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古诗 第1篇
xxx(约715—约779),唐代诗人,字懿孙,襄阳(今属湖北)人。天宝十二载(753)进士,曾担任过军事幕僚,后来又做过盐铁判官,也属于幕僚职务。xxx大历年间担任检校祠部郎中(另外有史料记载为“员外郎”)。《xxx传》中说他“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提到他是一位重视气节,有抱负有理想的人,不仅有诗名,品格也受人敬重。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xxx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流传下来的不到五十首。有《张祠部诗集》。
《枫桥夜泊》古诗 第2篇
这是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诗。首句写所见(月落),所闻(乌啼),所感(霜满天);二句描绘枫桥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写客船卧听古刹xxx。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诱人的江南水乡的夜景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名胜。此诗自从xxx说了三更不是打钟时之后,议论颇多。其实寒山寺夜半鸣钟却是事实,直到宋化仍然。xxx孙觌的《过枫桥寺》诗: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即可为证。xxx大概也以夜半鸣钟为异,故有夜半xxx一句。今人或以为乌啼乃寒山寺以西有乌啼山,非指乌鸦啼叫。愁眠乃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非指忧愁难眠。殊不知乌啼山与愁眠山,却是因xxx诗而得名。孙觌的乌啼月落桥边寺句中的乌啼,即是明显指乌啼山。
《枫桥夜泊》古诗 第3篇
xxx《枫桥夜泊》原文及翻译
《枫桥夜泊》原文:
月落乌啼霜满天,xxx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xxx到客船。
《枫桥夜泊》翻译: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xxx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枫桥夜泊》注释
1、枫桥: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区枫桥街道阊门外。有人说“xxx古为封江”、“枫桥旧作封桥”(宋周遵道《豹隐纪谈》),也有人说,“旧把此桥误作封桥,到xxx才改正为枫桥”(《xxx图经续记》),还有人说,“本为封江、封桥,xxx改封为枫,人们震慑权势,只得趋附”。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2、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3、xxx: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xxx,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枫桥”在xxx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xxx此诗而改为“枫桥”。柯继承等指出,“唐以前早先枫桥称作封桥,吴语封、枫同音,以封桥误为枫桥,因河边有经霜红叶树之故。根据张诗所表明的物候及月相分析推算,xxx作于农历十月深秋时分,江南水边多植乌桕之类树木,经霜xxx,古人诗中多混作为‘枫’。故xxx,是泛指江边的红叶类树,不必是枫。”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全唐诗》“渔火”作“渔父”。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xxx和渔火二词拟人化。就是后世有不解诗的人,怀疑xxx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4、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xxx。相传因xxx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xxx肃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经数次重建,现在的xxx,为太*天国以后新建。寺钟在第二次****时,****运走,下落不明。
5、夜半xxx: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宋代文学家xxx曾提出疑问表示:“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xxx诗句‘夜半xxx到客船’,句子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可是经过许多人的实地查访,才知苏州和邻近地区的佛寺,有打半夜钟的风俗。
《枫桥夜泊》赏析:
这首七绝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xxx、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xxx,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xxx。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xxx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连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树上的栖乌大约是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鸣。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人对夜凉的感觉变得xxx敏。“霜满天”的描写,并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霜华在地而不在天),却完全切合诗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气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整个一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而这一切,又都**地**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运思的细密。
诗的第二句接着描绘“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胧夜色中,江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之所以径称“xxx”,也许是因枫桥这个地名引起的一种推想,或者是选用“xxx”这个意象给读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青枫浦上不胜愁”,这些前人的诗句可以说明“xxx”这个词语中所沉积的感情内容和它给予人的联想。透过雾气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由于周围昏暗迷蒙背景的衬托,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动人遐想。“xxx”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xxx,一江边,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组合颇见用心。写到这里,才正面点出泊舟枫桥的旅人。“愁眠”,当指怀着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对愁眠”的“对”字包含了“伴”的意蕴,不过不象“伴”字外露。这里确有孤孑的旅人面对霜夜xxx渔火时萦绕的缕缕轻愁,但同时又隐含着对旅途幽美风物的新鲜感受。
诗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山寺的夜半xxx。月落乌啼、霜天寒夜、xxx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静夜xxx,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这样,“夜半xxx”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里似乎不能忽略“姑苏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初建于xxx,xxx诗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枫桥的诗意美,有了这所古刹,便带**历史文化的色泽,而显得更加丰富,动人遐想。因此,这寒山寺的“夜半xxx”也就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回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而给人以一种古雅庄严之感了。诗人之所以用一句诗来点明xxx的出处,看来不为无因。有了寒山寺的夜半xxx这一笔,“枫桥夜泊”之神韵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现,这首诗便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枫桥秋夜景物画的水*上,而是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夜半钟的风习,虽早在《南史》中即有记载,但把它写进诗里,成为诗歌意境的点眼,却是xxx的创造。在xxx同时或以后,虽也有不少诗人描写过夜半钟,却再也没有达到过xxx的水*,更不用说借以创造出完整的艺术意境了。
《枫桥夜泊》后世影响:
《枫桥夜泊》最早见于高仲武编选于大历十四年(779)的《中兴间气集》,诗集编选了包括xxx在内的xxx宗、代宗二朝二十六家,选xxx诗三首,其中之一就是《枫桥夜泊》。可见此诗在当时就已经引起了选家的注意。后来有影响的选本,没有不选录《枫桥夜泊》的,如xxx弘《唐音》、高棅《唐诗品汇》、xxx《唐诗解》、xxx衢《唐诗合解》、xxx潜《唐诗别裁》、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xxx元《唐诗选》、xxx《唐诗选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