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诗歌全文及赏析 第1篇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在艺术上,本诗也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它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对于音乐美的追求。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全诗还回荡着一种流畅的节奏和旋律。旋律感主要来自诗韵,除每节大体在第3、6行押韵外,每节的诗行中选用了许多与韵脚呼应的音组。诗中重叠反复手法的运用也强化了音乐效果。正如叶圣陶所说,《雨巷》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结和雨中愁怅朕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闲!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们愁心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居“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认为不能这样看。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第二,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的。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雨巷》诗歌全文及赏析 第2篇
关关鸣叫的水鸟,
栖居在河中沙洲。
善良美丽的姑娘,
好男儿的好配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
姑娘左右去摘采。
善良美丽的姑娘,
醒来做梦都想她。
思念追求不可得,
醒来做梦长相思。
悠悠思念情意切,
翻来覆去难入眠。
长短不齐的荇菜,
姑娘左右去摘采。
善良美丽的姑娘,
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
姑娘左右去摘取。
善良美丽的姑娘,
敲钟击鼓取悦她。
赏析
《关雎》是一首描写男子追求女子的民间情歌,它声、情、文、义俱佳,是《诗经》三百篇之冠,《风》之始,说明古人对《关雎》的评价甚高。孔子论《诗》,一般都是以《关雎》为始,他说:“《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的确如此,诗歌质朴的语言带你走进纯粹、高尚、至善至美的境界,读它是美的熏陶,是理想的精神向往。
《关雎》是声与义的完美结合,以声调传达诗义,它的艺术特色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从诗义而言,《关雎》把古代男女恋情作为社会风俗习尚描写出来,真实地再现了社会生活,有着美而深远的意境。
这首爱情恋歌描写了一位痴情男子对心上人朝思暮想的执着追求。从诗歌表面意思可以这样解释:“关关鸣叫的水鸟,栖居在河中沙洲。善良美丽的姑娘,好男儿的好配偶。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善良美丽的姑娘醒来做梦都想她。思念追求不可得,醒来做梦长相思。悠悠思念情意切,翻来覆去难入眠。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善良美丽的姑娘,弹琴鼓瑟亲近她。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取。善良美丽的姑娘,敲钟击鼓取悦她。”
成双成对的雎鸠就像恩爱的情侣,在河中小岛上相依相和、其乐融融,此景诱动了男子对采摘荇菜女子的痴情和迷恋,复杂的情感油然而生,期待与失望交错,幸福与煎熬并存,把男子热恋中的心态描写得淋漓尽致。一句“钟鼓乐之”,又让我们联想到“回眸一笑百媚生”“千金难买美人笑”的画面。
一句流传千古的佳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读来让人朗朗上口。何为“君子”?古代谦谦君子,以“君子务本,本立道生,当思无邪”为其追求的目标。《易经》云:“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当厚德载物。”君子一定是胸襟广阔,是有才德的人
“窈窕淑女”究竟是怎样的女子呢?《毛传》::“窈窕,幽闲也。”“淑”者,善也。”窈窕淑女即是美丽善良,有高尚品德的女子。“淑女”配“君子”正相宜,所以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人是想用美丽的姑娘比喻君子应该具备的美德和修养,君子在追求自身的美德和修养时,就像看到了自己心仪美丽的姑娘一样,为了修正和追求自己德行,通过不断努力,使之完美。当德行和境界不能够达到一定的境界时,自己不断反思和朝思暮想,甚至彻夜难眠而辗转反侧。从最后一句“钟鼓乐之”,就知道君子通过修德,重礼仪,内外兼修来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道德水准。这才是《诗经.关雎》里真正要表达的意境
2、从声调而言,极具音韵美。
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刘师培《论文杂记》云:“上古之时,……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自然,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之间多用叠韵双声之字。”此诗虽非句各叶韵,但对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雨巷》诗歌全文及赏析 第3篇
我之所以把这两首诗称之为“现代唯美诗”,是因为两首诗在艺术风格上都明显的体现了一种唯美的艺术追求,都体现了一种玲珑剔透、精致典雅的形式美以及**铿锵、轻盈柔婉的音韵节奏美;而在诗歌意境的营造上,二者都特别注重追求一种单纯典雅的艺术氛围,而并不特别注重诗意的深刻蕴藉。所以,一般的读者刚一接触这两首诗,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被两首诗歌轻盈柔和的节奏、美丽单纯的意境所吸引,也就是说,两首诗首先都是凭借这种形式上的“唯美”风格而引起读者的喜爱的,以至于诗歌艺术内涵上的真正价值反而并不为人注意,或者说,反而显得并不重要了。这个事实也许正好说明诗歌的形式美其实也可以视为诗歌的真正价值而**存在的。
然而,当我们在强调二者的形式美的重要意义时,却并不意味着二者在诗意内涵上或许存在着某种缺憾;事实是当我们进一步深入品味这两首诗的诗意内涵时,不难发现,两首唯美诗蕴藉的诗意之美其实是形式和内涵完美组合的结晶,在这里,形式和内涵水**融的揉在一起,以致很难将二者严格区分。当我们全身心地沉浸在诗歌轻盈柔美的节奏氛围里、情不自禁的轻轻吟诵出声时(不吟诵出声就觉得不过瘾、不尽兴),就很难说得清诗歌吸引我们的究竟是形式还是内涵了。这就是这两首诗的迷人之处。然而我觉得更迷人的是两首诗在同样轻盈柔美节奏中呈现出来的相反相成,交相辉映的艺术境界,构成了两幅风格迥异、色彩对比强烈,然而却同样精美绝伦的画图。对比欣赏这两幅画图,各擅风情,各具特色,各呈异彩,却都给人一种难分伯仲、妙趣天成的美感。
《雨巷》诗歌全文及赏析 第4篇
《雨巷》为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充满古色古香的现代水墨淡彩图。背境辽阔、空灵,色彩灰白、淡雅。画面布局简洁,却意境深远。一条悠长空静的由长长短的条石板铺砌而成的江南小巷,在朦胧细雨的温润洇染下,寂寥而忧郁的向前伸展着。在小巷的深处,一位飘逸而落寞的女孩踽踽独行:朦胧的伤感,淡淡的忧郁,梦幻般的叹息,在灰黄色油纸伞的映衬下,定格成一幅古典的风景长轴,散发出一种馥郁而忧伤的丁香花一般的诗意。
这就是《雨巷》的诗意氛围。它的灵魂是空灵、寂寥、忧郁,但同时又淡雅、玲珑、优美。画面布局是典型的古典山水虚实相间式构图,且以虚为主,以空白为主。朦胧氤氲的细雨洇染**了整个画面;然而,那种似乎一眼就能看透的简单之极的画面布局却不知怎的总在散发着一种余音绕梁般的韵味,一种挥之不去、欲罢不能的惆怅,一种“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朦胧的初恋般的美好情愫就此却让你魂牵梦萦。这就是《雨巷》的独特之处,它以极其简单的意象却表达了一种极其丰富的诗意,这就与《再别康桥》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对比。
《再别康桥》为我们展示的是一幅迥然不同的画面。这是一幅颇具**印象派油画特点的风景小品。浓墨重彩,色彩绚丽,热情洋溢。你看那河畔的“金”柳,在夕阳映照下,金碧辉煌,美丽无比;柳丝披垂,微风细语,裙摆袅娜,柔情万种,像一位美丽羞涩的“新娘”。绿油油的水草在水中柔柔的`“招摇”,榆树下的深潭反射出彩虹般的梦幻之光,更有“星辉斑斓”的“青草更青处”,“撑一支长篙”的“寻梦”之旅……这些繁复绚丽的意象与《雨巷》的清纯简洁恰好形成一种鲜明的对照。
如果说《雨巷》是一位古典含蓄的小家碧玉,那么《再别康桥》就是一位时尚浪漫的现代女郎。二者相辅相衬相映照,各擅风情,各具风韵,却又不相伯仲,互补兼容,同样令人目醉神迷,这是一种怎样奇妙的对照啊!
《雨巷》诗歌全文及赏析 第5篇
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昭、穆以后,国势渐衰。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间*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周南指周以南之地,是周公旦的封地,即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一带。《周南》大多数诗是西周末年、东周初年的作品。其中第一篇《关雎》是有关爱情的诗篇,是男子追求女子的情诗。
《雨巷》诗歌全文及赏析 第6篇
《雨巷》的基调是忧郁的,当然,这并非真正情感上的忧郁,其实只是一种奢侈而华贵的情感外衣。诗中那种缠绵、优美的伤感其实并非来自生活的磨难,甚至也与爱情无关,那只是一种青春诗人(当时诗人只有22岁)对生活、诗意、美感的一种莫名的憧憬,一种“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情感宣泄。所以,《雨巷》的忧郁是轻盈、美丽而高雅的,是充满一种审美情愫的快感的。无论诗人如何“太息”,如何“哀怨”,如何“冷漠,凄清,又惆怅”,他的内心深处其实并不真正的阴暗,也并不真正的痛苦,丁香花“忧愁”意象的背后,其实只是美丽、温柔、多情,甚或美好,其间夹杂了一些青春诗人的朦胧的困惑和期待而已。所以,读者读了这首诗后的真正感觉也并非哀怨、忧愁,而更多的却是美好、愉悦。这种愉悦既是审美上的,也是情感上的。然而,《雨巷》的忧伤却又几乎是毋庸置疑的,这确确乎是一个美丽的悖论。《雨巷》的忧伤来自于一种古典而华贵的意境氛围的营造。虽然这只是一种刻意为之的审美追求,但这种“刻意”的营造中却融合了最佳的古典忧伤元素,如朦胧的细雨,忧愁、悠长、空寂的江南小巷,传统诗意中优美而忧伤的丁香花,古朴而简陋的油纸伞,踽踽独行的落寞而美丽的林黛玉型的姑娘……这些元素以极其自然典雅的方式融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种天衣无缝的忧伤的美丽氛围。这种忧伤的美丽或美丽的忧伤虽不能真正感动你,但足以让你迷恋。
而《再别康桥》的旋律却是欢快的,充满了一种甜蜜的幸福感。如果说,《再别康桥》也表达了一种离别惆怅情绪的话,那么,这也是一种“甜蜜”的“离别”和“幸福”的“惆怅”。全诗最带有“惆怅”嫌疑的一节诗是倒数第二节:“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节诗是紧承前一节诗“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而来,是一种激情高扬之后的*静;所以,这种“*静”应该充满了激情的余韵,愉悦的美感还流荡其间,因而,诗人并不惆怅,更无忧郁。诗中虽然倾诉了一种深情的依恋,但它的基调却是轻松潇洒,明亮优美的,正如诗歌结尾所表达的:“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轻盈柔婉的节奏传达的正是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对过去是一种美好而深情地回顾,对未来应该也是自信满满,踌躇满志,只有具备了这种心态,才可能写出这种清新美丽、铿锵动人的诗句。
由此看来,徐志摩称得上是一位幸福的诗人,一位甜蜜的歌者,足以让许多诗人羡艳的。因为通常“悲愤出诗人”,很多诗人只有在困苦中才能激发诗意灵感。所以,古今中外大多优秀的诗篇都是忧郁激愤的,大多诗人都是痛苦惆怅的;但徐志摩或许是个例外。他的许多诗都是充满生活愉悦激情、充满幸福感的,但照样美丽动人、诗意盎然。
综上所述,通过对两首诗的比较欣赏,我们可以更深入的品出两首诗的独特韵味,从而把握两首诗的诗意灵魂:它们虽然同样优美,但诗意个性迥异。一清雅,一绚丽;一忧郁,一欢快。而这种区别正是两位诗人风格的典型**。有“雨巷诗人”美誉的戴望舒,他的《雨巷》正好**了他早期诗歌那种*古典传统和欧洲象征**融合的诗风:轻柔、蕴藉、朦胧;而《再别康桥》则正好体现了生活中充满“爱情”“浪漫”传奇的徐志摩的风流倜傥的绚丽色彩:美丽、绚烂、浪漫。这既是他的诗风的概括,又是他人生传奇的写照。人们论诗时常说,“诗如其人”“人生如诗”,指的就是诗人的人生观和审美取向与他的诗作的密切关系,这种密切关系,我们在《雨巷》和《再别康桥》的比较欣赏中就得以窥见一斑,两位诗人的不同个性和不同艺术审美追求在我们眼中就呈现出不同的风采,风姿各异,旨趣不一,却同样诗意盎然,妙趣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