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对酒》杜甫翻译赏析(必备6篇)

《曲江对酒》杜甫翻译赏析 第1篇

杜甫《曲江对雨》全诗翻译与赏析

曲江对雨

(唐)杜甫

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

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

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

翻译:

上朝回来,天天去典当春天穿的衣服,换得的钱每天到江头买酒喝,直到喝醉了才肯回来。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的小事,人能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但见蝴蝶在花丛深处穿梭往来,蜻蜓在水面款款而飞,时不时点一下水,传话给春光,让我与春光一起逗留吧,虽是暂时相赏,也不要违背啊!

鉴赏:

曲江是杜甫长安作的一个重要题材。安史之乱前,他以曲江游宴为题,讽刺诸杨的豪奢放荡。陷居时期,他潜行曲江,抒发深重的今昔兴亡之感。而平乱之后,则大多寓凄寂之境于浓丽之句,表达深沉的悲感与愤慨。《曲江对雨》就是这样的一首作品。此诗景丽情深,抚今追昔,低徊蕴藉,其艺术之美主要在于:

一、绘景动静结合。

首联写景,先大处落墨,勾出全景,重在写静态。春云低垂,笼罩宫城,覆压苑墙;斜晖脉脉,江亭寂寂,暮霭沉沉,芳草萋萋:虽是春景,生意盎然,却了无人迹,一派荒凉落寞。一“覆”,一“静”,既凸显眼前之景的冷清郁闷,又透露出时移世易,物是人非的沧桑感。俞陛云说此二句隐“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之慨叹,颇有见地。曾见证过开元盛世的`繁华与奢靡的曲江,安史乱后曾沉寂近八十载,直至唐文宗时,才稍有修整,但亦难挽颓势。此联景中藏情,耐人寻味。“静年芳”三字尤为痛切,年年芳草,而盛况无存,令人嗟叹。

颔联直承而下,从细部用笔,由面到点,写曲江胜景,重在写动态,将满怀幽思作进一步渲染。杂花生树,落英缤纷,本已迷人眼目,又经如酥春雨的润泽,更觉楚楚可怜,娇媚动人。王彦辅《尘史》言:“此诗题于院壁,‘湿’字为蜗涎所蚀。苏长公、黄山谷、秦少游偕僧佛印,因见缺字,各拈一字补之:苏云‘润’,黄云‘老’,秦云‘嫩’,佛印云‘落’。觅集验之,乃‘湿’字也,出于自然。而四人遂分生老病苦之说。诗言志,信矣。”(见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湿”字,也有选本作“落”,以为用“落”字更有余韵。春雨迷蒙,飞红万点,飘零曲江,随波逐流。枯坐江亭的诗人面对此景,不禁生出万分惆怅与凄苦之情,恰如落红离枝,盛唐气象已渐行渐远,诗人不免潸然掉泪。这是移情于景的妙句。

“水荇牵风翠带长”,此句脱胎于杜审言的“绾雾清条弱,牵风紫蔓长”,敷色浓艳,姿态飘逸。本是风吹水荇,诗人却反道“水荇牵风”,赋景以人格化动作,似乎这“水荇”也难耐乏人问津的寂寞,欲招揽清风一缕与之共话沧桑。以“雨”“风”来烘托“林花”“水荇”,景更丰富了,意境也更深了一层。

二、抒情含蓄深婉。

诗题是“曲江对雨”,前两联写曲江春雨图,紧扣题中“雨”字;后两联是写“对雨”之思,触景生情,但这情又非直白宣泄,而融于翩翩遐想,更见含蓄深婉。颈联讲当年玄宗皇帝,曾率领龙武禁军,自夹城趋芙蓉园,笳鼓齐鸣,车声雷动,旌麾蔽日。到此时,驰道依存,空余废辇,殿门深锁,无人焚香,戒备森严。杜少陵曾有诗云“青春波浪芙蓉园,白日雷霆夹城仗”,然而兴衰无常,此刻曲江一派凄清冷寂,空自让人凭悼。

尾联再折一层,写诗人之狂想。“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诗人描绘了一个君臣同欢、歌舞升平的宴饮嬉游之景。遥想昔日承天门赐宴,列教坊之歌妓,翠袖承花,朱弦按曲,觥筹交错,为乐未央,那才是盛世华章人生尽欢。(《旧唐书》载:“开元元年九月,宴王公百僚于承天门,令左右于楼下撒金钱,许中书以上五品官及诸司三品以上官争拾之。”)“何时”表明这种狂想充其量是一场豪梦而已。杜甫曾受用于玄宗,安史劫后,新君(即肃宗)上场,肃宗因当日分镇之命,几撼其储皇之位,衷心隐处,不搛于若翁,故将玄宗移居西内,并将其旧侍翦除殆尽,玄宗暮境悲凉,杜甫不得新君恩宠,也就愈念当日如鱼得水的佳境了。此联抒情极其惨痛。“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明知逝水难回,却渴盼恩泽重沐,一展怀抱,这不能不令人伤感。“暂醉”,其实只能是转瞬即逝的精神麻醉罢了。

全诗绘景浓艳,意境静穆清冷;抒情婉转,感慨深沉曲折。在忆旧与憧憬中隐约可见诗人的忠君忧国之心以及颓然自放之念。

《曲江对酒》杜甫翻译赏析 第2篇

杜甫曲江赏析

每每读到杜甫诗《曲江》的最后两句,“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总会产生许多的感慨。笔者虽然是一个布衣百姓,但几十年了,为了所谓的浮名也没有少费苦心,结果是到如今还是空空如也,徒落得心力交瘁、心神疲惫。然而至今还是放不下,还在无谓的努力。“细推物理须行乐”,诗人杜甫所说得“乐”究竟是指什么,笔者不可妄言,但笔者理解的“乐”,绝对不是及时行乐,不是让人们用一种及时行乐的处世态度去生活。这种“乐”也许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过自己喜欢的生活。

芸芸众生,都非圣贤,永远也逃脱不出追名逐利的人生藩篱,这是人性的本能,也是人性的必然。因为人生一世,为了有一个好的生存环境、场所,为了过上一个衣食俱丰的生活,为了能够光耀祖宗,就得拼命的去追名逐利。对任何人来说,勇敢的去追名逐利没有一点过错,而且是应该弘扬和鼓励的。因为如果没有人们的追名逐利,我们的社会就会失去竞争力,失去竞争力,我们的社会就不会进步和发展,我们的生活质量也就不会改善。所以说追求名利绝对没有错,我们的社会正是靠着人们的追名逐利才不断的发展进步。追名逐利没有错,错的是我们在追逐名利的过程中没有把握一个正确的心态。人这一辈子之所以累,之所以难,就是因为被名利缠身,为名利而活。

杜甫老先生一语道破人生存的最高境界,就是追求一个“乐”,乐才是人生存的终极目标。正是因为寻乐,我们才不断的追名逐利。但如何追名逐利却大有的学问,这和我们是否快乐有着直接的关系。既然人生就是为名利而来,那我们就大胆的去追逐浮名吧,只是别让浮名蒙蔽心灵,让心灵为了浮名而着魔变得失却理智。在人生的进程中,在追名逐利的过程中,我们会因为名利而快乐和痛苦。但是不管为了快乐如何追逐名利,我们的快乐绝对不能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那样的快乐即使暂时快乐了,我们的心灵却会永远不安宁。但是,看看我们生活的世间,却有许多人的快乐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他们用牺牲别人的利益甚至生命来换取自己的快乐。这样的追名逐利破坏了社会的正常秩序,扰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也许正是因为自古以来许多人的快乐都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用别人的痛苦换来的',所以诗人杜甫才发出了“何用浮名绊此身”的千年前的感慨。寻找快乐是人性的本能,追求名利是人性的必然。但是千万不能让浮名将人的心灵迷失,那样的名利真的如诗人所言就绊住此身了,也就没什么乐可言了。

“细推物理须行乐”,如何理解和领会这个乐字,关乎人一生的幸福和快乐。人一生在不停的追逐名利,这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过程,虽然其中充满许多快乐,但欢乐的背后就是痛苦。如何让快乐多于痛苦,是衡量一个人一生是否幸福和快乐的一把尺子,是个人智慧和才干的综合体现。当然“乐”并不是单纯的建立在丰富的物质生活上的,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衡量一个人的标准似乎就是其自身的财富,收入的高低,但是,快乐虽然和财富、金钱有关系,但并不是必然的关系。生活中真正快乐的人并不是拥有巨大财富和地位的人,真正的快乐着恰恰是那些衣食无忧却没有大量财富和金钱可以支配的人。这些人享受着并不富裕的物质生活却过着悠闲快乐的生活,他们也追名逐利,但他们没有寻找到大名大利,没有被真正的浮名所羁绊,因此才能平静的善对人生。

“乐”是什么,乐的基本条件是衣食俱丰。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没有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居所,这样的生活绝对不是快乐的。但是具备了衣食俱丰的生活条件,其间的快乐也许就因人而异。寻乐,不是及时行乐,不是做什么只要自己快乐就行,不是用别人的痛苦来换取自己的快乐。“细推物理须行乐,”乐就是用平和的心态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过自己喜欢的生活。这样的“乐”,才是真正的乐。不管怎么找乐,千万别让“浮名”迷失心灵,羁绊此身。

《曲江对酒》杜甫翻译赏析 第3篇

杜甫《曲江二首其一》全诗翻译赏析

曲江二首 其一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词语解释:

却:去,掉。

且:故且。

厌:嫌,这里指以酒消愁。

减却春:减了春色。

万点:形容落花之多。

(1)曲江:河名,在陕西西安市东南郊,唐朝时候是游赏的好地方。

(2)减却春:减掉春色。

(3)万点:形容落花之多。

(4)且:暂且。经眼:从眼前经过。

(5)伤:伤感,忧伤。江上小堂巢翡翠 巢翡翠:翡翠鸟筑巢。

(6)苑边高冢卧麒麟苑:指曲江胜境之一芙蓉花。冢:坟墓。

(7)推:推究。

(8)物理:事物的道理。

诗文解释:

一片春花飞落,春随花落而渐去。风吹落花万点,煞是愁人。且看飞花随风飘去,不要因感伤太多而厌酒。江边的明堂上有翡翠筑巢。芙蓉苑边,有石麒麟卧在墓道旁。细细想来,还是应该及时行乐,人生何必为浮名所累。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七律《曲江二首》写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暮春任“左拾遗”时。这两句通过描写残春景色,抒发诗人满腹的怨愁——落下一片花瓣都要减掉一层春色,而今,万点飘坠,落花纷纷,更使人烦恼愁闷。一片花飞,春残之始,风飘万点,春残欲尽。面对这个过程,诗人的愁绪亦逐步升级。诗句语奇意远,蕴含深沉。

赏析:

《曲江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写于乾元元年(758)暮春。杜甫时任“左拾遗”,此时安史之乱还在继续。曲江又名曲江池,位于长安城南朱雀桥之东,是唐代长安城最大的名胜风景区。曲江的盛衰与大唐同在。诗人在诗中把曲江与大唐融为一体,以曲江的盛衰比大唐的盛衰,将全部的哀思寄予曲江这一实物,从一个侧面更形象的写出了世事的变迁。

时值暮春,花谢花飞,眼看着落花流水春去也,诗人不禁把酒伤怀。安史之乱后,曲江一片萧条,门可罗雀,石麒麟倒卧在高冢之前;恰逢诗人官场失意,朝不保夕。诗人面对此时此景,百感交集,想举杯消愁、及时行乐,结果却是愁上加愁。

这首诗含蓄而且富有神韵。诗人只是抒写了最典型而且最有特征的东西,让读者通过已经抒发的情感和已经描写的景物去体会尚未抒发的情感和尚未描写的景物。令人回味无穷,想象无限。全诗布局精细、出神入化。

第一首写他在曲江看花吃酒,布局出神入化,抒情感慨淋漓。

《曲江对酒》杜甫翻译赏析 第4篇

我已在曲江池的芙蓉苑外坐了很长时间,但还不想回去,时间已经很晚,芙蓉苑中的水晶宫殿渐渐变得朦朦胧胧。

江边的桃花纷纷落下,一片一片轻盈无声,仿佛悄悄地追逐着白色的杨花,黄鹂啁啾细语,时而和白色的鸥鸟一起上下翻飞。

我整日纵酒,早就甘愿被人嫌弃了,既然遭人嫌弃,我也就懒得再上朝,这样做的确有违世情,可既然不用我,我又何苦再恭勤参与朝政呢?

如此为官实在让人难以心情舒畅,更觉得离隐居之地不远了,可即使告老隐居了我还是难以放下天下苍生的困苦之忧,看来,我空有满腹伤悲也不能辞官归隐了。

《曲江对酒》杜甫翻译赏析 第5篇

诗文赏析:

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春,是杜甫在长安居住的最后阶段的作品。一年前,杜甫只身投奔李亭,得职左拾遗。因为宰相房琯罢职一事而上书鸣不平,激怒肃宗,遭到审讯,以后,他的职位有名无实,未见重用。

诗人微官缚身,空怀报国之心,却无所作为,虚空寥落之际,将失望与忧忿寄托于花鸟清樽。颔联描绘的是暮春景色、形神兼有、色香具备、生动传神,同时也反映出诗人空闲无事,留意花落鸟飞的懒散无聊的心境。

曲江,即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市东南,因池水曲折而得名,是当时京都的第一胜地。前两联是曲江即景。“苑外江头坐不归”,苑,指芙蓉苑,在曲江西南,是帝妃游幸的地方。“坐不归”,表明诗人已在江头多时。这个“不”字很有讲究,如用“坐未归”,只反映客观现象,没有回去;“坐不归”,则突出了诗人的主观意愿,不想回去,可见他心中的情绪。这就为三、四联的述怀作了垫笔。

以下三句,接写坐时所见。“水精宫殿转霏微”,水精宫殿,即苑中宫殿。霏微,迷蒙的样子。在“宫殿”、“霏微”间,又着一“转”字,突出了景物的变化。这表面上是承“坐不归”而来的:久坐不归,时间已经快到晚上,所以宫殿霏微。但是,下面的描写中,却没有日暮的景象,这就透露了诗人另有笔意。浦起龙《读杜心解》曾将诗人这一时期所写的《曲江二首》、《曲江对酒》、《曲江对雨》,跟作于安史之乱以前的《丽人行》作过比较,指出:“此处曲江诗,所言皆‘花’、‘鸟’、‘蜻’、‘蝶’。一及宫苑,则云‘巢翡翠’,‘转霏微’,‘云覆’,‘晚静’而已。视前此所咏‘云幕’,‘御厨’,觉盛衰在目,彼此一时。”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水精宫殿转霏微”所显示的,即是一种虚空寥落的情景,这个“转”字,则有时过境迁的意味。

与此刚好成对照的,是如期而至的自然界的春色:“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短短一联,形、神、声、色、香俱备。“细逐”、“时兼”四字,极写落花轻盈无声,飞鸟欢跃和鸣,生动而传神。两句衬托出诗人的此时的心绪:久坐江头,空闲无聊,因而才这样留意于花落鸟飞。“桃花细逐杨花落”一句,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后杜甫“自以淡笔改三字”(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由拟人法改为描写法。之所以这样改,是因为“桃花欲共杨花语”显得过于恬适而富有情趣,跟诗人当时仕途失意,懒散无聊的心情不相吻合。

这一联用“自对格”,两句不仅上下对仗,而且这一句的某些字词也相对。此处“桃”对“杨”,“黄”对“白”。鸟分黄白,这是明点,桃杨之色则是暗点:桃花红而杨花白。这般色彩又随着花的“细逐”和鸟的“兼飞”而呈现出上下飘舞的.动人景象,把一派春色渲染得异常绚丽。

风景虽好,却是暮春落花时节。落英缤纷,固然赏心悦目,但也很容易勾起伤春之情,于是三、四联对酒述怀,转写心中的牢骚和愁绪。

先写牢骚:“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判,读“潘”,“割舍之辞;亦甘愿之辞”(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这两句的意思是:“我整日纵酒,早就甘愿被人嫌弃;我懒于朝参,的确有违世情。”这是诗人的牢骚话,实际是说:“既然人家嫌弃我,不如借酒自遣;既然我不被世用,何苦恭勤朝参?”正话反说,更显其牢愁之盛,又妙在含蓄委婉。这里所说的“人”和“世”,不光指朝廷碌碌无为之辈,牢骚已经发到了唐肃宗李亨的头上。诗人素以“忠君”为怀,但失望过多的时候,也禁不住口出微辞。以此二句,足见诗人的愤懑不平之气。

最后抒发愁绪:“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沧洲,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拂衣,指辞官。这一联是说:只因为微官缚身,不能解脱,故而虽老大伤悲,也无可奈何,终未拂衣而去。这里,以“沧洲远”、“未拂衣”,和上联的“纵饮”、“懒朝”形成对照,显示一种欲进既不能,欲退又不得的两难境地。杜甫虽然仕途失意,毕生坎坷,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始终如一,直至逝世的前一年(769年),他还勉励友人“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希望以国事为己任。可见诗人之所以纵饮懒朝,是因为抱负难展,理想落空;他把自己的失望和忧愤托于花鸟清樽,正反映出诗人报国无门的苦痛。

《曲江对酒》杜甫翻译赏析 第6篇

杜甫唐诗《狂夫》全诗赏析

《狂夫》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的打击,表明了“狂夫”二字的深刻含义。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狂夫》注释】

⑴万里桥:在成都南门外,是当年诸葛亮送费祎出使东吴的地方。杜甫的草堂就在万里桥的西面。

⑵百花潭:即浣花溪,杜甫草堂在其北。沧浪:指汉水支流沧浪江,古代以水清澈闻名。《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有随遇而安之意。

⑶筱(xiǎo):细小的竹子。娟娟净:秀美光洁之态。

⑷裛(yì):滋润。红蕖:粉红色的荷花。冉冉香:阵阵清香。

⑸厚禄故人:指做大官在朋友。书断绝:断了书信来往。

⑹恒饥:长时间挨饿。

⑺填沟壑(hè):把尸体扔到山沟里去。这里指穷困潦倒而死。疏放:疏远仕途,狂放不羁。

【《狂夫》白话译文】

万里桥西边就是我的破草房,没几个人来访,百花潭与我相伴,随遇而安,这就是沧浪。和风轻轻拥着翠绿的竹子,秀美光洁,飘雨慢慢洗着粉红的荷花,阵阵清香。当了大官的朋友人一阔就变脸,早与我断的来往,长久饥饿的小儿子,小脸凄凉,让我愧疚而感伤。我这老骨头快要扔进沟里了,无官无钱只剩个狂放,自己大笑啊,当年的狂夫老了却更狂!我就这么狂!

【《狂夫》创作背景】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夏天,诗人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在四川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在饱经战乱之苦后,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宁,妻子儿女同聚一处,重新获得了天伦之乐。这首诗正作于这期间。

【《狂夫》赏析】

这首七律作于杜甫客居成都时。诗题为“狂夫”,当以写人为主,诗却先从居住环境写来。

成都南门外有座小石桥,名“万里桥”。过桥向东,就来到“百花潭”,这一带地处水乡,景致幽美。当年杜甫就在这里营建草堂。饱经丧乱之后有了一个安身立命之地,他的心情舒展乃至旷放了。首联“即沧浪”三字,暗寓《渔夫》“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意,逗起下文疏狂之意。“即”字表示出知足的意味,“岂其食鱼,必河之鲂”,有此清潭,又何必“沧浪”呢。“万里桥”与“百花潭”,“草堂”与“沧浪”,略相映带,似对非对,有形式天成之美;而一联之中涵四专名,由于它们展现极有次第,使读者目接一路风光,而境中又略有表意(“即沧浪”),便令人不觉痕迹。“万里”、百花”这类字面,使诗篇一开头就不落寒俭之态,为下文写“狂”预作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