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第1篇
shū lǐ shì nán suǒ huà qiū jǐng èr shǒu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
rén jiān jīn fǔ rì chuàng yí, shuí jiàn lóng shé bǎi chǐ zī.人间斤斧日创夷,谁见龙蛇百尺姿。bú shì xī shān chéng dú wǎng, hé rén jiě zuò guà yuán zhī.不是溪山成独往,何人解作挂猿枝。
诗歌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第2篇
题咏诗的着眼处在于水面及其近岸的林木,从而呈现出一片清疏旷远之景。
诗中写的画景是一幅“水乡秋色”,或可称作“水乡秋意”。首二句给读者展示一片萧疏的水乡深秋景象。把“野水”和三四两句联系来看,画中的水面是很远阔的。首二句所写是近处的岸边景象。“参差”是不整齐之意,这里是形容水和岸相接处的形象。由于深秋水落,岸边突出许多干地,同时水也停留在一些曲折处,于是水岸边呈现出参差之状,夏季烟水弥漫时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下面继以“落涨痕”,表明秋水下落后旧日水涨淹没的岸边河床又都呈露出来了。这句展现出的是一派湾荒水涸的景象。次句写岸边景物。“疏林”点明秋景,与末句“黄叶村”前后相应,构成秋象。首句所写的水岸也可认为是冬天的景象,而“疏林”既别于木叶尽脱,更不同于枝叶浓密,只能是袅袅秋风中的树林。“疏林”下接以“欹倒”,使形象丰富多姿,更富画意。“出霜根”生于“落涨痕”,涨痕退落后霜根露出,一“落”一“出”,上下相应。“落涨痕”与“出霜根”,在“疏林”的映照下,具有浓厚的深秋意味。
三四两句,再在展向远方的画笔疏淡处着眼,逗出人情。这两句展现的画面是,一舟棹向远方,尽处林木数点。面对这令人心神旷远的自然境界,于是诗人问道:那条小舟一桨一桨地划向何处啊?应是归去江南的黄叶村吧!诗人发挥自己的想象,于景物中融入人情,如同幕后隐语,启示读者,赋予画幅以悠然无尽的情味。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_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柳永虽然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却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而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诗歌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第3篇
这首诗是苏轼写的《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中文译文:人间斤斧日创夷,谁见龙蛇百尺姿。不是溪山成独往,何人解作挂猿枝。诗意:这首诗是苏轼为李世南所画的秋景作品所写。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对艺术的赞美和对艺术家才能的钦佩。诗人以简洁而富有想象力的语言,展示了自然景色的美丽和艺术家的独特才华。赏析: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勾勒了秋天的景色。第一句_人间斤斧日创夷_表达了人们在自然界中使用斧头和锤子的力量,将原始的自然景观改造成人工的样貌。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人类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造力来改变世界,塑造美好的事物。接着,诗人提出了一个问题:_谁见龙蛇百尺姿_。这句话中的龙蛇指的是山脉,百尺指的是高耸入云的高度。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称赞,强调了山脉的雄伟和壮丽之处。然而,这样的美景却没有人能够真正领略到,因为人们只看到了经过人工改造的景观,而忽略了原本自然的美丽。接下来的两句_不是溪山成独往,何人解作挂猿枝_则表达了诗人对李世南艺术作品的赞赏。诗人认为只有李世南这样的艺术家才能够真正理解并表现出溪山的原始之美,以及挂猿枝的自然景象。挂猿枝是指猿猴栖息的树枝,意味着自然的生态环境。诗人通过这两句话表达了对李世南独特艺术才华的敬佩和赞美。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自然景观和艺术家的才华,同时也反思了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和欣赏的局限性。它展示了诗人对自然之美和艺术之美的敏感和欣赏,同时也抒发了对艺术家的赞赏和敬佩之情。
诗歌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第4篇
野水参(cēn)差(cī)落涨痕,疏林欹(qī)倒出霜根。
曲折的水岸边露出旧日水涨淹没时留下的河床痕迹,稀疏的林木倾倒在地,露出如霜般白的树根。
落涨痕:涨水后水落留下的痕迹。欹倒:倾倒。
扁(piān)舟一棹(zhào)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一叶扁舟飞快地划着桨,它将要飘去哪里呢?应该是回到江南的黄叶村。
扁舟:一本作“浩歌”。棹:形状如桨的划船用具。
人间斤斧(fǔ)日创夷,谁见龙蛇百尺姿。
人们利用斧头常年不息地砍伐山上的树木,再也难见那龙蛇般蜿蜒的百尺身姿。
创:砍掉。夷:削平。指对于林木的伤害。
不是溪山成独往,何人解作挂猿(yuán)枝。
如果不是这里山险滩急,少人来往,树一旦被砍,就没有人知道,这原是猿猴栖息的树枝。
成:一本作“会”。
苏轼的主要作品有: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赠刘景文、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东坡、临江仙·夜到扬州席上作、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江城子·墨云拖雨过西楼、行香子·述怀、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浣溪沙·端午、石钟山记、菩萨蛮·回文夏闺怨、留侯论、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西江月·平山堂、鹊桥仙·七夕、少年游·润州作、江城子·江景、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满庭芳·归去来兮、春宵、惠州一绝 / 食荔枝等。
诗歌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第5篇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