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说一·龙说韩愈原文、翻译、注释(热门7篇)

杂说一·龙说韩愈原文、翻译、注释 第1篇

送石处士序

原文:

河阳军节度、御史大夫乌公,为节度之三月,求士于从事之贤者。有荐石先生者。公曰:“先生何如?”曰:“先生居嵩、邙、瀍、谷之间,冬一裘,夏一葛,食朝夕,饭一盂,蔬一盘。人与之钱,则辞;请与出游,未尝以事免;劝之仕,不应。坐一室,左右图书。与之语道理,辨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大夫曰:“先生有以自老,无求于人,其肯为某来邪?”从事曰:“大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方今寇聚于恒,师还其疆,农不耕收,财粟殚亡。吾所处地,归输之涂,治法征谋,宜有所出。先生仁且勇。若以义请而强委重焉,其何说之辞?”于是撰书词,具马币,卜日以受使者,求先生之庐而请焉。

先生不告于妻子,不谋于朋友,冠带出见客,拜受书礼于门内。宵则沫浴,戒行李,载书册,问道所由,告行于常所来往。晨则毕至,张上东门外。酒三行,且起,有执爵而言者曰:“大夫真能以义取人,先生真能以道自任,决去就。为先生别。”又酌而祝曰:“凡去就出处何常,惟义之归。遂以为先生寿。”又酌而祝曰:“使大夫恒无变其初,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无昧于谄言,惟先生是听,以能有成功,保天子之宠命。”又祝曰:“使先生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先生起拜祝辞曰:“敢不敬蚤夜以求从祝规。”于是东都之人士咸知大夫与先生果能相与以有成也。遂各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

翻译:

河阳军节度使、御史大夫乌大人,做节度史三个月,向手下贤能的人们征求贤士。有人举荐石先生,乌大人说:“石先生怎么样?”回答说:“石先生居住在嵩邙山、瀍谷河之间,冬天一件皮衣,夏天一件麻布衣服;吃的吗,一天吃一盆饭、一盘蔬菜。别人给他钱,就谢绝;请他一起出游,没有找借口拒绝的;劝他当官,便不理睬;坐的只有一间房间,左右全是图书。跟他谈道论理,辩论古今的事物的得失,评论人物的高下,事后成败与否,就如同河流决堤向下游奔流注入东海,就如同四匹马驾驶着轻车走熟路,而历史著名驾御高手王良、造父也与他不相上下啊,听了他的话就如同明烛高照一样地亮堂、就如同数目计算了一样清楚并且可以预卜未来。”乌大夫说:“石先生有志于隐居自在到老,不求于人,他肯为我来当官吗?”手下的人说:“大夫您文武全才忠孝具备,为国家求才,不是为自家私利。当今反寇聚集在恒地,敌军环视着边境,农田无法耕种没有收成,钱财粮草殆尽,我们所处的地方,是回归中原运输的要道,治理的方略征讨的谋划,应该有适当的人来出谋划策。先生您仁义并且勇敢,如果凭仁义邀请他并坚决委以重任,他能有什么托词拒绝?”于是撰写邀请函,准备好车马和礼物,占卜选择好吉日交给使者,找到石先生的住处拜请他。

石先生没有告诉妻儿,没有与朋友商量,戴好帽子系好衣带正装接见客人,在家里拜受聘书和礼物。晚上就沐浴更衣,准备好行装,书籍装上马车,问清楚道路,与经常来往的朋友告别。清晨他们就全到了,在东门外布置好饯行仪式,酒过三巡将要起身的时候,有人拿着酒杯说:“乌大夫的确能够凭义理选取人才,先生您的确按照道理给自己责任,决定去留。为先生您饯行了。”有又人敬酒祝愿说:“凡是辞官**离别相处又有什么长久不变的呢?惟有不变的是以道义作为依归。这就为先生干杯。”又有人敬酒祝愿道:“愿先生让乌大夫不要改变初衷,不要为了自家富裕而使**饥饿,不要(内心)甘愿忍受佞人而表面上尊敬正直人士,不要被谗言蒙昧,只听先生的,因此能有成就,确保天子的宠信和任命。”又有人祝愿道:“希望先生不要在乌大夫那图谋利益,而为自身的私利方便图谋。”石先生起身拜谢道:“怎敢不日夜敬忠职守来做到遵从你们的祝愿和规劝!”于是东都的人士,都知道乌大夫和石先生果然能够互相合作而有所成就。便各自做十二句的歌,让我为这做序。

河阳军节度使、御史大夫乌公,就任节度使后的第三个月,各僚属中的贤者访求人才。有人推荐石先生。乌公问:“石先生为人怎么样?”回答说:“石先生深居于嵩、邙两座山和瀍、谷两条水之间,冬天穿一件皮衣,夏天穿一件布衫,早晚用餐,只是一碗饭,一盘蔬菜。人家给他钱,他就谢绝;请他一道出去游玩,他从来借故推辞过;劝他出去做官,却总是不答应。从在一间屋子里,在左右两旁全是图书。同他谈论古今事情的正确与否,评论人物德才的高下,事情的结局是成功还是失败,他的话就好歇脚黄河决堤向东顷注那样滔滔不绝国就像四匹马驾着轻车走在熟悉的路上,而又是王良、造父那样的驾车高手在前后驾车。又好象用烛光照耀一样明察秋毫,像数理计算般分析精确,象龟甲占卜预见得准确灵验。”乌大夫说:“先后有隐居终老的心愿,没有什么要求别人,他肯为我而出山吗?”僚属说:“大夫您文武全才,忠孝兼备,为国家访求贤才,不是为自家谋私利。现在贼寇集结在恒州,**往来环布在它的疆界周围,农民无法耕种收获,钱财均已用尽。我们所处的地方,是**往来和物资运输的交通要道,无论**措施还是军事谋略,都应有人帮助出主意。石先生仁爱并且勇敢,假如凭借大义去聘请并将重任委派给他,他还有什么话推辞呢?”于是乌大夫写好聘请的书信,备好马和礼品,选择好的日子将礼物交给使者,寻找到石先生的住处去聘请他。

[2]石先生没告诉家人,也没同朋友商量,整好衣冠就出来会见客人,在屋里恭敬地接受了聘书和礼物。当天晚上就洗澡,准备行李,将好书籍,问清路上经过的地方,并向经常往来的朋友告别是。次日清晨,亲友们一起都来到东门外,为他设宴饯行。酒喝过三巡,石先生将要动身的时候,有人端酒杯说道:“乌大夫真正能以大义访求人才,石先生也真正能以道义作为自己的责任,从而定夺自己的离去或者就职。这杯酒为先生您送别。”又斟了一杯酒祝愿说:“凡是隐居或做官,哪有什么一成不变的规定?只有道义为依归。我外务就用这杯酒向先生祝寿。”又斟了杯酒祝愿说:“希望乌大夫永远不要改变他的初衷,不去做那种专使自家富裕发财而让士兵缺乏军粮忍饥挨饿的事,不要内心喜爱那些善于阿谀奉承的人而只有表面上敬重正真之士,也不要被计好奉承的话所蒙蔽,只愿他听从石先生的意见,从而肾取得胜利,有营私利已的打算._石先生起身拜谢这番祝辞说:“我怎么敢不恭敬小心地从早到晚遵照诸位的祝愿劝告去做呢?因此,东都洛阳的人士全都料定乌大夫与石先生一定能密切配合而取得成功。于是大家各自作了一首六个韵脚十二句的诗,委托我写这篇序。

注释:

①乌公:即乌重胤(761—827),张掖(今甘肃张掖)人。起初在昭义节度使卢从史部下任都知兵马使。810年(元和五年)升河阳节度使。河阳军:唐时所置,治所在今河南孟县南。由于唐代的节度使的辖区也是**,故称“军”。

②从事: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均自辟僚属,称为“从事”,到宋代废除。

③嵩:山名,五岳之一,在河南登封县北。邙:山名,在河南西部。瀍:水名,源出于洛阳市西北,入洛水。谷:水名,源出河南陕县东部,在洛阳西南与洛水会合。

④裘:皮衣服。葛:本是一种植物,古代用葛织布做夏衣。此处指粗布的衣服。

⑤驷:古代一车套四马,因此称驾车的四马为“驷”。

⑥王良:春秋时晋国的善御者,传说为周穆王驾车。

⑦数计:算卜。龟卜:古人用火灼龟甲,依据裂纹以推测吉凶。

⑧寇聚于恒,师还其疆:唐元和四年,成德节度使王士真死,其子王承宗**,宪宗派吐突承璀统兵讨伐,未能成功。次年被迫任命王承宗为成德节度使。此处指受其威胁。恒:州名,治所在今河北正定县。

⑨殚:尽。归输:运输军用物资。治法:治政之法。征谋:征战之谋。撰:写作。书词:书信

——杂说一・龙说原文及赏析汇总一篇

杂说一·龙说韩愈原文、翻译、注释 第2篇

作品简介

作品原文

世有伯乐1,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2辱于**人3之手,骈(pián)死4于槽(cáo)枥(lì)5之间,不以千里称也6。

马之千里者7,一食(shí)或8尽粟(sù)一石(dàn)9。食(sì)10马者,不知其11能千里而食(sì)也。是12马也,虽有千里之能13,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1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15,安16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17,食(sì)之不能尽其材18,鸣之19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20,曰:“天下无马!”呜呼21!其22真无马邪(yé)23?其24真不知25马也!

词句注释

1、伯乐:春秋时期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祇:只是。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

3、**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4、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

5、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枥:马棚、马厩。

6、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以,按照,介词。称,称颂,称道。

7、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8、一食(shí):吃一次食物。或:有时。

9、尽粟一石:吃尽一石粟。尽,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石,十斗为一石,一石约为120斤。

10、食(sì):通“饲”,喂养。

11、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

12、是:这,指示代词。

13、能:才能。

14、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

1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16、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7、策之不以其道:策:鞭打。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

18、尽其材:发挥它的全部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19、鸣之:(马)嘶鸣。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20、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之:临视着马。临,从高处往下看。

21、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22、其:难道,表示推测。

23、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4、其:其实。

25、知:懂得。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祇辱一作:只辱)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通:饲)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白话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创作背景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作品鉴赏

杂说一·龙说韩愈原文、翻译、注释 第3篇

《杂说》原文

一:《龙说》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作品注释

1、龙说:选自《杂说》,为其首篇,题目为编者加。

2、嘘:喷吐。

3、伏:遮蔽。

4、景:通“影”。

5、神变化:语出《管子·水地篇》“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为蚕,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谓之神。”

6、水: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7、汩:漫。

8、云从龙:语出《易·乾·文言》“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9、从:随,跟随。

作品翻译

龙吐出的气形成云,云本来不比龙灵异。但是龙乘着这股云气,可以在茫茫的太空中四处遨游,接近日月,遮蔽它的光芒,震撼起雷电,变化神奇莫测,雨水降落在大地,使得山谷沉沦。这云也是很神奇灵异的呢!

云,是龙的能力使它有灵异的。至于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能力使它这样子的。但是龙没有云,就不能显示出它的灵异。失去它所凭借的云,实在是不行的啊。多么奇怪啊!龙所凭借依靠的,正是它自己造成的云。

《周易》说:“云跟随着龙。”那么既然叫做龙,就应该有云跟随着它啊!

二:《医说》

善医者,不视人之瘠肥,察其脉之病否而已矣;善计天下者,不视天下之安危,察其纪纲之理乱而已矣。天下者,人也;安危者,肥瘠也;纪纲者,脉也。脉不病,虽瘠不害;脉病而肥者,死矣。通于此说者,其知所以为天下乎!夏、殷、周之衰也,诸侯作而战伐日行矣。传数十王而天下不倾者,纪纲存焉耳。秦之王天下也,无分势于诸侯,聚兵而焚之,传二世而天下倾者,纪纲亡焉耳。是故四支虽无故,不足恃也,脉而已矣;四海虽无事,不足矜也,纪纲而已矣。忧其所可恃,惧其所可矜,善医善计者,谓之天扶与之。《易》曰:“视履考祥。”善医善计者为之。

作品注释

1、瘠:瘦弱

2、计:谋划

3、纪纲:法度

4、安危:**与危险,指和*与战乱

5、害:使其损伤,指危害

6、所以:用以,用来

7、为:治理

8、衰:事物发展转向微弱,指**末期

9、倾:衰亡

10、聚兵而焚之:指聚兵咸阳和****(《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公元前221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汉·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11、恃:依赖、依靠

12、矜:骄傲自大

13、扶:帮助

14、与:给予

15、视履考祥:“履”为鞋子,引申为自己走过的路,亦指人生之路。“祥”为外界所呈现出的吉凶之兆,引申为即将应对的前程。“视履考祥”,意思是说,处于人生艰难跋涉之途的君子,应该经常检视自己所走过的道路,并考察前途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履卦·上九》云:“视履考祥,其旋元吉”。)

作品翻译

擅医术之人,不看病人的胖瘦,只以其脉象来判断他是否有病;擅谋划天下之人,不看天下的战和,只以其法度是严明还是散乱来判断天下是否兴盛。天下,就如同人一样;战与和,就如人之胖瘦;纲常法度,就如人之心脉。心脉没有疾病,即使瘦也不会危害到生命;心脉有了病,再肥壮之人也只有死路一条。懂得这个道理的人,他的智谋学识就可以用来治理天下了!夏朝、商朝、周朝末期,诸侯四起、战乱不断,却仍传了数十代而未衰亡,只因法度还存在罢了。秦皇称霸天下之后,不分设诸侯,聚兵咸阳、****,传了二世便**了,只因法度不存罢了。因此四肢虽无病痛,也没什么可放心的,心脉才是关键;四海虽无**,也没什么可自满的,法度才是关键。担忧那些可以依靠的东西(指心脉),害怕那些可以夸耀的东西(指法度,意为害怕法度消亡),擅长医术与谋术之人,称之为上天赐予他们的帮助与恩惠。《易经》云:“视履考祥。”擅医擅谋之人也正是如此做的。

三:《崔山君传》

谈生之为《崔山君传》,称鹤言者,岂不怪哉!然吾观于人,其能尽其性而不类于禽兽异物者希矣,将愤世嫉邪长往而不来者之所为乎?昔之圣者,其首有若牛者,其形有若蛇者,其喙有若鸟者,其貌有若蒙其者。彼皆貌似而心不同焉,可谓之非人邪?即有*肋曼肤,颜如渥丹,美而很者,貌则人,其心则禽兽,又恶可谓之人邪?然则观貌之是非,不若论其心与其行事之可否为不失也。怪神之事,孔子之徒不言,余将特取其愤世嫉邪而作之,故题之云尔。

作品翻译

杂说一·龙说韩愈原文、翻译、注释 第4篇

韩愈的《龙说》主旨是借龙能创造出自己所凭借依赖的东西,勉励有志之士要努力为自己创造出可以施展抱负才能的良好条件。

龙说

①龙嘘②气成云,云固③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④光景⑤,感震电,神变化⑥,水⑦下土,汩gǔ⑧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⑨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⑩不可欤(yú) !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⑾。”既曰:龙,云从之矣。

【阅读训练】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云固弗灵于龙也(本来,当然) B.然龙乘是气(这)

C.神变化(神灵) D.云从龙(跟从,随着)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穷”字与“茫洋穷乎玄间”中的穷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两项是:( )

A.欲穷其林 B.君子固穷 C.穷冬烈风

D.日暮途穷 E.乐亦无穷 F.理屈辞穷

4.本文借“龙”和“云”的相互关系,表达了自己的情怀,这种写法是: 。

杂说一·龙说韩愈原文、翻译、注释 第5篇

作品原文

杂说一

龙嘘气⑵成云,云固弗灵⑶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⑷穷乎玄间,薄⑸日月,伏⑹光景,感⑺震电,神⑻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⑼。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⑾。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⑾?

异哉⑿!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⒀。《易》曰:“云从龙⒁。”既曰龙,云从之矣。

作品注释

⑴杂说:论说文的一种。这是韩愈写的一组托物寓意的短杂文的第一篇。

⑵嘘气:呼气,吐气。

⑶灵:显灵

⑷茫洋:此处通“徜徉”,**自在地往来。穷:极,尽。这里有周游的意思。乎:同“于”,在。玄间:太空。薄:逼迫。伏:遮盖,掩蔽。光景:日月的辉。感(han):通“撼”,摇动,震动。震电:雷电。《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烨烨震电。”神:作动词用,使神奇。水:作动词用。用水浸润。下土:地。《诗经。邶风。日月》:“日居月诸,照临下土。”汩(gǔ):水奔流的样子,这里指淹没了山谷。矣哉:“矣”和“哉”连用靠近,表示终了和感叹的语气。固:原来,本来。于:比。

⑸薄:通“迫”

⑹伏:遮。蔽。

⑺感:通“撼”,摇动,震动。

⑻神:产生神妙。

⑼使为灵:即“使之为灵”,中间省去指代云的“之”。

⑽神:作动词用。这里是显示的意思。矣:用在句末,表示终结的语气。

⑾凭依:凭借,依托。信:实在,真的。

⑿哉:用在句末,表示感叹语气。

⒀乃:竟,居然。

⒁《易》,即《易经》。它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卜筮用的书。云从龙:语出《易经·干》卦。

原文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作品译文

龙吐出的气形成云,云本来不比龙灵异。但是龙乘着这股云气,可以在茫茫的太空中四处遨游,接近日月,遮蔽它的光芒,震撼起雷电,变化神奇莫测,雨水降落在大地,使得山谷沉沦。这云也是很神奇灵异的呢!

云,是龙的能力使它有灵异的。至于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能力使它这样子的。但是龙没有云,就不能显示出它的灵异。失去它所凭借的云,实在是不行的啊。多么奇怪啊,龙所凭借依靠的,正是它自己造成的云。《周易》说:“云跟随着龙。”那么既然叫做龙,就应该有云跟随着它啊!

作品鉴赏

“杂说”是一种随感性的议论文,内容、形式都比较**。《韩昌黎集》中有杂说四篇,本篇是第一篇,又称《龙说》。

全篇以云龙作比喻,有五层意义:龙嘘气生云;龙得云则变化无穷;龙失云则毫无神异;云的有无全靠龙自己创造;真正的龙一定人有云跟从。全文主旨大概是鼓励有志之士要自己创造出可以施展抱负的有利条件。

在《昌黎集》卷十一《杂著》中收有《杂说》四篇,这是一组随笔性的短论,本文是其中的第一篇。

杂说一·龙说韩愈原文、翻译、注释 第6篇

杂说一・龙说原文及赏析

原文: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译文

龙吐出的气形成云,云本来不比龙灵异。但是龙乘着这股云气,可以在茫茫的太空中四处遨游,接近日月,遮蔽它的光芒,震撼起雷电,变化神奇莫测,雨水降落在大地,使得山谷沉沦。这云也是很神奇灵异的呢!

云,是龙的能力使它有灵异的。至于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能力使它这样子的。但是龙没有云,就不能显示出它的灵异。失去它所凭借的云,实在是不行的啊。

多么奇妙啊,龙所凭借依靠的,正是它自己造成的云。《周易》说:“云跟随着龙。那么既然叫做龙,就应该有云跟随着它啊!”

注释

龙说:选自《杂说》,为其首篇,题目为编者加。

嘘:喷吐。龙吹气成云是古代的一种传说。

固:本来、当然。

景:通“影”。

神变化:语出《管子・水地篇》“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为蚕(虫蜀)[说明,此为一个字zh ],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谓之神。”

水: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汩:淹没

云从龙:语出《易・乾・文言》“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从:随,跟随。

伏:遮蔽。

无以:没有可以用来。

信:确实、的确。

赏析:

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韩愈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杂说一·龙说韩愈原文、翻译、注释 第7篇

杂说一·龙说

原文: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翻译:

龙吐出的气形成云,云本来不比龙灵异。但是龙乘着这股云气,可以在茫茫的太空中四处遨游,接近日月,遮蔽它的光芒,震撼起雷电,变化神奇莫测,雨水降落在大地,使得山谷沉沦。这云也是很神奇灵异的呢!

云,是龙的能力使它有灵异的。至于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能力使它这样子的。但是龙没有云,就不能显示出它的灵异。失去它所凭借的云,实在是不行的啊。

多么奇妙啊,龙所凭借依靠的,正是它自己造成的云。《周易》说:“云跟随着龙。那么既然叫做龙,就应该有云跟随着它啊!”

注释:

①龙说:选自《杂说》,为其首篇,题目为编者加。

②嘘:喷吐。龙吹气成云是古代的一种传说。

③固:本来、当然。

④景:通“影”。

⑤神变化:语出《管子·水地篇》“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为蚕(虫蜀)[说明,此为一个字zh ],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谓之神。”

⑥水: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⑦汩:淹没

⑧云从龙:语出《易·乾·文言》“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从:随,跟随。

⑨伏:遮蔽。

⑩无以:没有可以用来。

⑾信:确实、的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