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漫成一首》赏析 第1篇
诸葛亮像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融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音韵浏亮,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来了,祖国中兴的希望却非常渺茫。想到这里,诗人不免又产生了一种哀愁惆怅的感觉,因此说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第三联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鼎足三分的**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两句十四个字,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怀古为了伤今。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定,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使诗人忧心如焚。他渴望能有忠臣贤相匡扶社稷,整顿乾坤,恢复国家的和***。正是这种忧国思想凝聚成诗人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在这一历史人物身上,诗人寄托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
诗的最后一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业未成的历史不幸。诸葛亮赍志以殁的悲剧性结局无疑又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他以行动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使这位古代杰出***的精神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产生使人奋发兴起的力量。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概言之,这首七律话语奇简,但容量颇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诉尽诸葛亮生*,将名垂千古的诸葛亮展现在读者面前。后代的爱国志士及普通读者一吟诵这首诗时,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一读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二句时,不禁黯然泪下。
在艺术表现上,设问自答,以实写虚,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结构起承转合、层次波澜,又有炼字琢句、音调**的语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叹,余味不绝。人称杜诗“沉郁顿挫”,《蜀相》就是典型**。
杜甫《漫成一首》赏析 第2篇
杜甫像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天宝(唐玄宗**,742—756)中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颠沛,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拾遗、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动荡的社会、**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漫成一首》全诗赏析与翻译(扩展4)
——赠李白杜甫翻译赏析(杜甫的诗赠李白的译文)
李白和杜甫是盛唐时期最著名的诗人,更难得的是,他们有过三段共处的岁月,也算是**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李白和杜甫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是在唐玄宗天宝三年,也就是公元744年的一个夏天,被赐金放还的李白来到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了小自己11岁的晚辈杜甫。
当时的李白已经诗名远扬,而杜甫还是一个崭露头角的晚辈,但身份和地位的悬殊并不会妨碍两人成为忘年交,他们在一起谈论诗词歌赋,高谈阔论天下时事,可以说度过了一段很愉快的时光。
**有句古话叫文人相轻,但是李白与杜甫却是典型的文人相惜,他们第一次会面觉得还不过瘾,并约定好到了秋天,一同去梁宋,也就是开封商丘一带游玩。
果然,到了秋天,李白和杜甫来到了梁宋,而且在这里还遇到了诗人高适,他们三个小伙伴一同把酒言欢,品诗论道,玩的不亦乐乎。
就这样李白、杜甫和高适从秋天玩到冬天,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分别之际,他们又约定好,第二年的秋天到东鲁地区继续开启他们的漫游之旅。
果然,李白和杜甫没有爽约,他们同吃同住,在东鲁地区寻访高人,拜访当时的文学大家和书法家李邕。
此后,李白和杜甫便再也没有见过面,但是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关心和惦念着对方的一举一动。
据统计,在李白和杜甫分别后,杜甫先后给李白写过15首诗,表达对李白的思念,而李白也给杜甫写了几首诗,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字里行间却饱含着深厚的情谊。
在公元745年的秋天,李白与杜甫在鲁郡依依惜别,杜甫写了一首《赠李白》,从这首诗中,可以感受到杜甫对李白的崇拜、牵挂与不舍。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在深秋时节,离别总是让人多了一丝伤感,蓬草也随着秋风飘荡得不知踪迹,此次一别,便如同这蓬草,从此天各一方,见不到面。
李白非常信奉道教,曾自炼仙丹,而杜甫也曾登上王屋山寻访道士华盖君,却无终而返,所以诗中才会说愧对东晋道士葛洪。
我们知道,李白是一个爱喝酒的性情中人,李白的一生离不开酒,酒也成了他诗歌的催化剂和灵魂所在,酒也成了他与朋友间的纽带。
诗中的最后一句可谓点睛之笔,形象地诠释了李白桀骜不驯、自信而叛逆的性格。杜甫不禁发问:“像你这样如此风采狂傲的人,如此逞雄究竟是为了什么?”
的确,以李白这样的性格,是无法在官场上混的,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反映了他在官场上的态度和性格。
但李白这样的性格又是人世间最难能可贵的,因为他真诚洒脱、**浪漫,这也是我们追求和向往的。
杜甫《漫成一首》全诗赏析与翻译(扩展5)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杜甫《漫成一首》赏析 第3篇
(1)第一首诗写景主要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泥融飞燕子”一句,描绘了燕子衔泥筑旭,是动景:“沙暖睡鸳鸯”一句,描绘了鸳鸯在沙洲上静踩不动,是静景,一动一静,展现了初春时节一派生机盎然明丽之景;(答出“动静结合”1分,分析1分)第二首诗前两句描写了碧江、白鸟、青山和鲜艳欲燃的山花,写景着色鲜艳,诗人笔下是一幅清新、灿烂的春景图,又以江碧衬鸟的归,以山青衬花的红,相互映衬,生动形象。(答出衬托手法1分,分析1分)
(2)第一首诗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清新明丽、春深似海之景,表达了诗人面对春天的无限喜悦之情;第二首诗以乐景写哀情“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一句,春景不可谓不美,然而岁月茬苒,归其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趣,却反而勾起了诗人漂泊感伤之情。
(3)第一首主要运用了粗笔勾勒和工笔描绘相结合,动景和静景相映衬的手法,展现了初春时节一派生机、明丽之景;第二首主要采用色彩互相映衬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清新、灿烂的春景图。
杜甫《漫成一首》赏析 第4篇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十分旖旎,十分灿烂。
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
杜甫《漫成一首》全诗赏析与翻译(扩展7)
——杜甫《月夜》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月夜》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漫成一首》赏析 第5篇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杜甫《漫成一首》赏析 第6篇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爆发的“安史之乱”,不仅使一度空前繁荣的大唐**元气大伤,更给天下百姓带来难以言喻的深重苦难。次年,长安陷落。伟大的现实**诗人杜甫与*民百姓一样,不幸被战争的狂潮所吞噬,开始了辗转流离的生活,亲身体验了战祸的危害。
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载)旧历五月,刚任左拾遗不久的杜甫因**援救被罢相的房琯,触怒肃宗,差点没砍掉脑袋,但从此肃宗便很讨厌他,闰八月,便命他离开凤翔。诗人此行从凤翔回鄜州羌村探望家小,这倒给诗人一个深入民间的机会。杜甫回羌村前已有十多个月没和家里通音信了,由于兵荒马乱,情况不明,传说纷纭,杜甫当时的心情十分焦虑。乱离中的诗人历尽艰险,终于**与家小相聚,此事令他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著名的组诗《羌村》三首。
杜甫《漫成一首》赏析 第7篇
闺中:内室,这里指妾。
解:懂得。
清辉:月光。
双照:互相照见。
1.鄜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这两句设想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
2.怜:爱。未解:尚不懂得。
3.夜雾本无香,香从妻子的云鬟中散出;凄清的月光照在妻子的玉臂上,显得寒凉。湿、寒二字,写出夜已深而人未寐的情景。
4.虚幌:透明的窗帷。双照:与上面的_独看_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