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春雪有关的诗句(汇总5篇)

跟春雪有关的诗句 第1篇

1、流水断桥芳草路,淡烟疏雨落花天。

2、一园红艳醉坡陀,自地连梢簇蒨罗。

3、繁阴连曙景,瑞雪洒芳辰。势密犹疑腊,风和始觉春。

4、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5、将初春的新绿和点点艳红重重覆盖

6、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忆君迢迢隔青天。

7、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风飚,徒有霜华无霜质。

8、草绿萦新带,榆青缀古钱。

9、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10、绮席陵寒坐,珠帘远曙开。灵芝霜下秀,仙桂月中栽。

11、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杜甫

12、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踏莎行·雪似梅花吕本中〔宋代〕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

13、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

14、近腊千岩白,迎春四气催。云阴连海起,风急度山来。

15、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16、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

17、教育学家尹建莉老师说:

18、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19、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

20、樱花:别名山樱花、楔、荆挑、福岛樱,青肤樱等。

21、对此频胜赏,一醉饱清欢。呼童翦韭,和冰先荐春盘。

22、不免有些失望。但不管怎样,这场雪还是让人多少有些欢喜。

23、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24、雨后,柳条上的雨水,落在荷叶上,发出声响,如一首春之乐曲。

25、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26、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27、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28、风恬日暖荡春光,戏蝶游蜂乱入房。

29、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30、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31、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2、暗涨宫池水,平封辇路埃。烛龙初照耀,巢鹤乍裴回。

33、泥留虎斗迹,愁杀路傍儿。

34、艳秋宜小院,条短称低廊。

35、江上的新滩不理解我的心意,风吹雨打屋檐似的哗哗作响。

36、巧沁兰心,偷黏草甲,东风欲障新暖。

37、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38、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39、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40、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41、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4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43、疑是梨花发,满园惊乍看。

44、哗哗夏煌煌,花中无此芳。

45、琼花:又称聚八仙、蝴蝶花,牛耳抱珠。

46、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转应曲》

47、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淡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

48、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49、或记水不冰,或书霜不杀。

50、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

51、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52、二是翻人情为物意,期盼春意,怨春色来迟,本是人的情感,诗人却以移情手法将人的情感赋予了无情之物,让白雪嫌怨春色来的太迟,于是白雪颇解人情,有意地_故穿庭树_化作飞花装点春色。

53、这是雪与人的静思之情的很好结合,是封建社会才女的寂寥,窗内窗外人与雪的情景交融,反映了一定的社会背景,这是文学作品与一定的社会背景有联系的典型例子。

54、腊尾春风不著忙,雪花先压百花香。

55、描写春日—古诗词中最美的春天1

56、红干杏花死,绿冻杨枝折。

57、远遁营巢鹊,深埋吐叶兰。

58、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59、春雨笼罩千家万户,站在超然台上的苏轼,将满城风光,尽收眼底。

60、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61、最爱霏霏迷远近,却收扰扰还寥廓。

62、桃红柳绿的春山,煦暖的阳光照耀,和柔的东风吹拂,楼阁上卷起帘拢,凭栏远望。院中杨柳依依,秋千轻轻摇动。院外黄莺啼啭,燕子飞舞,小桥流水旁花瓣飞落。

63、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64、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65、帝城寒尽临寒食,骆谷春深未有春。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飞鸟不飞猿不动,青骢御史上南秦。

66、赏析:此诗通过描写一场突如其来的春雪,侧面写出了富人们在屋内赏雪以美酒相伴,穷人们却在雪天流落街头,形成鲜明对比。

67、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68、梅花大庾岭头发,柳絮章台街里飞。

69、寒炉重暖,便放慢春衫针线。

70、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71、去年春天,在这户人家里,我看见那美丽的脸庞和桃花互相衬托,显得分外红润。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处,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72、一朝春雨过,万物皆清明。春雨已至,花开可待。愿春雨洗净尘土,愿人间早日安宁。

73、兰花:别称春兰、兰草、幽兰、国香、香祖。

74、今朝蹋作琼瑶迹,为有诗从凤沼来。

75、片片驱鸿急,纷纷逐吹斜。到江还作水,著树渐成花。

76、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77、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

78、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从军行》

79、飞雪带春风,裴回乱绕空。君看似花处,偏在洛阳东。——唐代刘方平《春雪》

80、《春雪》·唐韩愈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81、桃花开,燕双飞,春雨断桥,小舟撑出满湖春色。

82、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

83、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84、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

跟春雪有关的诗句 第2篇

1、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2、开门枝鸟散,一絮堕纷纷。——宋·司马光《雪霁登_阁》

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4、天街飞辔踏琼英,四顾全疑在玉京。——唐·裴夷直《和周侍洛城雪》

5、玉“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唐·元稹《南秦雪》

6、黄昏门外六花飞,困倚胡床醉不知。——宋·楼钥《谢林景思和韵》

7、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宋·吕本中《踏莎行》

8、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9、手、掌、席“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唐·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10、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高骈《对雪》

11、宫城团回凛严光,白天碎碎堕琼芳。——唐·李贺《十二月乐辞·十一月》

12、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3、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杜甫《对雪》

14、雨、酥、叶、藻“彤云惨惨如天怒,寒龙振鬣飞乾雨。——唐·李咸用《大雪歌》

15、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16、岘山一夜玉龙寒,凤林千树梨花老。——唐·吕岩《剑画此诗于襄阳雪中》

17、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元·华幼武《春雪》

18、瑞叶飞来麦已青,更烦膏雨发欣荣。——宋·范成大《雪后雨作》

19、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20、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21、落尽琼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无香。——宋·杨万里《观雪》

22、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翁森《四时读书乐》

2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4、玉花飞半夜,翠浪舞明年。——宋·苏轼《和田国博喜雪》

2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6、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27、盐、尘、柳絮“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28、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唐·韩愈《春雪》

29、朝来试看青枝上,几朵寒栈未肯消。——明·徐渭《梨花》

30、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31、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2、雪花似掌难遮眼,风力如刀不断愁。——清·钱谦益《雪夜次刘敬仲韵》

33、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4、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白居易《村夜》

35、对琼瑶满地,与君酬酢。——宋·辛弃疾《和廓之雪》

36、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祖咏《终南望余雪》

37、门前六出花飞,樽前万事休提。——元·白朴《天净沙·冬》

38、不知庭霞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39、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0、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纳兰性德《长相思》

41、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唐·元稹《南秦雪》

42、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跟春雪有关的诗句 第3篇

1、一枝春雪冻梅花唐韦庄 《浣溪沙》

2、疑是经春雪未销唐张谓 《早梅》

3、沈郎春雪愁消臂宋晏几道 《鹧鸪天·小玉楼中月上时》

4、漫天春雪来宋辛弃疾 《生查子》

5、空庭春雪尽宋张耒 《春日杂书八首》

6、认得岷峨春雪浪宋苏轼 《南乡子·晚景落琼杯》

7、当时面色欺春雪宋周邦彦 《少年游·檐牙缥缈小倡楼》

8、春雪一瓯扶醉玉宋邓肃 《临江仙·春雪一瓯扶醉玉》

9、一时春雪十年无宋王之道 《浣溪沙》

10、春雪看飞金碾宋杨无咎 《朝中措·杯盘狼藉烛参差》

11、不妨春雪撒银杯宋洪适 《鹧鸪天·领客携尊花底开》

12、一杯香露融春雪宋韩元吉 《醉落魄/一斛珠》

13、搅起一瓯春雪姚述尧2 《如梦令·龙焙初分丹阙》

14、仰看满空春雪宋管鉴 《好事近·列炬照梅花》

15、软语裁春雪宋辛弃疾 《生查子》

16、辉映庭前春雪宋汪莘 《好事近·堂上挂黄山》

17、春雪满灵山宋韩淲 《临江仙·罗帐画屏新梦悄》

18、颠狂绝似前春雪宋无名氏 《踏莎行·殢酒情怀》

19、虽有一瓯春雪宋无名氏 《酹江月/念奴娇》

20、浅浪泛春雪宋无名氏 《醉落魄/一斛珠》

21、蓝桥春雪君归日唐白居易 《蓝桥驿见元九诗》

22、任落东风伴春雪唐李绅 《过梅里七首家于无锡四十载,今敝庐数堵犹存》

23、出户忽看春雪下唐和凝 《宫词百首》

24、满满玉壶春雪元侯善渊 《酹江月》

25、年年春雪消时候元张雨 《蝶恋花·谁道鹅儿黄似酒》

26、一瓯春雪元姬翼 《太常引·非僧非俗不求仙》

27、先春雪浪浸冬凝元姬翼 《一剪梅·畏日炎炎气郁然》

28、一团春雪宋无名氏 《八声甘州·一团春雪》

29、春雪翳重霄宋曹勋 《山居杂诗九十首》

30、春雪消宋释梵琮 《偈颂九十三首》

31、春雪满空来宋释可湘 《偈颂一百零九首》

32、春雨洗春雪宋释如净 《偈颂三十八首》

33、蒲饮先春雪宋释惟一 《偈颂一百三十六首》

34、春雪乍晴宋释惟一 《偈颂一百三十六首》

35、春雪点眉棱宋释正觉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36、春雪轻轻洒露盘宋宋白 《宫词》

37、春雪怕融偎侍女宋宋白 《宫词》

38、笼春雪宋宋太宗 《缘识》

39、灵根就看和春雪宋宋太宗 《逍遥咏》

40、天语放朝春雪急宋张公庠 《宫词》

41、千里玉关春雪唐温庭筠 《定西番·汉使昔年离别》

42、蓝桥春雪君归日唐白居易 《初贬官过望秦岭自此后诗江州路上作。》

43、香靥融春雪宋柳永 《促拍满路花》

44、春雪满黄陵唐李商隐 《哭刘司户蕡》

45、洛滨春雪回唐上官仪 《八咏应制二首》

46、春雪满空来唐东方虬 《春雪》

47、泽将春雪比唐张嘉贞 《奉和早登太行山中言志应制》

48、春雪含边州唐刘长卿 《送裴四判官赴河西军试》

49、春雪马毛寒唐韩翃 《送客归广平》

50、疑是经春雪未消宋王安石 《甘露歌》

51、见寒梅同春雪乱飞宋沈瀛 《野庵曲》

52、郢中春雪宋何澹 《满江红·灯夕筵开》

53、两脸凝春雪宋杨_ 《满路花/促拍满路花》

54、侵凌春雪宋王孝严 《念奴娇·昨宵灰动》

55、裴回满殿飞春雪唐李绅 《悲善才》

56、春雪空濛帘外斜唐焦郁 《春雪》

57、春雪未晴春酒贵唐许浑 《寄献三川守刘公》

58、地寒春雪盛唐贾岛 《别徐明府》

59、汗香融透春雪元王寂 《大江东去 美人》

60、温存寸体萦春雪元王吉昌 《转调木兰花》

61、一枝春雪元张弘范 《点绛唇 咏海棠》

62、春雪梅花驿元张弘范 《点绛唇·星斗文章》

63、梅花乱零春雪元赵孟 《木兰花慢 和李 房韵 以上二十首元刊本松雪》

64、属春雪连日元欧阳玄 《渔家傲 余读欧公李太尉席上作十二月淦家傲》

65、锻就一炉春雪元尹志平《无梦令·我向幽窗守拙》

66、春雪虽云晚宋苏轼 《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复作》

67、从来春雪不耐久宋陆游《开岁连日大雪》

68、春雪不成花宋陆游 《雪中》

69、春雪堕如宋王安石 《春雪》

70、关山陇月春雪冰隋江总 《杂曲》

71、舞春雪南北朝沈约 《八咏诗 会圃临春风》

72、女几山前春雪消明唐寅 《春游女几山图》

73、门外不知春雪霁宋周弼 《夜深》

74、头颅春雪重宋艾性夫 《有感》

75、阳春雪曲宋释如本 《颂古三十一首》

76、春雪才晞宋释正觉 《禅人写真求赞》

77、春雪星星宋释正觉 《禅人写真求赞》

78、春雪雨相和宋翁卷 《即事》

79、长安春雪消宋张耒 《春日杂书八首》

跟春雪有关的诗句 第4篇

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2、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这里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这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 “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4、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前十句写了眼前的实景,而这三句写的是虚景,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在清朗中显得娇艳。“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

祖国的山河如此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它的统一和强大而奋斗。一个“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并揭示了为之奋斗的动机。

6、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了。“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7、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跟春雪有关的诗句 第5篇

《春雪》原文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春雪》赏析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感受 。这一“ 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吧 。从章法上看 ,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却嫌”、 “故穿”,把春雪刻画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诗的构思甚奇。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 故穿庭树”纷飞而来 。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却增加了诗的意趣。“作飞花”三字,翻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喧闹,一翻再翻,令读者目不暇接。

第三、四段简要赏析: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同时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