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点阳光就灿烂诗歌(共3篇)

给点阳光就灿烂诗歌 第1篇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刘禹锡、白居易开始用它为七言绝句诗的题名。后来进一步演化为词牌名。刘禹锡的《浪淘沙》是组诗,题下共有九首作品。一般认为,九首作品的写作时间先后不一。

这是组诗中的第一首,从诗的意思看,像是作于元和九年(815)年底,从朗州(今湖南常德)任上奉召入朝的时候。

唐顺宗即位后,素有改革之志的原太子侍读王叔文等人得到重用。刘禹锡因与王叔文相善,其才华受到王叔文的赏识,被任命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参与管理国家财政。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由于触犯了藩镇、宦官和官僚集团的利益,遭到联合反扑,才180多天便宣告失败。顺宗被迫让位给太子李纯,王叔文不久被赐死,王伾被贬后病死,刘禹锡、柳宗元等人先被贬为偏远州的刺史,随即加贬为司马,史称“八司马事件”。刘禹锡先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州)刺史,不久改贬为朗州司马。

在贬所待了近十年后,元和九年十二月,得到回京的诏令。但是不久,又被贬到更加遥远的播州任刺史,因为裴度、柳宗元等人的帮助,改任连州刺史。直到元和十四年(819),才因母丧离开连州,两年后出任夔州(今重庆奉节)刺史。

给点阳光就灿烂诗歌 第2篇

刘禹锡显然不是一个有城府的政治家,他喜欢在诗歌里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之情。

最有名的是“桃花公案”。元和十一年(816)三月,写了一首有名的看花诗《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云: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把道观里的桃花比作朝廷里的新晋官员,把敌对势力成员比作已经凋谢不见的桃花,把种桃道士比作他们的后台。大概跟这首诗有点关系,刘禹锡再一次得罪了当政者,再一次被贬为连州刺史。

又过了十四年,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三月,再一次奉召入朝的刘禹锡被任命为主客郎中,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诗。诗云: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对已经失势的政敌,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在引言中,刘禹锡更是把自己仕途沉浮和因何作诗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清楚楚的。

这一首《浪淘沙》诗跟上述两首桃花诗一样,都是刘禹锡表达喜怒之情的作品。

诗的第一句,九曲黄河万里沙,代指诗人政治仕途上遭遇的失意与坎坷;第二句,浪淘几簸自天涯,代指诗人得到诏令后从贬所千里迢迢返回京城;第三、四句,代指自己返回京城,回到皇帝身边,重新登上朝廷这个全_力中心的大舞台。刘禹锡当时的心情,有点像在山东被妻子嫌弃要求离婚后得到玄宗召唤时的李白。李白高声吟出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诗句,刘禹锡则写出了这首《浪淘沙》。

给点阳光就灿烂诗歌 第3篇

刘禹锡还有一点跟李白诗歌有关系。李白诗歌将高山瀑布比喻为银河落地,《望庐山瀑布》诗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名句;刘禹锡这里把自己从偏远的贬所返回京城、重回皇帝身边任职比喻为黄河上通银河、天庭。

这当然是有民间传说依据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有黄河跟银河相通的记载:汉武帝派张骞出使大夏,寻找黄河源头。张骞走了一个多月,见到了织女。织女把支机石送给张骞。同书又载:织女是天帝的孙女,长年织造云锦。自从嫁了牛郎,就中断了织锦。天帝大怒,责令她与牛郎分居银河两岸,隔河相望,每年七月初七夜相会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