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卷耳全文拼音版(共5篇)

诗经卷耳全文拼音版 第1篇

(1)采采两句:采采,不断的采;另一说,采采,茂盛貌。卷耳,即苓耳。形如鼠耳,叶青白色,白华细茎,蔓生。可食,但滑而少味。盈,满。顷筐,浅筐。这两句说,虽不断地采着卷耳,但仍不能采满一浅筐;以形容其忧思之深。

(2)寘,同“置”。周行,周的行列。行,疑指军行。这句说,我所怀念的人,被置于周的军队中。一说,周行,大路;彼,指顷筐;寘彼周行,把顷筐放在大路边。

(3)陟,攀登。崔嵬,《毛传》说是覆盖着石子的土山。《尔雅》则说是覆盖着泥土的石山。

诗经卷耳全文拼音版 第2篇

朝代:先秦

cǎi cǎi juǎn ěr,bù yínɡ qǐnɡ kuānɡ

采 采 卷 耳,不 盈 顷 筐

jiē wǒ huái rén,zhì bǐ zhōu hánɡ

嗟 我 怀 人 ,置 彼 周 行

zhì bǐ cuī wéi,wǒ mǎ huī tuí

陟 彼崔 嵬 ,我 马 虺 隤

wǒ ɡū zhuó bǐ jīn léi,wéi yǐ bù yǒnɡ huái

我 姑 酌 彼 金 罍 ,维 以 不 永 怀

zhì bǐ ɡāo ɡānɡ,wǒ mǎ xuán huánɡ

陟 彼 高 冈 ,我 马 玄 黄

wǒ ɡū zhuó bǐ sì ɡōnɡ,wéi yǐ bù yǒnɡ shānɡ

我 姑 酌 彼 兕 觥 ,维 以 不 永 伤

zhì bǐ zū yǐ,wǒ mǎ tú yǐ,

陟 彼 砠 矣,我 马 瘏 矣,

wǒ pú pū yǐ,yún hé xū yǐ

我 仆 痡 矣,云 何 吁 矣

采了又采卷耳菜,采来采去不满筐。

叹息想念远行人,竹筐放在大路旁。

登上高高的石山,我的马儿已困倦。

我且斟满铜酒杯,让我不再长思念。

登上高高的山岗,我的马儿多踉跄。

我且斟满斗酒杯,但愿从此不忧伤。

登上高高的山头,我的马儿已难行。

我的仆人疲困不堪了,多么忧伤啊。

(1)采采两句:采采,不断的采;另一说,采采,茂盛貌。卷耳,即苓耳。形如鼠耳,叶青白色,白华细茎,蔓生。可食,但滑而少味。盈,满。顷筐,浅筐。这两句说,虽不断地采着卷耳,但仍不能采满一浅筐;以形容其忧思之深。

(2)寘,同“置”。周行,周的行列。行,疑指军行。这句说,我所怀念的人,被置于周的军队中。一说,周行,大路;彼,指顷筐;寘彼周行,把顷筐放在大路边。

(3)陟,攀登。崔嵬,《毛传》说是覆盖着石子的土山。《尔雅》则说是覆盖着泥土的石山。

《卷耳》是一篇抒写怀人情感的名作。其佳妙处尤其表现在它匠心独运的篇章结构上。旧说如“后妃怀文王”“文王怀贤”“妻子怀念征夫”“征夫怀念妻子”诸说,都把诗中的怀人情感解释为单向的;另外,日本的青木正儿和中国的《诗经》专家孙作云还提出过《卷耳》是由两首残简的诗合为一诗的看法。这些看法反映出对《卷耳》篇章佳妙布局认识不足的缺陷。

《卷耳》四章,第一章是以思念征夫的妇女的口吻来写的;后三章则是以思家念归的备受旅途辛劳的男子的口吻来写的。犹如一场表演着的戏剧,男女主人公各自的内心独白在同一场景同一时段中展开。诗人坚决地隐去了“女曰”“士曰”一类的提示词,让戏剧冲突表现得更为强烈,让男女主人公“思怀”的内心感受交融合一。首章女子的独白呼唤着远行的男子,“不盈顷筐”的卷耳被弃在“周行”——通向远方的大路的一旁。顺着女子的呼唤,备受辛苦的男子满怀愁思地出现;对应着“周行”,他正行进在崔嵬的山间。一、二两章的句式结构也因此呈现着明显的对比和反差。第三章是对第二章的复沓,带有变化的复沓是《诗经》中最常见的章法结构特征,这种复沓可以想象为是一种合唱或重唱,它强有力地增加了抒情的效果,开拓补充了意境,稳定地再现了音乐的主题旋律。第四章从内容分析仍是男子口吻,但与二、三章相差很大。这类《诗经》中经常用的手法称为单行章断,比如《召南·采蘩》《召南·行露》《周南·葛覃》《周南·汉广》《周南·汝坟》等诗中都有此类手法。这类手法是合唱形式的遗存,可以想像这是幕后回荡的男声合唱。其作用是渲染烘托诗篇的气氛,增强表演的效果。

《卷耳》的语言是优美自然的。诗人能够熟练地运用当时的民谣套语。《周易·归妹三·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女承筐,无实”正与《卷耳》首句“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对应。把民谣用作套语,像一个套子一样放在诗章句首,为诗奠定韵脚、句式的基础和情感思绪的习惯性暗示,这是《诗经》的起兴手法的一例。诗人善于用实境描画来衬托情感。旅途的艰难是通过对山的险阻的描摹直接反映出来的:诗人用了“崔嵬”“高冈”“砠”等词语。而旅途的痛苦则是通过对马的神情的刻画间接表现出来的:诗人用了“虺隤”“玄黄”“瘏矣”等词语。而描摹山、刻画马都意在衬托出行者怀人思归的惆怅。“我姑酌彼金罍”“我姑酌彼兕觥”,以酒浇愁,便是正面对这种悲愁的心态提示。全诗的最后是以一种已类化的自问自答体收场的:“云何?吁矣!”它既是对前两章“不永怀”“不永伤”的承接,也是以“吁”一字对全诗进行的总结,点名“愁”的主题,堪称诗眼。

怀人是世间永恒的情感主题,这一主题跨越了具体的人和事,它本身成了历代诗人吟咏的好题目。《卷耳》为中国诗歌长河中蔚为壮观的一支——怀人诗开了一个好头。其深远影响光泽后世。徐陵《关山月》、张仲素《春归思》、杜甫《月夜》、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元好问《客意》等抒写离愁别绪、怀人思乡的诗歌名篇,多多少少体现了与《卷耳》一脉相承的意味。

诗经卷耳全文拼音版 第3篇

采了又采卷耳菜,采来采去不满筐。

叹息想念远行人,竹筐放在大路旁。

登上高高的石山,我的马儿已困倦。

我且斟满铜酒杯,让我不再长思念。

登上高高的山岗,我的马儿多踉跄。

我且斟满斗酒杯,但愿从此不忧伤。

登上高高的山头,我的马儿已难行。

我的仆人疲困不堪了,多么忧伤啊。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整理的3篇《《诗经·卷耳》拼音版原文及译文》,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虎知道。

诗经卷耳全文拼音版 第4篇

佚名〔先秦〕

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

嘒彼小星,维参与昴。肃肃宵征,抱衾与裯。寔命不犹。

《国风·召南·小星》是西周现实主义诗集《诗经》里的一首。为先秦时代的民歌,体现了当时社会环境下的役夫之悲。全诗二章,每章五句,每章的前两句主要是写景,但景中有情;后三句主要是言情,但情中也复叙事,所谓情景交融说的就是这个。

第一章之前两句云:“嚖彼小星,三五在东。”姚际恒所谓:“山川原隰之间,仰头见星,东西历历可指,所谓戴星而行也。”

征人奔走,为赶行程,凌晨上道。忽见小星,三五在天,睡眼惺忪,初亦不知其星何名也。言在东者,东字与公、同趁韵,不必定指东方。第二章云:“嚖彼小星,维参与昴。”征人睡梦才醒,故初见晨星,不知何名。继而察以时日,然后知其为参星与昴星。第一章只言小星,三五在东,不言星名;第二章既说小星,又说乃参乃柳,这就是诗分章次的道理。诗虽写景,而情亦隐见其中。

诗之每章后三句主要言情者,第一章云:“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夙夜”旧释“早夜”,“日未出,夜未尽,曰早夜”。夙夜或早夜都不是两字平列,而是上字形容下字的偏正结构。征人天不明即行,可见其不暇启处,忙于王事。《北山》诗云:“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可见同为“王臣”,同为“职司”,工作并不相等,遭遇并不相同。第二章后三句云:“肃肃宵征,抱衾与裯,寔命不犹。”改第一章的“夙夜在公”为“抱衾与裯”。又改“同”为“犹”。改“同”为“犹”者换字叶韵。改言“抱衾与裯”者,则由于上章之“夙夜在公”,凌晨上道,弃室家之好,“抛衾与裯”也。“夙夜在公”是“抛衾与裯”之因,“抛衾与裯”是“夙夜在公”之果。文心极细,章序分明。征人之“不已于行”,较之“息偃在床”者,是“寔命不犹”。写役夫之悲,真是词情并茂。

诗经卷耳全文拼音版 第5篇

朝代:先秦

cǎicǎijuǎněr,bùyínɡqǐnɡkuānɡ。

采 采 卷 耳,不盈 顷 筐 。

jiēwǒhuáirén,zhìbǐzhōuhánɡ。

嗟 我怀 人 ,置 彼周 行 。

zhìbǐcuīwéi,wǒmǎhuītuí。

陟 彼崔 嵬 ,我马虺 颓 。

wǒɡūzhuóbǐjīnléi,wéiyǐbùyǒnɡhuái.

我姑酌 彼金 罍 ,维 以不永 怀 。

zhìbǐɡāoɡānɡ,wǒmǎxuánhuánɡ。

陟 彼高 冈 ,我马玄 黄 。

wǒɡūzhuóbǐsìɡōnɡ,wéiyǐbùyǒnɡshānɡ。

我姑酌 彼兕觥 ,维 以不永 伤 。

zhìbǐzūyǐ,wǒmǎtúyǐ,

陟 彼砠矣,我马瘏矣,

wǒpúpūyǐ,yúnhéxūyǐ。

我仆痡矣,云 何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