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园不值》诗歌赏析 第1篇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yīng lin jī chǐ yn cāng ti,
小扣柴扉久不开。
xiǎo ku ci fēi jiǔ b kāi。
春色满园关不住,
chūn s mǎn yun guān b zh,
一枝红杏出墙来。
yī zhī hng xng chū qing li。
翻译:
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
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你看,那儿有一枝粉***杏花伸出墙头来。
注释:
①游园不值:我在游园时没有遇到主人。古时游园,是游私园,和后世的不同。这里是说没有进园游赏。
②应:应该。怜:爱惜。
③屐齿:木屐(一种木质的鞋,鞋底有横木齿。)底的锯齿,可以防滑。
④苍苔:青苔。
⑤小扣:轻轻地敲。
⑥柴扉:用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赏析:
此诗所写的大致是江南二月,正值云淡风轻、明媚的时节。诗人乘兴来到一座小小花园的门前,想看看园里的花木。他轻轻敲了几下柴门,没有反响;又敲了几下,还是没人应声。诗人猜想,大概是怕园里的满地青苔被人践踏,所以闭门谢客的。诗人在花园外面寻思着,徘徊着,很是扫兴。他在无可奈何、正准备离去时,抬头之间,忽见墙上一枝盛开的红杏花探出头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从一枝盛开的红杏花,领略到满园的春色,感受到满天绚丽的春光,总算是不虚此行了。
——《游园不值》诗歌赏析
《游园不值》诗歌赏析
《游园不值》诗歌赏析 第2篇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中心思想:
赏析:
_大概是院子的主人爱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轻轻地敲柴门,好久也没人来开门。满园子的春色是柴门关不住的,一枝枝开得正旺的红杏伸到墙外来了。_“满园”两句,或实写景致,或暗喻所访之人德行(满园春色)既为己所知见(一枝红杏),久之必为人所知。
鉴赏: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游园不值》诗歌赏析 第3篇
【教材分析】
【教学要求】
1、知识与能力:
⑴ 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山的知识。
⑵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想像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⑶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⑴ 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游园不值》诗歌赏析 第4篇
兹有_ __同学于_ __年_ _月__ _日至_ _年_ 月___日在_ __实习。
该同学实习期间主要在我行市场营销部处实习,主要学习对企业放贷款业务等简单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从事企业资料的整理与报表录入等工作。
该学生实习期间工作认真,在工作中遇到不懂的地方,能够虚心向富有经验的前辈请教,善于思考,能够举一反三。作为金融专业的学生,在工作中表现出了扎实的金融理论功底,对负责的工作表现出极大的责任心,并做到了学以致用,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体现出了从事金融工作所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品质。同时,该学生严格遵守我行的各项规章**,实习期间未曾出现无故缺勤、迟到早退现象,尊敬实习单位人员,并能与我行同事和睦相处,与其一同工作的员工都对该学生的表现予以肯定。
特此证明。
_________(实习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游园不值》诗歌赏析 第5篇
一、谈话揭题,激**趣
新课开始,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国有哪些名山吗?(生答后师揭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介绍黄山的课文,题目叫《黄山奇石》。(师板书课题,学生读题,师据题设疑)看了这个题目,同学们想问哪些问题呢?(黄山在哪里?黄山是怎样的?黄山的奇石又是怎么样的?)学生为了弄懂这些问题,就会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情趣。
二、看图识文,训练观察
当学生进入急切求知情境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彩图的作用,借助画面中的具体鲜明的形象,采用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启发学生抓住景物特点进行观察,了解图意,感知文意,具体可这样引导:首先观察第一幅黄山整体景观彩图,提示学生边看边想:图上画了些什么?这个地方的风景怎么样?使他们初步了解黄山有陡峭的山峰,茫茫的云海,苍翠的树木,一派壮美秀丽的景色;然后分别观察第二、三、四幅黄山“怪石”的彩图,启发学生从整体入手,看看每幅图上的主要景物像什么?次要景物有哪些?如观察第二幅图时,可问学生:这幅图主要突出了什么?(山顶的大石头)你们说,这块石头像什么?(像大桃子)它所在的位置像什么?(大石盘)教师再指着远方起伏的山峦,问:我们为什么不能清晰地看出远处连绵不断的山峰的样子呢?(因为大雾弥漫)远山近雾,如同仙境一般,所以人们给形似桃子的岩石取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名字叫——(生:仙桃石)。每幅图都看完了,再让学生一幅一幅依次连起来观察一遍,了解它们与整个黄山景观的联系,初步感知那些怪石的确十分有趣。而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图意和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通读课文,边读文边对照彩图,了解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分别讲什么?哪几段和彩图相对应?分别和哪幅图对应?哪些段没和彩图对应?
三、图文结合,训练语言
图文结合,用形象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是教好看图学文的关键。因此,在学生看懂图意,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即引导他们图文对照,逐段细读课文,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第一自然段可围绕“这段课文是怎样介绍第一幅彩图的”这个问题进行引导:
①指名读这段课文,并思考这段写了几句话,每句写什么?
②理解第一句着重明确:
A。黄山在哪里?(出示地图,找位置)
B。怎样的地方可称“风景区”?(学生说“风景区”,“区”字前面还可以搭配什么词是指什么地区的?如:游览区,住宅区等)
C。我国的风景区很多,黄山风景区很有名,句中哪个词告诉了我们?(学新词“闻名”)句中的“中”和“外”各指哪里?
③理解第二句主要弄懂:
A。句子中的“那里”指的是哪里?
B。黄山风景区景色怎样?句中哪个词告诉我们?(借图释“秀丽神奇”)
C。这清秀美丽,非常奇妙的景色中,什么最有趣?你从句中哪个词看出来的?(学生说“尤其”,“尤其”可以换成哪个词,表示相同的意思?如:特别)
④小结本段内容并按课后习题3(1)的形式进行引读,加深理解句与句间的联系和两句话的意思。
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四个景点,叙述的方式基本相同。教学时,可采取举一反三的方法,先指导读文第二段:点叫(仙桃石),这块奇石落在(石盘上),它像个(大桃子)。
再引导学生按第二段“读读文,看看图”的读书方法自学第三、四、五段,边读边画边填好下表后几个空横栏,并汇报自学情况。
在汇报交流时,注意启发学生结合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如:通过“抱、蹲、望”等词感受猴子观海的形象,抓住“陡峭”体会山峰的险峻;通过与翻滚的大海比较,明确“翻滚的云海”的样子。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理解只有文没有图的内容。如第四段“仙人指路”,可以让学生想象屹立在“高高的山峰上”的岩石的样子,把“伸着手臂”的样子同“指路”联系起来,把“远远望去”同山峰的云雾缭绕联系起来,想象出如同在仙境中一位仙人为游人指示方向,“仙人指路”的名称由来就迎刃而解了。同样,那些在第六段中没有详细描述的“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奇石,伴随着学生丰富想象,在他们头脑中也会出现栩栩如生的画面,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深刻理解这些内容。
四、赏图诵文,训练朗读
《游园不值》诗歌赏析 第6篇
关键词:古典艺术;旅游功能;经济价值;历史研究;博物馆
德国古典学家黑格尔曾经说:“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对于当代社会中古典艺术存在的原因,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人的感官及精神需求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每一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不断的重复排列,巨变的现实给人们带来了空前的心理压力,因而在现实生活中焦虑、抑郁、压力成为困扰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在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的今天,时常需要在紧张的生活中放缓脚步,缓解身心压力。而中国古典艺术讲究的是和谐的观念和诗情画意的观念,以富有古典艺术元素的古典园林为例,存在于园林中的文字、雕塑、绘画等艺术元素的巧妙组合,以诗情画意的表现形式贯穿于园林中,通过在园林内堆山叠水,理花葺木所造就的是一种意境,它使人游赏间禁不住感到心旷神怡并与自然沟通,使自然美景得到升华从而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这种综合性的艺术手段造就了人们获得理想美的意境。
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众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成为世界性的一种活动。古典园林的旅游功能,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丰富的审美意趣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得中国古典园林具有强大的旅游吸引力与旅游开发价值。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人文旅游资源,以它的审美特征和独特的艺术创意吸引着中外游客,在我国的旅游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所以,从经济价值的角度来说,古典园林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此外,城市中具有古典元素的古镇、商业街,同样具有古典艺术的氛围并且具有旅游的功能,如成都的锦里、宽窄巷子,具有中国古典艺术的元素,在城市中构建了一个可以营造古典艺术氛围的环境,吸引广大市民在闲暇之时来 到这里消遣、消费。因为大多数时候,由于时间和经济等原因,大众不可能做到在想离开城市去旅行的时候就离开,所以这种在城市之中具有古典元素的环境会吸引广大市民的到来。
三、历史文化研究的需要
古典园林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也是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存在于其中的各种雕刻、装饰、花木寓意等,储存了大量的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及其深广,是研究古代民俗的实物资料。园中汇集保存完好的中国历代书法家名迹,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是做历史研究的凭证。因此,从古典园林中了解当时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征和变化,是研究社会发展史的实物资料,其本身起着博物馆的作用。
清代皇家园林颐和园,现今保存园内的文献档案、文物收藏,记录了中国封建社会由鼎盛辉煌走向衰落灭亡的历史。颐和园保存的纸绢类文物数量众多,根据尺码和内容分别张贴悬挂于殿堂的指定位置,与店内其他装修、陈设一起构成了晚清皇家宫苑生活的真实场景和历史面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些资源是后人在史料档案中难以寻觅的。这些藏品对我们探讨清末御用绘画、装饰材料,研究清光绪时期,慈禧专权操纵下“画院”的编制、职能、制度、机构等诸多方面,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能够起到重要的凭证作用和揭示相关历史的作用,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四、结论
人的感官及精神需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历史文化研究的需要,这三点原因是当代社会中古典艺术存在的原因。随着中国社会在工业化途中的行进、商业经济意识的普遍渗透,随着文化全球化迅速展开,中国现代的艺术精神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化,流行文化之潮的涌动,工具理性、技术主义的扩张,功利主义的泛滥,在艺术的领域中产生了许多负面的效应。因此,古典艺术存在于当代社会中有着重要意义。古典艺术存在于当代社会的理由,能让我们更加了解古典艺术的各种功能,有助于生活在当代的我们学会如何去面对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一米范文范文为大家带来的8篇《《游园不值》古诗赏析》,能够帮助到您,是一米范文范文最开心的事情。
《游园不值》诗歌赏析 第7篇
【关键词】古典园林,建筑美,顺应自然
中国传统建筑是以木构框架为结构主体,带有繁复屋顶的群体建筑,它那特别的布局形式、组合方式与造型特征是旅游者很感兴趣的赏景对象。
中国传统建筑以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的文化个性、高度的鉴赏价值、强烈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的中外游客。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
(1)先秦及秦汉时期此时期或可称为“自然时期”,是从“固”到“苑”的发展时期,约相当于距今三四千年的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殷商西周时代,据有关典籍记载,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天子、诸侯都有囿,只是范围和规格等级上的差别,“天子百里,诸侯四十”,这种最早期的“囿”到汉代有了新的发展,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山林的原始状态的存在,而是日趋专门化了,帝王们在这里建“宫”设“馆”,除了为游猎所需要,增添了寝宫殿宇生活设施,还配置了观赏植物、人工山水等景色,初步具有了“园林”性质,从汉代起它的名称也从古代的“囿”改称“苑”或“苑圈”了,著名的汉武帝的“上林苑”中,有“建章宫”,有“太液池”,周围数百里,盖起宫殿数十个,设置了“射熊馆”、“鹿观”、“虎圈观”等各种动物的圈观,并种植了各地送来的异树花木,如“核桃,,“紫纹桃”等等,不过此时尚处于中国园林发展初期,对于苑囿的布局布置,并无一定规划,仍较多地带有古“囿”的持猎趣味,建筑和山水的安排,也并不融洽有序,奇树异花的种植,只是猎奇罗列,虽然它有了某些园林的性质,开启了日后造园的新生面,总的说,仍是处于自然发展的时期
(2)唐宋时期这一时期是我国古典园林的形成时期,由汉代开端的中国园林发展进程,经过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到隋代统一中国的过渡,至唐代出现了一个兴盛的局面,由于疆域的扩大、经济的发达、民族的融合,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空前繁荣时期,和别的文化发展一样,园林发展中出现了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在苑囿的营建中注意了游乐和赏景的作用,如在殿宇建筑外,已注意到迭石造山,凿池引泉,布局关系也趋于融洽,使之形成优美的环境,发挥了休憩、游赏,甚至宴乐之功能,一是绘画技术的发展与造园艺术的发展的互相促进,如南朝梁・张僧怒擅长画山水,能“咫尺之间便觉万里之遥”,画家所提炼的构图、排列、层次和色彩,极大地丰宫了造园技巧,而且有的画家,自己就是一个杰出的造园专家,唐宋时期园林达到成熟阶段,官僚及文人墨客自建园林或参与造园工作,将诗与画融入园林的布局与造景中,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地主阶级的诗意化生活要求,另外,唐宋写意山水园在体现自然美的技巧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叠石、堆山、理水等。
(3)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全盛时一期,也是古典造园艺术的一个大总结,明清时期,园林艺术进入精深发展阶段,无论是江南的私家园林,还是北方的帝王宫苑,在设计和建造上,都达到了高峰,现代保存下来的园林大多属于明清时代,这些园林充分表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等,私家园林是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成就,如“沧浪亭”、“休园”、“拙政园”、“寄畅园”等等,同时在明末还产生了园林艺术创作的理论书籍《园冶》,它们在创作思想上,仍然沿袭唐宋时期的创作源泉,从审美观到园林意境的创造都是以“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为创造手法,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地位,园林中的建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成为造景的主要手段,园林从游赏到可游可居方面逐渐发展,大型园林不但摹仿自然山水,而且还集仿各地名胜于一园,形成园中有园、大园套小园的风格。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山、水、植物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当然也是风景式园林的构景要素。但中国古典园林绝非一般地利用或者简单地模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
(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法国的规整式园林和英国的风景式园林是西方古典园林的两大主流。前者按古典建筑的原则来规划园林,以建筑轴线的延伸控制园林全局;后者的建筑物与其他造园三要素之间往往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但是,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园林形式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把建筑美与自然美对立起来,要么建筑控制一切,要么退避三舍。中国古典园林则不然,建筑无论多寡,也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水、花木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突出彼此谐调、互相补充的积极的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消极面。
《游园不值》诗歌赏析 第8篇
[关键词] 无锡;诗词;教学开发;旅游规划
职业院校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导游、旅行社、景点计调、文案策划等工作。语文教学要特别注重地域教学资源的开发研究,融合专业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成为胜任旅游服务行业的应用型人才。
一、无锡诗词的教学资源禀赋
无锡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拥有风格多样、意境悠远的诗词文化资源。诗词资源区域分为:锡惠名胜风景区、寄畅园景区、蠡湖景区、太湖鼋头渚景区;可分为:名士文化诗词,以黄歇、李绅、陆羽、苏轼、秦观、李纲、邹迪光、清初词大家、无锡五状元和清康熙乾隆嘉庆三帝等为代表;名品文化诗词,以茶为代表,茶文化诗词可以分类为描写茶水、茶叶和茶具;名园文化诗词,如山水墅园、书院园林、诗社园林等。其中,以惠山寺和寄畅园最为典型;隐逸文化诗词,以泰伯、窦群、高攀龙等为代表。
二、诗词教学内容向专业渗透的“延伸式”教学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将语文的触须向专业延伸,依据不同专业的属性与学习需求,探求与专业学习的共同知识点以及与职业能力培养沟通的教学突破点,激发学生提升专业技能,这就是语文教学向专业学习渗透的“延伸式”教学,从而实现语文教学与专业技能学习最大限度的交融。在进行诗词教学时,可以延伸至无锡的地脉、人脉、文脉梳理和市场潜能分析。
三、 以职业目标为中心设计教学任务
当前,没有完全与职业教育专业培养相匹配的语文教材,所以就必须按照学生的职业目标来选取内容,设计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针对旅游专业学生的教学,必须以专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来设计课堂教学。可设计以下内容:
1、旅游规划教学的主题思路设计
(1)无锡旅游产业概况
无锡拥有非常丰富的自然风光和厚重悠长的历史底蕴,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区位优越,景色绝美秀丽,历史绵延悠长,号称一颗璀璨夺目的太湖明珠。改革开放之后的30多年里,无锡的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居于全国的前列。2009年度“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评比中无锡名列第7位。
文化旅游建设初具规模,倾力打造博览园、历史文化街区、古镇等为主要的文化旅游景区(点),进一步丰富了无锡文化旅游产品,强化了无锡旅游区域竞争力。
(2)诗词资源开发现状。
无锡诗词文学类型丰富、数量众多,但目前对无锡诗词文学侧重于从历史文化角度进行保护,重在对诗词文学进行搜集、整理和制成书面的出版物。在旅游开发的方面,与旅游的融合开发较不充分。仅仅局限于较浅层次的诗词吟诵和静态参观,旅游开发形式单一,没有形成成熟的开发模式。因此应该挖掘诗词文学更多的文化特性与旅游需求相结合,以将其融入到无锡文化旅游产品当中去。以旅游促进诗词文学的传承与创新,以诗词文学带动无锡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3)诗词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
首先,高品位原则。文化层次比较高的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要求是高品位的,这一点也表现在文学旅游上。对于诗词文学的思想内涵及载体设计须进行深度挖掘和创新设计。
其次,参与性原则。为了让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获得更多的回忆,在设计文学旅游产品时要注重创造多种体验方式,努力营造让旅游者全心投入的体验氛围。通过旅游者切身的感受和体会,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再次,原真性原则。诗词旅游的魅力在于让旅游者能够在诗词所描绘的场景中体验诗词本身、诗词的意境,感受诗人的足迹,这种环境氛围的营造必须尽量具有原真性,给旅游者一种真实的旅游体验。
(4)诗词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方法
首先,主题先行。文化主题是体验经济的灵魂。旅游规划者需要直接切入文化内涵,提炼出独特化、特色化的主题来,这样才能赢得旅游者的心。无锡诗词文学可以划分为若干有吸引力的主题,例如名士、名品、隐士等等。
其次,意像挖掘。主题是体验的基本,接着还需要创造令人难忘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进行再创造,自然能够触景生情、见形知神。诗词文学可围绕主题构建产品框架,最后载体化主题,成形于看得见摸得着的旅游产品。
再次,三位一体。诗词文化旅游开发要遵循从资源(Resource)、市场(Market)和产品(Product)“两极对立”和“三位一体”的视角去研究的基本思路。区域旅游开发要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程序式的评价论证,即所谓昂谱(RMP)分析模式。通过旅游资源的评价,找出特殊的旅游资源特色,针对性的转化为特色旅游产品。针对旅游者对产品的偏好,设计适合多数旅游者喜欢的旅游产品种类。在树立地方风格之后,就重点对旅游产品进行选择和创造。
2、无锡诗词的旅游专业教学案例设计
教师在教学中可对无锡诗词文学的旅游意象进行具有号召力的文化设计。包含两大任务:一是文化主题的定位和演绎策划; 二是文化主题定位的产品和项目支撑系统开发策划。
(1)无锡诗词旅游文化主题提炼
通过本土地脉、人脉、文脉梳理和市场潜能分析,将本区域的旅游意象的文化主题定位于“山水吴韵”。理由如下:
从本土文化根基上看,所谓“江南”的开化是从泰伯弃王位南迁垦荒,即今天的无锡梅里建吴城始。所以吴文化是江南文化的基础和源头。
从本土自然地理上看,无锡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在这样的地理气候环境中孕育的江南诗词文化,透出一种江南的山水诗情。无锡典型的江南秀美自然风情也孕育了无锡诗词清秀、温婉的诗性。
从市场号召力和影响的客户群体的广度上看, 相对于无锡诗词的其他特色文化,“山水吴韵”的受众更加广阔,不同的客户群体对“山水吴韵”都能找到相应的价值诉求点。
(2)无锡诗词旅游文化主题演绎
“山水吴韵”所蕴含的诗词旅游文化主题的象征意义,要借助一些有效方式对“山水吴韵”作文化主题方面的深度挖掘和细化阐发,逐步渗入市场主体的灵魂处,以激活其相应旅游消费内心需求,推动演绎出按照时态特征体现的次要主题以及相关业态:
第一是“才智水准”:以“才智”为主题,以新时期的文化经济时代的背景,借助名人成就文化以及精英引导文化培育且举办主题论坛,自上而下用高端联系低端,启动旅游者纵情山水、消费诗文的文化休闲旅游市场。
第二是“率真休养”:现代都市人面临各种压力,心理疲惫焦灼,旅游消费逐渐回归自然和本色,在这样的心理趋势下可以发展以文化养神、山水养生等为核心的相关旅游产品。
(3)无锡诗词旅游“山水吴韵”文化主题载体设计
对于区域的旅游开发规划,在以上文化形象定位的基础上,应作进一步的主题开发和意蕴演绎,“山水吴韵”文化主题与“才智水准”、“率真修养”两大次主题构成相似对应关系。
第一,“才智水准”主题下旅游产品设计
首先,从市场诉求来看。
针对文化教育、专业科研等旅游市场,主打惠山古镇、寄畅园、锡城历史名人等重要旅游资源,借助多种形式的产品设计,让旅游者领略无锡园林文化、茶文化、名人文化的深厚悠久底蕴。
其次,从核心产品设计来看。
1.举办具有“才智水准”的诗词文化相关的艺术节。在锡惠名胜区、惠山古镇等著名景区,通过举办诗词文化艺术节,邀请各界知名人士以及旅游机构、知名旅游企业、文化艺术团体参加,联合无锡电视台、江南晚报等重要传媒进行报道。
2.开展青少年赏诗访胜的夏令营活动。建立青少年夏令营基地,利用丰富的教育旅游资源,组织青少年实践活动,例如诗词书画比赛、精英人物讲座、诗词文化教育之旅以及野外拓展等。
3.茶文化品鉴。以茶兴文,以文兴旅,借茶与琴、诗、书、画、舞等文艺元素的融合,在品茗中提升文艺修养。借助茶思源,促使旅游者了解饮茶习俗、茶礼、茶道、茶德等中国古老的茶文化源远流长。
第二,“率真修养”主题下旅游产品设计
首先,从市场诉求来看。
无锡山水文化和诗文化有机交融在一起。通过读诗诵词,畅玩无锡山水胜景,体验山水诗文化。例如,在水文化方面,游客身临其境,可吟诵描写河湖的诗词。
其次,从核心旅游产品的设计来看。
1.设计完全“渔”体验。住临水渔家,品渔家小菜,湖鲜盛宴,体验纯粹渔翁生活的平淡与幸福,设计泛舟垂钓、水上冲浪、龙舟竞渡、水上自行车等亲水娱乐活动。
2.举办大型实景演出,对无锡诗词文化资源、社会演艺信息与创作灵感进行整合基础上,凝练演出主题,如财智锡城、渔舟唱晚。以宽广的湖面作为舞台,开展大型水上实景表演,借助丰富生动的舞台表演,表现自然山水美景,淳朴民俗风情、灿烂历史文化。
3.融合特定节日(如除夕、七夕、中秋、重阳等),策划多种样式的活动。例如,针对青年男女周末度假市场,借助七夕“中国情人节”的市场影响力,组织游客“填诗作对”,喝“交杯茶”(由二泉之水煮就的惠山上的福茶)等活动。
基于以上理解,无锡诗词旅游的规划设计除了进行硬件建设,还应从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意象中发掘意化主题,使主题载体化, 再进行内涵演绎, 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旅游市场需求不断进行调整做出创新设计。进而使得无锡诗词的旅游资源项目规划得以形神兼备,兼具视觉(官能)的冲击力以及心理召唤性。
四、创设诗词教学与专业实践一体化学习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