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泰山的诗句 第1篇
《岱宗》明代徐文通岱顶凌霄十八盘,中原萧瑟思漫漫。振衣日观三秋曙,依剑天门六月寒。风雨黄河通瀚海,星辰紫极近长安。小臣愿献蓬莱颂,闾阖高悬谒帝难。
《泰山》李梦阳俯首无齐鲁,东瞻海似杯;斗然一峰上,不信万山开。日抱扶桑跃,天横碣石来。君看秦始后,仍有汉皇台。
《泰山咏》晋代谢道韫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雪中望岱宗》清代施闰章碧海烟归尽,晴峰雪半残。冰泉悬众壑,云路郁千盘。
《郑生至自泰山》明代诗人李梦阳昨汝登东岳,何峰是绝峰?有无丈人台,几许大夫松。
登岱明代王世贞天门倒泻银河水,日观翻悬碧海流。
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泰山何其大,万物都归纳,泰山何尊严,万象都包含。一切宇宙事,皆作如是现。
泰山石[唐]李德裕鸡鸣日观望,远与扶桑树。沧海似镕金,众山如点黛。遥知碧峰首,独立烟岚内。此石依五松,苍苍几千载。
泰山颂杨辛高而可登,雄而可亲。松石为骨,清泉为心。呼吸宇宙,吐纳风云。海天之怀,华夏之魂。
题灵岩寺泉池[唐]李白客来花雨际,秋水落金池。片石含清锦,疏松挂绿丝。高僧拂玉柄,童子献双梨。惜去爱佳景,烟萝欲暝时。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元曲《登泰山》张养浩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上竿。
再书王母池[唐]吕洞宾昔年留字识曾来,事满华夷遍九垓。无赖蚊虬知我字,故留踪迹不沉埋。
赞美泰山的诗句 第2篇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泰山是中华锦绣山河的一颗明珠,它那仙境般的景色使人流连忘返,它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题记
朋友们,你们有没有登上过泰山?
泰山自古以来不知吸引了多少游人,它已成为中华锦绣山河的一颗明珠。
顺着曲曲折折的台阶,我们向着1545米的泰山主峰攀登。奇峰罗列,气势磅礴的泰山吸引了众多游人前来观光。
雪后的泰山,使人如同进入仙境一般,真是美不胜收。树木披上了银装,冻结的泉水好像是自然形成的冰雕一样,温暖的阳光轻柔的撒在它们身上,使人宛如进入了水晶世界。如此之美的景象怎么能不使人浮想联翩呢?
雕刻在石头上的刚劲有力的字,最令我感兴趣了。据历史记载,我国历代的封建帝王,在这里举行过封神典礼,文人墨客在这里流连观赏吟诵赞赏,到泰山,既可以饱览历史文化的精品,又可以领略大自然的神奇之美。我想,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泰山文化”吧!
转眼间,我们已经来到了南天门。一股寒气扑面而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山中雾气缭绕,是我仿佛来到了《西游记》中的天宫。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寺庙一座接一座的,像一颗颗星星遍布在山顶上,寺庙里的钟声时常在我的耳边回响,我们都怀着无比虔诚的心许下了我们梦寐以求的愿望。
泰山的又一大美无非就是云海了。白云袅袅,云雾升腾,我第一次体验到“飘飘欲仙”的意境。你瞧,白云瞬间万变,忽而像五彩斑斓的梅花鹿,忽而像顽皮活泼的猴子,忽而像急速奔驰的骏马......啊!我简直被陶醉了,这如诗如画美景!
赞美泰山的诗句 第3篇
元·杜仁杰
泰山天门,无室宇尚矣,布山张炼师为之经构;
累岁乃成,可谓破天荒者也。
齐人杜仁杰,于是乎铭之:
元气裂,两仪具。五岳峙,真形露。
惟岱宗,俨箕锯。仰弥高,屹天柱。
浩千劫,空来去。谁为凿,起天虑。
匪斤斧,乃祝祖。一窍开,达底处。
十八盘,盘千步。荠初吐,抱围树。
日车昃,惨曦驭。六龙颓,莽回顾。
躇此往,嘉无数。无怀下,兵刑措。
七十君,接銮辂。圣道熄,彝伦斁。
揖让歇,篡夺屡。忽焉阖,梗无路。
象纬森,敕诃护。朝百灵,由兹户。
金璀璨,朱间布。九龙蹲,万无怖。
我欲叩,阍者怒。辟何时,坦如故。
对冕旒,获控槊。豁蒙蔽,泄尘雾。
刮政疵,剔民蠹。上得情,下安作。
额血殚,帝聪悟。崖不磨,苍壁竖。
刻我铭,期孔固。垂万世,正王度。
赞美泰山的诗句 第4篇
1、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唐·李白《游泰山》其五
2、三峰突兀与天齐,天门未到劳攀跻。——元·李简《登岳》
3、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唐·李白《游泰山》其六
4、云行信长风,飒若羽翼生。——唐·李白《游泰山》其四
5、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唐·李白《游泰山》其一
6、峨峨东岳高,秀极冲苍天。——晋代·谢道韫《泰山咏》
7、盘石暂憩舒清眺,洞壑风来号万窍。——元·李简《登岳》
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9、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唐·李白《游泰山》
10、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唐·李白《游泰山》其三
11、岱宗何崔嵬,群山无与比。——元·贾鲁《登泰山》
12、凭崖览八极,目尽长空闲。——唐·李白《游泰山》其三
13、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唐·李白《游泰山》其六
14、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晋·陆机《泰山吟》
15、正气苍茫在,敢为山水观——明末清初·张岱《泰山》
16、攀崖上日观,伏槛窥东溟。——唐·李白《游泰山》其四
17、层层石磴出林杪,萦回百折青云梯。——元·李简《登岳》
18、阳明无洞壑,深厚去峰峦。——明末清初·张岱《泰山》
19、我梦天倪子,同登日观峰。——元·徐世隆《纪梦》
赞美泰山的诗句 第5篇
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屹立在天地之间,它雄厚,它伟大,在多少中国人的心中滋长。
------------题记
残酷社会
生长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受着祖国悠久气息的熏陶,我知道,祖国母亲正迈着激昂的步伐走向美好的明天,
感叹!想想在旧社会受到的欺辱,思绪,不自觉飘荡。
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饥饿折磨着一群群可怜的人啊,衣衫褴褛,在没有天日的旧社会屈服于强大的黑暗势力。
到处都是混战,到处都是痛苦,入侵者们带来的灾难,残忍的屠杀使多少的美好家庭破碎,让多少鲜活的生命在冰冷的
泥土下失去享受美好生活的权利。那入侵者带来的灾难,无情的轰炸使原本美丽的城市增添一处又一处的残骸,让多少
无辜的人们无家可归。那是在旧社会所遭受的屈辱!然而,在今天飞速发展的中国,这些都已经是写在纸上的历史,那些,
成为中国前进的动力,现在抒写的是光辉的壮举。
多娇江山
提到“中国”这两个字眼,心中油然而生一种自豪的感情,大好山川,壮美景色,回顾历史,是无奈屈服,展望
今天,昂首阔步迎接清晨朝阳。奇丽的“五岳”,向世人展示出中国人豪爽的性情。东岳泰山,五岳之首,孔子曾有“登泰山而小天下”
之句,唐代诗人杜甫登临泰山时写下了“回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其次,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蒿山,南岳衡山,
也都拥有不可抵挡的气概,山势陡峭,沟谷深邃,难怪游历过“五岳”的人会发出“五岳归来不看山”的赞叹。另外,黄河,长江两条
赞美泰山的诗句 第6篇
1、《泰山颂》
当代·杨辛
高而可登,雄而可亲。
松石为骨,清泉为心。
呼吸宇宙,吐纳风云。
海天之怀,华夏之魂。
2、《再书王母池》
唐·吕洞宾
昔年留字识曾来,事满华夷遍九垓。
无赖蚊虬知我字,故留踪迹不沉埋。
3、《泰山石》
唐·李德裕
鸡鸣日观望,远与扶桑树。
沧海似镕金,众山如点黛。
遥知碧峰首,独立烟岚内。
此石依五松,苍苍几千载。
4、《泰山》
明·李梦阳
俯首元齐鲁,东瞻海似杯。
斗然一峰上,不信万山开。
日抱扶桑跃,天横碣石来。
君看秦始后,仍有汉皇台。
5、《泰山吟》
晋·陆机
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
峻极周一远,层云郁冥冥。
梁父亦有馆,蒿里亦有亭。
幽岑延万鬼,神房集百灵。
长吟泰山侧,慷慨激楚声。
6、《泰山吟》
南朝·谢灵运
泰宗秀维岳,崔崒刺云天。
岞崿既崄巘,触石辄迁绵。
登封瘗崇坛,降禅藏肃然。
石闻何吨蔼,明堂秘灵篇。
7、《郑生至自泰山》
明·李梦阳
昨汝登东岳,何峰是绝峰?
有无丈人台,几许大夫松。
8、《题灵岩寺泉池》
唐·李白
客来花雨际,秋水落金池。
片石含清锦,疏松挂绿丝。
高僧拂玉柄,童子献双梨。
惜去爱佳景,烟萝欲暝时。
9、《雪中望岱宗》
清·施闰章
碧海烟归尽,晴峰雪半残。
冰泉悬众壑,云路郁千盘。
10、《游泰山》
唐·李白
笑我晚学仙,蹉跎凋朱颜。
踌躇忽不见,浩荡难追攀。
11、《泰山吟》
晋·谢道韫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岩中间虚字,寂寞幽以玄。
非工复非匠,云构岁自然。
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
逝将宕斯字,可以尽天年。
12、《泰山梁父行》
三国·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13、《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赞美泰山的诗句 第7篇
[元]王珩
钟山英秀草堂灵,
林下相逢话愈清。
闻道谋身官勇退,
得闲何必待功成。
呈灵岩方丈
[元]张士明
清亭忝民牧,倏尔两月余。
恳侧理辞讼,仓皇行简书。
深秋访农事,东驰岱宗途。
有山忽北转,宛然梵王居。
云萝隔烟树,经阁参浮图。
林峦类拱抱,涧壑如交趋。
松风振岩谷,石泉溜疱厨。
峭壁龙蛇窟,悬崖虎豹区。
野猿啼町疃,海鹤舞庭除。
僧闲看贝叶,客至翦新蔬。
胜景跻寿域,禅房列周庐。
山前回首望,一梦恍相符。
登泰山
[元]贾鲁
岱宗何崔嵬,群山无与比。
使者久尘嚣,望之不胜喜。
无缘凌绝顶,诣祠聊致讄。
夫何一殿存,千间暴遗圮。
人言遭劫火,金源乱兵里。
感此废昔年,伤今未能理。
飞奏入彤庭,经营良在迩。
奈何齐鲁饥,百姓食糟秕。
神兮愿效灵,穰穰多乐祀。
行当复故宫,金碧荡瞻视。
[元]王旭
我爱西溪好,披云屡往来。
一川烟景合,三面画屏开。
薄俗无高隐,清时有逸才。
近岩多隙地,松竹更须栽。
赞美泰山的诗句 第8篇
元·李简
朝觐当年筑此坛,旌旗影里簇仙班。
只今惟有青山在,日暮孤云自往还。
赞美泰山的古诗句
1、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唐·李白《游泰山》其二
2、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放言五首·其五》唐·白居易
3、昨汝登东岳,何峰是绝峰?有无丈人台,几何大夫松。——《郑生至自泰山》明代书生李梦阳
4、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唐·李白《游泰山》其六
5、凭崖览八极,目尽长空闲。——唐·李白《游泰山》其三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唐·杜甫
7、天门倒泻银河水,日观翻悬碧海流。——《登岱》明代王世贞
8、岱宗天下秀,霖雨遍人间。——元·张志纯《泰山喜雨》
9、云行信长风,飒若羽翼生。——唐·李白《游泰山》其四
10、手摩红日登三观,袖佛黄埃看九州。——元·王奕《和元遗山呈泰山天倪布山张真人》
11、扪萝欲就语,却掩青云关。——唐·李白《游泰山》其二
12、攀崖上日观,伏槛窥东溟。——唐·李白《游泰山》其四
13、泰宗秀维岳,崔崒刺云天。——南朝·谢灵运《泰山吟》
14、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唐·李白
15、三峰突兀与天齐,天门未到劳攀跻。——元·李简《登岳》
16、松风振岩谷,石泉溜疱厨。——元·张士明《呈灵岩方丈》
17、昔年留字识曾来,事满华夷遍九垓。无赖蚊虬知我字。——再书王母池[唐]吕洞宾
18、盘石暂憩舒清眺,洞壑风来号万窍。——元·李简《登岳》
19、深秋访农事,东驰岱宗途。——元·张士明《呈灵岩方丈》
20、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21、洞天府地三千里,神府仙闾第一家。——元·徐世隆《送天倪子还泰山》
22、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唐·李白《游泰山》其一
23、阳明无洞壑,深厚去峰峦。——明末清初·张岱《泰山》
24、泰山天门,无室宇尚矣,布山张炼师为之经构;累岁乃成,可谓破天荒者也。——元·杜仁杰《天门铭》
25、岱顶凌霄十八盘,中原萧瑟思漫漫。振衣日观三秋曙,依剑天门六月寒。风雨黄河通瀚海,星辰紫极近长安。小臣愿献蓬莱颂,闾阖高悬谒帝难。——《岱宗》明代徐文通
26、层层石磴出林杪,萦回百折青云梯。——元·李简《登岳》
27、峨峨东岳高,秀极冲苍天。——《泰山咏》晋代谢道韫
28、我梦天倪子,同登日观峰。——元·徐世隆《纪梦》
29、林峦类拱抱,涧壑如交趋。——元·张士明《呈灵岩方丈》
30、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望岳》唐·杜甫
31、鸡鸣日观望,远与扶桑树。沧海似镕金,众山如点黛。遥知碧峰首,独立烟岚内。此石依五松,苍苍几千载。——泰山石[唐]李德裕
32、俯首无齐鲁,东瞻海似杯;斗然一峰上,不信万山开。日抱扶桑跃,天横碣石来。君看秦始后,仍有汉皇台。——《泰山》李梦阳
33、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唐·李白《游泰山》其三
34、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泰山诗句——唐·李白《游泰山》其六
赞美泰山的诗句 第9篇
1、阳明无洞壑,深厚去峰峦。——张岱《泰山》
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望岳》
3、正气苍茫在,敢为山水观?——张岱《泰山》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5、岱宗何崔嵬,群山无与比。——贾鲁《登泰山》
6、我梦天倪子,同登日观峰。——徐世隆《纪梦》
7、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李白《游泰山》
8、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陆机《泰山吟》
9、泰宗秀维岳,崔崒刺云天。——谢灵运《泰山吟》
10、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谢道韫《泰山吟》
11、石径俯云壑,竹林开幽境。——王旭《游竹林寺》
12、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李白《游泰山》其二
13、云行信长风,飒若羽翼生。——李白《游泰山》其四
14、凭崖览八极,目尽长空闲。——李白《游泰山》其三
15、扪萝欲就语,却掩青云关。——李白《游泰山》其二
16、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李白《游泰山》其三
17、日观东北倾,两崖夹双石。——李白《游泰山》其五
18、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李白《游泰山》其六
19、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李白《游泰山》其六
20、岱宗天下秀,霖雨遍人间。——张志纯《泰山喜雨》
21、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李白《游泰山》其五
22、攀崖上日观,伏槛窥东溟。——李白《游泰山》其四
23、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李白《游泰山》其一
24、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李白《游泰山》其一
25、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李白《游泰山》其二
26、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李白《游泰山》其六
27、四月上泰山,石屏御道开。——李白《游泰山》其一
28、盘石暂憩舒清眺,洞壑风来号万窍。——李简《登岳》
29、三峰突兀与天齐,天门未到劳攀跻。——李简《登岳》
30、林峦类拱抱,涧壑如交趋。——张士明《呈灵岩方丈》
31、深秋访农事,东驰岱宗途。——张士明《呈灵岩方丈》
32、松风振岩谷,石泉溜疱厨。——张士明《呈灵岩方丈》
33、层层石磴出林杪,萦回百折青云梯。——李简《登岳》
34、峨峨东岳高,秀极冲苍天。——谢道韫《泰山咏》晋代
35、天门倒泻银河水,日观翻悬碧海流。——王世贞《登岱》
36、阳明无洞壑,深厚去峰峦。——明末清初·张岱《泰山》
37、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平生有此观。——张养浩《登岳》
38、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上竿。——张养浩《登泰山》
39、洞天府地三千里,神府仙闾第一家。——徐世隆《送天倪子还泰山》
40、萦回绿水遶春山,蝶舞莺啼白昼闲。——康渊《赠灵岩西堂坚公禅师》
41、碧海烟归尽,晴峰雪半残。冰泉悬众壑,云路郁千盘。——施闰章《雪中望岱宗》
42、手摩红日登三观,袖佛黄埃看九州。——王奕《和元遗山呈泰山天倪布山张真人》
43、昔年留字识曾来,事满华夷遍九垓。无赖蚊虬知我字。——吕洞宾《再书王母池》
44、钟山英秀草堂灵,林下相逢话愈清。——王珩《巡按谒灵岩名刹·礼佛焚香漫继严韵》
45、清代施闰章?碧海烟归尽,晴峰雪半残。冰泉悬众壑,云路郁千盘。——《雪中望岱宗》
46、泰山天门,无室宇尚矣,布山张炼师为之经构;累岁乃成,可谓破天荒者也。——杜仁杰《天门铭》
47、高而可登,雄而可亲。松石为骨,清泉为心。呼吸宇宙,吐纳风云。海天之怀,华夏之魂。——杨辛《泰山颂》
48、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9、俯首无齐鲁,东瞻海似杯;斗然一峰上,不信万山开。日抱扶桑跃,天横碣石来。君看秦始后,仍有汉皇台。——李梦阳《泰山》
50、鸡鸣日观望,远与扶桑树。沧海似镕金,众山如点黛。遥知碧峰首,独立烟岚内。此石依五松,苍苍几千载。——李德裕《泰山石》
51、客来花雨际,秋水落金池。片石含清锦,疏松挂绿丝。高僧拂玉柄,童子献双梨。惜去爱佳景,烟萝欲暝时。——李白《题灵岩寺泉池》
52、岱顶凌霄十八盘,中原萧瑟思漫漫。振衣日观三秋曙,依剑天门六月寒。风雨黄河通瀚海,星辰紫极近长安。小臣愿献蓬莱颂,闾阖高悬谒帝难。——徐文通《岱宗》
赞美泰山的诗句 第10篇
1、俯首元齐鲁,东瞻海似杯。——李梦阳《泰山》
2、长松入霄汉,远望不盈尺。——李白《游泰山六首》
3、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望岳》
4、日抱扶桑跃,天横碣石来。——李梦阳《泰山》
5、登高望蓬流,想象金银台。——李白《游泰山六首》
6、巫咸可使诅楚否,泰山曾不如放乎。——刘克庄《再和·陌头侠少行歌呼》
7、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白居易《放言五首》
8、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李白《游泰山六首》
9、斗然一峰上,不信万山开。——李梦阳《泰山》
10、攀崖上日观,伏槛窥东溟——李白《游泰山六首》
11、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五》[由整理]
12、凭崖览八极,目尽长空闲。——李白《游泰山六首》
13、有背如泰山,未觉毛羽轻。——晁补之《感兴五首次韵和李希孝一》
14、山灵护得神祠在,苔蚀秦碑古树阴。——汪元量《泰山》
15、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李白《游泰山六首》
16、行四海外,东到泰山。——曹操《气出唱其一》
17、泰山沉寇六十年,旅祭不享生愁烟。——刘禹锡《平齐行二首》
18、龙蛰沧溟蛟舞壑,枭横碧落凤归林。——汪元量《泰山》
赞美泰山的诗句 第11篇
元·贾鲁
岱宗何崔嵬,群山无与比。
使者久尘嚣,望之不胜喜。
无缘凌绝顶,诣祠聊致讄。
夫何一殿存,千间暴遗圮。
人言遭劫火,金源乱兵里。
感此废昔年,伤今未能理。
飞奏入彤庭,经营良在迩。
奈何齐鲁饥,百姓食糟秕。
神兮愿效灵,穰穰多乐祀。
行当复故宫,金碧荡瞻视。
赞美泰山的诗句 第12篇
[关键词]泰山;自然崇拜;;社会崇拜
山岳文化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山岳形象及山岳信仰中的崇拜形式等等都蕴含着民族的崇山理念,是民族心理的体现。我国众多名山中“五岳”有着引人入胜的自然风光,更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而“五岳独尊”的泰山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后更是成为中国人心中山岳崇拜的代表,是一座贯穿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并有着深远影响的历史文化名山。泰山不仅是我国华夏文化中的自然景观,也是中华文化的缩影。泰山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着重要地位,泰山在中国人的心中具有至高的地位和崇高的精神价值。
一、泰山文化概说
泰山,古称“岱”,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岳”,位于中国山东省中部,主峰在今泰安市泰山区境内。由于在“五岳”中位居东部,又被称为“东岳”,为五岳之首。自古以来,“泰山安,四海皆安”,历朝历代帝王不断地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其中有秦李斯小篆,被誉为“大字鼻祖”和“榜书第一”的经石峪刻经,唐玄宗的《纪泰山铭》,清代乾隆的大量诗文。也有现代著名书法家郭沫若、刘海粟、舒同、沙孟海、武中奇、欧阳中石等的作品。泰山上下的碑碣、摩崖刻石使泰山成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宝库。除石刻之外,泰山的雄伟壮丽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士,他们纷纷作诗留文表达了对泰山的仰慕之情。中国最古诗歌总集《诗经》中咏叹“泰山岩岩,鲁邦所赡”。诗仙李白赞叹道“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诗圣杜甫的《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传神地表现出泰山的雄伟与壮丽。清代散文家姚鼐在《登泰山记》用“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赞美了泰山日出的壮观。
二、泰山文化中崇山理念的解读
1、自然崇拜
中国是一个多山国,远古时期的泰山草木繁盛、成为古人繁衍生息之地,黄河流域发生大水时,先民借泰山躲避水灾,泰山是他们生命、种族、生活的依托。并且泰山山体广大,主峰拔地而起,相对高度惊人,“东天一柱”的容姿让人们产生敬畏之意。中国最古诗歌总集《诗经》中赞美泰山为“泰山岩岩,鲁邦所詹”,描述了泰山高大、威严的形象。《庄子?逍遥游》说“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背若泰山”,其中用泰山来比喻大鹏之背的宽大宏阔,而孟子的“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句也反映出当时人们认为泰山是一座极大的山。汉武帝曾赞叹泰山为“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简洁、有力地描绘出泰山的雄伟与神圣,更体现出对泰山的崇拜之情。“万物有灵论相信大自然有超自然力量的存在,人们不能驾驭这种力量时,并对其顶礼膜拜。试图通过一些崇拜来影响和控制时,便有各种祭祀山神现象的出现(1)”。《史书?封禅书》中记载,早在远古时期,无怀氏、黄帝等七十二君曾到泰山祭告天地,可见,古人在赞叹泰山的雄伟壮观的自然美的同时,认为高大的泰山是具有神秘的力量的,是通往上天与天地接近之处而加以崇拜,泰山成为了君主告成于天地祭祀圣地。从而泰山在古人心中“已经成为山的符号表征,与江(长江)、河(黄河)一样代表着一个自然的形态,而且是这些自然形态中唯一的与天相联系在一起的一个(2)。
总之,古时人们对供给他们多种资源的高山十分敬仰,把其看作是恩泽的存在,神灵聚集之地。费尔巴哈指出:“自然是宗教最初的原始对象,这一点是一切宗教、一切民族的历史充分证明了的。”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古代,人们感叹自然的壮观,同时面对神秘的自然也深感敬畏与崇拜。泰山本身具有着雄伟、壮美的自然性和接近上天的神秘性,对泰山的赞美与崇拜体现着古人们对自然的憧憬亲与和,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
2、宗教崇拜
泰山被称为是“信仰之山”,是一座具有很强宗教性的圣山。泰山周边地区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文化的发祥地,长期以来儒学思想对于泰山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儒家文化是泰山文化的主脉对整个泰山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主导作用,使泰山文化更具有理性高度、人文关怀和象征意义。”(3)儒家主张天人合一、仁义与礼制。封禅泰山作为国家祭祀体现着行仁政顺天命的执政观念和国泰_安的最高目标。因此,对泰山的崇拜与信仰是儒家宣扬君权神授的体现。此外,泰山的孔子登临处、孔子小天下处、山顶的孔子庙等等遗迹印证着泰山与儒教的联系,彰显着这位圣人在泰山的足迹。孔子和泰山被互尊为“人中之泰山”,“岳中之孔子”。对泰山的信仰中蕴含着对儒教的崇拜。同时,自古泰山就是仙家寄居和修炼的地方。道教是泰山的主流宗教。泰山供奉的东岳大帝、碧霞元君均是道教的神祗。其中东岳大帝又称泰山神、泰山府君,作为泰山的化身,是天与人沟通的神圣使者,是帝王受命于天,治理天下的保护神。而随着道教的渗透使泰山的宗教色彩进一步深化,泰山神又能主掌生死,成为幽冥之王。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送子娘娘等,她能为众生造福如其愿,可以赐福禄寿,赐子女,赐丰收,赐安康。总之,泰山是道教圣地且神祗多样,能满足人们的多种现实需求,泰山祭祀活动渐渐在走民间也兴盛起来,从而泰山由单纯的官方祭典的神山成为全民信奉的幽冥地府。泰山神也成了全国普遍信仰的大神。此外,泰山也是中国佛教传入最早的地区之一,现在泰山上保留较好的寺院有灵岩寺,普照寺。泰山封禅活动中佛教出现的极少,但随着佛教的本土化,泰山也被视为佛教的地狱,衍化为泰山的冥府地狱系统。随着宗教元素的加入,不同阶层的人们出于不同需要对其进行加工,从而泰山诸神神谱日益壮大,职能增多,适应了社会不同阶层人们的心理需要,使人们对泰山的崇拜具有超越朝代的持续性。
总之,宗教在泰山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使泰山成为至尊地位的主演因素之一。泰山在做为我国自然景观的代表的同时也是一座信仰之山,具有深厚的宗教性。泰山在社会历史变迁与发展中儒家礼制色彩和道教色彩浓厚。自然界的泰山是泰山各_的存在基础,而各_在泰山的互动与交融增加了它的超然与神圣性,同时也让泰山信仰更贴近民众,使人们对泰山的崇拜更具有持续性。对泰山的崇拜蕴含着宗教崇拜心理。
3、社会崇拜
古部落的发祥与古代帝王的频繁活动使泰山成为当时的政治中心,夏商两朝君主的东巡更提升了泰山的名声。周族代商后,在泰山南北分别建立齐鲁两国,将天下九州各确定一座镇山,《周礼》中记载:河东曰兖州,其山镇曰岱山”,泰山的政治地位明确确立。秦王朝建立当年就封禅泰山,泰山的地位在大统一朝代中首次得到确认。自秦以后据史料记载,秦汉唐宋皆有帝王封禅,明清两代帝王或亲自拜祭,或官员代祀。总之,历代帝王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将江山社稷同泰山崇拜、天地崇拜联系在一起,希望长治久安。而泰山被看做是一座与国家_兴衰紧密相连的圣山,国泰民安的象征,对泰山的崇拜体现着大统一的国家观念。_曾以“泰山之安”喻指新诞生的_,而新中国成立后,泰山作为一面旗帜,鼓舞、团结全国人民。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泰山是一座政治之山同时也进入了社会道德范畴,形成了崇高、壮美、永恒、神圣为核心的理念,涵盖着鼓励鞭策、向上、振奋情志的精神象征,并追求一种高尚的社会价值观和理想境界。“稳如泰山”、“重如泰山”、“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为人民的利益而死重于泰山”等等这些关于泰山的名句体现出泰山是一座蕴藏美质、激发灵感、触动爱国情思的圣山,在国民心理上具有崇高威望。泰山与泰山文化成为一种凝聚力和支撑力。自然界的泰山正式如上添加了人们伟大、崇高的人文性的社会内容,才有一座山岳变成一座承载着丰富的社会历史的文化名山。
三、结束语
几千年以来,泰山与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历史发展都密切相连,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其承载的人文信息使它成为一座自然与人文并重的名山。泰山自古就是我国学者及艺术家们的灵感之源,是我国文学艺术、民俗、宗教的主题,上至皇帝下至平民不同阶层的人们用多种方式表达了对泰山的敬仰与膜拜之情,创造了丰厚多彩的泰山文化。泰山是一座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山,一座代表了民族文化的高山。泰山在炎黄子孙的心目中是一座神圣的精神文明丰碑,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泰山文化中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崇山理念。对泰山的信仰与崇拜是源于自然崇拜,也是的一种,并与国家意识、社会价值观相连,是在自然环境、宗教思想、社会背景的影响下,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中培育并传承下来的。
参考文献:
赞美泰山的诗句 第13篇
金·元好问
泰山天壤间,屹如郁萧台。
厥初造化手,劈此何雄哉。
天门一何高,天险若可阶。
积苏与垒块,分明见九垓。
扶摇九万里,未可诬齐谐。
秦皇憺威灵,茂陵亦雄才。
翠华行不归,石坛满苍苔。
古今一俯仰,感极今人哀。
奇控忘登顿,意惬自迟回。
夜宿玉女祠,崩奔涌去雷。
鸡鸣登日观,四望无氛霾。
六龙出扶桑,翻动青霞堆。
平生华嵩游,兹山未忘怀。
十年望齐鲁,孤云指层崖。
青壁落落云间开。
眼前有句道不得,但觉胸次高崔嵬。
徂徕山头唤李白,吾欲从此观蓬莱。
赞美泰山的诗句 第14篇
1、碧嶂排空千仞矗,清泉漱颊十分甘。
2、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
3、手摩红日登三观,袖佛黄埃看九州。
4、盘石暂憩舒清眺,洞壑风来号万窍。
5、洞天府地三千里,神府仙闾第一家。
6、灵岩突兀方山曲,古殿般舟枕岩腹。
7、浮生梦觉黄梁熟,何得驱妪重名禄。
8、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9、兜罗天近云烟湿,婆律风清草木香。
10、岱宗天下秀,霖雨遍人间。
11、岱宗何崔嵬,群山无与比。
12、朝钦王母池,暝投天门关。
13、北石依五松,苍苍几千载。
14、四月上泰山石屏御道开。
15、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16、天门倒泻银河水,日观翻悬碧海流。
17、泰山天壤间,屹如郁萧台。
18、山光空蒙不可写,正要云气相萦纡。
19、清亭忝民牧,倏尔两月余。恳侧理辞讼,仓皇行简书。
20、流水来天洞,人间一脉通。
2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赞美泰山的诗句 第15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意:
诗人壮游山东,来到泰山脚下。他望着巍峨的泰山,惊叹在整个齐鲁大地都能望见它的雄姿,那一派青翠仿佛没有尽头。大自然似乎把神奇和秀美都聚到了这里,而它那耸入云霄的高峰又好像把山南山北一剖为二:向阳的南面还是早晨,背阴的北面却仿佛已是黄昏了。他望着山中升腾起层层云岚之气,大有心胸受到荡涤的快意;凝视飞还山林极远极小的鸟群,又有了眼眶都快睁裂的感觉。于是,诗人下了决心:一定要攀登上泰山的极顶,那时再看看脚下的群峰,一定都会显得渺小不堪了。
常考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两句诗不仅是诗人要攀登泰山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同时也给读者以启发和激励,激励读者力争上游,为理想而奋斗。
常见问法:
杜甫的《望岳》中,能够给人以启示,告诉我们站得高,看得远,就能够扩大视野,纵观全局,从而获得全面情况和正确认识,高屋建瓴地总揽全局,取得把握事物主动权的句子是哪两句?
总体赏析:
诗人漫游齐鲁一带,远望泰山,赞美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美的景色,也透露出诗人的远大抱负。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的蓬勃朝气,是歌咏泰山的名篇。
赞美泰山的诗句 第16篇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杜甫《望岳》
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三十二》
岱顶凌霄十八盘,中原萧瑟思漫漫。 徐文通《岱宗》
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三十二》
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 刘过《西江月堂上谋臣尊俎》
海色动远山,天鸡已先鸣。 李白《游泰山》
岱宗何崔嵬,群山无与比。 贾鲁《登泰山》
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 李白《游泰山》
登高望蓬瀛,想象金银台。 李白《游泰山》
对山河百二,泪痕沾血。 张琼英《满江红题南京夷山驿》
客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转关山月。 张琼英《满江红题南京夷山驿》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杜甫《望岳》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杜甫《望岳》
山映斜阳天接水。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 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 李白《从军行》
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五》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苏轼《念奴娇中秋》
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 李白《游泰山》
赞美泰山的诗句 第17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情感教育 古诗文
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善用各种方法,让学生感悟蕴含在古诗文中的丰富情感,使学生受到感染与熏陶,达到预期的情感教育的功效。
一、让学生在吟咏中体验情感
古典诗词大多有规范的声韵格律,诗人在进行诗词创作的时候都会考虑声音的因素,既要用文本自身的意义去表情达意,同时还要通过语言的声音去打动读者,让诗词收取音乐之功效。这主要体现在诗词的韵脚回环、音节组合、平仄相重相间,还有双声叠韵等,这些都决定着诗词的声韵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诗词的这些特点,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诗文所蕴含的情感。例如《望岳》,这是一首古体诗。古体诗多数是由五言句或七言句组成的,有时也有以五言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古体诗对平仄没有严格的规定,在用韵方面也比较自由。从句式上看,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式,五字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七字为二、二、二、一式,但这也不是唯一的,有时会根据表意的需要而做特殊处理。《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按照诵读教学的步骤进行:1.先听配乐诗朗诵,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听准字音,并把握好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2.跟读,要求全体学生跟读配乐诗朗诵。3.点读,即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认真听并给出点评。4.教师泛读,学生轻声吟诵。这样,通过有韵律的读,学生很容易就会理解诗词中的思想感情。
二、让学生在想象中品味情感
三、让学生在陶醉中感悟情感
参考文献
[1]贺义廉《中学语文教材中女性形象的情感教育价值》.《教学与管理》,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