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叹三首》古诗赏析 第1篇
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去马来牛不复辩,浊泾清渭何当分。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
城中斗米换衾绸,想许宁论两相直。
阑风伏雨秋纷纷①,四海八荒同一云②。去马来牛不复辨③,浊烃清渭何当分④。禾头生耳黍穗黑⑤,农夫田父无消息⑥。城中斗米换衾裯⑦,相许宁论两相直⑧。
(次章,叹久雨害人,上四皆积雨之象,下慨伤稼而阻饥也。吴论:阑风伏雨,无日不雨,四海八荒,无处不雨,田野城中,则又无人不受其患矣。【卢注】换米不计直,疗饥急,救寒暖也。)
①赵子栎曰:阑珊之风,沉伏之雨,言其风雨之不已也。阑,如谢灵运“阑暑”之阑;伏,如《左传》“夏无伏*”之伏。旧引《楚辞》“光风泛崇兰”,以“伏”为三伏,非是。【朱注】谢灵运诗“述职期阑暑”,又张协《苦雨》诗“阶下伏泉涌”,用字皆出《文选》。阑风、伏雨,大抵是风过雨来之状,秋深时,往往有之。胡仔谓“长雨”如“长物”之长,亦未安。荆公本作“仗雨”,当即伏字之讹耳。②《淮南子》:八埏之外曰八荒。《诗》:“上天同云。”③《左传》:“风马牛不相及。”《疏》云:“马逐上风而去,牛逐下风而来。”《庄子》:“秋水时至,百川灌河、两涘渚涯之间;不辨牛马。”④《西征赋》:“其北则有清渭浊泾。”《关中记》:泾水入渭,合流三百里,清浊不相杂。⑤《朝野金载》:俚谚曰:“春雨*子,赤地千里,夏雨*子,乘船入市。秋雨*子,禾头生耳。”朱注:禾生耳,谓牙蘖絭卷,如耳之形。⑥潘岳《秋兴赋》:“谈话不过农夫田父之客。”蔡琰诗:“迎问其消息。”⑦《诗》:“抱衾与裯。”裯,单被也。⑧【卢注】是秋,帝令出太仓粟,减价祟与贫入。但上虽减价,而下不论直,盖沾实惠者少矣。
《秋雨叹三首》古诗赏析 第2篇
①三首自伤穷困潦倒。长安布衣:杜甫自谓。布衣,没有官职的人。谁比数:是说谁也看不起。
②衡门:以横木作门,贫者所居。环堵:指家中只有四面墙,犹家徒四壁。
③老夫:杜甫自谓。长蓬篙:因不出门,故门前长满杂草。
④稚子:尚不懂事的儿子。
⑤胡雁:塞北飞来的大雁。
⑥曾:全诗校:“一作省。”
⑦后土:大地。后,全诗校:“一作厚。”
《秋雨叹三首》古诗赏析 第3篇
缫丝的时候希望它尽量长,而不在意它有多白净,越地的罗和蜀地的锦都要用镶有金粟的尺子来量(意为贵重)。络丝之后,用各种花草的染料将它染成美丽的颜色。这时已经因素净的质地被恣意染色而悲伤,但当它从织机上被剪下时仍然为它的华美而赞叹。
小心地将它熨得服贴平整,裁缝用它来制衣时将针线的痕迹都掩盖起来。春光明媚的时候穿着这样的衣服为了你翩然起舞,美好的样子引来蝴蝶围绕、黄鹂啼叫,连飞扬的柳絮和飘荡的柳枝似乎也含情意,衣裙随风摆动,轻柔随身。嫌薄汗和些许尘土污染了它的美丽,衣服打开来穿的时候还是新的,脱下来的时候已成了旧装不知道放在哪里了。
你不知道吧,那些有才华的人要被赏识有多么的困难,即使被起用了,又害怕哪一天会被弃置,这样的赏识对他们来说也是痛苦而又难熬的旅程啊!
《秋雨叹三首》古诗赏析 第4篇
清人仇兆鳌《杜诗详注》于此诗首引卢注云:“《唐书》:天宝十三载秋,霖雨害稼,六旬不止,帝忧之。杨国忠取禾之善者以献,曰:‘雨虽多,不害稼。’公有感而作是诗”
予以为少陵先生之作,确屡干时政,忧民生以及社稷,然古之人作时政诗者多矣,怀赤心忧国而溘死者亦不鲜,奈何独少陵先生之作传千古而绝邻音,独傲然而气盈大块?予以为少陵文质至纯,经崎岖而多思其生之哀,民之哀,以至宇宙之哀,形于诗虽怆然涕零,亦能气阔而心无碍于物之隔。是故天地万物,河川草木,民生国苦,家愁命舛,皆浑然一胸之内。是若箫虽七洞,气亦浑然呜咽于一管中,众音交应相呼,人忘其音,惟感河崩岸之汗漫,并猿啸鹃啼之凄绝。其言民苦国忧,亦超乎时政之狭,直入天地间道理,并生命苦痛之本,及为物之难留,满江之墨,皆不堪之悲也。予读先生《秋雨叹》三首,于今秋日,物将凋而时近晏,丹砂未就,予犹顾影自吟,体入世之难,感生之迫及道、理之晦隐。久诵此诗,思如墨入杯中水,故为文以记之。
其一: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決明颜色鲜。
着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秋日杀,万物凋而百感集,古有“悲秋”者悲秋之萧瑟,“病秋”者病秋之隐沦,“惊秋”者惊韶华逝而年岁晏之速。少陵于此首亦融悲、病、惊,伤物残而叹自身老大难有成。
《秋雨叹三首》古诗赏析 第5篇
①阑风长雨:连绵不断的风雨。一作“阑风伏雨”,一作“东风细雨”。四海:一作“万里”。
②“去马”二句:因久雨,故百川皆盈,致牛马难辨,泾渭莫分。《庄子·秋水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两涘渚涯之间,不辨牛马。”分:分辨。
③禾头:一作“木头”。田妇:一作“田父”。意为老农。《朝野佥载》:“俚谚曰:秋雨甲子,禾头生耳。”是说芽蘖絭卷如耳形。黍不耐雨,故穗黑将烂。按《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天宝十三载八月,上(唐玄宗)忧雨伤稼,杨国忠取禾之善者献之,曰:雨虽多,不害稼也。上以为然。扶风太守房琯,言所部灾情,国忠使御史推之。是岁,天下无敢言灾者。”无消息:灾情严重,而无人敢言,故杜甫有“无消息”之叹。
④换衾裯:一作“抱衾裯”。衾裯:丝绸被子。宁论:不论,不管。直:通“值”。按《唐书·玄宗纪》:“是秋霖雨,物价暴贵,人多乏食,令出太仓米一百万石,开十场,贱糶以济贫民。”据杜此诗,则所谓“贱糶”,并未解决问题。贪吏舞弊,奸商居奇,人民无奈,只要“相许”,也就不计衾裯和斗米的价值是否相等了。
《秋雨叹三首》古诗赏析 第6篇
《秋雨叹(其二)》原文
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⑸。
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⑹?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⑺。
城中斗米换衾禂,相许宁论两相值⑻?
《秋雨叹(其二)》注释
⑸阑风长雨:一作“阑风伏雨”,一作“东风细雨”。四海:一作“万里”。赵次公说:“阑珊之风,沉伏之雨,言其风雨之不已也。”吴见思说:“风日阑风,雨日伏雨,盖下时飘洒,常贝其分纷也。又四海八荒,同云一*,则无处不雨,无日不雨矣。”
⑹因久雨,故百川皆盈,致牛马难辨,泾渭莫分。《庄子·秋水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两涘渚涯之间,不辨牛马。”
⑺禾头:一作“木头”。田妇:一作“田父”。《朝野佥载》:“俚谚曰:秋雨*子,禾头生耳。”是说芽蘖絭卷如耳形。黍不耐雨,故穗黑将烂。按《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天宝十三载八月,上(唐玄宗)忧雨伤稼,杨国忠取禾之善者献之,曰:雨虽多,不害稼也。上以为然。扶风太守房琯,言所部灾情,国忠使御史推之。是岁,天下无敢言灾者。”灾情严重,而无人敢言,故杜甫有“无消息”之叹。
⑻换衾裯:一作“抱衾裯”。按《唐书·玄宗纪》:“是秋霖雨,物价暴贵,人多乏食,令出太仓米一百万石,开十场,贱糶以济贫民。”据杜此诗,则所谓“贱糶”,并未解决问题。贪吏舞弊,奸商居奇,*无奈,只要“相许”,也就不计衾裯和斗米的价值是否相等了。
《秋雨叹(其二)》赏析
第二首中,秋日的昏昏之咒由内心向外界弥漫开去,秋风洒落,而秋雨却繁腻不绝,纷纷若世之喧嚣,缥缈如病中呓语。“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整个世界都蛰伏在一片乌云之下,齐奏着同样颓然、绝望的主题,人生如飞蓬,此时亦无路。“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世界如此浑浊,物皆不辨,道者无存。古者天人交感,泾渭水之清浊不辨,应是*人世之道理毁,伦理乱也。若孔子无奈伤获麟,泾渭不辨亦是不安的征兆,带来令儒者窒息的迷阵。古者农业乃天下之本,却是“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妇田父无消息”,“禾头生耳”乃言雨中禾叶卷,如耳之形,却亦言为天下之本、黎民口粮之禾的颓丧脆弱,禾头生耳,倾听世上的呜咽而无策。而农妇田父之音亦隐沦雨中,根基之没,国难久持。“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言世之目盲,“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妇田父无消息”言世之聋哑,仇兆鳌《杜诗详注》中亦言此乃刺杨国忠恶言灾疫,四方匿不以闻。然世之风雨如晦,亦非皆由一人而起。“城中斗米换衾裯”卢注言:“疗饥急,救寒缓也”,实已非斗米、衾裯的价值问题,而是道之毁的哲学问题:“相许宁论两相值?”世之失道,国之本失其位,民苦,贤哲居陋巷而佞者塞庙堂。少陵以此市井物价之疑问,抒苦道隐之惶然,亦叹现实自身命运之不甘矣。
《秋雨叹三首》古诗赏析 第7篇
《秋雨叹三首》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
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秋雨叹三首》注释
①天宝十三载(754)秋作。这年,从八月到十月,霖雨六十徐日,田稼失收,“长安垣屋颓坏殆尽,物价暴贵,人多乏食”(《旧唐书·玄宗纪》)。杜甫感事伤时,因有此作。第一首假物寓意,叹自己老大无成。
②决明:植物名,豆科,一年生草本,叶似首稽而稍大,夏秋开花,实成荚。《本草》谓人药功能明目,故名。
③翠羽盖:绿叶似鸟羽制成的车盖。
④黄金钱:决明花色淡黄,形如金钱。⑤汝:指决明。
⑥后时:日后,指晚秋霜寒。
⑦堂上书生:杜甫自指。
⑧馨香:芳香。指决明花的香味。
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
城中斗米换衾裯,相许宁论两相直。
《秋雨叹三首》注释
①阑风长雨:·连续不断的风雨。全诗校:“一作东风细雨。”阑,全诗校:“一作兰。”长,全诗校:“一作伏,一作仗。”
②四海:全诗校:“一作万里。”八荒:八方荒远之地。四海八荒指普天之下。同一云:谓无处不雨。
③“去马”句:《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埃诸涯之间,不辨牛马。”
④浊径清渭:径、渭,二水名,至陕西高陵县境汇合,自古就有径水清而渭水浊,合流后仍然清浊分明之说。何当:安得,怎能。
⑤禾头生耳:因连续阴雨,禾头长出新芽,络曲如耳形。张鹜《朝野金载》引唐便语:“秋雨甲子,禾头生耳。”禾,全诗校:“一作木。”黍穗黑:黍不耐雨水,故穗霉黑将烂。
⑥妇:全诗校:“一作父。”无消息:指秋雨成灾,收成无望。
⑦换:全诗校:“一作抱。”衾:被子。裯:帏帐。史载,这年秋天,玄宗曾“令出太仓米一百万石,开十场贱粜以济贫民”((日唐书·玄宗纪》)。
⑧两相直:即两相当。直,通“值”。
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