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的诗意 第1篇
关键词:《枫桥夜泊》;张继;江村桥;枫桥;半夜钟
中图分类号:H319
唐代诗人张继,是唐代诗人中的及普通的一个诗人。诗作流传也不多,由于一首诗的缘故,张继享有极大的声誉,这首诗就是《枫桥夜泊》。我想把我对这首诗的点滴体会介绍给大家。
这首诗写的景物都很平常:一座桥,一条水经过诗人的题咏便成为流传古今的胜迹,也是我们想不到的。
一,张继此诗流传以后,到了宋代,著名诗人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说此诗:“唐人有云:姑苏台下寒山寺,半夜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半夜不是大钟时。”欧阳修以为诗是好诗,但半夜三更,却不是打钟的时候,这不符合事实。他的引文,把“城外”说成“台下”,“夜半”说为“半夜”,不知是记忆之误,还是欧阳修所见为别的版本。对于这样一种说法,许多人都表示了异议。《王直方诗话》引于鹄诗:“定知别往宫中半,遥听维山半夜钟。”又有白居易诗:“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复斋漫録》引皇甫冉诗:“秋深临水月,夜半隔山钟。”这些都是唐代不同的诗人写到不同的地方都有敲钟的习惯。其实,唐代还有许多诗人都写到了半夜钟。可能是张继也感觉到了这一习俗很特别,特地写入诗中。欧阳修作为一大诗人偶一发问,引来了大家极大的兴趣来讨论。特别是南宋诗人宋觌专门写了一组诗,就叫《枫桥三绝》,其一云:二十年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依枕犹闻半夜钟。”则表明到南宋时寒山寺还有半夜打钟的习俗。
二,地名的改动,枫桥原来并不叫枫桥,而是叫做封桥。自从张继做了《枫桥夜泊》诗以后,于是世人改封桥为枫桥。至于张继为何改“封”为“枫”,可能不是因为有枫桥而这样做了,可能是枫字没有枫字有诗意啊什么的。但人们不管这些,由于《枫桥夜泊》的广泛流传,人们也就以讹传讹,不深究是封桥还是枫桥了。
三,关于枫桥夜泊的另一种解释。诗人这首诗中所要表达的是孤寂愁苦的心情。首句“月落”点明时间是在夜半,在满天浓霜的深秋,漆黑寂静的夜晚,只能听到几声乌鸦的啼叫。次句写伴着不能入睡的诗人的是那死寂如坟丘的江村桥、枫桥和暗淡的渔火,三、四句写诗人愁绪万端,难以入睡,直到夜半寒山寺的钟声响了,仍然不能成眠,这首诗入选各种唐诗选本,但各种选本都把江枫解作“江边的枫树”。林庚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喻守真先生的《唐诗三百首详析》,金性尧先生《唐诗三百首新注》中认为:“江枫,江边的枫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新版《唐诗鉴赏辞典》周啸天先生为《枫桥夜泊》写得该诗的词条中的见解和金先生也一样。其中喻先生《详析》中把“霜满”、“江枫”注为隐指时令为秋也含有“江枫叶满之意”。施蛰存先生《唐诗百话》云:“这一夜的睡眠又无人作伴,只有江上的枫树和夜渔的火光和旅人相对。这一句本来并不难解只是把江枫和渔火拟人化”。其实,这是人们想当然理解的大误会。从诗题来看,《枫桥夜泊》明言“枫桥”,实则可以看出“江枫”之“枫”是指“枫桥”,并不是指枫树或枫叶。“月落乌啼霜满天”霜字已点明时令为秋,不必要再用“江枫”来点明时令为秋,可以知道到“江枫”二字是指寒山寺附近的“江村桥”和“枫桥”张继写这首诗时题目就叫做《枫桥夜泊》,枫桥的存在是毫无疑问的。那么江村桥有没有呢?江村桥的始建代无从查考。但据寒山寺的创建年代(南北朝代天监年间)大略可以推知此桥不会比寒山寺晚的太多,至迟到隋代就应该存在,隋炀帝开运河是人所共知的有河就应该有桥,江村桥正对寒山寺,若无桥僧人和道士、善男和信女来往一定不便。故张继写这首诗时江村桥是应该存在的。寒山寺里有张继诗碑,碑侧有陈夔龙识语说:“------中关纪闻载此诗作江村渔火,宋人旧籍足可依据。”可是“江”乃江村桥无疑“江桥”并不是江边的枫树,而是江桥和枫桥的合称。
枫桥夜泊的诗意 第2篇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便是流传千余年的唐诗名篇《枫桥夜泊》。
这首诗应该是在一个深秋的夜晚写的吧。
我走上枫桥,也是在一个秋天,但不是在一个失意的夜晚,也没有落月乌啼和满天的风霜,想象中的渔火被现代的灯光取代了;现在的姑苏城很大,寒山寺早已经不是城外了;钟声依旧悠扬,也不在夜半的时刻,而是随时都可以敲响,当然,那是游客们花钱买来的一种祈福。
枫桥,可能是历来文人的一种情结,尽管我算不上文人,但对张继的这首诗,在会说话不久就能背诵了。就像到滁州琅琊山读《醉翁亭记》、去洞庭湖吟《岳阳楼记》一样,到姑苏城的枫桥领略一下当年诗人的心情和意境是不少人的意愿。我到苏州多次,只是没有到过枫桥,这次去苏州原本也是没有枫桥的日程,可我对朋友说:这次我之所以到苏州,多半是冲着枫桥来的,也就是说,为了枫桥和张继的《枫桥夜泊》这首诗才来苏州的。这样,同行的几位,也随我一起去了寒山寺和枫桥。
枫桥离寒山寺不远,寒山寺正门对着一座拱桥,要去江枫洲就要通过这座桥,很多人误把那座高高的单孔拱桥错以为是枫桥了,就象当年苏东坡把黄州的赤壁当成三国大战的嘉鱼赤壁一样,怀古怀错了地方。不过,即使错了也不影响多少年来人们对张继这首诗的喜爱。
江枫洲是一个不大的景区,但还算开阔。枫桥跨在一条河上,紧挨着铁铃关的关楼,是一座不算大也不算高的单孔石头拱桥,桥下时而有船通过。在桥的周围,除了一些古建筑之外,有江枫洲坊、《枫桥夜泊》诗碑,以及有关枫桥诗作的石刻等等。枫桥侧有一座诗人张继的青铜雕像,张继卧坐着,一幅闭目沉思的样子,最引人注目的是他闪闪发亮的右手食指。据说《枫桥夜泊》就是他用食指写出来的,因此来往的游人喜欢在此摸一摸,希望能沾光长一点才气,时间一久,铜像上的食指就被磨亮了。
走在江枫洲,心里默读着这首诗,回找着一段历史和一个故事:一千多年前,一位读书人千里迢迢去首都长安赶考,并且高中进士。唐代的科举考试与后来明清时期不太一样,中进士后还不能直接被任命为各类官员,还要通过吏部的再次考试铨选才能获得官员的任职资格。而张继尽管金榜题名,但在后来的铨选中落了第,他只好买舟东南,到了姑苏住下。当时这位读书人的心情自然是很郁闷,在深秋的夜晚,看着月落和白茫茫的霜,耳闻不远处寒山寺传来的钟声,于是便产生了这首千古绝句。
自隋朝实行科举制度到清朝末期废除,一千多年间,中国古代共产生了约十万进士,这些进士中出现过许多好好坏坏的著名历史人物,如王维、苏轼、文天祥、秦桧、刘墉、曾国藩等等,但张继不在其列,他并不著名,远没有这些人有名气,甚至连生卒年都不详,只知道他在唐肃宗至德宗初期间在世,天宝十二年的进士。尽管张继也做过不太大也不重要的官,但那是“安史之乱”以后的事情了。唐代是中国历史上诗歌的最高峰,有名的诗人成百上千,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是其中的皎皎者。就文化重量而言,张继与他们相比,显然不是一个量级的。由于《枫桥夜泊》的原因,我也读过张继其他的一些诗,如《登丹阳楼》、《题严陵钓台》等律诗和《阊门即事》、《上清词》等绝句,但这些诗作均无法与《枫桥夜泊》相提并论,在繁花如锦的唐诗中是很不出众的。《全唐诗》中只收录了他一首诗,就是这首《枫桥夜泊》,然而,就这一首诗,成为唐诗中的顶尖级作品,完全可以与李、杜等大诗人的任何作品相比。就像崔灏的《登黄鹤楼》、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样:一生中的高水平的作品只有一件,但就这一件,不仅名垂文史,也驰名中外。也正是因了这首《枫桥夜泊》,成就了寒山寺、枫桥的后来的盛名。读这首诗,浏览枫桥,我心中也不是没有疑问的:桥边的河岸上有几间木屋瓦舍,据说是当年张继居住并做诗的房子。可在我的想象中,张继应该是在船上作的这首诗,要不为什么说是“夜半钟声到客船”呢?问当地的导游,导游也不很清楚。再是“月落乌啼”这一句也不好理解,按说在鸟类中,除了猫头鹰等少数之外,大部分鸟在夜间是看不清事物的,乌鸦好象也是这样,它在半夜是不啼叫的。导游告诉我:“乌啼”不是乌鸦在叫,而是指西边的乌啼山。原来如此!月亮西落在乌啼山上即“月落乌啼”,这样,一切就解释得通了。不过,也许是寡闻,我从来就没听说过苏州西面有座乌啼山,如果有,按说也应该和枫桥、寒山寺一样随着这首诗而声名远播了。而且在张继铜像的对面读到了一首刻在石头上诗,最后两句是:“霜叶满天人怯冷,江城欲曙闻啼乌”,不知道是古人还是现代人写的,可见他也认为“乌啼”就是乌鸦叫。不管它了,也许永远研究不明白,但这不妨碍我体味一首千古名句。
读着《枫桥夜泊》,走上江枫洲的这座诗里传颂千年的枫桥。桥不高大也不雄伟,在苏州众多的桥里面,她也是很平常、很普通,几乎没有什么特点。但我不觉得有什么遗憾,因为枫桥在我心目中,不单单是一座桥,而是一种心情,一种意境,一首古诗。苏州有许多的诗,如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杜荀鹤的“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等等,我最喜欢张继的《枫桥夜泊》;苏州有很多桥,有很著名的,也有无名的,但我还是最喜爱枫桥,其原因还是那首《枫桥夜泊》。当今有一首曾经很走红的歌曲《涛声依旧》,歌词就是借用和演化了《枫桥夜泊》这首诗的。不过,姑苏城有许多水,也有许多的桥,就是没有波涛,很平静也很温馨。既然没有波涛也就不存在什么涛声,更谈不上依旧不依旧了。当然,既是歌曲,就当它歌曲听吧,没有必要仔细推敲。
枫桥夜泊的诗意 第3篇
枫桥夜泊的诗意:
月落乌啼霜满天,*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作品注释:
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此诗题目也作《夜泊枫桥》。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枫:寒山寺旁边的两座桥“*村桥”和“枫桥”的名称。枫桥也叫封桥。据《大清一统志》记载,桥原本不叫枫桥,这里原来是水路交通要道,是往来船只停泊的码头,由于唐以前水匪倭寇经常进犯,故当时每到夜晚都要将桥封锁起来,以策安全,因而起名叫封桥。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
夜半钟声:当时僧寺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_时间钟_。欧阳修《六一诗话》曾曰:“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如唐人有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
作品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作品赏析:
枫桥夜泊的诗意 第4篇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最是江南采莲时
有些诗,需要在琵琶声里,缓缓念出。
这声音不能靠近,犹如月色花影,它是芬芳的,空灵的,娴静的,带着春意的欢喜泊在江南的绿韵中。
有些诗,需要伴着舞蹈而行。弦声切切,舞姿翩跹,有多少婉转缠绵,在水袖轻舞间,春去夏来。
江南的夏日,离不开一池池清荷。碧绿的荷叶,玉石翡翠般挤满荷塘。是怎样的一种繁茂和旺盛啊!
塘水清澈可鉴,那些调皮的小鱼儿,尾鳍轻摇,你的心中早已是涟漪四起。目光追随着小鱼儿,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一会儿南,一会儿北。恍惚间,如在梦中。
你听,窸窸窣窣的声音响起,一群采莲的姑娘翩然而至。她们素衣罗裙,低眉含笑,婉转的姿态,如荷叶间散出的古典的沉香。
这些采莲的女子,任纤纤细指在荷叶间翻飞,粉粉的脸蛋如荷花盛开。在她们的船头,刚刚采下的莲蓬已经像小山一样堆起。
你听,有清凉的歌声响起。原来,快乐的不只是鱼,还有这些采莲的姑娘!原来,这首诗所表现的便是这份劳动生活的快乐。
这样的一份自然、纯粹和美好,怎能不让人心生喜悦和向往?还好,我们可以以歌记之,以舞载之。
“乐府”便是这样一种很特殊的官署,主要任务就是制定乐谱,训练乐工,采集民歌。“汉乐府”当然是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为什么这样一首简单,甚至有些稚拙的诗歌能流传至今,并令每一个传唱它的人欢喜不已?诗中大量运用重复的句式和字眼,朴素明朗,犹如天籁。它是人类美感本能的自然流露,并且,它的单纯、稚拙是不容模仿的。
原来——简单,最美!
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寒霜满天泊枫桥
如果要我画一幅以《枫桥夜泊》为主题的画,我一定会把画面的背景确定为深蓝色。那像海一样深蓝色的忧郁,是这幅画弥散开来的无法抑止的气息。
远处:秋夜无言,残月似钩;秋霜如雪,寒气逼人;老树静立,寺宇若现。近处:江畔枫树,隐隐绰绰;渔舟灯火,闪闪烁烁;客船夜泊,清冷寂寞。此情此景,令人深感孤寂与落寞。而栖鸦的夜啼、古寺的钟声,使羁旅之情更加不堪。
张继流传下来的作品并不多,据《全唐诗》中记载,大约30篇左右。而让他声名远扬的便是这首《枫桥夜泊》。
诗的首句,只七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即诗人看到的、听到的,以及感受到的。诗人看到的是:月亮已经落下去了,只有上弦月才在半夜时分落山,这就交代了夜泊的时间。诗人听到的是:夜间乌鸦的啼叫。乌鸦夜间一般是不叫的,一定是受到了外界的干扰。我们可以想象,也许是来了一条客船,也许是月亮落下时光线明暗发生的变化,惊动了这几只乌鸦。诗人感受到的是:寒霜满天,凉气浸骨。三种不同的感受组成了一个特定的景象。我们不难推测,这是在深秋,或者初冬,一个上弦月的子夜。
诗的第二句,“江枫”和“渔火”都是“暖色”,而第一句中的“霜天”和“残月”都是“冷色”。这样的一种冷暖交织,与诗人愁苦的心境互为映衬,真切地表现出诗人孤寂、惆怅之情。
梁代是一个非常崇尚佛教的时代。“南朝四百八十寺”(杜牧《江南春》),描述就是这种情景。寒山寺建成于梁代,据说有一个叫寒山子的和尚在这个寺庙做过主持,故称“寒山寺”。自张继写了《枫桥夜泊》这首诗之后,寒山寺就更加有名了。
枫桥夜泊的诗意 第5篇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
明月西落秋霜满天,几声乌啼山前;
*上渔火映红枫树,愁绪搅我难眠。
呵,苏州城外那闻名海内的寒山寺;
夜半钟声,漫悠悠地飘到我的船边。
诗意: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题为夜泊,实际上只写夜半时分的景象与感受。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连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树上的栖乌大约是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鸣。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人对夜凉的感觉变得格外锐敏。霜满天的描写,并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霜华在地而不在天),却完全切合诗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气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整个一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而这一切,又都*地统一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运思的细密。
诗的第二句接着描绘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胧夜*中,*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之所以径称*枫,也许是因枫桥这个地名引起的一种推想,或者是选用*枫这个意象给读者以秋*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湛湛*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青枫浦上不胜愁,这些前人的诗句可以说明*枫这个词语中所沉积的感情内容和它给予人的联想。透过雾气茫茫的*面,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由于周围昏暗迷蒙背景的衬托,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动人遐想。*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边,一*上,景物的配搭组合颇见用心。写到这里,才正面点出泊舟枫桥的旅人。愁眠,当指怀着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对愁眠的对字包含了伴的意蕴,不过不象伴字外露。这里确有孤孑的旅人面对霜夜*枫渔火时萦绕的缕缕轻愁,但同时又隐含着对旅途幽美风物的新鲜感受。我们从那个仿佛很客观的对字当中,似乎可以感觉到舟中的旅人和舟外的景物之间一种无言的交融和契合。
诗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静夜钟声,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这样,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里似乎不能忽略姑苏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初建于梁代,唐初诗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枫桥的诗意美,有了这所古刹,便带上了历史文化的*泽,而显得更加丰富,动人遐想。因此,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也就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回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而给人以一种古雅庄严之感了。诗人之所以用一句诗来点明钟声的出处,看来不为无因。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一笔,枫桥夜泊之神韵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现,这首诗便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枫桥秋夜景物画的水平上,而是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夜半钟的风习,虽早在《南史》中即有记载,但把它写进诗里,成为诗歌意境的点眼,却是张继的创造。在张继同时或以后,虽也有不少诗人描写过夜半钟,却再也没有达到过张继的水平,更不用说借以创造出完整的艺术意境了。
枫桥夜泊的诗意 第6篇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古典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一种声乐体裁,是词作家和曲作家精雕细琢的一类艺术精品,其曲风高雅,内涵深邃,既是现代艺术气息与中国浓郁民族特色的巧妙契合,又是经典文化与高雅艺术表现形式的完美统一,极富感染力。作曲家根据诗词的意境和涵义,将声乐旋律、钢琴织体、力度、速度等音乐因素进行统一的编配,绘制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更深化、更形象地揭示诗词所蕴含的意义。古诗词艺术歌曲是将中国古代文化再现,用音乐的方式传承下去,因其所具有的独特气质而区别于其它类别的歌曲,在语言审美上和音乐审美上都有其鲜明的特征,这在歌曲《枫桥夜泊》中有具体的体现。
一、《枫桥夜泊》语言审美特征
1. 选取自诗词佳作,意境深远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词大都选自古代诗歌( 古诗、乐府、律诗、绝句等) 、曲子词、散曲、歌谣等多种体裁,《枫桥夜泊》便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家喻户晓的名作,由作曲家黎英海根据诗词所刻画的意境进行谱曲而创作的歌曲。这首七言绝句是诗人在进京赶考落第后,路经枫桥镇,秋夜独舟,望江边景色而产生了一种惆怅失落的情绪,为抒发饱尝风霜的感慨,借景抒情而写下的诗作。全诗虽只有二十八字,却能将枫桥夜泊的画面完整生动地展现于眼前,产生落寞、哀愁的情感共鸣。
2. 语言凝练,具有很深的文学功底
3. 节奏鲜明,具有极强的韵律感
韵律与音乐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讨论诗歌的音韵时说: 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人。古诗词语言节奏的抑扬顿挫、音调的平仄关系、语音的律动压韵等因素的完美结合使诗词琅琅上口,令人玩味不尽。《枫桥夜泊》是一首七言绝句,平声、仄声交错有致,在朗诵时以两字为一顿逗,每句的划分如下: 月落| 乌啼| 霜满天,江枫| 渔火| 对愁眠,姑苏| 城外| 寒山寺,夜半| 钟声| 到客船。根据吟诵的顿逗情况,其节奏也显而易见:,四句诗都是按照这种节奏型进行,音节工整、前后对称、音韵和谐。
二、《枫桥夜泊》音乐审美特征
1.中西双壁,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将欧洲作曲技法与民族传统音乐元素相融合,通过离调、转调等手段丰富音乐色彩。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这一特征是由其产生的背景决定的。20 世纪20 年代前后,一批留学欧美的音乐家纷纷回国,带回了西方的音乐理论和作曲技术,并将其融合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与民族调式,由此诞生了这类中西双壁的艺术歌曲。歌曲《枫桥夜泊》便是以五声民族调式为基础,借鉴西方作曲技法创作而成。调式调性在起承转合的结构中不断发生变化,进行了不间断的远关系转调: B 宫- E 雅宫- #F 宫- B 雅宫- A 雅宫- G 宫- B 雅宫,这些调性的转换使歌曲在旋律上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反差,更富于感染力。另外作品中还运用了大量的现代音乐元素,如半音行进和旋律半音回旋等,如谱例:这些元素更增添了作品的特色,使其传唱至今。
2. 旋律自然流畅,具有较强的抒情性
追求声调与音调的紧密契合,旋律自然流畅,具有抒情性。旋律的起伏与节奏的快慢均根据诗词的韵律而定,例如,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根据之前所说吟诵时抑扬顿挫的划分是: 月落| 乌啼| 霜满天,演唱时月落的落字、乌啼的啼字都稍有拖腔,霜字达到了这一句的最高音,而满天又峰回路转,重新回到了中音区; 江枫| 渔火| 对愁眠,江枫和渔火后面都根据诗词的顿挫稍加停顿与拖长,之后的对字也是这句的最高音,并保持了一拍半的时长,愁眠采用高音的下行方式,从而体现情绪的低落; 姑苏| 城外| 寒山寺,这句是全诗起承转合中转的部分,吟诵时也是语气最高昂的一句,因此姑苏这两个字的音高陡然上升,达到整首歌曲的最高点,这一句整个都是下行式的行进,到寒山寺时又回到中低音区; 夜半| 钟声| 到客船,夜半的半和钟声的声也进行了拖腔的处理,旋律起伏与抑扬顿挫感与第一句大致相同,从而实现了诗句的起承转合。演唱与吟诵的韵味十分贴切,如出一辙。总体来说,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与韵味直接决定所创作歌曲的音乐形象。《枫桥夜泊》的整个情感基调是以悲凉、孤寂为主,独舟江边思绪万千,因此在旋律上运用了以舒缓为主并兼有大跳和变化音的创作方式,旋律走向每一句都是下行式,从而体现出深夜的空寂和诗人低落的情绪。
3. 注重钢琴伴奏,具有较强的渲染烘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