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山海经精卫填海原文翻译 第1篇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音同“笑”)。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山海经》
1、曰:叫作
2、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3、拓木:拓树,桑树的一种
4、状:形状
5、乌:乌鸦
6、文首:头上有花纹。文,同“纹”,花纹
7、其鸣自詨: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8、是:这
9、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
10、故:所以
11、湮:填塞
古今异义词
赤足:1.文中指红*的脚。
2.现代汉语中指光脚。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的嘴,红*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文言文山海经精卫填海原文翻译 第2篇
原文: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音同笑)。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山海经》
注释:
1、曰:叫作
2、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3、拓木:拓树,桑树的一种
4、状:形状
5、乌:乌鸦
6、文首:头上有花纹。文,同纹,花纹
7、其鸣自?: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8、是:这
9、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
10、故:所以
11、湮:填塞
翻译: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的嘴,红*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文言文山海经精卫填海原文翻译 第3篇
教材分析:
《精卫填海》是统编教材后的新选课文,是一篇讲述神话故事的文言文,课文选自《山海经》,是学生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课文是文言文,寥寥数语,仅用35个字,就将这个传奇的神话传说写得非常清楚。它与单元中的其他几篇课文结合在一起,为学生学习神话故事提供了语言范本。学生通过这一单元学习,可以深刻地感受到神话故事的特点,感受鲜明的神话人物的形象,大胆想象神话故事的情节,又为“习作”我和——过一天,“语文园地”神话内容,“快乐读书吧”阅读《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做了铺垫。
针对课后练习第一题:“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是要求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在以读为主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课后第二题: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精卫填海的故事,要求学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想象,进行语言实践,讲述神话故事。
第三题:“说一说人们通常在什么情况下赞扬精卫填海的精神”。这题需要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感受精卫的形象,感悟人物的精神,并联系实际说一说现实生活中,像精卫一样的人和事。
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是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学生通过三年级文言文《司某某》《守株待兔》的学习,再加上已经学习了相当数量的古诗以及古代的名人名言,他们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词义与现代语言的异同有所了解,这是教学要充分利用的有利条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帝”等6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溺”等5个字,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通过借助注释、插图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做到词句间的停顿,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插图,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讲一讲精卫填海的故事,把故事说生动说具体,并感受精卫的人物形象。
4.感受神话故事的特点,体会“精卫精神”及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展开想象,把故事讲生动讲具体,感受精卫形象。
难点:体会“精卫精神”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直接导入。
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神话故事,知道叫什么吗?没错,就是《精卫填海》。
2、看图猜神话,引出《山海经》。
大家读过神话故事吗?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你看图,猜一猜:这是中国古代的哪个神话故事?(夸父追日,女娲补天,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所有的神话故事都出自一本书,名字叫《山海经》。《山海经》是古代的一本奇书,里面有很多神魔鬼怪,记录了很多山川河流的'地理知识,是保存中国神话故事最多,最原始的古籍。它是由古代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古籍。今天我们学习的《精卫填海》也出自《山海经》。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出示含有拼音的课文)
2.指名读课文中含有多音字的句子。其他学生跟读。
(1)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2)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3.随文讲解“溺”字。
(1)教师板书“溺”字,学生书空。
(2)学生在笔记本上书写“溺”字。教师巡视指导。
(3)讲解“溺”字含义,并教授学生通过查注释的方法来解释词义。
4.有节奏地再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注意句子节奏。
(2)教师给出停顿性建议,指名学生朗读。
(3)有节奏地齐读课文。
(4)去掉标点符号读课文。
(5)将字体变为繁体读课文。
(6)将字体变为小篆读课文。
(7)齐背课文。
三、品读课文,理解文意
1.指导学生通过查注释、看插图的方法翻译课文。
2.学生自由翻译课文。
3.(1)出示“因何而溺”问题,询问学生,并引导学生回答“因游而溺”。教师板书“游”字。讲解“游”字含义为“游玩”。
(2)出示“溺后如何”问题,询问学生,并引导学生回答“故为精卫”,教师板书“为”
(3)询问学生变成精卫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并板书“衔”、“堙”。
(4)随文教学“衔”字,解释其含义为“用嘴叼,含着”,并让学生跟随教师书空。
4、配合板书,梳理文章脉络。
文章的起因:根据板书的“游”字,引导学生回答“游于东海”。
文章的经过:根据板书的“溺”和“为”字,引导学生回答“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文章的结果:根据板书的“衔”和“堙”字,引导学生回答“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5.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说文言文,学生翻译。
(2)教师说课文文意,学生说课文原文。
此处考察学生对“少”字的理解。
师:炎帝有一个女儿,名字叫女娃。
生:炎帝之女,名曰女娃。
师:炎帝有一个小女儿,名字叫女娃。
生: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6.润色课文,故事分享
1.询问学生怎样才能把《精卫填海》讲得生动、有趣。指名学生回答,
2.归纳讲故事“技巧”,加入语言、动作、细节、心理描写等。
3.指名学生讲故事。
四、体会“精卫填海”精神
1.询问学生对精卫的印象。
2.从《山海经》的四篇神话故事(课堂导入环节)体会精卫填海的精神。
3.从孔子、雷锋、袁隆平的事迹中体悟精卫填海精神。
4.明确精卫填海的精神内核是“坚持不懈”。
5.齐读课文,感悟精卫填海精神。
作业设计:
思考还有哪些人的身上存在“精卫填海”精神。
板书设计:
13.精卫填海
游、溺、为、衔、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