的笑了一下.走到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坐下

_诗韵学姐好像很忧郁啊._

_是啊,不过她忧伤的样子好让人心动啊._

_眼神里满是脆弱和孤独,让人忍不住心疼想保护她._

_诗韵生病的时候还是这么动人._

_恩,你们说这次比赛会是谁赢._

_这还用说,肯定是诗韵,她从初中时每次都是第一,这次肯定还是她赢._

_是哦,我最喜欢诗韵学姐了,这么优秀,还一点也不骄傲,天人一般.对每个人都是那么亲善._

_如果有天使的话,诗韵学姐就是吧._

_虽然我也很希望是诗韵赢,但你们不觉得,今天诗韵学姐……_

_已经来这么多人了._一个尖锐的声音响起.四周都静下来.谢采薇在两个女仆的陪同下盛气凌人的走进赛场.她身着不菲的名牌服装,高傲的像只黑天鹅.赛场里静极了,人们望着这位冷傲的公主.

忽然角落里响起一阵轻咳,声音不大,但在安静的会场里显的格外突兀.谢采薇看向用手掩着嘴轻咳的诗韵.走过去,妩媚的问:_我们的诗大校花这是怎么了?怎么如此憔悴?_说是关心,语气里挑衅的成分更多一些.诗韵还在咳嗽,脸上有两抹病态的潮红.人们的视线全部都聚集在他们身上,谁都知道,谢采薇一直不服诗韵,可是每次比赛都比不过她.每次见面,她都要找诗韵的茬.人们都兴奋等着,看诗韵怎么反击谢采薇.诗韵一脸淡然,没有理会谢采薇.谢采薇尴尬的站在那里.眼睛里闪着寒光.

_被男朋友甩了,也不至于伤心的生病吧,看起来病的挺严重的._她讽刺说.

诗韵终于有反应了,她站起来,冷冷的说:_谢谢您的关心._谢采薇愣住了,忘记想说什么.一向随和的诗韵向阳光般温暖,可此时的她,浑身散发的王者的霸气,使人敬畏.虽然羸弱,但背脊依然挺直.虽然眼睛暗淡,但是气质依然令人折服.没有任何粉饰,打扮,但依然让人眼前一亮.

诗韵绕过谢采薇,向门口走去.她忽然停住脚步,定定看向前面.人们顺着她的目光望去,韩翌正和萧依彤走进来.韩翌扶着萧依彤,眼神里的疼爱让人嫉妒,一种刻骨铭心的感情在两人之间流连.萧依彤比几天前胖了一些,脸上也有了血色,脸色红润一点都不像重病中的人.她幸福的对着韩翌微笑,人们不禁感叹,韩翌的女朋友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而相比之下,诗韵脸色苍白,没有丝毫血色,眼神黯淡,瘦弱的好象随时都会晕倒.她似乎病得更重.那韩翌的前女友就是世界上最忧伤的人.

_诗学姐好!_依彤打招呼.

_好._诗韵看不出是什么情绪.

"诗韵,你最近好象瘦了.怎么了?"韩翌关心的问.

"没事."她看了他一眼,匆匆走了.

"你去哪儿?比赛就要开始了."他在身后喊道

为什么?为什么还对我这么温柔,让我依旧心存幻想?

几分钟后,诗韵回到赛场,眼睛里有些血丝.

比赛开始了,第一轮是才艺表演.几个表演过去了,仍没有很高的分数,大家都等着看诗韵,谢采薇还有萧依彤的表演,不少人还拉出了支持他们的标语.

谢采薇在表演时出现了大的失误,分数很低,她气急败坏踢着椅子,责骂着仆人.

诗韵一直克制着咳嗽,怕影响别人表演,终于忍不住剧烈的咳嗽起来.一条雪白的手帕伸到她面前,她愣了一下,礼貌的说了声谢谢.

轮到诗韵的表演,台下人都担忧的看着她,不知道她现在这个样子,怎么表演.

清亮的歌声破空而出,音色优美的令人停止呼吸

"透过窗舷你望着翦影一夜

爱上他在天与海的交界

你忍痛用声音交换了双腿

只为走近爱的人身边

你赌上毁灭相信真爱会永远

不懂专情不适合人类

而你连道别都没有人听见

黎明後随浪花凋谢

你的泪一抹无邪

不属於这个冷漠的世界

舍弃了一切只为一个能够

付出你真爱的机会

你的泪一抹无邪

原来感情那麽难以学会

他身边是谁消失前後不後悔

你的悲伤是否像海一样深邃_

那歌声里有令人动容的穿透力,纯洁,脆弱,孩子气,没有丝毫做作感的清新.

_你赌上毁灭相信真爱会永远

不懂专情不适合人类

你最美的梦像泡沫般碎裂

剩童话里忧伤一页_

她眼中有大海般深邃的感情,脸色苍白的似乎下一秒就会如泡沫般消失.

_你的泪一抹无邪

不属於这个冷漠的世界

舍弃了一切只为一个能够

付出你真爱的机会

你的泪一抹无邪

原来感情那麽难以学会

他身边是谁消失前後不後悔

你的悲伤是否像海一样深邃……"

"萧依彤"一声惊叫打破了美好的魔咒.人们从歌声中醒过来,韩翌抱着昏迷的依彤跑出去.没有人在意舞台上的诗韵,她脸上带着脆弱的笑容,仿佛是透明的,写满了落寂和绝望.评委示意她唱下去,冠军应该非她莫属了.

"我,弃权."很轻的一句话,却使在场的所有人呆住,他们惊愕的看着她,她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

她对评委深深的鞠了一躬,走下舞台,在人们的目光中走出赛场,突然,她剧烈的咳嗽起来,咳的很厉害,整个身体都在颤抖,她用手帕捂住嘴,胸口的剧痛使她弯下腰,倚在门口的树上,脸色白的可怕,没有一点血色."诗韵,你没事吧?"有人惊恐的问.诗韵的手紧紧抓住树干,手上青筋暴起,痛的一点也说不出话来,她摇了摇头,叫人们不要担心.手中的白手帕被鲜血濡湿,鲜红的血触目惊心!她缓缓的滑下,瞳孔开始扩散,脸上的表情忧伤而落寞.

韩翌焦急的站在急救室门前,忽然他的手机响起来,他挂掉,一会又响了.他心急火燎的按下通话键:"什么事?"

"诗韵死了."

_韩翌:

如果我这一生中,曾有过短暂的笑容,那是因为你.如果我这一生中,有过撕心裂肺的疼痛,那是因为你.如果我的这一生中,拥有过独一无二的爱情,那也是因为你.

如果,我现在告诉你,我一直都喜欢你,从未停止过,会不会已太晚?我默默的退出,不是因为你爱她,而是因为我爱你,就像你爱她那样深爱着你.你是否察觉,我已跟你说再见.

我曾经认为小人鱼是悲伤的,因为直到最后,王子还是不明白她的心意,却爱上了另一位公主.可是,直到现在我才明白,她是快乐的,毕竟她曾拥有过.所以谢谢你,韩翌,谢谢你让我知道幸福的滋味.

诗经采薇的诗意 第3篇

到底怀着是怎样的心情,能说出“莫知我哀”这样“我的哀痛无人知晓”的深切、真挚的诗句呢?

笔者认为,这句诗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思乡、战争痛苦的诉说。因为士卒莫不思乡、战事莫不哀兵,这都是可以理解的。而诗人所怀的,是更深一重的、普通人民在战争背景下、内心中怀念的家庭家人与保卫国家的大义之间无法兼顾的深切矛盾:

正因为诗人唱诵的,是保卫家园和亲人的价值观与珍惜生命的本我之深切矛盾所带来的悲剧性冲突,因此才能唱出“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之千古名句。

这正是中国人自古对战争的看法:

战争不但牺牲了男人的和平生活,也牺牲了女性的家庭生活,对整个社会造成不可弥补破坏和伤害。

英国一战时征兵海报上有句话:

Powder在这里即指代女子脸上的脂粉,又指代战场的硝烟。Powder二重含义,极大丰富海报的内涵:

要知道《采薇》的创作比这幅海报早了二千多年。

《采薇》的写作手法

整体而言,全诗以低音部的思乡主题开篇,反复唱咏层层递进,至第三章思乡至深,而第四章转调至高音部的战争主题。第五章高音部下行渐收,推出六章双主题融合的“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深沉唱咏,情感真挚、声动人心。

《采薇》的双主题写作技巧成熟,情感真挚,与音乐编曲配合紧密。创作时应该是文学家和乐官的共同参与,有重要的军事政治作用之作品。

《采薇》的特点在于:

即便用当今审美的眼光看来,《采薇》的写作手法、音韵组织、哲学内涵都是先锋的“现代主义”水准,在其中一些方面、甚至远远把几千年间的后世作品甩在身后。

The End

诗经采薇的诗意 第4篇

火维荒茫地轴倾,下有积水潜鲲鲸。鳌身翻澜山为崩,金乌下啄狞龙腾。狂鬚奇鬣万族朋,巨神日月双手擎。夸娥愁思乌戢翎,老鱼战死风雨腥。长彗下扫千里惊,浅洲一席块为城。蛮儿夷女奇卞缨,大舶映天日百程,怒帆吼风战飞鹏。舟中之人怪眉睛,兽肌鸟舌髻翘撑。万金明珠络如绳,白衣夜明非缟缯。以有易无百货倾,室中开橐光出楹。非石非玉色绀青,昆吾宝铁雕春冰。表里洞彻中虚明,宛然而深是为瓶。補陀真人一铢衣,攀膝夜坐花雨飞。兜罗宝手亲挈携,杨枝取露救渴饥。海师跪请颡有胝,番禺宝市无光辉。流传人间入吾手,包以百袭吴绵厚,择人而归今子授。烂然光辉子文章,清明无垢君肺肠。比君之德君勿忘,与君同升白玉堂。

文潜诗原以简淡平易为特色,间或有清隽疏秀者,亦不脱质朴。但这一首却风格特异,竟光怪陆离如李长吉。大约这一件玻璃瓶的确来历不凡,持之以赠同门晁补之,又更多一点儿感情色彩。不过细绎诗意,缤纷的文字之下,依然是写实。比如起首数句虽一片险怪奇异,但描述的却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即造物在海陆之交建起一座城,于是有“蛮儿夷女”生长于斯,于是大舶扬帆,载百货,至番禺,为商贾。“補陀”即普陀,“兜罗”,兜罗绵也,此形容持瓶之手,设想琉璃瓶曾是观音手中的杨枝瓶。“昆吾宝铁”指刀,“雕春冰”,形容琉璃瓶以刻花为装饰;“包以百袭”云云,见其薄也,“非石非玉色绀青”,“表里洞彻中虚明”,则其质莹彻而微泛天青。虽然古诗文说到“琉璃”处未必皆指玻璃,但此诗中的琉璃为玻璃,则无疑问。据诗中的形容,可知这是一件来自大食国的_玻璃瓶。

阿拉伯世界在两宋之际与中国交往甚密,由史籍所见,可知大食商人的势力乃居蕃商之首。交通之路线,却又与此前经由西北的陆路即所谓“丝绸之路”不同,此际多改道南部海路。因西北之路先后为辽、西夏、金所阻,商贸不易,而东南沿海地区则长期以来相对平稳。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五:“国朝西北有二敌,南有交趾,故九夷八蛮,罕所通道。太宗时,灵武受围,因诏西域若大食诸使,是后可由海道来。”“灵武受围”,指太宗时西夏数攻灵州;灵州后属西夏,时在宋真宗咸平五年。文潜诗“大舶”云云,“番禺”云云,均为实录。辽宋墓葬与寺塔地宫都曾发现过_玻璃器,其中也有数量不算太少的玻璃瓶,如河北定县北宋静志寺塔地宫[1],如辽陈国公主墓[2],又浙江瑞安北宋慧光塔[3],安徽无为北宋塔[4],天津蓟县独乐寺塔[5]等塔基均出土了形制近似的_玻璃瓶。这是可以知道年代的几例。此中以太平兴国二年封藏的定县静志寺地宫所出为最早,中有一件高颈刻花玻璃瓶,高九点八厘米,淡蓝透明,平底,折肩,瓶颈与腹与底,均以刻花的手法装饰几何花纹,为_玻璃瓶中常见之式。独乐寺塔基出土的一件,高二十四点六厘米,亦折肩、平底、细高颈,平口外翻,瓶颈与肩刻几何花纹。经化学检测,知道它属钠钙玻璃,与一般_玻璃的成分相似,其式样也与同时代的_玻璃瓶一致。塔内同出有辽清宁四年纪年的舍利函,几例中,此件时代最晚。张耒诗所咏大食琉璃瓶,在辽宋遗物中得到印证,千年以前曾令“番禺宝市无光辉”的琉璃瓶,果然玲珑晶莹。

蔷薇水与琉璃瓶,同时出现在五代,《册府元龟》卷九七二:周世宗显德五年九月,“占城国王释利因德漫遣其臣萧诃散等来贡方物,中有洒衣蔷薇水一十五琉璃瓶,言出自西域,凡鲜华之衣以此水洒之,则不黦而复郁烈之香连岁不歇”。至于两宋,文献与诗歌作品中,蔷薇水与琉璃瓶均屡见不鲜。《宋会要辑稿·蕃夷》与《宋史·外国》之部多有蔷薇水入贡的记载,前者所录来自三佛齐,三佛齐国位于苏门答腊岛,当日它的物产多来自大食;后者则是大食以蔷薇水贡献宋廷的纪录。原本用作盛放蔷薇水的_玻璃瓶发现于辽宋遗址,与文献的记载正相符合。

释典称香水为閼伽水,“本尊等现前加被时,即应当稽首作礼奉閼伽水,此即香花之水”(《大日经疏》十一),“由献閼伽香水故,行者获得三业清净,洗涤烦恼垢”(《如意轮念诵仪轨》),是供佛,原为香水的一大用途,塔基中发现的蔷薇水瓶,自是奉佛之物。

不过蔷薇水亦为世间所爱,它更是女子妆奁具中的尤物。张元干《浣溪沙·蔷薇水》:“月转花枝清影疏,露花浓处滴真珠。天香遗恨罥花鬚。 沐出乌云多态度,晕成娥绿费工夫。归时分付与妆梳。”只是词中未言蔷薇水置于何器。周必大淳熙元年致刘焞书中提到以“海南蓬莱香十两、蔷薇水一瓶”为赠(《文忠集》卷一九),董嗣杲《蔷薇花》诗云“海外有瓶还贮水,亭前无洞可藏花”;而虞俦《广东漕王侨卿寄蔷薇露因用韵》二首则描写最清楚,其一云:

薰炉斗帐自温温,露挹蔷薇岭外村。气韵更如沉水润,风流不带海岚昏。

其二:

美人晓镜玉粧台,仙掌承来傅粉腮。莹彻琉璃瓶外影,闻香不待蜡封开。

蔷薇露,两宋时亦或指酒,如杨伯喦《踏莎行·雪中疏寮借阁帖,更以薇露送之》,此“薇露”,即指“重酿宫醪”。不过虞诗所云,则“香水”无疑。王侨卿,即王东里,侨卿为其字。漕,路转运使之简称,职掌一路利权。蔷薇水大约曾经有过香满五羊的一时之盛,北宋郭祥正因有诗云“番禺二月尾,落花已无春。唯有蔷薇水,衣襟四时薰”(《颖叔招饮吴圃》),颖叔,即蒋之奇;徐积闻蒋颖叔得广帅,曰“广为雄蕃”,“初至,蛮酋必以琉璃瓶注蔷薇水挥洒于太守”(《节孝集》卷三十一),可见时风。侨卿持赠虞俦的蔷薇露,当来自大食,故“莹彻琉璃瓶外影,闻香不待蜡封开”,《铁围山丛谈》卷五所谓“大食国蔷薇水虽贮琉璃缶中,蜡密封其外,然香犹透彻,闻数十步,洒著人衣袂,经十数日不歇也”,刘克庄《宫词》因有旖旎凄楚的拟喻之辞:“旧恩恰似蔷薇水,滴在罗衣到死香。”辽陈国公主墓所出_玻璃瓶,正是蔷薇水瓶的式样,当初瓶中所盛,大约便是蔷薇水,而辽与大食,本也频繁往来[12]。

由虞诗中的第一首,又可知调香也是蔷薇水的功用之一。宋陈敬《香谱》所列香方,便屡屡言及蔷薇水。如“李王花浸沉”:“沉香不拘多少,剉碎,取有香花蒸,荼蘼、木犀、橘花或橘叶,亦可福建茉莉花之类,带露水摘花一盌,以甆盒盛之,纸盖入甑蒸食顷,取出,去花留汗,汁浸沉香,日中暴干,如是者三,以沉香透润为度。或云皆不若蔷薇水浸之最妙。”这里所说的蒸花取汁,其汁,便是香水。来自海外的蔷薇水究竟数量有限,于是有了很多代用品,“李王花浸沉”所列,即代用之方。杨万里《和仲良分送柚花沉三首》“薰然真腊水沉月,烝以洞庭春雪花”,“锯沉百叠糁琼英,一日三薰更九烝”,与陈氏《香谱》所述正是一事。杨氏又有《和张功父送黄蔷薇并酒之韵》一诗,句有“海外蔷薇水,中州未得方。旋偷金掌露,浅染玉罗裳”。此虽比喻之辞,以咏黄蔷薇,但“海外蔷薇水,中州未得方”,却是实情,《铁围山丛谈》卷五亦称“旧说蔷薇水乃外国采蔷薇花上露水,殆不然。实用白金为甑,采蔷薇花蒸气成水,则屡采屡蒸,积而为香,此所以不败。但异域蔷薇花气馨烈非常”,“至五羊效外国造香,则不能蔷薇,第取素馨、茉莉花为之,亦足袭人鼻观,但视大食国真蔷薇水,犹奴尔”。不过中土的制香之法,实已包含了制作“香水”的蒸馏技术,陈氏《香谱》中的“李王花浸沉”是其例,而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五中更有一则很是详细的纪录:“永嘉之柑为天下冠,有一种名‘朱栾’,花比柑橘,其香绝胜,以笺香或降真香作片,锡为小甑,实花一重,香骨一重,常使花多于香,窍甑之旁,以泄汗液,以器贮之,毕,则徹甑去花,以液渍香,明日再蒸,凡三四易,花暴干,置磁器中密封,其香最佳。”此虽言制香,但其中提到的蒸花取液的蒸馏术,与大食国蔷薇水的制法,似无不同,大约如蔡绦所说,只是以香花有异,而其香终不及。

元代仍有西来的琉璃瓶和蔷薇水,且不时传送着中西交流的消息。吴莱《娄约禅师玻瓈瓶子歌秋晚寄一公》“玻瓈瓶子西国来,颜色绀碧量容桮”。又于伯渊【仙吕】《点绛唇》“胭脂蜡红腻锦犀盒,蔷薇露滴注玻璃瓮。端详了艳质,出落着春工”,则妆具中物也;张昱《次林叔大都事韵四首》“无端收得番罗帕,彻夜蔷薇露水香”,依然舶来品也。不过新疆若羌瓦石峡宋元时期玻璃作坊遗址出土的几件高颈凹底玻璃瓶,淡绿色,半透明,高十七厘米[13],所取式样仍与大食蔷薇水瓶近似,恐怕也以盛放香水为宜。而此际新疆地区或亦能制作瓶装的蔷薇水,其影响当直接来自中亚,丝路的重新开通,本提供了这样的条件。

明代亦然。陈诚通使哈烈,在《西域番国志》中记其所见云:“予于丁酉夏四月初复至哈烈,值蔷薇盛开,富家巨室植皆塞道,花色鲜红,香气甚重,采置几席,其香稍衰,则收拾 炉甑间,如作烧酒之制,蒸出花汁,滴下成水,以甆瓯贮之,故可多得。以浥酒酱(浆),以洒衣服,香气经久不散,故凡和香品,得此最为奇妙也。”《西域番国志》成书于永乐年间。哈烈,即今阿富汗西部之赫拉特。明张凤翼《窃符记》第二齣:(末扮内官捧瓶上),“颜恩奉如姬命,送蔷薇露与夫人”;(旦起立接科),“冰洁,似仙掌露华莹澈,泻金盆不羡,兰膏飞沫,清冽,这鼻观氤氲,胜百和炉中香夜爇。”这一瓶蔷薇露出自宫中,似暗示其非寻常之物;明蒋之翘《天启宫词》亦有“蔷薇露噀熨宵衣”之句,两事均在明末。蔷薇水郁烈之香,依然不绝如缕。

至于清,“蔷薇水”之名反而鲜见,而多以波斯文的对音即“古剌水”为称,六十年代马坚先生曾有专文论及,见郭沫若《读随园诗话札记》附录《古剌水》[14]。

[1]定县博物馆《河北定县发现两座宋代塔基》,页47,《文物》一九七二年第八期。有关玻璃瓶的详细说明,见安家瑶《中国的早期玻璃器皿》,页421,《考古学报》一九八四年第四期;又宿白《定州工艺与静志、净众两塔地宫文物》,页20,载《地下宫殿の遗宝》,出光美术馆一九九七年。

[2]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辽陈国公主墓》,彩版一四:2,文物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3]《考古学报》一九八四年第四期,图版六:2。

[4]《无产阶级_期间出土文物展览简介》,页77,图九,《文物》一九七二年第一期。

[5]《中国文物精华》(一九九七),图版141,文物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6]《地下宫殿の遗宝》,图49、52。

[7]《故宫宝笈·名画》(一),图75,台北故宫博物院一九八五年。

[8]深井晋司、高桥敏《ぺルシアのガラス》,图版60,淡交社一九七三年。

[9]由水常雄《世界ガラス美术全集·1》,图208,求龙堂一九九二年。

[10]由水常雄《香水瓶》,页31,图47,二玄社一九九五年。

[11]《世界ガラス美术全集·4》,图67;又由水常雄《ガラスと文化 その東西交流》,页163—164,日本放送出版协会一九九七年。

[12]马文宽《辽墓辽塔出土的_玻璃——兼谈辽与_世界的关系》,页738—741,《考古》一九九四年第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