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诗歌 第1篇
陈引驰:不论是四言诗、五言诗,还是后来的七言诗,中国古代诗歌形式的发展,与汉语言文字本身的特质有关。汉语早期大多是单字为词,也就是说,在具体的语境下,一个汉字对应一个词,音、形、义相结合,这样的特点让汉语诗歌发展出四言、五言、七言这种特别整齐的形式,像英语一个词有多个音节,英语诗歌形式就不可能这样整齐。
诗歌跟音乐的结合与分离同样影响了诗歌形式的发展。《诗经》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作品,作品的地域分布也很广,南到江汉,北到中原,东西横跨今天的陕西、河北到山东等地。这么大的时空跨度,怎么可能都是四言?《国风》是从民间搜集来的,怎么可能都是四言?而且《诗经》的韵脚大体整齐,又多重章叠句,为什么?最好最直接的解释就是它们都经过加工,按照《汉书》的说法叫“比其音律”,官方把诗歌收集起来,合于音乐整理过。
《楚辞》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可以唱的,像《九歌》,闻一多先生讲,这是祭祀祭神的作品,“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国殇》)兮是语气词,三个字一顿,这样的句子可以唱出来。但我认为像《离骚》这样的作品没法唱,“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样的句子太长了,《离骚》整个篇幅也长,没有合适的音乐来跟它配合,只能按照一定的调子,用楚地方言进行诵读。
汉乐府是合乐唱的。但到东汉中后期的《古诗十九首》,就已经是完全脱离音乐的五言诗,文学史上叫作徒诗。当然也有乐府诗创作,但多只是借用乐府旧题,脱离音乐进行的。
诗跟音乐结合的时候,音乐往往排在第一位。脱离音乐之后,诗歌要建立自己的特点,诗歌的“音乐美”不再依靠音乐,而是依靠文字自身音和调的配合。脱离音乐之后,诗歌所能表现的深度、广度、复杂性都会增加,早期的诗歌发展是这样,宋词的发展也是这样。词一开始是歌女唱的,菩萨蛮、念奴娇都是词牌,受音乐曲调的限制,词的内容就是讲男女之情,不可能表达生活的方方面面。到北宋中期,像苏东坡这样的词人以诗为词,用写诗的方式来写词,把日常生活纳入词的表现范围,很多资料显示,二八女子唱不了苏东坡的词。
汉魏六朝诗歌 第2篇
陈引驰:汉魏六朝诗读起来比较困难一点。与唐诗相比,汉魏六朝诗形式上、格律上没有那么圆熟,像谢灵运的很多诗为了要追求新异,写得比较拗口。
阮籍有八十多首咏怀诗,第一首“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中有一个形象,但有些诗则没有,纯粹是在讲理。陶渊明是玄学诗人,我上课的时候一定会讲的《形影神》,这首诗不像《归园田居》,它没有具体形象,是通过对话来写的:“形”讲“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有酒就得喝,就是说要及时行乐;但这并不是陶渊明肯定的,“影”就反对“形”,说“立善有遗爱”,其实就是儒家所讲的要立德立功;陶渊明其实也否定这个,最后“神”讲,喝酒会伤身体,做好事没人知道,应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就是说要随着自然的变化而变化,这其实是庄子的思想,陶渊明最后选择的其实是道家的自然观。
文/《十几岁》杂志记者 刘秋香
本文部分内容刊载于《十几岁·高中生阅读与写作》2022年9/10月合刊的“经典引读”栏目,标题为《复旦大学教授陈引驰谈“汉魏六朝诗”:文学,不朽之盛事》。
衷心感谢著名文化学者、教授郑培凯先生为本次采访提供帮助。
新闻线索爆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进入“晨意帮忙”专题;或拨打晨视频新闻热线。
汉魏六朝诗歌 第3篇
陈引驰:一是追求辞藻的华丽。《古诗十九首》之后的五言诗日趋华丽,这明显地体现在曹植、陆机的作品中,后来谢灵运、谢朓等诗人,走的都是这个路子。
二是讲究对偶。对偶最早并非出现在诗歌中,汉赋里面的四字句,很多都是对仗的。诗歌中的对偶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古诗十九首》里面也有对句,但是比较少。从陆机开始,骈句非常之多。再到后来,诗歌的对仗越来越工整。“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相应位置上的声调、词性都要对得上,如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三是讲究声律。诗歌一开始就讲究押韵,句句押韵或隔句押韵。讲究声律是后来的事,这实际上是受佛教的启发。当时的人对西域语言,尤其是梵文的了解,超过我们今天想象。当时传入的佛经韵文和散文交错,韵文的部分也就是诗的部分,用的是一种首卢迦诗体,这种诗体,基本都是以四行作为一个诗节,两行是有相关性的,每一行一般是八个音节,一联诗十六个音节,其中,差不多有一半的音节被规定必须用长音或者短音。汉语没有长音短音,但是有四声,四声二元化以后有平仄,受到这个启发,齐梁以后的诗人们开始追求声律的变化,慢慢形成“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定,即有的位置必须规定是平声还是仄声,但是有的位置可以调整,后又就有了“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这样的要求。
汉魏六朝诗歌 第4篇
《汉魏六朝的家教特点》阅读答案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汉代形成的以经学作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继续推行之外,由于统治阶级和一些知识分子的提倡,玄学、佛学、史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技艺及生产技艺,也进入了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范围。总体说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家庭的生产与生活也缺乏稳定性,所以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与汉代相比,相差甚远,尤其是统治阶层受“九品中正”制取士制度的影响,豪门士族的子孙天生就是“上三品”的高官世袭者,而寒门士族的子孙即使学富五车也难以入上品,至于平民百姓的子孙就更不在话下,由此,“读书无用”的观念也渗透到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教育实践中,造成家庭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
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尽管有由盛转衰的趋向,但是由于封建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所以家庭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起来,形成了以皇家宗室为主体的贵族家庭教育,以及在职文官为代表的官宦家庭教育和广大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家庭的家庭教育。这三类家庭教育,一直延续和发展到清末,在客观上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道德、家庭乃至社会秩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皇家的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储君,所以皇太子及诸王子的教育受到特别的重视,乃至成为国家政治的一件大事。皇家的家教具有特权性,在措施上一是尽一切努力把全国图书搜集在皇家图书馆,垄断文化以作为皇家宗室的教材;二是收买天下第一流的学者充任宫廷教师;三是建立一整套宫廷教师制度和完备的教学制度。官宦之家的家教,其目的在于造就其子孙的德才学识,教学内容主要是为官之道,所以十分强调儒家经典的学习。自汉代推行以经术取士和任官的政策以来,经艺在官宦之家的家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官宦之家的`子弟自小就学习《礼》、《乐》、《诗》、《书》、《春秋》、《论语》和《孝经》等。其家庭教师大多是当地的名儒。除此之外,部分官宦子弟或外出从师,或跟随父兄习业。平民之家的家教。各因经济条件和文化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富商大户或从事教育职业的文人之家,一般是注重儒术教育的,他们希冀其子弟通过读“圣贤书”而成为做官人。但绝大多数平民百姓之家多以传授社会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要内容,在道德教育上其内容与统治阶级所推行的封建纲常教化没有什么区别,主要是孝悌之教。
6.关于“汉魏六朝家庭教育”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积极推行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在家庭教育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因为汉朝的家庭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所以汉朝的家庭教育注重以三纲五常之教统治人们思想和以孝道之教稳定家庭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
C.进入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范围的只有玄学、佛学、史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技艺及生产技艺。
D.受“九品中正”制取士制度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读书无用”的观念也渗透到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教育实践中,造成家庭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虽现由衰转盛的趋向,但家庭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
B.在汉魏六朝时期,形成了贵族家庭教育、官宦家庭教育和平民家庭教育三类家庭教育。
C.汉魏六朝时的皇家的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储君,所以皇太子及诸王子的教育受到特别的重视,乃至成为国家政治的一件大事。
D.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一直延续和发展到清末,在客观上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道德、家庭、社会秩序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8.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能够培养德才学识以满足参加经学考试和担任朝廷官职的需要,汉朝经艺在官宦之家的家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B.汉魏六朝官宦子弟的家庭教育主要延请名儒进行教授,以传授儒家的经典典籍、灌输儒家思想为主。
C.家境富裕并不意味着身份的高贵,许多富商之所以在家庭教育上比较注重儒术教育,是希冀子孙能够取得一官半职。
D.除从事教育职业的文人之家的大多数平民百姓家教多以传授社会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在道德教育上主要是孝悌之教。
试题答案:
( A项是秦朝的措施。B项因果倒置。C项缩小了范围,还有“汉代形成的以经学作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应为“由盛转衰”。)
(原文为“除富商外的绝大多数平民百姓家教多以传授社会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还应该包括“富商之家”。)