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唐诗《野望》赏析 第1篇
新晴野望
唐代:xxx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xxx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xxx,xxx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译文」雨后新晴的原野格外开阔空旷,极目远望不见半点雾气尘埃。
外城的门楼紧靠着摆渡的码头,村庄边的绿树连接着溪流的入河口。
银白*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使得xxx面特别明亮,青翠的山峰突兀出现在山脊背后。
正是农忙时节没有悠闲的人,农民们一家一家全都在田亩间忙碌着呢。
「注释」1.新晴:初晴。野望:放眼向田野眺望。
2.极目:穷尽目力向远处看。氛垢:雾气和尘埃;氛,雾气,云气;垢,污秽,肮脏。
3.xxx:外城之门。郭:外城。
4.白水明xxx:田埂外流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5.农月:农忙季节。
6.倾家:全家出动。事南亩:在田野干活。事:动词,从事。南亩:《诗经》有“今适南亩,或耘或耔”句,指到南边的田地里耕耘播种,后来南亩便成为农田的代称。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过天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诗的开头两句,总述新晴野望时的感受:经过雨水的洗刷,空气中没有丝毫尘埃,显得特别明净清新;极目远眺,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诗人一下子就抓住了环境的特征,仅仅用“原野旷”、“无氛垢”六个字,就把此情此境真切地表现出来,同时也将读者引进这一特定情境中来。
“xxx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xxx,xxx出山后。”这四句描绘的是纵目远眺所看到的周围的秀丽景*,远处,可以遥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楼;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xxx面,银白*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这一组风景镜头,紧紧扣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点。随着目之所及,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层次清晰,**明丽,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然而,这样一幅画,还只能说是静物写生,虽则秀美,却缺乏活力。xxx作为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大师,自然不会忘记添上画龙点晴的一笔。因而在最后两句中,他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虽然是虚写,却给原野增添了无限生机,能让人想见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这样一笔,整个画面都活起来了。
这首诗格调明朗、清新,不愧为山水诗画的大师。
这首诗曾作为古诗词鉴赏题的材料出现在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的语文试题中。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雨过天晴,诗人站在高处,极目远眺,只见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空气清新,明净得一点儿尘埃都没有。
开篇两句,概写诗人“新晴野望”的感受:经过雨水的洗涤,空气显得格外清新明净,一尘不染;纵目四望,雨后的田野不仅开阔而且明亮,让人可以看到很远很远,仿佛可以把目光用尽似的。
诗人仅仅用了十个字,就牢牢抓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征。读者也一下子被引进到这一特定的情境中去,随着诗人一起远眺。
“xxx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远处,村口的城门矗立在河边渡头旁,村里的树木紧紧相连,一直延伸到小溪边。*古代的城市大都设有人工开掘的护城河,高高的城墙就紧靠着护城河。但也有一些靠着*河的城市,因地制宜,以天然的*河为护城河,形成了“xxx临渡头”的情形。诗中这个临水的村落便是如此。
一座临着溪水的山村,村子的门楼紧靠着渡口,村中绿树环抱,一直伸延到溪边。溪水的白,城门的灰,村树的绿,在阳光的普照下交相辉映。这是一片令人神往的景*。而在平时,是不可能看得如此清晰分明的。随着雨过天晴而变化的,还不止这些。
“白水明xxx,xxx出山后”
银白*的河水在麦xxx闪动着粼粼波光,青碧的山峰在连绵的群山后傲然挺立。一场夏雨,改变了天空,改变了村庄,也改变了山和水。因为雨后水涨,晴日照映下,xxx的河水显得异常明亮;近处的山脊背后,平日模糊的xxx也清晰地显现出来,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层次。
这两句诗对仗工整,音韵优美,xxx”、“出”二字用得xxx妙。xxx”在这里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在雨后阳光的照耀下,溪水兀自明亮着,晃人眼目。与xxx”相对应的“出”,将山峰拟人化了:远处碧*的峰峦,就仿佛一个个调皮的孩子,突然出现在群山的身后,让人惊奇。
诗到这里,一幅绝妙的图画已经俨然读者眼前:开阔的原野,恬静的村庄,清亮的溪流,xxx的山峦,这些在雨水洗涤下为之一新的景象,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画面上,有层次,有格局,有**,有明暗,意境清幽。然而,这样一幅画,虽然秀美,却总显得有些空旷,缺乏生机。于是,诗人在最后两句,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初夏正是农忙季节,收割麦子、播种秧苗都在这个时候。而此时正值雨过天晴,农民们自然更要抓紧这有利的时机,倾家而出,到田地里劳作。农家人忙碌的身影,顿时给xxx添了无限生意。
这样的结尾,虚写一笔,却使整个画面都生动了起来。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不仅景*秀美,而且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满诗情画意,一片祥和*。这首诗基调明朗、健康,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
创作背景
xxx在四十岁以后人生态度有着比较明显的转变,过上了种亦官亦隐的特殊生活,集中创作了大量栖心于田园山水的著名诗篇。这类题材的诗,往往以五言见长,尤其是五律,代表了xxx的诗歌最主要的特*与成就。他写xxx的闲适宁静,如《渭川田家》、《春中田园作》、《新晴野望》、《辋川闲居赠xxx迪》和《田园乐》等,以xxx新的笔墨,描绘了xxx丽的日常风光、农家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以及自己恬然自乐的淡泊心境,寄托了超然尘俗、返璞归真的生活理想。
诗中描写初夏的乡村,雨过天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和农耕活动,抒写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的语言秀丽,情调明朗健康,意境清新,明净、开阔,宛若一幅优美迷人的水*风景*。表现了xxx高度的写景艺术才能。一般地说,刻画自然景*并不难,难的是用极精炼的文字,描绘出特定的时间、空间和特定的季节、气候中的景*。这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并善于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突出自己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这首诗就是xxx的一次成功的艺术实践。全诗写景,紧紧扣住初夏农村雨后新睛的特征。
首联的“原野旷”和“无氛垢”六个字,便展现出经过雨水冲洗,空气特别清新明净,没有丝毫尘埃,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由于抓准了环境特征,不假雕绘地真切地再现出来,一下子就把读者引进雨后新晴的原野上去,同诗人一起极目远眺,一道呼吸新鲜的、潮润的空气。
颔联写诗人纵目四望乡村周围的远近景*:远处,遥见外城的门楼临靠着河边的渡头;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由总写原野的新晴、开阔,到写乡村周围景*,过渡自然。正因为空气洁净,增大了“望”中的透明度和深远度,才有可能如此清晰地看到xxx、渡头、村树、溪口。所以这一联所写景*,仍是雨后新晴之景。颈联最为精*:xxx面,溪水与河水闪烁着粼粼银光;近山背后,一座座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上句的“白”字和xxx”字,非常准确地表现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河流溪涧比平时显得明亮夺目;下旬的“碧”字和“出”字,也十分逼真地描绘了雨洗远山,格外碧绿,雨后空气清新,山背峰峦得以叠现。这两个意象画面。都紧扣着雨后新晴的特点,因而生动、具体、逼真,在总体的静态中富于动感,清幽明丽,生机勃勃,决非泛泛写景。
尾联“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_虽然只是虚点一笔,却给原野平添了无限生意,使人感受到农忙劳动的热烈欢快气氛,呼吸到农村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笔既丰富了诗的生活内容,又因动静映衬而使这幅诗中画整个活起来了。
苏轼评xxx“诗中有画”。“诗中有画”并非xxx所独有。凡是比较生动逼真地描绘出自然景*,使人产生视觉想象的诗,都会有画意。然而,xxx诗中的画意最浓,xxx的诗中的画意不仅有形似,而且富有神韵和气象,不仅有形态、**和构图,而且有光线和xxx的*映衬,明与暗的对比,远近、高低、大小、虚实的巧妙布置而形成的层次感、纵深感,甚至还能表现出亮度、湿度。在《新晴野望》诗中,清新开阔的原野,明净无尘的天空,仿佛是画幅中的大背景。在这大背景下,乡村前面,较远处有xxx、渡头,较近处有村树、溪口;村庄后面,近处是田野和xxx白水,远处是山后的xxx。近景、中景和远景,组成了画面的纵深感和层次感,而山后的xxx又构成立体的景深。明亮的白水,碧翠的峰峦,明与暗,光与*配置得多么*入妙!在“无氛垢”、“临渡头”、“连溪口”中有亮度,在xxx白水、山后xxx中有湿度。xxx是大画家,善于以画家的眼睛观察和描绘景物,又精通画理,擅长将绘画技法运用于诗中,所以xxx的诗最富于绘画的效果,既有画意,又有画理。
当然,xxx主要是诗人。xxx的“诗中有画”,最主要的还是由于xxx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的启示*,在读者头脑中唤起了对于光、*、态的丰富联想和想象,组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画”(袁行霈《xxx诗歌的禅意与画意》)。xxx很懂得画长于描绘静态,诗长于表现动态的艺术规律。在此诗中,xxx描写静景,便有意选用xxx”、“出”等字眼以动写静,‘给静物赋予动感,最后又给这幅静态的山水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
xxx唐诗《野望》赏析 第2篇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xxx(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山西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1972年由河津县划入万荣县)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注释】
⑴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薄暮:傍晚。薄,迫近。
⑵徙倚(xǐyǐ):徘徊,来回地走。依:归依。
⑶秋色:一作“春色”。
⑷落晖:落日。
⑸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⑹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⑺采薇xxx,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翻译】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xxx高歌真想隐居在xxx!
【评析】
此诗写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力矫齐梁浮艳板滞之弊,是xxx的代表作之一。
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首句给中间两联的“望”中景投人薄薄的暮色;次句遥呼尾句;使全诗笼罩着淡淡的哀愁。颌联写薄暮中的秋野静景,xxx见义,山山、树树,一片秋色,一抹落晖。萧条、静谧,触发诗人彷徨无依之感。颈联写秋野动景,于山山、树树,秋色、落晖的背景上展现“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画面。这画面,在秋季薄暮时的山野闲具有典型性。既然是“返”与“归”,其由远而近的动态,也依稀可见。这些牧人、猎人,如果是老相识,可以与他们“言笑无厌时”(xxx移居》),该多好!然而井非如此,这就引出尾联:“相顾无相识”,只能长歌以抒苦闷。xxx追慕陶潜,但他并不像陶潜那样能够从田园生活中得到慰籍,故其田园诗时露彷徨、怅惘之情。
此诗一洗南朝雕饰华靡之习,却发展了南xxx以来逐渐律化的新形武,已经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律,对近体诗的形式颇有影响。
【赏析】
《野望》是隋末xxx诗人xxx的作品。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xxx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xxx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xxx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xxx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xxx《短歌行》中“月明星稀,xxx飞,绕树三匝,xxx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xxx还不能像xxx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xxx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xxx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xxx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xxx年间,xxx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xxx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xxx、宋六十余年的xxx,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xxx唐诗《野望》赏析 第3篇
《野望》xxx唐诗鉴赏
【原文】
西山白雪三城戍,xxx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xxx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释】
⑴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三城:指松(今xxx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城,一作“年”,一作“奇”。戍:防守。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
⑵南浦:南郊外水边地。清江:指锦江。万里桥:在成都城南。xxx祎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xxx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这两句写望。
⑶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xxx:xxx四弟:颖、观、丰、占。只xxx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
⑷迟暮:这时xxx年五十。供多病:交给多病之身了。供,xxx。
⑸涓埃:滴水、微尘,指毫末之微。
⑹日:一作“自”。
【白话译文】
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有重兵驻防;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
海内连年战乱,几个兄弟音讯阻隔;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怆?
惟将迟暮的年光,交与多病的身躯;至今无点滴功德,xxx明的圣皇。
我独自地骑马郊游,常常极目远望,世事一天天萧条,真叫人不堪想象。
【创作背景】
xxx宗上元元年(760)夏天,诗人xxx在朋友的资助下,在四川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在饱经战乱之苦后,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宁,妻子儿女同聚一处,重新获得了天伦之乐。这首诗作于定居草堂的第二年(上元二年,761)。
【赏析】
诗以“野望”为题 ,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xxx的'自我写照。
首两句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西山主峰终年积雪,因此以“白雪”形容。三城,在当时驻军严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镇。
中间四句是野望时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三四句由战乱推出怀念xxx,自伤流落的情思。海内外处处烽火,xxx流散,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真情实感尽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动。
五六句又由“ 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xxx时年五十,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xxx“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
xxx虽流落西蜀,而报效xxx朝之心,却始终未改,足见他的爱国意识是很强烈的。中间四句,由于连用对偶尔将诗人的家国之忧,身世之感,特别是报效xxx朝之心,艺术地得到有效概括。
七八句最后点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忧虑。“人事”,人世间的事。由于当时西山三xxx防戍,蜀地百姓赋役负担沉重,xxx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 “日” 转“萧条”的隐忧。这是结句用意所在。诗人从草堂“跨马”,走“出”南“郊”,纵目四“望”。“ xxx江万里桥”是近望之景。“西山白雪三城戍 ”,是远望之景。他由“三城戍”引出成乱的感叹,由“万里桥”兴起出蜀之意。这是中间四句有关家国和个人忧念产生的原因。
xxx“跨马出郊 ”,“极目”四“望”,原本为了排遣郁闷 。但爱国爱民的感情,却驱迫他由“望 ”到的自然景观引出对国家大事、弟兄离别和个人经历的种种反思。一时间,报效国家、怀念骨肉和伤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结心头。尤其为“迟暮”“多病”发愁,为“涓埃”未“答”抱愧。
此诗前三联写野望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即由向外观察转为向内审视。尾联才指出由外向到内向的原因。在艺术结构上,颇有控纵自如之妙。
xxx唐诗《野望》赏析 第4篇
原文:
早春野望
唐代: xxx
江旷春潮白,山xxx青。
他乡临睨极,花柳映边亭。
译文:
江旷春潮白,山xxx青。
江面上空旷无比,xxx起白色波涛,一波高过一波。山峰xxx立,晨光中,山上一片青绿。
他乡临睨极,花柳映边亭。
我独自一人在异地他乡极目远望,看见江边红花绿树掩映着亭子,好一派美好春光。
注释:
江旷春潮白,山xxx(xiù)青。
旷:空阔。潮:定时涨落的波涛,早晨的叫潮,晚上的叫汐。岫:山峰。晋xxx《归去来辞》有“云无心而出岫”之句。
他乡临睨(nì)极,花柳映边亭。
边亭:报警的烽火台,晋张景阳《杂诗十首》有 “长镑鸣鞘中,烽火列边亭”。
赏析:
此诗描写了初春的山景水色,表现游子淡淡的思乡之情。一句写水,初春气暖,冰 xxx 融水流,河床空旷宽阔了,是横写。二句写山,青山苍翠,一片碧绿,是纵写。前两句诗描写“江旷”、“山长”之景,雄浑阔大,气象万千,为诗歌的展开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后两句诗突出“他乡”二字,在天长地阔的春光中,诗人独自一人在异地他乡面对,此情此景类似xxx“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三、四句进一步写远望,特意点出“他乡”,后边才有了驿道“长亭”以及xxx花。春天往往是家人思念外出之人的时节,也是游子思乡的最甚时节,何况又在早晨。诗写得含蓄美妙,情景交融。此诗与xxx的另外一首诗相似:“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xxx是归年?”(《绝句》)xxx漂泊他乡,望着眼前迷人的春景,思乡之情越发强烈,不禁发出春将归去,而人无归期的感叹。同样的感慨也出现在xxx的诗中,不同的是xxx比较含蓄,他只是客观地、不动声色地描写春潮、青岫、花树、边亭,但身在他乡的羁客面对此景时的慨叹,表现十分明显。因此xxx的感叹也是xxx诗中的潜台词。
xxx唐诗《野望》赏析 第5篇
【年代】:唐
【内容】: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赏析】: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xxx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短歌行》中“月明星稀,xxx飞,绕树三匝,xxx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xxx还不能象xxx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xxx丽,好象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xxx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xxx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xxx年间,xxx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xxx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xxx、宋六十余年的xxx,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xxx唐诗《野望》赏析 第6篇
来自: 凤凰山居士 > 《名人名诗》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在律诗创作的过程中,该怎样写起句?
在律诗创作的过程中,该怎样写起句?感阅前人之作,律诗起句方法概分5种:以上5种起句方式,基本囊括前人律诗十之七八。起无定式,究竟...
古风式律诗与三仄尾
古风式律诗与三仄尾。在律诗尚未定型化的时候,有些律诗还没有完全依照律诗的平仄格式,而且对仗也不完全工整。依照七律平仄的平起式来看,第一句,“乘”chéng应该是仄声而用了平声,“鹤”应该...
难怪明代xxx《诗薮》说,全诗“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xxx。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xxx,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
唐诗中的佼佼者
xxx的格律诗一直为后人称道,后人学写格律诗也大多以xxx诗为模本,xxx的评价其诗是古今七言第一应是公允的。传说xxx过黄鹤楼,想赋诗一首,及见xxx此诗,大为惊叹:“眼前有景道不得,xxx题诗...
五首唐诗都被称为七律第一,到底哪首才是古今第一?
五首唐诗都被称为七律第一,到底哪首才是古今第一?五首唐诗,都被称为七律第一,到底哪首才是古今第一七律?唐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学习七律时 为什么要学xxx《登高》而不能学xxx《黄鹤楼》?
学习七律时 为什么要学xxx《登高》而不能学xxx《黄鹤楼》?一、 xxx黄鹤楼是xxx律第一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xxx看...
独家测评:《登高》VS《黄鹤楼》,到底谁才是“古今七律第一”?
独家测评:《登高》VS《黄鹤楼》,到底谁才是“古今七律第一”?虽有争议,但争议焦点都集中在xxx的《黄鹤楼》和xxx的《登高》上,这...
全xxx近五万首,哪首能够称第一?xxx然双双无缘
xxx又分古体诗、律诗、绝句等多种体裁,即便是好评度最高的《黄鹤楼》,也并不能代表所有体裁中的第一。但也存在争议说,因为黄鹤楼...
谁是xxx律第一,古今没有定论,这5首诗却可以一较高下
谁是xxx律第一,古今没有定论,这5首诗却可以一较高下。古人对此诗评价颇高,明朝xxx是第一个称此诗是七律第一的,他在《诗薮》里...
微信扫码,在手机上查看选中内容
微信扫码,在手机上查看选中内容
xxx唐诗《野望》赏析 第7篇
xxx唐诗《野望》原文赏析
《野望》是隋末xxx诗人xxx的作品。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xxx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xxx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xxx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西山白雪三城戍,xxx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xxx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1、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
2、三城:指松(今xxx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
3、戍:防守。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
4、南浦:南郊外水边地。
5、清江:指锦江。
6、万里桥:在成都城南。xxx?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xxx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这两句写望。
7、迟暮:这时xxx年五十。
8、供多病:交给多病之身了。
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有重兵驻防;
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
海内连年战乱,几个兄弟音讯阻隔;
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怆?
惟将迟暮的年光,交与多病的身躯;
至今无点滴功德,xxx明的圣皇。
我独自地骑马郊游,常常极目眺望,
世事一天天萧条,真叫人不堪想象。
这首诗虽是写郊游野望的感触,忧家忧国,伤己伤民的感情,迸溢于xxx行间。
诗的首联写从高低两处望见的景色。颔联是抒情,由野望想到兄弟的飘散和自我孤身浪迹天涯。颈联继续抒写迟暮多病不能报效国家之感。末联以出效极目,点明主题“野望”,以人事萧条总结中间两联。全诗感情真挚,语言淳朴。
xxx唐诗《野望》赏析 第8篇
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有重兵驻防; 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 海内连年战乱,几个兄弟音讯阻隔;
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怆? 惟将迟暮的年光,交与多病的身躯; 至今无点滴功德,xxx明的圣皇。
我独自地骑马郊游,常常极目远望, 世事一天天萧条,真叫人不堪想象。
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成都草堂。诗以“野望”为题 ,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xxx的自我写照。
首两句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西山”在成都西 ,主峰终年积雪,因此以“白雪”形容。“三城”,松、维、保三州,(在今xxx潘、理县一带),此时驻军严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镇。南浦,南郊外水滨。清江,锦江。万里桥,在成都城南。中间四句是野望时触发的有关家国和个人的.感怀。三四句由战乱推出怀念xxx,自伤流落的情思。“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xxx四弟:颖、观、丰、占。只xxx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真情实感尽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动。
五六句又由“ 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供”,xxx。“涓埃”,滴水、微尘,指毫末之微。xxx时年五十,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xxx“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
xxx虽流落西蜀,而报效xxx朝之心,却始终未改,足见他的爱国意识是很强烈的。中间四句,由于连用对偶尔将诗人的家国之忧,身世之感,特别是报效xxx朝之心,艺术地得到有效概括。
七八句最后点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忧虑。“人事”,人世间的事。由于当时西山三xxx防戍,蜀地百姓赋役负担沉重,xxx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 转“萧条”的隐忧。这是结句用意所在。诗人从草堂“跨马”,走“出”南“郊”,纵目四“望”。“ xxx江万里桥”是近望之景。“西山白雪三城戍 ”,是远望之景。他由“三城戍”引出成乱的感叹,由“万里桥”兴起出蜀之意。这是中间四句有关家国和个人忧念产生的原因。
xxx“跨马出郊 ”,“极目”四“望”,原本为了排遣郁闷 。但爱国爱民的感情,却驱迫他由“望 ”到的自然景观引出对国家大事、弟兄离别和个人经历的种种反思。一时间,报效国家、怀念骨肉和伤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结心头。尤其为“迟暮”“多病”发愁,为“涓埃”未“答”抱愧。
此诗前三联写野望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即由向外观察转为向内审视。尾联才指出由外向到内向的原因。在艺术结构上,颇有控纵自如之妙。
xxx唐诗《野望》赏析 第9篇
原文: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xxx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xxx,xxx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译文:
雨后新晴的原野格外开阔空旷,极目远望不见半点雾气尘埃。
外城的门楼紧靠着摆渡的码头,村庄边的绿树连接着溪流的入河口。
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使得xxx面特别明亮,青翠的山峰突兀出现在山脊背后。
正是农忙时节没有悠闲的人,农民们一家一家全都在田亩间忙碌着呢。
注释:
1、新晴:初晴。野望:放眼向田野眺望。
2、极目:穷尽目力向远处看。氛垢:雾气和尘埃;氛,雾气,云气;垢,污秽,肮脏。
3、xxx:外城之门。郭:外城。
4、白水明xxx:田埂外流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5、农月:农忙季节。
6、倾家:全家出动。事南亩:在田野干活。事:动词,从事。南亩:《诗经》有“今适南亩,或耘或耔”句,指到南边的田地里耕耘播种,后来南亩便成为农田的代称。
xxx唐诗《野望》赏析 第10篇
野望xxx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赏析
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xxx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寒,人寂寂。触景生情,不同的季节会唤醒人心内的最纯净的感动。或欣喜,或惆怅,或寂寥,曾经在翻阅《唐诗三百首》中,偶然瞥见初唐文章四友之一的xxx成名作,《野望》。初读之下,感觉平淡无奇,而再次品读,才感受到诗人内心那积蓄千百年的惆怅。究竟有多少个秋季的落叶堆积在空荡荡的内心,不停地飘落,不停地累积,不停地消逝,却总是等不到春意盎然的绿。
反复咀嚼此诗,脑海中都是这样一幅画面。诗人颀长的身影在夕阳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的清瘦,秋风吹起,披肩的散发与宽大的长衣随之凌乱,眼光所及之处,皆是满眼的金黄,xxx丽,远望山峦,折射出夕阳的余光,闪现着迷惑的光晕。正眯眼孤独欣赏大好风景,前方传来了牛叫和犬吠,看着若无其事的牧民和猎人插身而过,不禁抿嘴一笑,心中郁结,他们有如何能懂呢?拂袖仰望,吟出采薇之句。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诗中的愁绪萦绕心间,欲罢不能,天地之大,也容不下如此厚重的愁,搁笔盖砚,轻盈的宣纸此刻重於千斤,总提不起来诗人赋诗大抵抒发所想,千愁万绪,无处释放。
xxx唐诗《野望》赏析 第11篇
唐诗《野望》原文翻译鉴赏
唐代 xxx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xxx高歌真想隐居在xxx!
⑴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薄暮:傍晚。薄,迫近。
⑵徙倚(xǐyǐ):徘徊,来回地走。依:归依。
⑶秋色:一作“春色”。
⑷落晖:落日。
⑸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⑹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⑺采薇xxx,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这是一首描写秋天山野景致的五言律诗。诗风疏朴自然,于平淡中表现出诗人“相顾无相识”的抑郁苦闷的心情,同齐梁以来绮靡浮艳的文学风习大异其趣。全诗洗尽铅华,为xxx诗苑吹进一股清新的气息,是xxx的代表作之一。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首二句以抒写情性为主。“东皋”,泛指xxx家乡绛州龙门附近的水边高地,借用xxx(归去来辞)“登东皋以xxx”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故而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xxx《短歌行》“绕树三匝,xxx可依”的诗句。这两句诗以平平淡淡的叙述,首先推出薄薄暮色之中,诗人xxx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明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使之无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心理上的不平衡色彩,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惟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山野间秋林、落晖的光与色的强烈辉映。接着,诗人的笔锋又转向动的叙写:“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着力刻划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警。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xxx静,诗人于xxx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光线与色彩的调和,远景与近景的搭配,都显得那么xxx和谐,令人不能不产生某种遐想,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
可是,身临其境的xxx,他的感受远不能象田园诗人那样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油然而生的却是某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的情绪。“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这最后两句完全道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相识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xxx的隐逸之士。有人评曰:“读《野望》篇,固知高士胸襟,超然物外,一腔隐情。千古自有知己。”((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正深得本诗的主旨。
本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以情写景、借景言情的层层深化描写,把诗人的孤寂彷徨之情与笼罩四野的秋色暮景巧妙的联结起来,给读者带来直觉的艺术观感和美的愉悦。诗中所蕴含的不尽之意,更使人们长久地咀嚼、回味。全诗语言质直清新,自然流畅,言浅味深,句句有力,为xxx后代诗歌语言的创新开辟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