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的征程诗歌(精选7篇)

红色的征程诗歌 第1篇

一百年路漫漫

沧桑几度风雨如磐

一百年水迢迢

与时俱进千锤百炼

一百年前

南湖上的那只红船啊

点燃革命的火种

在暗夜中

冲破惊涛骇浪

承载着民族的希望

勇往直前

在血雨腥风中拼杀

在枪林弹雨中呐喊

无数党员

为了崇高的理想

用生命去播洒真理

死而无悔大义凛然

自从铁锤与镰刀紧紧交织在一起

九州苍茫风雨中透出金色的晨曦

长征铁流抗日烽烟解放战旗

春秋伟业英雄传奇丰碑耸立

血火的征程踏出一片光明天地

历史的赞歌吟唱一个永恒真理

没有_就没有新中国

民族屹立在巍峨的天安门城楼

尊严塑造着阳光下的七彩神州

记忆清晰祖国赋予最真的感受

深情化歌力量挽起执著的追求

山河的诗笔书写着创造的风流

时代的凯歌编织起和平的锦绣

没有_就没有新中国

潮涌东方春天故事起锚新航船

风拂八面崭新时代铺展新画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泰民安

不落的太阳正撒下希望的金线

辉煌的颂歌让我们放歌到永远

没有_就没有新中国

红色的征程诗歌 第2篇

关键词:音乐舞蹈史诗 《东方红》 少数民族 文化

音乐舞蹈史诗从歌舞发展而来,它是依附广大人民群众百年以来的革命斗争历程发展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以音乐、舞蹈、诗歌等表演形式展现出重大历史事件,呈现历史的流变和发展,颂扬先进人物和事件,以艺术的形式再现历史场景,使观众获得鼓舞、教育。1964年9月,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公演,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音乐舞蹈史诗,概括性地讲述了中国_在同志带领下进行革命斗争的故事,是一部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经典文化作品,被誉为20世纪华人音乐的经典舞蹈剧。虽然说《东方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的经典作品,但其母体文化则是民间地方性文化,涉及到地方文化与中心文化、边缘文化与主流文化、上层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这其中就包含有少数民族精英与普通少数民族的关系、汉族精英与少数民族精英之间的关系。《东方红》诞生之初,中国刚结束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如何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合进音乐舞蹈史诗中,将少数民族形象与国家形象联合起来,并不失其艺术特色,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少数民族形象表述

《东方红》首次实现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同台共舞,哪怕时间非常有限,但在各族人民心中已形成生动、满含情感、具体的国家形象,实现边缘文化与中心文化的融合。在这部音乐舞蹈史诗中,我们可以看见多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情感表达,如才旦卓玛与的几次会见。又如,汉族精英与少数民族精英之间的相遇交流,成就了中华民族各族之间的友谊。

从叙事角度来说,整部音乐舞蹈史诗中,少数民族的总体形象为:载歌载舞、充满欢乐、阳光向上。从此之后的40多年里,少数民族的形象表述基本上都定义在这一表述上,没有太大的变化。而且,各民族欢聚一堂的模式也成为一个固定模式,在接下来的建国庆典活动中出现。可以说,中国少数民族形象表述已与国家形象表述紧密联系起来,少数民族虽然人数少,但其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的团结、和谐成为国家形象的一个基本点。

二、舞台表述与时空转换

《东方红》总共有8场,其中,第六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以少数民族为主,另外,第三场中的几首歌曲也涉及到对少数民族形象的表述。文化研究者认为,我们只有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下才能设想某些真实的事物,舞台的空间叙事功能使得时间成为社会文化现实,每一场舞台表演都是时间、空间、历史的凝聚和表达。《东方红》的时间起点是1921年,在舞台的表述中,存在时空转换问题,如1921年中国_成立时树立起两面红旗:党旗和有毛主义半身像的红旗,这两面红旗的并置显然与实际历史不符,之所以进行这样的时空转换是因为《东方红》的主题是总结历史经验,学习、宣传思想。

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少数民族也有权在《东方红》上出现,展现其历史,而从主流意识形态角度来说,则要重点阐述中国_如何寻找少数民族的历史。从1956年到1964年,在《东方红》公演之前,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已历经8年,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各民族的来源、生产状况、政治结构、意识形态、文化风俗、、社会现象等基本内容已调查清楚。这个时候,为抢救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政府先后组织各种大规模的调查轰动,拍摄少数民族影片,征收民族文物,建设民族文化宫等。其中,民族文化宫在少数民族文化的抢救、继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东方红》则将民族文化宫的展览变成少数民族现实生活的活态,让人们看到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另外,《东方红》也培养出一些少数民族杰出艺术人才,如:胡松华、才旦卓玛等人自从在《东方红》中亮相后,成为建国以来的第一代民族歌唱家,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他们在舞台上的表演表述了当时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也让人们看到革命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的团结。

三、民族文化整合

《东方红》在短短的两个多小时中应用了30多首歌曲,并且有多首歌曲为民歌调子改编而成,这体现出新文化观的大众化,树立民族主体,体现各民族的团结,但并不是简单的复古。如:《情深意长》改编自彝族民间曲调《月琴之歌》,这首民间曲调流传在四川雷波彝族地区,唱词古朴自然,展现丰富的生活情趣。改编成《情深意长》后,既有民歌的唱法调子,带有丰富的生活意味,同时将歌词与革命历史联系起来,展现中国_倡导民族团结的决心。

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革命红色文化的整合、交融唤醒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向往,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弥补物质生活的贫乏,如:《百万农奴站起来》的歌词中就可体现出少数民族对以前落后、暗无天日痛苦日子的深恶痛绝,对新生活的向往。《东方红》的序曲《葵花向太阳》中的葵花是各族人民,太阳是,这一整体基调有特定的政治寓意。几乎所有的歌词、朗诵词中都有红与黑、新与旧、光明与黑暗这样的关键词,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舞台上的革命世界分成两个完全对立的世界,观众在视听、想象中认同新中国,从个体情感走向集体认同,正是这种集体认同才使得每一个参与者都告别过去,进入集体狂欢状态。只有政治认同才能改变各族人民的命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团结,走向现代化,通过这种民族文化整合的方式寻求政治的认同。

四、结语

《东方红》的成功上演开辟民族团结的新途径,国家形象通过民族形象表述展现出来,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结合起来,民族文化的汇编和改变赋予民族文化特定的政治意义,从而使民族文化走上主流文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黄婉蓄.中国当代三部音乐舞蹈史诗的叙述视角和结构呈现[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2,(04).

红色的征程诗歌 第3篇

2021建党一百周年小学生诗歌一顺堂老支书,父老有欢言。

处世多严谨,肩扛一整村。

常忧民众事,酸苦笑颜吞。

抗疫站山月,扶贫根究源。

家家路通达,户户好庄园。

2021建党一百周年小学生诗歌二一自南湖劈浪行,红船一百壮征程。

栉风沐雨帆高举,伏虎擒鲸旗永擎。

担使命,记初衷,复兴重戏唱民生。

率民抗疫先锋队,漫卷锤镰映日红。

2021建党一百周年小学生诗歌三南湖一舸,悬帆破浪济沧海;

北极七星,引路冲霄照九州。

2021建党一百周年小学生诗歌四红色——七彩世界中最壮丽的颜色,

给我的生命注入了永恒的力量。

红色——人们心目中最崇高的颜色,

为我的人生旅途指引前进的方向。

国旗的颜色是红色,

党旗的颜色是红色,

革命者的鲜血是红色,

_员的一生也应该是红色。

我曾记得:

孩提时代最珍爱的红领巾,

迎着初升的太阳,在胸前飘扬。

“誓做共产主义接班人”,

滚滚热流在心中荡漾;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憧憬着未来的幸福和希望。

我还记得:

青年时代最引以为自豪的共青团徽,

沐浴着党的雨露,在胸前闪光。

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满腔热血在身上流淌;

干革命,永远跟着党走,

是我追求的理想。

我更记得:

面对党旗高举右拳庄严宣誓,

一生中最难忘最激动的时光。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的宗旨时刻铭记心间。

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忠贞不渝,

是我坚定的信仰。

啊,红色,我执着钟爱的颜色,

像火炬炽热的光芒,

为投身教育事业的我增添无限风光!

啊,红色,我衷心赞颂的颜色,

凝聚成我永远不变的情结,

用热血谱写生命的华章……

2021建党一百周年小学生诗歌五您是一面旗帜,又是一个整体,

是您把镰刀铁锤高高举起,

因为您代表中国工农。

那一年的“七一”,

我举起右手面对您宣誓,

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从此我就是您的儿女。

年年“七一”我总把历程回忆。

难忘那:

旧中国的“三座大山”,

神州大地满目疮痍,民不聊生。

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

送来了马列主义。

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从南昌城头的枪声到井冈山的烽火;

从“五次反围剿”到_八年赶走侵略者;

从“三大战役”到打败_蒋家王朝。

二十八年的浴血奋战:

二十八年的前仆后继,

千百万党的好儿女用鲜血和生命,

换来了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的这一天,

_成立了!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您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难忘那,

人民翻身做主人,

祖国建设日新月异。

十三个“五年”规划,

您带领人民绘就崭新蓝图,

如火如荼、如歌如泣,

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迈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

继往开来小康社会步步实现。

科学发展经济腾飞国立强,

和谐社会国富民强地位高。

一百年来的理想信念,

一百年来的纲领路线,

只为中华民族的振兴,

只为祖国强盛人民幸福。

一百年的日月星辰,

一百年的艰苦奋斗,

洒满了_人泪水和汗水,

映红了共和国的希望与愿望。

“没有_就没有新中国”

一辈子都如醉如痴地唱,

赞美您啊,鲜红的党旗!

红色的征程诗歌 第4篇

抚今追昔感万端

难忘一百年前

南湖红船明星启

革命烽火神州燃

镰刀斧头旗高悬

工农联盟领头雁

为有牺牲多壮志

扳倒头上三座山

马列理论联实践

与时俱进掌航船

改革开放搞建设

大国地位已彰显

同心共筑中国梦

国强民富史无前

永远跟随_

幸福生活万万年

红色的征程诗歌 第5篇

红色旅游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形式,通过一系列的革命遗址、革命家故居、纪念馆等,为游客提供重温历史、红色教育及旅游休闲的综合旅游服务。作为中国文化旅游市场的一部分,红色旅游除了以优质的旅游设施和服务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外,更重要的是要以高质量的旅游文本向游客介绍红色旅游景点的景观、历史、当地的风俗习惯和特有文化。

二、红色旅游文本的特点

红色旅游文本涉及的范围广泛,包括旅游宣传册、旅游广告、导游手册、景点介绍、地图、指示标等等。这些资料文本由于涉及到中国_的历史、名人轶事、楹联古诗等富含中国特色文化的内容,有其独有的特点。

(一)叙事性强

虽然大部分红色旅游景点深处秀丽的山区,让游客领略当地迤逦的自然美景,但是旅游文本中鲜有对自然风景的描写。大量的红色旅游资料“以描写革命人物、记载革命事件、叙述革命历史的人文景观为主,而这些描述大多语言平朴,言简意赅,叙事性、介绍性较强”。[1]

例1. 打响第一枪: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在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及、叶挺、、等领导下,起义部队按照预定的部署,向驻守南昌的敌军发起猛烈进攻,经过4个小时激烈战斗,取得了胜利。

这段话是典型的旅游文本,具有很强的叙事性。整段话平铺直叙地介绍了1927年南昌起义的革命过程,没有其它景点典故叙述的跌宕起伏或神秘浪漫,且用词简洁。翻译这类文本时,为了更好的传达原文中的内容和风格,适合保留原文的细节信息。

(二)政治敏感度高

红色旅游文本在讲述历史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人名和机构名称,而且革命事件大多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这些细节信息具有很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意义,有助于读者和游客还原事件,更深地体会革命活动所代表的红色革命精神。所以,译者对于这些细节的信息要做到精确,深入挖掘这些故事,正确传达这些内容体现出的政治和历史意义。

例2. 1927年春夏之交,正当_的北伐战争节节胜利,工农运动蓬勃发展之际,、集团相继背叛革命,血腥屠杀_人和革命群众,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到了惨重失败。

“_”和“”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重大的党派,“”“”在中国是非常敏感的两个人名,“北伐战争”也在中国革命史上描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表达都具有很高的政治敏感度,译者在翻译时需要了解历史本质,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三) 内容包罗万象

红色旅游景区不仅仅是光宣传革命思想。红色旅游文本包罗万象,内容涉及人文历史、古典文化、楹联诗歌、社会风俗等等。如果译者不熟悉这些广泛的信息内容,译本就不可能正常发挥其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更有甚者会误导游客,造成不必要的误解或冲突。

例3. “笔架凌霄二古塔,云龙双清古桥横”,千年的历史给瑞金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唐代古城墙遗址、青龙陶窑址,庞大的密溪、凤岗古建筑群。

这段瑞金的解说词用一句工整对仗的诗歌生动地描写了二古塔和云龙、双清两座桥的雄伟气势。在许多红色景区,都有歌颂革命活动和烈士的诗歌和对联,译者处理得当能更好地帮助外国游客在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美韵味,同时更透彻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意义。

三、读者期待视野

红色的征程诗歌 第6篇

【关键词】殷夫;《孩儿塔》;红色鼓动诗

殷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诗人,获得了诗坛极高的荣誉。建国以来,研究者推崇的是殷夫后期的革命诗歌,大多数研究者都把关注点都放在了“红色鼓动诗”上,只截取这一部分对殷夫进行考察,对以《孩儿塔》为代表的前期诗歌则大多持批评的态度。但后来随着时代风气的转移与学术兴趣的更替,对殷夫诗歌的研究日益减少,研究者更多的也是肯定前期的作品,对“红色鼓动诗”的评价则变低。但是,不管是哪个时期,研究者都没有把殷夫当作一个整体来考察,缺乏对殷夫作整体考察从而树立起一个完整形象的研究。本文力图去解读殷夫诗歌创作的整一个过程,从中寻找前后期诗歌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殷夫的完整形象。

一、“生命的曲线”:《孩儿塔》的精神世界

我们知道,爱情是人类生活中最普遍、最自然、最珍贵也是最亲密的感情,是人生的两大支柱之一,没有对亲人情人的爱就不可能有对祖国和民族的爱。

在殷夫短暂的诗歌创作生涯中,爱情诗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好些都是对爱情直接的吟唱,既有初恋时的朦胧与欣喜,有热恋时爱情中的矛盾与磨合,也有失恋后的感伤与孤寂,它们都充满了摄人魂魄的艺术感染力。[1]因而殷夫在诗集自序《“孩儿塔”上剥蚀的题记》里说:“我的生命,和许多这时代中的智识者一样,是一个矛盾和交战的过程,啼、笑、悲、乐、兴奋、幻灭……一串正负的情感,划成我生命的曲线;这曲线在我的诗歌中,显得十分耀眼。” [2]

殷夫的爱情诗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他总是从自己的人生感受出发,把真实的情感熔铸于诗歌当中,他的早期情诗主要表现诗人初恋时候的稚气、欣喜和羞涩,“我们同坐在松底溪滩/ 剖心地,我俩密密倾谈。”“我们同数星星/ 笑白云多疏懒。”(《呵,我亲爱的》)天真甜蜜的情态跃然于纸上。

在殷夫的诗歌中,有一个一再出现的真姑娘(或者叫F姑娘),如《宣词》、《致F》、《别的晚上》、《给――》、《死去的情绪》等都是写给这位真姑娘的,据丁景唐先生的考证:1936年夏天,这位真姑娘(原名盛淑真,后改为孰真)经殷夫二姐夫徐素云介绍后曾与殷夫通信来往二年之久。1928年秋,真姑娘应徐素云之邀前往象山县立女子完全小学任教,始与殷夫见面交谈。不久闲言蜚语遂起,殷夫母亲坚决反对这门亲事,使他们的恋情不能发展,两年后真姑娘含恨离开了象山。[3]经这段爱情波折的年轻诗人在心灵深处留下了痛苦而又难忘的印痕,使他的诗一度染上了失恋后的孤寂、抑郁和伤感的情调:只好似两粒小星/ 流浪中熬够清冷/ 魅的影浮舞/ 叹息、哭泣、难慰心情/ 孤单的时辰/ 用微相视/ 我说我的,你,你的心/ 怜悯的柔丝连系我们。(《宣词》)

最令人难忘的还是殷夫在革命与爱情发生矛盾时所作出的抉择。诗人一方面表达了对爱情的深切渴望与苦苦追求:“F哟,我何时得再见你呢?/ 我纯洁的初恋哟,/ 你是东方的Beatrice,/ 我何时得见你于梦的天堂。”(《给――》);另一方面作为一个革命者,殷夫充分认识到自己面临的巨大危险,他不愿给自己心爱的人留下痛苦,留下遗恨,因此他又时刻准备为革命而牺牲爱情,如《致纺织姑娘》中诗人在对纺织姑娘的爱慕崇敬赞美之情达到了高潮时,笔锋一转,诗情急转而下:我,呵,孱弱的孤儿/ 世界所遗的困狼,/ 前途是:灾难、死灭,/ 我不能与人幸福分享。这样的一种抒情的结构,不仅吻合了诗人自己独特的情感生活,同时也是人世间普遍的不幸,有情人终成眷属,难矣。

《孩儿塔》里除了爱情诗以外,其余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对故乡的怀念,对母亲的讴歌。如《我还在异乡》一诗;第二类是对现实黑暗的揭示,如《梦中的龙华》、《现在》和《人间》等;在殷夫的眼中,现实充满了谄媚和虚伪,没有真诚和自由,无情地撕去人间的伪装。第三类是诗人个人情怀的坦露,对高洁人格的礼赞和对美好未来的渴慕。如《清晨》一诗。

从《孩儿塔》中我们可看出这本诗集透露出殷夫敏感内向的气质特征。因为敏感,才会对外在各种刺激做出激烈的反应,引发剧烈的心理波动;因为内向,他的诗歌充满了倾诉、自省和自责,甚至带有自我折磨式的病态。这种气质促成了殷夫诗歌特殊的艺术追求,即以展示心灵图像为创作的目标。因此,殷夫很少对外在景观作客观描述,而是将一切溶解于心灵之中,进行重组与再塑。[4]

二、“红色的狞笑”:特殊时代的特殊文本

鲁迅对殷夫诗所给予的高度评价为更多人所熟知:“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5]

评价殷夫的“红色鼓动诗”,必须回到历史的现场。殷夫的“红色鼓动诗”,风格粗犷磅礴,这与诗人当时的生活有关,那时他已经通过学习革命理论和参加现实的革命斗争,坚定地树立了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他坚信革命必然胜利。

他的“红色鼓动诗”的代表作是《在死神未到之前》。诗人在_的油灯下一夜之间写下这催人泪下的诗,他在诗中唱出了自己对青春的惜别:“我十七年的生命,/ 象漂泊的浮萍,/ 但终于要这样的,/ 这样的埋葬了青春!”“我十七年的青春,/ 这槁枯的灰尘,/ 消灭了,消灭了,/ 一切将随风散陨!”……

殷夫的“红色鼓动诗”《血字》和《我们的诗》代表着1930年代鼓动诗所达到的高度。它书写了当时革命者的方方面面,从游行到开会,从个别的场面到概括人的神貌,从具体的行动到精神气质,都写出了那个时代的特质。红色鼓动诗,是浓烈的革命思想感情、高强度的宣传煽动性、激动人心的节奏、大众化的语言的有机统一,在平常且貌似浅显的诗句后面,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红色鼓动诗”是特殊时代的特殊文本,对它的评价也应该与对平常的文学有所不同。殷夫用它记录了特殊时代的自我精神的历程,是一个时代真实的心灵史。

三、“阴面的果实”:正负情感的矛盾融合

正因为有了前期创作的探索尝试,殷夫才逐步形成了诗人的气质,才会出现1929年的第二个创作高峰。或许有人会说前期诗歌技巧尚有稚嫩不圆熟之处,但这正如后期诗歌同样有直露的缺点一样,我们对任何作品都不能过于求全。“美丽的抒情诗”和“红色的鼓动诗”是殷夫创作道路上两座风格迥异的高峰。我们要完整而又全面的看待这两个不同的创作时期,才能对殷夫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建构一个丰满的殷夫形象。

“这里所收的,都是我阴面的果实。”殷夫所言的,“正面情感”是指对现实的揭露反抗,以及由爱情的忠贞升华而来的对光明自由的追求,而“负面情感”则指诗中表现的苦闷、彷徨、孤独甚至绝望的一面。

有一些论者将《孩儿塔》时期的殷夫与创作“红色鼓动诗”时期的殷夫截然分开,这是与事实相违背的。殷夫的确不再如《孩儿塔》那样不断倾诉自己的苦闷忧伤,但并不等于内心只剩下了斗争反抗,譬如在1929年,殷夫既写了悲壮激越的《血字》,又写了如《幻象》、《夜的静》等低沉徘徊的作品;“红色鼓动诗”与《孩儿塔》中的诗在表现对象与艺术的取舍方面都有了重要的转变,但仍有其内在的承接相通之处,是累积与发展的关系。

结 语

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殷夫的诗歌对于中国现代诗坛的开拓和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他作为新诗的继承者和实践者,用自己极度燃烧的青春岁月歌颂了一代人的情感和思想。殷夫在《孩儿塔》里划出属于自己的生命曲线;在特殊时代绽放“红色的狞笑”;正负情感融合建构一个完整的自我;这些让殷夫这样一位生于浙东的诗人,谱写出一支支催人泪下之曲,一首首振奋人心之歌。他的诗歌展示了那个年代的悲哀与抗争,诉说了那个时代人民的苦难,人民的战斗,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他的生命历程与创作道路,对当下的精神建构与文学创作具有宝贵的启示。

【参考文献】

[1]邢芳芳.“仅我消逝的一面,就够你享用一生”――试论殷夫诗歌的美学特色[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1(02).

[2]殷夫.“孩儿塔”上剥蚀的题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1.

[3]王嘉良,金汉.现代浙籍作家论丛[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173-174.

红色的征程诗歌 第7篇

《有一首歌》

有一首歌,在大地上传播,在阳光里穿梭;有一首歌,在脉管里流淌,在心里头铭刻;这首歌的名字叫做--《没有_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歌词铿锵有力,旋律气势磅礴;这首歌,

是照亮心灵的灯,是点燃信念的火;这首歌,是吹沸热血的风,是酿造蜜汁的果;这首歌,曾被大风搓揉,曾被暴雨打磨;这首歌,愈搓愈加光亮;愈磨愈是闪烁;这首歌,唱了半个世纪,愈唱愈加鲜活;这首歌,

植根几代人的心灵,在代代人心上蓬勃……这首歌

在我们心上活着;它融入我们的生命,融入我们的血液;有了它,

生活就会充满色彩;有了它,

生命就会充满蓬勃……这首歌,内涵极其丰富;值得一生咀嚼;这首歌,

告诉我们一个真理--没有_,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的一切;是党,推翻三座大山,人民才尝到翻身的'喜悦,是党,领导改革开放,富裕才走进百姓生活;是党,倡导西部开发,戈壁才崛起新城座座;唱着这支歌,

我们又听到祖国的吩咐;唱着这支歌,耳畔又响起党的嘱托;我们会接过革命的红旗,我们会挑起父辈的大业;我们会让未来的世界,充满鸟语花香;

我们会把一个个日子,烹制成香甜可口的音乐……有一首歌,照亮我们的岁月;芬芳我们的生活;有一首歌,鼓起理想的风帆;填平征途的沟壑;有一首歌,越唱眼睛越亮;越唱心胸越阔;它是前进时的火炬它是焦渴时的清波;它是沉闷时的惊雷,它是迷路时的星座;它是心上的一轮明月,它是生命之树的一片绿叶;这首歌的名字叫做--《没有_就没有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